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品:科普中國

    作者:鴻爪雪梨

    策劃:武玥彤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嚴格來說,導彈的歷史和火箭彈的歷史幾乎一樣長,同樣是二戰時期,德國人研發的V1、V-2導彈首先投入了實戰,從歐洲西海岸對英國本土進行了轟炸。裝有液體燃料的V-2導彈射程超過300公里,是當時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武器(沒有之一)。但由于彼時制導技術尚不發達,V-2導彈的準頭極差,對于英國來說,這款導彈的威懾作用遠大于作戰效果。

    圖1 德國V-2導彈(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這種“無人控制飛行武器”無疑是后來導彈技術的先驅者,二戰結東后,美國和蘇聯從德國引進眾多導彈技術及專家,并開始著手提高它的射程和制導精度。而對導彈大推力發動機的研究,也促進了火箭推進系統的發展,為后來人類在宇航事業方面的突破打下了基礎。

    導彈的進化歷經數個階段,在發展之初(上世紀50年代),那時的導彈采用大推力液體發動機,射程可以達到幾千公里,并且可以裝備百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在這恐怖的殺傷威力下,制導精度反而不是那么重要。同時導彈在地面垂直發射,準備時間長,容錯率低,是被作為戰略武器看待的。到60年代,在逐漸實現井下發射和潛艇發射后,導彈技術集中到向多彈頭導彈發展,導彈更加像是一個大氣層內飛行的航空運載器,同時由于美蘇爭霸,洲際導彈和中遠程導彈發展尤其迅速。

    圖2 mk41垂直發射系統發射"標準3型"導彈的瞬間(圖片來自網絡)

    而后隨著多種制導方式的快速發展以及電子集成技術的逐漸成熟,導彈進入全面發展時期,在各種“大殺器”戰略導彈之外,逐漸出現了各種類型的戰術導彈,反艦、反坦克、反飛機等功能也逐漸精細化,時至今日,導彈水平已經成了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桿,即便是2019年,全球范圍內擁有完整的導彈獨立設計、批量生產能力的國家也屈指可數。

    按照發射方式,導彈可以分為陸基、海基、空基;按照打擊目標,可以分為對空對面、對點、對潛等;按照作戰定位,可以分為戰略、戰術等。這些分類都很好理解,但譬如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則相對而言較為專業化。

    彈道、巡航是根據導彈在發射后的飛行軌跡來分類的,彈道導彈是指導彈在發射之后,以既有路徑飛行,這種導彈一般是沒有彈翼的,某些先進的戰術導彈添加了邊條翼結構,使導彈姿態更加靈活,突防能力更強,但不可改變航向。巡航導彈又稱飛航導彈,這種導彈的飛行軌跡依次為爬升,定高水平飛行(巡航)和俯沖,擁有噴氣式發動機,在巡航階段的原理與飛機相同。這兩種導彈的戰術定位各有千秋,彈道導彈的速度極快,打個措手不及,而巡航導彈則代替有人飛機游弌在目標領空,令對手防不勝防。

    圖3 DF系列彈道導彈(圖片來自網絡)

    圖4 戰斧巡航導彈(彈身上顯眼的翅膀是巡航導彈的外觀標志之一)(圖片來自網絡)

    與火箭彈相比,導彈除了“貴”之外,幾乎沒有明顯缺點。導彈勝在精確打擊能力強,在結構上最大的區別在于導彈擁有導引頭、彈上電腦、控制器等組成的控制系統,可以根據制導方式的不同采取自主鎖定、人在控制、末端尋敵等方式。同時導彈的突防能力強,可依靠彈體的氣動外形以及彈上的伺服機構完成各種彈道調整,以精確打擊的方式給敵人“做手術”。

    導彈家族人丁興旺,小到僅數百克的“袖箭”,大到以噸計的“東風”,導彈幾乎可以滿足現代戰場上對各種作戰環境、各種打擊目標的需求。就我國火箭軍來說,反裝甲有“紅箭”系列,地面防空有“紅旗”系列,空空作戰有“霹靂”系列,反艦有“鷹擊”系列,潛射有“巨浪”系列,戰略威懾有“東風”系列等。遙想當年,對付敵人的飛機只能哀嘆“用竹竿去捅”。而在70周年閱兵式上展示的“東風17”、“長劍100等高精尖武器,證明我國的導彈事業在獨立發展的道路上已然踏出一條康莊大道。

    圖5 國產“袖箭”多用途導彈(圖片來自網絡)

    圖6 “紅旗”防空導彈(圖片來自網絡)

    月19日,在這個炎熱的下午,全球的打工人突然收到了一份普惠大禮包——放半天假。


    為啥?因為他們發現,他們的電腦突然就藍屏了,不僅無法進行任何操作,而且以往的重啟大法也不起作用了!



    這種情況下,老板們哪怕再不情愿,也不得不給打工人放了半天假。但問題在于,不是所有的崗位,都適合放假的。


    比如,美國三大航空公司,都發現沒法出票了!航班不得不停飛,導致大量旅客滯留機場。


    比如,英國的醫院電腦普遍死機了,醫生根本無法查看病人的病歷和檢查結果!


    再比如,各地的餐廳點餐系統無法使用,POS機無法聯網刷卡,饑腸轆轆的客人手里有錢,但就是買不到吃的。


    ▲美國機場大面積停運


    影響還遠不止此,丹麥整個國家的火警報警器掉線,西日本鐵路部分系統癱瘓,倫敦證券交易所部分服務暫停......


    一時間,美國、歐洲、加拿大、日本、英國、印度的電腦網絡系統似乎經歷了一場大地震,不知道的以為是什么恐怖組織向全球網絡宣戰了呢!


    但是緊急排查之后,發現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這次IT風暴并不是恐怖分子干的。


    壞消息是,是官方干的。



    釀成這一事故的,是一家名叫CrowdStrike的網絡安全公司,它是微軟的安全供應商之一。你可以把它理解為美國版360安全衛士,只不過這個360是預裝在正版系統里面的。


    事發之前,CrowdStrike發布了一次不起眼的產品更新,這種事情太正常了,哪個軟件每年不更新個四五次的?


    可是這次呢?可能微軟云Azure數據中心出現了故障,拿給CrowdStrike的終端配置是錯誤的!那么也就是說,CrowdStrike的軟件升級包,也是錯的!


    更關鍵的是,Windows系統會自動更新。


    ▲美劇《太空部隊》就吐槽過Windows系統自動更新,在返回艙即將降落地球時,控制中心的電腦自動更新,導致無法計算降落數據。


    結果呢?錯誤的軟件升級包,在所有用戶都不知道的情況下,順著光纖網絡,幾秒鐘就傳遍了全球,然后升級包里的一個名為“C-00000291*.sys”的文件,引發了Windows系統的錯誤,進而導致藍屏和系統崩潰。


    因為微軟的Windows系統占據了全球四分之三的市場,所以錯誤升級包被推送后,影響的可不是一家兩家,所有使用Windows作為底層系統的操作領域和基建設施,全部崩潰了!


    ▲機場藍屏


    這場故障影響了很多商業活動開展,微軟的股價因此大跌3%,蒸發了上千億美元,CrowdStrike也暴跌21%。馬斯克更是氣得要命,發了一張“火燒機房”的照片,指責這是史上最大的IT失敗。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只有企業版才會裝CrowdStrike,所以受影響的主要是企業和商用用戶,政府版和個人版影響不大,否則,那可真是一場全球災難了。


    不過相比外國的雞飛狗跳,中國的7月19號卻平靜得很,該坐飛機坐飛機,該坐高鐵坐高鐵,該買東西買東西,除了個別外資酒店無法訂房之外,基本沒受什么影響。



    為什么?


    第一個原因,比較尷尬。


    要知道,雖然微軟已經升級到win11版本了,但在中國,win 7所占份額仍然達到57%!連win10都不愿意升級,更別說win11了。既然不是win11,那么自然也就不會受到這次升級影響。


    而且,中國的市場上的Windows操作系統,盜版居多,比如微軟前CEO鮑爾默曾痛批,中國電腦安裝的Windows中,90%都是盜版!


    既然是盜版,那自然也享受不到這次更新,也就意外地逃過一劫了。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的公共服務操作系統,早就開始國產化替代了。


    早在2000年代初,中國就曾經嘗試過國產操作系統國產化替代,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中國的航空、高鐵、銀行系統已經開始普及使用國產操作系統了。


    我都不用你的系統,自然不會因為你的錯誤遭到沖擊。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早些年飛機的機票上,是沒有漢字的,因為全套機票系統都是進口的,而現在呢?機票都是中英雙語了,這就是國產系統替代的成果。


    那么,中國國產系統是如何崛起的呢?這就要從其披荊斬棘的發展史說起了。



    在日常使用電腦的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聽到"操作系統"這個詞。


    那么,什么是操作系統呢?


    太學術的解釋就不說了,我們可以把它簡單理解為計算機系統的神經或大腦,如果沒有這個東西,那計算機就相當于植物人,根本沒法用。


    操作系統最早是1956年誕生的GM-NAAI/O系統,用在了IBM 704計算機上。



    不過說起來,中國搞操作系統,也并沒有晚多少。


    早在60年代,南京大學教授孫鐘秀、北京大學楊芙清就開始研發操作系統,并成功研發出了中國第一款操作系統“150機”,適配于國內第一代每秒百萬次運算的計算機上,這是國產操縱系統的開端。


    當然,這個操作系統和我們現在的家用操作系統不一樣,主要是用于工業生產的(比如石油鉆井和發電廠等)。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中國對適合民用計算機的操作系統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1983年,國家計算機工業總局決定,把生產IBM PC兼容機作為中國計算機未來的發展方向,全面與世界接軌,既然接軌了,那么自然操作系統也要接軌,中國也要使用DOS操作系統。


    但問題在于,當時無論是86-DOS還是MS-DOS,都不支持中文,咋辦?


    ▲MS-DOS命令提示符


    那時候中國的計算機市場小的可憐,國外廠商不會給你研發中文操作系統,那么就只能自己搞。


    經過兩個月的努力,1983年的8月,嚴援朝團隊終于研發出了國產PC兼容機的操作系統,也就是CCDOS。CCDOS不僅支持中文,而且最關鍵的在于其公開了源代碼,也促進了后來的西山CCDOS、CCDOS2.13、UCDOS的誕生。



    但是,圖形界面的Windows1.0的誕生,讓世界所有的命令行式操作系統,一夜之間全部落伍了,當然也包括了中國的CCDOS和UCDOS。



    你看樸樹《New Boy》里的歌詞“輕松一下,Windows 98”,為什么說“輕松一下”?因為學計算機再也不用背那么多DOS命令了!



    此后十幾年,中國的命令行操作系統一直在Windows系統的壓制下完全喘不過氣,中國新增的計算機市場,幾乎所有都被windows95和windows98所占領了。


    轉折點,發生自1999年。


    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給中國人的最深刻教訓不僅僅是大使館被炸后“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還有北約通過計算機操作系統留下的“后門”癱瘓了南聯盟全國的通信系統的巨大教訓。


    中國科技部部長徐冠華痛心疾首地說,中國信息產業,缺芯少魂!


    芯指的是芯片,而魂則是指操作系統。


    在徐冠華的呼吁和支持下,Xteam、藍點、中科紅旗、中軟等中國第一代商業操作系統公司誕生。


    這些公司的產品,大部分都是基于Linux的。



    Linux其實是Unix的進化版本。1989年,機電部副部長出國訪問時,發現巴西一款基于Unix名為COBRA的操作系統,很感興趣,就指示中國計算機服務總公司與中國軟件技術公司研發國產版本,最終誕生了基于Unix的操作系統COSIX。


    但因為COSIX操作系統沒有足夠多的軟硬件支持,雖然研發出來了,但根本賣不出去,所以沒有競爭過王炸產品Windows95,最終慘遭放棄。


    1994年在“世界最大自由軟件庫”芬蘭留學的宮敏回國,他在自己背包里裝了20盒磁帶,其中包括Linux,這給中國操作系統研發人員帶來了一個新的思路。


    Linux雖然脫胎于Unix,但比Unix更適合作為底層內核開發自主操作系統與windows競爭。


    一方面,Linux非常成熟,同樣是圖形化界面,各種接口、功能、API等等都非常全面,研發人員不用再“重復造輪子”,以linux為內核可以省事很多。


    另一方面,Linux是開源的,任何人都能進行編譯,不會被哪個企業或哪個國家禁止,也不會有卡脖子的風險。



    基于Linux內核開發操作系統并不丟人,它就好比造汽車,你要追求自主可控可以,但沒必要連很成熟的底盤懸架都要自己從頭研發吧?你看人家安卓系統,就是一種基于Linux內核的操作系統嘛。


    所以,中國接觸Linux之后,Xteam Linux 1.0、藍點Linux 1.0、紅旗Linux 1.0以及中軟Linux 1.0等國產Linux操作系統在2000年代初如雨后春筍一般不斷涌現而出。


    這里面,最成功的,要數藍點。



    藍點創始團隊是一個著名的黑客小組,幾個核心創始人廖生苗、鄧煜、李凌,都堪稱頂級天才,特別是廖生苗,在國際Linux社區都很有名氣。


    藍點Linux 1.0推出后,僅僅半個月,就在業內引發強烈震動,國內外高校都紛紛下載使用,很多人都稱贊它“不亞于Windows98”。


    藍點Linux 1.0的成功讓幾個作者非常振奮,索性成立公司,開始創業。


    當時受限于微軟高昂的價格,長城電腦、廈華三寶、TCL等國內PC廠商都選擇與藍點合作,在電腦中預裝藍點Linux,創業幾個月后,藍點就成為國內份額最大的中文Linux廠商,月銷量十幾萬套。


    1年后,藍點成功借殼美股上市,第一天,股價就從4美元暴漲到22美元,風頭一時無兩,隨后藍點設計了一個以企鵝為標志的logo,搬家到深圳華強北賽格工業園。巧了,當時的工業園里,還有一家以企鵝為公司標志的企業——騰訊。


    搬家時,藍點在園區里搞了一場烤乳豬宴席,就連馬云也都要跑去蹭烤乳豬,觥籌交錯之間,一位騰訊的元老感慨,最開始騰訊的目標就是超越藍點。


    只是他沒想到,兩只企鵝并沒有能并肩前行。


    ▲紅旗Linux 9.0系統桌面


    除了藍點,出自國家隊的紅旗Linux以及中軟Linux也靠著政府采購訂單,開始進入政府機構。就連當時的PC巨頭聯想、戴爾、惠普等公司,也開始預裝國產Linux,讓國內Linux的用戶量超過百萬。


    一時間,國產操作系統紅紅火火,前景無限。


    但是,好景不長,很快,中國操作系統企業就迎來了一次打擊。


    先是藍點,藍點上市不久,就遭遇了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破裂,股價跌到0.08美分,不得不從美國市場退出,最終放棄操作系統研發。


    而紅旗Linux以及中軟Linux呢?也遇到了生態危機。


    在那個PC發展的爆發期,大家買電腦基本只有三件事,聊QQ、看網頁、打字。


    但是呢?當時QQ并沒有Linux版,打字嘛,打字軟件也和office有兼容性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Word保存的文件,在Linux上打不開,Linux上打字軟件保存的文件,到Word里也打不開。為此北京市科委主任俞慈聲帶頭啟動“啟航工程”,想解決兼容問題,但最終也沒搞定。


    至于網頁,就更不用說了,一個網頁在IE上顯示好好的,但到了國產Linux上,就會出現各種錯誤。


    這還有什么體驗可言?所以很多用戶買了電腦第一件事,就是格式化掉C盤,裝入一個盜版“番茄花園”、“雨林木風”或者“深度”的Windows,然后開心地使用。


    最夸張的時候,甚至有的政府機構用戶也偷偷這么干,等上級檢查了,再偷偷裝回Linux,像搞地下工作一樣。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國產Linux的軟件生態越不好,用的人越少,用的人越少,軟件企業越不愿意開發基于Linux系統的軟件,結果就是慢慢地,國產Linux操作系統沒人用了,幾個Linux企業相繼破產或轉型。


    另一邊呢?由于微軟的刻意放縱,盜版Windows系統大行其道,有免費的Windows可以用,誰會用要花錢還不好用的國產操作系統?


    慢慢地,Windows市場占有率達到了97%,無論是企業,還是黨政軍部門,都開始使用Windows,Windows開始在中國迎來了一家獨大的局面。



    國產操作系統的烈火,熄滅了,但余燼中,還有火種存在。


    這個火種,就是麒麟。


    麒麟最早的誕生地是國防科技大學。2002年,國防科大接到了一項國家86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啟動了號稱“建國以來最大的軟件項目”,也就是國產服務器操作系統內核。



    “863計劃”是在美國當時提出“星球大戰計劃”的背景下,由四位“兩彈一星元勛”給中南海寫信,提出的全面追蹤世界高科技的發展并制定中國發展高科技計劃的建設和設想。


    國家領導人親自批準啟動,當年即調撥100億元作為項目資金,占全國財政總支出的5%。這項計劃后來的科研成果包括神舟飛船、蛟龍號潛航器、天河超級計算機、龍芯等等。


    ▲863計劃的四位“兩彈一星元勛”(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


    咱們都知道,國防科大在當時是超級計算機的領頭人,“銀河”超級計算機屢次奪得世界第一,那么超級計算機的結構和邏輯都與普通計算機不同,你不能裝個盜版Windows上去吧?所以,只有適配一個高效的操作系統,才能發揮銀河超算的實力。


    自此,“銀河麒麟”開始了曲折的研發之路。


    初期,專家們選擇整合了四個不同技術架構的系統設計,即mach、FreeBSD、Linux、Windows,經過四年努力,在2006年成功研制出了新系統,新系統底層采用mach微內核為藍本,服務層采用FreeBSD系統為參照,應用層采用linux作參考,界面則仿照Windows設計。


    為啥叫麒麟呢?因為麒麟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四不相”,暗合麒麟系統源自四種不同架構。同時因為運行在銀河超算上,所以被稱為銀河麒麟。



    銀河麒麟誕生之后,使用卻遇到了問題,四種架構本來是希望把各個系統的優勢借鑒整合到一起,但由于“四合一”的技術架構復雜,卻使得系統適配新軟件和硬件的過程艱巨得難以想象,銀河麒麟一度陷入了“不可用”的境地。


    2009年,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啟動,銀河麒麟得以繼續迭代。基于當時Linux一統天下大勢已定,研發團隊決定全面采用Linux內核,并加入各種獨立開發的安全組件,實施各類自主創新的深度優化。


    最終,銀河麒麟3.0誕生,麒麟實現了“重生”。


    銀河麒麟3.0的問世,大大加速了國產替代工作。


    其實早在第一代麒麟問世時,就曾經想作為國家官方推廣的操作系統,但因為麒麟的“四不相”系統,無論是黨、政、軍、能源、鐵路、民航、金融、農業、航天哪家的軟件,適配起來都難上加難,提供軟件服務的軟件公司,根本都不知道怎么對這種技術架構復雜的系統做移植!


    所以,第一次國產操作系統替代失敗了。


    但銀河麒麟3.0問世后,各家軟件公司一看內核,都明白了,這不是Linux嘛,我懂啊!所以只要稍加移植和適配,就可以在銀河麒麟上運行,可用性大大增強,也大大加速了國產替代的進程。


    于是,麒麟系統開始在全國關系國計民生的各行各業開始普及開來。


    目前,不僅黨政軍機關都已經普及了麒麟系統,而且搭載麒麟操作系統的國產終端和服務器產品也已在各類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中實現規模化部署,甚至麒麟系統還上了天,中國空間站上用的就是麒麟系統,嫦娥探月、祝融探火,也都有麒麟在背后默默做支持。



    那么麒麟有什么特色呢?其實作為軍隊開發的操作系統,銀河麒麟的最大特點,就是安全。


    咱們都知道,如果在底層的操作系統有漏洞,那么無論你上面安裝的安全軟件有多牛,都有一攻即破的巨大風險。所以底層的操作系統,才是信息安全的基石。


    而銀河麒麟,就是那個基石。


    你說銀河麒麟的生態不足,適配軟件少,這一點咱們承認,但是在一些特殊的行業,本來就不需要什么多樣化軟件啊!


    你一個賣高鐵票的電腦,只要能運營賣買票軟件不就行了么?你一個銀行的電腦,能安裝銀行系統不就行了么?你一個政府公務員的電腦,能運行wps不就能應付絕大多數使用場景了么?難道你還想在這上面玩《賽博朋克2077》或者《原神》?



    軟件適配不好算啥問題?它安全啊!病毒上來它也適配不好、運行不了啊!

    特別是最新版的銀河麒麟V10版本,它不僅擁有原來的安全性,而且還全面支持鯤鵬、龍芯、申威(兆芯、海光、鯤鵬)等六大主流國產CPU,軟硬件生態更加豐富,兼容國產硬件萬余種。


    得,這一下子,不僅軟件后門進不來了,硬件后門也進不來了。


    ▲銀河麒麟V10的系統桌面,日常的軟件和游戲都可以安裝使用


    所以美國國會在對中國國產替代計劃進行聽證時,就評價說,中國部署麒麟操作系統意義重大,將大大削弱美國網絡攻擊對中國的效果,這顯然是“美帝嚴選”了,所以如今麒麟已經作為國家援外產品,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入使用了。


    看來,基于Linux內核的麒麟系統總算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破局之路,先在對安信息全要求高的行業普及,賺到錢,生存下來,然后再慢慢向各行各業普及,這顯然是吸取了2000年代初國產操作系統大潰敗后的主要教訓。


    當然,麒麟并沒有滿足于只是做國產替代的“指定產品”,2019年,民用的“中標 Linux”和“銀河麒麟”在上海正式宣布合并,共同以“中標麒麟”的新品牌統一出現在市場上,正式邁入民用市場。


    如今,麒麟軟件合作客戶超6500家,完成超180萬項軟硬件兼容適配,服務5萬家以上的客戶,雖然有不少人曾經吐槽麒麟系統不好用,但很多時候,安全,高于一切。



    同時,中國也不只有麒麟這一支獨苗,國產操作系統中還有深度科技(沒錯,就是原來做盜版Windows那批人)的統信UOS、中興新支點、openEuler等產品,甚至連華為的鴻蒙,也即將推出PC版了。


    也許,基于萬物互聯的鴻蒙,會是中國打響操作系統反擊戰的最終兵器。


    回首中國操作系統這幾十年,有過蜂擁而上,有過一敗涂地,有過榮耀瞬間,也有過至暗時刻。


    幾十年過去,變的是技術,不變的是世界弱肉強食的大環境,不變的是中國人對信息安全孜孜不倦的追求。



    如今,微軟藍屏事件,再次告知全世界,如果沒有自主可控和安全,一切都等于零。


    正是因為國家層面非常有遠見的操作系統國產替代工程,才讓中國在這次微軟藍屏事件中獨善其身。

    輛概況:紅旗H5 2020款,提車不到1年行駛9000公里,從未出過交通事故,車況良好。

    故障描述:車輛行駛過程中,儀表盤水溫報警燈亮起,水溫表顯示冷卻液溫度過高。

    冷卻液溫度過高,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1,水箱缺少冷卻液;2,水溫傳感器故障;3,引擎艙電子扇故障。

    故障原因1:水箱缺少冷卻液。

    水箱內的冷卻液在管道中不斷循環,帶走發動機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熱量,保持發動機正常運轉。水箱內冷卻液減少,導致發動機散熱不佳,觸發系統水溫過高報警。維修技師打開引擎艙,觀察水箱液位是否過低。

    解決方案1:往水箱內加注足量的冷卻液。冷卻液屬于耗材,不在車輛質保范圍內,4S店加注冷卻液的費用在100元左右/升,維修店加注冷卻液的費用在50元左右/升。

    故障原因2:水溫傳感器故障。

    水溫傳感器專門用于監測水箱內冷卻液的溫度,水溫過高時會觸發系統水溫警報。水溫傳感器故障,導致傳輸到行車電腦的水溫數據不準確,導致車輛儀表提示水溫報警。維修技師使用汽車專用檢測電腦讀取水溫傳感器數據信息,判斷其是否故障。

    解決方案2:更換故障的水溫傳感器。非人為原因所致,按照廠商推出的車輛終身質保政策,車主可到4S店免費更換水溫傳感器。人為原因所致,4S店更換水溫傳感器的費用在200-300元左右,維修店的更換費用在200元左右。

    故障原因3:引擎艙電子扇故障

    位于引擎艙前部的電子扇負責為水箱內冷卻液降溫,使冷卻液溫度始終處于正常范圍。電子扇故障,導致水箱內冷卻液熱量無法及時排出,水溫不斷升高,觸發系統報警。維修技師使用萬用表檢測電子扇電阻值是否正常,判斷其是否故障。

    解決方案3:更換故障的電子扇。非人為原因所致,按照廠商推出的車輛終身質保政策,車主可到4S店免費更換電子扇。人為原因所致,4S店更換電子扇的費用在500-800元左右/個,維修店的更換費用在500元左右/個。

    總結:通過故障排查,上述案例中冷卻液溫度高的情況是由于水溫傳感器故障所致,處理方法可參考解決方案2。案例中的故障情況屬于個例,車主無需擔心。另外,我們建議車主定期為車輛保養,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