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米家滾筒洗衣機 12kg 已經開啟預售,首發 1699 元,而米家洗烘一體機 12kg 現已上架,首發 1299 元,均將于 10 月 31 日開售。
據介紹,這款洗烘一體機支持高溫除螨,除螨率達 100%,而除菌率、除病毒(HIN1 甲流)可達 99.999、99.99%。
此外,它還配備了一塊全彩色觸控屏幕,提供 22 種洗滌程序,可針對各種面料進行清洗,仿手機視覺 UI 設計,清晰簡易易操作。
其他方面,它采用了直驅電機,洗滌噪音低至 48 分貝,可實現 15 分鐘快洗,擁有 6 大仿生動勢,可模擬手,支持智能烘干,支持小愛同學、米家 App 和小程序遠程控制,支持 OTA 在線升級。
IT之家了解到,這款機器洗滌容量達 12kg,可洗 5 套床上四件套、5 件羽絨服、60 件襯衫、60 件 T 恤、20 條牛仔褲,而且支持變頻,一級能效。
當今時代,智能設備無處不在,人們對數字化生活的需求與日俱增。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智能電視等設備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些設備之間的割裂體驗給用戶帶來了不便。例如,在手機上編輯文檔,卻無法在平板上繼續;在電視上瀏覽照片,卻無法與手機相冊同步。這種不連貫不僅降低了工作效率,也阻礙了數字生活的順暢體驗。
正是看準了這一趨勢,國內兩大知名手機品牌華為和小米開始大力推進跨端無縫體驗戰略,致力于為用戶提供流暢的多屏互聯互通服務。無論是辦公、娛樂還是社交,用戶都能在不同設備之間自由切換,內容數據自動同步,操作無縫銜接,全面提升數字化生活的質量。
為實現跨端無縫體驗,華為和小米分別推出了鴻蒙系統和MIUI+兩大操作系統。這兩大系統不僅運行在手機上,還兼容平板、筆記本、智能電視等多種硬件終端,成為公司構建生態圈的重要基石。
以鴻蒙系統為例,該系統采用分布式架構,能夠輕松適配不同硬件。用戶可以在任意一臺設備上登錄同一個賬號,個人數據和應用程序就會自動同步。比如,你在手機上編輯的文檔可以快速投屏到電視機上;平板上的游戲畫面也可以無縫傳輸到手機或電腦。應用程序之間還支持多窗口并行,大大提高了效率。
除了底層系統支持,兩家公司還開發了一系列跨端應用工具,例如華為的手機備忘錄、打車服務等,都可以在平板、電腦上調用和使用。小米則推出了"小米無線投屏"、"文件互傳"等小應用,加強設備間的互聯互通。
對于重要的生產力工具,如辦公軟件、云盤、筆記等,華為和小米都提供了更佳的跨端支持。用戶只需在一臺設備上登錄賬號,其他設備就能自動同步數據,無縫切換工作環境,大幅提升移動辦公體驗。
當然,為用戶提供優質的跨端體驗,僅靠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是遠遠不夠的。華為和小米深知,只有與周邊設備形成兼容的生態系統,跨端戰略才能真正生根發芽。
因此,雙方都在加快構建自己的跨端生態圈。以華為為例,除了手機、平板、筆記本等移動設備,鴻蒙系統還將覆蓋智能電視、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多種物聯網硬件。通過"1+8+N"的全場景智能生活新賽道戰略,華為正在構建一個包羅萬象的智能生態系統。
同樣,小米的生態戰略也逐步從手機向物聯網設備拓展。小米電視、小米手環、小米體脂秤等產品均支持MIUI+系統,可與手機無縫連接。用戶在家中只需用一部手機,就能控制其他所有智能設備。小米還打造了AI虛擬助手,通過語音控制實現了智能家居的夢想。
構建完善的生態系統不僅能為用戶提供極致的跨端體驗,同時也是華為和小米實現長期發展的關鍵之策。一旦用戶deepin了品牌生態,就很難輕易轉向競爭對手,從而為公司獲得了堅實的用戶基礎。因此,雙方正在不遺余力地壯大生態軍團,吸引更多用戶入伙。
綜上所述,為滿足用戶對數字化生活的無縫體驗需求,華為和小米進行了多方位的布局和探索。從底層操作系統到上層應用,從硬件設備到生態系統,兩家公司都在朝著跨端互聯互通的目標不懈努力。
他們分別打造了鴻蒙系統和MIUI+兩大操作系統,支持多種智能硬件和多屏互連,數據和應用可以無縫切換和同步。同時推出了一系列跨端小工具,讓用戶在手機、平板、電腦之間自由流轉。對于生產力軟件,也加強了跨端兼容支持。
更為重要的是,華為和小米的目光已經從單一設備延伸到整個生態系統。雙方正在加緊部署智能手表、智能音箱、智能電視等物聯網硬件,構建龐大的跨端生態圈,旨在將用戶深度綁定到自家產品和服務中。
一句話,"不看不知道,都支持跨端操作,華為和小米竟如此相似",正是因為兩家公司看準了跨端體驗的發展大勢,并付諸了諸多戰略布局。可以預見,未來幾年跨端體驗將成為行業熱點,給人們的數字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和智能化。
果說,8090年代電視機是家庭娛樂的中心,2000年到2010年電腦的地位取而代之。現在都2019年了,越來越多人的中心變成了手機。手機屏幕不夠大?相信多數人都會想到投屏。
現在要玩無線投屏,無論是智能電視還是投影都很方便,甚至小米9還能投影到電腦顯示屏中。
在小米手機中,有一個【無線顯示】的功能,能幫我們實現無線投屏的操作。打開【設置】,選擇【更多連接方式】,點擊【無線顯示】,然后選擇【開啟無線顯示】。
打開自己的電腦,點擊右下角的氣泡框,點擊選擇【連接】-【投影到此電腦】,待我們的電腦找到手機以后,點擊使二者連接,這樣我們就可以完成小米手機的投屏操作。
不過,個人覺得,投屏到電腦顯示器并沒有什么意義。
不過,無線投屏確實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方便。
實現無線同屏,只需要電視端支持無線同屏協議,對于非智能電視可以使用網絡盒子或者無線同屏器實現;
無線同屏需要電視端和手機端使用同一個WiFi,打開電視的同屏APP和手機的無線投屏功能,即可實現手機和電視的屏幕鏡像。
無線投屏
優勢:方便靈活,只要在同一個wifi下就可以實現無線同屏;
?缺點:需要手機和電視同時支持無線同屏協議,需要使用5G頻段網絡,否則會卡頓。
最麻煩的地方在于,多數人的路由器都不會在客廳,因此用無線連接的速度和穩定性都會打折扣。無線5G信號的穿墻能力?你就別指望太多了。
因此,我跟大家聊一下有線投屏。
有線投屏:
優點:不受網絡的影響,穩定性高,基本上不需要額外設置。
缺點:需要額外投資線材或者其他設備。
手機有線投屏分三種,說白了就是micro usb,Type-C,lighting。蘋果老接口的現在不多見了,暫且不談討。最麻煩的連接方式是Micro USB轉HDMI,這種線是帶另外一個Type-A USB接口,這個接口是用來外接供電的。說白了就是傳統的Micro USB功率不足,需要外援。
而且,不是所有主流的Micro USB接口的安卓手機支持的。
Type-C轉HDMI或者DP都很簡單,基本上一條線搞掂,直連就可以了。建議買支持4k分辨率60Hz的線,別到時候換顯示器的時候又要重新買。
一條線搞掂,三星note9完美支持,插上就進入dex模式,相當于一個模擬電腦屏幕,手機和屏幕相互獨立,可用手機屏幕控制鼠標。共享模式就是電腦和手機同屏,有意思的事給屏幕拍照,很魔性。同步只有很微小的延遲,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使用很穩定,只要不動線,沒遇到掉線黑屏。音頻輸出默認是耳機孔或藍牙,方便日常使用,也可在dex設置里改成hdmi輸出至電視或功放,看電影適合。?
蘋果的lighting轉HDMI也是類似的,用法也是一樣,很簡單。
這種轉接線一般都比較短,需要長線的話,建議考慮擴展塢。上圖為lighting版本的,Type-C一樣有。
買擴展塢,我倒是覺得一步到位買一轉多的更好,無論是lighting還是Type-C都有一轉7的擴展塢,包含HDMI視頻輸、DP輸出、VGA接口、USB3.0接口,讀卡器、有線網卡接口,玩法更加豐富。
很多人會覺得,無線投屏那么方便,為什么還需要有線?
第一, 無線投屏建立在WIFI的基礎上面,WiFi信號不給力,分分鐘就卡頓了。
第二, 戶外,比方說禮堂之類的場合,要用WiFi,只能用手機開熱點之類的,雖然可行但還是麻煩。
第三, 有線投屏穩定性百分百,不會卡頓,不用設置。
投屏方式還有一種就是類似于堅果R1的智能擴展塢的,本質就是多功能擴展塢有線投屏而已。非要扯到什么秒變電腦的把戲,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