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在上周,又一款蘋果新品的到來一下子搶了iPhone 11的風頭,成為了不少人心中的年度最香蘋果產品,到底是誰?
沒錯,今天咱們聊的就是16英寸MacBook Pro,作為新一屆蘋果地表最強筆記本,這款產品的發布與過去幾年15英寸版的更新帶給極果君的感覺完全不同,它的體驗究竟如何呢?閑話少說,極果君這就帶你盤。
剛拿到16英寸MacBook Pro,極果君并沒有覺得它比15英寸版大出多少,根據官網給出的機身三圍來看,16英寸MacBook Pro在長度和寬度上分別比15英寸版多了0.5和0.8cm左右,而厚度只增加了0.7mm。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是個15英寸筆記本用戶,升級到16英寸MacBook Pro后,基本無需擔心背包隔層不夠用的情況,絕大部分的內膽包也可以繼續使用,重量上16英寸的要重170克,還沒一臺手機重,沒有額外增加多少負擔。
在機身幾乎不變的情況下,蘋果將屏幕大小從15.4英寸增加至16英寸,雖然從字面上看相差不大,但將二者擺在一起就能明顯感受到這塊窄邊框大屏在視覺上的優勢。
但如果你仔細看,這塊屏幕并不是此前爆料中的四邊等寬,盡管兩側和頂端的BM區壓縮得要比15英寸的更窄,但頂部仍然要比兩側要略寬一點。或許蘋果有過在額頭放個面部識別的想法,但那樣就會讓機身變得更厚。不如在B面弄個彈出式的?
這塊屏幕的分辨率從2880*1800提升至3072*1920,像素密度從220ppi增加至226ppi,畢竟尺寸變了,這點提升就算不上升級了吧。屏幕的其他素質則保持不變,最高亮度500nit,支持P3廣色域和原彩顯示,并且有著充足的可視角度。
盡管屏幕素質基本沒什么升級,但綜合各個維度的表現來看,16英寸MacBook Pro的這塊屏幕依然是你可以買到的最好的筆記本屏幕之一,這大概也是不少人選擇MacBook的直接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在系統偏好設置中,你可以更改屏幕的刷新率,有47.95Hz、48Hz、50Hz、59.94Hz和60Hz五個檔位可選。
別誤會,這跟玩游戲沒啥關系,這一功能主要還是面向視頻后期等專業用戶,能夠使正在編輯的視頻素材與屏幕刷新率保持一致,避免剪輯過程中出現偏差,同時也使內容瀏覽起來更加流暢。
雖然機身略大了一點點、專業性也更足了,但遺憾的是,16英寸MacBook Pro仍然僅提供了左右各兩個雷電3接口,如果你是個剛從Windows過來的新用戶,別猶豫,去買擴展塢吧,聽話。
除了屏幕,這次的16英寸MacBook Pro中的另一處大改在鍵盤上,對于不少用戶而言都是個好消息。
從2016年至今,蘋果將蝶式鍵盤應用在MacBook全線產品中,由于鍵程變短,不少用戶都覺得它打字的手感像在敲桌子,噪音大,進灰后也不好清理,關鍵是壞一處就要換掉整個鍵盤面,有時還得搭上主板和鍵盤支架,維修費用都能買個iPhone 11了。蘋果也始終沒能給出靠譜的解決方案,雖然改進過設計,承諾免費維修,但依然槽點不斷。
上圖為剪刀腳鍵盤,下圖為蝶式鍵盤
這次蘋果終于在這款產品上“痛改前非”,改回了剪刀腳結構,鍵程增加至1mm,比原來多了一倍,敲擊時的反饋感要更明顯,手感明顯要比蝶式鍵盤要軟一些,噪聲也更小了。為了更直觀地表現二者間的區別,極果君用微距鏡頭分別拍攝它和15英寸版的鍵盤按下時的畫面,可以明顯看到剪刀腳鍵盤的反饋距離更長。
其實極果君個人并沒有覺得蝶式鍵盤有多難用,而且看起來更有高級感,剪刀腳結構的鍵帽總給人一種松松垮垮的感覺,反而有些廉價。本身鍵盤手感就是一件很主觀很玄學的事,哪種用著舒服,還得看你的個人喜好。另外,剪刀腳鍵盤的背光要比蝶式鍵盤更亮,方向鍵的布局也改變了。
必須承認的是,剪刀腳設計大大降低了鍵盤的清理難度,前幾天iFixit公布了這款筆記本的拆解,單個鍵帽很容易拆下來。
有趣的是,它的鍵帽和蘋果獨立的妙控鍵盤是可以通用的,難怪連名字都取的一樣,但筆記本鍵帽的厚度要略薄一點,如果你不嫌麻煩,可以把筆記本鍵盤魔改成黑白相間的
不過,在最新的完整版拆解報告中,iFixit表示16英寸MacBook Pro的鍵盤是被鉚接到外殼上的,并沒有采用螺絲固定,一旦發生故障維修難度要比蝶式鍵盤更高,且主板、芯片、閃存、電池等關鍵部件還大量使用了膠水和鉚釘,最終給出了1分的可維修分數(滿分10分),真出了啥大毛病,還是乖乖去天才吧脫一層皮吧。
此外,16英寸MacBook Pro還將TouchBar右側的TouchID給獨立了出來,但最大的驚喜是實體ESC鍵終于回來了。前幾年TouchBar的低配版MacBook Pro因有ESC鍵被稱為MacBook ESC……如果你身邊有程序員朋友最近突然哭了起來,估計就是讓蘋果給感動的。
性能方面,16英寸MacBook Pro搭載英特爾9代Coffee Lake Refresh芯片,最低可選2.6GHz六核i7,最高則是2.4GHz8核i9,與今年春天的15英寸版沒啥區別,這兩天有不少人在吐槽這件事,但目前在售的10代酷睿只有U和Y兩個低壓系列,壓根兒也配不上Pro這個名字啊。
芯片沒升級,內存規格還是很豪華的,可選16-64GB,頻率提升到了2666MHz,處理圖片、視頻等速度會更快,但如果你不是后期民工,不用它干重活兒,16GB已經完全能夠滿足絕大部分需求,包括視頻剪輯,32GB管夠,上64GB的意義不大。
另外,16英寸MacBook Pro還將GPU升級到了AMD 的RX 5500M,它采用AMD最新的RDNA架構,7nm工藝,主頻1645MHz,最高1645MHz,可選4GB和8GB 顯存,都是GDDR6規格。值得注意的是,16英寸MacBook Pro上的這個5500M并不是同配置筆記本上的閹割版,而是擁有24個計算單元的定制貨,功率卻只有50W。
說了那么多,還是來實際測一下,極果君手上這臺16英寸的新款選的是16+1T和4GB顯存的配置,與同樣16GB內存的19款15英寸來做對比,將20張RAW格式照片原圖用LR輸出成JPG,16英寸版用時26.74秒,而一旁的15英寸版則耗時36.94秒。
左側為新款
接下來我們用FinalcutPro輸出一段兩分鐘的4K視頻,16英寸新款用時3分2秒,而15英寸版則用了3分48秒。
在視頻編輯過程中,16英寸新款可以實現4K素材的流暢預覽,極果君又往里丟了幾段8K素材,或許是16GB內存吃不消,已經出現了卡頓的情況,而在外媒頂配版的測試中,8K視頻也可以流暢預覽了,另外,FinalcutPro還支持代理渲染,等待一段時間后還能給出一個流暢的預覽畫面。
同時,這次蘋果還直接將存儲容量從512GB起步,最高可選8T,連續讀取速度3.2GB/s,跑了一下測速軟件,讀寫速度明顯比15英寸版快了不少,具體到使用場景上你可以明顯感受到安裝軟件和移動文件時明顯變快了。
另外,16英寸MacBook Pro還采用了全新的散熱架構,增大了風扇葉輪和扇葉數量,官方表示氣流提高了28%,并且還增大了35%的散熱片面積,提升了導熱管效率,但從拆機圖來看,很不幸,還是祖傳的單管。
在剛剛的4k視頻渲染環節中,我還拿溫感儀測試了一下它們渲染結束時的溫度,新款與舊款的機身溫度分別為40℃和45.4℃。
極果君還下了個《全面戰爭:三國》(你甚至能從MacOS上玩到這個),在特效全開2K畫質下,16英寸新版依然能流暢運行,但地圖上的兵一多也會慢慢卡起來,二十分鐘后,散熱風扇已經開始“怒吼”了,此時測得溫度為49.8℃,總的來說這次的散熱對于溫度的控制還是比較到位的。
除了在基礎硬件上更加“Pro”,16英寸MacBook Pro還著重提升了揚聲器與麥克風部分。也是極果君覺得最香的地方。
16英寸MacBook Pro搭載了6個揚聲器,包括4個低頻和2個高頻揚聲器,支持杜比全景聲。其中,低頻揚聲器在機身中采用了背對放置的形式,在發聲時的震動被最大程度的降低,進而提高了低頻效果的表現。極果君明顯感受到16英寸新款的聲音更為飽滿,附有層次,聲場也更為立體,在安靜環境中剪片子基本可以告別耳機了,當然,拿來看電影更爽。
16英寸MacBook Pro還搭載了3麥克風陣列,蘋果表示其已經達到了工作室水準,可以形成定向波束,并擁有更高的信噪比,這里我們還是拿它和老款來個對比,在樓下馬路邊上分別錄一段聲音,可以很清楚地感到新款的聲音更為清晰。
這么多“Pro”加身,你最關心的續航倒沒有減分,16英寸MacBook Pro搭載了100瓦時的鋰聚合物電池,官方表示在瀏覽網頁的場景下續航時間增加了一小時,這么算下來區別其實并不是很明顯。最有意思的其實還是充電器的規格,在體積不變的情況下從85W提高到了96W,機身接口也支持這一輸出功率,至于為啥懟這么高,估計是想讓你買那臺三萬多的Pro display XDR顯示器,巧了!也是96W。
在16英寸MacBook Pro上架后,此前的15英寸版被直接下架,512GB基礎版起售價18999,和之前15英寸256GB的基礎版完全相同,再加上屏幕和鍵盤的升級,妥妥的加量不加價。
如果你用過MacBook系列就會很清楚,使用需求不高,即便是8GB內存的MacBook Air一樣能好用且耐用,所以普通用戶一臺基礎款就足夠了,而且在這一版本面前,13英寸的MacBook Pro頂配完全香不起來,即便是犧牲了便攜性選擇前者也完全不虧。
而到了專業用戶這,絕大部分情況下加內存要比加硬盤容量劃算得多,一方面內存能夠更直接地影響性能,另一方面移動固態硬盤的價格相對要便宜不少。如果你從事攝影或平面設計、插畫等工作,可以將內存選配到32GB,4G顯存足夠,若是視頻剪輯、跑復雜代碼這種更專業的用途,可以沖到64,并選擇8G顯存,至于芯片怎么選,就要看你的具體需求和錢包厚度了。
另外,這次的16英寸MacBook Pro還支持以舊換新,極果君同事的2017款13英寸就抵扣了4000元,但不知為啥,我自己的港版2016款15英寸4G顯存定制版在官方眼中才值920塊……還是閑魚大法好啊!對了,拼多多上基礎款的售價也跌到了16999,含稅……
總的來說,這次16英寸MacBook Pro的升級在外看來是2012年推出視網膜屏幕MacBook后整個產品線的又一個轉折點。尤其是對于普通用戶而言,去年年底新款MacBook Air在性能上的大幅提升一下子拉近了與13英寸MacBook Pro之間的差距,同時,他們又容易在13和低配15英寸MacBook Pro之間來回猶豫。
16英寸MacBook Pro的出現則讓這一局面變得平衡、清晰起來,用更強的性能、更出眾的整體素質成功與MacBook Air“劃清界限”,同時也讓用戶更明確與13英寸版之間的區別。換句話說,用戶下單的思考過程將會更短,大概也更加果斷。
畢竟24期免息嘛!
新發布的“劉海屏”MacBook Air
隨著蘋果在WWDC22發布全新的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蘋果新一代的筆記本電腦產品線已基本成型。作為筆記本領域的標桿級產品,MacBook正在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
目前正值暑期,馬上也即將是蘋果返校季教育優惠的時間,這里鈦媒體App就來幫大家分析一下,在2022年夏天這個時間節點上,MacBook的選購思路,具體哪款值得買,哪款不值得購買。
目前蘋果MacBook線共有5款產品,分別是:
MacBook Air(13寸, M1芯片,舊款模具,7999元起售);
MacBook Air(13寸,M2芯片,9499元起售);
MacBook Pro(13寸 ,M2芯片,舊款模具,9999元起售);
MacBook Pro(14寸, M1 Pro或M1 Max芯片,14999元起售);
MacBook Pro(16寸 ,M1 Pro或M1 Max芯片,18999元起售)。
簡單來說,MacBook的“Air”和“Pro”兩條產品線涇渭分明。MacBook Air產品主打輕薄,采用無風扇設計,更適合輕辦公在意重量的人群;MacBook Pro主打性能表現,更適合連續高強度工作的使用場景。
新款MacBook Air具有纖薄的機身設計
在這其中,兩款MacBook Air都是值得購買的產品。
對于預算有限的朋友,M1芯片的MacBook Air,7999的起售價就是最大的賣點。能夠用較低的價格體驗到蘋果Mac產品的設計、制造工藝、macOS系統,M1芯片帶來的性能和長時間續航(高達18個小時),自然是一個不錯的性價比選項。
而對于預算不太緊張的朋友,相對而言M2芯片MacBook Air更值得選擇。相比M1芯片的MacBook Air,這款產品更換了全新的模具,采用更好的Liquid 視網膜顯示屏,具有辨識度的“劉海屏”(這樣別人就知道你在用新MacBook了),加入了磁吸充電,并且更換了全新的攝像頭、鍵盤、揚聲器。應該說,這款MacBook Air所提升的配置,絕對值得那1500元的差價,產品本身的完成度和性價比都非常高。
MacBook Pro系列產品對比,來自蘋果官網
此次WWDC發布的M2芯片MacBook Pro(9999元起售),鈦媒體App認為這款產品不值得選擇。作為定位相對專業的產品,M2芯片MacBook Pro雖然使用上了最新的芯片,但仍然使用了老款的模具,沒有磁吸充電、HDMI、SD讀卡器接口,僅有Pro之名,并無Pro之實。相比于9499起售的MacBook Air,唯一的優勢可能就是多了一個主動風扇散熱。但相信如果真是對于工作有更高要求的用戶,自然會去選擇更高定位的MacBook Pro 14/16。
綜合來看,M2芯片MacBook Pro更像是用來清庫存的產品。對于視頻從業者、程序開發者、設計師等專業用戶,采用M1 Pro/M1 Max芯片MacBook Pro 14/16英寸雖已發布9個月,但仍然是目前最好的專業筆記本選擇。
WWDC22發布M2芯片現場
從算力角度來看,此次WWDC新發布的M2芯片雖然相比M1芯片有著18%的CPU提升和35%的GPU提升,但本身更多是能效取向而非性能取向,同時也不是專業定位,因此無法取代哪怕是基礎款專業芯片M1 Pro的地位。根據蘋果給出的信息,M2芯片采用8個CPU核心+10個GPU核心,而M1 Pro芯片采用10個CPU核心+16個GPU核心。晶體管數量分別為200億個和337億個。從算力上來看,M1 Pro芯片肯定是要優于M2芯片的。
使用了全新機身設計的2021年款MacBook Pro
而在具體的配置上,MacBook Pro 14/16寸版本采用了頂級的屏幕、出色的芯片以及豐富的接口,基本代表著目前筆記本電腦的最高水準。具體到這兩款產品之間的選擇,它們之間的性能雖然稍有些區別,但總體還是關于尺寸的選擇。需要經常移動使用的朋友建議選擇14寸。不常移動使用,也不外接顯示器的朋友建議選擇16寸的版本。
此次WWDC22發布的全新MacBook Air
綜合來看,蘋果的MacBook具有簡潔、直觀、流暢的系統生態,高顏值的外觀做和精細的做工,以及目前Windows平臺難以匹敵的長續航表現。無論對于打工人還是學生而言,都是不錯的筆記本電腦選擇。隨著近兩年開發者的不斷努力,蘋果自研M系列芯片的適配也已基本完成。
當然,蘋果系統的一些既有問題也是始終存在的。像是不支持金融、工業方面的軟件,對于游戲的支持也比較差,這些都是選擇MacBook前要了解并考慮進去的因素。(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吳泓磊,編輯/鐘毅)
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SMZDM.COM|生活家 lancet
筆電市場已經多次被唱衰為夕陽產業,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電腦生產巨頭無論如何努力的推陳出新,還是難以阻攔銷量下滑的趨勢。但在這哀鴻遍野的逆潮之中,唯有一家企業的筆電銷量逆市上揚,不出意外,正是我們的大蘋果,對于macbook來說只打棄用IBM的PowerPc架構以后一直順風順水,更是在2011年教主從信封里取出MacBook air的那一舜開始,一躍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dream laptop,我相信即便是最咬牙切齒的黑子也會承認MacBook系列在工業設計上對整個筆記本行業的貢獻,具體內容我曾在一篇前文中大致提及,有興趣的煩請移步,本文不多贅述,我們今天還是從消費的角度介紹,究竟MacBook的哪款產品才是想要入Mac神教的合適之選吧。
(PS:我從去年開始貼膜使用Mac,一是金屬外殼或多或少有些磨損,二是拿出門辨識度會高一些)
(PS2:本文只涉及體驗,絕對主觀,具體各年度機型的性能可以參閱Geekbench官網大致比較)
在分門別類介紹型號之前,我想還是要先說明白這個最關鍵的問題。MacBook——之于其他的筆記本電腦,究竟適合哪些人群。
想要體驗/喜歡使用Mac OS——對于國人來說,windows是義務教育中的內容,已經很少有招聘啟事會專門寫明要求能熟練的使用Windows和office軟件了。但要使用Mac OS來說,無疑提高了許多學習成本,這也是許多人買了Mac還要裝Windows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如果這樣,你真的錯過了這個世界上最為出色的OS之一,毫不客氣的說,Mac OS是這個星球上唯一可以與Windows抗衡的面對消費者的OS系統(Linux還是太過硬核了),Mac OS相對封閉的軟件安裝系統,簡易的交互模式,以及和Windows相愛相殺多年互相學習的種種要素,都造就了Mac OS卓越的易用性與易維護性。此外Mac OS的界面不同于Windows和Linux明顯的工程師風格,一直有著領先業界的設計風格,不信?你看看哪個Windows界面美化的網站排行榜第一名不是仿Mac的界面。
蘋果全家桶的使用者——蘋果的全家桶包括切不止以下產品:Mac系列,MacBook系列,iphone,ipad,iWatch,還包括airpods等智能配件。產品互相之間在系統的多年調教之后,均有著深厚的關聯。除了一個賬戶下iCloud的文件共享,一個賬戶下的mac以及ios設備可以共享包括網頁賬戶,wifi密碼,iphone的4g網絡,甚至剪切板內容等一切東西,Yosemite系統開始引入的Handoff功能也能讓桌面電腦操作和手機端移動操作無縫切換,一旦習慣以后,很難戒掉這種便利的感覺。
蘋果教徒——如果你是一個剛上大學購買第一臺電腦的男生,Macbook可能會是你最糟糕的選擇,你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折騰電腦的細節,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和室友開黑,一臺入門的游戲本就能帶你爽飛四年;如果你是一名需要經常用到專業軟件的工程師,Macbook無論是雙系統還是虛擬機都也是權宜之計,一臺windows工作站能更適合你的工作。但是拋開這一切,只要你非常喜歡蘋果電腦的設計,喜歡macbook的品牌附加值,甚至只是喜歡那個發亮的蘋果logo(雖然新版已經不亮了,果粉失去了圖騰),只要你的預算足夠,誰都難以抵擋你購買macbook的步伐,那么就隨我來看看究竟購買哪一款吧!
MacBook air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Air是許多人對Mac的入門機器,其也是上市多年來競品爭相模仿的對象。只可惜美人遲暮,在科技產品中,如果久不更新,難免就會被人超越。在2016年的MacBook產品線大升級中,air磨具的原封不動已經注定Air是現在MacBook產品線中最低的一檔。她既不是最輕薄的,也不是最高性能的,那么她能當的只能是最便宜的了。
MBA在剛上市時驚艷的外觀,現在也成了束縛其改進的枷鎖:沒有其他產品全面啟用的type-c接口,只有兩個標準USB接口;沒有流行的窄邊框,邊框依舊能停航母;沒有高分屏,在蘋果全線retina的時代依舊是900p的分辨率(13寸)。淹沒在市場上潮水般的以仿mba為設計理念的laptop產品中, 讓人感覺mba老了,無論如何追溯其輝煌的往昔,如今半老徐娘實在難以比得過當今的妖艷賤貨們。
既然本文還是介紹各款的賣點,我們還是一條一條的來說,Air目前不是最性能也不是最輕薄,其最大的賣點毫無疑問就是最便宜,請忽略官方指導價,請自行去看看2017年國行MacBook air的起步價是多少,是不是顛覆了你對蘋果本價格高昂的固有印象。但是,在這個不錯的價格中,你得到的是完整的蘋果生態,和售價十萬的iMac pro的體驗也是完全一致的,并且同樣可以得到每年的系統更新。這是除去已經停更多年的mac mini以外,消費者能最便宜的價格能購買到的蘋果設備,也讓這個價位的win本定價時都會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
前面提到了MBA成箱的缺點,難道在硬件層面MBA真的一無是處么?當然不是,首先雖然久未換模具,但是蘋果還是每年都在默默的把處理器升級到最新。此外在新款pro和無印都為了技術技術進步閹割掉MagSafe電源連接器和自帶的sd卡讀卡器(對于攝影愛好者的重要性我想我不用多說),Air目前是macbook系列唯一能見到這些上古遺跡的產品,更不要說圖騰般的A面發光蘋果標了,回想我的博士時代就是不斷穿梭在自習階梯教室里從講臺上看蘋果標的密度來找座位的過程。只要你能忍受900p的低分頻,mba沒有什么不能用的,眼睛耳朵都是由奢入儉難的器官,如果你之前沒有用過什么好屏幕的本本,MBA你完全可以接受。
我本人使用2012MBA作為工作機用了四年,能說的只有一句謝謝,我很滿意。
Macbook pro——天下誰人不識君
如果macbook系列有一個親兒子,那么毫無疑問就是pro。蘋果對于pro這個后綴有著其特有的堅持(不比一些5pro又pro6得企業 ),但凡冠以這個后綴的產品,一定是當下蘋果能拿得出的最好的相關產品。我可能會對2016的產品線更新在接口變動上頗有微詞,但是也絕不會否認pro系列對于技術進步的大膽和可敬。mbp是macbook系列里性能的代表,也是使用新技術的急先鋒。如果你對laptop性能有所需求,mbp是macbook系列你的唯一的選擇。雖然在顯卡選擇上由于蘋果和AMD的py交易,即便是最頂配的15寸mbp也不過配備Radeon Pro 5XX的顯卡,內存也依舊使用ddr3,最大才16gb,相比起一些變態堆料的游戲本差的有十萬百千里,但是至少是macbook系列中唯一使用標準電壓移動CPU的產品,性能上足夠應付絕大多數的移動辦公要求。
拋開那些俗氣的硬件配置,我們還是轉頭來看那些mbp有哪些獨特的設計。首先在2016更新之后,蘋果把Multi-Touch觸摸板這個廣受好評的配置擴大到極大,加上優秀的防誤觸設計,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再有一點是蘋果大膽的把所有額外接口全部砍掉,唯有留下了四個type-c接口(謝天謝地還留下了耳機接口),甚至連充電也是通過任意一個type-c完成,從短處看,這必然讓消費者在短時間內需要使用大量的轉接頭才能使用外設,甚至是一個U盤;但從長遠來看,這是促進大部分接口向type-c大一統轉換的必經之路,陣痛是必須的,蘋果敢為先行實為行業先鋒。而touch bar這個東西嘛,稍微有點畫蛇添足的意味,至少對于還在使用2015mbp的我來說,暫時沒有升級的欲望,對于我來說我還是沒法放棄sd讀卡器和標準USB口,以及閃耀的蘋果標來換取一個touchbar的欲望。
選擇MBP意味著你徹底把macbook當做隨身的主力電腦,mac系統里豐富的辦公軟件,macOS帶來的長續航與開蓋既用,在mbp的性能加持下,使得這是macbook中完成度和使用體驗最好的電腦,甚至13寸在重量上也僅有不到1.5kg的超極本程度,加上一如既往的優秀的retina屏幕,優秀手感的蝶形鍵盤,屬于買了就很少再去關心其他laptop,好好工作的典范。
Macbook 12寸——小荷才露尖尖角
Macbook 12寸就叫Macbook,為了在搜索引擎中不至于太缺乏辨識,我們就稱之為Macbook 12吧。Macbook 12在上市時就被認為是mba的接替者,因為其做到了極致輕薄的同時,屏幕也是retina視網膜屏幕。第一次見到實物的時候,我驚異其合蓋后甚至與ipad帶保護套后無異的厚度,與極致的輕。上文說道新Macbook pro的激進,那么Macbook12簡直就是一件近乎偏執的機器了——Core M超低壓處理器,全機身只有一個type-c的接口,真正做到了和手機ipad這樣移動設備一樣少的接口數量。因此,再加上core M在當年孱弱的性能,在2015年第一次登場之時,Macbook12的市場的評價并不算很高。但隨著技術的進步,2017年款無論在CPU性能還是SSD性能都得到了長足的提升,換句話說就是當初可能會卡頓的操作現在會絲般順滑。
Macbook12的最大賣點當然還是極致的輕薄,雖然并不是同尺寸里最輕的記錄保持者,但12寸的機器控制在0.9kg,加上unibody一貫的精致感,拿在手中還是讓人愛不釋手。無風扇的cpu以及高性能的ssd讓人恍惚中有在使用掌上移動設備的感覺。性能雖然不算強大,但是日常辦公,以及差旅時刷劇或者玩玩小游戲都是足夠。我手里的這臺是剛剛買給老婆更新她那臺恨之入骨的傻大黑粗ThinkPad的,雖然2017款在CPU上有著不小的提升,但同樣的價位我還是選擇了2016的高配,畢竟硬盤空間我覺得更有價值。一段時間的體驗后,Macbook12的優缺點都是非常鮮明,拋去前面提到的一大堆優點,缺點最明顯的還是接口的缺失,唯一一個的type-c接口無疑是不夠用的,索性轉接hub可以解決;另外在這種輕薄程度導致的鍵盤鍵程短導致的手感缺失也是很大的問題,手感真的是差的難以想象;不過性能上我倒是沒感覺有什么短板,刷刷網頁,看看B站,窩在沙發上敲兩篇文章使用起來和mbp并沒感覺有什么質的區別。
因此Macbook12可以看做是蘋果為了跨界而做的一次嘗試,傳統放在桌面上使用的notebook能否真正轉變為膝上工作的laptop,如果能在這樣一個0.9kg的輕薄機身里實現對性能以外的其他需求,我們是否還需要厚重方正的筆記本電腦呢?
但在我看來真正適合Macbook12的人群還是需要有一臺真正意味上個人工作站的電腦作為基礎的,無論是運行win或macOS,無論是筆記本還是臺式機,有這么一臺性能強大接口齊全甚至所有部件都是有線連接的作為后盾,Macbook12才能真正用的放心。
iPad Pro——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iPad Pro是蒂姆庫克時代蘋果最大的改變。
雖然本文介紹的是Macbook,但還容許我作為bonus介紹iPad Pro。前文我們提到,蘋果對于pro這個后綴有著一貫的堅持,兩代iPad Pro在性能上對于pro的這個詞綴當之無愧——同一時代最強的移動soc,尤其是gpu領先競品幾圈。iPad Pro的發布顛覆了蘋果喬幫主時代堅持的許多東西,比如apple pencil,比如祖傳小內存。其發布的時期,真是surface pro3風頭正勁的時候,滿世界的網友都在痛罵iPad Pro而大肆贊揚Surface所憧憬的未來,一時間一個叫“生產力”的詞掛在每個人的嘴邊。我在當時賣掉了surfacePro3買了iPad Pro,也寫過我的道理——如果兩者都不是一臺合格的laptop,我寧可選擇一臺更棒的平板。
兩年過去了,iPad Pro沒有輸,最新一代的iPad Pro仍然是這個地球上你能買到的最好的平板電腦(還勞煩一些軟粉不要和我糾結這一觀點,你們很難想象我用過多少win版,觸摸體驗之可怕,生態之貧瘠);而surfacePro似乎走上了原地踏步的怪圈,原諒我無法從肉眼上分辨最新一代與3代之間的差別,其售價與品控也限制了其的大規模鋪開。
但是在我湊齊了smartkeyboard和apple pencil之后,完全體的iPad Pro還是很難和筆電搭上邊。放在幾臺Macbook旁邊我猶豫再多次也不愿帶她作為今天的辦公電腦,即便她有了炫酷便利的磁吸鍵盤,有了可以代替鼠標點擊屏幕的精致畫筆,她還是與桌面設備差的太遠,無關乎性能,只是使用
iPad Pro是蘋果試圖一統手持移動設備與桌面移動設備的大膽嘗試,與windows所提出的UWP應用的野望如初一則,但很明顯都遭到了無情的失敗。在手持移動設備與桌面移動設備無論是大小還是性能都越發接近的當下,其使用邏輯的不同就注定了其追求大一統的道路充滿了曲折,筆記本電腦就如同萬有引力一般古老而孤高,可能這也是蘋果家族里Macbook作為常青樹的重要原因吧。
不知不覺間剁手了許多蘋果的設備,Macbook也有幸在手邊聚齊了三系產品,我有許多次想要重回windows筆電的懷抱,因為畢竟那邊有那么多新奇的技術和瑰麗的造型,但定神之后,我還是看看我的Macbook放棄了想法,蘋果的產品的魅力就在于入手感覺一般,升級時感覺沒變化,但是真要放棄時才明白銘心刻骨,對其的眷戀是照片流里多年前在考場門口抬手拍下的女孩,是應用商店已購買的應用里排名第一位的小鱷魚愛洗澡,是iCloud深處你為一次Journal club做的海報,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蘋果的生態為我們營造的——你有一個完整的靈魂,從未分割。
好的,我是lancet,我們有緣再見
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點擊下方“了解更多”,你會收獲更多相關優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