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lta DS 3 Edge是威盛(VIA)電子公司推出的一款高效能迷你電腦,它搭載了高通驍龍820E處理器,有著出色的運算能力。產品主要是用于商業方面的人工智能設備,例如智能售票機,智能門禁管理等。按照慣例,Alta DS 3 Edge有很大的可能只會大規模出售,但威盛會提供訂購樣品的渠道,不過樣品的價格高達399美金(約合人民幣2771元)。

    Alta DS 3 Edge搭載高通驍龍820E四核處理器,主頻可達2.34GHz,搭配Adreno 530繪圖處理器與Hexagon 680 DSP,能帶來更豐沛的運算效能。存儲方面,Alta DS 3 Edge擁有LPDDR4 4G運行內存,并內置16G eMMC儲存空間,如果你覺得不夠用,可以通過M.2接口與SD讀卡機擴大存儲量。

    接口方面,Alta DS 3 Edge擁有三個USB 3.0接口、兩個HDMI2.0接口、一個網線接口、一個音響接口以及一個麥克風接口。另外,Alta DS 3 Edge還具有無線網絡功能與藍牙4.1等通訊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Alta DS 3 Edge支持安卓8.0系統,可以搭配高通推出的神經處理引擎,方便用戶更好的使用Alta DS 3 Edge。

    盛(VIA)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全球知名的主板芯片組設計制造商,它的市場份額曾一度達到50%,為Intel和AMD處理器同時生產芯片組。現在市場中早已看不到VIA的主板芯片,很多90后、00后的IT新人甚至都不知道有這么一家公司曾在IT市場叱咤風云過。VIA都推出過哪些經典的芯片組?為何一度風光無限的VIA現在就銷聲匿跡了?VIA現在在做什么?下面一一為你解讀。


    威盛電子1987年在美國硅谷成立,創始人是陳文琦,曾是Intel的員工。1992年威盛將總部遷回臺灣省臺北縣新店市,陳文琦任總經理,王雪紅任董事長(陳文琦的妻子,大名鼎鼎的臺塑集團老總王永慶的女兒,也是HTC的董事長)。

    1998年,VIA為AMD的socket7平臺推出了MVP3芯片組,它由北橋VT82C598和南橋VT82C586B兩顆芯片組成,不僅支持100MHz系統總線,還支持當時最先進的內存異步訪問模式(CPU外頻為100MHz時,讓內存總線工作在66MHz)。還支持最高1GB的內存(當時32-64M內存是主流)、ECC糾錯、AGP1.0和USB接口。MVP3是AMD K6-2的“黃金搭檔”,它的出現讓K6-2的銷量飛漲。

    VIA趁熱打鐵,緊接著就推出了MVP4,它是當時整合度最高的一款主板芯片組。不僅集成聲卡和Modem,還集成了Trident的3D圖形芯片Blade 3D(Trident 9880,筆者99年購買的Trident 9880獨立顯卡,花了近400大洋),其性能接近Intel的i740,在擁有優異的3D加速性能的同時,又兼顧了低廉的價格,堪稱整合芯片組的一代經典。它的推出讓Intel的“i810+P II”組合相當尷尬,P II處理器的銷量一時受阻。


    1999年,VIA并購Cyrix(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的一個部門),取得X86處理器授權進入CPU制造領域。2000年,VIA的銷量達到頂峰,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50%,股價也一度沖到629臺幣,還在大陸設立了分公司,當時的陳文琦可謂志得意滿。


    厄運總是在不經意間到來。VIA的成功刺激了老對手Intel,2001年9月,Intel一紙訴狀將VIA告上了法庭,宣稱VIA的P4X266和P4M266芯片侵犯了它的5項專利。威盛在應對訴訟的同時也對Intel提出了反向訴訟。雙方你來我往,大戰了兩年之后,在2013年達成了和解。但此時VIA已經元氣大傷,市場份額一度降到20%,2003、2004年兩年虧損合計接近2億美元。而Intel卻利用VIA疲于應對訴訟的大好時機,加快了自家芯片組的研發進度,連續推出了815、820、845等一系列芯片組,成功擠壓了VIA的市場空間。


    2002年年初,VIA針對Intel socket370平臺推出了Apollo Pro266/266T芯片組,它支持AC97規范的6聲道系統和6個USB接口,并率先在全球支持高帶寬的DDR內存(DDR200/DDR266),同時兼容PC100/133 SDRAM內存。升級版Pro266T加入了對圖拉丁核心PIII處理器的支持,同時也支持socket370接口的Intel Pentium Ⅲ、Celeron(賽揚)和VIA Cyrix Ⅲ(VIA自家的CPU)產品。Apollo Pro266雖具有很高的性價比,但在Intel的高壓下,也只能在中低端市場混跡。

    2003年-2006年,VIA面向AMD和Intel平臺先后推出了KT333/KT400/KT400A/KT600/KM400A/KT880/KT890/KT900、PT800/PT880/PT890/PT900/P4M800/P4M890/P4M900等一系列芯片組。這些芯片的推出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打破了Intel的市場壟斷。但遺憾的是:后續VIA人才流失、產品性能不佳,加上Intel不允許主板廠商再使用VIA的芯片組、英偉達加入競爭、APU成發展趨勢等諸多因素,VIA的生存空間被一步步擠壓,到2007年后VIA不再為Intel和AMD研發芯片組,把中心轉到設計制造自家的微處理器和配套芯片組,這些產品主要面向智能手機、嵌入式設備和工控領域。


    讓我們回望一下當年的VIA有哪些讓同行羨慕不已的巨大優勢:

    一、VIA是Intel、AMD之外全球第三家獲得X86架構授權的企業,號稱“臺灣的Intel”。

    二、VIA是高通之外,唯一一家擁有CDMA基帶授權的企業(2015年1億美元賣給了Intel)。大名鼎鼎的華為、聯發科都沒有CDMA授權,需要向第三方購買。

    三、威盛是當時全球唯一一家能同時生產X86架構和ARM架構處理器的廠商,其產品廣泛應用在各類嵌入式設備中。

    四、VIA擁有CPU和GPU設計制造領域大量的知識產權,GPU的技術產權主要來自于2001年收購的S3的圖形部門,這些知識產權至今仍在發揮作用。(S3是2D時代的顯示芯片霸主)


    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每天都在上演,曾經的王者已今非昔比,再不能和其他主板芯片組制造商同場競技。VIA現在主要為車載、工控等領域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雖然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但至少還在頑強前行。讓我們記住這些曾在主板芯片組發展史中寫過精彩華章的名字:VIA、SIS(矽統)、ALI(揚智)、NVIDIA。正是他們潛心研發,推動著芯片技術不斷提升,我們才可以花更少的錢買到性能更優異的主板。每場競賽雖只有一個冠軍,但每一位對手都值得尊重!

    CPU也分很多種,這些你都知道嗎?

    [PConline 雜談]要說在DIY行業什么產品國產化最能牽動國人的心,那CPU要說第二恐怕沒人敢說第一。眾所周知CPU是一臺電腦的大腦,指揮著電腦各個部件運行,因此CPU的制造也是一個非常高科技的活,里面涉及到各行各業,甚至連CPU的原材料硅晶圓制造門檻也極高。因此當網上報道國產CPU有什么進展,有什么喜訊時,許多網友第一反應總是不相信,并且質疑,而他們最經常說的話就是,“敢不敢拿出來賣啊!”

    還好,最近淘寶上終于是有國產處理器售賣了,趁著這個熱點,曉邊就和大家聊聊國產CPU的發展現狀,看完大家就知道為什么“敢不敢拿出來賣啊!”這句話用來批判國產CPU取得進展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了。

    CPU也分很多種,這些你都了解嗎?

    CPU中文名為中央處理器,它在計算機中負責讀取指令,對指令進行詮釋和執行。為了讓CPU讀取詮釋指令的效率更高,CPU內部會有叫做“指令集”的東西,指令集就是人們預先設置好的一套工作(讀取、詮釋、執行指令)方法和指南,當CPU外部接受到某種指令時,CPU就開始找預設的工作方法中對應的指南去執行。

    因此CPU指令集先進與否,也往往決定了CPU性能有多強。

    按照指令集的復雜程度劃分,我們可以把CPU簡單劃分為兩種架構,一類是RISC(精簡指令集處理器),另一種是CISC(復雜指令集處理器),它們的區別在于設計理念的不同。

    早期處理器Intel C8008

    早期CPU全都是CISC,這類CPU設計目的就是讓外部生成的非常簡單指令就能被機器讀懂,方便編譯器開發(編譯器就是將“更接近人語的高級語言”翻譯為“電腦能讀懂的低級語言”的程序),但為了達成這一目的CPU內部會集成非常復雜的指令讀取,翻譯和詮釋的邏輯,也對CPU的架構和電路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這類處理器的代表就是我們個人電腦常用的X86處理器。

    RISC則是指令集比較簡單,因此外部指令要被RISC處理器讀懂,配套的編譯器需要非常強大,能將復雜的指令簡單化,相應的,RISC的制造會簡單許多,在同等工藝下能制造出特定功能性更強的CPU,這類處理器的代表就是手機上的ARM處理器和IBM的Power處理器。

    更加簡單通俗的區分就是CISC強調用硬件去更有效率地執行工作,而RISC則更依賴軟件(編譯器);CISC處理器上的指令集豐富而全面,是個全能選手,RISC處理器通常只保留特定常用指令集,讓處理器某項性能非常強(比如為挖礦優化的特定RISC礦機),更適合打造專才。

    按照基礎指令集的不同,目前世界上的CPU可以分為五大體系,分別RISC類別的ARM體系、MIPS體系、Power體系、Alpha體系、ARM體系和CISC類別的X86體系,下面就介紹一下這五大體系處理器在國內的發展現狀。

    2國產MIPS處理器現狀

    國內MIPS體系處理器的現狀-充滿生機與活力

    MIPS的意思是“無內部互鎖流水級的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 without interlockedpipedstages),其機制是盡量利用軟件辦法避免流水線中的數據相關問題,MIPS處理器最早由80年代初斯坦福大學研究出來,也是最早商用的RISC處理器,其特點是高效率低功耗,目前已經發展到MIPS64架構。

    MIPS指令集關系,圖源MIPSTech

    國內MIPS處理器的代表有兩家,一家是大家都經常能聽到的龍芯,另一家為君正。

    龍芯:

    龍芯是2002年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所(下文簡稱中科所)開始研發,那時中科所是想做一款獨立自主的處理器,當時可選擇的方向有四個,其一做X86處理器,但是X86處理器太難制造,要經過AMD或者Intel直接或間接的授權,進行技術指導才能搞清楚;其二是做ARM處理器,但那時ARM主要面向移動端,和中科院想做PC處理器的初衷不相符;第三就是自主研發架構,這個就更不現實了,難度更大;而MIPS處理器那時在科研單位、大學中也有廣泛的使用基礎,因此當時中科所就選擇了第四條路,MIPS體系處理器,再搭配Linux系統,打造國產PC。

    不過有意思的是龍芯第一代產品發布時是沒有經過MIPS正式授權的,有侵權的嫌疑,但最后兩家公司在2009年達成和解,龍芯支付了一筆費用永久性獲得了MIPS32和MIPS64架構的授權,現在龍芯完全是自主可控的,將來不會再出現被別人卡脖子受限于人的局面。

    官方揭露龍芯3A4000跑分成績

    龍芯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也早已不是簡單的其他MIPS處理器仿制版,在MIPS固有指令集上龍芯還添加了不少自主研發的指令集,指令集數量是原有兩倍。目前龍芯最新的產品是2019年年底發布的龍芯3A4000/3B4000,其中龍芯3A4000是面向桌面臺式機和筆記本,采用28nm打造,4核4線程,主頻為1.8~2.0GHz(也就是支持睿頻),面向科學計算、高密度數值信息處理的峰值計算性能是上代產品龍芯3A3000的4倍以上,通用處理性能基本打平AMD的末代28nm產品“挖掘機”。

    而龍芯3B4000屬于龍芯服務器CPU產品線,在核心線程、頻率上與芯3A4000一致,但支持雙路、四路服務器,即在一臺服務器主板上安裝2個或者4個龍芯3B4000芯片,一臺服務器最多包含16個處理器核。所有CPU之間通過高速總線接口直接互聯,共享使用物理內存。龍芯3B4000專門優化了CPU之間的高速互連總線,跨片訪存實際帶寬提升400%以上。

    目前龍芯的發展勢頭還是十分不錯的,已經不需要國家經費支持,完全實現自給自足,公司收入主要來源為太空芯片銷售、高溫芯片銷售、對外IP授權銷售、嵌入式方案銷售和黨政軍采購,在19年年底的發布會上龍芯中科董事長胡偉武表示龍芯在2019年出貨量達到50萬顆,凈利潤達上億元,合作伙伴已經增至近千家,下游基于龍芯的開發人員達到數萬人,使用龍芯的筆記本、一體機、服務器、云終端、網絡安全設備、工業控制計算機等產品已經運用于我國的各行各業。

    君正:

    北京的君正知道的人就比較少了,因為君正主打的是嵌入式設備,是專注于可穿戴,物聯網領域的本土芯片設計公司。由于嵌入式設備有一定的定制需求,軟件生態鏈短,不需要CPU性能有多強,著重點在于廉價、低功耗和尺寸,因此這個領域現在是百花齊放的局面,君正也因此能分一杯羹。

    作為一家純商業化的公司,目前君正的合作伙伴和出貨量還是很可觀的,甚至還做過小米手環的項目,而且已經上市,財報都能查到,2019年全年財報顯示北京君正凈利潤為5780.75萬元,也是良性發展了。

    國內MIPS處理器雖然發展地不錯,但是由于最新的微軟Windows系統只支持X86處理器和部分ARM處理器,我們普通人一般是接觸不到MIPS處理器,認知不足也可以理解,就算買來龍芯的筆記本,由于生態和軟件的問題,對普通人來說也是浪費錢。

    3國產ARM處理器現狀

    國內ARM體系處理器的現狀-星星之火已成燎原

    ARM體系處理器大家就并不陌生了,大家手中的手機就是用ARM處理器的,在這里曉邊就簡單介紹一下。ARM全稱為Advanced RISC Machines(高級RISC核心),使用32位精簡指令集,ARM處理器具有低功耗高性能、大量使用寄存器讀取指令快、體積小、指令長度固定、節省存儲空間等特點。

    ARM處理器也是一個商業化十分成功的處理器,只要你向ARM公司支付一筆費用,就能獲得ARM處理器的授權,授權的模式有三,第一是架構/指令集層級授權,授權后你可以對ARM架構進行大幅度改造,甚至可以對ARM指令集進行擴展或縮減,比如蘋果、華為就是這種;其二是內核層級授權,你可以以一個內核為基礎添加其他模塊;其三是使用層級授權,意思是你只能使用,不能魔改。

    國內發展ARM處理器體系主要有四家,分別是華為海思、飛騰、展訊。

    華為海思:

    華為海思應該是國內ARM處理器商業化最成功,乃至所有國產CPU中商業化最成功的公司了。華為海思的處理器主要應用于移動端產品,應用場景包括但不僅限于手機、監控設備、機頂盒、電視和路由器等,最新的代表產品就是麒麟990 5G版了,7nm euv工藝打造,集成5G基帶,其CPU性能可與目前世界一流水平的手機處理器驍龍865、A13同臺競技。

    除此以外華為海思在服務器領域也有涉足,最新產品為鯤鵬920,7nm工藝打造,最高可擴展為64核,主頻為2.6GHz,支持8通道DDR4內存和PCIe 4.0。不過鯤鵬920目前還處于華為自用階段,作為于華為云服務的服務器內核,而且目前高性能服務器基本都是X86處理器的天下,鯤鵬920暫時不會對服務器市場造成多大的影響。

    飛騰:

    飛騰公司是中國國防科技大學高性能處理器研究團隊建立的企業,如果用一個詞去形容飛騰處理器的發展歷程,那肯定是一波三折了。

    一開始飛騰是做逆向工程的(也就是仿制別人的CPU),以Intel的 IA-64指令集為基礎做,不過后來Intel放棄了這個指令集,飛騰也轉向做Sparc處理器,使用開源的Sparc V9 架構,花了三年時間做出了8核32線程(1核4線程)的處理器FT-1000,又花了三年擴展成了16核64線程的FT1500。2010年國防科大的銀河一號超算進行擴容時加入了2048顆FT-1000處理器,雖然相比于超算其他的AMD、Intel處理器數量來說微不足道,但也足以振奮國內研發人員,激發了當時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在天河二號的建造中國防科大又使用了4096顆FT-1500芯片用于超算的網絡數據處理。

    但是,SPARC架構母公司敗走服務器市場,被Oracle收購之后,就再也沒有開源新的SPARC指令集了,飛騰手中的SPARC架構指令集很快就落后了,于是飛騰果斷就轉向做更火的ARM架構處理器。

    飛騰也是購買了ARMv8指令集的永久授權,最新產品2019年9月發布的FT-2000/4處理器,4核4線程,16nm工藝打造,最高主頻為3.0GHz,最大功耗僅為10W,主要面向臺式機或者筆記本。目前FT-2000/4已和國產銀河麒麟操作系統(PC版)完成了全部適配工作,因為不使用Windows系統,主要客戶也是軍隊、政府等單位了。

    展訊:

    展訊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國內ARM處理器設計公司,根據統計展訊每年出貨6億片芯片,占據全球手機芯片25%的市場,僅次于高通和聯發科,在去年展訊旗下的SC6531芯片擊敗了高通華為聯發科三星成為單芯片出貨量世界第一。

    或許很多網友疑惑,我們手中的手機芯片不是高通、華為海思就是蘋果或者聯發科的,這個展訊這么沒聽過?其實展訊的手機芯片主要用于老人機、三防手機上,主打耐用性與超長續航,僅支持GSM、GPRS兩種網絡制式,主要市場也集中于非洲、東南亞等低收入海外市場,是真正走出去的國產芯片。

    4國產Power、Alpha處理器現狀

    國內Power體系處理器的現狀-胎死腹中?

    Power架構是藍色巨人IBM開發的指令系統架構,大到超算,小到車載音響都有它的身影。不過如今Power架構處理器是越來越不景氣,在高性能計算的競爭上Power對比X86因為采用SMP技術,具有內存訪問任何一個CPU核心時速度都一樣的優勢,更利于制造多核處理器,但Power價格昂貴,而且IBM本身就是系統制造商,Intel聯合Windows的聯盟實在太強大,Power不得不敗下陣來;在其他終端設備上Power處理器則不如ARM處理器尺寸小,功耗低。

    IBM也意識到生態的重要性,開始把Power授權給更多公司,2016年國內企業中昊宏芯獲得了POWER 8芯片架構和指令系統的永久授權,但中昊宏芯研發過程并不順利,期間還遇到股權變更和欠薪事件,國產Power也就一直難產,至今都沒有影子

    2019年8月POWER指令集架構正式開源,或許這能促進國產Power處理器出現。

    國內Alpha體系處理器的發展-已成獨苗

    Alpha是DEC公司制造的處理器架構,最早用于自己的工作站和服務器當中,支持UNIX、Linux等系統,后來DEC公司被美國惠普收購,而惠普的精力主要在“X86架構”的個人電腦,所以對Alpha架構的指令集早已很久沒有更新,恰逢我們國家全力發展自主科技,所以我們無錫的江南計算所(軍方研究機構)買了Alpha架構的所有設計資料,制造了完全自主可控的國產Alpha處理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申威,申威處理器也是目前Alpha架構處理器的獨苗了

    江南計算所在原有Alpha指令集的基礎上增添了SIMD等特色的擴展指令集,還拓展了多核架構,把Alpha架構處理器發展到新的高度,現在的申威處理器和以前的Alpha處理器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最新的申威SW26010處理器使用了申威為高性能計算自主研發的指令集,頻率1.45GHz,260個核心,這也是它的特殊之處——整個處理器包括4個MPE(Management Processing Element)管理單元、4個CPE(Computing Processing Element)計算單元及4個MC內存控制器單元組成,其中CPE單元又由8x8陣列的64核心組成,所以總計是260個核心(4x64+4=260)。

    此前多次奪得超算排名第一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算就用了多達40960顆申威26010眾核處理器,全都是超算的運算主力,并不像飛騰那樣打打輔助,由此可知申威26010眾核處理器確實實力過硬,能與其他國家的超算一比高下。

    目前申威處理器主要用于超級計算機打造和服務器,我們普通消費者更加難接觸到了。

    5國產X86處理器現狀及結語

    國內X86體系處理器的發展-勢頭良好,仍存阻礙

    與RICS諸侯混戰不同,CISC系處理器一直是X86架構的天下,X86處理器大家都很熟就不再介紹了。國內要想發展X86處理器,最大的難題是授權問題,在X86處理器發展過程中Intel和AMD的指令集經過復雜的融合,形成了如今兩家交叉授權才是完整X86指令集的局面,換句話而言想堂堂正正地發展X86處理器,理論上要同時得到Intel和AMD的授權才行。

    作為PC處理器的霸主,Intel一般是不允許有新玩家來分走屬于它的蛋糕,當年正是Intel逐漸收回X86授權才形成如今X86處理器只有兩家爭斗的局面。

    但近幾年國內涌現了幾家做X86處理器的公司,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兆芯:

    目前世界上除了Intel和AMD以外第三家擁有X86授權的公司,是威盛VIA,上海兆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經過一番操作也是取得了威盛VIA X86處理器的授權。早期兆芯處理器也只是威盛處理器簡單的仿制產品,不過經過這么多年的迭代研發,兆芯已經研發出KX-6000系列處理器,基于16nm制程,主頻可達3GHz,有4核/8核可選,集成核顯、支持雙通道DDR4內存,性能與Intel酷睿七代i5處理器看齊。

    目前KX-6000系列的KX-U6780A已經推出到零售市場,而且某寶上已經能買到。產品搭配國產主板品牌深圳芯杰英(Cjoyin)開發“C1888”主板一起銷售,板U價格為4300元,考慮到處理器的性能,產品性價比還是比較低的。

    不過這也可以理解,產品并沒有大規模銷售,每一顆處理器分攤的研發費用自然很高。

    因為可以使用Window系統,兆芯的處理器是與普通消費者的距離最近的國產CPU,感興趣又有財力的網友可以買回去玩玩,裝上Win10系統日常用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了。

    目前兆芯需要擔心的依然是授權的問題,按照此前美國裁定威盛的X86授權早已在2018年4月份過期,之后新的X86指令集無權使用,也就是說以后研發新指令集只能靠兆芯自己了。

    海光:

    2016年AMD宣布與中國天津海光投資公司達成協議,將X86技術授權給海光公司,自此國內能設計X86處理器的公司又多了一家。

    AMD為了規避和Intel的交叉授權協議,和海光的合作非常復雜,AMD和天津海光先成立合資公司A,合資公司AMD是大股東,因此AMD向合資公司A授權X86架構就像左手授權給右手,是合法的,合資公司也可以修改AMD的CPU核。隨后AMD和海光成立合資公司B,這家公司海光是大股東,購買合資公司A設計的IP授權再進行CPU設計,這樣就規避了AMD和Intel的交叉協議。

    不過這樣的做法海光處理器是十分受制于AMD的,海光處理器被規定只能在中國銷售,不能出口,而且也不知道AMD會不會翻臉,因此海光處理器算不上完全自主可控。

    好處是AMD授權給海光生產的CPU是基于這幾年大出風頭的ZEN架構,因此海光處理器在性能上一開始就站在了其他國產CPU無法企及的高度。

    目前海光生產的Dhyana(禪定)處理器已經開始流片,由14nm打造,基于ZEN架構,應該就是一代EPYC的仿制版,目標是應用于服務器市場。

    結語-撥開云霧,終見曙光

    光陰似箭,21世紀已經進入了第三個十年,在頭20年里,在無數國內科研人員嘔心瀝血地奮斗下國產CPU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上至超級計算機、下至手機、智能音響,都能找到中國芯的身影。

    由于架構的不同,許多還算不錯(雖然追不上世界一流水平,但比較好用)的中國芯離我們消費者很遙遠,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中國芯沒有推出到零售市場,我們也買不到(推出了一般人也不會買,廠商只會虧本)的原因。

    好在國產X86處理器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電商平臺上有最新的國產處理器板U套裝出售就是有力的證據,國產桌面端PC處理器從未如此接近我們普通消費者。

    不過目前這款國產CPU性價比還是相對低下,但現在也只是第三方渠道流出,而這些問題會隨著產品量產,銷量提高而得到解決。

    這也是個積極的信號,隨著產品不斷的迭代發展,曉邊相信不久的將來國產X86處理器能像國產ARM處理器那樣足夠優秀,也能與世界一流廠商正面對決,最終讓消費者愿意用手中的小錢錢支持它。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