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陽里,走進宛城區高廟鎮小石碑村,讓人眼前一亮:農家庭院排列整齊,村間道路清爽干凈,墻體繪畫簡單大氣,亭臺樓閣,池塘幽靜,新修建的游園、文化廣場散發著獨特的魅力……一幅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正在村里游園散步的張大媽激動地說:“環境好了,空氣好了,沒事遛個彎,心情也很好,感謝黨和政府把小石碑打造成了好花園!”
然而,就在不久前,這里還是房前屋后垃圾堆積,村內路面坑坑洼洼,通往村部的那條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不僅引起群眾的不滿意,機關干部包村也大都不愿意到這里來。今年年初,因村黨支部戰斗力不強,村兩委班子不團結,陣地建設薄弱,缺乏特色產業發展、信訪矛盾突出等問題,經高廟鎮黨委研究決定,將其列為軟弱渙散黨組織,進行掛牌督戰。
高廟鎮黨委書記說,全鎮通過夯實組織基礎、提升鄉風文明、拉高工作標桿,靶向治療,多措并舉,讓昔日的軟弱渙散村小石碑村蝶變為全鎮美麗鄉村中最靚的村,優美宜居的環境讓群眾生活幸福感和滿意度節節攀升。
補短板,組織整頓增活力。打鐵還需自身硬。抓好村級組織,建好堅強堡壘。在小石碑村整頓工作開展期間,嚴格落實“四個一”措施,由宛城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親自包聯、一名鄉鎮班子成員包村、一名第一書記駐村、一個區直機關單位結對。宛城區委組織部派出第一書記駐村,并指導幫助該村黨組織建設。同時成立整頓工作小組,由鎮黨委書記王錦擔任組長,以黨建為抓手,抓班子、帶隊伍,對村部進行改造升級,進一步改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配備了電腦、圖書等必要設施,營造了黨內生活的濃厚氛圍,增強了黨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做到了“門敞開,人常在”。自整頓開展以來,共現場解決群眾反映問題20件,跟蹤督辦解決6件。如今小石碑在村黨支部書記強鐵柱的帶領下,村班子有朝氣、有干勁、有活力,各項工作補足了短板,工作全面向好。
促提升,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新農村要有新風貌新生活。小石碑村抓住美麗鄉村建設的機遇期,變坑洼村道為平坦瀝青路。持續投入資金400萬元,修地坪、鋪油路,栽樹木、搞綠化,修池塘、建游園,修建文化廣場,通過宣傳繪畫、展板等形式,巧妙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建、鄉村振興、家風文化等主題元素,讓村民在休閑娛樂、鍛煉健身的同時也能接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
強弱項,拉高標桿邁大步。人居環境不好,秸稈清運難度大,信訪居高不下,醫保費征繳緩慢……是小石碑的弱項,也是該村面對的難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活動,建立“房前屋后三包”責任制,長效管護機制,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從之前“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到如今“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里環境越來越好,村道干凈整潔了許多。
在秸稈清運專項行動中,小石碑村黨支部書記強鐵柱克服經費不足、清運車輛緊缺等困難,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和村民,充分利用拖拉機、架子車、鉤機等運輸工具,對田間地頭、邊溝河道內的秸稈進行清運,清運進度達90%以上,營造出村凈、路凈、坑凈、田邊凈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秸稈禁燒工作消除隱患。
化解矛盾迎來安定祥和。堅持落實新時代“楓橋經驗”,認真按照宛城區委書記袁鋼提出的“對信訪人如同家人,對群眾信訪事如家事”的要求,該村黨員干部深入農戶、田間地頭,對矛盾問題突出、長期得不到解決的痛點難點,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通道,做到“一杯茶壓火氣、一句話舒心氣、一座席平怨氣”,能解決的,即時辦結;一時不能解決的,給出答復時間,限時辦結。通過矛盾排查化解,讓群眾心氣順了,該村由不穩定走向穩定。
在2022年度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征繳工作中,小石碑村最初進度緩慢,位于全鎮倒數后三名,鎮紀委及時約談該村支部書記,督促落實工作責任、加大宣傳力度,全體村干部挨家挨戶宣傳發動,僅用一天時間就跨入全鎮前七名,得到通報表揚,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
金杯銀杯不如群眾口碑。小石碑村的美麗蝶變是痛苦的,更是幸福的。鎮村干部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如今的小石碑村,環境變美了,路變寬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高興了,干群關系更融洽了,信訪矛盾問題也得到有效解決,全村人民脫貧致富的信心決心顯著提升,有效推動了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轉化升級,為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高廟鎮黨委書記說,要用小石碑村的華麗蝶變,用我們鎮村黨員干部的真抓實干、為民服務,踐行“一群人,一條心,一件事,一起拼,一定贏”的真理,推動整個高廟各項工作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宛城區實現“五個隆起”貢獻高廟力量。
通訊員:袁永強 陳非凡
本文來自【南陽日報-龍騰南陽】,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源:河南日報網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刁良梓 通訊員 豐興漢 張東林
陌上薔薇花事好,夢里鄉村色調明。四月的唐河縣大河屯鎮李灣村沉浸在繁花綠野的懷抱里。
“再也看不到李書記了!”貧困戶劉道卿話未出口,先紅了眼眶。距離4月18日已經過去6天了,李灣村的老少仍然沉浸在悲傷之中。
李偉是唐河縣財政局非稅局的副局長,3年前來到李灣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4月18日下午,正忙著準備全縣“出彩第一書記”觀摩的他突然發病,寶貴的生命定格在54歲。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緊要關頭,李偉用生命譜寫了一曲矢志不移、赤誠為民的“戰貧長歌”。
帶著妻子在村里安“家”
三年前,因李灣村原第一書記劉景年齡較大,脫貧攻堅任務過重,局黨委考慮更換第一書記人選。李偉主動請纓,挑起了這副重擔。
作出這個決定,曾經經歷過一番糾結掙扎:老母親快80歲了,醫藥不斷,兩個兄弟在外打工,看護的任務就落在他的肩上;妻子趙麗患類風濕關節炎和心臟病,速效救心丸沒離過身,根本干不了活兒。
即便這樣,處事穩重、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李偉還是扛下了這份責任。于是,家在縣城的姐姐成了老母親的依靠,妻子則成為他的“扶貧伴侶”,跟著駐了村。
李灣村的“貧”首先貧在沒有村部。村里開會,不是在村會計劉道璽家里,就是在村小學的校長辦公室,駐村扶貧,吃住就成了難題。沒辦法,夫妻倆和工作隊員們吃住隨機,打起了“游擊戰”。餓了,有時不想麻煩群眾,就帶點東西趴在車后備箱上兌付兩口;住了,就隨便找個住室湊合一下。
要甩掉窮帽子,首先要摘了軟弱渙散村的標簽,讓干部群眾有個“支部之家”。后來,縣里實施“兩個一千萬”黨建扶持計劃,李灣村獲得扶持資金7萬元,經多方籌措,投資40多萬元建起了同心超市、衛生室等功能齊全的新村部,同心超市還是全縣首批5個超市之一。其中李偉爭取到了15萬元資金,解決了村部建設資金不足問題,并為村部配齊了辦公設施。
村干部萬敏說,第一書記的1萬塊年度辦公經費,李偉一分沒用到自己身上,給村部配了3臺電腦、2臺打印機這些必備“家具”。
4月19日,走進李灣村部,夫妻倆的住室和廚房還保留著整潔有序的樣子,廚房內沒吃完的糧食和蔬菜靜靜地躺在角落里。 “駐村工作要求是‘五天四夜’,李書記和嫂子基本不回去,偶爾回去看看,周一一大早就回來?;貋碇埃┳酉荣I好糧食和菜,從來不讓我們操心。”縣財政局駐村工作隊長謝長飛說,“嫂子在這兒像伺候一家人一樣,幫我們做做飯,做得最好的是撈面條?!?/p>
駐村工作隊員杜晨講,駐村三年,李偉請了兩次假,兩次都是妻子住院,其中一次在鄭州住了20多天。住院期間,他也沒忘了李灣的“家事”,打電話不放心,還抽空回村促促。
民情日志里的“不了情”
“2019年11月7日:上午10時許局領導來到了村部,我趕緊趕了回來,遞交了幸福大院基礎建設所需資金的報告,局領導現場辦公,當場批復了33萬元。我暗自下定決心,不打贏脫貧攻堅戰決不回去。”
“2019年11月12日:安排完村里事情和幫扶人工作任務,終于有時間走訪調查李發言戶,由于他是單身,家庭環境比較凌亂,和他一起進行了徹底打掃,隨后對照入戶調查責任表逐一對照,所有幫扶措施、行業政策落實到位,沒有問題。”
.......
在李偉的辦公室兼臥室的辦公桌上,3本筆記本放在中間的抽屜里。抽出一本,是2019年的駐村日志,每一天的工作情況都有詳實的記錄。
“人不離本,本不離車,車上還有兩本。”謝長飛說,“他有這個習慣,當天干了啥,貧困戶想的啥、需要啥,有啥訴求,有啥情況,都記得清清楚楚,這是他每天晚上睡前的‘必修課’。”
整理檔卡資料,寫民情記筆記,李偉都親力親為。三年下來,從不戴眼鏡到戴上500度的老花鏡,兩鬢的白發染染都遮不住,晚上兩點鐘睡是常態。
李偉常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貧困戶人人都有。要想早脫貧真脫貧,就得下真力下真功。
村里的貧困戶,每個月走訪一遍,政策逐項逐戶落實,就連吃飯的間隙,也要端著碗串串村部邊的貧困戶,講政策拉家常。走在村里,群眾誰見誰拉著到家里吃飯,盲人李發克走路得用棍拉著,但一聽到李偉的腳步聲,就能認出他來。
戶容戶貌代表著貧困戶的精神風貌,李偉從打掃庭院開始,改善貧困戶的精神風貌。劉德長因愛人患精神病致貧,家里衛生差,連續上了多次“紅黑榜”的黑榜,李偉和駐村隊員帶著掃帚開著車,多次到家里掃地,直到他養成了每天灑掃庭院的習慣,面貌煥然一新。
李偉和支部書記劉大坡,備了專車拉劉德長的妻子去看病,現在妻子已經能指揮著干些洗衣做飯的家務了。劉德長至今還記得李偉說的話:“病人治好了,就不會再窮了?!?/p>
今年71歲的脫貧戶李發乾,愛人楊全榮患直腸癌,從2017年到2019年,在南陽市中心醫院等地住院18次,花了17萬多,李偉為他們落實醫療保障政策,個人只花了4萬多元?,F在老兩口一年收入2萬多,過上了舒坦日子。得知李偉去世的消息,老人頓時泣不成聲:“不是政策好,李書記操心,我也沒啥干勁了,想脫貧就是做夢。”
貧困戶胡城一,家里沒勞力,孫女有病,住著土坯青磚房,眼看就要散架了,李偉為她落實危房改造金20000元,總共花了70000元,新蓋了三間平房。胡城一逢人便說:“現在終于像個人家了?!?/p>
村幸福大院是唐河縣建的最早、條件較好的養老院。院長李玉豐告訴記者,院內有52間房,由于李書記上心,和村里一起申請資金,讓村里29位老年人住進去了,每周都要去院里看看大家,可真是掉到“福窩”里啦。
不但要讓大家所醫、有房住、有所養,還要讓他們有好路、有好水。村里6個自然村,現在戶戶通上了自來水,就連村民家里的水龍頭都是統一裝配的,這一項,他協調了130多萬元的資金。村里修村道,李偉給局里打報告,僅水泥沙石的運費就解決了30多萬元......
如今的李灣村,從軟弱渙散村變成了全縣美麗鄉村建設樣板村,呈現出一派和美和諧的全新氣象。
脫貧產業次第花開
“在李書記的幫扶下,我在家里養牛種地,老婆在廠里打工掙錢?,F在靠兩條腿走路,早就脫貧啦!”
村民李玉長說起現在的幸福生活,眼里開始有了光彩。除了公益崗、低保、扶貧糧倉分紅等政策性收入,還有養牛種地和務工收入,一家4口人的收入能達到40000元,遠遠超出了脫貧線。
村支部書記劉大坡說,現在到了決戰脫貧的緊要關頭,李書記反復給我商量,一定要把村里的產業搞起來,讓大家兜里掙到錢,面上掙到光,挺起腰桿奔小康。主要是做好扶貧糧倉、扶貧車間、扶貧基地三篇文章,讓村里有錢辦事,群眾有活掙錢。
李偉和村班子一起,支持配合總投資3620萬元、占地115畝的扶貧糧倉項目落地開花,既有效解決貧困戶賣糧難問題,又吸納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增加收入,而且從2017年到2019年,村里凡是為扶貧糧倉貼息貸款的貧困戶每戶每年分紅不低于3000元,其他貧困戶每人每年分紅500元,村集體每年增收3萬元。
在李偉勾畫的扶貧產業構架里,鎮村招商引資項目河南澳騰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個朝陽產業。目前一期已建成6000平方米標準化車間一座,各種設備已安裝到位,正滿負荷生產。其中,他向上級爭取了150萬元的入股資金,每年可為集體增收5到10萬元。
在李灣村的土地上,農業產業基地同樣承載著他和群眾的“脫貧愿望”:去年發展的300畝的艾草產業基地,為72戶貧困群眾找到了就業門路,每年給村集體增收7000元;今年在羅劉莊自然村剛載上的250畝黃桃,是為李灣村開展“三變改革”準備的扶貧基地......
“這些產業預計今年為84戶貧困戶實現收入91.17萬元,人均收入4955元,這與李偉書記的用心工作、務實重干密不可分!”據大河屯鎮黨委書記韓學軍介紹,截至2019年底,李灣村建檔立卡戶84戶184人,已脫貧81戶177人,順利實現脫貧出列。
喜看麥田千層浪,轉眼又到豐收時。李灣村,這片李偉用心血和生命浸潤過的土地,正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陽人關注二月河故居
南陽市臥龍區政府給人民“讓”路,讓熬了幾十年的斷頭路——人民路,終于直達濱河路、復修的淯陽橋直抵白河南岸。
二月生前在南陽自家小院
南陽市民對于拆除臥龍區政府大樓,打通人民路斷頭路是一片歡呼,大加稱贊??少澝缆曔^后,人們又為院中的一處特殊的房子擔憂起來:院中的二月河故居,能不能保留下來?可不能拆除??!
不斷的接到市民和文化學者的詢問,我可是一個勁兒的回復:“不會拆,也沒人敢拆!”
回答很干脆,也很有力,但心里真的沒有底兒。
別說在南陽,即使在北京,曾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不可移動的文物”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不是說拆就拆了嗎?
“梁林故居”被拆后引發公眾強烈關注。后來強拆雖然被叫停了,但相關當事人也被“依法問責”。但是名人故居保護與開發商的利益之爭,依然沒有消停。
名人故居,在世界各國都是一種文化標志和寶貴遺產。二月河故居,也將因為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而成為南陽歷史文化名城一顆耀眼的明珠。
南陽的二月河故居
二月河故居不會拆,也不能拆。
當年林徽因竭盡全力保護北京城墻時所說的話,今天依然震耳發聵:“你們現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們后悔了,想再蓋,也只能蓋個假古董了!”
南陽人真會去拆了一個真的二月河故居,而之后后悔了,又去建一個假的二月河故居嗎?我想是不會的。
《詩經?召南?甘棠》就有“蔽芾甘棠,勿翦勿伐”的詩句。說的是要人們愛護周朝開國功臣召伯休憩過的地方。召伯去世之后,人們懷念他,連他種的樹都不忍心破壞。
古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人乎?為此,我呼吁南陽人不僅不要拆了二月河故居,還要保護好,傳承好,讓她為南陽人民造福。
二月河故居故事多
二月河生前在家讀書
二月河故居院子不大,樣子還有點陳舊,可故事很多。
二月河21歲高中畢業,40歲開始在這個小院子里寫作,一氣呵成,寫成《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被稱之為“落霞三部曲”。
他的鄰居講,當年的二月河小院的屋內是徹夜通明,不時傳來哭泣聲。后來才從二月河口中得知,那是他寫作太投入了,不知不覺中,自己早已成了劇中人。
還是這個小院子,流傳著二月河“煙炙腕”故事。由于不會用電腦,六百萬字二月河全是一筆一劃禿筆寫就。夜里寫到凌晨三點鐘,實在瞌睡熬不住,就猛抽幾口煙,然后用火紅的煙頭照著手腕“吱吱”燙去,以驅趕疲憊清醒頭腦,接著繼續伏案寫作。
二月河還與普通市民一樣,喜歡在家養雞,上街撿菜葉喂雞。有一次蹲在下撿菜葉子,被人認出:“你是二月河老師吧,也撿菜喂雞呀?”二月河說他頓時怔住了,也不知道咕嚕了句什么就匆匆離開了。
二月河往家里帶剩菜的事兒也被傳為美談。他在開會聚餐時,看到桌子上的剩菜怕浪費,就打包帶回家。有一段時間,二月河沒有帶菜回來,她的女兒就不習慣了,說:“爸爸你咋不開會了呀?”二月河問,你盼我開會干嘛?他女兒說:“你開會了能給我帶好吃的呀!”
有一次,還是在這個小院,我和《大河文摘報》總編輯易軍魁采訪二月河老師。二月河熱情接待,還給我們帶來的他的著作上簽名。隨行的宣傳部的同志說,二月河簽字也有故事,他有承諾,凡是簽字超過三套以上的,必須去希望工程捐款,有了捐款收據才給簽名。不僅如此,他生前一共為南陽希望工程捐款達40多萬元。
二月河一直“蝸居”的小院,沒名花貴樹,沒假山魚塘,且墻壁已經斑駁,屋內家具也十分破舊,二十來平方米的客廳顯得相當擁擠。
期間,總有人愿意出資在麒麟湖和鴨河水庫湖畔給他建個別墅或四合院,但都被二月河老師給拒絕了。他說,住在小院子里習慣了,踏實,清凈。
二月河生前的一次聚會,我與南陽文化名人白振國參加了晚宴。席間,白振國出了一幅對聯:“二月河開凌解放”,并誠征下聯。二月河當時一陣大笑,盼有人能對出下聯,但到了無人能對。
2018年 12月15日凌晨,二月河在北京病逝后,我懷著沉痛的心情寫出了《二月河生前四個“最后一次”》。
即二月河生前最后一次考察鴨河巖畫,生前最后一次題寫《老子的伏藏》書名,生前發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是《楚長城》,生前發出的最后一封信是對中國先秦學會王子朝奔楚暨南陽先秦古遺址保護學術研討會發的賀信。
期間我還將白振國出的對聯“二月河開凌解放”,發布到網上,以求下聯。誰料想,著名作家莫言即對出了下聯。
莫言說:驚聞二月河先生仙逝,不勝惋悼!網上早有以先生筆名和原名所撰上聯,工整巧妙,寓意深遠。今愚勉對并書之,雖遠不如上聯工整,但哀思真誠。
莫言的對對聯
昔陽縣的二月河祖居
二月河生在昔陽,幼在洛陽,落在南陽。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生于山西昔陽縣李家莊鄉南莊村。二月河兩歲隨同父母離開昔陽,小時候在洛陽生活,后來長期居住在河南南陽。
二月河一生只回過四次昔陽老家。二月河生前在《昔陽感覺》一文中寫道:“我已是四十余年沒回昔陽老家了。這次歸鄉,原想悄沒聲地串一串就走。我覺得盡管我已定居南陽,血管里流的還是昔陽的血……”
十三歲之前,大部分時間在洛陽長大。二月河在洛陽欒川上的幼兒園,在洛陽老城讀完小學。他在《寄語洛陽》中,稱這段經歷是“洛陽問花”。這里的“花”,當然指牡丹。
而他最愛的還是南陽。
他常說,牡丹、月季是洛陽和南陽兩座兄弟之城的姊妹之花,洛陽牡丹甲天下,南陽月季香五洲!古詩說:“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宛”還在“洛”的前面呢!
二月河生前還曾撰文說南陽人聰明。
說南陽人的聰明是有歷史原因的,一是要歸功于南陽這地方地理優勢使然,天使其然而不得不然。二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下令“遣天下不軌之民于南陽”。把六國滅亡前天下最后的一批精英都集中到南陽。三是到了東漢,劉秀把南陽變成了他的“老干部集中地”,南陽“一個郡”,公侯將相第宅連云。李白的詩“高樓連紫陌,甲第接青山”說的就是當時的南陽。
二月河還幽默地說道:“《不怕鬼的故事》一書中的一個故事,說南陽人宋定伯連鬼都賣掉了,聰明吧?!
二月河山西昔陽祖居
可是聰明的南陽人在對于二月河故居的打造和文化傳承方面,這次落后于山西昔陽。
二月河生前的2016年,昔陽縣就啟動了全縣重點工程——二月河祖居修繕工程。二月河祖居占地面積1750平方米,依山而建,分為小院、前院、中院、里院四進院落,彼此相通。
二月河祖居,始建于乾隆13年(1766年),原為財主所修,后被二月河祖輩兩家買入,解放戰爭時期成為村公所。
二月河去世后,昔陽縣李家莊鄉黨委政府把二月河故居文旅綜合體項目的推進作為全鄉的重點工作之一來抓,并按照原來的“喜”字院和“?!弊衷簛硇迯土杓掖笤?。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來拜訪凌家大院,探究從這一隱藏在太行山的人文建筑瑰寶中走出的二月河。
對于山西昔陽人的這一做法,南陽人又作何感想呢?(郭啟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