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忙碌工作中,我們常常需要反復輸入相同的內容,這無疑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們可以將這些常用的內容設置為簡單的輸入方式,從而快速準確地完成工作。
以上表為例,我們可以設置性別顯示方式:輸入1,顯示男字;輸入2,顯示女字。
操作步驟如下:首先選定需要設置的單元格區域,然后按下ctrl+1鍵打開設置單元格格式對話框,在自定義格式中鍵入[=1]男;[=2]女(確保括號和分號均為英文狀態下的格式)”。如此一來,性別欄中輸入1即顯示男,輸入2即顯示女。
在表格的班級中,對于重復的內容,我們只需輸入變動數據,即可展示所有文字。
操作起來非常簡單,只需選中所需的單元格區域,然后按下ctrl+1打開對話框,自定義格式為:小學2013級四年級0班。這里的“0”只是一個占位符,代表可變的數據。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就能輕松地錄入班級信息了。
小伙伴詢問胖胖老師, 希望了解在筆記本和個人電腦上進行實時語音輸入和轉譯,有什么好的智能工具推薦。的確,在當今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實現筆記本和個人計算機的語音輸入和轉寫已經不再遙不可及。對于那些追求高效工作和便捷生活的用戶來說,選擇一款合適的智能硬件解決方案至關重要。胖胖老師就和大家分享三個不錯的方法。
在眾多產品中,我們特別推薦訊飛鼠標AM50,它以其499元的親民價格和出色的性價比脫穎而出。這款鼠標不僅設計精巧,易于操作,更集成了訊飛星火大模型的先進技術,使得語音識別和轉寫能力超越了一般版本,無論是日常辦公還是學習研究,都能提供強大的支持。
當然,市面上各類號稱帶AI功能的智能硬件有很多,但對胖胖老師來說,訊飛智能鼠標AM50是絕對首選推薦。三個理由:
一是智能鼠標本身就是三模高精度鼠標,自帶雙麥克風與呼吸燈,自帶無線充電,硬件配置拉滿,即便沒有AI功能加持也很值得。
二是自帶的訊飛語音助手應用,支持多種模式語音轉寫和記錄,甚至還提供了超級厲害的字幕上屏功能,輕松搞定高大上的同聲傳譯應用。
三就是穩定且同步更新的星火大模型專屬版本,7月已經更新支持星火大模型4.0,是最簡單好用的星火體驗方式,寫個報告、做個PPT只需要一個智能鼠標就能搞定。
除了訊飛鼠標AM50,WPS的“語音速記”功能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WPS作為全球知名的辦公軟件,其智能錄音功能支持電腦與手機之間的多端智能聯動,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輕松實現語音記錄和轉寫,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商務會議或遠程協作中,這一功能尤其顯得實用和貼心。
不僅如此,語音速記還提供了多達8種語言的轉譯功能,支持多人討論錄制,不需要額外的硬件設備,充分發揮電腦和手機自帶的麥克風功能就能滿足高品質會議和課堂錄音的需求。
另外,對于需要進行大量錄音轉寫工作的用戶,騰訊會議的云錄制功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騰訊會議作為一款專業的遠程會議軟件,其轉寫準確率高,操作簡單,特別適合于會議記錄、在線教學等多種場景。
為了進一步提升轉寫效果,我們建議考慮購買100元的電容無線麥克風。這款麥克風設計小巧,攜帶方便,能有效增強錄音質量,減少環境噪音的干擾,確保語音輸入的清晰度,從而提高轉寫的準確率。
總的來說,選擇適合自己的語音輸入和轉寫解決方案,需要根據自身的需求和預算來決定。無論是訊飛鼠標AM50的智能技術,WPS的多端聯動,騰訊會議的高效轉寫,還是電容無線麥克風的優質錄音,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實現更高效、更便捷的溝通和工作。
的電子設備開機時,屏幕映出的首個交互頁面,往往是系統語言選擇。
你可以上下滑動,選擇中文、英文、日文等多達上百種的文字。但如果將時間撥回 40 多年前,這一選項可能只有寥寥幾種,而且沒有中文。
我國文字的歷史源遠流長,但其數字化的歷程卻并不久遠。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在電子設備上閱讀中文,離不開最初花費巨大力氣,將中文「搬」至電腦上的那一群人。
最近,斯坦福大學獲得了 2500 余件現代中國信息技術收藏品,包括幾十臺珍稀的中文打字機、文字處理器和電腦等物品,堪稱世界上最大的中國現代 IT 歷史合集。
▲首批中文數字字體模型. 圖片來自:斯坦福大學
該校一位研究中國歷史的教授托馬斯·穆拉尼(Thomas Mullaney),在這些珍貴的藏品里發現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就包括全球首批中文數字字體,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
托馬斯將這段艱辛但充滿藝術的歷程,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上講述了出來。我們也得以機會看見這個具有時代意義的歷史片段。
▲托馬斯·穆拉尼
故事要從一個訂單開始說起。
20 世紀 80 年代初,美國圖形藝術研究基金會 (Graphics Arts Research Foundation) 找到了路易斯·羅森布魯姆(Louis Rosenblum),想請他的團隊,為其正在開發的機器 Sinotype III 創建出中文字體。
當時路易斯已年近 6 旬,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的他,是一名資深的印刷、排版專家。路易斯在 1965 年創立了 Photography Systems 公司,專門解決數字工程、攝影、應用數學等相關問題。
▲路易斯·羅森布魯姆
雖然路易斯及其團隊此前和圖形藝術研究基金會有過多次合作,但這次為 Sinotype III 創建中文字體的項目,卻是最棘手的。
因為當時中國還沒開始生產個人電腦,其他國家或地區生產的電腦無法處理中文。所以在給 Sinotype III 這臺實驗性機器開發中文字體前,路易斯的團隊需要先對蘋果二代電腦(Apple II)編程,使其能夠以中文運行。
萬事開頭難。由于蘋果二代的 DOS 3.3 操作系統,無法輸入和輸出漢字文本,所以必須得從頭編程,包括編寫一個中文文字處理器。為此,其團隊花費了幾個月的功夫。
他們想出的解決方案,是先通過 BASIC 編程語言,編寫一個「Gridmater」程序,然后將該程序放入蘋果二代電腦的軟盤上運行。如此一來,便能創建并保存漢字的數字位圖了。
接著,將設計好的漢字位圖及其相應的代碼,植入到系統數據庫,便可讓 Sinotype III 機器處理并顯示中文了。
▲Sinotype III 顯示器的照片,顯示了 Gridmaster 程序和漢字「電」. 圖片來自:斯坦福大學
這里插入一個背景知識。早期的數字字體,均采用位圖圖像(也稱點陣圖像)來顯示。
這是一種常見的儲存圖像的方式,我們今天相機拍攝的照片、截圖,儲存方式均屬于位圖。一張 JPEG、BMP、GIF 等格式的圖片,是由很多像素點組成,這些點經過排列和染色,便構成了圖樣。
比如我們可以在電腦上將一張圖片放大,放大至一定程度,便可看到正方形的像素點了。早期的字體便是在一定大小的網格內,通過排列和染色形成的。
▲ 將左圖的眼睛部位放大,便可看到像素點了
中文數字字體之所以難做,首要原因就是漢字的數量實在太多了,其次是因為漢字的字形十分復雜多樣。
在計算機問世之初,工程師和設計師約定采用大小為 5X7 的位圖網格,來創建低分辨率的英文數字字體。如此一來,每個字符的大小約 5 個字節,計算機的內存不會有太多負擔。
在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ASCII)中儲存的所有 128 個低分辨率字符,包括英文字母表中的每個字母、數字 0 到 9,以及常見的標點符號,共計需要 640 字節的內存。而當時蘋果二代的內存為 64KB,可以輕松承載英文字體庫。
▲ASCII 字符表
而中文由于字形復雜,在 5X7 大小的網格中會糊作一團,難以辨認。因此至少需要一個 16X16 或者更大的網格。
這樣換算下來,每個中文字符的大小至少有 32 字節。如果將 70000 個低分辨率的漢字打包,內存至少需要 2MB。再退一步,即便字庫內只放進 8000 個常用的漢字,也需要約 256KB 的內存。
這無疑是一個大難題。因為在上世紀 80 年代初,大多數 PC 的總內存容量不超過 64KB,根本裝不下龐大的中文位圖字庫。
▲Sinotype III 顯示器的照片,顯示了中文字體. 圖片來自:斯坦福大學
內存告急并不是最令人頭疼的,因為這可以隨著 PC 軟硬件的進步得以解決。如何在 16X16 的低分辨率網格中,創造出既容易辨認又美觀的中文字體,是更棘手的難題。
為此,路易斯團隊的設計師們花了數年時間,嘗試創造出滿足低內存要求,且清晰易認,甚至有書法美感的中文位圖。其中,凌煥銘(Huan-Ming Ling)和艾倫迪喬瓦尼(Ellen Di Giovanni)的貢獻最為突出。
他們先是借助紙、筆、修正液來手繪出漢字的位圖,然后借助上文提到的 Gridmater 程序將其數字化,植入到 Sinotype III 的系統中。
▲Sinotype III 顯示的中文字體. 圖片來自:Courtesy of Bruce Rosenblum
托馬斯教授在檔案資料里,發現了路易斯團隊設計漢字位圖的全過程。在一個裝滿格子圖的冊子中,記錄了設計師們是如何通過手繪散點符號來創造漢字位圖的。
我們都知道,漢字的筆畫并非「橫平豎直」的,入口筆畫、出口筆畫、筆畫漸變都有著豐富的細節。這也是設計師們面臨的核心問題,即如何在 16X16 的方格中,盡可能將這種書法美展現出來。
在這本格子冊中,可以發現每個漢字都經過設計師精心繪制。綠色的「X」是最初的標記,交由漢字編輯審核后,如果哪里不夠規范,路易斯及其團隊便會用修正液蓋住原本的標記,再用紅色的「X」標記上去。
▲「背」字的位圖草稿. 圖片來自:斯坦福大學
經歷反復修改,經過最終確認的位圖,才會輸入至系統中。
如果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字庫里至少要包含 3000 個常用的漢字。這個工程量對于團隊來說是很大的。人們可能會猜測,他們是否會尋找一些討巧的方法。
例如,對于相同偏旁部首的漢字,可以直接將偏旁部首復制過去。就像下圖中「評」、「讀」都是言字旁,按理說設計師只需要設計右側不一樣的部分就可以。
▲中文位圖草稿. 圖片來自:斯坦福大學
但是托馬斯教授發現檔案里類似的工作機制很少。路易斯堅持要求設計師逐字調整、設計,以確保每個字的偏旁部首看起來是協調的。即便有些改動十分細微,令人難以察覺。
托馬斯教授按照檔案資料重新復現了 Sinotype III 的中文字體。可以發現同樣為「女」字旁的「娟」和「娩」,兩個字的「女」字旁的設計樣式并不一樣。
▲可以看出「女」字旁的不同嗎? 圖片來自:斯坦福大學
「女」字旁在「娟」字中的寬度為 6 個像素(網格),而在「娩」字中只有 5 個像素。另外「娩」字的「女」字旁撇點和撇的筆畫,要比「娟」多一個像素,視覺上更加修長。
這樣一絲不茍的設計并非個例。托馬斯教授在字體庫里發現了大量類似的工作,當他將位圖的草稿與最終成品放在一起對比時,還能看到許多細微、有趣的變化。
比如在「羅」字中,左下角的筆畫最初是以 45°向下伸展的。但最終版本,筆畫的盡頭被「拉平」,更符合書法的藝術感。
▲「羅」字的兩個版本,左為最終版. 圖片來自:斯坦福大學
可以看出,添加或縮減一個像素,便會對整體的平衡感、美感造成影響。這也體現出設計師們在創作首批字體的艱辛,以及背后的匠人精神。
實際上,16X16 的網格,對于創作中文字體并不是很友好。最主要的問題是對稱性。
我們知道,大量的漢字是具有對稱性的,而根據數學的規則,只有奇數大小的空間區域,才能創建出完全對稱的形體。
因此,路易斯及其團隊決定只利用 16X16 網格中的 15X15 區域,來實現漢字的對稱。這進一步縮小了設計師的空間,對設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山、中、田的對稱與非對稱. 圖片來自:斯坦福大學
得益于團隊孜孜不倦的努力和一絲不茍的態度,Sinotype III 的中文字體庫項目順利完成。盡管它并未商業發布,但它的確是世界上最早能處理、顯示、輸入輸出中文的 PC 之一。
當然,路易斯及其團隊制作字體的方法,在當今的技術語境下看起來似乎太過古板和幼稚。現在廣泛使用的 TrueType 字體技術,能夠以矢量方式存儲字體,占用空間小、渲染快、顯示效果清晰銳利。
▲如今多數字體均是 TrueType 格式. 圖片來自:themex
但正是他們使用「笨方法」,逐字畫稿、反復修改,才讓漢字得以進入數字世界。而「當代畢昇」王選院士主持研制的高分辨率字形信息壓縮技術,更是徹底地解決了漢字編碼儲存的困境。
在這些前輩們的努力下,中文才沒有被互聯網大潮落下,漢語拉丁化的理論被掃進歷史垃圾堆。我們今天能夠使用中文在互聯網上沖浪,應感謝他們曾為此付出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