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思汗,是蒙古帝國的締造者,是一位戰術大師,是歷代軍人爭相效仿的軍事家。從發跡到病死,成吉思汗幾乎無日不戰,每天都在構思如何擊敗對手。即便在他死前,仍在構思如何征服金國、南宋以及西夏。最終,他想出了一條毒計,將金國和大宋送上了絕路。這個計謀名叫:斡腹之謀。
公元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正在率領大軍進攻西夏,由于某些難以描述的原因,這位昔日的天驕已經病入膏肓。但在臨死前,他卻招來兒子和臣屬,制定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條計謀:
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征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
當時,成吉思汗雖然已經攻取了金國的半壁江山,但是金軍仍依靠潼關以及黃河天險抵御蒙古大軍的進攻。在金軍的重重防守下,昔日所向無敵的蒙古大軍竟難進寸步。因此,成吉思汗認為,應派遣機動騎兵南下繞開金軍的防線,然而借道南宋,從宋金交界之處殺入金朝在中原的腹地。而金朝當時的統治中心——開封,卻無險可守。這樣,便可將金朝主力從潼關一帶吸引過來。失去了天險的金軍,必然無法阻擋蒙古的滾滾鐵騎。
制定完計謀后,成吉思汗便溘然長逝。繼任大汗窩闊臺遵照父汗的指令,決定借道滅金。公元1230年,窩闊臺派四弟拖雷前往川蜀一帶,希望駐守當地的宋軍能放行。然而宋軍恐懼蒙古騎兵,害怕他們施展“假道伐虢”之計,因此不予同意。拖雷見宋人不從,便縱兵猛攻宋朝州縣,連破數十城,屠殺數以十萬計的百姓,宋朝在四川北部的防御被完全摧毀。
隨后,拖雷毫不猶豫地引軍北上,殺入中原地區,直搗金朝首都開封。金軍主力見后路被抄,慌忙從潼關南下回援。然而女真人沒想到是,他們已經落入了成吉思汗的圈套。最終,窩闊臺、拖雷、速不臺三面合圍,將金朝35萬大軍圍困于三峰山,并殺得金人全軍覆沒。此戰之后,金朝的滅亡已經是時間問題。
當時南宋親眼目睹了蒙古人的奇謀,被嚇得不知所措。于是,他們將成吉思汗的遺計命名為“斡腹之謀”。“斡腹”一詞, 若單純從字面上理解,“斡” 為動詞, 可釋為“轉”, “腹”是名詞,意思是敵軍防御的薄弱點。因此,“斡腹”就是自間道斡至敵軍背后腹部地區進行進攻的一種戰術。
很多人恐怕要問了,“斡腹之謀”不就是避實就虛嗎?有什么高明的?
確實,“斡腹之謀”看似簡單,實際操作卻很難。首先,要實現這個計謀,必須要有強大的機動性。若不能快速包抄敵軍后方,很容易被敵軍攔截;其次,實現這個計謀,必須有強大的補給能力。由于繞道敵后,糧道很容易暴露在敵軍槍口上,若不能持續補給,很可能糧盡而亡;最后,實現此計,必須要有強大的戰斗力。即使經過長途跋涉,仍有余力擊敗敵軍。
然而我們卻發現,在古代,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能完美符合這三點要求。首先,蒙古大軍多為騎兵,一人擁有好幾匹馬,可以馬不停蹄地行軍;其次,蒙古人以牲畜為軍糧,以搶掠為補充,不像中原軍隊,需要龐大的輜重部隊,因此不用擔心被截糧道;最后,蒙古大軍戰力強大,攻無不克,無人可比。由于相信自己戰士的實力,成吉思汗才會制定“斡腹之謀”這樣的奇謀。
其后,在對宋戰爭中,蒙古人也使用了“斡腹之謀”。早在1227年,四川守將吳昌裔邊聽說蒙古要對宋朝展開“斡腹之謀”。當時,宋朝在長江與西川天險處集結重兵,試圖抵御蒙古人入侵。然而成吉思汗、窩闊臺卻制定奇謀,試圖征服吐蕃(西藏)、大理(云南)以及安南“越南”,包抄南宋防守薄弱的貴州和廣西地區。
蒙古滅大理之戰,充分說明了蒙古大軍吃苦耐勞能力
雖然南宋極力阻止蒙古施展“斡腹之謀”,但強大的蒙古大軍仍征服了吐蕃和大理,從北、西、南三面將南宋圍了個結實。南宋不僅要在長江防備蒙古,還得再大渡河以及廣西地區抵御蒙古騎兵,可謂是疲于奔命。最終,南宋在蒙古的三面夾攻下滅亡。
蒙古帝國后,“斡腹之謀”幾乎完全失傳,因為再沒有那支軍隊像蒙古人那樣,具有強大的機動性和補給能力。到了二戰時期,美軍終于接過了成吉思汗的大旗,進行了具有美國特色的“斡腹之謀”。
在太平洋戰場,日軍在西、南太平洋的島上集結重兵,試圖消耗美軍有生力量。然而美國麥克阿瑟將軍卻制定奇謀——“跳島戰術”。即運用美軍機動海上力量,直接越過日軍重兵把守的島嶼,直搗日軍防御的薄弱處。就此,美軍大獲成功,數十萬日軍困守孤島,卻絲毫發揮不了作用。最終,美軍依靠此戰術打敗了日本,獲得了太平洋戰爭的勝利。
在對德作戰方面,名將艾森豪威爾也運用了“斡腹之謀”,不僅在意大利開辟南部戰場,同時還在諾曼底登陸,開辟了第二戰場。艾森豪威爾的計謀,完美插入了德軍防御的薄弱處,最終為戰勝德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美國之所以能實現“斡腹之謀”,是因為他們具有強大的機動性,擁有世界第一的海空力量;同時,美軍的補給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作為世界第一工業國,能為美軍提供充足的給養,絲毫不用擔心補給線被切斷。同時,美軍作戰也非常專業也非常勇猛。因此,他們能夠重現成吉思汗的“斡腹之謀”,最終擊敗德國和日本。
早世界杯四強焦點戰,巴西VS德國已經結束,巴西疲軟的后場防守實在讓人無語,德國戰車狂轟濫炸的進攻讓人賞心悅目。如此高效的進球秀讓崇尚進攻的小編熱血沸騰,不能去綠茵場上揮灑汗水,我們只能在電腦前空想嗎?當然不是,下面小編就為喜歡進攻的你推薦幾款熱門射擊手游,這個夏天,“射”你無罪。
1.《奇幻射擊》
《奇幻射擊》是一款畫面可愛的射擊游戲,由Sky Carpenter Digital開發,2013年4月上架。主打3D奇幻射擊路線,玩家在游戲中扮演一個即將從魔法學院畢業的學生,作為畢業測驗必須經過試煉森林的生存戰斗才可以。游戲采用雙搖桿操作,武器鍵長按可一直發射,通過爽快的殺敵動作,豐富的武器,多變的道具緊緊抓住玩家的心。
2.火線指令:諾曼底
《火線指令:諾曼底》是一款以二戰為背景的游戲,由Glu Games Inc開發,由玩家親自指揮著名戰役諾曼底登陸戰。支持多點操控,獨特的越肩視角射擊使得它更像是一款PC端游,且對射擊的精準度要求極高,喜歡挑戰玩家不妨一試。
3.《魂斗羅進化革命》
濃縮了整整一代人青春和熱血的《魂斗羅》已經移植手機端,KONAMI此次移植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紅白機時代的游戲感覺,深度優化的畫面顯示,豐富的武器系統和任務模式,被網友稱為是超越經典的一次移植。
4.《CF穿越火線-反恐精英》
《CF穿越火線-反恐精英》由北京指尖旋律科技有限公司開發,游戲中30多種世界名槍悉數登場,沙漠之鷹、AK47、AWP狙擊槍等耳熟能詳的名字都在其中,而藍牙對戰和在線對戰模式的引入讓你體驗更激烈的對戰,快約上朋友一起玩吧。
5.《小小部隊》
《小小部隊(Tiny Troopers)》由Chillingo Ltd開發,自上架以來就以其豐富的劇情任務設置而廣受好評,游戲中三大章節,30個任務精密相連引人入勝。玩家在游戲中可以擁有自己的部隊,而隊伍中士兵一旦死亡就意味著永久失去一位伙伴,如何讓所有士兵生存下來變得更強大才是玩家的終極挑戰。
游戲亂談曰:擁有一把槍是每個小男孩的夢想,而隨著的成長玩具槍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真正的戰場廝殺,槍對矛的熱血才是男人的主場。世界杯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昨天的那場比賽不知道一夜間碎了多少巴西球迷的夢。無論如何巴西隊的離開已成定局,如果你的內心還是久久不能平靜,那么拿起手機,帶著你的隊伍去戰場上沖殺。忘了所有煩惱吧,即使射門不進,但是射擊全中,這個夏天,“射”你無罪!
歡迎搜索關注作者公眾微信賬號“游戲亂談”(微信號為“youxiluantan”)
944年6月6日,搶灘諾曼底。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乃至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兩棲登陸作戰。作戰代號:霸王行動。
“霸王行動”,從策劃到修訂、成型、確定、實施,歷時一年半的時間,其間反復修改。行動的具體規劃,目前保存在美國的陸軍學院。
兩份文件,都發自于盟國遠征軍最高指揮部。兩份文件的級別:1月23日的一份,原定級別是“機密”;而到了3月27日的這一份,原定級別就提高到了“最高機密”。這里邊,有什么講究嗎?
有!就在這兩份文件之間相隔的一個月里,1944年2月,盟軍最終確定了登陸作戰的標靶。也就是說,“最高”兩個字,就最高在了諾曼底這個地點上。
要知道,在是否選擇諾曼底地區作為登陸點這個問題上,盟軍最高統帥部可是琢磨了很久。因為在由荷蘭至法國瑟堡之間,480公里長的海岸線上,有兩個地點都適合登陸作戰:
諾曼底地區,離英國比較遠,海面狀況不穩定,但灘頭寬闊,港口較多;加萊地區,距離英國只有33公里,適合搶攻,但灘頭狹窄,缺乏港口。兩個登陸地點各有利弊,而無論從哪個地方登陸,等待著霸王行動的,都是一堵墻!
所謂的墻,指的就是由希特勒親自下令,從挪威至西班牙,長達上千公里的海岸線上,修筑的AtlanticWalls——大西洋壁壘。這道壁壘由15000個堅固支撐點組成,統帥就是西線集團軍群B集團軍群司令——隆美爾。
埃爾文·尤金·隆美爾,二戰名將,聞達于北非戰場,有“沙漠之狐”的稱號。作為盟軍的老對手,隆美爾對于英美軍隊的作戰意圖、方式、序列,都有十分清晰的了解。從北非戰場來到法國海防前線后,隆美爾親自視察、監督各處防御工事,他心里明白:盟軍跨海突擊,這是必然的,而他要做的,就是在敵人登陸的24小時之內,將之消滅在海灘前沿。
這是一個可怕的對手,事后證明,從純粹的戰術上來講,隆美爾做得相當出色。由他制定的每一步防衛建設,都給予了盟軍沉重的打擊。
從海岸高潮線算起,深海處遍布水雷,淺海處埋設地雷。為了不讓登陸士兵去趟雷,盟軍絞盡腦汁,甚至設計出了這種奇形怪狀的武器:風火輪,作為沖鋒保障。只不過,這種武器實在不靠譜,根本無法在實戰中使用;此外,在海灘的開闊地上,隆美爾不僅設置了大量反坦克的尖銳鋼鐵路障,還豎起了無數高達5米的木樁。這種木樁,在兵器史上被稱為“隆美爾蘆筍”。盟軍的滑翔機,甭管是運兵,還是運裝備,只要是撞上這種“蘆筍”,就會徹徹底底地“掛了”。
但是,作為前沿一線指揮官,隆美爾有他的苦惱。隆美爾最大的苦惱,就在于兵力不足。當時,希特勒把納粹德國總兵力的65%,都投在了與蘇聯對抗的東線戰場,西線的海防前線上,隆美爾只有B集團軍群的39個師。而就憑39個師,要防守的,是法國北部將近500公里的海岸線。
當時德軍防范區域,加萊地區、諾曼底地區、布列塔尼半島地區,這都是盟軍有可能登陸的地點。隆美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只能把B集團軍群的指揮總部設立在一個比較居中的位置,看盟軍打哪兒,就重點布防在哪兒。
那么,盟軍到底要打哪兒呢?
盟軍到底要打哪兒?當時德軍是真的不知道,或者準確一點說,是不能肯定。霸王行動3月27日的規劃文件,盡管已經被定為了最高機密,但這還是不夠。很快,兩份文件的原定保密級別統統作廢,新級別是專為諾曼底登陸計劃量身定制的:Bigot。在諾曼底登陸中,任何文件,一旦被定為“Bigot"級別,那就意味著這份文件,比最高機密還要機密,只有最高統帥部的頂層人物,才有可能接觸到它。
而為了諾曼底登陸而單獨設立出這個保密級別,原因只有可能是一個:有人泄密!
到底是誰走漏了風聲?由于很多檔案至今還沒有解密,這個歷史懸案,還無從破解。但事件的后果很嚴重,3月27日,霸王行動的會議紀要出臺,4月初,這份文件就已經擺在了希特勒的辦公桌上。希特勒馬上下令:調集兵力,馳援諾曼底。
隆美爾向諾曼底派出了精銳:352步兵師。增援的地方:叫做奧馬哈。這片海灘,在戰爭史上,也被稱為是“血腥的奧馬哈”。經典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表現的就是這場戰役。而實際的搶灘過程,比電影還要慘烈。在6個小時的登陸過程中,美軍陣亡2500人,平均每9秒鐘就有一名士兵倒下。而在之后的戰場清理中,盟軍發現,真正在灘頭陣地和美軍正面血拼的,只不過是德軍352師的一個加強團而已。
登陸作戰,占便宜的永遠都是防守一方。隆美爾的兵再少,那也是39個師的力量,而盟軍5個灘頭的登陸部隊,加在一塊兒也只有33個師。從奧馬哈海灘的血肉橫飛,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德軍的精銳力量,全部調到了諾曼底地區,那么盟軍要想一天之內就搶灘成功,是絕無可能的。甚至,整個戰役的結局,都有可能改寫。
而幸運的是,除了352師,德軍再沒有向諾曼底地區增派其他的精銳部隊。因為隆美爾很快就接到了作戰總部的新指令:先別管諾曼底了,巴頓的大軍到了,敵人要從加萊登陸!
喬治·巴頓,著名的鐵血將軍。希特勒曾經公開表示過,盟軍要想跨海,巴頓一定會是指揮官之一。因為像登陸作戰這樣硬碰硬的對決,統帥必須得有點兒混不吝的狠勁兒。
而那巴頓是什么勁頭?那可是在北非戰場上拿手槍打過飛機的人啊!
果然,從1944年3月開始,在加萊對面的英國多佛港,巴頓將軍就拉開了玩兒命的架勢。大軍集結,安營扎寨,戰備物資源源不斷。德軍的無線電臺,每天都會截獲到對岸上百封的軍令,情報人員掐指一算:了不得了,巴頓的部隊有23個步兵師、6個裝甲師,外加一個空降師。趕緊查查部隊番號:啊!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美國第一集團軍群!
眼瞅著巴頓的大軍壓境,德國作戰總部反倒是松了一口氣:終于找到這支隊伍了,好在我們早有防備!因為在將近一年前,德軍就已經收到過有關這個美國第一集團軍群的情報了。
泄露了大軍情報的,就是1943年6月號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這也許是軍事情報史上最著名的一期雜志了。封面上赫然印著本期主題一一美軍作戰部隊標識。翻開雜志,里面用了32頁的篇幅,詳細介紹了美軍各個兵種、兵團的徽章,帽徽、領章、肩章、油標,一應俱全。
雜志上市之后很搶手啊,尤其在歐洲,比在美國賣得都好。但沒過一個星期,這本雜志就被緊急召回。經過修訂之后,重新上市。這其中,必有蹊蹺!
之前的舊版本,此時已經“必不可免”地進入了流通渠道,落入了德國間諜的手中。兩個版本一對比,德國間諜欣喜若狂:發現大情報了!新版本中,有些內容被刪除了。什么內容啊?被刪除的,就是這些徽章,而這些徽章,全都屬于美國第一集團軍群。
德國間諜迅速向軍情部門匯報:有個美國第一集團軍群開始封鎖保密信息,看來要有大動作。果然,在將近一年后,這支軍隊出現在了多佛港,槍口直指加萊!
但德國間諜想不到,從他們向總部發出這條情報起,德軍就掉進了盟軍的迷魂大陣。這,只是他們被騙的第一步!
M4A1,美軍主戰坦克之一。當年在多佛港內,有成百上千輛的M4A1、M5A1、M3A3坦克,列成方陣,密密麻麻望不到頭。看到偵察機拍回的照片,連隆美爾這個玩了半輩子坦克的德軍元帥都感慨:這美國第一集團軍群,實力不俗啊!
但停在多佛港內的美軍坦克全部是假的。是用塑膠和木板搭的,有的干脆是氣充的。而且,不僅坦克是假的,軍車是假的,艦船是假的,整個的美國第一集團軍群,全是假的!
《國家地理》雜志上的軍徽也是假的。無論是公共媒體上的假情報,還是擺出一副厲兵秣馬勢頭的假兵器,這些,都是屬于一個軍事欺騙行動的手段。行動代號——水銀行動。
“水銀行動”的目的,就是無中生有地制造出一支大軍,佯攻加萊地區,牽扯敵軍防衛主力。不過,想要瞞過像隆美爾這樣有“狐貍”之稱的對手,“水銀行動”就必須做到以假亂真,滴水不漏。
所謂滴水不漏,就是要真刀真槍地干!美國編號空軍第八空軍總部6月2日的戰斗指令:指令方向非常明確:重點轟炸加萊地區,給敵人造成錯覺,掩護真正的登陸地點。
向別的地方投一顆炸彈,在加萊就要投兩顆;在別的地方不投炸彈,在加萊也得投兩顆。這,就是重點轟炸的含義。時間進入1944年之后,盟軍飛機對德軍實施了大規模的轟炸,目標有時是海防前線、有時是納粹占領區、有時是德國本土。而只有對加萊地區,轟炸就和一日三餐一樣,不帶斷頓兒的。而且所有的轟炸機,都是從多佛港,也就是所謂的美國第一集團軍群駐扎地起飛的。
這種不惜成本地狂轟濫炸,必求置敵于死地,來為大軍開路的作戰手法,還就是巴頓的風格啊。
——摘選自《作家文摘》合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