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品類中,憑借音質「一舉成名」的品牌非常多,比如擁有「核潛艇認證」的「深海塞耳」。但憑借出眾的設計成為跳出耳機品類的限制,成為潮流符號的產品卻極為罕見:曾經引領了無數手機品牌耳機設計的蘋果「小白」可以算一個,正式開啟了智能手機TWS時代的AirPods算一個,Beats也算一個。
可能很多人一看到Beats馬上就能想到「動詞打次」和「True Music」這兩個著名老哏。有一說一,當年決定走潮流路線的Beats確實喜歡在聲音表現上「劍走偏鋒」,或者說嚴重偏科。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畢竟作為西海岸的「匪幫時尚單品」,Beats也確實在品牌初期憑借重低音打開了市場,同時也開始以潮流符號的形式伴隨著電子音樂出現。比如由LMFAO和GoonRock制作發行的Party Rock Anthem中,就在MV中給Beats的耳機安排了不少戲份。
不過自2014年被Apple收購后,Beats的定位其實發生了一些細微,但足以改變品牌方向的變化。放心,Beats潮流符號的身份和面向流行音樂的定位并沒有改變,只不過在低音表現之外,現在的Beats開始在音質上有了更多的追求。比如前段時間小雷體驗過的Beats Studio Buds+,直到現在還是小雷平時出門用的TWS耳機。
圖片來源:雷科技
那么剛剛發布的Beats Studio Pro,能否延續這份突如其來的驚喜呢?
如果說以前的Beats是一個只知道低音轟頭的「偏科生」,那小雷這次拿到的Beats Studio Pro毫無疑問是一個各方面表現都不錯,且在低音方面表現優秀的「特長生」。不要小看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這基本決定了一款耳機的「泛用性」——只能聽重低音?還是啥都能聽,不過聽流行電音效果比其他耳機要好?
所幸,Beats Studio Pro屬于后者。
配合Apple Music的曲庫,Beats Studio Pro的低頻有一些延伸,但整體處于點到即止的水平,改良的40mm雙層振膜設計平衡了剛性和彈性,低頻和高頻都擁有一定的延展性,不會有過去Beats耳機那種一過中頻就「力竭」的感覺。
圖片來源:雷科技
不過在聽感上Beats Studio Pro的中頻和高頻還是有些許松散,以Flower Duet為例,高頻截止的感覺還是比較明顯。但對于大多數常見的流行曲目、甚至是偏向金屬風格的華麗金屬類曲目,Beats Studio Pro都能拿捏到位。以逮捕令樂隊的Cheery Pie為例,即使不使用Apple后制的空間音頻技術,Beats Studio Pro依舊能提供一定的聲相定位,元素復雜但不凌亂。
或者說,Beats Studio Pro是一款綜合素質不錯,也依舊帶著Beats標志性音染的耳機。用Beats Studio Pro聽宇多田光、YOASOBI不會有出戲的感覺,甚至用來聽MTV不插電版的Take On Me也非常合適。但如果想體驗Beats Studio Pro的全部表現能力,OneRepublic、Blitzkid或AC/DC的曲目會是更好的選擇。
圖片來源:雷科技
又或者如果你想要「原湯化原食」,用Beats Studio Pro來聽Dr.Dre的G-Funk曲目,那當然更好不過了。
就像小雷之前體驗過的Beats Studio Buds+類似,Beats Studio Pro和Apple品牌的耳機一樣,提供了主動自適應降噪、通透模式和空間音頻功能,iCloud賬戶快速匹配、Find My查找網絡等功能也一應俱全。就小雷短暫的體驗來說,Beats Studio Pro降噪和通透模式的表現都可圈可點。
在全新的麥克風矩陣下,Beats Studio Pro通透模式的表現非常自然,除了頭戴式耳機無法避免的壓感外,幾乎和不帶耳機沒有區別。降噪模式的噪音消除能力雖然比不上同價位的兩款著名旗艦降噪耳機,但也遠遠領先大多數TWS降噪耳機。而且因Beats Studio Pro在播放鏈路中加入了有反饋麥克風調節的耳機濾波器,Beats Studio Pro的音質在不同模式下幾乎沒有區別。
圖片來源:雷科技
此外Beats Studio Pro內置了重力加速計和陀螺儀,支持動態頭部追蹤和個性化音頻選項。
但萬一我用的不是iPhone,而是Android手機呢?
由于Beats Studio Pro沒有采用Apple W2芯片,而是像Beats Studio Buds/Buds+那樣采用「Beats專用芯片」,這些功能在非iPhone平臺上同樣也可以體驗到。只要下載Beats的App,Android手機也可以控制Beats Studio Pro的各項功能,甚至可以利用Google Fast Pair進行快速匹配、賬戶同步和定位查找。
就算你想搭配電腦使用,Beats Studio Pro也支持3.5mm和USB-C兩種工作模式,其中USB-C模式下也內置了三種不同的EQ模型模式。
說完Beats Studio Pro的優點,接下里該聊聊我對Beats Studio Pro不太滿意、或者說認為還可以繼續改進的地方了。首先是Beats Studio Pro的工作模式:
剛剛有提到過,Beats Studio Pro支持藍牙、USB-C和3.5mm三種不同的工作模式,但在USB-C音頻模式下,Beats Studio Pro能且僅能在「Beats經典音效」「娛樂音效」和「對話音效」之間選擇。簡單來說就是只有「均衡」「低音增強」「人聲增強」三種工作模式,無法使用降噪功能。
確實,如果我想在電腦上用降噪模式,可以使用隨附的3.5mm AUX連接電腦,但如果我想用Beats Studio Pro中的DAC解析高采樣音頻文件,還想降低聲音時延,那很抱歉,Beats Studio Pro不能提供降噪功能。誠然USB-C音頻模式會繞開降噪,這個特性在業內非常普遍,但Beats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圖片來源:雷科技
再有就是Beats Studio Pro的佩戴舒適度了。在Beats Studio Pro,Beats已經對頭梁和耳罩作出了大量的改進,一體化皮革包裹的柔性記憶棉耳罩確實柔軟舒適,但受Beats Studio Pro一體頭梁設計的限制,耳罩間的距離和耳罩的高低依舊「聯動調節」,這意味著對于大頭圍的用戶來說,Beats Studio Pro依舊有夾頭的問題。
圖片來源:雷科技
此外Beats Studio Pro的折疊收納機構在我看來也有改進的空間:Beats為其配備了做工精致的收納包,但不能「平攤」意味著Beats Studio Pro不能像其他旗艦降噪耳機一樣輕松塞進飛機、火車座椅背后的收納格中。
圖片來源:雷科技
其次,Beats Studio Pro并沒有在耳罩或轉軸處加入佩戴傳感器或折疊識別觸點,這意味著Beats Studio Pro不能像同價位的其他耳機那樣摘下或收納自動暫停播放。如果Beats Studio Pro是一款售價千元左右,甚至定價1899元的耳機,在出色的聲音表現和雙平臺支持面前,這些缺點其實也都可以忍受。
但問題在于Beats Studio Pro是一款定價2899元(349.99美元)的降噪耳機,在寶華韋健Px7二代價格下探到2600元,索尼、Bose和B&O在2000元價格區間「神仙打架」的時候,Beats Studio Pro選擇維持Beats Studio3 Wireless 2899元這個價位,在我看來似乎有些不接地氣。
圖片來源:雷科技
確實,Beats Studio Pro在聲音上表現得還不錯,在軟件功能上也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競爭力,但在和用戶息息相關的使用體驗上,Beats Studio Pro的扣分點確實有點多。甚至在簡單體驗過后,小雷反倒更愿意用的Beats Studio Buds+,至少Beats Studio Buds+不會因為在包里受擠壓就自動將iPhone的音頻信號切換到耳機上。
不可否認,Beats Studio Pro在Beats的產品序列內確實是一款不錯的耳機,甚至在整個頭戴式降噪耳機中都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但我們也需承認,如果Beats想用Beats Studio Pro吸引更多新用戶,甚至是重塑大家對Beats的品牌認知,那Beats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023年12月12日,上海 - Beats攜手街頭潮牌Stüssy推出全新設計合作款 Beats Studio Pro頭戴式耳機。該款設計被賦予了Stüssy慣有的街頭文化和自由精神,以盛行于上世紀90年代的電子產品為靈感,融入了會令人聯想到聚氨酯滑板輪的顏色,以及一些制作沖浪板常用到的樹脂和玻璃纖維等材料。Beats Studio Pro擁有定制聲學平臺,出色的音效性能,輔以自適應主動降噪、空間音頻功能和長達 40 小時的電池續航時間等全面功能,為音樂愛好者們帶去身臨其境的沉浸式聆聽體驗。
Beats Studio Pro與Stüssy合作款耳機將于12月 15日 (星期五)在Stüssy官網店鋪以及部分Stüssy精品門店發售,售價為人民幣2,899元。
果要評出行業最經典的頭戴式耳機的話,那么Beats旗下的Solo系列絕對榜上有名。尤其對于8090后來說,Beats Solo系列真的承載了非常多的回憶。2024年,在Beats Solo系列誕生15年之后,第四代Beats Solo系列耳機正式與消費者們見面了。
上一次Beats Solo系列的更新還可以追溯到2016年的Beats Solo 3 Wireless,那么8年之后的Beats Solo 4究竟有哪些升級,又如何在如今TWS/OWS耳機大行其道的市場中找到新的位置,且讓我們一起體驗過后再來解答吧。
時尚、潮流一直都是Beats品牌的靈魂,所以Beats的產品從內里就散發著與眾不同的設計感。
這一次的Beats Solo 4與前段時間發布的Beats Studio系列的新產品有著非常明顯的設計傳承。并且在延續Solo系列小巧、貼耳設計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優化輪廓線條,使其看上去更加的簡潔、清爽。
配色方面,過去Beats產品一直都以非常張揚個性的紅色、金色為主打色。時過境遷,新時代的Beats Solo 4三款首發配色反而都是較為低調、柔和的磨砂質感涂裝。分別是經典黑色、迷霧一樣的巖青色與櫻花般粉嫩的云彩粉,與當下青年用戶群體所追求的個性需求完美契合。
Beats Solo 4重量只有217g,戴在頭上非常的輕盈,而且頭梁部分的金屬有很好的延展性,耳罩的角度也經過了特殊的設計,微微上揚的12°傾角使其可以更好地適應耳朵的形態。 UltraPlush耳罩內襯的柔軟記憶海綿以及外層細膩的皮質包裹則提供了貼合舒適度以及更好的被動隔音效果。
左側位置的Beats logo也與Studio Pro一樣設計為一枚單獨按鍵,用以控制音樂的播放/暫停,外層區域的上下部分同樣可以按壓,用以快速調節音量。
左側耳罩下側位置則是3.5mm耳機接口,耳機包裝內同樣附贈了3.5mm連接線,可以滿足PC設備或者播放器的連接需求。充電則依舊是USB-C接口。官方表示目前Beats Solo 4可以實現最長50個小時的不間斷播放,即便長途旅行途中電量不足,也可以通過10分鐘快速充電滿足5小時的繼續使用。
可以說,目前的Beats Solo 4耳機可以滿足更長時間的佩戴舒適感受,即便作為頸掛的時尚單品也不會帶來任何的肩頸負擔。
聲學結構方面,Beats也進行了升級,甚至可以說是重構。
首先,Beats Solo 4內置了一枚單獨定制的發聲單元,傳感器的位置與以往貼近耳罩不同的是,新的傳感器音圈位于后聲腔區域,并且是懸浮放置。Beats方面表示這樣的設計可以更好地降低失真并提升高頻質感。
另一方面,Beats Solo 4作為Beats旗下唯一一個沒有主動均衡功能的耳機產品,整體調音都是在裝配環節完成的,這也就需要在生產階段就有著極高的裝配精度,才能保證每個Beats Solo 4耳機都能獲得相同的聲音效果。
從實際的聆聽感受來看,Beats Solo 4整體質感都要更加均衡,并沒有以往過于注重低頻的震撼力而損失中頻和高頻的情況。以霉霉最新發布的《TTPD》這張專輯中我個人最喜歡的《So Long,London》為例,Beats Solo 4能夠將歌曲開篇吟唱的空靈感以及后篇的敘事感歌詞非常好的展現出來。歌曲中穿插的情緒鼓點并沒有過于突出,而且讓聽者可以專注于歌詞和霉霉極具辨識度的聲線。
與《TTPD》風格迥異的《Reputation》專輯中的《…Ready For it》則是將Beats Solo 4的綜合能力發揮出來,低頻的震撼與典型的流行曲風則能夠很好地調動聽者的心情,即便是歌曲中間高音部分也沒有觸及到發聲單元的天花板,仍有非常大的上探空間。
作為蘋果旗下的品牌,Beats Solo 4支持空間音頻功能,可以在聽音樂、看電影時提供更為寬廣聲場包圍感能夠進一步提升聲音的環繞沉浸感。
最近幾代的Beats產品都在努力加強Apple生態魚Android生態之間的互通性。安卓用戶雖然體驗不到空間音頻功能,但卻同樣可以享受快速配對連接、APP軟件功能自定義、查找等功能。
作為Beats Solo系列的最新作品,Beats Solo 4通過更符合當下時尚風格的設計、更均衡的聲音聆聽感受、更多樣化的設備互聯等功能去滿足更多對于Beats品牌、Solo系列亦或是頭戴式耳機有需求的用戶。最關鍵的是,Beats品牌依舊有著自身獨特的調性,依舊保持著那份“Solo”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