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英語系 徐曦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多老師。從縣城的幼兒園到市里的高中,考進北大,再南下讀博,在求學的不同階段,我得到過不同老師的幫助。他們的教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影響著我,直到我自己也成為一位老師。在有恩于我的眾多老師中,碩士導師胡續冬無疑是最為特別,對我的人生影響最大的一位。
胡老師的特別之處很多,首先一點就是稱謂。作為學生,我實際上極少叫他“胡老師”,而是叫“胡子”。他比我大十歲,有時在電話中,我也喊他“胡哥”。“胡子”是他學生時代行走詩歌江湖、混跡文學論壇的名號;成為老師之后,他依然保持著學生時代的率真耿直,沒有一點所謂“北大教授”的架子。因此,在后面的行文中,我還是照舊稱他為“胡子”。
初識胡子
2002年,胡子從北大中文系博士畢業,留校任教。同年秋天,我考入北大英語系,但是第一個學期,我并沒有選他的課。雖然高中在網上瞎玩的時候,就誤打誤撞地逛到過“北大在線新青年”論壇,并被上面新鮮生猛的討論所吸引,但那時候我并不知道主持這個網站的大佬,就是選課手冊上的外院青年教師“胡旭東”。胡子留校開設的第一門課,講的是二十世紀歐美詩。在北大的詩歌圈,他已經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但我當時對北大詩歌的了解,還只限于海子、西川等幾個名字,沒聽說過他,也就錯過了他在北大講的第一門課。
我是在2003年的春季,大一下學期,才第一次上胡子的課。為什么會選胡子的課,具體原因已經想不起來,但肯定跟中文系的朋友有關。高中時,趕上民營書店興起,或買或租,在校門口的幾家書店囫圇吞棗、半懂不懂地翻了很多書,其中就有錢理群的《心靈的探尋》,陳平原、夏曉虹編的《北大舊事》與孔慶東的《47樓207》。讀了之后,簡直對北大風度和校園生活著了迷,一心想考北大。因為這些書的作者都是北大中文系的老師,那時在我心目中,中文系就約等于北大。可是沒想到中文系在貴州隔年才招生,我高考那年沒有名額;我對英語也有些興趣,想著可以用原文讀福爾摩斯,也是一件過癮的事,就報了英語系。那時候流行蹭課,英語系的老師們也很開放,鼓勵我們不要只做“外語生”,而要做“文科生”,文史哲都要打好基礎。開學之后,我就混進了中文系的課堂,蹭得多了,跟中文系01、02級一些同學逐漸熟絡起來,從他們那里聽到了不少胡子的傳奇。他本科中文系、碩士西語系、博士讀當代文學,畢業竟然留在了外國語學院教世界文學!這樣的學術路徑對我這個一心想讀中文系的外院學生,具有空前的吸引力。而且,他秋季學期一開課,獨特的風格和大膽的內容就在校園的文藝青年里不脛而走,選他的課就對了。
在去巴西之前,胡子開設兩門面向全校的通選課,一門講詩歌,一門談電影,一般輪流著開。我那個學期,選的是“20世紀電影中的世界文學”。這門課以觀影為主,會完整播放一部電影,而不是片斷;在放映前,胡子會用十幾分鐘簡要講解相關的作家、作品和文學思潮,點出電影與文學之間的關聯,有時也會介紹電影拍攝和流通背后的花絮。那還是DVD和IC卡電話的時代,身邊大部分同學還沒有個人電腦,也沒有那么多電影院。即便是北大這種文藝氣氛濃厚的校園,看電影的地兒也不多。一是大講堂,二是南配殿,可選的片子也很有限。而胡子作為骨灰級的迷影老炮,坐擁新青年論壇“電影夜航船”版塊的豐富資源,不僅自己閱片無數,手里還攢著相當多的冷門佳片,再加上他對世界文學長期的閱讀積累,使他成為開設這門課的不二人選。
身處西南小城,在上大學之前,我的觀影體驗主要來自錄像廳里的港片,外國電影看得極少,都是《第一滴血》、007這種好萊塢大片,還有被胡子在詩里戲諷過的《泰坦尼克號》,幾乎沒有看過任何歐美文藝片。閱讀方面,雖然讀得很雜,但周圍能找到的外國文學作品很有限,主要是十九世紀的歐洲經典小說,還有少量偵探小說和科幻小說。至于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文學,除了一點卡夫卡和川端康成,其他都沒讀過。胡子那一學期放映的片子有《發條橙》《卡夫卡》《玫瑰之名》《郵差》《地下》《鍵》《貪吃樹》《龐達隆上尉與勞軍女郎》……埃科、略薩、聶魯達、伯吉斯、谷崎潤一郎、楊·史云梅耶、庫布里克、庫斯圖里卡這些陌生的名字在短時間內接連涌入顱內,給我帶來極大的審美沖擊。常常頭天上完課,第二天就跑去文科閱覽室借書,瘋狂地補讀胡子提到的作品。我相信肯定還有別的同學這樣干。因為好幾次去得晚了,就借不到課上影片對應的那部小說,只能先借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來解解饞。胡子的這門課,迅速打開了我的文學視野,也塑造了我的文學品味,現代主義文學和文化成了后來我攻讀博士的課題,也是我延續至今的學術興趣。
這門課給我帶來的不僅是審美上的啟發,知識上的震撼,更為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慰藉。在許多人的回憶里,胡子上課的風格是段子紛飛、金句疊出。他能夠輕松地化用網絡段子和熱詞,像說書藝人一樣用巧妙的“現掛”來活躍課堂氣氛。他的課堂,總是不乏笑聲。那一學期的大部分課也是這樣,甚至在非典初起、人心惶惶之時,他還能用胡氏笑話來寬慰大家。但4月初的一天,他走進教室,臉上不見往常的輕松,用悲切又有些嚴肅的語調,告訴我們張國榮去世的消息。那一堂課放映的片子,也臨時換成了《阿飛正傳》。這個做法,在今天某些高校恐怕要被扣上“違反教學計劃”的帽子,但我卻從中感覺到老師對文藝的真情。那一刻講臺上站著的不只是一位幽默風趣、知識淵博的師長,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為情而動的活生生的人。電影和詩歌不是他用來謀生的工具,也不是迷惑青年的誘餌,而是他生命切切實實的一部分。我看到了他戲謔的背后重感情、講義氣的一面,認定這位老師是可以說心里話的人。那個時候的我,正處于迷茫和焦慮之中。英語系大一還沒有多少文學課,占重頭的是聽說讀寫的語言基本功訓練,令我有些沮喪;但因為詞匯量不夠,直接啃大部頭原著又困難重重。對專業課缺乏足夠的興趣,去別的系蹭課又總是有些局外人的感覺。簡單來說,我覺得這并不是我之前在書上讀到的、想要過的那種詩酒江湖、以夢為馬的北大生活,但我又不知道怎么做出改變、朝哪個方向走。在那堂課之后不久,我鼓起勇氣給胡子手寫了一封長信,在課后遞給了他。現在想來,信中肯定滿是文藝青年中二的牢騷和苦悶。但胡子并沒有視我的投書為幼稚,而是跟我聊了一次,要義是念英語系很好,外語很重要,要把外語功夫練好,以后才能搞學術。我聽了如釋重負,也打消了一度想轉系的念頭。自此之后,我跟胡子課外的交往就逐漸多了起來,從一名聽課的普通學生,變成跟著他讀詩觀影的文藝小友。受非典影響,那一學期的課并未上完。封校前一天,我請人幫忙在西南門外的硅谷電腦城配了一臺電腦。后來課都停了,胡子借給我好些碟,成為我度過封校焦慮的一大慰藉。
2003年秋季開學不久,胡子接到學校的任務,即將遠赴巴西利亞大學執教。他交游廣闊,有很多朋友要一一告別。但臨走之際,還想著我們這些跟他玩的小友,特地在家園二樓組了個局,請大家吃飯。記得到場的不單有選他課的學生,還有蕭頌和常來蹭課的幾位青年詩人。那天胡子有點像個提攜后輩的江湖大佬,囑咐我們以后多一塊兒玩,切磋寫作。蕭頌和我后來各自離開了北京,沒想到再次相見,竟然是在八寶山胡子的告別儀式上。胡子去了巴西以后,開始在博客上寫專欄,取名“你那邊幾點”,我也和大家一樣像追劇似的讀他在南半球的多彩生活。讀書寫作遇到問題,也不時寫郵件向他請教,就這樣斷續聯系著,直到他2005年回到北京。
進入胡門
2005年春,在博客上看到胡子和阿子結婚的消息。返校之后,我就帶了點家里做的臘肉香腸,好像還有一條遵義煙,跑去他們的“婚房”祝賀。那時他們還住在南門附近的十九樓,是座老的筒子樓,只有一間房,廁所和廚房與鄰居共用。印象比較深的是門口掛了半幅蠟染布做簾子,顯出與周遭不同的甜蜜生活氣。從那時起,除了詩歌和電影,他又開設了“巴西文化”通選課。很多人已經讀過他在《新京報》上談巴西生活的專欄,所以一開課就立即爆滿。他講課很有技巧,不光善用聲光化電,給我們講岡波斯兄弟的多媒體詩歌;還自帶道具,講到巴西南部高喬人生活習俗的時候,會突然像變魔術一樣,亮出一套馬黛茶具,請大家品嘗。馬黛茶是用一根吸管,大家傳著輪流喝。胡子一般會就近遞給前排的同學,有的人可能擔心衛生問題,但又禁不住好奇,想喝又不敢喝的樣子令人忍俊不禁。稍一猶豫,就有那膽大奔放的同學從后排沖出來,一把接過就開始喝,又惹出一陣哄笑。胡子的課堂,從來不缺少熱鬧。他的活力感染著學生,教室里總是生機勃勃,沒有冷場的時候。
快樂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眼看著本科就要畢業,我還貪戀校園生活,將來也想走學術的道路,但我成績屬于中不溜,不夠保送本系的研究生。這時候又是胡子出手相助,讓我去參加世界文學研究所的保研考試,跟他讀研究生。2006年秋,我開始在世文所讀碩士,選了胡子當導師,正式進入胡門。從那時到2008年夏天離開北京,是我跟胡子來往最為密切的一段時光,甚至有的時候差不多一周天天都見面。他在巴西研究中心(那時還在六院)給我們上研究生的討論課,又讓我做通選課的助教,課上就要見好幾回。有外地的朋友來北大參加詩歌活動,他也常把我拉進飯局,去見見世面。一旦有空,他就和阿子帶著我們四處去吃“蒼蠅館子”。說是“蒼蠅館子”,但其實都是相當有特色的小眾美食。我腦子里還能很快蹦出來的就有牡丹園的食盅湯,大鐘寺附近的巴州辦,北航西門附近一家貴州菜,還有人大雙安商場附近的“瘋狂抄手”。他專欄里寫過的館子幾乎都帶我們去吃過。現在想來,他專欄的稿費恐怕都快被我們吃光了。那個時候,他們已經從暢春園搬到了蔚秀園,一居室換成兩居室。雖然飯廳很小,但他和阿子就開始張羅著請朋友和學生們去家里吃飯。我是貴州人,口味相近,又好吃,也樂意洗碗,去蹭飯的次數尤其多。那幾年,凡是中秋、元旦這些節日,基本上都是在蔚秀園他們家過的。跨年夜吃完年夜飯,他和阿子就招呼著我們去未名湖畔的鐘亭,聽敲鐘。胡子做飯一般不要人幫忙打下手,只有春天挖薺菜、包餃子的時候才會讓大家一齊動手。飯后活動一般是斗地主,打到九十點鐘才散。可是他平時經常向我們推薦新出版的好書,我好奇他哪里來的時間閱讀,后來有次問起,他說每天睡前要讀半小時的書。高效閱讀的習慣,是他能對各種學術新知信手拈來的背后的秘密,也是他的課程閱讀材料不斷翻新的保證。一位剛剛在今年春季學期修過他課的同學,在豆瓣上貼出了《現代主義以來的世界詩歌研究》的課程大綱(https://www.douban.com/note/811129297/),上面列舉的詩人名單,來自包括馬提尼克、北馬其頓、斯洛文尼亞這些我們平時極少關注的國家。有人回復:“我是19秋季修的,每周cover的詩人有變動,胡子用心了。”胡子平時愛跟學生開玩笑,對待上課則是極為認真的。
胡子、綠茶和作者在鷲峰爬山
2007年,我做胡子《20世紀歐美詩歌導讀》的助教,認識了楊大過、葉曉陽、西西廢等新朋友;《新京報》的編輯、書評人綠茶也常過來玩,因為他太太也成了胡子的學生;還有劉寅、范雪、金勇等老友,加上人大考過來的詩人彭敏、何不言,一起玩的隊伍壯大了。家里裝不下,北京西郊多山,胡子和阿子到周末就帶著我們往山里跑。胡子往往事先查好攻略,制定路線,他還能一路給我們指認好多山里的植物。他在重慶山村長到八歲,對鄉野有著很深的情感。我印象中最為精神煥發的胡子,除了在講臺上,就是在山路上。
助我赴港
2006年的平安夜,是我人生中一個重大的日子。那天晚上,在他們蔚秀園的家里,胡子和阿子張羅了一個飯局,介紹我認識了阿子在人大的一位師妹,而她后來成了我的戀人和妻子。第二天,胡子讓我帶著她去逛北大周圍的書店。他這一安排非常巧妙。我那時候經常混未名BBS的閱讀版,每周都會去校內和周圍的幾家書店逛,書念得不怎么樣,但“書皮學”的功夫還是有的。哪家書店賣什么書,甚至哪類書在哪個架上,能說個八九不離十,對文史哲新書的風評和作者八卦也了解頗多。幾家店逛下來,據我老婆后來說,“覺得這人好像還有點見識”,給她留下了一個不錯的印象。
我和女友的戀愛進展得很快。那時她已經在香港中文大學念碩士,平時我們主要是在MSN上網聊。2007年五一長假,我們約著去廈門玩幾天,再去潮州她家里。我對穿著不大講究,沒什么像樣的衣服。聽說我要去見女方家長,動身之前,胡子還特地帶我去五道口一家主打韓流的店替我挑了幾件衣服。當年秋天,女友申請到獎學金,去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讀博士,我覺得長期異地戀不靠譜,急切地想要申請過去念書。胡子知道我的想法后,不但沒有勸阻,更是好事做到底,幫我想辦法。他敦促我翻譯奧登悼念葉芝的文章,并推薦給《當代國際詩壇》發表;讓我去廣州珠江國際詩歌節做翻譯,把我介紹給香港詩人、嶺南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也斯;帶我去他的碩、博導師趙振江教授、洪子誠教授家里拜訪,還把我的研究計劃拿給洪老師看,請他給我寫了一封推薦信。雖然我后來幸運地被香港大學英文系錄取,而沒有去嶺南大學念比較文學,但如果沒有胡子的寬容和幫助,我是很難下決心放棄念了兩年的北大碩士學位,拿一張肄業證書赴港的。2009年3月,我們在香港屯門登記結婚。胡子和阿子特地飛過去,給我們作證婚人,在我們的結婚證書上簽上了他們的名字。我們安排他們住在天水圍的一家酒店,在那里,胡子寫下了《木棉》那首詩。
胡子擔任作者的證婚人
博士畢業后,我來珠海一家中外合作辦學的博雅學院教書。無論是詩歌創作、翻譯,還是學術研究上,我都不算是胡門的優秀弟子。有師姐已經擔任核心期刊的編輯;與我同屆的小鴨(黃茜),不但詩寫得好,還翻譯了薩拉馬戈、安妮·卡森的作品;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周星月師妹,習得了葡語,翻譯過文德勒的詩歌批評,有著很深的理論素養和廣闊的學術視野;師弟黃真本科念日語,工作之余翻譯了不少東野圭吾、伊坂幸太郎和遠藤周作的書。我既沒有修習葡語,接上巴西文化研究這條線;也沒有專注于現代詩歌的翻譯與研究,雖然從沒對胡子說過,但有時想起來不免有些愧對老師的感覺。2017年12月,金磚國家文學論壇在北師大珠海分校召開。胡子作為嘉賓陪同幾位巴西作家來珠海。我們帶著孩子去聽會,又請胡子和他的好友、巴西學者富特·哈特曼教授一起去吃潮汕牛肉火鍋。飯后他們又和閔雪飛老師、桑海老師、師妹陽祝云夫婦來我家里喝工夫茶,一時間家里很熱鬧。那次見面,胡子跟我說,看到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感到很高興。雖然是聊天時隨口一說,但讓我覺得心安,沒有辜負他當年的撮合和幫助。正如我妻子所說,“胡老師一直站在我們價值觀的中心,以至于我們敢于做一些向邊緣撤退的人生選擇”。
2017年胡子來珠海參加金磚國家文學論壇,在作者家給“徒孫女”講故事
胡子再見
胡子告別儀式上播放的紀念視頻里,有一段多年前《去他的巴西》第一版發行時,他在單向街圓明園店的發言,談到他在巴西執教時的大學課堂:“總的來說就是他們的課堂氣氛很隨意。我在那里,老師和學生之間完全是一種平等的、朋友的關系。我也力圖在北大倡導這種朋友的關系。但是大家還是在中國的這種教育傳統之下,尤其是大學傳統教育之下,對老師還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敬畏。”對待趙老師、洪老師等長輩,胡子特別尊重,講究禮數。我跟他去過幾次兩位老師家里,每次胡子都很嚴肅,從不亂開玩笑。他對學生,則是說到做到,真的一直保持這種平等的朋友關系,而沒有什么傳統的師門觀念。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這么多年來,我們從來沒有一個覆蓋多屆學生的胡門微信群,是在這次得知胡子去世的消息之后,大家才拉起一個群。他對學生毫無所求,反過來對大家都特別照顧。2013年初,我和妻子去臺灣開會,他把我們介紹給好友、美食家焦桐,讓我們有幸得焦桐老師請吃了兩回。這次在北京,碰到在蘇州大學執教的詩人茱萸,聽他提起去年有位師弟畢業去蘇州工作,人生地不熟,胡子特地拜托他照應。
《去他的巴西》第一版
《去他的巴西》第二版
今年5月30日,老友綠茶來珠海推廣他的新書《如果沒有書店》,我們在閱潮書店作了個對談。我的好幾位學生也去了現場,回來后在微信公號記錄當天的感受。我轉到朋友圈后,胡子轉發并評論:“胡門徒女婿綠茶在珠海和胡門弟子徐曦的活動,看徐曦弟子們的記錄很精彩,好想去湊熱鬧。”范雪在下面留言:“有種當年打牌的人各奔了東西的惆悵。”我們都萬萬沒有想到,下一次大家一起“湊熱鬧”,竟然是幾個月后在八寶山跟胡子告別。
告別儀式結束的第二天,綠茶載著我去了胡子以前常去的斯多格書鄉。我們把車停在郵電療養院里面,步行過去。跟十多年前相比,除了路邊停滿了汽車,周遭的風物沒什么變化。“超市發”還在,萬泉河的水仍有些發臭,我們常去吃的那家浙江小海鮮也還開著,只是再聽不到胡子的笑聲,再也湊不齊牌局了。
責任編輯:鄭詩亮
校對:張艷
5月13日,有網友曬出了偶遇老戲骨李幼斌的畫面,并配文“這個大叔怎么看著像李云龍”,畫面中李幼斌低調接地氣的模樣引發關注。
當天露面的李幼斌穿著一身休閑裝,肩上還背著雙肩包,看上去和普通的老大爺沒什么兩樣,模樣十分接地氣。
據悉,該商場是個電腦城,在商場內閑逛的李幼斌左顧右盼的,似乎是在選購什么東西,周圍的人有很多,但似乎都沒有認出他來。
如今64歲的李幼斌老態盡顯,脖子前傾,身形佝僂,發際線也后移了不少,頭花花白,看上去格外樸素。
雖然露面的李幼斌老了不少,但年過花甲還能有這樣的狀態已經非常不錯了。
畫面曝光后,網友們都拿李幼斌演過的角色開著玩笑,還有人感慨“好低調”。
.
據悉,近日李幼斌正在廈門拍戲,此前還曾有網友在婚紗店偶遇到了李幼斌劇組。
現場環境十分嘈雜,人也很多,露面的李幼斌看上去依舊十分低調。
不過這張清晰的照片將李幼斌的老態凸顯得更加明顯,雖然他看上去依舊十分和藹,但脖子前傾很嚴重,身形也有些消瘦,臉頰上幾乎沒有什么肉。
對此,還有網友直言“老了好多,以前好喜歡看他拍的戲”。
李幼斌這次出演的似乎是個和藹長輩的角色,和他之前飾演的角色有著很大的區別。
在李幼斌的演藝生涯中,他最經典的作品還是軍旅題材的,此前他在接受采訪時也坦言自己很喜歡拍攝這類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亮劍》,他在劇中飾演的李云龍十分經典,這部作品直到現在依然深受觀眾的喜愛。
其實在拍攝《亮劍》時,李幼斌已經46歲了,但這類題材的作品拍攝環境都十分惡劣,不過年近半百的李幼斌還是堅持了下來,并且這一角色也成為了他演藝生涯中最為經典的角色,以至于很多人在看到他這張臉時只會想起“李云龍”這個名字。
作為老戲骨,李幼斌的演技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但他的私生活卻備受議論。
李幼斌有過兩段婚姻,在爆火后,卻和第一任妻子離婚,后來認識了比自己小13歲的史蘭芽,婚后他對妻子和繼子都非常好,是個模范繼父,但和親生兒子卻相行漸遠。
不過好在如今的李幼斌依然活躍在娛樂圈,每次露面時也顯得和藹親切,想必生活也很如意,祝愿他的晚年能夠幸福美滿吧。
#李幼斌#、#李云龍#、#李幼斌近況#
作者:HKK
責編:櫻桃
本文由蓋飯娛樂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購年貨的市民
商戶備貨
新鮮蔬菜
品牌大蒜 1月4日上午10時,2020年蘭州春節年貨采購會在蘭州國際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購中心正式開幕。許多市民早早就等在展館門口,年貨會剛開幕,他們就爭先恐后地沖了進去。當日,本報記者也逛起了年貨會,為市民朋友整理了一份年貨采購會“最”指南,為大家采購年貨支招。
最新奇
小鯊魚成了另類年禮
年貨會剛開幕,水產區的一家柜臺附近就聚集了很多消費者和記者。擠進一看,原來這兒的東西挺新奇:一個就重達五六斤的超大個兒進口巖龍蝦、古巴龍蝦、帝王蟹、黃金蟹,還有小鯊魚!很多人一定會質疑,鯊魚不是保護動物嗎?能吃嗎?其實部分鯊魚的確是保護動物,例如大白鯊、鯨鯊、姥鯊、鼠鯊、短尾真鯊等,但是也有一些鯊魚是可以吃的。年貨會現場專供的小鯊魚,其實就是小青鯊,可供食用。福建廈門有一種特色小吃,就是“鯊魚魚丸”。
那小青鯊咋吃呢?打開木制禮盒,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張小卡片,附明了糖醋鯊魚、紅燒鯊魚、蒜苗炒鯊魚、香菇炒鯊魚等經典做法。銷售人員說,“這些比較少見且賣相好的海鮮產品主要是給年禮市場備貨,買去送人的比較多,年貨會上的銷售價格很‘親民’,像這種一盒兩只裝的小鯊魚木制禮盒,售價288元;帝王蟹一公斤160元;古巴龍蝦一只裝(約6斤)688元;進口巖龍蝦一只裝(約4斤)588元。”
吃慣了雞鴨魚肉,過年在家自制的團圓宴上來點“佛跳墻”、“刺身”這樣的新花樣是不是挺不錯?記者發現,你想要的“新鮮味兒”年貨會都給你備齊了,一公斤裝北極貝120元,一盒三文魚40元,一盤小甜蝦刺身,只要18元!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趙文瑞
最省錢
肉菜比早市還要便宜
1月4日上午10時,為期18天的年貨會在蘭州國際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購中心拉開帷幕。“開幕”的聲音剛剛落下,各展館的大門隨之打開,早早就等候在場館門口的人群拉著小推車爭先恐后地沖了進去。
“我早上8時就出門了,先過來瞧一瞧,順便買些菜回去,反正坐免費大巴車也方便。”住在蘭州火車站附近的徐阿姨告訴記者,她從《蘭州晚報》看到年貨會的消息后就一直在關注這件事情,準備去采購些年貨,于是趕在開幕當天坐頭一班車到了現場,“這里的菜比早市還便宜,品種又多,我今天帶的這個小推車都裝不下了,過兩天還來。”記者看到,徐阿姨和老伴手里的手推車和手提袋都裝得滿滿當當的,主要是蔬菜、水果。采購完畢,他們要去坐班車回市區,為家里人做午飯。
“真是便宜!”從市區到年貨會采購的呂先生開著車帶著七十多歲的父親在開幕前就來到了現場,“老人起得早,天沒亮就起來催我,我們開車過來很快,早上9時許就到了。”呂先生說,往年辦的年貨有時候老人不喜歡,今天專門帶著父親來讓他自己挑。因為便宜,12.5元一斤的肘子他們買了十多斤,還買了老人愛吃的砂糖橘、柿餅。“讓他自己嘗了,愛吃才買,我買了一箱砂糖橘,算下來一斤才2.5元。”年貨會首日,呂先生收獲滿滿。
家在定遠的蔣師傅一大早就騎著電動車來辦年貨了,“聽說很便宜,我先過來瞅一眼,湊湊熱鬧。”說是來湊熱鬧,但記者看到,蔣師傅停在門口的電動車已經快不堪重負了,一箱砂糖橘、3箱帶魚、2盒凍蝦、二十多斤豬肉,蔣師傅正在研究怎么才能把它們馱回去呢。
早到的人搶了個先,沒來的也別后悔,優惠活動才剛剛開始,后續貨品還會更多更便宜,想去辦年貨的,可不要錯過哦!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譚安麗
最省事
線上線下可以同時逛
特色常有,但特色中的特色卻不常有。除了燕麥片,你吃過燕麥無添加餅干、純燕麥面條、原生態燕麥米嗎?在副食品區,記者一進門就發現了一家很有特色的特產展位,商品主要是云南、內蒙古及甘肅本地特產,而且在蘭州市場上比較少見。另外,現場還設立了一塊展架,消費者可以掃碼后線上購買,直接送貨到家。“但年貨會上的價格比線上商城和線下實體店的價格更劃算,像這種5公斤裝的特級褚橙,原價238元,年貨會現場價只要198元,”“隴尚青田”線上商城的現場負責人介紹。
有人想省錢,也有人想省力,即便來不了年貨會現場,線上商城也能幫你辦年貨。在水產區,有一處展位顯得挺“另類”:現場沒貨品,就一臺電視、一塊展板當“現場導購”。掃掃展板上的二維碼才知,這是一家可以拼購的“年貨小店”,所有商品線上采買,紅薯、干果、水果、海鮮、兒童拜年裝、茶葉、飲料、酒類、零食一應俱全,買后可以禮盒包裝,直接送貨到家。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趙文瑞
最熱銷
2000余斤進口肉2小時“搶光”
當天,不少進口產品及低價優惠產品銷量可喜,市民的購買欲望很強,最受歡迎的要數來自美國的史密斯凍豬肉。
開幕式剛結束,進口產品區的兩臺冰柜前,已經擠滿了搶購的市民。“豬肉一斤13.5元,豬肘子12.5元一斤,豬肉中段15.5元一斤,比起現在市面上的豬肉真的很便宜。”市民張先生從蘭州市區過來,他看到《蘭州晚報》春節年貨采購會的報道后,早已準備好購物車,趕當天早上第一班免費大巴車來到年貨節現場,首先購買的就是這款凍豬肉。另一邊在挑選進口南美對蝦的市民劉先生也是每一個攤位不放過,逐個攤點詢價選購。“我和老伴剛買了300多元的豬肉。”劉先生表示,整個會場轉下來已經買了600多元的年貨,不僅價格便宜,而且東西齊全,真的便捷實惠。沒有搶到凍豬肉的市民也略顯遺憾地表示,經過凍豬肉柜臺兩次,都沒有搶到,打算第二天再來。
據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國際商業公司工作人員透露,年貨采購會開幕首日,他們準備了2000余斤小塊和23噸整塊兩種凍肉產品,但在短短2小時內,2000余斤小塊豬肉被一搶而空,大塊凍豬肉也已銷售了20余箱(每箱90斤左右)。“根據當天的銷售情況,我們后期也會及時調整貨源,加大小塊凍豬肉的儲備量,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工作人員田先生表示。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李莉
■溫馨提示
年貨采購會開通免費接送車
乘車地點
盤旋路東南角(原蘭大電腦城停車場)
提醒:
接送車上懸掛“蘭州晚報高原夏菜園區年貨采購直通車”標識,大家不用擔心找不到。
發車時間
市區9:00—16:00(計劃每20分鐘一趟,循環發車,視人員情況隨機調整發車頻次。)
返程
9: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