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8日蘋果發布了最新的隱私功能廣告,沒錯,就是蘋果和岳云鵬合作的那一期。
蘋果希望通過展示面容 ID、自動強密碼、Safari無痕瀏覽以及鎖定“已隱藏”相簿這四個功能,以方便消費者了解到iPhone 與 Apple 設備內置的隱私和安全功能可以嚴守個人數據安全。
面容ID是消費者非常熟悉的功能了,只需看一眼,面容ID就能為你安全地解鎖 iPhone或 iPad、對購買操作進行認證、登錄 App 以及完成更多操作。相比其他大多數手機標配的2D人臉解鎖,蘋果的面容ID直至今日在安全性上依舊有明顯優勢。
自動強密碼,一種密碼自動生成功能,如果 iCloud 鑰匙串已啟用,當用戶登錄或者在Safari 瀏覽器網站上更改密碼時,iOS、iPadOS和macOS會創建唯一的隨機強密碼。在iOS和iPadOS中,自動強密碼生成也適用于 App。
iOS 和 iPadOS 默認生成的密碼長度為 20 個字符。其中包含一位數字、一個大寫字符、兩個連字符和 16 個小寫字符。
Safari無痕瀏覽,無痕瀏覽功能啟用時,Safari 瀏覽器不會將你訪問過的網站添加到歷史記錄中,也不會記錄你的搜索歷史或保存你在線填寫的表格信息。
而先進的跟蹤和瀏覽指紋保護功能還更進一步,幫你阻止網站追蹤或識別你的設備。徹底阻止已知跟蹤器載入頁面,鏈接跟蹤保護功能還會移除在你瀏覽時被添加到 URL 的跟蹤參數。對內容攔截器的支持經過特別設計,不會向開發者發送有關你瀏覽內容的信息。無痕瀏覽窗口可在閑置時自動鎖定,需要你設備的密碼才能解鎖。
鎖定“已隱藏”相簿,是指照片app中的“已隱藏”和“最近刪除”相簿即已鎖定,可使用你設備上的面容ID、觸控 ID 或密碼等身份驗證方式解除鎖定。
照片app同樣經過專門設計,面孔識別、場景和物體檢測等技術不但能應用于“為你推薦”、“回憶”、“共享建議”和“人物”等相簿,還能在設備端完成整個操作,不必傳送至云端。
事實上,A13 仿生及后續型號芯片無需借助設備以外的力量,就可在本地對每張照片執行超過 1000 億次運算來識別人物和地點了。當 app 請求訪問照片時,你還可以僅分享你選擇的圖片,而非整個圖庫。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講到的隱私功能必須遵守隱私原則,主要以下四個:
1.數據最小化,即使用創新技術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 Apple 或其他任何人訪問的用戶個人數據。
2.設備端智能技術通過在設備上處理盡可能多的數據,而不是將其發送到服務器,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數據收集。
3.透明度和控制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所收集的數據,從而對數據的使用方式做出自己的選擇。 這是我們過去幾年的工作重點。
4.最后,安全保護是我們在平臺上所做一切的基礎。
隱私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同時也是 Apple 的一項核心價值觀。對于隱私保護,蘋果表示設計產品和服務的理念之一就是保護隱私,并堅信這才是真正的創新。
著平板電腦畫質的提高和全面屏化,以及優良壓感體驗的普遍化,把平板作為電腦的第二屏幕和原筆跡輸入設備的價值也漸漸提高了,畢竟誰不希望在低成本條件下,讓買來的平板發揮最大的功能呢?
早在 iPadOS 13 的時候 iPad 就已經有「隨航」功能,搭配 macOS Catalina 系統上的 Sidecar 使用就能把 iPad 作為 Mac 的第二塊屏幕并充當數位板。
Android 平板上安裝 Spacedesk 也能在 Windows 電腦上實現一樣的功能。
▲ Spacedesk 官網
如果你是這樣的情況:平板用的是 iPad,又因無法舍棄大型游戲而選擇了 Windows 電腦,那這篇文章會非常適合你。這次我們對 3 款 app 進行測試,試圖找到連接 iPadOS 和 Windows 的橋梁,它們分別是:EasyCanvas、Project Blue 和 Duet Display。
EasyCanvas 是一款很多人使用的能將 iPad 作為電腦數位板的 app,要使用它需要同時在電腦和 iPad 端下載安裝客戶端。
目前 EasyCanvas 還不支持無線連接,但安裝好電腦端程序后,軟件就被隱藏起來了,下次打開 iPad 上的 app 連上數據線就能用,不需要每次都打開電腦軟件。
▲ 特別提醒,數據線最好使用蘋果原裝線,不然連不上的幾率很高
在 iPad 端 app 的畫面左側為 EasyCanvas 的菜單欄,點擊頂部的三個按鈕可以關閉,縮放和移動。關閉后它會變成一個可移動的圓形圖標放在屏幕上,點擊圖標可以再次打開。
點按菜單里的 8 個操作按鈕:撤銷、重做、筆刷、橡皮、吸色、油漆桶、套索和移動可以進行快捷操作,比如將輸入的文字撤銷。連接了鍵盤的話敲入對應快捷鍵也能生效。
▲ 測試中發現 EasyCanvas 只支持用電腦鍵盤鍵入,對 iPad 的外接鍵盤無反應
EasyCanvas 支持快捷鍵自定義,選擇「Shortcut」旁的設置齒輪,再點擊下方操作的任意一個,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即可更改快捷鍵的名字和鍵位。
App 可以自動檢測用戶是用手指還是 Apple Pencil 進行操作,但是在測試的過程中發現在用 Apple Pencil 進行窗口操作(放大、關閉窗口)的時候偶爾會半秒左右的延遲。
在平板上做雙指開合動作可以實現運行中的程序內部的縮放,比如放大 Word 的稿紙或 Photoshop 的畫紙,如果點擊左下角的「Expand」選項則能進行屏幕畫面大小的縮放。
根據不同的應用對手寫筆的支持程度,電腦會識別是文字輸入,還是原筆跡手寫,例如在 Word 里面,只要用 Apple Pencil 觸碰屏幕,就會自動開啟原筆跡書寫模式。
點擊瀏覽器的網址輸入欄則會彈出一個手寫輸入框,在平板上于框內寫字就能把平板當手寫板用。
下面來體驗一下畫板功能。由淺入深,先用 Windows 自帶的畫圖工具來進行小試牛刀。
壓感明顯,線條流暢,橡皮快捷鍵可用,但 Apple Pencil 的雙擊手勢不可用。
畫漫畫的專用軟件 Manga Studio 5.0(下稱 Manga)又如何?壓感依舊能用,線條流暢。但是用手或者鉛筆點擊各個功能時偶爾會有卡頓。
這款軟件是點擊鼠標右鍵吸色的,可惜目前無論是手指或鉛筆長按都不能代替這個功能,好在鍵盤快捷鍵依舊起效。
最后是重頭戲 Photoshop 2021,壓感和流暢度都沒問題,反應比 Manga 要快,無論畫多快筆跡基本跟隨筆尖,但是還是遇到了之前點擊圖標或下筆偶發卡頓或無效的問題。
▲ 以圖片的速度快速書寫,線條都能與之大致同步
總的來說,EasyCanvas 的表現還是令人滿意的,全英界面基本不構成障礙,用來代替數位板很方便,app 體積很小,只有 16 MB,投射鏡像清晰,還有 14 天內免費試用。
從 App Store 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目前使用 Project Blue 的人不多了。全英的商店界面,少量的評論(還是負評)妨礙了大家發現這款寶藏 app,不過其實僅僅是免費、有中文界面、可無線連接,這幾個關鍵詞就足夠一試了。
跟隨 app 描述頁的指引,來到開發商 Astropad 公司的官網,原來 Project Blue 目前還是一個 Beta 項目。
▲ 填寫郵箱后點擊「JOIN THE BETA」就會彈出下載框
安裝以后軟件自動在桌面會生成快捷方式,打開應用后如果此時 iPad 也打開了 app 并處于同一 wifi 環境下(或 USB 線已經連接電腦)就能自動連接了。
▲ PC 端對話框居然是圓角的
點擊在 iPad 上的 app 畫面中的紅黑圓球可以呼出和關閉 Project Blue 的在左側的菜單。
進入「工作區」以后就是熟悉的快捷鍵界面,不過由于是 Beta 版本,當你點擊下方「編輯快捷鍵」后會彈出一個「Coming soon」的對話框,也就是目前該功能并未開放。
Project Blue 是支持 iPad 的外接鍵盤輸入的,也就是我們可以直接用 Smart Keyboard 等設備敲入快捷鍵或打字了。
在「工作區」下方的「筆和勾邊」可以調節筆觸在屏幕中的痕跡的顏色、長度、繪畫時光標的有無,壓力曲線的喜好等等。
「魔法手勢」是 Project Blue 的特色功能,利用它可以在 iPad 脫離鍵盤的時候比用快捷鍵更方便地完成一些操作。
例如一個手指按住屏幕,再用 Apple Pencil 涂畫,筆觸會變成橡皮,兩個手指按住屏幕,再點按等于點擊鼠標右鍵。
只是手指配合也可以實現多種功能,例如兩個手指輕擊是還原,三指點擊是重做。
菜單底部的移動和縮放是用來縮放鏡像屏幕的,但是此操作其實一手按住紅黑圓球,另一手做兩指開合也能完成(縮放 PC 軟件內畫面不用按住圓球)。
剩下的「連接」選項作檢查網絡質量之用。
當你用 wifi 連接時,如果連接質量為中或低,iPad 上的投屏會看到影像變化處(比如打字時的輸入法框)有明顯的模糊,靜止下來方可恢復清晰,USB 連接則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免費的 Project Blue 在繪畫軟件上表現如何呢?
在無線連接下用 Windows 自帶的畫圖工具線條流暢、壓感明顯。雖然雙擊 pencil 變橡皮還是不能用,但「魔法手勢」的幫助下已經很方便了。
▲ 結尾處用了雙擊屏幕撤回的手勢
Manga Studio 上的表現依舊完美,而且不會出現那種偶爾點擊圖標卡頓無效的情況,「魔法手勢」下右鍵吸色的問題也解決了。
最后是 Photoshop 2021,自然是一如既往地流暢。不過 Project Blue 目前僅支持比較新版的 PS,如果用舊版的軟件很可能會出現沒有壓感,卡墨,斷觸等問題。
你問我怎么知道的?我就是這么知道的。
測試過熱門繪畫軟件 SAI ,似乎也不太支持,雖然能畫,但是沒有壓感。畢竟是 Beta 版,可以諒解。對于 Project Blue 的未來,我們十分看好,如果未來出了可買斷的正式版,必定補票。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Project Blue 的開發商 Astropad 在之前還推出過一款能使得 iPad 變成 Windows 電腦 和 Mac 副屏的硬件設備 Luna Display,購買了以后只需將硬件插入電腦就可使用。
Luna Display 低延遲,高畫質,支持 iPad 觸控手勢、Apple Pencil 和外接鍵盤,除了作為電腦的副屏,你甚至可以通過它將 iPad 變成 Mac mini 的顯示器。
只不過 Luna Display 的價格就稍貴了,目前官網售價達到了 129.9 美元。
Duet Display 是這次測評中唯一一個必須先付費再使用的 app,要嘗試壓感還必須另外訂閱 Pro 會員,但鑒于它使用人數多,歷史悠久,而且據說十分穩定,所以還是決定一試。
由于已經開通了免費使用一周的 Pro 版,這里就直接做 Pro 版的體驗了。
Duet Display 的服務是最貼心的,在 App Store 下載 app 以后,用戶可以一鍵發送一封請求電腦端下載地址的郵件,并能立刻得到回復。
Duet Display 和上述兩個 app 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支持把 iPad 變成電腦的拓展屏的,且投屏的分辨率可以自己調整。
打開電腦的屏幕拓展模式以后,你可以將 iPad 當作你的第二塊顯示屏用,而不是只單純地復制原屏幕的內容了,拓展屏功能無論是不是 Pro 版都能用。
▲ Win+P 鍵喚出窗口
打開多顯示器設置界面,按住任一顯示屏窗口(下圖中紫色為 iPad 顯示屏)左右拖動可以根據現實中 iPad 和電腦的擺放位置作出調整,從而改變鼠標在屏幕間的跨越邏輯。
比如從上圖可知我的 iPad 放在左邊,即鼠標移動到電腦屏幕左邊緣后隨即進入左手邊的 iPad 屏幕。
鼠標按住電腦屏幕中的諸窗口往左拖動可以使得窗口移動到 iPad 屏幕上,實現分屏。
和 Project Blue 一樣 Duet Display 也支持 iPad 外接鍵盤鍵入,對外接鍵盤上的觸控板(鼠標)也有反應。
不過想一個人在 iPad 端開游戲窗口打游戲,一個人在電腦端開 Word 工作是不行的,因為畢竟只是拓展屏,而不是兩臺電腦。
接下來就是最期待的畫板體驗了,在普通版中你可以用 Apple Pencil 在 iPad 屏幕上寫字,不過反映力度大小以改變筆觸粗細、濃淡的壓感功能是 Pro 版才有的。
在使用 Windows 自帶的畫圖工具時發現 Duet Display 雖然支持壓感,但是畫久了就會有筆觸斷連的現象,此時需要重新提筆才能再次感應。
由于在 Duet Display 中屏幕的分辨率已經是固定了的,手指開合的動作就直接對應軟件里的放大縮小了,不過不知何故在 Manga 里的畫紙縮放操作不太靈敏。
不過這次 Apple Pencil 的繪畫體驗倒是很不錯,壓感明顯,筆觸不斷連,延遲在可接受范圍,而且還支持手勢操作。
▲ 雙指點擊屏幕撤回操作
Duet Display 在 Photoshop 2021 上的表現也不錯,筆觸和筆尖之間還是有稍微的延遲,但線條流暢,對壓力的變化反映迅速且明顯。
在試用完以上 3 款投屏畫板工具以后,讓我們來作一個簡單的總結:
三款 app 都可以充當壓感數位板使用,Project Blue 免費,可以無線連接,但配適的軟件少,而且對版本的新舊也有要求。
EasyCanvas 是老牌 app,多人使用,實行買斷制,不支持無線連接,但軟件在電腦中存在感最低,安裝后下次連上數據線即可立刻生效。
Duet Display 功能最多,普通版可買斷,之后能充當電腦的第二屏幕,但是需要購買訂閱制的 Pro 版才能使用壓感功能。
各有優勢,大人表示「我全都要」。如果實在不知道怎么去選,全部安裝也未嘗不是一個選擇。
* EasyCanvas 適用于 iPadOS 9.1 或以上的 iPad,大小 60.4 MB,78 元買斷
* Project Blue 適用于 iPadOS 12.1 或以上的 iPad,大小 80 MB,免費
* Duet Display 適用于 iPadOS 10.0 或以上的 iPhone 和 iPad,大小 55.6 MB,普通版 68 元買斷,Pro 版 27 元/月。
ac 好用在哪?除了自身的特點,和 iPhone 配合之后,不僅提升了 Mac 的易用性,也讓 iPhone 從一部手機,變成了電腦的延伸部分。
接力這個功能讓我體會到了:iPhone 和 Mac 不是兩個孤立的設備。
接力是什么?
舉個例子,你正在手機上讀文章,看到一段話很好想要記錄下來,或者記錄到電腦上,你會怎么做?無非是復制-退出-打開微信-粘貼-發送-到電腦上復制再粘貼……
而接力呢?手機上點復制,電腦直接粘貼。
沒錯,就是這么直接,省去所有步驟。完美解決了在電腦上閱讀體驗差、手機上記筆記麻煩的兩難困境。
如果再配合 Paste 這個軟件,甚至不需要重復手機復制、電腦粘貼這個動作。你可以躺在家里的沙發上看完一整篇文章,有需要記錄的地方就點復制,等你讀完,所有復制的段落,都會出現在 Paste 上。多選-復制-粘貼,即可完成所有的記錄工作。
這個功能最常用的情景是我們一邊查資料一邊記筆記,在電腦上來回切頁面就會很麻煩,在手機上查資料,隨時復制,然后直接在電腦上編輯。不僅是文字,圖片也可以接力。
當然,反過來也是行得通的,在電腦上復制,也可以直接在手機上進行粘貼。
設置方式:
iPhone:設置-通用-接力
Mac:系統偏好設置-通用-允許在這臺 Mac 和 iCloud 設備之間使用接力
需要設備的藍牙功能都打開(只要打開,不需要配對)并且使用同一個 iCloud 賬戶登錄
在 iPhone 上拍照,立刻出現在 Mac 上。這項功能不同于「照片」中的 iCloud 同步,它更加快速和方便。
打開備忘錄,點擊右鍵,就會出現「拍照/掃描文稿」的選項,點擊任意一項,這時候不用任何操作,拿起你的 iPhone ,相機已經處于打開狀態,拍照或者掃描,完成后點擊手機上的「使用照片」,這張圖片就直接出現在備忘錄上了。
該功能支持訪達、郵件、信息、備忘錄、Pages 文稿、Keynote 講演和 Numbers 表格。在相應頁面右鍵即可呼出。
大部分網頁都是為電腦設計的,在手機上的觀看體驗并不是很好,而把手機上的內容同步到電腦上看,還是比較麻煩的。只用把 iPhone 和 Mac 置于同一個網絡環境,在手機上打開的網頁,立刻就會在電腦 Dock 欄顯示。點擊圖標就能繼續看手機上的內容。
不僅僅是看網頁,手機離你比較遠時,你在電腦邊就可以接聽電話或者回復短信。好處是在一些情況下比較方便,壞處是當蘋果設備多了起來,一來電話大家都響,一時不知所措。
?
隔空投送
Airdrop 應該是蘋果用戶之間傳文件最舒服的姿勢。甚至可以說傳文件就應該像這樣:無需配對連接、不需要網絡、點文件發送即可。
iPhone 上只要點擊分享按鈕,隔空投送就會出現在最顯眼的位置,而 Mac 上對任何文件點擊右鍵,共享選項中選中隔空投送,就可以發送給對方了。
iPhone 打開步驟:設置-通用-隔空投送-所有人。
Mac 打開步驟:訪達-隔空投送-所有人。
作為接收方設備,確保 Mac 處于上圖的界面,iPhone 處于解鎖亮屏狀態。
看不見的存儲空間
iCloud 不僅僅是一個云盤,上面提到的很多功能都是依靠 iCloud 實現的。比起第三方的網盤,iCloud 真正做到了無縫銜接。它真的是一個跟著你的無形存儲空間,并且可以隨時取用。
借助 iCloud 的同步,自帶的一些 App 將會變得更好用,比如:日程、備忘錄、文件……雖然云辦公已經出現在大多數的 App 中,但并是不每一個 App 都能做到像 iCloud 這樣無縫的體驗。
當然免費的 5G 空間比較捉襟見肘,好在每月 6 元/50GB 的方案并不算太貴。
除了同步,更重要的是數據備份,在一臺新 Mac 上,可以輕松恢復成原樣,不僅是 Mac ,iPhone 同樣可以,你下載的 App、拍的照片、寫的文檔……通通不會丟失。
查找iPhone
查找iPhone算一個應急的App,如果你有了更多的蘋果設備,不僅僅是iPhone,其他登錄了Apple ID 的設備都會出現在查找 iPhone 中。一方面是設備丟了,可以通過這個功能找回,另外就是設備沒丟,但是忘記在哪了,也可以通過這個功能快速查看定位。
如果暫時沒有手機,可以電腦打開 iCloud 官網來查找你的設備。不僅是查找 iPhone,以下所有備份都可以通過網頁端 iCloud 訪問。
iPhone 做電腦的遙控器
開會時總會面臨屏幕不夠用的問題,在沒有投影儀或者大顯示器投屏的情況下,把自己的電腦貢獻出來給大家看,用 iPhone 來播放幻燈片是一個折中的方案。
用 iPhone 控制電腦是可以做到的,但目前蘋果官方只開放了用 iPhone 控制 Keynote。需要對 Mac 端 Keynote 進行設置, Keynote講演-偏好設置-遙控器-啟用,這時候打開手機上的 Keynote 連接即可使用。
如果你不滿足于簡單的播放幻燈片,還可以下載向日葵遠程助手、TeamViewer、無線鼠標等第三方 App 對 Mac 進行控制。
最后
在 Windows 上,很難和安卓配合的更好,而 Mac 和 iPhone 是一套設備。在Mac上,iPhone 和 Mac 的關系是相互延伸的。
微軟的 Windowsphone 曾經也想做 All in One,想要讓手機和電腦之間的距離更短,聯系更加緊密,但目前來說,蘋果在這條路上走的更遠。
據說今年的 iOS 13 上 iOS 和 macOS 聯系將更加緊密,借此來發揮 iPad 的生產力,屆時,這「一套」設備的易用性將會更上一層樓。
作為曾經的 Windows 用戶,來到 Mac 平臺,感受到了 Mac 的易用和美觀,同時也體會了蘋果的封閉與固執。我至今仍懷念 Windows 的自由自在,但倘若讓我換到 Windows 平臺,我會更懷念蘋果生態帶來的每一次便捷。
撰文 / 月島
編輯 / 月島
責任編輯 / 愷倫
公眾號視覺 / 又耳
封面 / pixabay
? 愛否科技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系后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