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玩家配電腦都選擇購買整機或者直接買硬件自己配,對于小白用戶來講,購買整機確實非常省時省力,但是缺點就是不能按照自己的去求來合理的搭配電腦,對于一些喜歡DIY的用戶來說自己攢機當之無愧是最佳的方案。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套極具性價比的配,這也是一套光追配置推薦,當然十代酷睿也即將發布,還是等等為妙。
CPU:處理器我推薦的是英特爾酷睿I7-9700F,這款處理器擁有非常強的單核性能,這對于游戲玩家來說還是比較合適的,此外,這款CPU不能超頻并且還不具備核顯,對于安裝獨立先顯卡的玩家是不需要的,此外,在參數方面,其具有8核心8線程,3GHz的CPU主頻,4.7GHz動態加速頻率,足夠玩家暢玩。
主板:與Intel 酷睿i7 9700F搭配的主板當之無愧的就是B360芯片組的主板,因為這款不能超頻,所以這款處理器就不需要與Z系列的主板搭配。
華碩 TUF B360M-PLUS GAMING S 主板還加持了個性美學盛宴,支持AURA SYNC神光同步,并且提供了大約1680萬種色彩供您選擇。此外,主板增強了DDR4的穩定性,通過優化不同PCB曾的內存信息,多通道等長設計,讓內存插槽與CPU之間的電線長度相同。這樣一來,提升了內存的延遲以及內存的超頻幅度。
耕升2070SUPER炫光OC
顯卡::我推薦的是耕升2070SUPER炫光OC,這款顯卡半只腳邁入頂端顯卡之列,并且在大型3A級游戲中進行測試得出來的成績也十分優秀,即便是在2K分辨率預設最高畫質的情況下,都有著穩定的幀率,并都超過了60FPS,想入手玩游戲的小伙伴這顯卡,性能上是完全不用擔心的,如果要是玩一般電競網游,那更是可以肆無忌憚的超過2K和144FPS,保證你的顯示器能發揮最大功效,耕升2070SUPER炫光OC及各種優點于一身,確實是廣大玩家不錯的選擇。
內存:我推薦的是銘瑄 復仇者M3 8GB DDR4 3000MHz燈條 *2,這款內存不僅有較好的性能,而且極具性價比,還有RGB燈光。
固態:我推薦的是三星970 EVO Plus NVMe M.2,這款固態可以說是Pcie 3.0中的巔峰選手,一款好的固態能偶提供更快的文件處理速度,打開程序的速度,這無疑能讓我們玩的更舒服一些。
我們可以看到三星目前暢銷的這款NVMe SSD 970EVO Plus的順序讀取速度可以達到3558MB/s,順序寫入速度為3293MB/s。
電源:對于這套配置來說選擇航嘉MVP 650B電源就可以滿足供電需求,航嘉MVP 650B電源沿用了MVP系列的經典黑金配色,升級的全模組輸出更加貼合游戲玩家的使用需求。電源的額定功率為650W,銅牌效能有較好的節能表現,整體的輸出也是穩定的水平,這款電源適合需要大功率和全模組的玩家選擇。
金河田21+系列的崢嶸 Z22機箱
機箱:金河田21+系列的崢嶸 Z22機箱的尺寸大小為405*210*510(mm),能夠兼容最大的E-ATX類型的主板。在外觀方面,機箱的整體配色為黑色,機箱采用了個性化設計,能夠從上圖看出,機箱的前面板極具個性化。
顯示器,對于顯示器來說我還是建議夠買IPS屏的,因為IPS屏的色彩顯示非常的舒服,我推薦的是優派VX2780-2K-PRO電競顯示器,作為新一代的熱門新品“小金剛”,優派VX2780-2K-PRO電競顯示器非常出色,IPS材質的2K面板顯示效果出色、色彩精準,而165Hz的高刷新率讓玩家在游戲中的體驗再一次升級。而Adaptive-sync則有效的防治了撕裂與卡頓的發生。
(7430547)
電腦,可簡單可復雜,閉著眼睛買也許能用,使勁鉆研了買也是用。關于板卡選件,廠商型號數不勝數,代工關系錯綜復雜,再加上INTEL ATX規范,主板結構大同小異,無非在尺寸上分ATX-L,M-ATX,ITX和各種奇葩尺寸。樓主認為:入門-基本靠瞅,進階-入門加查,高階-瞅查想動。這篇經驗以ATX系列設計規范的民用主板為例,討論“從入門到進階挑主板”。高階涉及兼容性、MOD等,范圍太廣,基本不涉及。目前主板+CPU平臺基本INTEL一家獨大,因此示例圖片就把INETL平臺主板吊出來打。
那么,就開始吧。先來一張正面照。
這是一張華擎Z97主板,型號后綴為EXTREME 6,標準ATX尺寸,樓主已對需要看的部分加上標號,后文一一敘述。
---------------------------------
樓主大概知道,很多人第一眼就沖著1去的
,但是這里先看8。藍色散熱片下面壓著主板PCH芯片。前面提到的平臺就以PCH芯片命名。
-入門:無需過多關注,可根據CPU選主板,如1150插針的INTEL HASWELCPU必然是INTEL 8/9系列主板。如果HASWEL REFRESH CPU,通常主板廠商會推出8系列rev 2.0修訂版直接支持,如果不小心買到了不能直接支持的主板,請果斷找賣家免費更新BIOS 。
-進階:核心數據通道主要是CPU和PCH芯片提供,比如CPU提供原生16X PCIE總線以及可選分配方案,PCH提供額外PCIE總線以及可選分配方案、N個SATA 6.0Gb/s和3.0Gb/s接口、N個USB3.0/2.0接口等。在ARK INTEL網站上可查到絕大部分需要的信息,后文也會時不時引用此處數據。ARK INTEL 主板芯片鏈接在此:ARK 菜單 臺式機芯片組。
-------------------------------------------
接下來是1和3,一個重要部分,包括CPU供電、插槽及周邊。3是+12VCPU供電,根據廠商定位,入門級和主流級一般是4Pin,定位較高的主流級和超頻主板一般是4+4Pin,不管日常使用還是風冷、水冷超頻都無需在意幾Pin。1里的CPU插槽也無需關注,廠商基本上不會自己把插槽和芯片組搞錯,至于N年前富士康代工的插槽BUG也是難得一見的情形。1里最重要的是CPU供電。
-入門:不超頻的用途完全不用在意“供電寒酸”的問題(除非你選不入流的牌子 ),風冷小超怡情(CPU和RING供電加壓不超過默電+10%)的用途也不用太在乎。目前我還沒看到主流品牌的H81/B85主板不支持全系列1150插針CPU的(從低端賽揚奔騰到高端I7-4790K)。保險起見,購買前上品牌官網查閱CPU支持列表。如上面這塊主板的鏈接在此。
-進階:特別在意主板供電“相數”,而且想要辨“相數”需要一些額外手段。目前主流媒體(PCPOP、太平洋、ZOL等)、一些自詡高端的論壇(**H)的方法都錯的離譜!一般媒體小編通常先數電感數,有多少個就多少相供電;然后數開關管MOSFET數量,進行腦補分配給每個電感(3xN+2xM);再看電容是不是固態、日系;最后下結論——電感、MOSFET、電容只是干活的四肢,真正控制供電的PWM芯片和MOSFET DRIVER等大腦級核心元件被赤裸裸無視!要知道PWM開關電路的設計不是一套公模應萬變,有一種東西叫倍相芯片,將一組PWM信號分割成兩組,以實現“相數”翻倍的目的;還存在一種情形叫“堆料”,直接一相供電上兩枚電感。先來一張純手繪渣畫質:一組(相)PWM供電示意圖如下。
PWM供電模組的作用就是通過層層濾波、電壓控制來追求“近似死人心電圖一般”CPU供電。再來一張主板供電示意圖如下,已一一對應標注。
·12V接入接口:直接接電源輸出的+12V信號。
·PWM控制芯片:核心,根據CPU設計規范而設計,用于輸出多組脈沖信號,同時能讀取電壓反饋、調節脈沖寬度以控制電壓升降(在超頻主板里可以精確到0.001V的電壓調節),是用來確定供電“相數”的最可靠的元件。
·輸入電容:對接入的+12V/+5V電流進行高壓濾波。
·MOSFET控制器:接收單路PWM信號并放大,控制MOSFET開關管。當前主流PWM芯片內集成MOSFET控制器,因此很難在主板上找到單獨的它。
·MOSFET開關管:顧名思義,一開一關,至少兩枚(上橋,下橋),通過MOSFET控制器發出柵極信號開(通過電流)和關(阻隔電流),通過開關時間差調節輸給CPU的電壓。一些主板會將部分MOSFET開關管焊接在主板供電部位的背面,可別少數了。
·倍相芯片:供電比較夸張的主板(如10相、12相)可能會有,是一種“單刀雙擲”開關,可簡單理解為把接收的一相PWM信號翻倍、連接兩組MOSFET開關管工作的控制器。辨認是否倍相有捷徑:在夸張的兩排供電模塊的MOSFET附近均勻排布數量剛好為一半的小芯片,很可能就是它,再仔細看型號,上網一查便知。有的主板會把倍相芯片焊在主板供電部位的背面,更好辨認。
·輸出電感/輸出電容:分別儲存磁能/電能,并進行低壓濾波(電容),進一步過濾電流中的雜波,輸出適合CPU以及UNCORE部分的1.xx V電流是倒數第二道屏障(最后一道屏障是CPU上的陶瓷電容,用來過濾超高頻雜波)。
借用一張比較規矩的示意圖如下。
那么,多相供電的好處是什么?還是看圖說話,純手繪渣畫質示意圖如下。
最上面是單相脈動信號的示意圖,中間是4相示意圖。可以看到,4相供電的電流更加穩定(不是把實際輸入電流乘以4)。多相供電錯時工作的目的就是盡量消除最下面示波器顯示的12V接入電流的紋波(雜波)。供電“相數”增加的現實好處在于:1、能夠聯合輸出更大電流,有助于加壓超頻的穩定性。2、每相分擔的電流更小,有助于控制供電模塊的發熱。3、負載較小的時候可“動態”關閉其中幾相以節能和進一步降低發熱量(如一三相、二四相交替工作)。一言以蔽之,就是“超頻更猛或節能更省”,真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不差銀子追求多相供電沒問題。
需要澄清一點:“相數”多的主板更強≠“相數”少的主板不合格(何況通篇未提具體元件的指標參數)。怎么選要綜合考慮需求、預算、兼容性等等,歸根結底還是看錢包
。
-彩蛋:放三張圖,一張是倍相的,一張是堆電感料的,一張是老狐貍。
本文主角,華擎Z97 EXTREME 6脫掉馬甲,發現是ISL6379提供6相信號,再通過ISL6611倍相成等效12相。MOSFET開關管采用德州儀器CSD87350D,一枚集成上下橋,因此看上去12相只有12個MOSFET開關管,而不是通常的至少24個(1上1下)。
*注:簡化起見,對于CPU 集成的uncore部分供電(即通常的N+M相供電)不予區分。
這是MSI B85M-E45主板,SMZDM推薦鏈接在此 msi 微星 B85M-E45 主板(可超頻、6相供電) 399元包郵,評論里展開了3相還是6相的討論。這個主板采用ISL95812 PWM芯片,查閱參數可知此芯片支持1-/2-/3- Phase配備,且找不到倍相芯片(399元普及版B85可能倍相嘛?),因此可以斷定這是一個加強版的3相供電主板,每相配備兩枚電感和2上2下共4枚MOSFET開關管( 可惜小編直接介紹成“6相供電”,被電感數量迷惑了 )。
老狐貍華碩自從采用CHILL的數字供電方案后,從第一代ROG主板開始干脆把CHILL的標簽磨掉,打上自己EPU的標簽并作為賣點大肆宣傳,直接導致PWM芯片技術文檔不可查(樓主可以說無恥么?
)。好在華碩官網基本上會對采用“EPU”的主板標明N相供電(當然倍相是不會說的,“10相12相16相”是肯定要宣傳的,呵呵呵)。
-----------------------------------
接下來請看2,內存模塊。
-入門:只考慮清楚需要多大容量,內存插槽支持的單根最大容量和頻率,選購正確的大牌子終身質保的內存條即可(別買DDR2內存回來發現插不上)。關于4GB x2還是8GB x1,我的看法是,單條8GB價格略有優勢,優先選購單條8G,預留第二根的升級空間,不用刻意追求“雙通道”,首要容量是王道,其次頻率和時序,再次不用考慮(除非特殊需求)。
-進階:關注點主要在超頻、供電和物理兼容三個方面。內存的電壓、頻率和時序調校是超頻里最繁瑣的,本文講主板,不贅述。超頻仍然需盡量避免內存插滿插槽的情況,問題出在內存顆粒本身和主板電氣性能上,假設同一批次、同一級別的同一內存顆粒在統計學上的超頻性能指標為99.5%,那么一根雙面16顆粒內存條該指標就是99.5%的16次方,即92.3%,看上去仍然不錯。如果插滿4根內存,整體指標為99.5%的64次方,只有72.6% ——這還是特挑的情況,而實際上只盯著某一品牌的超頻系列購買(甚至套條)都無法保證顆粒的一致性優秀。而內存插槽和PCIE(后文重點分析)屬于高帶寬、大量數據交換的地方,廠商一般會優化此處設計以優化電氣性能,但多通道多插槽一起使用的電氣性能必然不如單通道少插槽使用。內存供電也是完整的PWM電路(古董主板或有線性供電),通常1-2相供電,一般無需過分在意,定位超頻的主板在此處不會搞“極簡主義”。物理兼容包括內存條兼容和插槽設計。內存條兼容十有八九都是高梳子內存和非原裝CPU散熱器的沖突,或散熱器直接擋住最近的插口,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里不展開。插槽設計看下面對比圖。
內存插槽和顯卡插槽過近,導致安裝長顯卡后無法插拔內存,嚴重的如圖,如果顯卡帶背板,那么顯卡根本插不進主板!
靠顯卡端無卡扣設計,解決兼容性問題(這個主板插槽還是很近,目測無法安裝帶背板的顯卡)
-------------------------------
4是主板20+4Pin供電輸入接口,沒太多可說。
-入門:關注整體兼容性,部分電源24Pin插頭過短,如果主板輸入接口位置太奇葩或機箱特殊設計,可能夠不著。
-進階:基本和入門一樣,加上考慮走線清爽而需要的額外線長。
--------------------------------
5通常被稱為“(第一)顯卡接口”,其實是PCI Express(PCIE)接口,是一種串行總線接口,而通常的 16X,8X,4X則是數倍并行通道。PCIE目前已發展到3.0時代。當前主流平臺的PCIE數據通道來源于兩部分:CPU和PCH芯片。 6是擴展接口,在題圖的華擎Z97 EXTREME 6上有PCIE、M.2(少數主板保留舊的PCI接口)
-入門:單顯卡無需考慮,插第一根PCIE16X接口,并保證BIOS里設置為“運行在16X模式”。雙顯卡或更多路顯卡的情形建議參考進階部分。
-進階:要梳理以PCIE接口為主的5、6部分,得先搞清楚數據通通道(總線)和物理通道(插槽)。根據之前敘述,數據通道由CPU和PCH芯片提供,先上簡化版PCIE帶寬表格:
I7-4790K總共提供20條PCIE通道,其中4X固定為集成INTEL 4600 HD顯卡占用,額外16X可由主板廠商自行配置,可以1條16X,2條8X,1條8X和2條4X。
目前高階Z97取消了PCI的支持(廠商可通過安裝第三方芯片提供PCI通道),PCIE均為2.0版本,總共提供8X通道,可任意配置成X4,X2,X1。
接下來看看示例主板的物理配置和數據配置,再把華擎Z97 EXTREME 6吊起來打(擴展區已編號)。
粗略一看物理規格,(2)(4)(5)是PCIE 16x規格,(1)(3)是PCIE 1x規格,(6)(8)是M.2接口(即NGFF)各2x規格,(7)是Mini-PCIE 1x規格(物理形態和mSATA一樣,注意區分)。簡單相加得出16x3+1x3+2x2+1=56x PCIE通道,遠超CPU+PCH=24x的理論最大值,顯然不可能 。經過查閱主板廠商說明文檔(Z97 Extreme6),梳理如下:
·(2)(4)(6)瓜分CPU 16X PCIE 3.0通道。單顯卡插(2)時16X,插(4)時8X (應該沒人一張顯卡插(4)吧!)。雙顯卡插(2)(4)時各8X。無論何種情況,當(6)插入SSD后,(6)占用(2)的2X通道,后者相應減少為14X或6X。
·剩余接口瓜分PCH 6X PCIE 2.0通道。(1)獨立1X。(3)(7)共享1X,即只能選一個接口插。(5)獨立2X。(8)獨立2X。
PCIE通道的配置靈活性高,相對復雜,如果需要接入較多擴展設備,需要仔細研究備選主板的數據通道如何分配,沒有捷徑
。
-延伸閱讀1:關于SSD媒體評測里的跑分,想必諸位都盯著跑分軟件的seq讀寫/4k讀寫數字吧。就這塊主板而言,同樣的兩個M.2 接口,分別走CPU和PCH的PCIE通道,同一塊M.2 PCIE接口的SSD接(6)比接(8)測試跑分可實現高達30%的優勢!而一旦超頻CPU,這種優勢會擴大。道理很簡單,數據最終是和CPU交換的,PCH的地位相當于中轉站,數據延遲導致跑分較低。所以對于一般評測里的軟件跑分,千萬不要太當真 。
-延伸閱讀2:對于那種清一色PCIE 16X插槽的主板,辨別每個插槽實際最大帶寬的兩種方法,不多說,看圖(主板相關區域的正反面對照)。
PCIE接口定義充分體現了“并行”的特征,每一組里只有兩根金手指傳輸數據,其他都是地線,因此主板可通過PCIE供電控制開放幾條數據通道,實際操作中可以通過包裹絕緣膠布強制限制(誰會這么蛋疼?
)。 PCIE接口末端有竅門:有的接口末端是封住的,有的是開放的(通的),樓主喜歡開放式設計。以最短的PCIE 1X接口為例,有的PCIE設備,1X帶寬即可滿足數據傳輸需求,但物理設計為4X形態,就能插入兼容性更好的開放式1X接口(保險起見要把裸露的金手指用絕緣膠布包裹——知道誰會這么蛋疼了吧!
)。
5、6擴展接口到這里應該結束了,可還有個尾巴,也是樓主的疑問。通過PCIE版本和實際通道數可計算接口最大數據吞吐量,可是由于具體顯卡的總數據帶寬未知(nVIDIA和AMD找不到資料),無法進行“接口帶寬限制顯卡性能發揮”的理論計算,目前樓主的辦法是找海外評測站的實測數據,找不到捷徑。請高手賜教。
------------------------------------
7 SATA接口區。單獨提SATA接口是因為SATA設備太多太主流了,SSD,HDD,光驅等。對于SSD,一定要插SATA 6Gb/s才能不至產生接口處性能瓶頸,HDD和光驅隨意,當前機械硬盤的接口統統是SATA6Gb/s,可內部速率遠達不到SATA 3Gb/s標稱值,所以SATA 6Gb/s的接口就是拿來看的
。
-入門:保證有足夠SATA6Gb/s接口接SSD,足夠的剩余SATA接口接其他SATA設備即可。沒有SSD及未來也不上SSD無需考慮接口版本,只考慮數量夠用。
-進階:優選原生SATA6Gb/s接口,其次考慮數量夠用和升級預留。多硬盤環境下請關注兩點:一是芯片組支持的RAID模式,二是電源的+5V/+3.3V輸出能力以及SATA線材的物理兼容性。
------------------------------------
9 集成聲卡。單獨提集成聲卡是因為目前各家主板都把HIFI作為高階主板的宣傳點,從設立信號屏蔽區(技嘉第一代G.SNIPER主板),到采用音頻專用電解電容、獨立運放,再到搞獨立子卡(華碩M7I)到燈光效果(各大廠商紛紛躺槍)。樓主的觀點是:有米有興趣可以試試。真正發燒友更多關注PCIE擴展插槽性能,接獨立聲卡。一般使用還是滿足于螃蟹(Realtek)的ALC887/ALC889/ALC892吧(ALC892比ALC889低端)。
-入門:無需關注
-進階:查閱聲卡芯片、運放、電容。以標題主板華擎Z97 EXTREME 6為例,查閱廠家參數(Z97 Extreme6)可知聲卡芯片為螃蟹牌Realtek ALC1150 Audio Codec,運放為2枚德州儀器NE5532入門級產品。電容采用你吃糠NichiconMUSE系列較高端的產品。
------------------------------------
10 其他各種板載接口如USB3.0/2.0、COM接口、CPU和機箱風扇插針、PCIE輔助供電接口、雷電接口、前置音頻接口,基本上接口多全還是稀少取決于主板定位,間接反映在價格上。
-入門:關注機箱風扇插針數量、USB3.0接口數量和最大USB3.0支持數量,是否有清空BIOS的按鈕/跳線(真有奇葩主板只能摳電池的 ),以及主板是否提供其他任何自己關注的接口擴展。
-進階:除了認識所有接口以外,綜合電腦配置和機箱電源的型號、安裝位置考慮接口的物理位置和數量。例如:CPU供電接口在主板正中,那根電源線一定走的很難看。又如:H81主板只有一個USB3.0接口擴展,支持2個USB3.0接口,而機箱支持4個USB3.0接口,且顯示器也能擴展4個USB3.0,那就產生了非物理意義上的“兼容性”問題(雖然USB3.0向下兼容2.0)。具體的“整體兼容性”問題涉及主板的設計布局以及整個主機系統的狀態,以后可以專題討論,這里不展開。
-----------------------------------------
12是板載快速設定按鈕區,搭配特有軟件,體現主板廠商軟實力。一般是“超頻專區”,一般包括開關機鍵、重啟鍵、清空BIOS鍵、一鍵超頻、電壓測量點等,方便在不裝機箱情況下調校。
-入門:無需關注。
-進階:想嘗試超頻的新手可多查詢主流廠商(華碩、技嘉、微星、華擎)的超頻功能介紹以及他人超頻日志,推薦擁有“一鍵超頻”的型號,萬一自己搞不定,可以用預設超頻用。老鳥無需多言 。
------------------------------------------
13是各種其他板載芯片,很雜,包括BIOS芯片、控制PCIE和SATA頻率的時鐘芯片、提供額外PCI、SATA、USB接口的芯片(如ASMEDIA)、板載網卡芯片等等。
-入門:無需關注。
-進階:特別需求可關注是否雙千兆LAN網卡、是否雙CMOS支持自動互刷。更高階可關注第三方芯片提供的PCI、SATA、USB數據通道(方法和之前PCIE一樣),CMOS是否是插入式、可手動拆下修理和編程,等等。總的來說,此處一般關注點不多,有什么特殊需求就去鉆研具體的芯片吧。
-------------------------------------------
11 I/O接口,一個重要部分。在裝機后主板的絕大部分都相對封閉,只有I/O接口裸露在外,供人抽插。I/O接口是板載芯片組(包括第三方芯片)功能的延伸,有多少功能就能設計多少接口。這里仍然以華擎Z97 EXTREME 6為例梳理I/O接口,并指出一點設計上的不足
。
(1)是PS/2鍵鼠通用接口,(2)是8個USB 3.0接口,(3-1)是DVI-I接口,(3-2)是Display Port 1.2接口,(3-3)是HDMI接口,(4)是2個RJ45網絡接口,(5)是音頻接口群,(6)是E-SATA接口,(7)是清空BIOS按鈕。
-入門:知道(1)(2)(3)(4)(5)、不插錯即可。(6)和內置SATA接口無差,可直接接內置硬盤(需要額外供電)。(7)的作用是不開機箱也能清空BIOS,注意如果開機后按它,電腦會關機-清空BIOS-重啟,所以沒事別亂摸機箱屁股,看準了再插 。
-進階:重點講2)USB 3.0接口和視頻組(3)接口。
主板I/O接口的敗筆在于“全是USB 3.0”接口。雖然USB 3.0傳輸協議向下兼容USB 2.0,但是如果較老或者較邊緣的系統恰好不帶USB 3.0驅動,那么這8個接口都不可用。遇到這種情況,只能使用(1)PS/2接口接入鍵盤(或接入HUB再轉鍵盤+鼠標)操作。
(3)視頻系列接口對于獨顯系統無關緊要,對于核顯系統至關重要。一般人通常容易忽視數據傳輸規范(接口版本)、最大支持分辨率和刷新率、物理兼容性。數據傳輸規范可以寫一整篇,這里就不講了,只說最大支持分辨率和刷新率以及DVI接口的物理兼容性。
各個視頻接口的最大支持分辨率和刷新率可在廠商網頁查詢。這里舉兩個華擎1150主板來說明區別。
·華擎Z97 EXTREME 6 (Z97 Extreme6)
HDMI最大支持4096x2304分辨率@24Hz刷新率
DVI-I最大支持1920x1200分辨率@60Hz刷新率
*注意“大4K”和“小4K”刷新率的區別,即滿足60Hz刷新率必須使用DP接口,且只支持2160P分辨率。
·華擎B85M PRO4 (B85M Pro4)
HDMI最大支持1920x1080分辨率@60Hz刷新率
DVI-D最大支持1920x1200分辨率@60Hz刷新率
D-SUB最大支持1920x1200分辨率@60Hz刷新率
*看上去差不多的接口,這枚主板最大只支持1080P分辨率,如果你恰好有一個支持2K或4K分辨率的顯示器,卻總設置不了最佳分辨率,沒準就是接口問題。
細心的人應該發現了,兩個主板的DVI接口不一樣,Z97 EXTREME是DVI-I,B85M PRO4是DVI-D接口(對此樓主挺吃驚的,原因后面講)。一圖流如下:
各接口的定義不解釋,谷歌必應百度一搜一個準,只談物理兼容性。通常主板顯卡端口都會配備DVI-I母頭以兼容全形態的DVI公頭,華擎B85M PRO4在主板端采用DVI-D母頭,不僅少見,兼容性自然也打折扣。更多的兼容性問題則出在顯示器這邊。還是舉例,戴爾P2314H顯示器(Dell 23系列顯示器 – P2314H),連接選項清楚寫著“1個支持HDCP的數字視頻接口接頭(DVI-D)”,意味著如果你的DVI線兩端都是DVI-I公頭,那么插不進這樣的顯示器(顯示器這種情況滿常見)。購買DVI連線(或要求商家贈送)時請務必注意接頭形態,不要簡單的講“我要一根DVI線” 。
----------------------------------
14,一個未被標出來的部分,很難找到設計方案和參數,也是廠商樂此不疲找賣點的地方,如技嘉的2盎司銅,七彩虹的鍍銀觸點,目前各家的“特殊纖維+特殊織法防潮”——你猜到了,PCB電路板。樓主認為,無論入門還是進階,對PCB板本身都只需要關注一點:PCB斷面的處理間接體現廠商的態度(某些通路貨PCB邊緣毛毛糙糙扎手的工藝你放心嗎?)。這里辟兩個謠。
·“黑色PCB增加維修時的辨認難度,所以使用黑色PCB體現廠商的實力和信心”。這就是一度被某些通路廠商作為賣點的“顏色論”(一線廠商聰明得多,只是默默的采用黑色,而不宣傳)。“顏色論”的邏輯實際上是錯的,前半句正確,后半句結論莫名其妙,二者最多只是相關,而非因果。事實上主板的整體配色主要是賣相,如果不想被賣相影響判斷,不妨找清晰大圖,全部去色,再選
。·“6層PCB比4層PCB好,超頻要8層以上”。這句話已經10多年歷史了(樓主10多年前還傻逼兮兮的信過),到現在仍然有某些自詡高端的“**H”論壇
官方持這種態度。直接辟謠吧:主板電氣性能取決于LAYOUT設計、布線走線,而采用多少層僅僅是設計的自然結果,而非原因。在設計中,某些情況下需要單獨增加布線層以獲得更好的走線、更少的電磁干擾;但是反過來邏輯不成立!用很多層PCB板有可能因為布線能力差,必須增加層數——這種多層PCB板的電氣性能往往很弱。再加上廠商LAYOUT布線的文檔不公開,所以作為用戶,別糾結這個了。
----------------------------------
文章到這里應該完了,關于主板選擇的入門到進階,樓主能說的差不多就這些了,再說就是枯燥乏味的內容,打住。樓主想要高亮幾點:
·本文以華擎Z97 EXTREME 6為例,并且多次涉及相關品牌的產品,但是并不是說這個主板好(I/O處提出了批評),更不是說這個牌子好,因此樓主沒有推薦本文里任何一個產品。
·一個優秀的主板,除了硬件部分,軟件部分也相當重要,BIOS里的超頻調校不可忽視。如華擎,近幾年就出過“偷加電壓門”,通過在玩家設定電壓上偷偷增加0.005V-0.01V來造成“我的主板能以更低電壓把同一枚CPU超到更高頻”的假象。
·電腦主機是一個整體系統,選購任何配件都需要考慮到整體兼容性和協調,再加上每個配件(如主板)都能寫比本文長N倍的文章,還會覺得配電腦就是電腦城里拿出一張配置單把CPU、內存、主板、硬盤、電源、機箱、鍵鼠、顯示器寫上去就了事嗎?
=============================================
“從入門到進階選主板”正文到這里就全部結束了。如果還有興趣閱讀,請繼續往下看,一點點涉及主板元件布局的“兼容性”方面的案例,拋磚引玉。樓主如果有精力,可能專門寫一篇講這個,再說吧。先來一張高能圖片。
上圖為華碩玩家國度系列MAXIMUS VII IMPACT(M7I),由于大量采用子電路板和90°豎起的元件,被稱為“兼容性殺手”。作為一個Z87高端主板,定位超頻,可是對大型風冷(甚至中型風冷)的兼容性豈止是差,簡直是差!一般只能選用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但選Mini-ITX的主板的用戶一般同時搭配ITX小機箱以最小化體積,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的冷排和機箱又容易產生兼容性問題…… ..算了,頭疼的事讓購買這款主板的人慢慢想吧。
---------------------------------------
第二個是華擎B75 PRO3,首先尺寸很奇葩,長度符合ATX標準,但寬度變窄,裝機后導致有一整排3枚主板固定螺絲無法安裝
。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那顆“反人類電容”。該主板把CPU uncore的一相供電設計在主板正中且距離CPU插槽很近,其中一枚電容導致很多體型中庸的散熱器無法安裝
...
--------------------------------------------------------
第三個坑爹的不是廠商,是經銷商。華擎H81M-VG4 Rev 2.0 (H81M-VG4 R2.0),下圖看上去就是一張ITX主板吧?京東也把該主板劃為ITX分類,可是官網描述卻是“Micro ATX”。仔細觀察發現多一條PCIE 1X接口,所以這塊主板不是17cm x 17cm的MINI ITX,而是19cm x 17cm的“加長型不帶護翼”,無法裝進很多空間緊湊的ITX機箱——這也是樓主本文反復強調和引用廠商數據的原因。當然廠商數據也有出錯的時候,比如華擎的某塊集成INTEL賽揚J1900處理器的主板,兩根內存插槽,華擎稱最大支持2 x 8GB=16GB內存,可是J1900處理器最大只支持8GB內存,所以…不過這種情況極少見,售前調研可以選擇忽略,出問題找廠商。
--------------------------------------------------
第四個是正面例子 ,技嘉H87N-WIFI(GA-H87N-WIFI)和H97N-WIFI(GA-H97N-WIFI)。看看廠商是如何優化布局來提高兼容性的。先看圖。
H87N-WIFI的mini PCIE插槽(紅框)設計在主板右側、PCH芯片下方,默認連接無線網卡。兩根飛線跨越PCH散熱片(還要接受散熱片發熱的洗禮)連接到I/O接口。相應的,CPU插槽靠左,和PCIE 16X接口非常接近(綠H),安裝第三方散熱器有可能和顯卡沖突。主板供電20+4Pin設計在右側,導致內存插槽左移,左側卡扣和長顯卡必然沖突(橙框)。
H97N-WIFI將mini PCIE豎直設計在I/O接口背后(紅框),大大縮短信號傳輸距離和飛線長度。CPU插槽和PCH芯片調換位置,和PCIE接口拉開距離,CPU散熱器幾乎不會和顯卡沖突(綠H)。20+4Pin設計在下方,內存插槽右移,卡扣和長顯卡無沖突(橙框)。
插槽數量和功能接口變化了嗎?沒有。僅僅是布局的改變就帶來了大幅度的兼容性提升(雖然可能有少量新的兼容性問題,不展開敘述),這種設計態度是樓主頗為欣賞的 。比較熟悉的朋友應該已經發現,H97N-WIFI布局和B85N-PHOENIX (GA-B85N Phoenix-WIFI)非常相似,而后者是一款公認的兼容性設計很好的mini ITX主板。
====================================
限于篇幅和主題,“整機布局設計和兼容性考量”這個涉及到MOD、耐DIYer玩味的話題不繼續。
最后,請允許樓主PO一張美麗的主板,以紀念早已退出民用主板市場的高端DIY品牌——鉆石(DFI)和逝去的青蔥歲月。
如果您認為此方面還有更多內容可以分享給大家,或是對文中的觀點有不同的見解,歡迎您投稿到經驗盒子,將您的想法分享給大家,一起交流討論。點此投稿。
已贊+1已有7人贊過
評論(2)
椅子
剛剛
zhous
要我說這篇文章瀏覽應該上10萬,同是電腦愛好者,高考完一篇文章上10萬,這篇不虛于我
舉報頂(0)踩(0)@TA回復
沙發
剛剛
droalea
技術貼 非常不錯
來自 Android 5.1客戶端舉報頂(0)踩(0)@TA回復
計連劉強東自己也沒能想到,自己在1998年6月創立的光盤店會在未來重塑手機、電腦等3C數碼產品銷售的市場格局。憑借低廉的價格和遙遙領先于同行友商的配送時效,京東已經成為了大多數科技數碼愛好者們選購數碼產品的首選平臺。而京東成立的日子“6月18日”更是在多年的經營下從一個網購平臺的店慶化身成每年兩度的電商購物節之一。
但就在京東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那個“夢開始的地方”——線下電腦城的近況又如何呢?
“北有中關村,南有石牌村”,今天,位于廣州石牌村一代的電腦城的現狀,成了中國數碼3C線下零售業態的縮影。
2024年8月31日,廣州市天河區石牌西電腦城管理處將與場內租戶終止租約,這家開業了20多年的電腦城,將在40天后停止營業。
圖片來源:雷科技
盡管名字同樣都叫電腦城,但石牌西電腦城與崗頂百腦匯等電腦城卻不太一樣——這是一個“幾乎沒有零售業務”的電腦城。“你這種年輕人去百腦匯,銷售肯定抓著你不放,但在這里(石牌西電腦城),他們根本不會理你。”在石牌西電腦城二樓經營裝機、維修業務的梁先生笑著跟小雷解釋。
我們這個商場看起來比較舊,客流也以中年客戶和周圍的街坊為主,像你這樣拿部手機就進來的,一看就不是我們的目標客戶。
根據在石牌西經營維修業務的梁先生的介紹,石牌西電腦城變成現在這種“批發+維修”的經營模式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了。
圖片來源:雷科技
20年前,石牌西電腦城剛剛開業。當時對國內普通家庭來說,電腦還只是一個“聽過但不熟悉”的高價神秘商品。考慮到當時民眾的實際消費水平,石牌西電腦城和其他電腦城一樣,以組裝電腦為主營業務,品牌機更多的是筆記本電腦。此外當時懂電腦的人實在太少,石牌西除了銷售外,還有大量的維修業務。“現在還在這里開修機店的,不少都是一路堅持下來的老店了。”
根據小雷的觀察,石牌西電腦城(下簡稱石牌西)一樓的門店確實以維修店為主,各店柜臺上擺放的都不是百腦匯等電腦城常見的顯卡盒子,而是一臺臺款式“復古”的電腦屏幕,和只剩C面框架與主板的“斷頭”筆記本電腦。店主們也沒有大家認知中“實體奸商”那種過于熱情的“假歡迎”,有的甚至就在店里睡午覺,只有手機里的短劇的聲音和柜臺上不停招手的招財貓,提示這店鋪“還在營業”。
圖片來源:雷科技
和一樓的情況相比,二樓要稍微“熱鬧一些”——二樓的店鋪同樣以維修業務為主,只有少數幾家店還保留著裝機業務。但不知道是不是馬上就要搬遷的原因,這些裝機店上展示的部件普遍偏舊。以陳小姐的門店為例,她在柜臺上“堆放”了大量的電腦電源和液晶顯示器——電源全都是非模組電源,其中只有一兩個沒有“大D口”(Molex 4接口,2018年后幾乎不再使用);顯示器最大的也只有21英寸。
對于這個時候還有人“散客”來石牌西,陳小姐感到非常驚訝。“雖然我們商場舊,但在這里裝電腦和在其他地方(電腦城)裝電腦差不多,都是你在店里寫配置單,我們打電話給倉庫(供貨商)拿貨,說不定跟隔壁百腦匯找的還是同一個老板。只不過現在年輕人一般不回來我們這里,都是直接上網買,或者去隔壁百腦匯,所以我們這里幾天也開不出(裝機)配置單。”
圖片來源:雷科技
至于店面堆放的電源和屏幕,陳小姐解釋到“這些其實都是二手收回來的機子里拆出來的,來這里(石牌西)的一般都是老客,電腦普遍舊,電源屏幕這些壞的多,所以我們就放著,有問題就直接換,我們畢竟成本(比百腦匯)低,劃算一點”。
被問及退租的事情時,陳小姐予以肯定,并表示“在對面找好了位置,到時候搬過去”。但梁先生卻打算趁著這個機會關張大吉——“沒必要吊著這口氣”。
陳小姐說的對面,指的是在石牌西路與石牌西電腦城“對望”的展望數碼廣場(下簡稱展望)。和石牌西電腦城相比,這里無論是建筑本身還是內部店鋪都新不少。和以維修為主的石牌西不同,展望內店鋪的經營模式要稍微豐富一些:除了維修外,展望還有不少店鋪在銷售電腦相關的3C產品,比如游戲耳機、機械鍵盤、網線水晶頭甚至是監控攝像頭。
盡管看起來“生機勃勃”,但來到樓上,已經停止運行的扶手電梯依舊和400米外的百腦匯那熙攘的客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圖片來源:雷科技
李先生對小雷表示:
展望以前非常熱鬧,因為整體比對面(石牌西)新,也沒有有些電腦城那么亂,不少客人會專門來這里買電腦,我這家店就是那個時候開起來的。
李先生的店鋪同樣是一家裝機店,不過店面既不像百腦匯一樣堆滿“RGB光污染”或“海景房”,也不像石牌西一樣放著二手電源——貨架上放滿了一排排的鼠標、鍵盤、耳機和路由器,店里也沒有裝機店常見的帶魚屏,反而放著一張茶臺和茶具。
大概是七八年前,來店里裝電腦的人越來越少。我們一開始以為他們都跑去百腦匯了,問了那里的行家才發現,大家都跑到網上買電腦了。
對于線上市場的沖擊,李先生笑著說,“當時還覺得網上買東西,看不見摸不著,怎么敢的。”
但很快,電商平臺對線下電腦市場的沖擊有了更深層次的體現。
傳統的電腦DIY硬件線下銷售結構可以分為“品牌-總代-省代-渠道/分銷-門店”這幾層,但互聯網電商的普及改變了這一結構,不少區域代理甚至是省代“親自下場”開設電商門店。盡管品牌對產品的終端定價有下限要求,但即使終端定價一致,省代相比門店也有更高的利潤空間。
像李先生這樣的店主也在找自救的辦法,比如取消渠道/分銷的環節,直接打通省代的天地線,找省代拿貨。但這種單打獨斗的個人店不可能擁有像京東、淘寶那樣的出貨量,因此在一些常見的硬件上,李先生面對電商平臺并不具備價格優勢。
“為什么能堅持到現在?”李先生苦笑著說出了他的答案——批發。
圖片來源:雷科技
這里的批發指的并不是電商平臺上的“3000元i7級吃雞神機”,而是面向周邊小微企業的中低配商用電腦,說得高大上一點就是給企業信息化和數字化提供硬件支持。在交流時,李先生店里就“出貨”了一“車”外觀樸素的辦公電腦——沒有包裝的主機就這么堆放在小推車上,疊起來和小雷一樣高:
崗頂這邊寫字樓多,小公司也多。開公司肯定要電腦,但大品牌的商用電腦采購價格貴,找裝機店組裝一來麻煩、二來也不想給他們做售后,所以我們現在就做這個(微型企業電腦批發),順便給他們上門做技術售后,還能賣點打印機耗材。
根據小雷的觀察,展望里不少門店采取的都是類似這樣的“對公經營”模式,用響應時間更快的售后服務作為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只不過這種在“夾縫中的市場”,未來必將隨著品牌售后渠道的鋪設,以及品牌日益重視企業級市場而消失。小雷觀察到,蘋果、聯想等巨頭對企業級PC市場正日益重視,包括中小企業。
線上新零售模式的崛起對傳統線下3C數碼市場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改變了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和行業的供應鏈結構。根據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達到13.5萬億元,其中3C數碼產品占據了相當大的份額。這樣的市場變遷,迫使線下銷售商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調整他們的商業模式。
電商通過減少中間環節,直接與制造商合作,能夠以更低的價格向消費者提供產品,將這一模式發揮到極致的D2C更是實現了“工廠-消費者”的鏈路極致壓縮,連品牌商的環節都省了,拼多多、SHEIN、TEMU因此也一騎絕塵。
電商平臺的一個顯著優勢在于其豐富的商品種類和庫存管理能力。在線下電腦城,受限于物理空間和庫存管理,商家能調配、銷售的型號始終有限。而在線上平臺消費則根本沒有這樣的問題。
電商平臺善于聚集流量,可通過“618”“雙11”“百億補貼”等等營銷手段,快速積極海量需求,獲取訂單。線下電腦城就算想做大促,往往也很難有匹敵的號召力。于是在規模效應下,電商平臺的產品越來越多,越來越便宜,用戶也就被“虹吸”過去。
線下商家如何應對?一方面,必須在服務深度和專業性體現出自己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擁抱新型電商業態“即時零售”,也就是面向本地用戶提供“外賣”服務,店鋪同時扮演本地倉的角色。
雷科技此前曾報道,在美團閃購上,越來越多的家電數碼品牌正在開店。品牌維度,手機TOP6、電腦TOP6、電子教育TOP3均已入駐美團閃購,其中小米、華為、OPPO、vivo、小天才、步步高、品勝等品牌更是與美團閃購達成了戰略合作。而在家電行業,小家電頭部玩家們率先嗅到機會,包括廚房、生活、個護在內的TOP10品牌均已入駐美團閃購,其中蘇泊爾、SKG等更是與其達成戰略合作。此外,海爾、海信、創維、康佳、小米等大家電品牌也已入駐美團閃購,一些知名來家電連鎖賣場也進駐了美團閃購,比如蘇寧易購、順電、重百、三心聯。
因此,做“外賣”不失為本地商家自救的一條路。
小雷發現,在展望數碼廣場,想辦法“自救”的店鋪并不只有李先生這一家。和百腦匯一樣,展望的過道也堆滿了紙箱——主要是快遞箱。
圖片來源:雷科技
在新零售這條路跑通之后,不少線下門店都開啟了對網絡銷售、網絡直播、即時零售等全新銷售方式的探索。在不遠處開實體裝機店的周女士就表示:
以前廣州的老字號茶樓連微信訂位都沒有,一家人想吃飯還要提前打電話去訂位或者老人家早上晨練完去拿號,根本不會考慮做那些美團啊、團購之類的。但這幾年你有沒有發現,他們個個都去美團、抖音、B站、小紅書做直播、做推廣。連這種老字號都開始做直播開網店,我們做裝機的不做網店真的不行了。
雖然說周小姐“不開網店不行”這個結論的推導起點有些令人意外,但疫情經濟確實給無數像周小姐這樣的線下個人店“上了一課”。
既然線上市場無法抵抗,那與其被“時代巨輪”碾過,倒不如試著主動接觸線上市場。作為試水,周小姐準備了一個簡單的直播腳本,嘗試在短視頻平臺直播裝機帶貨。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這類直播裝機的店鋪確實有一定市場。
除了“打不過就加入”外,“開發海外市場”也是展望內不少商家的另一條新路——展望內不少商家的招牌和海報都采用中英阿三語書寫,有的店甚至找不到營業執照之外的漢字。就連在名片上,這些店鋪印的也不是微信,而是WhatsApp。
沒錯,除了“觸網”,得益于廣州特殊的輻射東南亞的區位優勢,不少店鋪也選擇“出海”,成為全球化經濟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雷科技
隨著國內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線上平臺和大規模零售商占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小型數碼產品店鋪在價格和資源上難以與之抗衡。而國際市場,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就成為了他們的重要目標。這些地區的數碼產品需求正在快速增長,但本地的供應鏈和銷售渠道尚未完全成熟,這不只是催生了SHEIN、TEMU、Anker這樣的出海電商巨頭,也給國內的數碼小店,甚至華強北、展望數碼廣場這樣的產業帶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國際市場的需求特點與國內有所不同。許多海外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性價比和技術水平有較高的認可度,這使得中國的3C數碼產品在海外市場具備一定的競爭力。此外,隨著SHEIN、TEMU、TikTok等跨境電商平臺的興起,小店鋪可更方便地將產品銷售到全球各地,跨越了傳統貿易中的諸多障礙。
就在6月,拼多多旗下的跨境電商平臺Temu就嘗試在美國、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始銷售品牌智能手機,其中大多數品牌手機已支持海外本地發貨,當地用戶下單后可8 個工作日內收貨。
政策環境的支持也為中國數碼城商家出海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推動跨境電商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簡化了出口手續,降低了物流成本。這些政策利好為小店鋪的出海之路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不難看出,3C產品出海不僅是國內數碼產品小店的求生之道,更是一次重新定義自身價值和市場定位的機會。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抓住國際市場的機遇,積極布局海外,是這些小店鋪應對國內市場困境,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
圖片來源:雷科技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廣州的電腦城經歷了從輝煌到衰落的巨大轉變,曾經熱鬧非凡的石牌西電腦城,如今已難以吸引年輕消費者,走向停業。
這些年,廣州市民持續迎來許多知名老店的停業消息,從昔日零售大王王府井百貨,到家電賣場翹楚國美……一切的一切,都可歸結到“電商的崛起”。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線下零售會消亡,電腦城也還有生存機會。在“被迫轉型”的進程中,商家們都在積極發掘新市場,用差異化經營策略來抵抗電商平臺的“沖擊”。
電腦城的轉型反映了整個3C數碼市場的變遷。線上零售和新零售模式不僅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方式,也迫使傳統零售商不斷創新。未來,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將成為趨勢,能夠靈活應對市場變化、提供獨特價值的商家,依然可立于不敗之地。
廣州的電腦城故事,未完待續;線下零售,永遠不會消亡。在時代的洪流中,總有聰明的人能找到生存之道。
2024上半年,科技圈風起云涌。
大模型加速落地,AI手機、AI PC、AI家電、AI搜索、AI電商……AI應用層出不窮;
Vision Pro開售并登陸中國市場,再掀XR空間計算浪潮;
HarmonyOS NEXT正式發布,移動OS生態生變;
汽車全面進入“下半場”,智能化成頭等大事;
電商競爭日益劇烈,卷低價更卷服務;
出海浪潮風起云涌,中國品牌邁上全球化征程;
……
7月流火,雷科技·年中回顧專題上線,總結科技產業2024上半年值得記錄的品牌、技術和產品,記錄過去、展望未來,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