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十年前買一臺每分鐘只能打印4頁的A4黑白激光打印機,需要花費一個工人2-3年的工資;而今天買一臺每分鐘能打印20頁的A4黑白激光打印機,卻只需要一個工人2-3天的工資。技術的迭代、產業鏈的健全,伴隨商業化的普及,使得激光打印機在體積、性能、功能和造價上都有了巨大進步,已經成為了我們商務辦公和居家打印的常用設備。但對于打印機行業為什么能被美國和日本壟斷幾十年,以及使用打印機到底存在哪些信息安全隱患這兩個問題,估計大多數讀者不甚了解。筆者根據自己對打印機技術和供應鏈的理解做以下介紹。

    一、打印機行業門檻高

    全球激光打印機(含復印機)行業已經有50多年的發展歷史。行業市場規模并不大,但美國和日本企業齊心把行業門檻壘得非常之高。直至中國企業突破封鎖進入這一行業,至今全球完整掌握自主研發和制造技術的激光打印機廠商也就十家左右。打印機行業的門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專利壁壘高。全球共有打印機相關專利達數十萬份,絕大部分系美國和日本企業申請,目前仍有效的專利依然超過二十萬份之巨。其中有很多的專利所保護的技術點并非真正的技術創新,只是一些特定場景下的技術控制方式,同樣能夠獲得專利授權。各企業從各個不同角度對同一項技術、同一個功能或零部件都申請大量專利,形成密不透風的專利墻,讓后來者突破的困難極大。這里舉個簡單的例子:針對文件總頁數為單數的自動雙面打印,有一家企業申請了“把最后一頁當單面打印處理”,另有一家企業申請了“預先在文件尾部插入空白頁,最后一頁也做雙面打印處理”。甚至還有“打印機感知到搓紙失敗后就進行重試”、“定影器溫度超過上限后停止加熱,低于下限后繼續加熱”之類的專利獲得了授權。

    技術門檻高。打印機的研發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技術涉及范圍包括精密機械、精細化工、精密光學、靜電成像、集成電路、電子工程、軟件工程、通信工程、色彩科學、自動控制、高分子材料等超過十個領域。出于技術封鎖的需要,國外企業并不愿意培養中國籍的核心技術人才和中國的核心供應商。不同打印機所使用的零部件大多需要專門定制設計,每一款產品都需要開上百甚至近千套模具。每一款產品的研發過程都需要適配電腦或手機的數十個操作系統,數百個應用軟件。每一款打印機的測試都需要覆蓋上百種紙張,模擬上千個使用場景,使用上萬個測試用例。要突破的技術領域多,要投入的人力多費用大,整個研發周期非常長。

    供應鏈封閉。各個廠家的打印機零部件沒有統一標準,不同機型的零件除了機械尺寸、材質等差異外,還有眾多與靜電成像有關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參數的差異。針對核心零部件,打印機廠商通常自行研發生產,或者與簽有排它協議的國外供應商合作研發生產,并申請大量的專利進行保護。即便有在其它行業積累了相關經驗的零部件廠商,有意愿也有能力研發出打印機的某些核心零部件,老牌打印機整機廠商也不輕易給予其進入這個行業的機會。這就造成了新進入的打印機整機廠商,一開始就面臨嚴重的“供應鏈難題”。

    二、打印機的安全風險大

    打印機是被辦公電腦充分信任的輸入輸出設備,它不僅會直接處理機密的打印和復印資料,也可以通過安裝在電腦、平板或手機中的程序搜集用戶的敏感信息。打印機都裝有閃存,一些高端產品(如復印機)通常還裝有大容量硬盤,因此成為了事實上可主動搜集用戶信息的網絡存儲服務器。由于打印機功能和使用場景的特殊性,其泄密渠道比電腦或手機更多,更容易被竊密者利用。加上其操作系統定制化和封閉性(無法裝殺毒或管控軟件),且泄密方式隱蔽、使用者對其風險認識不足及防控意識不強等原因,因而針對打印機的信息安全防控手段少,防控效果差。往打印機植入惡意代碼或將已存于打印機的病毒激活的手段眾多且難以防控。某些不可信的打印機連接在我們的辦公系統中,就好比休眠于我們肌體中的癌細胞,隨時可能被激活,帶來網絡癱瘓、文件刪除、系統崩潰的巨大風險。最近三十多年,利用打印機竊取信息和攻擊系統的案例數不勝數,甚至成為了信息戰的一項重要武器。通過打印機進行竊密或對系統進行攻擊的渠道大致有以下幾種:

    利用因特網。很多打印機有通過網線或WiFi等無線通信模塊連接互聯網的功能,以實現共享打印、遠程打印。有些打印機安裝完成后會通過互聯網頻繁地與境外服務器互傳信息。這條路是通的,就可以把用戶敏感資料發送出去,也可以接收遙控指令或惡意代碼。有些打印機本身沒有聯網功能,但能夠通過與它USB相連的電腦,加入到我們的辦公網絡中實現共享打印。如果辦公網絡中有設備連接到了互聯網,沒有網絡功能的打印機就有機會借助這個跳板與外部設備進行通信。

    利用內網。無論帶不帶網絡功能,打印機都可以成為接入辦公網絡的一個設備。打印機除了獲得用戶打印過的文件,也有機會獲取各用戶電腦里未打印過的機密文件,并將它們保存在打印機存儲器中。如果一臺不可信的打印機的漏洞或預設的后門被內網用戶(比如間諜)知悉和利用,其存儲的信息就可以被竊取。通常情況下,電腦對打印機是信任的,打印機就容易被內部惡意用戶當作連接不同電腦的跳板,突破網管限制,竊取別的電腦中的信息或實施針對性攻擊。

    利用耗材與配件。大多數打印機的耗材都帶有芯片,芯片的作用通常包括身份識別、打印計數、耗材剩余壽命和打印機需要獲取的該耗材的打印控制參數等。除耗材外的某些打印機配件,也可能帶有類似芯片,或者在隱秘位置惡意加裝無線芯片。如果打印機設計者想惡意竊密,可能選用含大容量存儲空間的芯片,并在必要時讓打印機將用戶敏感信息轉存到該芯片中。惡意設計者,也可以借助新耗材或配件上的芯片,將惡意病毒、激活指令等給到打印機,從而實施對辦公系統的攻擊。

    利用上門維護機會。長期磨損會影響零件精度,高分子材料一定時間后也容易出現性能惡化。打印量較大的高端打印機(特別是復印機和生產型打印機),需要像汽車保養一樣的定期維護。打印機結構復雜且不同打印機結構差異性很大,零配件也基本沒有通用性,因此零部件的維修拆換難度很大,維護維修工作需要熟悉該機型的外部專業人員上門,這就會給用戶帶來很大的信息安全風險。打印機通常會留有調試接口,甚至可能惡意預留隱蔽的通信接口。萬用表和示波器等檢測工具,可以被改裝而增加與打印機通信的功能,實現從打印機接收信息并存儲下來,以及給打印機發送惡意病毒或激活惡意功能的目的。更有甚者,維修人員還可能通過打印機面板上某些按鍵的組合按壓動作,開啟打印機內預留的某些隱藏功能。

    借助打印紙。用戶在需要時可以在打印文件中添加水印,這種水印是易見的。還有不易見的水印技術——隱寫技術,包括黃色小點、字體局部調整、文字位置或大小的微小變化,以及圖像半色調算法和參數的調整等技術。假如我們的敏感信息被打印機用這類隱寫技術,加到了我們的打印資料中,就會有泄密的風險。另外,當我們復印機密文件時,文件中的敏感關鍵字可以被打印機識別,從而實施竊密或者觸發某些隱藏的惡意功能。、

    (圖片源自網絡)

    加裝竊密裝置。安全防護強度不足的打印機,其漏洞可能被黑客遠程利用,從而實施竊密或攻擊。防控強度不足的打印機被拆開后,竊密者可以通過修改其軟固件來實施竊密和攻擊,甚至可以在打印機內部加裝通信模塊,通過無線發射或電力線傳輸等方式將用戶信息轉發出去,或將外部的惡意程序或惡意功能激活指令發給打印機。

    作為打印機用戶,特別是保密要求較高的單位用戶,信息的泄露可能會帶來巨大的風險或損失。為了讓我們日常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更有成效,就不能忽視對打印機選購和使用的管理。前面分析中提到的竊密或攻擊手段,都是基于打印機的軟硬件實施的,且多數是基于打印機廠家的主觀惡意。打印機的可信程度,以及是否有安全增強和安全防護功能,應該作為用戶選擇產品的重要考慮因素。筆者相信,隨著國內廠商的市場參與度越來越高,用戶的信息安全風險意識不斷提升,以及國家針對打印設備的信息安全要求逐步加嚴,這類信息安全的定時炸彈將逐漸遠離我們的辦公室。

    本文作者:尹愛國

    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圖像科學與工程分會常委、合肥市政協委員、納思達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珠海奔圖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近朋友家網絡壞了。

    先說下背景信息,6月份iN幫朋友組了一個家庭網絡,用途大家都懂。但前些天朋友內網外網全都訪問不了了。

    主機ping不通,同時VPS的賬戶也登錄不進去。這時候iN就問了下朋友有沒有收到VPS的電子郵件呢?

    最后發現人家服務商一天之內發送了五封郵件,朋友錯過了,沒有響應,被人家將賬戶禁用了。

    這件事沒啥大不了的,郵件的大體意思是朋友租用的主機對網絡發起了DDoS攻擊,服務器需要關停。

    但這個朋友就是一個搞學術的,而且還是文史類的學術研究,和IT技術八桿子打不著。要說他能發起DDoS攻擊反正iN是不信的。

    唯一的一個可能性就是他家的某臺計算機感染了病毒或者木馬導致了這次攻擊行為。以至于服務商不得已關閉掉了他的主機。

    后來排查一下發現,他的一臺筆記本電腦有一個木馬,黑客利用他的電腦作為跳板發起了DDoS攻擊,這臺電腦也就不幸淪為了“肉雞”。

    “肉雞”在國外叫做“Zombie computer”——在計算機安全領域是指那些被黑客通過計算機病毒、蠕蟲或木馬程序入侵的電腦。這些電腦被黑客控制后,可以用來執行各種惡意任務,比如發送垃圾郵件、發動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DDoS攻擊)等。這些被控制的電腦通常會組成一個由黑客操控的僵尸網絡(botnet),共同執行這些惡意任務。

    這個概念類似于海地巫毒傳說中的僵尸——一個被巫師用魔法復活的尸體,完全聽從巫師的命令,沒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多個被控制的“肉雞”協調發動的DDoS攻擊,就像電影中描述的“僵尸群襲擊”一樣。

    大多計算機用戶并不知道他們的電腦已經變成了“肉雞”,這也是因為很多木馬程序本身設計的相對比較隱蔽的原因,這些木馬程序總是在用戶不察覺的情況下運行。而普通用戶往往缺乏必要的計算機知識,總會覺得自己的電腦是正常的。

    一些惡意的“肉雞”軟件可以采用相對簡單的方式來判斷,這件事很多人其實都可以做。就是下載一個相對比較出名的計算機殺毒軟件,看一下這個殺毒軟件能否在計算機上正常的運行。通常在感染了木馬程序的“肉雞”上殺毒軟件可以打開,但基本上都會在幾秒鐘之內被莫名其妙的關閉。

    例如這個案例中我們就可以看到windows自己病毒防護功能已經被不正常的關閉,并且無法啟動。

    同時,

    iN建議朋友下載一個卡巴斯基的殺毒程序,也無法在被感染的計算機上運行。這是因為木馬程序取得了系統的最高權限并且不斷的枚舉系統中運行的其他程序具柄,如果發現系統中有運行的殺毒軟件則會在第一時間將殺毒軟件終止運行。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電腦上的殺毒軟件啟動不起來的話,大概率的原因是自己的電腦已經被感染了。

    iN的建議就是舊的計算機廢棄掉不要再用了,再買新的計算機就好了……家里的其他計算機再殺毒去檢查一下:


    說這件事其實是想告訴大家,你覺得黑客離你很遠,實際上他們就在你身邊徘徊,稍微不注意,你的電腦就會有安全問題。

    由于大家并不知道自己將要面臨的病毒或者木馬是什么,所以一旦發現問題,其實你的電腦接觸過的任何系統就都不安全了,這里不僅僅包括你在各個網站所注冊的用戶名密碼,也包括你的支付信息和個人隱私信息。

    這是關于病毒木馬的事情,當然了iN所推崇的棄掉感染主機的事情很多人會肉緊,但是要知道的是現在的很多電腦都是用UEFI,人嘛要想做一些事情還并不是不可能的,例如:

    iN可以告訴大家有這些東西存在,但太具體的事情就不好在公開場合和大家說了。

    總而言之,保持良好的用機衛生習慣至關重要!!!

    回過來我們要說另一件事,其實現在軟件訂閱服務以及Steam橫行天下,很多人已經認可了花錢才能用軟件的事實,盜版軟件的數量相對就較少了。因此計算機上的病毒只要不是自己“作死操作”的話并不是一個太嚴重的事情。但現在另一個領域的病毒其實會越來越多,很多人會中標這就是——NAS。

    很多中年油膩男在玩NAS的時候往往更不注意“個人衛生”,任何一個腳本都可以拿來在nas上運行,sudo這個權限和小姐的底褲一樣任何人都給……其實這才是重災區!!!

    所以,咱們就得說說了,我們要用什么方法讓自己的NAS設備上避免病毒。其實,大部分NAS設備是Linux的變種,我們可以采用開源的軟件在Linux類系統上建立一個病毒防護機制。

    這里面比較容易部署的就是 Clamav了。

    在很多nas系統中提供的病毒防護功能其實就是clamav,例如群暉的Antivirus Essential

    就是Clamav套了個殼,真正的防病毒引擎其實還是一樣的。在群暉的套件里面這個軟件是免費的,可以直接安裝。

    但如果不是群暉呢?例如iN這樣自己在家里跑Linux服務器的用戶呢?我們還是可以手動安裝的。安裝命令也十分簡單:

    sudo apt install clamav 就使用系統自帶的apt進行安裝就好了

    只不過,安裝后需要刷新一下病毒庫,命令行命令:

    sudo freshclam

    手動的查病毒命令則是:

    clamscan,如果加上 -r的參數,則是會可以掃描下級子目錄。

    在進行大量病毒查殺的時候這個程序僅僅占用單一一個CPU進程,基本上對系統的影響并不大。這是掃描模式。

    另外在安裝了clamav之后,在系統中會存在一個防護進程對一些特定的文件進行防護

    這樣一些拷貝到服務器或者NAS上的文件如果帶有病毒也會在第一時間被移動到隔離區。

    這基本上就是NAS或者Linux防護的最簡單方法了,但……別太絕對的信任任何殺毒軟件,良好的個人使用習慣其實才是真正的防護王道。

    Windows 筆記本轉投 MacBook 多年,一直有一個疑惑困擾著我 —— 為什么大多數 Windows 筆記本的觸控板都那么難用?

    對于 MacBook 用戶來說,優秀的觸控板體驗經常被列為無法割舍的重要原因。而對于 Windows 用戶來說,糟糕的觸控板體驗讓鼠標依然占據著筆記本最佳拍檔的位置。

    Windows 筆記本的觸控板究竟難用在哪里

    我們先從觸控板的基本動作上來說。在日常使用中,用戶使用觸控板的動作大致可以分為這么幾種。

    • 移動操作
    • 多指手勢
    • 觸控點擊
    • 按壓點擊

    這些基本上涵蓋了所有觸控板能夠完成的動作,其中前三者主要和觸控板使用的表面材質有關。

    好的觸控移動體驗手感要順滑不澀,使用起來輕松不費力。這種觸控板一般使用的都是玻璃材質。玻璃材質現在廣泛應用在觸控操作的設備中,最常見的就是手機屏幕。但是光滑的玻璃在有手汗的情況下手感就會變得非常艱澀,所以觸控板都會做成磨砂手感,進一步增加順滑感。多指手勢和移動基本一樣,只是增加了多點觸控點而應用。

    關鍵在最后一項,也就是按壓點擊操作。由于系統的交互設計原因,手指在觸控板上滑動會移動光標,而點按代表的則是選中操作,兩者結合讓我們能對屏幕上不同的元素進行選中,從而進行后續一系列復雜操作。

    從移動到點按的過程中,大多數人的習慣是移動到目標元素上直接按下,比如選中一個圖標,比如快捷打開一個應用,后續還能繼續接上移動操作,比如選中一段文字等等。

    這種交互形式是非常高頻的操作,它的好處在于你可以同時操作空間上的水平移動(滑動)與垂直移動(點按),手不用抬腕離開觸控板就能執行多種操作,不僅效率高,同時非常自然和直覺,這點是雙擊或者多指手勢都無法比擬的。

    ▲ 觸控板的按壓操作。圖片來自:Expert Reviews

    Windows 筆記本觸控板為什么難用,按壓點擊的糟糕體驗難辭其咎。如果你經常使用 Windows 筆記本的觸控板,會很神奇的發現它的按壓反饋并非所有區域都是一致的,而是從頂部到底部呈現一個很明顯的線性變化 —— 頂部幾乎按壓不動,越靠近底部則越容易被按下去。

    這就是導致我們最高頻的操作,移動后按壓這個「經典 Combo」出現了體驗斷層,如果你向上移動比如找到最上角的窗口關閉按鈕進行按壓點擊,經常會發現觸控板按不動,而向下移動到任務欄在按壓點按則簡單得多,這種分裂的體驗會讓觸控板的體驗急劇下降,「難用」的評價隨之而來。

    但問題是,為什么會這樣?

    好的觸控板是怎么做的

    不少人都知道 2015 年以后使用了 Force Touch 的 MacBook 觸控板體驗出色,而大多數 Windows 筆記本的觸控板到今天使用體驗依然差勁。問題在哪里?就在結構設計。

    那些有獨立按鈕的早期觸控板先不提,目前大多數筆記本觸控板在結構上像是一個「跳板」,你可以想象一下跳水項目的三米板或者蹺蹺板的一邊。在觸控板的下面留有一定的空間,這部分通常會有一個按鈕,讓觸控板可以按下去實現按壓點擊。

    但同時,靠近鍵盤的上半部分則被固定著是無法按動的,要想實現按壓點擊只能往下,這個導致了觸控板在這個動作上的可用性只有一半。

    在使用 Force Touch 之前,MacBook 的觸控板其實也是這種設計,直到 2015 年的 12 英寸 MacBook 率先搭載 Force Touch 壓力觸控板,徹底顛覆了筆記本觸控板的使用體驗。

    Force Touch 技術在前幾年已經說的很多了,核心就是用振動馬達模擬出按壓的力度反饋代替傳統的機械結構,蘋果稱之為「觸覺引擎」(Taptic Engine)。并且在四角都加入了力度傳感器,可以感知用戶按壓的力度。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在觸控板的全區域都能實現相同的觸控手感。那種因為向上移動之后觸控板無法直接按下的情況再也不會出現了。

    這些小細節的改善不斷積累起來,讓 MacBook 的觸控板已經甩開了其它筆記本觸控板一大截。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一些有追求的 Windows 陣營產品也開始關注改善觸控板的使用體驗了,比如前兩天剛剛發布的新款華為 MateBook X,這款機型就搭載了「Free Touch」壓力觸控板,內置 8 個壓電陶瓷片,提供全區域感知按壓震動反饋。

    那非壓力觸控板,不用振動反饋,就不能做到全區域按壓嗎?其實也不是,至少蘋果就已經給出了一個精巧可行的方案 ——iPad Pro 的妙控鍵盤。

    在這個鍵盤上,除了精巧設計的配重與懸掛吸附方式,那塊觸控板也是提高生產力的一大助力。這塊觸控板雖然面積不大,但是滑動的觸感和點擊的手感都不錯,讓很多人感到驚喜的是,這是一塊在任何區域都能按下的觸控板。

    在 iFixit 的拆解中可以看到,妙控鍵盤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機械結構設計。中間部分是一個按鈕,然后通過杠桿的原理,用機械機構覆蓋了四角這種最難受力的部分。

    這種精巧的設計讓用戶在任何區域按壓下去之后,壓力實際都會傳導到中心的按鈕上,以此讓整個觸控板變成了一個大按鈕,從而實現了全區域可按壓。

    更高的精度與更大面積

    除了按壓點擊的手感之外,凡是好好用過 Windows 筆記本和 MacBook 的人也能感受到,在光標移動上,大多數 Windows 筆記本的手感總是感覺更「飄」一些,精度沒有 MacBook 的觸控板那么高。

    這個感覺同樣沒錯,就像 iOS 的跟手性碾壓了 Android 多年一樣,MacBook 的觸控板在精度和跟手性上都遠遠比大多數 Windows 筆記本更好,并且還有多點觸控為基礎的多指操作手勢進行操作輔助。

    ▲ Windows 的「精確式觸控板」. 圖片來自:嘉年不過爾爾

    如今較新的 Windows 筆記本比如微軟的 Surface 系列,戴爾的 XPS 系列都提供了更優秀的觸控板體驗,精度更好,同時也能支持多指手勢。只是在按壓操作上依然和精妙的 Force Touch 無法相比。

    而對于那些較老的 Windows 筆記本來說并非沒有改善的機會。之前微軟聯合英特爾、義隆電子和新思科技提出了「精確式觸控板」解決方案,并且由微軟帶頭直接在 Windows 系統里進行控制。

    只要是 Elan/Synaptics 的觸控方案,更新驅動之后就能獲得近似于新式「精確式觸控板」的體驗,對于部分老款筆記本可以說是一個煥發新生的更新。

    當然,如果要讓一塊好的觸控板能夠物盡其用,在優秀的硬件基礎上還需要操作系統和第三方 App 都花費些心思去配合,Windows 系統在這方面來說還需要慢慢來打磨。

    最后一點影響觸控板使用體驗的因素則是單純的面積大小。觸控板說到底也是通過用戶的手指來進行操作,手指的可移動范圍和用戶操作密切相關,當觸控板面積不夠大時,光標移動就需要手指頻繁的抬起落下。

    更大的觸控板是這幾年 MacBook 的趨勢之一,2016 款的 MacBook Pro 相比 2015 款,觸控板一下子大了一圈。今年剛更新的 2020 款 MacBook Air 也把觸控板的面積增大了 20%,在手指移動范圍上會更寬廣,更多元素變得一次滑動就能夠到。

    至于觸控板空間不足的情況則可以參考 iPad Pro 的妙控鍵盤配件,受限于整體的體積,它的觸控板面積一定是不夠的,真正長時間使用會比 MacBook Pro 痛苦很多。

    你的筆記本觸控板為什么難用,關于這個問題現在應該已經得出了答案。但受限于 Windows 陣營的局限性,我們很難在更多的筆記本品牌上看到華為這樣愿意付出更高成本去提供更好的觸控體驗。

    我想看到這次華為能起到一個帶頭作用,讓更多人意識到,一塊好的觸控板帶來的體驗是多么讓人身心愉悅。即便你認為鼠標才和 Windows 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但好的觸控板體驗與鼠標操作并不沖突不是嗎?

    題圖來源:Notebook & PC – Asus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