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家給我重新安裝了內存條,沒想到拿回家之后根本用不了。”沈女士表示,因為店家在維修時已將電腦全部拆開,現在也不能確定電腦的零件是否為原裝,她要求店家把電腦恢復原樣。而店家表示,電腦拿來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出現故障和店家無關。這個說法讓沈女士無法接受,于是她進行了投訴。
維修店的陳女士這樣說:“電腦拿來的時候就是白屏,進不了系統。”根據電腦的狀態,陳女士建議更換固態硬盤,而沈女士堅持只換內存條。三天后,沈女士拿著電腦再次來到維修店,表示電腦壞了。“當時她說她兒子下載了半個多小時的游戲,電腦的系統就進不去了。”店家陳女士表示,有些游戲可能攜帶惡意程序軟件或者所需內存比較大,這臺電腦負荷不了,系統崩潰了。
經過調解,陳女士表示可以再為沈女士的電腦免費重裝一次系統,除此之外就無能為力了。記者再次和投訴人沈女士進行了聯系,沈女士表示同意店家提出的方案。
聲明:本文轉載自【德清新聞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權,請聯系更正、刪除。
新聞 記者 吳麗燕 共享聯盟·德清 王力中 楊曉燕
火熱的夏天,全民運動氛圍正濃。
晨光微露,莫干山蜿蜒的山路上,隨處可見繞山騎行的身影;大大小小的公園里,飄來廣場舞動感的音樂;集鎮、鄉村、社區的籃球場上,一場場“村BA”點亮鄉村夜生活……
德清是全國首批全民運動健身模范縣,人均體育場地達到4.28平方米,讓根植于街頭巷尾、山地林間的體育故事得以精彩上演。
在今年六月召開的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縣交流活動上,德清作為我省唯一縣域代表作了交流發言,向全國分享如何從“大平臺”到“小場地”,提升全民健身覆蓋面;又是如何從“大賽事”到“小活動”,提升全民健身參與度。
浙北小城,“健身就在家門口”和“人人都是運動員”的活力氛圍逐漸融入群眾生活。在全民健身事業從“有沒有”到“好不好”進階的當下,先行一步的德清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好經驗?
德清半程馬拉松賽。共享聯盟·德清 蔡俊 攝
一塊錢一天的健身房真香
健身場地建在群眾身邊
晚飯后不久,家住德清縣禹越鎮的張世超帶上裝備就到百姓健身房燃燒“卡路里”。此時,動感單車、跑步機、橢圓機等健身器械上,已有不少揮汗鍛煉的居民。
4年前,在集鎮最繁華的路段,禹越首家百姓健身房對外開放,辦張年卡只要365元錢。“相當于每天只要一塊錢,而且就在家門口,還有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免費指導。”張世超是這里的“老粉”。他說,這幾年鎮上和周邊農村的來健身的人越來越多了。
人氣火爆的背后,是百姓健身房作為公共體育設施,堅持著“面向全體公民、創造公共價值、實現公共利益”的原則。
“為了建好管好,我們采取政府扶持,市場運營,社會體育指導員當教練的運營模式,確保長效運行。”禹越鎮黨委委員蔡珊珊說。據悉,德清各鎮街的公共體育設施維護、管理經費按照縣、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以3:3:4的比例落實。目前禹越百姓健身房年均服務居民1.4萬人次,使用率、人流量都位居湖州市百姓健身房前列,辦年卡的收入加上各級補貼,足以維持健身房長效運行。
百姓健身房很熱鬧。受訪者供圖
這樣的惠民百姓健身房,德清已建成30余家,不僅縣城和集鎮,農村也有。
一直以來,城鄉之間公共體育設施分布不平衡問題客觀存在。在全國率先開展城鄉統籌改革的德清,在全民健身設施上也堅持“一張網”建設,普惠性、均等化的公共體育設施和服務在基層“處處開花”。德清縣文廣旅體局副局長沈國松介紹,目前全縣共有各類體育場地設施1928個,在城市和鄉村,基本實現了“10分鐘健身圈”全覆蓋。
健身去哪兒曾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如今,德清人均體育場地面積4.28平方米,居全國前列。在德清縣委常委、莫干山國際旅游度假區黨工委書記張力看來,城鄉在公共體育設施的規劃和供給上,不僅要均衡發展,還要錯位發展,要根據鄉村特色和群眾需求合理布局。
同時,公共體育設施不僅要“重建”,更要“重管”。每天傍晚,阜溪街道龍山村文體專職人員吳新蘭,都會到杭州繞城西復線湖州段龍山村分離橋下的運動場轉一圈,檢查一下體育設備,聽聽村民的需求。吳新蘭的職責,是負責場地統籌安排及設備檢查管理,有問題及時上報,以便做好及時維修整改。在德清,像吳新蘭這樣的文體設備專職“管家”,遍及每個村(社)。
遍布城鄉的體育設施。受訪者供圖
近半德清人常年鍛煉
群眾賽事越辦越熱鬧
當運動“出門可及”,體育便漸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數據顯示,德清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43%。
體育強國的基礎在于群眾體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堅持農民唱主角,促進‘村BA’、村超、村晚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
運球、過人、上籃得分……每年一到夏天,德清縣城千秋廣場上,一場場三人籃球賽激情開打,現場助威吶喊聲此起彼伏。
在德清,每年一屆的三對三籃球比賽,是頗具歷史的群眾賽事。“今年三對三籃球賽剛結束報名,有180支隊伍700多名運動員,從幼兒園到社會青年共8個組別,其賽事規模在全國也屈指可數。”德清縣籃球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應再飛,曾是德清高級中學的體育老師,22年前他牽頭成立德清縣籃球協會后,就組織了首屆比賽。
小縣城很“洋氣”,三人籃球這項興起于美國的年輕時尚的街頭運動,20多年前,就在德清流行起來了。應再飛清楚地記得,那一屆就組織了青年和少年兩個組別各10支隊伍,場地甚至還借用了武康街道轄區企業的職工球場。“但這都不影響大家看比賽的熱情,附近的居民抱著孩子、拿著凳子來觀戰,里三層外三層都圍滿了人。”這是應再飛沒想到的。
德清三對三籃球賽。受訪者供圖
20多年來,這項群眾賽事也曾遭遇經費不足等“生存危機”,但在大家的熱愛和堅守下,一屆又一屆的比賽落下帷幕,參賽隊伍和規模不斷擴大,甚至還吸引了周邊兄弟縣區不少團隊參加。
“現在還有了全國首個固定三人制籃球比賽場館,比賽氛圍更好了。”24歲的小伙張云杰是賽場上的常客,說起新場館,言語中透著自豪和激動。趁著杭州亞運會的東風,德清根據現有優勢搶抓機遇,建起了專業的三人制籃球比賽場館,探索塑造具有德清特色的三人籃球品牌形象。
不只是三人籃球,德清以現有的體育設施為陣地,推出一系列面向群眾的賽事,每年舉辦各級各類體育賽事活動500余場,如“我們德運動匯”、美麗鄉村歡樂跑、百村爭霸籃球聯賽等,去年全縣百姓賽事參與人次達18萬。“我幾乎每個月都在利用業余時間參加比賽。”張云杰說,就在上半年,他和隊友還為武康街道群安社區拿下了德清縣百村爭霸籃球聯賽冠軍。
沈國松表示,這些自發性基層群眾賽事活動得以蓬勃開展,說明體育在德清有著很好的群眾基礎。“我們將根據德清特色,不斷豐富賽事活動,把群眾賽事辦到群眾身邊、辦到群眾心坎里去。”
現場熱情觀賽的群眾。受訪者供圖
綠水青山間開辟新賽道
全力打響“賽事之城”品牌
在張力看來,德清是有體育基因的。19世紀末,國外運動愛好者就在莫干山建游泳池、網球場,舉辦運動會,小縣城也成了近代中國體育事業的發祥地之一。
而今,作為杭州亞運會協辦地之一的德清有了新目標,以亞運會為起點再出發,打造賽事之城。
亞運會后,還場于民是不少辦賽場館的大方向,德清的解法是“以賽養館”。去年底,德清縣體育中心迎來了2023-2024中國排球超級聯賽,票價也頗為親民,20元至50元,貫徹著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理念。三人制籃球比賽場館在亞運會之后也一直沒閑著,先后迎來中國男子三人籃球超級聯賽、全國三人籃球邀請賽等一系列賽事。沈國松透露,德清還在發力培育壯大三人籃球產業,如積極爭取國家三人籃球訓練基地入駐,和浙江普徠籃球隊簽約合作,成立德清首家職業籃球俱樂部……
坐落在湖州市德清縣鳳棲湖畔的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籃球場。受訪者供圖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鮑明曉曾表示,特色和差異化是運動產業發展的關鍵。綠水青山間的德清,正圍繞“國際知名戶外運動天堂”這張新名片,打開新的格局。
當地通過引入社會資源和市場主體,開門辦體育,建成象月湖休閑谷、Discovery探索極限主題公園等戶外基地,并先后引入TNF100國際越野跑挑戰賽、凱樂石莫干山跑山賽、莫干山國際竹海馬拉松、斯巴達勇士賽等一系列品牌體育賽事。
小城辦大賽,更考驗城市運營水平。作為凱樂石莫干山跑山賽辦賽方,朗途體育文化有限發展公司負責人陶洋覺得,辦賽需要“專業”和“懂得”。
這是同一目標的不同服務深度。陶洋分享了令她印象非常深刻的兩件事:
凱樂石參賽選手賽前熱身活動。 共享聯盟·德清 蔡俊 攝
一個是他們在前期考察時,發現有幾處道路太窄,當地政府立即細化落實拓寬了。好的營商環境往往容易讓人記住,德清已修復古道35公里,每一場賽事,政府都調動救援公共資源,保障賽事安全運行。
另一個,則是她去年發起成立跑者友好商家聯盟,邀請商家為跑者提供福利,30多家商戶主動報名,不少賽事補給點更是“卷”出高度。“卷”的背后,是懂得,是當地民眾給予跑者的熱情。
“自然稟賦再好,沒有群眾和政府大力支持,也很難有好的辦賽氛圍。”陶洋認為,在過去眾多賽事歷經洗牌之下,凱樂石莫干山跑山賽2017年落地至今,熱度不減反增,這是政府側、賽事方、民間力量共同努力的成果。
顯然,小城辦大賽,正從政府主導變為社會各方的“大合唱”。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