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IP市場規模躍升至2605億元 同比增長近百億元
網絡文學市場規模達404.3億元,同比增長3.8%,網絡文學IP市場規模大幅躍升至2605億元,同比增長近百億元;作家、作品、讀者數量呈穩健增長態勢,作者規模達2405萬,新增作者225萬;作品數量達3620萬部,新增作品420萬部;用戶數量達5.37億,同比增長9%。
“國潮”和現實題材再創歷史新高
網絡文學融入非遺、國風元素,擁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實題材創作年增速超20%,新增讀者“00后”占比過半。
(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潘煦
994年4月20日凌晨,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的機房里,隨著中美人員之間電子郵件的互通,中國正式全功能接入互聯網,中國的網絡時代也在這一刻正式開啟。到2024年4月20日,中國互聯網走過了30年。這30年,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讓我們翻開老報紙,尋找互聯網這30年的變化。
90年代:從報紙上學習互聯網知識
也是在1994年,我國部分科研單位實現計算機國際聯網。
90年代中期,市民對電腦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多,而報紙成了人們最快獲取互聯網知識的渠道,這不,北京晚報就刊登了不少關于電腦以及互聯網方面的知識內容。
作為國內頂級學府,清華大學在1996年8月27日正式成立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人們可以借助這個窗口,通過國際互聯網檢索到全世界最新的資料和信息。
入網的用戶數量也在飛速增長著。1996年11月13日北京日報刊登了《中國國際互聯網用戶達二萬家》的消息,國際互聯網在中國正日益擴大用戶量。
隨著使用互聯網人數的增加,“網蟲”也成了網民自嘲的新名詞。
不僅僅是科研院所和各大院校聯網,越來越多與人們生活相關的事物,開始“入網”,有氣象信息、高招信息、證券交易信息等。
人們的通訊方式從早先的書信,開始向電子化轉變。1997年10月15日的《北京日報》刊登了《電子函件悄然“熱”起來》,北京擁有email的網民已達10萬之眾。
1998年,互聯網已經滲透人們方方面面的生活中。足不出戶,就能通過互聯網網游故宮。
這一年,京城“網吧”漸成時尚,這種網絡咖啡屋不僅吸引了許多因特網個人愛好者,也引起了不少企業用戶的濃厚興趣。下圖為聯通實華開網絡咖啡屋內,來自默沙東有限公司的醫學專家顧問正在瀏覽網上剛剛發表的前列腺增生癥治療的最新科研成果信息。
1999年的3·15中,人們使用互聯網維護自己的消費權益。
也是在20世紀的最后一年,網上購物開始出現,但當時的很多人并未完全接納這樣的新鮮事物。
互聯網的便利,也讓人們產生了將互聯網放進口袋的想法,移動智能終端的設想出現了。
1999年12月31日,《北京晚報》刊登了《手機的世界沒有距離》和《把因特網放入口袋》,提到了將手機與電腦合二為一,實現無線接入互聯網的設想。
21世紀初:互聯網滲透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進入21世紀,互聯網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
2000年1月18日,《北京晚報》刊登了《北京將建互聯網交換中心》,網速迎來了提升。
與此同時,互聯網的盈利時代開始降臨。
網上消費的呼聲越來越大,已不再是海市蜃樓般的存在,開始慢慢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2002年,家住朝陽區和平街11區的劉大媽在社區圖書館里輕點鼠標,親身體驗網上購書的方便與樂趣。北京圖書大廈在和平街社區建立了本市首家社區網上書店工作站,居民通過互聯網足不出戶就可購買圖書大廈的所有23萬種圖書。
2003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了第1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相關數據顯示,互聯網已逐漸滲入到社會的各個層次,并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網民對互聯網的應用已走向深入。
這一年,手機上網不再尷尬,速度和內容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此同時,不少網民發現,電子郵件里收到的垃圾郵件越來越多,根據相關數據,2003年,國內網民每天接收的垃圾電子郵件達到幾千萬封,超過了正常電子郵件的數量,其中相當數量的垃圾電子郵件含有各類有害信息。為此,北京市公安局、市教育委員會、市通信管理局、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等職能部門開展北京市垃圾電子郵件專項治理工作。
在這一年,“e時代”的年輕人們,流行把自己的情感交與網絡傳送,“電子賀卡”和“短信”便成為這個新年的時尚。這是成都女孩楊燕梅正在使用電腦給自己的朋友發送春節電子賀卡。
2004年底,北京城市家庭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70.7%的被調查家庭接入了互聯網絡,而平均每個家庭擁有的移動電話數也達到兩部。
針對網民們不同需求,互聯網的信息內容也越來越精細化,服務性開始增強。
2005年,中國互聯網出現了博客(blog),網民可以在互聯網擁有自己的網頁,發表、轉載文章或者上傳圖片。
2006年,越來越多的網民通過搜索網絡來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2009年8月底,新浪微博開始在中國內測。10月起,微博在中國迅速躥紅。不僅僅有明星,政府機關也陸陸續續進駐微博,這里也成了發聲筒。
2011年,人們購買火車票不再去車站排隊,可以在家里通過點擊鼠標,輕松購票。
還是在這一年,微信橫空出世,人們開始告別用手機發短信的時代。
短短一年后,微信支付出現。
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
2011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突破5億,達5.13億。互聯網普及率同比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38.3%;手機網民超過3.5億,移動互聯網成為關注“熱點”。圖為網民在用手機登錄無線互聯網絡。
2016年,依托互聯網技術,從共享單車開始,共享充電寶、共享衣櫥、互聯網打車、外賣平臺等共享經濟出現,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
網速的提升,功能的改進,智能移動終端的出現,使得互聯網影響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老年人和子女間的“數字鴻溝”開始出現。
2021年,為了縮小數字鴻溝現象,市發改委、市衛健委聯合印發通知,提出建立北京市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聯席會議制度,細化了工作臺賬,落實52條具體措施,包括簡化網上辦理就醫服務流程,為老年人提供語音引導、人工咨詢等功能服務;老年人高頻消費場所、基本公共服務費用、行政事業性費用收取單位設置人工現金收付通道;推行老年人憑身份證、社保卡等證件乘坐公交車。
根據相關統計報告,移動互聯網的用戶數量也在這短短的30年中,迅速突破到12.24億。
截至2023年12月,我國超過1.4億臺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完成適老化升級改造,數字鴻溝持續彌合。
依托互聯網,ChatGPT、文心一言、通義千問等AI技術迅猛發展,再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回顧中國互聯網發展這30年,你第一次接觸互聯網是什么時候?留言說出你的故事吧。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李環宇
流程編輯:u027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T之家 4 月 27 日消息,微軟首席執行官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近日召開的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 Microsoft Bing 日活躍用戶數量突破 1.4 億里程碑,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微軟去年推出的 Bing AI,讓日活用戶規模增長了 40%。
微軟表示去年在推出 Copilot 之前,2023 年 3 月 Bing 的日活躍用戶數量為 1 億,而 Copilot(此前稱 Bing AI Chat)極大地吸引用戶入駐,目前日活達到 1.4 億,增幅 40%。
納德拉還表示超級碗上投放的廣告,進一步推動了美國用戶使用 Copilot,提高了微軟 AI 服務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納德拉表示:“本季度我們還在廣告平臺上推出了 Copilot,幫助營銷人員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產品圖片、標題和描述等”。
云和人工智能為微軟帶來了強勁的第三季度業績。該公司的總收入同比增長 17%,達到 610 億美元(IT之家備注:當前約 4422.5 億元人民幣),其中 351 億美元來自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