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價格更貴,而且入門版本的15英寸Macbook Air使用的是8GB+256GB的硬盤組合,很多消費者認為蘋果心機太深,都2023年了,竟然還在萬元以上的機型中使用這么初級的硬盤組合,而且很多人也表示不僅容量縮水,速度也縮水,那么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
15英寸Macbook Air 硬盤速度實測
客觀來說,15英寸Macbook Air使用的256GB固態硬盤的容量的確是有些過小,那么與同樣為256GB固態硬盤的M1版本Macbook Air相比,整體的速度表現如何呢?
通過實測發現,搭載M2芯的15英寸Macbook Air固態硬盤的速度為1446MB/s,M1版本的速度為2900MB/s。很令人差異的是,M1版本的固態硬盤的速度竟然是最新Macbook Air的兩倍。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M1版本的Macbook Air采用兩個128G NAND芯片組合而成,而最新的15英寸Macbook Air采用的則是單NAND芯片設計。
按照理論,單通道NAND相比雙通道NAND在性能上有30-50%的下降,而實測結果正與該數據相對應,而核心原因是蘋果簡化了NAND設計導致硬盤性能下降。所以說,如果有選購15英寸Macbook Air的打算,筆者建議千萬不要碰8GB+256GB的入門版本。
10499元15英寸Macbook Air的替代方案
如果您是一名果粉,或者說僅會考慮蘋果的Mac OS系統,那接下來的這個部分可自動忽略。而如果蘋果前的你只是認為蘋果是時尚的代名詞,那同價位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
既然說到替代方案,那必然是Wintel版本,那首先我們來看看M2芯片的與英特爾酷睿平臺性能上的具體表現。
從實測數據側來看,在多核心性能方面,i7-13700H和i9-13900H憑借更多的核心數,確實實現了對M2的超越,而且i9-13900H的領先幅度達到了30%。
在單核心性能方面,i7-13700H和i9-13900H的優勢就沒有那么大了,M2實現了對i7-13700H的超越,領先幅度大約為5%;i9-13900H則實現了對M2的性能超越,領先幅度大約為5%。
因此從實測的對比數據來看,如果要選擇替代方案,那肯定是搭載i9-13900H處理器,并且同樣具有時尚和大屏基因的Wintel平臺機型。
平替機型選擇
從配置以及時尚和大屏的基因來看,推薦選擇ROG幻16,首先從外觀的設計角度來看,A面的一側還有炫彩銘牌,在不同角度下同樣可以呈現色彩斑斕的效果。A面四周為金屬亮面,非常有質感。再加上ROG幻16經典版的機身為黑色,傳達出與眾不同的沉穩且奢華的質感。在這一點上,市面上絕大多數全能本很難做到。
配置上則搭載了i9-13900H+RTX4060的組合配置,在所面對的應用層面,顯然ROG幻16要比15英寸Macbook Air更加全面,而且價格后10999元的價格也十分具有性價比。
(8223553)
.9kg 的筆記本電腦重嗎?19.9mm 厚度的筆記本電腦厚嗎?
先別著急回答我,如果我還告訴你,這臺筆記本配備了 AMD 銳龍 9 5900HS 處理器,以及搭配了英偉達 GeForce RTX3070 8GB Max-Q 顯卡。
然后,再回頭看 1.9kg 和 19.9mm 數據,是不是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覺?將高性能和輕薄糅合在一起,很容易造成這種感官上的「反差」。
擁有上述這些特性的筆記本電腦是 2021 款的 ROG 幻 15。
去年,ROG 新推出了「幻」系列,這個系列主打「輕薄」和「高性能」,外觀設計上還有點「潮玩」的特性。另外,ROG 官方給了「幻」一個全能本的定位。
提到 ROG,最先映入腦海的就是「敗家之眼」這個綽號,一是價格,二是碩大會發 RGB 光效的眼睛。
ROG 會把 Logo 融入不少產品的設計之中。比如說手里的 ROG 月刃無線版鼠標便是典型的 ROG 風格,Logo 會發出酷炫的 RGB 燈效。
反觀 ROG 幻 15,機身既沒有 RGB 燈效,也無碩大的眼睛 Logo,一股子低調簡約范兒。
細節上,ROG 幻 15 的 A 面采用了從左上到右下的斜切設計,將 A 面劃分成兩個部分。下半部分除了印著「REPUBLIC OF GAMERS EST.2016」的小銘牌以外,就是大面積的留白。
上半部分沒有保留出現在上代幻 14 上的光顯矩陣,取而代之的是「幻彩棱鏡光效」。原先的 LED 點陣燈效,換成了被動反射點陣,在光線反射下,會有多彩光效映襯出來。
但當你在室內,或者在合適的光線角度下,ROG 幻 15 的 A 就類似于其他的筆記本產品,顯得很質樸。本來上代的「幻」系列,就要比傳統的 ROG 產品來的低調,新一代又在 A 面做了些細節改動,讓 2021 的幻 15 更加務實。
細節上的變化 ,實則還是體現了 ROG 幻系列的產品定位,它想去迎合需要高性能筆記本電腦的消費者,而并非只單純為了游戲玩家們。
2021 款 ROG 幻 15 在外觀上,即使拿著出席商務場合,也并無不妥。就在我體驗幻 15 的這段時間,參加過兩次「創意會」,幻 15 并沒有讓我出戲,也沒有引起同事們的矚目,隱藏的相當好。
ROG 幻 15 的 B 面配備了一塊 15.6 英寸 2K 分辨率(2560 x 1440)16:9 的霧面屏。這塊屏幕支持 165Hz 的高刷新率,擁有 3ms 響應時間。色域可達 100% DCI-P3,出廠會進行校色。
實際中,用這塊屏幕修圖、剪視頻相當的暢快,并且霧面屏有一定的沉浸感,不會被額外的反光所打擾。另外,16:9 的屏幕比例可能更偏向娛樂,用作辦公的話顯示的內容可能不如 16:10 來的全面。
B 面整體采用三窄邊設計,粗看起來,下巴還是比較矚目。不過,幻 15 采用了轉軸下沉的翹腳設計,一是可以隱藏一些下巴,二是更有利于散熱。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幻 15,以及整個幻系列都沒有配備前置攝像頭,因此有需求的話,入手幻 15 后,可能還需要額外配備一個網絡攝像頭。
幻 15 的機身部分,最吸睛的是 ROG 的四出風口散熱設計,機身的兩側、屏幕下方,都預留了足夠大風道。因此,機身的擴展接口都在下側,掌托附近,擴展口的豐富程度對得上「全能」。
整機共有兩個 USB 3.2 Gen2 Type C 接口,支持 PD 100W 充電和 4K 120Hz 獨顯輸出;兩個 USB 3.2 Gen1 Type A 接口;一個 HMDI 2.0b 接口,支持 4K 60Hz 混合輸出,一個 RJ45 千兆網絡接口,一個 200W DC 電源接口,一個 3.5mm 耳機接口以及 UFS 擴展卡插槽,沒有配備標準的 SD 卡插槽,稍顯遺憾。
幻 15 雖然搭配了 15.6 英寸的屏幕,C 面的鍵盤區并沒有配備小鍵盤,仍然是標準的筆記本電腦鍵盤配置。不過,各個按鍵的位置沒有那么擁擠,加上 1.7mm 的鍵程,有著很好的敲擊感受。
另外,幻 15 把音量調節按鍵、麥克風按鍵、「奧創中心」四枚按鍵單獨設計在了鍵盤的上方,調整起來更為順手。鍵盤下放的觸控板也例行的升級,增加了 20% 的面積,體驗上有點 macOS 的感覺了。
主機部分共擁有 6 個揚聲器,分別在鍵盤兩側和掌托附近,包括兩個高音與四個低音,支持杜比全景聲。當我第一次用幻 15 看電影時,機身揚聲器散發出的音效著實驚艷到我,雖然看的是一部劇情片,人物的對話、旁白,舒緩的背景音依舊有著不俗的臨場感??赐赀@部電影,已然抱著幻 15 敲碗等 3 月 25 日的扎導剪輯版《正義聯盟》了。
2021 款 ROG 幻 15 的設計沒有大改,多是細節上的修改,整體上更為低調、簡潔,可以勝任多種場合,是為「全能」。
在說具體的性能之前,先來看看這臺幻 15 的規格配置:
2021 款的 ROG 幻 14、幻 15 均搭載了采用 Zen 3 架構的 AMD 銳龍 9 5900HS 處理器,雖然 AMD 新的 5000 系 CPU 依舊采用了 7nm 工藝,但架構的重新優化,8 核心可以共享訪問 32MB L3 緩存,不存在 Zen2 的通訊延遲問題,多核性能提升接近 20%。
并且在強調單核性能的一些程序 / 游戲中,Zen3 架構允許其中一個核心獨享 32MB 的緩存,極大的提升了單核表現。
AMD 銳龍 9 5900HS 在規格配置上與銳龍 9 5900HX 相近,只是前者 TDP 為 35W,且 Boost 頻率為 4.4GHz,后者為 4.6GHz??梢院唵卫斫鉃?5900HS 是 5900HX 的鎖功耗、鎖頻版本。
CPU 鎖頻、鎖功耗,主要是為了平衡筆記本的功耗與發熱?;?15 采用的輕薄設計,本身就對散熱要求更高,用一些性能來換取更平衡的表現。
幻 15 的 GPU 同理,Max-Q 版本的顯卡就是為了筆記本移動平臺單獨(降頻)設計,初衷同樣是平衡能效。
在筆記本電腦,甚至一些 PC 之中,CPU、GPU 的性能和功耗并非是線性增長關系,而是類似于邊際效應遞減。性能達到一定高度后,往往會出現付出 50% 的功耗卻只收到了 10% 的性能提升,有點得不償失。
在上一代的幻系列上,ROG 就在「奧創中心」內設置了四個性能選項,靜音、性能、增強與手動,2021 款的 ROG 幻 15 依舊延續了這種「性能」上的個性化設置。
靜音模式會主要調用集成顯卡;性能模式則會盡量把功耗控制在 100W 以下;而增強模式,基本就是 GPU 的 ROG 超頻模式,頻率最高可到 1390MHz。如此一來,手動模式就是客制「超頻」模式了,可以允許玩家針對 CPU、GPU 的功率、風扇轉速、內存頻率進行手動「超頻」。
▲ PD 協議最高只支持 100W 的功率,想要更好的性能,200W DC 充電器是必備。
不過在超頻前,有兩點需要留意。
在理論上,手里這臺 ROG 幻 15 基本可以滿足絕大部分 3A 大作,以及相應的創造力、生產力的需求,是一臺實打實的全場景性能筆電。
但可以手動超頻,還是壓抑不住內心作死的沖動,尤其是跑分和試玩《賽博朋克 2077》這種渣優化的大作時。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成績(以下的跑分和游戲測試均在 2K 分辨率下測試)。
從 Cinebench R23 和 3D Mark Time Spy 的成績可以看出,當手動拉高功耗、頻率之后,CPU 的提升很有限,反而 GPU 卻有了不小的提升。
跑分只是個參考,在 3A 游戲大作和生產力場景會有如何的表現呢?
先以增強性能 跑一局特效全開的《賽博朋克 2077》。這游戲以優化差知名,用來測試,可以很好的看出天花板。游戲載入過程中,幀率全程在 100fps 以上。進入游戲后,賽博朋克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幀率瞬間降低到 40fps,當你開車游蕩時,隨著大量貼圖的出現,GPU 使用率飆升到 99%,溫度來到 68℃,幀率也降低到 33fps。
當我退出游戲,手動拉滿功率和頻率,再戰《2077》時,卻出現了游戲無限崩潰的狀況。即使把 CPU 的功耗、頻率回歸正常,依舊無法正常打開游戲,依舊崩潰。
如果幻 15 想要暢玩《賽博朋克 2077》,可能要做個取舍,要么降低分辨率,要么降低一下特效了。
隨后,我又打開了《古墓麗影》,無論是增強還是手動,平均幀率都是 90fps 左右,在一些負載較低的場景,幀率可以來到 130fps。但在手動模式下,CPU、GPU 的波動要小一些。
而在生產力方向上,AMD 銳龍 9 5900HS 處理器和英偉達 GeForce RTX3070 8GB Max-Q 顯卡的組合也是一個很強的組合。
在視頻剪輯中,處理一組 4K 30P 視頻,三軌道、加 bgm,無字幕、未調色,輸出為 4K 30P 80Mbps,共 3 分 43 秒。最新的達芬奇 17 渲染用時 5 分 5 秒,而 PR 只用時 2 分 14 秒。
靜態照片處理上,使用 Lightroom 處理 313 張富士 X-T3 RAW 格式照片,加載官方配置顏色,簡單的調整曝光、明暗,最終輸出寬度為 2000 像素,300 像素 / 英寸分辨率,最終導出時間大概是 22 分鐘。而以相同的方式處理 29 張 4000 萬像素索尼 RAW 時,用時 3 分 40 秒。(做個對比的話,用 Intel Xe 核顯處理同樣的 RAW 照片,大概需要 4 分 40 秒左右。)
2021 款幻 15 的硬件配置幾乎沒有什么短板,上一代被詬病拖后腿的英特爾 QLC 固態硬盤,在新一代上做出了升級,讀寫速度已不再是整機的短板。
不過,如果嚴格一點的話,幻 15 配備了非對稱雙通道內存,以我手中的這臺為例,板載 8GB 內存,以及一個 8GB 內存插槽,后續擴展的話,也只能在內存插槽上做文章。而板載內存的頻率只有 3200MHz,可能會對將來內存的 DIY 升級會有一些影響,但有點安慰的是,內存對性能的影響較為有限,非對稱內存的設計對我來說,還算可以接受。
整體來說,2021 款幻 15 已是現在較為全能的「輕薄本」了,幾乎可以勝任絕大多數場景。更別說還有官方提供的手動超頻選項,就以手動超頻為例,CPU 的提升較為有限,更多的還是在榨干 GPU 的性能。
從實際的場景來說,超頻帶來的提升并沒有那么明顯,畢竟 ROG 幻 15 增強模式下的性能就足以應付 3A 大作、剪輯視頻等需求了,再去犧牲系統穩定性來換取一點性能提升,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ROG 把幻系列定義為「全能本」,在盡量輕薄的機身內塞入足夠強的配置,盡可能的去適應全場景。而我在體驗幻 15 的這段時間內,把它當做「全能多面手」來使用。
日常,拿它做輕薄辦公本來用,出入的場所也是會議室和編輯部,較為低調的外觀也沒有太多的違和感,1.9kg 的重量也還能接受,只是厚度上的確不太利于放在背包里外出。而到了晚上和周末,接上 200W 的電源,便可以盡情的去體驗 3A 游戲大作和使用 Adobe 全家桶高效的處理圖片、剪輯視頻。
2021 款幻 15,或者說幻 14、幻 15 的定位都很明確,就是那些想要一臺「全性能」以及有一定移動需求的人群。而且一萬多的售價與一臺高端輕薄本差不多,并沒有那么高不可攀,前提是你能在正規渠道原價搶到它。
T之家 9 月 4 日消息,華碩 2024 款無畏 Pro15 驍龍 X Plus 版筆記本今日開售,32GB+1TB 版本售價 6999 元。
這款筆記本為全金屬機身;采用驍龍 X Plus 處理器,搭載 8 核心 CPU,采用 4nm 制程,AI 算力 45 TOPS;電池容量 70Wh、官方稱續航最長達 19 小時。
IT之家附這款產品主要參數如下:
15.6 英寸 2880x1620 120Hz OLED 屏幕
32GB 8448MT/s 內存、1TB PCIe 4.0 SSD
6.1 英寸觸控板、支持快捷手勢調節亮度、音量、進度條
70Wh 電池、支持 5-20V 充電、續航最長達 19 小時
1.7mm 鍵程 RGB 背光鍵盤
1.4kg、13.9mm、支持 180° 展開
這款電腦接口如下:
2 個全功能 USB 4 40Gbps
2 個 USB-A 3.2 5Gbps
1 個 HDMI 2.1 TMDS 支持 4K 60Hz
1 個 MicroSD 讀卡器
1 個 3.5mm 音頻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