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產品剛到手的時候,我翻來覆去鼓搗好久,發現是一款很難用圖文去表述全面的東西。很多人像我一樣興奮,因為非常有行業新形態產品的感覺。時至今日,我覺得總算能平和地去感受它本身的含義。
R7介于隨身產品和臺式產品之間,整個使用邏輯是隨身的,而使用方式確是完全的桌面臺式機產品。很適合剛從隨身玩到臺式的用戶。
R7的產品定義是清晰的,一臺機器,整個音樂的中心,搞定所有設備。它的內核其實就是單純的音質。但是呢,除了內核,它外在的一切都是新的,全能一體形態、現代化語言、數碼品類的風格。
那么問題來了,我猜HiFi用戶可能覺得這款產品體積小、豎屏便攜機邏輯、功能太多,不夠HiFi。而純玩數碼類產品的朋友可能覺得R7還不夠酷炫,甚至不想搞得非常HiFi化。
我不知道從什么角度去看待R7更為合適,我是個玩音質的,所以就R7的音質內核,去進行一番把玩。
既然是全能音樂中心,R7的功能性還是要列舉一下:
數字/網絡音樂轉盤(做純數字數播、網播);
音源+解碼+耳放+前級(接耳機、有源音箱,也就是超級一體機形態);
音源+解碼器(后面接前級、功放、耳放等放大器);
以上三個功能目測用的比較多。
解碼+耳放+前級(類似PC、電視等做音源,數字給R7);
做純解碼(數字入,模擬出)
數字界面(數字進數字出,但應該很少這么玩的);
以上三個功能目測用的少點。
這里可以留意的是,R7帶有網口、Wifi功能,所以R7的數字接收部分,支持AirPlay、Roon等網絡流媒體的接收,所以單說R7的解碼功能,就是我們現在流行的網絡流媒體解碼器,再延伸一點的話,哪怕是做數字界面,R7都是網絡流媒體數字界面(市面上可能不存在獨立的類似產品)。
同時帶有雙向藍牙,也就是藍牙的發射和接收。腦洞再大點,參考上面,R7的解碼、數字界面功能,同樣通吃各種藍牙設備。飛傲的藍牙從來都是非常強迫癥的,支持各種高清輸入、輸出協議,還是帶Hi-Res Wireless無線認證的那種。
是的,想怎么折騰都可以。
所以說R7的功能整合性非常強大,強大到過分。
說到藍牙和WiFi,R7的背部可見觀感、使用皆為舒適的無線模塊,而不是常見的小棍棍,我非常不喜歡那種棍狀天線。
既然說到外觀,R7的設計語言我覺得還是看圖比較好,可能重點就是豎置的屏幕,這里我最喜歡的是屏幕配合待機界面,可以顯示時鐘和日歷,我甚至覺得,能顯示溫度和濕度那簡直更好不過了!抬頭一眼,非常方便。
除此之外,可能就是兩個旋鈕的燈效了吧,可以各種調,顏色,呼吸燈等。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豎置屏幕,坦誠來講,以便攜觸屏的操作邏輯,在臺面上操作,我還是會偶爾覺得稍有不便的。估計飛傲也考慮到了這個點,R7有膠墊,可以抬高角度便于操作,還可以連接小鍵盤,實現音量、切歌、播放暫??刂?,還有遙控器,甚至這個遙控器可以當做鼠標在屏幕上游走、點擊。再后來,飛傲出了R7和手機的屏幕同步App,將屏幕無線投射在手機上任意操作。怎么說呢,各種操作都頂上了,R7有各種新鮮、便捷的操控方式,十足新穎好玩。但我還是想用原始操作…豎屏我還是覺得手腕酸。
說回R7的內核,一切為音質服務。畢竟Born For Music。背部可選使用12V直流電源,或者AC電源直接接入。這妥妥的是發燒友為了音質才會去折騰的東西。
那么就音質,第一步先測試一下R7的供電潛能。
默認先使用隨機送的——直流“機電”電源,以及一根最為普通的家用“機線”。
(沒拍機線和機電的圖)。
對比發現R7使用機線或者機電,二者區別不大。如果不折騰的話,就這么聽聽,聲音也還算過得去,結合功能性和音質,算是對得起4999的價格,聲場不大,解析力中等,透明度和動態一般。
接下來換根高純度銅材的HiFi電源線,接上音樂絲帶qb4排插,這排插價格比R7貴點,電源線自己做的不算成本,這種情況有一定提升,聲場打開了些許,也能聽到些音樂絲帶帶來的一點順滑和潤色,解析力有一定提升,動態和透明度提升些許。整體投入來看聲價比不高,后了解到R7的AC輸入部分,為30W開關電源,帶濾波,用料也比較考究,但我看來提升還不夠大。
然后換上了飛傲自己的12v線性DC電源,PL50。我玩過很多線性電源,這個PL50只賣999,但估摸著電源參數做的非常好,基本結什么東西效果都明確可聞,發揮極為穩定。R7接上PL50電源的提升基本就是一耳朵,背景黑,聲音安定度和通透度提升,底盤沉穩,細節解析力提高,聲音結像形體感更為明確,聲音場面感有所打開,動態感和整體流暢性等,都是人兒可聞的明確提升。
最后給R7換上了售價兩萬多的音樂絲帶QSource線性電源,坦誠來說聲音硬素質層面,并沒有比999元PL50提升多少,畢竟這東西的純凈、低噪聲特質是有上限的,PL50的參數性能肯定不會差。Qsource電源主要給了R7一定的聲音潤色度和順滑感以及聲音活力,而動態、解析力等那點提升幾乎不太可聞了。帶上了“絲帶味兒”,更符合我的音色喜好,這是樂感層面的東西。完全符合我的預期。
這塊總結來看的話,建議一定給R7配個PL50電源,提升非常明確。當然,有條件的話折騰各種高階線性電源也是很好玩的。
以及,強烈建議飛傲能不能考慮在原配DC開關電源上鼓搗鼓搗,現在的原配電源我相信質量品質什么的應該很不錯,但肯定不是給音頻設計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對比下來這個原配電源的聲音,實在是拉胯的很,嚴重限制了產品真實實力的呈現,很多新手購買飛傲的產品來入門,我覺得更換個(或者說做一個)音頻用的開關電源,可以更好地讓新用戶了解到飛傲產品的音質實力。
內容有點冗長了。接下來只說重點。
R7使用ES9068AS解碼芯片,雙THX788+耳放架構,耳放最大輸出功率為3W,5種增益模式。高通驍龍660+安卓10。
幾種玩法下的音質表現:
就超級一體機、音樂中心的角度,驅動耳機和有源音箱,使用原配的機線或開關電源時,我覺得功能價值大于音質價值,也就是在功能的全面性上值回票價,但聲音對比同價位產品,可能算不上太理想,原配電源下聲音略顯粗糙和毛躁,不夠安定,音色帶有一定的數碼味兒。
但是呢,加持PL50線性電源的情況,R7直接脫胎換骨,R7給到的聲音硬素質,完全對得起5K+999元的價格。萬元內同類產品,解碼耳放一體機什么的,都可以拉出來掰掰手腕。
參考器材:Adam Artist5、飛傲Sp3有源音箱、森海HD600(新版)、Fostex T50RP 50周年紀念版、飛傲FT3、索尼MDR MV1耳機等。
此玩法下,可聞R7的聲底中性微暖,底盤沉穩扎實,全頻表達均衡流暢,聲音定位和聲場空間感準確,聲音密度高,不錯的透明度和背景黑度,解析力、分離度、動態、結像質感都頗佳。久聽不累足夠耐聽。
進階玩法。
最近發現,給解碼加上獨立的耳放/前級放大器,對音質提升頗為明顯,老燒喜歡全分體必然是有來頭的,類似機內高度集成化的音量控制和供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解碼水平的發揮,這會給R7配上個今年很喜歡的SuperFET獨立耳放/前級,結果是上述的聲音特質,幾乎是全方位得到了提升加強,而且不光聲音硬素質表現更佳,聲音的色彩上也得到了明顯加持,變得更為全面、流暢、動聽。
但最讓人感到離大譜的玩法,R7作為純數字音源(數播/網播)使用,簡直是神器,數字部分的輸出水準,個人判斷的話,萬元內數播難有對手。
R7作為數播/網播的特質:
1、 支持USB、同軸數字輸出給解碼器;
2、 擁有安卓系統強大的軟件環境支撐(這比大部分自主系統的數播都好用),同時全局跳過底層SRC干擾,全無損直出。
3、 務必強調的一點,Apple Music也是支持蘋果官方的高解析碼率,也是無損直出;
4、 我所見過的數播/網播功能,R7全部都有,甚至還有雙向藍牙;
5、 完整的本地存儲卡、移動硬盤、內置存儲空間、網絡存儲(NAS等)的支持;
幾個月的時間,每款解碼我都會接R7上試試,包括但不限于飛傲Q7、HIFIMAN EF500、享聲AM3、艾索洛DAC-Z8等。也對比過MAC、PC做音源,和個別數播類產品。再綜合對把玩過的各種數播產品的音質印象,R7做純數字音源,保守點說萬元難有對手。懇切點的話,R7做數字轉盤的聲音,我經常覺得我聽得不是R7,很像是在聽那個專門做數播的,Lumin品牌的產品。
R7數字輸出的品質,非常中性均衡,非常安定純凈,非常準確扎實,動態、解析力面面俱到。
我認為R7純純是被一體機耽誤了的,數字轉盤界的大牛。這期間有很多人在我辦公室玩時折騰過R7,大家對這個觀點非常統一地一致。
我們后來還探討了下,可能因為現在便攜領域發展太快,競爭太激烈,產品周期短,價格廝殺的也厲害。R7誕生在這個前提下。飛傲如今作為國內非大系統HiFi類的第一大廠,多年來的技術、工藝積累沉淀,當其滲透到更為大型體積的HiFi產品市場,不敢說面面俱到,但在某些方面,不經意具備了十足的優勢,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畢竟臺式數播競爭壓力相對小很多,產品迭代也緩慢很多。
總之呢,主打玩功能、玩點酷炫HiFi,這個R7絕對夠頂。再加個PL50線性電源,R7音質立馬飛升,同價位十分能打。即便對音質極為苛刻的老燒想搞搞新貨玩,給R7稍微折騰一下電源、避震、分體啥的,硬素質、音色也都能達到要求。但我還是強烈建議R7作為純數字轉盤使用,我不知道為啥這貨數字輸出這么強,但我肯定這么用你一定會覺得太爽了。
(大概,以上。感恩收看~)
T之家訊 7月18日消息,Win10桌面版《Groove音樂》更新至3.6.1182版。根據微軟給出的更新內容,該版本可以應用當前系統主題顏色,還可以導入用戶在iTunes中創建的播放列表。還未更新的用戶可以在Windows商店中進行下載更新。
Groove音樂3.6.1182版新功能:
? 在“Windows設置”中個性化你的主題顏色,該顏色也將用于此處
? 導入你在iTunes中創建的播放列表(設置中的新選項)
“設置”新增“導入iTunes播放列表”
雖然微軟前幾天推送的Windows10準正式版10240已經和RTM正式版在功能上沒有差別,但《Groove音樂》仍然沒有“進化完全”,Music Pass和應用封面等功能還是沒有加入??磥砦④浭窍氚炎钔暾摹禛roove音樂》版本留到7月29日之后的Win10正式版。
年前,創新發布了針對桌面應用的旗艦級產品Sound Blaster X7。它在一個不大的梯形柱體中集成了眾多發燒元器件,實現了藍牙無線傳輸、外置DAC以及功率放大器等多種功能與角色,并以跨平臺的連接能力,提供給發燒友優質的音頻體驗。即便在現在,Sound Blaster X7依舊是一款全能且出色的桌面音頻設備,保持在2000元左右的售價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它的實力。時隔多年后,創新推出了能涵蓋更多消費者的Sound Blaster X3,一臺更小,功能針對目前用戶需求變化而進行優化后的外置USB DAC和放大器新品,它能為我們的桌面應用帶來怎樣的聲音體驗呢?
產品參數
支持耳機阻抗:32Ω~600Ω(低增益:32Ω~149Ω;高增益:150Ω~600Ω)
接口:光纖輸出×1、3.5mm后置輸出×1、3.5mm中置/低音炮輸出×1、3.5mm耳機/耳麥插孔×1、3.5mm外置麥克風輸入插孔×1、3.5mm前置輸出×1、3.5mm側置輸出插孔×1、用于PC/Mac的USB-C端口×1、3.5mm線性輸入插孔×1
動態范圍(DNR):115dB
音頻技術:CrystalVoice、Scout Mode
電源:USB總線供電,USB-C
尺寸:129mm×129mm×40.6mm
重量:330g
參考價格 799元
Sound Blaster X3有著和Sound Blaster X7完全不一樣的設計語言,一致的地方在于其小巧的身形。比電視盒子大不了多少的方正機身,長寬尺寸跟一片吐司差不多,厚度也就兩片。頂部中央碩大的音量控制旋鈕很醒目,有點像我們在不少汽車內飾中看到的,譬如類似寶馬iDrive控制旋鈕。旋鈕周圍的設計仿佛是定格在水滴落入水面,掀起漣漪的剎那,高亮表面處理工藝也與機身其余地方的啞光工藝有所不同,造型與材質碰撞出了不俗的視覺效果。
頂部中央碩大的音量控制旋鈕很醒目
機身頂部有三個常用功能的控制按鍵
與塑料外殼機身有所不同,Sound Blaster X3的音量控制旋鈕采用了金屬材質,在這個日常操作最多的組件上采用質感更好的金屬,無疑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同時旋鈕邊緣的CNC切割工藝,在黑色的旋鈕上呈現出一圈亮銀色輪廓,層次感更豐富、立體。音量旋鈕下方是三個圓形控制按鍵,分別實現麥克風控制/音頻平衡功能開關、EQ模式切換以及Line Out/耳機輸出切換。
正面分別設置有一個3.5mm耳機輸出接口和一個3.5mm麥克風接口。
如果只看Sound Blaster X3的正面,你可能以為它不過是一臺功能單一的產品,因為在其正面只有一個3.5mm耳機輸出接口和一個3.5mm麥克風接口。不過轉到背面,可以看到它更為豐富的接口配置。像是用在音響系統上的前置、側置、后置、低音4個3.5mm接口,使得其能夠實現物理7.1環繞多聲道音頻輸出。此外還提供了線性輸入、光纖輸出接口以及現在越來越流行的USB-C接口。這使得Sound Blaster X3不光可以實現傳統的連接組合,譬如電腦、筆記本電腦以及音箱、耳機之間連接,還可以擴展到手機、音樂播放器、PS4、Switch等設備,適應面相當廣。
▲背部的接口則更為豐富,包括了用在音響系統上的前置、側置、后置、低音4個3.5mm接口,以及線性輸入、光纖輸出接口和USB-C接口。
雖然Sound Blaster X3的接口不少,但附件中只標配了一根USB線。用它將Sound Blaster X3與使用Windows 10系統的筆記本電腦相連,不用安裝驅動,系統就自動識別并可正常使用,Sound Blaster X3上也沒有額外的開關機鍵,連接后就啟動。這時可以看到Sound Blaster X3音量旋鈕周圍有一圈LED燈,默認會亮起藍色燈光,并配合呼吸效果,質感和視覺效果都不錯。我試了一下,燈光顏色會根據當前控制模式有所變化,譬如在麥克風音量時會變成紅色,音頻平衡打開顯示綠色……對應的功能不少,需要對照說明書熟悉一下。音量旋鈕操作是有明顯刻度感,無極調節,最小音量下燈光會從常亮變成呼吸效果,最大音量則沒有明確提示。
頂部的三個控制按鍵手感緊實,對應的上方都有指示燈。通過亮燈、熄燈表示功能的開關。左側按鍵在長按切換到音頻平衡功能后,音量旋鈕的順時針和逆時針操作會分別對應SPDIF接口和線性輸出的聲音,并以不同燈光提示。中間EQ模式按鈕上的指示燈,也有幾種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EQ模式。要熟悉這些功能、操作方式以及燈光所代表的意思,Sound Blaster X3的說明書真的很重要,為此創新也將這部分單獨做成了一張卡片,方便用戶快速查詢。
要想玩轉Sound Blaster X3,配套的Sound Blaster Command是必不可少的。在桌面平臺,它有Windows和Mac OS的版本,同時Android和iOS移動端也有相應App,此時Sound Blaster X3和移動設備通過藍牙連接,但通過移動設備和App只能對Sound Blaster X3進行功能設置操作,并不能通過藍牙無線播放音樂。以我體驗的Windows版Sound Blaster Command來說,用戶可以通過它對SBX配置文件、EQ均衡器、播放、錄制、解碼器等進行設置,首次使用時它還提示我更新了一下Sound Blaster X3最新的固件。
Sound Blaster X3預設了音樂、電影、腳步聲三種EQ模式,除了可以用前面提到的按鍵進行切換,用戶也可以在Sound Blaster Command選擇。前面提到Sound Blaster X3具備的物理7.1多聲道音頻輸出,在軟件中可以根據所搭配的音響系統配置進行設置。如果用戶使用的耳機,還可以為其開啟7.1虛擬環繞聲。在數字播放時,它還可以實現Dolby Digital Live輸出,配合支持杜比數字解碼的設備,僅用一根光纖線連接線就可以在家庭影院上進行解碼播放,享受杜比音效。
用戶可以在Sound Blaster Command中對Sound Blaster X3進行各種設置
針對龐大的游戲玩家群體,Sound Blaster Command也提供了相應功能。用戶可以加載譬如《使命召喚》《反恐精英》等SBX配置文件,沒有具體游戲也可按游戲類別來選擇,以在不同游戲中獲得更具針對性的聲音效果。另一個實用功能則是Scout Mode,開啟它后,游戲中的說話聲、腳步聲以及戰斗中的聲音都會進行強化,使其在不影響清晰頻率的情況下,以幫助玩家在游戲中獲取線索音,適合在第一人稱射擊類游戲中開啟。此外,聲音平衡功能也可以在游戲中發揮作用,通過它可以分別調節游戲音頻和語音音頻的大小,確保游戲中與隊友交流的清晰通暢。此外,這一功能在電話會議中也能發揮作用,可以在兩個音源間進行音頻控制。
Sound Blaster X3具備物理7.1多聲道音頻輸出
Sound Blaster X3可支持阻抗高達600Ω的耳機,其針對耳機提供了高低兩種增益模式。在開啟高增益模式時,我用阻抗為300Ω的經典產品森海塞爾H600進行了試聽。Sound Blaster X3確實有著不俗的推力,H600搭配它不僅僅局限在發出正常聲壓這樣初級的層次上,H600本身的素質有較好呈現。像是在聲場部分,橫向與縱向聲場都得以充分展開,大編制音樂中各器樂的塑形立體飽滿,有著較為精準的定位與分明的層次,聽者能較為容易地在頭腦中構建起一個音樂空間。在Sound Blaster X3下,H600的三頻表現“不偏科”。中頻有著一定的潤澤度,比較耐聽,歌者的聲音不缺細節,還原到位,但適中的位置又不會給耳朵太多壓力。低頻有著扎實的力度與不錯的瞬態響應,下潛適中而不松散,凝聚力強。高頻柔滑細膩,在保持一定延伸性的同時,聲音細節適中,明亮而不刺激。
如果你家中有多種設備,希望通過一個產品將它們的音質表現提升,那么Sound Blaster X3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豐富的接口涵蓋了絕大部分用戶的連接需要,同時針對不同應用的功能,能讓用戶在視頻會議、游戲等應用環境下獲得更好的聲音體驗。音質方面,其對于耳機廣泛的適應性值得稱道,音質方面的硬素質也足夠過硬??偟膩碚f,Sound Blaster X3是一個功能全面的外置音頻設備,但并非“全家桶”,而是在有線連接的層面。如今流行的無線音頻部分,創新還是考慮到Sound Blaster X3的定位而并沒有加入,畢竟創新旗下還有更全能的Sound Blaster X7,有更高功能及音質要求的用戶可以在它之上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