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SMZDM.COM|首席生活家 校清新Ron
張大媽真是個讓人長草的地方,真正開始關注降噪耳機,是源于張大媽站內關于sony 1000X的眾測,出于對黑科技的好奇以及難以自已的沖動,剁手了索尼A35以及配套的降噪耳機
因為只想感受下降噪到底如何,所以這套簡配版的降噪搭配已經基本滿足了我的需求,無奈耳機在五一出游途中丟失,所以相關的配套搭配又提上日程,當然首要的還是降噪耳機,剛開始還是想淘個原裝配塞,可是選購過程中不斷給自己加碼的勇氣,最終入手了黑色版SONY 索尼 MDR-1000X降噪耳機。
為什么標題是“拔草”呢?因為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自己的使用感受告訴我,耳機是好耳機,但是仍然有很多問題,而且自己對應的使用場景也有很大的約束,文后會談到Bose的幾款和sony的降噪耳機的對比感受,都是去試聽過的,希望給各位還在觀望的值友一定的參考。
一、索尼MDR-1000X 開箱
索尼MDR-1000X耳機包裝
▲標準照,挺大挺沉的一個盒子,周身用塑料薄膜塑封
▲正面和背面,正面一個耳機照片,印刷很有質感,簡潔的logo和相關技術描述,背面是詳細的使用描述和注意事項,值得注意的是,只能通過USB進行充電!!
▲頂部的保修卡和正面黑科技特寫,LDAC、DSEE HX等,多少人是為這些黑科技買單的?
▲通過側面抽出,大大的盒子,露出sony信仰標
▲打開盒子,里面是一個皮質保護盒子,耳機就在里面
▲拿開皮質包裝,下面是一個對應的襯墊,拿開看反面不禁對這瀟灑的處理方式表示敬佩
▲另一邊,揭開后是說明書、充電線等配件
▲所有附件:參考指南、圖解說明書、保修卡、維修中心信息、USB連接線、耳機線、飛機轉接頭
▲這根線,確實看上去很耐用的樣子,不過估計使用頻率有限
▲皮質包裝盒,很濃的一股劣質人造皮革的味道,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皮,但是這個收納大小,真的還是超出我的預期了
▲可以解扣的掛繩,不知道這個設計的用途,掛著?妥妥會掉啊
▲盒子背面的收納,可以收納充電線等小件物品,還算方便
▲打開盒子,終于見到真容,采用彎折方式折疊在盒子里,減少空間,但是還是感覺大
▲估計索尼也注意到了耳機的脆弱,不耐磨損,在接觸面采用紙片隔離的方式進行保護
▲拿開耳機,下面是折疊方式和使用方式圖解,方便快速收納,中間的隔離層上面有個小兜,用于收納飛機轉接頭,商務的定位還是很準確的
二、索尼MDR-1000X 細節
▲耳機本體兩邊各有一個拾音降噪麥克,功能就是搜集外界噪音然后通過降噪模塊產生相位相反的聲波進行抵消
▲耳機下方的所有接口和按鍵,依次為:充電接口、耳機線接口、開關、降噪開關、環境音模式,其中中間的降噪按鍵(NC)上有長條的突起,其他均為短條突起,便于盲操作,但是需要適應
▲隱藏式設計的泄壓孔,有沒有人來說說具體有什么功能?
▲不同于Bose的裸露式設計,這里索尼進行了全封閉的轉折設計,用了數顆螺絲釘
▲抽拉式設計的頭梁兩邊分別是型號和無線的英文,值得注意的是,Wireless下面的部分的材質是塑料,而非金屬
▲左頭梁內測的信息
▲柔軟的襯墊,但是內部有一塊金屬板進行支撐,填充物顯得不夠多
▲耳罩柔軟度尚可,對比q35欠佳,內部做工一般
三、使用體驗
3.1、佩戴感受
由于耳罩柔軟度欠佳,所以整體舒適度也有待提升,具體感受為佩戴約20分鐘就有輕微的不適感,耳機本身也并非輕量級,低頭的時候會有輕微的下墜感,如果是頭小的妹子,感受會更明顯;
夏天適不適合戴?答案很顯然是不適合,包耳式的設計會顯得很悶熱,而且這個時候出街的話,還要忍受旁人異樣的眼光,這感受就像全大街都是短袖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個穿著棉襖的人,這時候他們眼神透露出的心理活動是:SX!所以這個時候打算入手的值友也需要考慮這個問題,炎熱的夏天確實不太適合佩戴!
3.2、降噪體驗
因為試聽過Bose的q20、q30、q35,整體感受是,降噪不相上下,但是給旁人試聽的時候,他的第一句話是,怎么感覺bose的q35要好一點。所以總體來說,如果糾結兩者降噪的值友,其實差別真的有限。sony 1000X提供三種智能降噪模式:辦公室、火車/公交、飛機,三種降噪模式自適應,不需要操作;同時配合Ambient Sound Mode可以形成三種使用模式,即:①單獨打開NC開關時拾智能降噪模式②按壓一次Ambient Sound此時是普通模式,此時可以聽見環境音就像沒有佩戴耳機一樣③再次按壓Ambient Sound切換到環境音模式,此時語音被放大,低頻噪聲減少,可以更清楚地聽到對話。
同時用手蓋住右側控制面板地時候,也可以接受所有環境聲,同時降低音樂聲,類似于Ambient Sound的普通模式。這個操作很方便,但是實際體驗的時候并沒有廣告中的那么優雅,甚至有些傻,對話過程中要一直捂著,而且對方也自然會覺得你帶著耳機說話聽不見,顯得沒有禮貌,有些不適應。
3.3、音質
說實話,很多人說藍牙,還降噪就不要談音質了,但這是我,相信也會是很多值友考慮的一個問題,降噪耳機,其主體還是耳機,所以不談音質還不如塞塊海綿!這也是我最糾結的一點,其一是我有索尼的前端A35,購買的初衷就是為了聽更原汁原味的音樂,之前Bose的q20和q30這兩款入耳式的耳機也在我的選項中,最終因為sony配合自家產品支持LDAC近無損傳輸的音質,所以糾結了很久選擇了1000X。
搭配索尼的前端,如A20系列或者A35系列,索尼1000X的音質要好于bose q35,至少也有半耳朵的差距,效果明顯,整體感覺索尼1000X的低、中、高頻更加飽滿穩定,而q35低音強勁,稍稍有點過。當時bose的店員的解釋是:Bose是對錄音棚音頻的真實還原,不要覺得q35低頻大,你去錄影棚聽就是這樣的。
就算沒有索尼的前端的話,內置的DSEE HX技術同樣可以使音樂接近高分別率音質,也就是說,索尼努力在使用藍牙傳輸的情況下,盡量想把音質損失降到最低,很顯然索尼這么做也確實獲得了一票粉絲,包括我。但實際體驗,差別應該有限。
3.4、操控
索尼 sony 1000X的耳罩右側為觸控式面板,操作邏輯也很簡單:前后滑動控制可切換上下曲、上下滑動可增加/減小音量、雙擊播放/暫停音樂或者接聽/掛斷電話,還能啟動語音助手,使用體驗良好。但是也確實有誤操作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當你整理頭上耳機的時候(一般是雙手握住耳罩進行整理),皮膚會有很大幾率接觸到觸控面板,即觸發誤操作。
3.5、連接
1000X支持同時連接兩個設備,比如我連接了播放器A35和手機iPhone7,兩臺設備可以無縫連接,當我用A35聽歌的時候,如果手機電話打過來,可以直接通過1000X進行通話。如果需要連接更多的設備,可以關機后通過長按開機鍵進行重新配對。
另外,得益于1000X的NFC近場通訊技術,可以和支持NFC的播放器進行觸碰連接,還是很方便的,但是對位置的要求好像有些嚴格了,實測稍微偏一點點都不會連接成功。
3.6、抗損程度
必須實話實說的是,它的脆弱程度超出了我的預期,顯得格外脆弱。首先,除了可見的頭梁和伸縮的不可見的部分為金屬材質外,其他部分全部為塑料材質!我在異常小心使用了4、5天后,發現SONY logo附近已經出現輕微的掉漆,沒磕沒碰;同時耳罩外腔體的蒙皮也很脆弱,稍微的刮擦便會影響整體顏值,長期使用后的美觀程度不容理想。
四、給糾結癥的你
你可能也和我當初選購降噪耳機的時候一樣糾結,雖然糾結歸根到底是因為窮,但或許我的建議能給大家一定的參考,不妨看看:
1、考慮到現在已經進入最炎熱的夏季,這種耳罩式的降噪耳機我是不推薦的(真的!不要抱僥幸心理?。?,當然如果你不在意出汗和出街時候別人異樣的眼光,選索尼1000X就好;
2、如果你喜歡入耳式降噪耳機,那么可選的余地會更多一些,但是仍然困難,因為你要在藍牙、音質、舒適度上做出選擇。有頸戴式的q30(藍牙),舒適度和降噪完美搭配的q20(線控式),更低一等級且舒適度欠佳的索尼750NA等,如果讓我選,我選擇q20。原因:q30去試過,雖然普遍反映“狗圈”很輕,但是實際佩戴和皮膚接觸還是有很大影響,并不舒適,有些怪異;q20雖然搭配有電池盒,但是實際看的時候,電池盒真的很輕很小,而且鯊魚鰭很舒適,如果之前蘋果的有線耳機沒有對你造成困擾,那么q20也不會,如果你希望睡覺助眠,顯然q20比頸戴式的q30更合適;或者你可以選擇和q20定位看似差不多但是性價比更高的750NA;
3、如果你對藍牙無線連接要求比較高,那就在1000X和q35之間做選擇,降噪差不多,你只要選擇是否需要入耳式就夠了,需要就選q35,不需要就選1000X,什么降噪能力、舒適度啊,差距真的沒有那么大影響(q35耳壓稍大);當然如果你在乎更多的是音質,那么只能選1000X了,配合索尼的前端,一耳朵的差距,非索尼前端,你再考慮下降噪和舒適度吧。
所以,歸根到底,當降噪能力和舒適度不相上下(或者稍微互相上下)的時候,你需要考慮的僅僅是是否需要入耳式(舒適、睡覺助眠)、是否需要藍牙(方便),以及是否具有索尼前端(音質)。
每個人的使用習慣和使用場景都不一樣,也導致了需求的多樣化,我只是按照個人需求給出參考,大家還需要有自己的考量。如果方便,最好還是能去實際體驗一下再做出選擇。(吐槽:索尼啥時候能出個q35同級別的藍牙入耳式降噪耳機!)
說了這么多,最后總結一下sony 1000X的優缺點:
優點:
1、降噪能力優秀,三種智能降噪(火車/公交、飛機、辦公室);
2、使用模式多樣,四種使用模式(降噪、環境音、普通模式、快速提醒);
3、音質出眾,LDAC、DSEE HX等眾多黑科技加持,現階段藍牙傳輸最優解決方案;
4、可觸控式面板操控方便快捷;
5、NFC一觸即連。
缺點:
1、包耳式設計,不適宜夏天佩戴;
2、抗磨損能力有待提高,塑料及蒙皮相對脆弱;
3、觸控面板在調整耳機時容易誤操作;
4、不夠輕便,大而不便攜;
4、舒適度欠佳。
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點擊下方“了解更多”,你會收獲更多相關優質內容
直以來,索尼的降噪耳機都屬于市面上能買到的最強降噪產品,尤其是索尼今年把真無線降噪1000X系列耳機更新到WF-1000XM5后,在聲音效果、降噪性能、智能體驗和佩戴舒適度方面都有較大升級,,對不少打算在今年雙十一升級產品的數碼玩家和索尼粉絲是一個巨大誘惑。因此,在嘗試過索尼WF-1000XM5這個大螃蟹后,我不得不說這是我用過的最好的真無線降噪產品。
就外觀而言,WF-1000XM5有和WF-1000XM4相似的設計語言,但亮面與啞光相結合的設計,工藝更為復雜精致,質感高級。按照官方說法,WF-1000XM5是一個革命性的產品,變化和提升比起WF-1000XM3到WF-1000XM4的改變要大。在我看來,索尼確實把真無線降噪耳機玩明白了,WF-1000XM5最大的升級點是比前代甚至絕大部分友商產品要輕、要舒服,音質和降噪性能進一步優化,和如今市面上一些整合供應鏈后追求所謂“最大降噪深度”的產品不同,WF-1000XM5并不單單只有降噪能力,歷經幾代的優化后使用體驗確實是盡善盡美了,包括佩戴、降噪、聲音、軟件匹配再到日常體驗上都帶來了更好的使用感,是上一代產品的深度優化。下面讓我一一道來。
硬件配置上,索尼WF-1000XM5相比上一代產品直接升級了一個檔次。記得去年索尼把自家頭戴降噪耳機更新了一波并推出了WH-1000XM5,將“雙芯降噪”作為這個耳機的黑科技和最大賣點。相比之下,WF-1000XM5腔體體積不大,但并不影響索尼給予這個隨身耳機“雙芯降噪”的大方配置,降噪豆5和WH-1000XM5同樣搭載了雙芯降噪處理器,而這一次降噪豆5的雙芯是新一代集成處理器V2和新一代HD降噪處理器QN2e。
用過索尼一些降噪老產品的玩家估計清楚,索尼以往不少產品的賣點就是自研降噪芯片V1,內置了優勢的降噪算法和匹配自家產品的獨特主控,讓自家音頻產品有更具競爭力的降噪和音質體驗,在市面上“能打”了很長一段時間。從音頻產品精益求精的角度來看,索尼WF-1000XM5是有幾個別家真無線建造耳機沒有的賣點的,包括DSEE Extreme、高同步的LDAC、360音效以及更強大的6個麥克風降噪傳感器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更大量計算去“伺服”的音頻數據,并最終體現在玩家的實際使用體驗上。索尼在V1成功基礎上為WF-1000XM5升級了雙芯降噪處理器,實際上就是把V1的主控和降噪功能進一步強化,其中降噪處理器QN2e負責更多傳感器的計算和降噪,V2獨立負責音頻傳輸、同步以及內置數模轉化,包括DSEE Extreme等索尼獨家技術等。
有了更強音頻硬件基礎后,WF-1000XM5的設計就更大膽了些,其中包括動圈單元的升級。作為索尼多年的老玩家,我近年來對索尼音頻產品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更小型化、迷你化,包括索尼隨身的NW系列隨身播放其和適配的耳機,近幾代產品配套的耳機都把腔體、單元和重量變小作為賣點,最大限度體現隨身音頻產品的便攜優勢,單元、音質一定程度是為了便攜而妥協的。因此,WF-1000XM5相比上代產品WF-1000XM4也是把重量體積做得更小更迷你了,在便攜和佩戴有進一步優化。按照以往慣例,WF-1000XM5理應會在動圈單元上進一步“優化”。但相反,和WF-1000XM4采用自研6mm驅動單元不同,WF-1000XM5反其道行之使用了橫截面積更大但更薄更靈敏高效的動圈單元,是一顆命名為“X”的全新8.4mm驅動單元,優化內部布局結合小型化集成封裝,WF-1000XM5的腔體體積反倒更小了,黑科技滿滿。
直徑更大的動圈單元會有更好的聲音表現,微動態和泛音更好,尤其是中低頻表現更為出色,會比小單元有更好的聲音還原度。對于降噪耳機的設計來說,大單元會有明顯好處,尤其我們通勤時遇到的風噪、路噪和街頭的本底噪聲,很大程度能歸結于低頻噪聲,降噪耳機在收集外界噪聲并計算和反饋輸出反向聲波去抵消,實現主動降噪功能。上代產品,也就是WF-1000XM4的憑借6mm的小驅動單元也有不錯的優化和降噪體驗,憑借小單元應付絕大部分降噪場景的聲音反饋。但是從進一步優化降噪效果的角度來說,6聲道收音+大單元的WF-1000XM5會有更強的噪聲收集、分析和反饋能力,包括一些低頻微動態聲音,在經過HD降噪處理器QN2e的處理并輸出反向后,大單元“X”的降噪“余量”明顯就更充足了,尤其是低頻部分。因此從實際體驗來看,WF-1000XM5首先在降噪深度上就有了長足提升,有以往所有產品所無法比擬的“寧靜度”,尤其在通勤時我想得最多的,就是科技真好,科技居然可以讓一款產品的聲音表現得如此自然,稱之為歷代最自然的降噪耳機不為過。
說回耳機本身,雖然索尼給WF-1000XM5搭載了更大尺寸的動圈單元“X”,無疑是索尼在隨身領域的一個新嘗試,雖然不能和某些超大單元的發燒耳機比直徑,但“X”作為定制單元,結構上也采用了全新的圓頂-邊緣分離結構,也就是說在振膜圓頂和邊緣部分使用了不同的材質,高剛性的圓頂負責呈現更寬的頻響范圍和失真抑制,高柔性的振膜邊緣負責低頻表現和動態,讓這個尺寸的驅動單也有了不屬發燒耳機的高性能表現。
另一方面,“X”單元更薄更靈敏更高效,結合更優化的內部布局和小型化的一體封裝設計,讓WF-1000XM5便攜度更進一步,體積和重量相比上代產品分別降低約25%和20%,充電盒的體積也有約15%的減少。因此拿在手上,WF-1000XM5真正做到了輕若無物,小小的一個腔體透著圓潤,是索尼歷代TWS中具整合性的產品。當然了,TWS產品本身都具有小巧玲瓏的優勢,只不過WF-1000XM5做到了更極致而已。作為WF-1000XM4的老用家,在用上WF-1000XM5后的最大直觀感受就是舒適,貼合度更為優秀,壓迫感幾乎為0,并且配有多尺寸耳塞,可以都嘗試一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隔音降噪耳篩,讓我這個耳道較小的人有了更好的選擇,對通勤人士來說是更為友好的。
而且眾所周知的是, 1000X系列的幾個產品都有幾個為了“免摘”和通話而設計的方便功能。例如,這次升級V2處理器,就讓WF-1000XM5有了更低的延遲,讓我在通話上沒有了“慢半拍”的感覺,另外,除了“通透模式”讓你聆聽外界聲音外,WF-1000XM5搭載的DNN深度神經網絡利用算法對通話效果進行優化,結合降噪優化和骨傳導技術,實際通話效果居然也做到了一定的寧靜深邃感。
作為耳機發燒友,我對WF-1000XM5的最直觀感受就是提升非常全面,音質方面也沒有落下,在更小腔體下做到了聲音檔次上的提級。在我看來,WF-1000XM5聲音表現讓我想起了索尼此前某些為了契合自家隨身產品的生物振膜產品,有非常好的寬松度和靈敏度,聽感非常自然清晰,三頻均衡、活潑,人聲密度高,并且低頻是強力而Q彈的,屬于非常舒服的索系調音。
從耳機發燒的音質評判角度來看,WF-1000XM5的樂器泛音、低頻的爆發力和整體解析力都有不錯表現,并且從平衡度、流暢度乃至整體樂感表現來看,WF-1000XM5甚至比起眾多耳機還要更雜食、寬松一些,尤其是LDAC編碼、DSEE Extreme(數字聲音增強引擎進階版)等科技加持,讓WF-1000XM5有了更高密度、飽滿的聽感,同時也不乏寬松和彈跳的三頻演繹。
個人認為,索尼是越來越懂入耳式真無線耳機調音,由于硬件的提升和單元的升級,聲音素質上WF-1000XM5就要比WF-1000XM4高一檔。當年我入手WF-1000XM4后,我對它的評價是均衡但略帶奶油和糖果味的,有音染但不多,屬于索尼后期隨身產品的調音。相比之下,WF-1000XM5又再邁出一步,風格更契合如今年輕人的需要,尤其是低頻和橫向聲場會有更強烈的表達,一定程度重視還原度,對于各種曲目也更為“雜食”一些,在保證聽感基礎上,調音更平衡也更自然,整合下來素質強了一檔,給你非常直觀的聲音檔次提升。
降噪方面,應該沒人會懷疑作為降噪耳機多年老玩家索尼的實力,尤其是WF-1000XM5這款新產品搭載了最新的降噪芯片和定制單元,讓它的降噪性能不容置疑。
就如我上面說的那樣,WF-1000XM5在降噪深度是進一步提高的,尤其是低頻噪聲的處理上會更“清晰“干凈”一些。我日常上下班都是自己開車通勤,也有一些路段自己慢走,我是深刻明白坐在車上要完全杜絕噪聲很難,但WF-1000XM5給我的感覺確實就是更純粹的寧靜,一些煩人的低頻共振聲、高頻鳴笛和本底噪聲都幾乎沒有了,WF-1000XM5是更有效地去除了。
另一方面就是自然。實話說我是前前后后使用過十多款建造耳機的,除了索尼上代的WF-1000XM3和WF-1000XM4外,小米、小鳥、BOSE等一些品牌也用過不少,讓我明白好的降噪耳機一定程度上會有廠家對于降噪的自身理解,也有獨特的算法和硬件支持,并不單靠供應鏈實力。WF-1000XM5屬于那種非常完善且體驗感強的產品,例如柔軟的降噪隔音耳塞兼顧了舒適度和降噪,外腔體本身立體的外支撐結構也非常符合人體工學,結合多年來積累的算法和硬件支持,WF-1000XM5單就降噪體驗而言確實是接近完美的產品,且并非單單是降噪性能的完美,而是多種場景下使用的舒適度、自然度的完美,讓你戴上就可以安心使用。
太多的奉承話我覺得也不用多說了,畢竟老玩家應該知道WF-1000XM5作為索尼沉淀近2年后推出的真無線產品,無論是軟件交互還是實際使用體驗都有太多提升,在如今真無線降噪耳機產品競爭激烈的當下,這款產品有資格成為新的標桿。
CNMO科技消息】對索粉而言,喜憂參半的消息來了。先說好消息:索尼有望在今年晚些時候推出第二代LinkBuds和LinkBuds S。壞消息是:索尼下一代旗艦耳機WF-1000XM6與頭戴式耳機WH-1000XM6,恐怕不會在2024年內露面。索尼似乎把目光放到了明年的上半年。
索尼Linkbuds S
索尼WH-1000XM4于2020年年中登場,XM5在2022年年中發布,這暗示XM6的接班人可能有兩年的間隔。不過,正如@INSIDERSONY所指出的,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那邊至今沒有動靜,而FCC在產品上市前需對其進行檢測認證,這意味著今年發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再說說LinkBuds系列,雖然名字相近,但LinkBuds與LinkBuds S實則大相徑庭。二者雖同為真無線耳機,但前者采用開放式設計,不隔絕外界聲音;后者則走的是傳統路線,側重于降噪功能。
索尼之前將WH-1000XM5耳機與新安卓旗艦Xperia 1 VI捆綁,作為預購福利。說不定,明年的Xperia Mark 7發布時,就能配上XM6系列耳機,畢竟Xperia旗艦通常年中亮相。不過,就當前而言,想要入手頂級的索尼頭戴式或真無線耳機,XM5系列仍是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