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Mac Pro一改上一代的圓形“垃圾桶”設計,全塔機箱大小般的它全面偏向實用化:其內框采用不銹鋼材質,從底座到手柄一氣呵成;內部采用雙面主板設計,極具拓展性;外部采用鋁合金,正面擁有全新設計的挖孔,兼顧通風性能和結構強度。除了目前上架的直立式機箱版本,Mac Pro還計劃推出機架式機型。
處理器和顯卡上,Mac Pro標配3.5GHz 8核英特爾至強W系列處理器,最高可選配至2.5GHz 28核英特爾至強W系列處理器;標配Radeon Pro 580X 8GB顯卡,最高可選配至雙路Radeon Pro Vega II Duo,配備64GB HBM2顯存,Radeon Pro W5700X版本的顯卡模組將在后續推出。
內存和儲存方面,Mac Pro最高支持高達1.5TB的DDR4 ECC內存和4TB的固態硬盤,8TB固態硬盤將在后續推出。此外,Mac Pro還可選配一張定制的Apple Afterburner加速卡,可在加速視頻的實時編解碼,提高剪輯效率。
Mac Pro起售價47999元,若全部選擇頂配,售價則高達39萬,直逼奧迪A6L。你對于這臺蘋果全新的Mac Pro有何看法?你想入手它嗎?
蘋果今年為 Mac 產品線帶來了不少有意義的更新。適逢年末,不少人可能已經有了升級換新的計劃。
但在享受新機帶來的喜悅同時,還有一件不得不做的麻煩事——數據遷移。盡管聽起來只是初始設置中的一個步驟,但數據遷移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新機的使用體驗和之后的工作效率,因此須加重視。蘋果官方有一些指導教程,包括出售、贈送或折抵 Mac 前應該執行的步驟,如何將內容遷移到一臺新的 Mac 等,但都略嫌簡略,不足以解決遷移過程中的很多常見疑問。
對此,本文準備結合自己幾次遷移的經驗,從可選途徑、考慮因素和具體步驟等方面介紹在 Mac 間遷移數據的方法,希望能為有此需要的讀者提供幫助。
由于本文較長,為查閱方便,文中涉及的關鍵步驟如下圖所示:
作為系統內置和官方推薦的工具,遷移助理是大多數情況下最簡單、效果最好的遷移方式。
遷移助理
遷移助理的使用方式很多樣:既可以作為初次開機時「設置助理」的一個步驟運行,也可以在完成初始設置、進入系統后單獨運行;遷移數據的來源可以是另一臺通過雷電、USB 或無線網絡等方式連接的 Mac,也可以是外置磁盤上的 macOS 安裝或時間機器備份。
但是,和大多數蘋果系統的內置功能類似,遷移助理同樣具有簡潔度有余、靈活性和信息量不足的缺點。在遷移范圍的選擇上,除了少數幾個語焉不詳的選項,用戶并沒有太多定制的空間,遷移過程中顯示的進度條和時間預測也基本屬于娛樂性質。
此外,遷移助理能否成功運行有一定運氣成分,在 MacRumors 等用戶論壇上能看到大量「搬到一半卡住不動了」的哭訴。不過,這一問題似乎近年隨系統升級有所改善——例如,John Gruber 就在 M1 版 Mac 的評測中對其大為贊賞,我自己兩次使用遷移助理的經歷也都比較順利。
有過 Windows 維護經驗的讀者一定對使用 Ghost 備份快速裝機不陌生。類似地,Mac 系統的遷移也可以通過在新機上直接恢復舊機的全盤備份來實現。
最簡單的方式還是使用時間機器備份:將備份盤連接到新機上,啟動到恢復模式,然后選擇「從時間機器恢復」即可。此外,SuperDuper!、Carbon Copy Cloner 等第三方軟件也可以創建具有完整啟動盤結構(bootable)的克隆,將其恢復到新機的內置硬盤就實現了遷移的效果。
Carbon Copy Cloner
顯然,全盤恢復的吸引力在于它是一種「無損」的遷移方式——新機在恢復克隆后將與舊機完全一樣,而不用費心考慮是否遺漏。但相應地,這么做也會導致「泥沙俱下」,在遷移范圍上沒有靈活性,只能將有用和無用的數據一股腦地帶進新機;不少軟件也不能自動適應新硬件,還是需要重新配置或者激活。此外,隨著 macOS 改用 APFS 文件系統并對系統分區施以越發嚴格的保護,磁盤克隆的創建和恢復都越來越困難,出現問題的幾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本文并不推薦再繼續使用這種方式。
如果你不信任遷移助理這類工具、不滿足于其定制選項,或者干脆就是想從頭開始設置新機,手動遷移仍然是一個最靈活的選項。事實上,盡管「無縫遷移」聽起來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但舊系統可能隨著多年使用積累了不少藏在「死角」的垃圾文件,和雖然用不上、卻舍不得刪除的資源。借著換新機的機會從頭配置一遍使用環境,不僅可以避免四處清理的麻煩,也可以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和了解自己的使用需求。
當然,手動遷移也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缺點——麻煩。你不僅需要四處尋找要轉移的數據,很多配置也無法通過簡單的復制粘貼遷移到新機。因此,本文并不建議單獨使用手動遷移方式,而是根據下一節討論的因素,考慮如何在工具遷移和手動遷移間分配比例。
「數據遷移」是一個非?;\統的說法。電腦上數據的價值、功能和位置各不相同,就遷移換機的場景而言,至少可以將數據分為「文檔」「軟件」和「環境」三類并予以區分處理:
macOS Big Sur 的啟動宗卷結構(來源:The Eclectic Light Company)
綜上所述,本文推薦以遷移助理為主、手動遷移為輔的遷移方案,后文也將以這種方案為主列舉具體步驟。
備份是遷移工作的起點和基礎。如果準備從時間機器遷移數據,備份的干凈、完整性顯然是遷移成功的關鍵。即使打算全部手動遷移,舊機的完整備份也可以在出現問題時作為安全網。
如前所述,在創建用于遷移的備份之前,應當先將系統升級到與新機相同的高版本。此外,最好先花點時間清理系統中的垃圾文件(可以使用 OmniDiskSweeper 等第三方工具,也可以使用內置的「避免雜亂」功能),并使用磁盤工具中的「急救」功能修復磁盤錯誤,確保得到的是相對干凈的備份。
備份步驟本身則非常簡單:如果此前已經使用過時間機器備份系統,那么連上備份盤,點擊菜單欄的時間機器圖標 >「立刻備份」,等待創建一份最新的備份即可。否則,根據官方指南新建一份備份。
此外,還有一些值得額外關注和單獨備份的重點位置:
除此之外,蘋果的官方指引還提示重置 NVRAM、取消配對藍牙設備等。實踐角度,這些步驟并非特別必要,對于遷移流程影響不大,可以跳過。
完成了舊機上的備份和準備工作,就可以正式開始新機的設置了。在初次開機時,設置助理會提示是否將數據傳輸到新 Mac 上,點擊確認并連接、選擇準備使用的數據源。如之前討論,建議優先使用固態硬盤上的時間機器備份,或者通過雷電或 USB-C 方式連接舊機遷移。
接著,遷移助理會提示選擇要傳輸的信息,可選范圍及其具體含義如下:
如前文討論,在同步盤的幫助下,文檔的轉移是相對容易的,而應用程序也可以比較方便地通過 App Store、Homebrew 等方式集中安裝。因此,如果追求遷移效率,可以有選擇地取消「應用程序」和「用戶文件夾」下部分項目的勾選,優先轉移「其他文件和文件夾」和「系統與網絡」兩項,以保證新機可以繼承熟悉的使用環境。
選擇完遷移范圍后,就可以起身做點別的了。遷移所需的時間根據數據規模、數據源和連接方式而異。經驗上,由于我的數據量不大(100 多 GB),在 USB-C 連接下半個多小時可以完成復制。
對于遷移助理在運行過程中不幸卡住的情況:
雖然遷移助理可以遷移軟件,但并非所有軟件都能在遷移后直接在新機上工作。因此,進入系統后建議按照以下優先級安裝、啟用和重新授權:
如果是遷移到 Apple 芯片的新機,還需要考慮處理器架構帶來的變化:
如前所述,遷移助理選項中的「其他文件和文件夾」「系統和網絡」兩項已經涵蓋了大多數軟件數據和支持文件。如果事后發現存在遺漏,或者有手動遷移、備份的需求,則可以根據以下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如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官方文檔《macOS Library Directory Details》和《Container Directories and File System Access》。)
例如:
如果你不能確定某個軟件的數據保存在何處,除了向搜索引擎求助,還可以使用免費的 AppCleaner 軟件。它的本職工作雖然是卸載,卻也可以用來查找軟件在系統各處的痕跡;將隨意一個軟件拖入其窗口,就可以看到所有相關的文件和目錄,然后針對性地備份和拷貝即可。
用 AppCleaner 查找軟件的關聯路徑
當確認所需的數據都遷移完成、新機使用基本正常后,就可以重置舊機以便后續處置。這需要在恢復模式下完成,包括抹除磁盤和重新安裝系統兩步,官方支持文章都有詳細的說明,在此不贅。
如果你準備將舊機轉售,可能會顧慮僅僅抹除硬盤并重裝系統是否足以保護隱私,是否需要一些額外步驟來保證數據已經被充分擦除。這當然是合理的顧慮;事實上,早期版本磁盤工具曾經提供「將所有數據清零」和「安全抹掉」等功能,通過向硬盤中反復填充空白數據,減少事后通過軟件恢復的可能性。
但是,蘋果已經在搭載固態硬盤的 Mac 上隱藏了這些功能。根據蘋果一篇支持文章的說法,對固態硬盤執行標準的擦除操作已經能使數據難以恢復,因為固態硬盤的工作機制是將寫入數據分散在各處(主要是出于減少磨損的考慮),擦除后很難從碎片中拼出完整的信息。
蘋果指出,確保固態硬盤上數據安全的更好方式是使用「文件保險箱」(FileVault),這是 macOS 系統自帶的硬件加密技術,一般情況下已經默認啟用了(你可以到「系統偏好設置」>「安全和隱私」>「FileVault」確認或手動啟用)。由于 FileVault 加密后的數據只能通過加密密鑰和對應的密碼解鎖,而擦除操作會刪除加密密鑰,即使有數據殘留,也因無法解密而完全無用。
當然,如果你確實希望通過反復寫入方式擦除硬盤,仍然可以通過終端下的 diskutil secureErase 命令實現,具體方式參見該命令的手冊(man diskutil)。你也可以閱讀維基百科關于固態硬盤數據遺留的討論和備份解決方案商 BackBlaze 的博客文章來進一步了解這一話題。
遷移并非能一步到位的工作。盡管八九成的事項可以在兩三小時到半天之內完成,但剩下的一兩成「長尾」則可能要在接下來的幾天以至幾周中,隨著日常使用逐漸補齊。
事實上,大多數遷移失誤都不是出于技術障礙,而是由于圖快、圖全,缺少耐心。值得時刻提醒自己的是:新機看起來再朝氣蓬勃,也是一張白紙,需要經過磨合才能逐漸上道;舊機相比之下再黯然失色,也是掌握你使用習慣和重要數據的堅實后盾。遷移雖然是一件麻煩差事,但也是少有的全面整理數據、反思使用習慣的機會。成功遷移的回饋,不僅是熟悉卻更順暢的使用環境,還有對自身需求的進一步理解和工作流程的優化。
頭巷尾的星巴克咖啡店里面,端著咖啡,前面放著亮著蘋果LOGO的筆記本電腦再拍照發微博的人比比皆是,而從2015年3月開始,這些人的筆記本電腦將會逐漸變成新的,更輕更薄的,12寸屏幕的新MacBook,只可惜這新款的LOGO不會發光了。
言歸正傳,本次發布的新款MacBook不論是在厚度還是重量上都達到了一個相當喪心病狂的水平——13.1mm厚,重量僅僅兩斤出頭,雖然聽起來好像沒什么,但是考慮到新MacBook的屏幕尺寸達到了12寸,這幾乎是難以置信的。雖然新MacBook為了達成現在的外觀還犧牲掉了SD卡槽,不過換取的輕薄和長續航,實際上還是值得的。
為了將MacBook做薄,蘋果對現有的設計做出了些許調整,其一就是鍵盤,這個鍵盤對于初上手的人來說肯定會有些不習慣,甚至對于以往的MacBook用戶來說都會有點不習慣, 盡管蘋果宣稱新的蝶翼式設計能夠讓帶來非常優秀的敲擊手感,但是對于用戶來說,新的鍵盤依舊很硬,鍵程很短,手指頭在上面敲擊的感覺就像在一臺平板電腦的觸控屏上面敲擊一樣,在飛速打字的時候,自動糾錯功能肯定是必須開啟的,至于用一段時間之后,應當還是會習慣的吧。
新的觸摸板準確度相當高,不過手感再一次地,有點奇怪——因為這塊觸摸板實際上是固定死的,不能夠按下,但是用震動模擬出來的回饋會給人感覺真的被按下去了一樣,用了幾次感覺還是蠻爽的。另一方面,蘋果這次的Force Click功能在實際用起來的時候也是不夠直觀的,使用的方法就是將指針移到目標上面,然后用力按下觸摸板并保持住,就好像對著這塊觸摸板練習空手道一樣,按下之后,會感受到一個模擬出來的回饋震動,然后這個Force Click功能就被啟用了,在支持這個功能的APP,諸如蘋果的QuickTime之中,會對應不同的功能,比如在點擊快進或者快退按鈕時,手指頭壓得越用力,QT的快進或者快退速度就越快,其實還是蠻有意思的,只不過對于一個不愿意在自家鼠標上放多于一個按鈕的公司來說,這樣的人機互動方式給我們的感覺還是有點OOC了。
在來回反復使用了幾次這個Force Click功能之后,個人覺得這個功能其實還是沒有那么挑戰智商的,用了幾次下來感覺也就比較自然了,在某一個DEMO之中,程序建議我試著用不同的快進速度快進一個視頻,而我在經過苦心練習之后,終于可以稍微自如地控制快進速度了,而不是一上來直接用60倍速快進。
新的MacBook機身會有三種配色,可能會有很多人覺得金色款會丑爆,個人覺得還好,在三種配色盒子中,個人最喜歡的是灰色,而不管最終你選擇的什么機身顏色,它們看上去都會極其地薄。
性能方面,目前簡短的上手玩實在是不能反映它的真實性能了,至于體驗的感受就是很流暢,2304×1440的屏幕上面看不出什么掉幀的現象,256GB閃存入門版本標配的是1.1GHz的酷睿M處理器(睿頻2.4GHz),512GH閃存的頂配版標配1.2GHz的酷睿M處理器(睿頻2.6GHz),二者均可以選配1.3GHz的酷睿M處理器(睿頻2.9GHz,其實也就是唯一的可以選配的東西),全系標配8GB 1600MHz LPDDR3 RAM,搭配的GPU是英特爾HD5300。
內置的電池容量為39.7Wh,能夠支持最長9小時的網頁瀏覽時間或者10小時的視頻回放時間,原生運行OS X優勝美地操作系統,這樣折算下來,續航能力甚至超過了蘋果在本次發布會上一起發布的蘋果手表喔。
可能很多人覺得這塊高分辨率的屏幕是本次MacBook的重頭戲,而在這里,我要告訴大家,不,絕對不是,真正的重頭戲是在機身側面的一個USB Type-C接口,它既是電源接口,還是個顯示接口,甚至它可以辦到目前一切可以使用線纜辦到的事情(不過蘋果還是很大發慈悲地保留了3.5毫米耳機接口)。
不過其實有點可惜的是這個接口并沒有采用蘋果有名的MagSafe接口樣式,但是這個接口的多功能性依舊是讓它值回票價,首先,新MacBook的長續航能力保證了用戶并不需要隨時接著電源來使用,并且這個接口還頗有未來的那種萬用接口的感覺——過去30年之中,對于這種萬用接口的YY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實現起來依舊有點難度,而今天被改變了世界很多次的蘋果這么端出來了,也許這樣的萬用接口夢在最后真的能夠成真呢?
不過就目前而言,新MacBook的用戶依舊還是需要一個轉接口來使得他們手中的新MacBook在“落后”的現實之中委屈委屈,不過要是能夠得到各個廠家的認可,這種通用的多功能的充電/數據傳輸/連接接口的普及速度也許會是超乎我們想象地快,而未來也許不是那么遙遠的。
哦對了,今天新發布的MacBook將會在4月10日正式上市銷售,內置256GB內存的基礎款售價將會為1299美金(約合人民幣8134元),512GB存儲以及處理器性能更好的頂配版將會以1599美金的價錢開賣(約合人民幣10013元),以上均不包括選配處理器的價錢,果粉還不快買買買?
原文、圖片來自The Ve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