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贊”取用“dasein”諧音,意為此時此刻的存在。“光合”則表示人閱讀后吸收知識為養分,又轉化成自己的思想的一個過程。所以,“大贊光合”之名就賦予了這個店一個美麗的定義:此時此刻存在與此,就是一場光合作用。
書以稀為貴 咖啡以臻為美
大贊光合,并非一家傳統意義上的書店,不賣暢銷書,不賣教科書,在大贊光合里可以找到的,都是關乎設計、關乎藝術、關乎生活美學的書。而這些書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稀有,并珍貴。大部分的書籍都是進口書,而被選中的中國出版社出版的書也都是價值不菲的套書,絕版在這里也稀松平常。因為對于書的甄選,大贊光合是認真且獨到的。
在大贊光合里,最不難見到的,就是拿著電腦來辦公的設計師,他們大多是沖著店里的設計類專業書籍來的。對于這一點,曾經從事過廣告設計行業的品牌創始人Carrie非常能感同身受:“現在市面上做專業設計類書籍的書店已經越來越少,設計書已經被市場淘汰了,我們店的開張讓這些設計師們非常開心,他們可以隨便翻閱我們這里的書籍,所以會有很多中外設計師來這里找靈感。”大贊光合的出現,無疑彌補了圖書市場的一個空缺,也讓這里成為了一個“讓靈感沸騰的地方”。
咖啡作為另一大主營板塊,大贊光合選擇了mellow coffee作為合作伙伴。與其傳統品牌不同,mellow coffee為大贊光合新開了一個品牌,也會根據店內不同的主題調制不同的咖啡。從咖啡類書籍、咖啡豆、手沖咖啡設備,到咖啡文化品鑒會。這里不只是“世界咖啡大師的秀場”,更是“靈感咖啡的實驗室”。
輕食為“餐” 更有精釀為“飲”
甜品是大贊光合的餐食主打,有中式,有西式,各放異彩。中式甜品,大贊光合選擇了“從前慢”,以滋補甜品為主,甜美醇香之余,健康亦很重要;而西式甜品則選用了網紅品牌“杜哈夫”,精致的用料、講究的擺盤,入口入眼的,是法式甜品的餐桌藝術。
說到“飲”,大贊光合就品種多樣了,除了當家主打——咖啡,Brew bear光合mini啤酒博物館里的精釀啤酒也是店里的特色。對于這新興的飲酒文化,Carrie說:“精釀啤酒是屬于比較輕的飲酒文化,不像紅酒白酒那樣濃烈,在這里喝上一杯,大家沒有壓力和負擔。”而這飲酒文化的背后,還有著藝術的牽連。每一款酒的酒標,都是一個故事,也是一種設計的實現。
白天品味手沖咖啡的香濃,聽咖啡文化中有趣的內容;夜晚淺嘗精釀啤酒的清醇,品啤酒文化里各樣的故事。放著懶人沙發的大贊光合,就像是自己家里的大客廳,在這里的時光,無拘束,自由淋漓。
書中精彩 店內皆觸手可及
大贊光合作為一家跨業態整合的集合店,這里所展示的,是一類人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也是一個展廳,展廳的背后,是呈現書中精彩的多樣途徑。書中看到的,在店里,都能觸手可及。
有一本書叫做《兩千把世界有名的椅子》,看過了書里那么多造型各異的椅子,你也可以把店里你喜歡的椅子買回家;攝影書籍里面的照片絢麗奪目,為何不在這里租一臺拍立得,走進田子坊,親自體驗一番攝影的魅力?發燒友還可以在這里找到限量版的LOMO相機;另有一書中展示了日本500種不同紙張,現場就有手作體驗,親自體會紙樣的不同觸感……
除此之外,大贊光合所合作的品牌,也給了顧客很高的參與度。花空間的加入不僅為門店平添了一抹花香,也帶來了插花課;綠植盆栽的店內認養,為喜歡種植的顧客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咖啡品鑒會,則可以在品嘗不同咖啡口味的同時,聽知名咖啡師講述咖啡的文化……
近期,大贊光合新打造的“黑膠唱片專區”掀起了一股黑膠熱潮。在時尚潮流不斷更迭、不斷創新的今天,中國音樂文化市場還沒有一家主流實體店將黑膠文化體驗帶入大眾生活,而大贊光合此舉,無疑為想要了解黑膠唱片的人傳播了這類文化的魅力。
選址寧缺毋濫 門店形式可創新多樣
正是因為大贊光合特色鮮明,拓展選址似乎成了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Carrie表示,大贊光合所需要的,是一個擁有商業、居住、商辦、旅游等復合式人群的購物中心,就像現在所處的日月光,是他們心中的理想。對于拓展的計劃,Carrie則認為剛剛正式營業半年左右的大贊光合,還太年輕。“我會希望我們走的更穩一些再去拓展,我們的團隊要磨合,大贊光合和市場要磨合,對于拓展,我們可能會在明年下半年開始。”
雖然選址不易,卻不能阻礙大贊光合以別樣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眼前。各大購物中心的快閃店,合作品牌門店里的二次露出,都會成為大贊光合考慮的方式。因為大贊光合要傳播的是生活的方式和態度,而這些,并不必拘泥于場景。
50 年時間,燒飯從炭火變成了電飯煲,通訊從有線電話演變成了無線視頻交流,可照明,是不是還是老樣子只點亮一個環境而已?
“無人超市”、“無人酒店”、“無人駕駛”、“無人餐廳”……人工智能在一步步刷新著我們對它的認知,在感受被取代的威脅的同時,又不得不承認它給我們帶來的便捷和舒適。雖然人工智能被津津樂道,但它還是沒有跨進大多數人的家門檻,智能化生活讓人向往又不可及。如何讓智能化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光合作用的創始人 Ben 從 2011 年起便瞅上了我們隨處可見的“小燈泡”。
Ben 的父親有一家研發稀土發光材料和 LED 照明產品的公司,基于此資源和對于新時代智能化浪潮的認知,Ben 決定另起爐灶,研發新型照明設備“重構傳統照明行業“。2015 年,經過三年的觀察和籌備,Ben 創立了光合作用和 Lettin 品牌,研發新型照明技術。
光合作用的第一款產品是一個充滿創意的智能照明通信設備—Lebo,Ben 介紹這是一個隨意橋接無線路由器就可擴展 Wi-Fi 信號的智能燈泡,它可安插在任何你所認為網絡糟糕的區域,提供上網服務的同時連接起其它的智能設備。Ben 為它取了一個名字——無線基站球泡燈。Lebo 想要做的是,改變無線網絡延伸的方式,從安裝和橋接開始,讓便捷暢通充斥著整個無線用網的過程。Ben 說:“借由如此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就像擰上一個燈泡的極易部署性,我們希望將 Lebo 打造成為智能家居的樞紐,串聯起整個空間下不同類型的智能設備,為用戶營造真正的智慧環境。”
而 Lebo 只是智能照明改變的起點,通過這一數據的樞紐,如何將上百個燈泡節點或者其他傳感器串聯起來協同工作?這是 Ben 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于是他開始尋找市場上有沒有一個可以搭建數百個節點數據流通的基層網絡架構,但是無果。他發現,市面上傳統照明行業都在尋求智能化轉型,但是幾乎所有的智能家居和智能照明廠商都在利用已有但存在很多缺陷的 IoT 通信網絡來建立所謂智能室內照明系統,僅僅能在少量傳統照明設備之間建立穩定的連接。在連接設備數大幅和空間復雜度增加的情況下,目前的 IoT 通信網絡將無法支持。Ben 明白只有自建一套能實現室內大量照明設備和海量異構的 IoT 設備提供穩定、低功耗,高效率并且自組織的智能通信網絡才是這個行業的主要突破口與壁壘。
一個體量小且正處于創業初期的公司要花大量時間和財力物力自研一套 IoT 智能通信網絡,外界看來這有些自不量力。下定決心后, Ben 還是決定去嘗試。“創業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遇到問題再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發現了這個市場的空白,只有快速的搶占這個市場,才可能會成功。“
Ben 組建了專業的技術團隊,經過長期的試驗和組建之后,一個穩定的基于照明場景特點而使用的 IoT通信網絡—— Lettin 網絡誕生了。Ben 更喜歡稱之為“小世界網絡“,在數學、物理學和社會學中,小世界網絡是一種數學之圖的類型,在這種圖中大部分的結點不與彼此鄰接,但大部分結點可以從任一其他點經少數幾步就可到達,正符合 Lettin 網絡的服務特點,并與廣域物聯網產生互動。據他介紹 Lettin 網絡的敏捷組網速度、目標容量均達到行業領先, 憑借該優勢, 光合作用可在自己研發的網絡上承載其它技術成果和服務, 同時根據所承載的技術成果和服務來優化演進自己研發的網絡技術。
“Lettin 以燈的形態部署在空間各個角落構建的網絡像人體的脊柱(backbone),連接著空間里各處的傳感器,并且可以與廣域網打通,實現豐富的,智能化的數據交互。” Ben 說道。
基于 Lettin 網絡搭造的智能照明系統,可以將家庭生活中的照明設備或者任何裝有傳感器的設備串聯在同一個網絡中進行管理。Ben 講到,這對于照明行業的意義不是升級而是重構,燈泡再擔當的不只有照明這一功能。而智能照明帶來的具體改變是什么呢?Ben 這樣介紹:
據悉,這個系統可以應用到社區、學校,餐廳,辦公、醫院、商業等各類場所。 目前,光合作用已與海底撈合作。“我們在里面不單只是設計燈光的藝術,更多是交互和構建基于優質服務的共情系統。”Ben介紹道。
IoT 物聯網通信網絡只是負責鏈接的底層作用,而真正發號施令發生決策的是人工智能技術。
據介紹,光合作用目前應用的人工智能技術主要包括語音交互、計算機視覺以及在通訊網絡中的路由算法。Ben 強調,光合作用對于人工智能采取的是“融合”的技術發展路線。具體而言,“融合”不是簡單利用人工智能平臺提供的應用或簡單執行一些智能交互設備發出的指令,而是利用人工智能平臺或智能交互設備提供的應用,來研發產品定制化、場景化的服務。
Ben 介紹,在語音交互方面,其它智能照明公司的產品雖然支持語音控制,但主要停留在接收控制指令上。也就是,產品本身并不會對輸入的自然交互信息進行處理,而只是執行接收的指令,而光合作用公司的產品在語音交互上,一部分會利用平臺能力例如聽寫,命名實體識別、分詞、百科查詢、天氣查詢等,一部分會結合自身產品應用與用戶產品數據庫來處理用戶輸入的信息進行智能化照明控制。Ben 舉例說,當我們對 Siri 說:“我想來一點普羅旺斯的感覺”,Siri 可能會回答:“我好像不太明白”。而對 Lettin 的產品說:“我想來一點普羅旺斯的感覺”,Lettin 系統則會通過互聯網相關信息自動將燈光模擬為薰衣草紫色的燈光效果。
“交互是對照明進行最大的一個改變,它不僅能給你改變顏色,亮度,它還能給你創造一個情景。” Ben 講道。
在計算機視覺方面,光合作用使用圖像體現的信息來自動調整燈光。利用圖像中的顏色信息,所開發的照明產品可以利用燈光自動動態模擬圖片上的顏色分布。還可以通過識別圖像中對象的行為和屬性特征來自動動態調整燈光。例如當攝像頭識別出有不同性別的人處于環境中時動態改變燈光,當識別出特定區域有人時進入特定的照明場景等。
此外,光合作用公司也采用了多源信息融合技術,利用環境中采集到的多種數據和歷史數據來協同提高系統對用戶意圖、場景需求的識別準確度。并利用多種信息,智能化做出響應。例如,通過運動傳感器結合計算機視覺來提升特定區域是否有人的識別準確率,并根據環境光傳感器的信息來確定是否要調節照明亮度。
據了解,目前,光合作用為家庭、辦公、商業三個領域定制了二十余種可直接替換傳統場景的智能照明光源和交互式智能硬件。Ben 表示,光合作用已經具備了打造消費級產品的能力, 并且擁有對用戶體驗深度設計的能力和方法論。
去年 12 月,光合作用已完成了千萬級的 Pre-A 輪融資。未來,光合作用希望能夠在 IoT 通信,智能光源封裝和控制硬件定制設計,軟件交互上進行行業產品服務化以服務更多傳統燈具照明公司,與更多燈具廠商共同打造藝術和技術深度結合后的產品。
光合作用:用燈構建起“小世界”網絡,足不出戶也可以環游世界 | 創業最先出現在動點科技。
子力學對人類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黑箱”,目前量子力學很多的“詮釋”都只是對“黑箱”所呈現出來的這些事物規律做一些“說得通”的詮釋,所以每一種量子力學詮釋,都有各自缺陷。
最近幾天,我國量子計算機“九章”處理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100萬億倍的新聞刷屏。
雖然生活中、新聞里經常會聽到量子力學這個詞,但很多人到現在都不清楚量子力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問。
量子不是一個實體
一聽量子,很多人會以為它跟電子一樣是一個實體。其實,這個理解是錯的。
量子這個概念最早由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體輻射”的時候,提出一個假說:能量的傳輸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普朗克把這一份一份的能量稱為“能量子”,也被人們稱為“量子”。
這在當時是一個顛覆性的概念,因為在經典物理學里,人們一直認為能量的傳輸是連續的,不存在最小單位。由于這個假說太過于“叛逆”,簡直顛覆了整個經典物理學,所以在該假設提出之后的10余年里,普朗克一直試圖尋找各種方法來解釋輻射能量的不連續性現象,但最終歸于失敗。
1905年,愛因斯坦在普朗克研究的基礎上,認為光的傳播也是“一份一份”的,并且愛因斯坦給出了極其充分的數學證明,證明存在所謂的“光量子”。
在此之前光作為一種波,已經被人們廣為接受。在新的理論面前,光的波動說與微粒說之爭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結論落下了帷幕。而后人們發現,不單單能量和光存在這種量子性,包括電子等其他微觀粒子,也存在這種“量子性”。
量子力學最早就是研究為什么微觀粒子會呈現這種“既是波,又是粒子”的神奇現象。
量子力學就在我們身邊
那么,有人會問:研究量子力學到底有什么用呢?其實你正從中受益。比如,生活中你每天都離不開的電腦,它的出現首先要感謝的就是量子力學。正是得益于量子力學基礎研究領域獲得的突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尤金·瓦格納及其學生弗里德里希·塞茨才能在1930年發現半導體的性質——可同時作為導體和絕緣體而存在。在晶體管上加電壓能實現門的功能,以控制管中電流的導通或阻斷,利用這個原理便能實現信息編碼,可以編寫一種1和0的語言來操作它們。
可以說整個半導體產業,基本都是在量子力學基礎上才得以構建的,如果沒有量子力學就不會有芯片、計算機,乃至我們當前五花八門的電子產品。現代互聯網所代表的信息科技,包括原子鐘、人工智能、5G、LED等都跟量子力學脫不了關系,同時現代醫學的大多數成像工具和分析方法,如自旋磁共振、電子隧道顯微鏡等,基本也都是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上才得以實現的。
展望未來,如果通用量子計算機得到了廣泛應用,那么整個社會方方面面都會受到影響。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教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醫療方面,我們生產新藥物的速度會大大提高,這是因為新藥制造需要計算機模擬哪個配方是最有效的,使用電子計算機模擬非常慢,但量子計算機很快就能計算出來;人工智能方面,無人駕駛汽車傳感器處理的速度如果使用量子技術的話反應能力就更快,性能就會提高;農業方面,量子計算機出來后,可以研究清楚光合作用是怎么回事,有科學家預言,如果這個應用研究成功了,太陽能的利用會從現有的10%提高到20%—30%,農業會出現跳躍式發展。
對量子力學的多種詮釋
雖然量子力學幾乎構成了當前包圍我們生活的各式各樣電子產品的基礎科學理論,但量子力學對于人類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黑箱”。
量子物理學中的一些現象看起來“毫無章法”,有的似乎完全說不通。所以物理學家就基于客觀存在的現象規律,通過數學工具提出了一些解釋,來詮釋這些現象,試圖讓量子物理能“說得通”。但是由于我們并不知道這些量子現象背后的原理,因此這些詮釋就有點像盲人摸象——對一個事物的描述存在多個版本,且都有缺陷。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不能再用位置這樣的物理量來描述電子、質子等粒子。例如,電子沒有固定的位置。取而代之,我們用它們可能處于的位置來描述它們。為了表示電子處于某個位置的概率,物理學家引入了一個叫做波函數的數學工具。電子的每一個可能的位置都被稱為一個狀態,波函數給出了電子處于任何一種狀態的概率。
哥本哈根詮釋是量子力學的主流版本。它認為,當我們對波函數進行測量時,除了一個特定狀態的概率外,其他所有狀態的概率都變為零,被測量到的狀態概率變為1。這確保了電子有一個固定的位置,而不存在于其他任何地方。這種一個特定狀態的概率變為1,其他概率都變為0的過程被稱為波函數塌縮。但是我們無法知道波函數在哪里以及如何塌縮。波函數描述的每一個可能的位置都有機會成為電子所處的特定位置。哥本哈根詮釋實際上只是對量子不確定原理這個現象所做的描述,并沒有實際探究這個原理。
多世界詮釋有點類似科幻小說中最喜歡使用的“平行宇宙”概念。該詮釋認為,波函數對電子位置的其他預測不但沒有消失,而且還全部發生了,只不過它們都發生在彼此不相干的世界里而已。這聽上去就像,如果你在這個現實里做了什么糟糕的決定,別擔心,也許在另一個現實中,你仍然可以獲得一個完美的結果。但這種詮釋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它讓概率失去了意義。
導航波詮釋比較復雜,簡單說,導航波詮釋認為,用以表達量子力學的波函數是有實體的,是一個叫作導航波的真實的波。粒子只是導航波上的“頂點”,然后被導航波帶著走。導航波詮釋與哥本哈根詮釋最大的區別是,導航波認為粒子的位置和軌跡是固定的,只是我們無法提前獲取,只能觀察到隨機化的結果。
為了解決多世界詮釋在概率上的問題,一些科學家發展出了宇宙學詮釋。這種詮釋建立在永恒暴脹的背景下,它認為,如果有無窮個宇宙,那么多世界詮釋一定成立,因為有無窮個“你”正在進行實驗,而現實將會按照概率的比例進行分裂。這樣一來,經典概率就仍然存在意義。
除此之外,量子力學的詮釋還有量子貝葉斯主義詮釋、量子達爾文主義詮釋、交易詮釋、關系性詮釋等。
雖然對量子力學的詮釋都有缺陷,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只通過這些詮釋,就能精準計算出某些結果,并將此應用到科技上,制造出可以實際使用的電子產品。對于量子力學來說,還有一些非常基礎和根本的部分等待著被發掘。
(記者 吳長鋒)
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