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彎中學化學教研組解讀《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專題研討會
百姓生活網(wǎng)訊(余永聰)6月2日上午,大彎中學化學教研組解讀《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專題研討會在大彎中學國際部博雅廳舉行,會議由成都市學科帶頭人、李大勤名師工作室成員何曉虹主持,大彎中學初高中全體化學教師、新都李大勤名師工作室全體成員參加會議。
會場
會上,何曉虹老師從《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內(nèi)容與性質(zhì)、《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回答的幾個問題、化學教學中的幾點建議三個方面對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進行了解讀。何老師立足于《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一核、四層、四翼,圍繞化學閱讀對高考進行了解讀,解讀過程精準到位,評價有理有據(jù),教學建議專業(yè)中肯。何老師提出的脫離情境和問題的知識是不能運用的“死知識”的觀點值得大家深思。在解讀《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過程中,何老師通過列舉大量實例去說明了閱讀教材的重要性,還結合2017版《化學課程標準》去進一步說明閱讀教材的重要性,并對高中化學教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分享了她對高考和閱讀化學教材的所思、所感、所悟,使成員們獲益匪淺。
何曉虹老師解讀《中國高考評價體系》
隨后,省、市、區(qū)三級名師工作室領銜人李大勤老師對何老師作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解讀的報告予以高度評價,并對化學閱讀教學作了進一步闡釋,就如何開發(fā)學案去為化學閱讀提供方向,在學案中如何預設問題去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力作了進一步說明。
李大勤老師解讀化學閱讀
何老師的講座和李老師的講解拓寬了大家對化學教學的認識,各級參與的老師在這次教研活動中獲得了新的啟發(fā)和感悟。
們經(jīng)常可以在電商主機中看到10核20線程這樣的配置,而且宣傳相當于英特爾的酷睿i9,但價格卻比i7要便宜得多,下單這樣的主機是撿了大便宜嗎?
20核40線程你是不是心動了
直覺告訴你不是?這次你的直覺是對的。
CPU性能是由很多參數(shù)決定的(圖片源自京東)
衡量CPU性能的參數(shù)有很多,包括主頻、睿頻、制程、核心數(shù)、線程數(shù)等等,對于萌新來說過于復雜,但其中的核心數(shù)和線程數(shù)非常簡單,于是就有玩家想當然地將其等同于CPU的性能,也許你看來非常好笑,但這真的是萌新容易犯的誤區(qū)。
同代CPU和高端核心線程數(shù)更多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CPU符合越高端的產(chǎn)品核心數(shù)線程數(shù)就越多,比如十代酷睿從i3的四核八線程到i5的六核十二線程,再到i7的八核十六線程,最后是i9的十核二十線程,但這都是在同代數(shù)同系列的產(chǎn)品中做比較的,一旦失去了這個限制,核心數(shù)和CPU的性能就沒有關聯(lián)了。
什么是CPU的核心數(shù)呢?打一個簡單的比方,一個房間里有若干個人,有的人一次只能做一件事,而有的人一次可以做兩件事。這個房間就是CPU,房間里的人數(shù)就是核心數(shù),這些人能做的事情數(shù)就是線程數(shù),一個人能做兩件事就是超線程技術。
16核的主機你確定要買?
核心數(shù)和線程數(shù)多了有什么用呢?能夠讓用戶更高效地處理多任務,有的工作可以交由多個核心或線程處理,那么運行的效率就能大幅提升。
既然這樣,為什么不是核心線程越多越好呢?
你的軟件用不到這么多核心
首先是用戶無法利用到這么多核心。不管是處理文檔還是玩大型游戲,這些軟件都沒有針對數(shù)量特別多的核心做優(yōu)化,畢竟絕大多數(shù)用戶的平臺都在8線程以內(nèi),所以真正用到的核心數(shù)可能只有4個,而用戶很少會同時使用多個軟件,就導致多余的核心和線程資源空置了。
12核心的E5-2651主頻只有1.8GHz
其次是多核心的CPU主頻往往較低。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像12核24線程這樣的CPU是給服務器平臺設計的,其主頻多在2.5GHz以下,日常使用可能感受不明顯,但是面對大型游戲或?qū)I(yè)制圖軟件時就會成為瓶頸,而主頻高的多核CPU價格輕松過萬,不是普通消費者能承擔的。
另外,我們在網(wǎng)上看到的主機搭載的多核CPU一般是數(shù)年前甚至十多年前架構的產(chǎn)品,俗稱“洋垃圾”,其制程和架構更老,單核心的性能也更差,在運行新軟件新游戲的時候更加吃力,不適合我們的使用環(huán)境。
你也喜歡數(shù)框框嗎?
那么什么樣的用戶適合用這種CPU呢?一種是需要多開的網(wǎng)游用戶,以及專門的練號工作室,這些用戶需要多開軟件進行掛機操作;另一種是初創(chuàng)型或人數(shù)不多的影視/設計類工作室,需要用相對廉價的設備來降低成本;還有一類小眾用戶就是喜歡數(shù)框框的或是資深的DIY玩家,能夠排查并解決大部分故障。
如果不是上面所說的用戶,那我還是勸你攢一個核心線程數(shù)沒有那么多,但是主頻更高,制程更新的平臺,不僅性能有保障,而且價格也不會很高,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出平臺的性能。
(7768781)
019年,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學業(yè)水平選擇性考試與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命題要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jù),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試大綱”。
2020年,教育部考試中心研制了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從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內(nèi)容、考查要求這三個方面回答了“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回答了“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些教育的根本問題。
這是中國高考的理論框架,由“一核”“四層”“四翼”組成。
1
“一核”
“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回答“為什么考”的問題。
解讀:
(1)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環(huán),都必須服從于我國教育“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
(2)高考是選拔性考試,是為了給高等學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學挑選合適人才,試題必須有難度,能將不同水平的考生區(qū)分開來。不能認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學容易了,命題難度就會下降。
(3)"導向教學”其實就是說“高考=教學的指揮棒”,不論是高中教學還是初中、小學教學,都要緊盯這根指揮棒。
2
“四層”
“四層”為高考的考查內(nèi)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回答“考什么”的問題。
第一層:必備知識
強調(diào)考查學生長期學習的知識儲備中的基礎性、通用性知識,是學生今后進入大學學習以及終身學習所必須掌握的。
(1)理解并掌握人文社科的基本問題、原理與思想,尤其是人文思想的正確立場、觀點與方法。
(2)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術、科學精神與思維方法。
(3)掌握運用語言或其他符號形式進行表達的知識。
解讀:高考盡管是選拔性考試,但也至少有60%的基礎題。這些知識絕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確體現(xiàn),檢驗的方法,就是教材上的例題、練習題要都能熟練解答。
第二層:關鍵能力
重點考查學生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強調(diào)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等學生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發(fā)展社會的至關重要的能力。
(1)知識獲取能力群,主要包括:語言解碼能力、符號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等。
(2)實踐操作能力群,主要包括:實驗設計能力、數(shù)據(jù)處理能力、信息轉化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應用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3)思維認知能力群,主要包括: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歸納概括能力、演繹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等等。
第三層:學科素養(yǎng)
要求學生能夠在不同情境下綜合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處理復雜任務,具有扎實的學科觀念和寬闊的學科視野,并體現(xiàn)出自身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等內(nèi)化的綜合學科素養(yǎng)。
解讀:“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考查,要把握兩個字“思”和“廣”。
思:就是對每一道試題,要多想:考查知識是什么?解答思路有幾個?同類試題見過沒?答案組織順暢嗎?
廣:就是廣泛涉獵學科相關內(nèi)容:除了教材、各種優(yōu)質(zhì)試題,還有相關讀物、學科領域最新進展。
第四層:核心價值
要求學生能夠在知識積累、能力提升和素質(zhì)養(yǎng)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這也體現(xiàn)了高考所承載的“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四層”的深層含義是什么?
(1)核心價值實際上是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心理甭管怎么想,不同意課本上寫的,千萬別忘卷子上寫,一定要憋在肚子里。
(2)必備知識沒有什么可說的,就是字面意思。把該學的都學明白,該會的都學會就對了,這個相信大家都懂。
(3)學科素養(yǎng)說白了就是學的知識,要能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場景之中。落實到卷面上就是,甭管考什么知識點,都要“穿”一件描述生活場景和前沿科技的衣服。這就造成了理科考試閱讀量大幅度增加,理解題目的難度加大。
(4)關鍵能力包括了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語言表達等等……當然都很好,但是對于考生有什么影響呢?如果說學科素養(yǎng)主要影響了理科,那么關鍵能力主要就是影響文科。像以前那樣在背套路模板寫作文之路是行不通了,確實需要考生平時多積累,真的形成自己分析和看待問題的框架。
3
“四翼”
“四翼”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回答“怎么考”的問題。
(1)“基礎性”
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要具備適應大學學習或社會發(fā)展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基本素養(yǎng),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識結構、扎實靈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養(yǎng)。
(2)“綜合性”
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能夠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思想方法,多角度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
(3)“應用性”
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要能夠善于觀察現(xiàn)象、主動靈活地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具備較強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和實踐能力。
(4)“創(chuàng)新性”
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要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具備批判性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方式。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依據(jù)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從深化高考內(nèi)容改革、銜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進行頂層設計,構建全面考查的內(nèi)容體系,是一個以價值為引領、系統(tǒng)、科學、創(chuàng)新的評價體系,實現(xiàn)了高考的三個轉變。
在教育功能上,實現(xiàn)了高考由單純的考試評價向立德樹人重要載體和素質(zhì)教育關鍵環(huán)節(jié)的轉變;在評價理念上,實現(xiàn)了高考由傳統(tǒng)的“知識立意”“能力立意”評價向“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綜合評價的轉變;在評價模式上,實現(xiàn)了高考從主要基于“考查內(nèi)容”的一維評價模式向“考查內(nèi)容、考查要求、考查載體”三位一體評價模式的轉變。
高考評價體系的研制,首次從高考自身功能出發(fā),銜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確立了高考內(nèi)容改革和命題工作的理論框架,為今后高考內(nèi)容改革和命題工作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