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1):改建與創建——呼市電子設備廠簡史(下)
呼市電子設備廠
一九六四年,國家計委和第四機械工業部決定在內蒙地區建立電子工業計算機外部設備生產基地。同年,第四機械工業部給通用機械廠下達了生產無線電非標準設備計劃,通過非標準設備的生產實踐,看出這個廠的技術力量是有潛力的。因此,國家決定在呼市通用機械廠生產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
一九六五年一月,按照華北地區工業調整會議的決定,將已經開始研制五單位光電機和十五行打印機的天津紅星工廠的一個試制車間四十多人連同家屬六十四人遷來呼市,和呼市通用機械廠共同組建了呼和浩特電子設備廠。
公方廠長是劉振滿和段榮瑞,副廠長是牡丹和胡凱;私方廠長燕金利,副廠長是段希有。黨總支書記是馬增輝,副書記剛凱成。黨總支下設五個支部。全廠設有十一個行政科室。全廠職工是三百三十二人,其中工人二百四十人,技術人員二十九人。
全廠設備有金屬切削機床四十臺,鍛壓設備七臺,儀器儀表設備六十八部。后房簡陋,設備不足,生產新產品沒有經驗。在重重困難面前,全廠職工沒有被困難嚇倒,決心為國家爭氣,發展自己的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
5RG--4型五單位光電輸入機上的配件軟特性電機,過去是用蘇聯進口的。一九六五年,蘇聯停止了對我國進口該種型號電機。全廠職工沒有在困難面前退卻,決心自己造電機。沒有圖紙,拆舊電機做參考,沒有技術資料,數線頭逐步摸索實驗,終于制成了自己的軟特性電機,當年生產出了五單位光電輸入機十六臺,完成產值81.21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3,500元/1人,實現利潤3.1萬元。
當時,全國成批生產外部設備的廠家還不多,這個廠的產品雖然滿足不了國家要求,但也為國家解決了一些急需。
建廠后的前五年中,全廠職工排除了林彪、“四人幫”的干擾破壞,生產迅速發展,品種不斷增加。到一九七〇年全廠職工增加到了三百八十七人,完成工業總產值是237.57萬元,比最高年份的一九六八年增長了182.45%,全員勞動生產率6,138元/1人,實現利潤56.15萬元,向國家上繳利潤76.03萬元。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〇年共生產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三種類型、七個型號產品四百五十七臺,五年中共向國家上繳利潤111.08萬元。
建廠初期,在開展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運動中,試制成功了氫氣退火爐、氫氣發生器、點焊機、粉碎機、板料切割機、磁力劃線器、套扣機和壓彎機。根據現有條件創造了制造電容帶的新工藝,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有力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身(1):鈞盛永——呼市電子設備廠簡史(上)
呼市電子設備廠
呼和浩特電子設備廠建于一九六五年,主要生產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從六五年到八三年研制了三大類型,十八個品種,生產了十七個品種的外部設備共三千一百三十五臺,為全國各電子計算機主機廠及科研、國防等部門配套,并曾隨主機出國援外,十九年為國家上繳利潤總額一千四百四十六萬元,相當于國家對該廠投資額的三倍。為我國電子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電子設備廠的前身是通用機械廠,而通用機械廠則是由同生鐵工廠等四個小作坊逐步演變而來的。
鈞盛永 一九四三年,龐鈞昌、龐賡榮、龐賡盛弟兄三人在呼市舊城小西街開設了一個家庭小磨坊,叫“鈞盛永”。鈞盛永的由來就是根據兄弟三人中龐均昌的“鈞”和龐賡盛的“盛”而得名。經理是龐鈞昌,有兩名工人,有一臺鋼磨和一臺石磨。
剛開業時,只是代客加工糧食,每日加工三百斤左右。后來,也從糧店購進麥子、莜麥等原料,加工后對外銷售。工人每日工作十二小時,日磨面粉千斤。
四十年代末,工人陸續增加到五人,這些工人都是經過龐家的親朋好友介紹而來,因此干活兒非常賣勁。每日磨面粉五千多斤。工人所得報酬微薄,學徒工一年冬夏兩身衣服,給點零花錢,正式工人每月除十二元伙食費外,最多可分到三塊現洋。
盛記鐵工廠一九四四年七月,鈞盛水面鋪擴大了經營范圍,在舊城橋頭街加掛了一個牌子——盛記鐵工廠。承攬修理電碾、電磨,修理馬車。經理仍舊是龐均呂。開業時,有五個工人,有一臺皮帶車床,一臺小手搖鋁床。
不久,鈞盛永面鋪也遷到了橋頭街,同時掛兩個牌子營業。后來,廠址又遷到了西尚義街二號,一直到一九四九年綏遠和平解放。
和浩特市就業服務中心在前期包聯社區工作座談會上,了解到巴彥南路社區辦公設備陳舊短缺,難以滿足日常辦公需求,影響辦公效率這一情況后,為改善社區的辦公條件,4月24日,呼和浩特市就業服務中心為巴彥南路社區捐贈辦公電腦兩臺,提高社區工作人員辦事效率,巴彥南路社區書記參加了接收儀式,對市就業服務中心的捐贈表示由衷感謝。
電腦安裝完畢后,社區書記表示:“這次新捐贈的辦公設備,將幫助解決社區辦公設備緊張的問題,進一步改善社區日常辦公條件,在今后工作中,我們將克服各種困難,立足現有條件,為社區居民多辦實事、好事,物盡其用,提高為民服務效率,增強為民服務履職能力,竭誠為社區居民群眾服務”。
接下來市就業服務中心與巴彥南路社區將繼續以“共建、共治、共享”為目標,合力解決社區居民的“心頭難”,聯合推進基層黨建與基層社會治理與服務群眾有機結合,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新格局。
編輯:荊雨夢 責編:孫嘉慶 審核:麻昕艷(環河街辦事處巴彥南路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