初二的兒子每天自由使用平板電腦或手機,我很支持,他也不會沉迷,幫助孩子把握好尺度,我是這么做的!
我一直沒有過分干涉他使用手機平板,我兒子小學二年級因為學機器人編程需要用平板,我就給他買了。
但是按我的教育習慣,在他使用平板電腦開始前,我先給他制定了使用規則:
1,不能隨意下載不了解的app,不點擊任何不知名的鏈接,避免中毒被盜,不確定是否安全的,及時詢問我,和我確認!
2,自己把握好看平板電腦的內容,只看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內容,不健康的內容萬一蹦出來了及時處理掉!
3,可以玩小游戲,但是堅決不允許自己花錢充值,一旦發現手機平板沒收。
特殊情況和我申請,我兒子曾經充過十塊錢,是和我打過招呼的,買了幾個幣,我允許的。
4,玩游戲自己控制時間,一般情況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都沒問題,周末節假日作業完成差不多了,多玩一會也沒問題,時間靈活掌握,但是如果因為游戲影響學習,平板我會控制!
5,每個月給的零花錢可以自由支配上網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超過一定金額必須讓我知道,避免上當!
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不是制定完規則,平板交給他我就不管了,我隨時監督他的使用,上網時間比較長了,我會提醒他時間。
孩子比較懂事聽話,一般提前提好要求,他都會遵守。
平時他上網查資料甚至聊天都不避諱我,他小時候偶爾我會偷偷抽查他上網內容。
一段時間以后,我知道他只是把上網當成一種學習的途徑,即使看小視頻,他也看的是新聞,知識,積極向上的內容,他已經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我就完全放手了!
現在我只是提醒他時間,至于他看什么干什么聊什么玩什么我都不干涉,給他絕對的自由!
偶爾連續幾天他玩的比較多了,影響學習狀態了,我會把平板收走一兩天,稍微控制一下,他也自知理虧,不會反駁。
但是過兩天我依然會還給他,他就會收斂,自己調整狀態,說什么時候玩,為了避免超時或者沉迷,會讓我到時間提醒他,他會到時間自動把平板收起來!
我兒子的手機是去年十一我自己死皮賴臉主動給他買的,因為有時候他出去上課自己回家,或者我帶他戶外玩,沒有手機聯系不方便。
孩子不要說沒有用,他有平板就夠了,但是我覺得這個年齡孩子有手機也是正常的,和他商量了好久他才同意要。
但是直到現在,他的手機功用就是周末偶爾平板沒信號了,用手機提交作業,周末外出為了便于聯系,或者周末騎行用來聽歌。
其他周一到周五上學時間,手機扔哪個犄角旮旯他都不知道!
所以,我兒子對于手機和平板電腦,感興趣但是不會沉迷,因為他知道只要每天使用合理有所節制,他是可以自己隨意支配的。也就不存在拿起手機平板就不想放下的情況!
所以我認為只要合理把控,培養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手機平板電腦我認為孩子都是可以正常使用的!
#春日生活打卡季#?
訪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成癮醫學科主任醫師 陶然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牛雨蕾
春節臨近,學生們都放了寒假,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相信不少家長都會不約而同地擔心孩子的上網問題。日前,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了《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青少年模式”使用率低等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上述報告顯示,有91.6%的家長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設置過此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長占比不到五成,其中有四成家長認為效果不夠明顯。
“青少年模式”是2019年3月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牽頭,在主要短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試點上線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統”。該系統會在使用時段、使用時長、功能和瀏覽內容等方面對未成年人的上網行為進行規范。
記者體驗“青少年模式”后發現,相比于此前“一刀切”“僅限制時長”的粗放管理模式,當前各大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已經有了較大改善。例如,提供了對青少年的年齡、性別的甄別,設置一些有針對性興趣標簽選項,盡可能為青少年提供符合年齡的個性化內容。但仍有不少漏洞,比如,模式設置密碼一般僅有四位,進入模式后還可以任意修改年齡等。很多平臺的“青少年模式”和普通模式沒有太大差別。記者發現,在某劇情類游戲應用中,“青少年模式”下,使用者仍可以和成年玩家一起游戲,接觸包括暴力、兇殺、色情內容的“劇本”。
此外,“青少年模式”在家庭使用情景中,也有不少難點。
機制簡單,防不住青少年。家住北京市的李女士有一個上小學6年級的兒子。“自從開始上網課,我兒子就成了‘計算機專業人士’,技術比我都強,破解四位數密碼對他來說根本不是事兒。”李女士感慨。山西省的宋女士一提起孩子上網,也有些頭疼:“我兒子剛4歲,看家長輸一次密碼就能記住,下次玩時就能自己解鎖。”
有觸網需求,單一平臺限制作用不大。“現在孩子們經常上網課,即便線下上課,老師也會通過網絡發布很多學習內容,根本沒辦法限制孩子上網。”李女士認為,控制孩子觸網是不大現實的。北京市的王先生也認為,家長不可能隨時監測孩子:“即便在部分軟件里設置‘青少年模式’,孩子也有其他渠道接觸網絡。”
有的家長覺得“沒必要”,有的“拗不過”。“我們家孩子每天最多玩1個小時,到點收手機。”王先生認為,與其打開“青少年模式”,不如直接控制孩子接觸網絡的時間。李女士則“拗不過”孩子:“孩子不喜歡‘青少年模式’,老纏著我關掉,不給關就鬧脾氣。”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成癮醫學科主任醫師陶然告訴“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的記者:“過度接觸網絡,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給眼睛、脊柱等帶來傷害,還會在成長關鍵期影響孩子的思維模式、認知方式、情緒改善能力。”首先,過度觸網會讓孩子對人際交流感覺淡漠,而人際交流是最能調動大腦活動的,沉迷網絡會影響大腦發育。其次,網絡上有不少負面信息,孩子頻繁接觸后會影響建立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后,很多孩子觸網是為了發泄不良情緒,但這種方法反而會導致其在現實中更加退縮,不利于養成良性的情緒改善模式。
“網絡平臺的‘青少年模式’往往是刻板的,效果非常有限,家長需采取正確的方式干預孩子上網。”陶然說。
建立嚴格的家庭制度。家長絕不能心軟,應該跟孩子溝通好這件事情的嚴肅性,并同孩子商量好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時段、使用范圍,建立起一個嚴格的家庭制度,并督促孩子按照制度執行。
多陪伴孩子做對身心有益的家庭活動。“最好的教育是陪伴。”陶然說,家長應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予足夠的陪伴,多帶孩子到戶外玩耍,進行互動式的體育運動,或幫孩子培養一項有益的技能,有機會還應帶孩子出門旅行。
與孩子交朋友,了解其心理需求。每一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期待收獲肯定與認可,當這些需求在現實中無法得到滿足時,他們就會將目光投向網絡世界。“家長們應該向游戲開發商學習,他們往往能滿足孩子們的英雄夢。”陶然說。
以身作則,家長是孩子最親近的模仿對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模仿家長。”陶然說,要想讓孩子避免過度觸網,家長應該以身作則,不能自己每天抱著手機玩。▲
般來說,孩子的自控才能都比較差,所以很多孩子都控制不住自己偷玩電腦。關于這種情況,有的家長發現了以后,并沒有及時的教育孩子,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幾句。這樣的話,孩子就認為偷玩電腦沒有什么影響,所以屢教不改。
孩子總是偷玩電腦怎么辦
1、和孩子約法三章。不讓孩子玩電腦,明顯不現實,可是家長也不要太絕對,玩是能夠的,但要和孩子約法三章,談好條件。比方寫作業多久,玩電腦多久,然后爸爸媽媽要實時監督,養成習慣。一旦和孩子達成上網約好,就堅決執行。
2、轉移孩子注意力,下降孩子對電腦游戲的重視度。玩電腦游戲很簡單沉浸,本身就是個不好的習慣,家長能夠在緩和矛盾的一起,想辦法搬移孩子對電腦游戲的重視。比方假期多帶孩子出去郊游、游覽,去博物館,參與科技展、航模展什么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培養孩子更良好的興趣愛好。
3、帶孩子感受生活。讓孩子體驗到現實生活,每天有這么多的美食能夠去吃,有那么多的美景能夠去看,為什么要把自己的時刻糟蹋在消磨精神上。這個時候,咱們就需要帶孩子多做一些戶外運動,帶孩子看看自己沒有見過的景象,沒有吃過的東西,感受到生活之后,孩子也就會愈加愿意從虛擬的世界中走出來的。
4、讓孩子了解電子產品的損害。有的爸爸媽媽遇到孩子玩電子產品,都感到非常生氣,通過各種方法總是不見成效。這時候家長就要讓孩子真實意識到,沉浸電子產品損害性非常大,于是慢慢就會改正。
孩子常常玩電腦的影響:
1、干擾專心。
沉迷于手機的孩子,心里總想著手機里的游戲、有意思的視頻。注意力壓根不在學習上,就很難將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做不到真實的專心學習。
2、阻礙身體發育。
小孩頻繁玩手機,很多的電磁輻射對生長發育不利,乃至還會引發哮喘等多種疾病。另外,小孩常常玩手機,活動少了,容單引起身體發育推遲、運動功能低下、長不高級。若小孩長時刻握著手機,手部保持同一姿勢,也會影響手指的發育。如果小孩喜歡低頭玩游戲,對頸椎傷害也很大,簡單導致脊椎變形。
3、浪費時間。
對于一名學生來說,時間和精力應該用在學業上。而沉浸手機,就會導致很多的時刻被糟蹋。學習的時間被再三緊縮,自然而然就比不過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