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設備多是外形酷炫或是噱頭十足,然而卻并不實用,例如 AI Pin,在解禁后遭到媒體一致吐槽。
近日,人工智能初創公司 Limitless 發布了一款新型 AI 穿戴設備——Limitless Pendant(無限吊墜)。
這是一個簡單小巧的圓形裝置,只專注于一個核心功能:記錄和處理對話,而不是做一個像 AI Pin、Rabbit 的通用產品。該設備聚焦「會議場景」,旨在為其提供一個實際的解決方案,通過錄音和 AI,幫助用戶更好地記憶和理解會議內容,輕松駕馭會議。
Limitless Pendant的定價也很實在,僅售 99 美元。該公司目前正在接受預訂,預計在 2024 年第四季度開始發貨。
還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已經從 Sam Altman、First Round Capital、Andreessen Horowitz 和 NEA 等頂級投資者處籌集了超過 3300 萬美元。
那么,Limitless Pendant 到底有何特別之處?它會是那個第一個成功的 AI 硬件嗎?
Limitless Pendant 到底是什么呢?
Limitless 公司的官方定義,「Limitless Pendant 是一款網絡應用程序、一款 Mac 應用程序、一款 Windows 應用程序和一款可穿戴設備。」
這就意味著,Limitless Pendant 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硬件」,也就是 Pendant,它可以看作是個帶有 AI 功能的麥克風。
第二部分是「軟件」,是一個用于捕捉會議音頻的集成化應用程序,也就是 Litmitless,可用于 macOS、Windows 和網絡應用,并配備了 AI 功能,它可以自動化工作,并提供有用的分析總結和建議提示。
可見,這個設備本質上就是一個具備 AI 功能的便攜錄音工具。
它可以收錄用戶的錄音(從單個會議到一整天的對話),再將錄音發送到云端一個安全的地方,并將其轉錄下來,然后通過 AI 工具,自動創建筆記和摘要,供你日后通過應用程序搜索,幫助你記憶和理解。
Limitless 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Dan Siroker 稱「這是一種增強記憶和獲取信息能力的方法,遠遠超出了生物學上的可能性。」
他還將這一概念與自己二十多歲時開始失去聽力并求助于技術的經歷聯系起來。他坦言,「當我第一次試戴助聽器時,感覺就像獲得了一種超能力。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增強我們的能力。」
那么,我們就先來說說 Limitless Pendant的「硬件」——Pendant。
這個 AI 穿戴設備看起來就像一個簡單的圓形夾子、一個蛤殼、一對小木魚或者是一個用來密封吃了一半的薯片袋的東西,感覺既低調又充滿新意。
是我的錯覺,還是這東西看起來就像一副小巧的 AirPods Max 耳機?|圖片:Limitless 官網
在「夾子」的前端植入了麥克風陣列、磁鐵、和電路板。
麥克風采用波束形成技術,AI 功能可以更清晰地識別、記錄與你說話的人,而不是咖啡館里的其他人;磁鐵可吸附在夾子的另一半上,搭配一個兩端帶有磁性的柔性搭扣,使 Pendant 既可以作為吊墜佩戴,也可以夾在衣服上,十分便利;而夾子的另一半則裝有電路板。
Pendant 還可以直接固定在衣領或身體其他部位 |圖片:Limitless 官網
Pendant 的圓形表面則是由拉絲鋁制成,耐用、防風雨,大小與手表差不多,有八種顏色可供選擇,包括黑色、藍色、綠色、灰色、海軍藍、粉色、白色和黃色。
Limitless Pendant 有多種顏色,看起來并不像一個人工智能小工具|來源: Limitless 官網
此外,為了與其應用程序和云同步數據,它還支持藍牙和 Wi-Fi 連接,并配有一個 USB Type-C 接口用于充電,電池續航時間高達 100 小時。
還不得不提的是,Pendant 的造型是由 Beats by Dr.Dre 耳機背后的工業設計公司 Ammunition 設計的,這家公司設計團隊的旨就是創造出一種既易于佩戴又令人喜愛的產品。
對此,Ammunition 公司的創始人 Robert Brunner 表示「在為 Beats 設計耳機的過程中,我們學到了這樣一個概念:可穿戴性不僅僅是功能性的,它也是情感性的,是關于佩戴在身上的感覺。」「因此,我們希望 Pendant 的設計給人的感覺更像珠寶,更精致,不那么引人注目,而不是那種非常以科技為中心的外觀,就像矩形的 Ai Pin 和 Rabbit 設備那樣。」
但是,為了減輕人們對于一個設備無時無刻不在記錄一切的「擔憂」,它還必須有點「顯眼」。
Brunner 也強調,「你必須保持一種平衡,因為人們需要看到它。他們需要知道它是開著的。他們需要知道他們正在被記錄。」
因此,團隊設計了 Pendant 中央的 LED 燈,設備一旦開始錄音,LED 燈就會亮起來,會發出微妙的提示,讓人們知道自己正在被記錄。
還值得一提的是,Pendant 的整個設計過程僅僅用了八周時間,速度之快令人驚訝。
說完了硬件,我們再來說說軟件。
事實上,Litmitless 是從 Siroker 的上一款人工智能產品是 Rewind 發展而來的。
而 Rewind 是一款在電腦上運行的應用程序,可以記錄你的屏幕和其他數據,從電腦的麥克風和揚聲器中捕捉音頻,幫助你記住每個標簽、每首歌、每次會議以及你在電腦上做的所有事情,還能提供實時筆記、起草郵件等。
Rewind 是一種個性化的人工智能,由你看過、說過或聽過的所有內容提供支持|來源: Rewind 官網
而現在,該公司正在將這個提升工作效率的 AI 應用到可穿戴設備中,公司的名字也從 Rewind 改成了 Limitless。
Limitless Pendant(無限吊墜)作為 Limitless 系統的一部分,不僅僅是在電腦上運行,而是要收集云端和現實世界中的數據,并在任何設備上向你提供。正如 Litmitless 公司官網給出的定義,「以你的所見、所聞、所說為基礎的個性化人工智能。」
Limitless AI 最初的定位就是 AI 會議助手,旨在幫助用戶輕松準備會議。
對此,Limitless 公司聯合創始人 Dan Siroker 給出的解釋是,「就我個人而言,我需要連續不斷地參加會議,我希望能百分之百地專注于與我會面的人。我不能記筆記、跟蹤行動項目、為下一次會議做準備,否則就會妨礙我與面前的人溝通。」
這個 AI 會議助手主要有 4 個功能:
會議助手主要有 4 個功能:準備、記錄、筆記、摘要 ||來源: Limitless 官網
它的使用極其簡單。
你只需點擊設備就能加入并記錄會議,并可以在對話過程中點擊設備來「收藏」某個時刻。還可以點擊并按住設備向 Pendant 提問,但目前還不清楚設備是以聲音還是在應用中作出回應。
由于 Limitless AI 可以接收 Pendant 記錄的所有音頻并對其進行理解,因此你可以通過應用程序訪問,隨時檢索特定信息。例如,如果你忘記了某人在會議上提到的截止日期,那么你就可以直接向 Pendant 詢問答案,甚至不需要參考會議記錄。
然而,目前幾乎所有的會議工具都加入了 AI 功能,轉錄應用程序更是多如牛毛,Limitless Pendant又到底有何什么特別之處?
首先,它的定價和小米如出一轍,只要 99 美元,物美價廉。
它小巧輕便、穿戴形式獨特,并通過 AI 對現實世界音頻進行了優化,還可以超長待機,一直與你在一起,捕捉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收集你即興的對話、關于生活的見解等,有望成為用戶的「AI 記憶增強器」,改變用戶處理信息的方式。
其次,它以上線已久、「經驗」豐富的 Rewind 作為基礎進行迭代升級。
Litmitless AI 提升了「兼容性」,幾乎適配你所有的辦公軟件,像是 Zoom、Google Meet 和 Slack 等,你可以直接將其集成到你現有的工作流程中,與之配合使用,比如你可以在 Notion 中記筆記,或者在 Slack 中獲取行動項目,而不必完全轉到其他應用程序中。
雖然,目前 Litmitless AI 只能響應你的需求,但是未來,它很有可能會主動地做一些趣事,就像 ChatGPT 那樣,比如,當你收到一條消息,根據你過去的上下文,Litmitless AI 就會替你回答這條消息,直接把編輯好的草稿給你。
對此,Litmitless 的創始人 Siroker 表示,「一旦公司掌握了這一點,它的 AI 代理就能真正代表你做事情,這樣公司就能了解你的一切,為你做一切事情,一切都會變得不可思議。但這是個更難解決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款設備十分注重隱私保護。Pendant 設置了「同意模式」,只有在說話者口頭同意后,設備才會錄音。而且,它可以通過上下文語言識別同意與否,因此用戶不必中斷對話。
不僅如此,設備收集的全部數據,都將被匿名并安全地存儲在「保密云」中,這是一個安全的云服務器,數據在這里加密存儲,但除用戶外,任何人都無法訪問,確保每個人都能放心參與。
區別他競品 Limitless 十分注重隱私保護 ||來源: Limitless 官方發布的 YouTube 視頻
目前,Limitless Pendant無需訂閱,即可使用,免費層級每月可提供 10 小時的 AI 功能,以及無限音頻存儲,但要使用全套 AI 功能,你就需要每月額外支付 19 美元訂購「Limitless Pro」服務啦。
用戶每月需額外支付 19 美元訂購「Limitless Pro」|來源:Litmitless 官網
據 Grand View Research 估計,2020 年全球 AI 市場規模為 623.5 億美元,預計 2021 年至 2028 年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將達到 40.2%。Limitless 等公司正在利用這一增長勢頭,推出智能設備和軟件,以捕捉和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雖然,Limitless 目前只聚焦「工作場景」,但它的野心絕不止于此。
未來,Limitless 絕對想成為一款大牌 AI 小工具,其功能和強大程度不亞于 Meta、Rabbit 或 Humane 的任何產品。
只是,公司的發展策略比較「務實」,先選擇一個 AI 可以解決的問題,解決它,然后再選擇另一個,而不是把科幻想象作為先導。正如公司創始人 Siroker 所說,「我們只想把幾件事做得特別好,而不是面面俱到。」
「會議準備」可能不是最令人興奮的 AI 故事,但卻是一個有效的故事,一個好的開始!
*頭圖來源:Limitless官網
本文為極客公園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極客君微信 geekparkGO
天下午,Redmi正式推出了基于AMD Zen2架構7nm制程銳龍4000U系列處理器的全新機型:RedmiBook 13銳龍版。而且這次除了產品本身加入了新看點之外,產品策略也發生了一些變化。考慮到Redmi一貫的低價高配方針,對主流消費者來說值得花幾分鐘多了解一下。
Redmi品牌主打中低價位的高性價比策略,比如全新的RedmiBook 13銳龍版系列售價就維持在3000~4000元級,而低預算用戶最關心的基礎問題也就是"我預算不高,性能上是否有保證?"畢竟如果沒有性能基礎,設計做得再花俏也是枉然。
縱覽整個筆記本產業,在3000元級市場大多數品牌為了保利潤往往會進行減配,這其實也無可厚非,而減配的藝術在于如何不明顯影響用戶體驗。遺憾的是,很多品牌會選擇減內存,所以在這個價位很容易看到4GB內存機型,可這個內存量即便是運行干凈的Windows 10都只能說是勉強夠用,如果再遇上各種全家桶軟件,即便啥也不做的情況下內存占用率超80%也屬常態……
RedmiBook 13銳龍版應該是看到了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即便是最基礎的版本也搭配了8GB內存,稍加一點預算但依然控制在4000元以內的情況下甚至可以買到16GB內存版,除此之外存儲起配就是512GB SATA SSD……對絕大多數辦公族、學生族來說,這個配置已經可以保證基礎應用數年不落伍。
RedmiBook系列本身就是AMD銳龍處理器的經典產品線之一,所以這次RedmiBook 13銳龍版首發最新7nm制程銳龍4000U系列并不稀奇。不過實事求是來說,新處理器的性能增幅著實讓我這個"老司機"也嚇了一跳,我們拿到的是頂配RedmiBook 13銳龍版,搭載銳龍7 4700U處理器、16GB DDR4-2666內存和1TB NVMe SSD。
銳龍7 4700U處理器相對前代的進步幅度非常大,雖然依舊是15W TDP設計,但與12nm制程ZEN+銳龍7 3700U相比,核心數量從四核心八線程增加到八核心八線程,也明顯領先競爭對手10nm四核心八線程的Ice Lake系列。
并且在先進制程的加持下,基準頻率保證在2GHz,相對而言競爭對手最高只能以1.3GHz起步,所以即便是整個RedmiBook 13銳龍版系列最基本的銳龍5 4500U,都能以六核心六線程+更高的頻率在規格上壓制競品。
當然,紙面規格也必須有效轉換為實際性能輸出才有意義,RedmiBook 13銳龍版通過Fn+K的組合鍵可以切換處理器的運行模式,從低到高有靜謐、均衡和全速三檔,性能測試必須要切換到全速檔位,否則成績會有比較大幅度的下降。
先看跑分測試,搭載銳龍7 4700U的RedmiBook 13銳龍版Cinebench R20多核/單核得分為2639/475 cb:
這是什么概念?英特爾前代標準電壓35W TDP六核心十二線程Core i7 9750H處理器的多核/單核得分大多在2600/450 cb左右,這意味著銳龍7 4700U在大家喜聞樂見的測試項目中已經能達到近乎"越級挑戰"的水準。
在更接地氣、模擬用戶實際操作的GeekBench 5測試中,RedmiBook 13銳龍版可以獲得多核/單核:4550/1148的分數。單核性能超越了Core i7 9750H,多核性能則稍低一點,但總體依然勝過了同為低電壓15W TDP的競爭對手Core i7 1065G7。
如果要再深入一點,可以看看支持更多SIMD指令集的圓周率計算軟件y-cruncher測試,我選擇的是計算小數點后10億位,在0.7.8 9503版本的軟件中,支持AVX2指令集的銳龍7 4700U測試成績為78.903秒:
作為對比,同樣使用AVX2指令集的Core i7 9750H需要87秒左右,當然,支持AVX512指令集的Core i7 1065G7可以跑到73秒出頭。所以任何的跑分測試都只能代表某一方面,并不能以單個項目論高低,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至于落到實處的測試,我選擇了視頻后期方面的實際應用,在Affter Effect里使用Mocha AE CC插件,對381幀的全高清視頻做框選追蹤穩定效果,RedmiBook 13銳龍版實測用時101秒:
測試中處理器功耗維持在22~25W之間,占用率則在50~60%,頻率3.6~3.8GHz,內存占用約8.3GB,相同的測試在同為雙通道16GB DDR4-2666內存的Core i7 9750H處理器機型上用時92秒,銳龍7 4700U雖然越級挑戰失敗,但成績已經非常接近,對于一款輕薄本來說已經相當難得。
事實上搭載銳龍7 4700U的RedmiBook 13銳龍版在更復雜的視頻特效調整、調色剪輯等方面都有著很不錯的表現,充裕的核心、足夠高的頻率和較大的內存共同決定了它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專業性能,特別是在結合代理和適當降低預覽分辨率的情況下。
當然,它的最終渲染輸出效率比不上有強力獨顯協助的高性能筆記本,但出門在外臨時頂上我認為完全可行,這在以前的輕薄本產品線是不可想象的。
不過要注意的是我們測試的是頂配版,而RedmiBook 13銳龍版采用了固化內存設計,所以選擇8GB版就不能再自行升級內存,事實上它的內部也確實沒有預留任何可升級空間,這算是一個小小的遺憾。
顯卡方面,RedmiBook 13銳龍版均為處理器集顯方案,銳龍7 4700U集成了Radeon RX Vega 7 GPU,我們知道集顯的性能除了自身核心之外,同時也受內存制約,而RedmiBook 13銳龍版采用雙通道DDR4-2666內存,默認分配512MB用作顯存,可流暢運行《英雄聯盟》《FIFA 20》等游戲,滿足基本的游戲娛樂需求沒有問題,在Blender、Affter Effect、Premiere Pro等軟件里也能開啟OpenCL加速,具備一定的實用性。
當然,高性能往往也意味著相對高的發熱,高負載狀態下RedmiBook 13銳龍版的銳龍7 4700U處理器基本上長期跑在25W以上,對筆記本的散熱設計和散熱策略提出了很具體的要求。
該機采用了雙熱管單風扇設計,即便是最高轉速,風扇的運行噪音也比較小,這是因為它的風扇扇葉采用了液晶聚合物高分子材料,這種材料的特點是機械強度遠高于普通工程塑料,在厚度削薄到0.1mm的情況下依然能保證正常工作,所以RedmiBook 13銳龍版的風扇山野數量多達74片,再結合6mm直徑,不需要特別高的轉速就能獲得足夠大的風量。
在性能模式下使用y-cruncher進行了多重滿載測試,測試過程中處理器峰值溫度近100℃,但大多數情況下穩定在80℃以內,功耗則維持在25W左右,性能釋放還算不錯。
C面的熱量堆積比較明顯,而且主要集中在WASD鍵附近,這也正好是對應處理器的所在區域,考機測試時表面溫度可達50℃以上,鍵盤右側區域的溫度則可低到40℃以內,左右腕托區域也基本上沒有熱量堆積,這次RedmiBook 13銳龍版的散熱策略是比較大膽的,將重點放在了性能釋放上,考慮到輕薄本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有這么長時間的高負載,更多是需要短時爆發,所以這一策略還是很適用的。
窄邊框可以說是當下整個筆記本行業的設計標配之一,前代RedmiBook 14的左右上三側邊框為5.75mm還算說得過去,但"下巴"寬度達到了20mm以上,所以才使用"RedmiBook"品牌LOGO來緩和視覺效果。
而這一次RedmiBook 13銳龍版的左右上三側邊框寬度進一步下降到了4.65mm,屏占比來到了89%,最關鍵是下巴的寬度大幅縮減到9.96mm,筆記本的高度一下子縮小了不少,在第一眼看到它的時候我還以為是一臺12英寸的輕薄本……
具體的邊框技術方面,左右上三側的縮小準確來說就是保護框的收窄,重點還是在"下巴"上,RedmiBook 13銳龍版采用了Bent180°封裝技術,也就是將原本直接放置在面板下方的柵極布線放到屏幕背部,并用柔性線材連接,這樣就能大幅縮小"下巴"的寬度,整個面板的高度可以從190mm以上下降到180mm以下,而且縮短的基本上全是"下巴"。
說到框架結構,面板因其相對脆弱的特性所以需要頂蓋內側設計框架結構來承力,一般的筆記本頂蓋采用的是繞邊框一周的"口字型"框架,而RedmiBook 13銳龍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加強,在彎折到背面的柵極布線PCB上方又加了一條橫向框架,形成了一個"日字型"框架,可更有效地提高頂蓋的耐沖擊性。
當然,技術是冰冷的,用戶更關心的是RedmiBook 13銳龍版操控體驗如何,它的這塊高屏占比全高清IPS屏性能雖然算不上頂級,但日常使用綽綽有余,霧面設計讓它免遭反光侵擾,13.3英寸全高清分辨率再加上哈曼調校并支持DTS音效的揚聲器,在臥室、書房、寢室等場合看電影追劇沒有問題。而且它的鍵盤觸控板操控手感與大多輕薄本無異,在習慣之后就能進行快速盲操,實用性比較強。
除此之外RedmiBook 13銳龍版也支持小米互傳,可在筆記本與筆記本,筆記本與手機之間不限格式、數量、容量的互傳數據。也支持通過小米手環等穿戴設備與筆記本互聯,在用戶離開后自動鎖屏,回來后又自動解鎖,應用方式智能化。
RedmiBook 13銳龍版的接口相對不算多,有2個USB、1個HDMI輸出和3.5mm耳麥接口,建議盡量選擇藍牙鼠標不占接口,而且并未采用USB Type-C PD充電稍顯遺憾。
作為一款13.3英寸輕薄本,RedmiBook 13銳龍版在四面微邊框設計的加持下變顯得尤為小巧,307.3mm × 195mm的長寬比297mm × 210mm的A4紙面積還小,這意味著不需要刻意為它準備電腦包,大多數背包、斜挎包都能輕松容納。
除此之外它的機身重量為1.23kg,再加上346g的適配器,旅行重量不到1.6kg,這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應該都不算太大的負擔,通勤、差旅都不在話下。
RedmiBook 13銳龍版配備了40Wh電池,這并不是一個特別大的容量,不過中低負載下AMD的優化做得還不錯,在靜謐模式下使用愛奇藝以50%的亮度和音量觀看在線視頻,并偶爾應答PC版微信和打開瀏覽器,1小時后電量從85%下降到74%,簡單換算續航時間約9小時,這樣的成績其實挺不錯的。
再加上RedmiBook 13銳龍版支持1C快充,簡言之就是1小時充滿,事實上即便算上損耗,從完全斷電開始關機充電30分鐘,電量可以恢復到46%左右,這樣的充電效率還是很不錯的,特別是利用吃飯或午休時間充一下電,就又能保證接下來數小時的連續工作了。簡而言之,RedmiBook 13銳龍版可以說是輕薄+長效工作的有力結合。
總結一下,RedmiBook 13銳龍版雖然有一些小不足,但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新一代銳龍4000U系列處理器帶來的應用變化是空前劇烈的,短時爆發性能幾乎已經實現了對至少前代標壓處理器的越級對抗。
而且產品本身的設計語言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彌補了下邊框過長的缺點,進一步縮小的身形并保持了足夠的續航,綜合使用體驗較為均衡,關鍵是價格相當誘人,我們測試的頂配版在6.18期間的售價也不過4399元,所以其實建議直接選擇頂配版,以獲取性價比的最大化。
從整個筆記本行業來說,RedmiBook乃至小米筆記本最大的影響就是提高了低價高配產品線的總體品相——在小米之前的主流價位輕薄本往往較為平庸,一線品牌并沒有傾注太多心血在設計上,基本上就是純粹的走量市場甚至戰略性存在。小米的跨界改變了這一平衡狀態,通過以往在此價位幾乎未見過的設計,讓更多用戶開始關注5000元以內的輕薄本市場,并引發其他品牌加大投入,所以主流價位輕薄本產品線才能達到今天這樣的豐富程度。
而Redmi品牌的獨立使其再深入到了更低價位的輕薄本領域,RedmiBook 13銳龍版所處的3000~4000元級市場現狀基本上也是一線與國產品牌的拼殺,并且從出貨量來看RedmiBook處于頭部位置,可以說是火力十足。所以,雖身處金字塔底端,但卻能與最多的消費者接觸,自然也最容易設立口碑,而從目前的走勢來看大方向是利好的,以量帶質的市場策略獲得了階段性的成效,未來可期。
19年獨立之后,Redmi陸續在多個產品類別中發布了新的產品,其中RedmiBook 14筆記本的出現,更是延續了Redmi品牌性價比出眾的特點。而且在AIoT未來戰略中,筆記本是人機交互的副中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入口。提前布局AIoT領域的RedmiBook的也為打造AIoT生態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近日,Redmi再次發力筆記本市場,推出了RedmiBook 14 Ⅱ,繼之前銳龍版之后,將處理器升級到了10代i7,很好的繼承了RedmiBook極致性價比的基礎上,也延續了全金屬超輕薄的機身設計。除了高端的處理器配置之外,RedmiBook 14 Ⅱ更加全面的融入小米AIoT生態,支持無網傳輸的小米互傳和全新的感應鑰匙,讓日常多設備協同效率再度提升。而4499元起的首銷優惠價格也讓用戶不得不嘆服Redmi力爭做到極致性價比的決心。那么接下來我們就從實際體驗和測試數據上來看看這款產品的表現。
外觀解析
作為RedmiBook系列的筆記本產品,外觀上依舊是延續了此前該系列的全金屬超輕薄機身設計風格,機身僅重1.3kg。A面保留有Redmi的LOGO,以及DESIGNED BY XIAOMI的字樣,這也算是RedmiBook家族設計的傳承,經典月光銀配色,表面輔以噴砂工藝,使機身看上去更有質感。
這款RedmiBook 14 Ⅱ在設計上最大特色就是打破傳統設計做到了四窄邊全面屏的屏幕設計,比較上代產品的屏幕邊框縮窄了不少,官方數據顯示,這款產品相對于上一代RedmiBook 14機型,整機面積減少11.6%。
屏幕左、右、上邊框窄至3mm,更加緊湊的屏幕布局 ,帶給用戶更大的視野體驗,達到90%的超高屏占比。
RedmiBook 14 Ⅱ配備了1080p全高清防眩光霧面屏幕,分辨率1920*1080,采用傳統的16:9寬屏比例,178°廣視角,對比度可達1000:1,配備了100%sRGB廣色域(典型值)和300nits亮度(典型值)。屏幕的下方邊框中間是RedmiBook LOGO,需要說明的是,因為采用了超窄邊框的設計,這款筆記本沒有配備攝像頭,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筆記本上的攝像頭早就一如雞肋,另一方面去掉了攝像頭還能起到保護用戶隱私的作用。
RedmiBook 14 Ⅱ在A/C/D面均采用金屬材質,邊角做了圓滑處理,更加細膩而有質感。C面采用一體化設計,鍵盤區下沉,給鍵盤留出一定高度,金屬的材質既保證了機身的強度也更加有利于散熱。全尺寸黑色的鍵盤,噴砂表面處理,不過鍵盤部分依舊是缺少了LED背光,在光線昏暗的環境下使用還是稍顯吃力。C面的三個邊的棱角非常突出,相比之前RedmiBook 14的產品有著很明顯的“割手”的感覺,使用時還需要再適應下。
由于邊框縮減,機身尺寸變小,整個筆記本的C面可利用的空間也有一定的縮減。所以這款RedmiBook 14 Ⅱ的鍵盤和觸控板在位置上更加的緊湊,觸控板由于體積沒有改變,所以使用起來稍有些靠近下邊緣。RedmiBook 14 Ⅱ也沒有配置指紋識別,不過關于解鎖和安全性方面RedmiBook 14 Ⅱ有更好的解決方案,通過感應鑰匙功能就可以通過小米穿戴設備直接解鎖。
接口方面,RedmiBook 14 Ⅱ在機身左側提供了1個USB 3.0,一個全尺寸的HDMI,一個全功能Type C接口,可以供電,以及一個普通的Type C接口。使用了Typc C接口進行供電也是RedmiBook系列的一大升級,最大輸出65w的充電頭還可以向下兼容手機等設備充電。
RedmiBook 14 Ⅱ在底部,前后共有5個長條形腳墊設計,既防滑也起到抬高機身利于散熱的作用,底部的較大面積的通風格柵,給機身內部提供更多循環。前部兩側的格柵是音箱部分,這款筆記本搭載了DTS專業音效的音箱,不僅聲音足夠大,音質表現也相當不錯。此外,這款筆記本還預裝了正版的Windows 10系統、Office家庭和學生版辦公軟件,以及在硬件上,NV、HDMI、DTS的認證標貼也被貼于底部,減少了這些貼紙也讓整機的C面掌托保持極簡風格。
從外觀來看,RedmiBook 14 Ⅱ將屏幕四周的邊框尺寸進行了縮窄,縮小整體尺寸從而達到小巧便攜的目的,整體的設計沿襲了此前RedmiBook產品的風格,不過屏幕的邊框沒有采用更為出色的全玻璃貼合設計,而且沒有攝像頭,沒有鍵盤背光,不過這些配置需求在平時使用筆記本時并不是必須的選項,而且使用10代酷睿的RedmiBook通過做出一些犧牲獲得更高的性價比還是能夠讓大部分用戶所接受的。
介紹完外觀在硬件性能評測之前,我們還需要對RedmiBook 14 Ⅱ筆記本的幾個特色功能做一下簡單介紹,眾所周知,由于小米AIoT的戰略,小米也更加專注各品類設備間的互聯互通與協同工作,筆記本作為移動辦公中心,自然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環。RedmiBook基于AIoT應用場景打造的智能互聯應用,可以讓RedmiBook 14 Ⅱ能夠與小米/Redmi手機、小米手環、小米手表實現應用場景互動。而且智能互聯這個功能的升級,可以實現小米手機與筆記本,或者筆記本與筆記本直接的文件互傳。用戶還可以通過小米感應鑰匙對筆記本進行解鎖,相比密碼保護和指紋識別更加的方便快捷。
小米互傳:小米互傳目前支持筆記本之間、手機之間的多端互傳。尤其筆記本與筆記本之間可以輕松完成文件互傳。傳輸的文件不限格式、不限數量、不限大小,在無網狀態下也能實現文件傳輸。讓RedmiBook 14Ⅱ日常多設備協同效率更高,是用戶高效的移動辦公中心。
小米感應鑰匙:小米感應鑰匙功能基于Modern Standby技術,不僅可實現超低功耗待機,還支持對RedmiBook 14Ⅱ的鎖屏與解鎖。使用小米手環可以實現1.2秒無感解鎖。同時在用戶離開時,還可以實現自動鎖屏,確保數據安全和隱私安全。
硬件配置
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款產品在硬件性能方面的表現。除了出眾的顏值之外,RedmiBook 14 Ⅱ的內在實力也是非常的強悍,這款輕薄本搭載了最新的Intel英特爾酷睿十代處理器,并且配置升級了Nvidia MX350獨顯。
本次測試的 RedmiBook 14 Ⅱ搭載了Intel Core i7-1065G7處理器,這款處理器采用改進的10nm工藝制造,4核心8線程,睿頻最高可至3.9GHz。相比第八代處理器有非常明顯的提升,圖形性能提升82%,視頻編輯性能提升102%。充分滿足用戶的辦公、設計、游戲、影音娛樂等多場景需求,這款處理器自今年推出之后,一直都是移動便攜本中的高配之選。
配備了i7處理器的同時,Redmi再次展現了自己極致性價比的實力,在顯卡上也直接搭載了NVIDIA GeForce MX350 獨立顯卡,配備2GB GDDR5高速顯存。相較UHD620集成顯卡游戲處理性能提升5倍,視頻處理性能提升2.7倍,圖象性能提升2倍。無論設計、視頻編輯工作,還是暢玩大型游戲,皆可輕松駕馭。在3DMARK 測試中,Fire Strike的得分達到了3183的水平。同時這款顯卡也是今年高端商務本所青睞的一款顯卡,這樣的成績也意味著RedmiBook 14 Ⅱ在應對日常工作和娛樂等方面,都有足夠的信心和保證。
當然,高性能的處理器和顯卡為整機帶來了性能的全面釋放,同時需要良好的散熱系統作為支撐,RedmiBook 14 Ⅱ采用全新升級的散熱系統,將風扇、熱管和散熱模組打包升級。滿足十代酷睿、獨立顯卡的散熱要求同時,還要適應小巧機身的需求。采用大尺寸風扇設計體積相比上一代RedmiBook 14增大30%,扇葉直徑增大11%,在風扇額定轉速降低16%的情況下,最大風量卻提升22%。保證高效散熱的前提下,擁有更安靜的使用體驗。雙6mm直徑熱管,最大傳遞熱量提高70%,散熱效率更快。銅材質散熱模組,導熱系數更高,散熱更高效。經過專業調教,帶來更強大的性能輸出和更安靜的使用享受。
配備有FN+K性能智選模式,擁有三檔AI性能模式,分別為均衡模式、全速模式和靜謐模式。游戲時使用全速模式,性能釋放更充分;日常高強度辦公、影音場景使用均衡模式,提供全面均衡使用體驗;聽音樂、瀏覽網頁使用靜謐模式,更安靜的空間享受。用戶可根據不同使用情況,隨心在性能和安靜間切換,更貼合用戶理想的使用需求。
跑分實測
對于一些視頻內容創作者來講,性能出色的顯卡能夠讓我們在視頻剪輯的時候獲得更快的畫面預覽速度,同時在后期的視頻渲染方面,性能顯卡也能夠讓渲染速度提升的更加明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性能測試的環節中,我們將使用專業的軟件對RedmiBook 14 Ⅱ進行一個較為全面的測試,包含基礎性能測試和續航測試,在經過我們實際的測試環節中我們發現,像內存、硬盤這樣的用戶比較不關注的硬件上,RedmiBook 14 Ⅱ也同樣下足了功夫,盡可能的為用戶提供均衡的性能表現。
首先是我們比較熟悉的CINEBENCH R15和CINEBENCH R20測試項目,CINEBENCH R15是一款測試CPU和GPU性能表現的軟件,通常用cb單位來表示,數值越大,對應的性能也就越強,同時軟件還提供其他的處理器成績進行對比參考,讓大家有一個比較直觀的了解。在這個測試項目中,RedmiBook 14 Ⅱ搭載的Intel酷睿i7-1065G7處理器的單核性能為428cb,多核心成績為1110cb,成績和桌面級的Intel酷睿i7-7700K的成績非常接近,性能表現出色。
接下來我們使用了PCMARK 10,這款軟件是針對現代PC辦公的全面基準測試,經過我們的實際測試,RedmiBook 14 Ⅱ的最終得分為3644,常用基本功能的得分為6494,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RedmiBook 14 Ⅱ能夠輕松應對日常的應用程序快速啟動,頻繁的視頻會議和多網頁的瀏覽,并且這款筆記本生產力得分6627,內容創作得分為2853,能夠很好的處理日常圖片&視頻的編輯、渲染等工作,完全能夠勝任日常的辦公以及圖片,視頻內容處理。
在存儲方面,RedmiBook 14 Ⅱ采用了采用了8G DDR4 3200MHz的高頻條(高配16GB),更高頻率的內存,讓電腦的響應速度更快,尤其是在一些頻繁的視頻編輯、PS圖片處理等操作上,高頻內存條帶來的優勢非常明顯,最終這款內存的讀取、寫入和復制成績分別為41528MB/S、44127MB/S和34445MB/S,內存的延遲為73.8ns。性能相對于2666MHz的內存提升明顯。
在硬盤方面,RedmiBook 14 Ⅱ采用了SATA接口的固態硬盤,這款硬盤的順序讀寫成績分別為551.75MB/S和526.77MB/S,和市面上NVMe協議的M.2固態硬盤讀寫速度相比有著很明顯的差距,這樣的速度表現反應在日常使用上,多少還是會對應用打開,或者大型視頻項目和PS文件的時候耗上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是相對繁瑣的操作也很可能會出現卡頓的情況。
總的來看,RedmiBook 14 Ⅱ在處理器部分因為采用了最新的10代i7處理器,性能表現出色,高頻內存條的使用加快了電腦的響應速度,配合10代i7讓應用開啟以及視頻編輯等工作變的更加快捷。不過固態硬盤的配置上則沒有跟上現在旗艦產品的主流配置,SATA協議的固態硬盤會影響整體的使用體驗,而且不能通過后期的升級提升性能也成了用戶使用中最大的詬病。
總結
RedmiBook 14 Ⅱ的升級,延續了該系列全金屬機身設計、輕薄本設計理念,新晉加入的四窄邊全面屏更是賦予了RedmiBook精良設計的標簽,在保持屏幕尺寸的前提下,整機的尺寸變得更小,便攜性能更加出色。加上頂級的處理器配置以及4499元起的定價,高性價比被更多追求個性化的年輕消費群體所喜愛。除了性價比之外,RedmiBook 14 Ⅱ最大的特色在于與AIoT設備進行互聯操作,小米互傳和感應鑰匙的功能為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提供了更快捷的文件傳輸方式,而且不用輸入密碼或者指紋的解鎖也讓使用過程更加便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