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主機內存條在哪里:
1,如下圖紅線區域所示,既為內存條插卡槽;
2,內存超過4G,一般就要換64位系統,32位系統支持最大使用4G內存,超過就會浪費。
3,各版本內存條插槽不同,主板不可以同時互用EDO、FPM、SDRM、RDRAM、DDR、DDR2、DDR3。其中DDR、DDR2、DDR3內存是市場主流。
4,內存條最好與電腦上原裝內存主頻品牌一樣,兼容性好些。
電腦內存條怎么安裝:
安裝內存條的注意事項 :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自己去安裝內存條的,但是由于自己電腦的內存不足等現象,工作需要的話,如果直接更換電腦的話就覺得很浪費,所有只需要在增加一條內存條或者購買一條足夠大的內存條替換原先的內存條即可。那么安裝內存條的話,其實是很簡單的。因為我們電腦主機的主板上一般都會提供內存條的插槽。但是在插內存條的時候注意不要插反,因為插反的話會磨損到內存條的紋理,導致內存條損壞的情況。
知道各位機友們小時候,有沒有對著“我的電腦”的界面沉思過這么個問題:
電腦有C盤、D盤F盤還有G盤,為什么就沒有A盤和B盤呢?
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帶著求知欲認認真真搜索過。
結果發現,網友們關于這個問題紛紛化身謎語人,閉口不談究竟是為什么沒有A、B盤。
機哥最后倒是發現了原由,竟是怕暴露了年齡。
所以,這A、B盤到底是去了哪里呢?
嘿嘿,機哥今天就要給大家解開這個“都市傳說”。我們要從早期的電腦開始說起了。
最早的時候電腦是純硬件,只空有一個軀體。
系統需要一個“容器”裝著,這個“容器”就是軟盤驅動器(軟驅)。
(IBM 23FD:世界上第一塊商用軟盤)
總結一句話就是:電腦就是個空殼,插入什么系統軟驅就運行什么系統。
試想一下,如果現在的手機可以插一張盤運行安卓,再換一張盤運行iOS,真的是爽歪歪~
可那個時候系統可沒這么好玩,當時主要搭載的是DOS系統,系統的所有操作都是通過輸入命令符實現的。
既然是作為電腦的系統盤及第一個接入盤,命名為A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但軟盤的質量很差,尤其是頻繁的寫入就更容易損壞。所以不少人會將A盤設置成“只讀不寫”,以防止損壞系統文件。
當時還沒有儲存空間之說。如果像上邊那樣操作的話,一旦重啟就是新電腦了。
試著想一下,機哥碼字碼了一整天,結果突然停電關機,就什么都沒有了。
隨著電腦承載的任務越來越多,文件數據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要,文件丟失誰也不敢做冤大頭。
這時候人們就想到用個設備存儲文件數據,這樣即使停電關機也不用從頭再來。
八弟:我知道,于是U盤就誕生了~
咳咳,離U盤出生還有20年呢。
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挺簡單,再加一個軟盤就好了,平時它就一直跟電腦連在一起。
它用于儲存工作以及文件數據,這樣就可以在下一次開機時繼續完成之前的工作,還可以獨立取出和別人讀寫數據。
既然是第二個軟盤,叫B盤也不過分吧?
時間便到了20世紀80年代前夕。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設備:
這時,雙軟盤已經成為了主流配置。我們可以看到Apple II有兩個讀取槽,這就是一個讀A盤一個讀B盤的。
機哥順帶說一下,1979年的時候,一張軟盤的儲存空間也不過875KB。
再看看現在,軟盤連一張普通照片都存不進...
有的機友可能就會問了:A盤和B盤都來了,啥時候來C盤呀?
誒,這不來了嗎~
C盤的說法,其實是伴隨硬盤的出現而出現的。
1983年,IBM發布了第一款帶「硬盤」的個人電腦:IBM-XT。
這臺電腦的地位之顯赫,IBM將其命名為“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
個人電腦的英文縮寫“PC”,成為未來40年所有個人電腦的代名詞。
(IBM-XT:個人電腦PC的開創者)
說到配置啊,在當年也是稱之為機皇~搭載Intel的8088,內存128–640KB,硬盤為10MB。
足足10MB呀,這比起軟盤幾百KB可真的是“良心”多了。
存儲空間得到暴漲,因此,硬盤對于軟盤來說,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更別提后來隨著硬盤的不斷發展,直接干到了幾百GB,甚至1TB,妥妥的秒殺軟盤啊。
吶,既然在此之前,A和B兩個字母都已經被“征用”了,硬盤就順理成章叫C盤了。
但這只是形成了A、B、C三盤合璧的情景,那為什么后來A和B不見了呢?
別急,咱們現在區分一下ABC三個盤各自的任務哈:
A盤負責裝操作系統;B盤做文件儲存以及和交換數據的設備;C盤用于儲存穩定的文件數據。
隨著C盤的容量越來越大,終于有一天,微軟醒目了:反正硬盤都已經那么大了,為什么還要軟盤呢?
微軟直接把系統默認裝在了C盤,所有目錄的默認保存路徑也就隨之轉移到了C盤。軟盤的作用開始削弱。
隨著系統盤的更改,軟盤的生命已經開始了倒計時。
在這個過程中,光盤和U盤的出現更是加速了軟盤的消失。
(比爾蓋茨與光盤)
小小的一張光盤可以裝下比爾蓋茨身下33萬張紙的內容。一張光盤的儲存空間可以很輕易的達到數百MB。
相信機友們小時候都用過光碟吧?幾百MB的空間可以存電影、存游戲。像軟盤可就做不到這點了。
機哥說是**推動了科技的發展,不過分吧~
而再后來出現的USB閃存盤(U盤),它做到了隨時可讀可寫。
不僅儲存空間達到軟盤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體積還更小,可以像個鑰匙一樣裝在口袋里。
電腦廠家更希望推廣USB口,這不光是因為U盤本身足夠優秀,而是取消了碩大的軟盤槽,電腦可以輕便簡約不少。
可以說,硬盤、光盤、U盤三者的出現和普及,直接干掉了軟盤。
但是,軟盤就這么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里了嗎?
雖然現在我們很難在電腦上見到A、B盤,生活中很難見到有人拿軟盤來存東西,但是,機哥要說但是了,其實軟盤并沒有真正離開我們。
我們現在還能在某寶、某魚等平臺上還能搜到軟盤呢。
令很多網友沒想到的是,現在這些軟盤,竟然被05后、10后當做是Word文檔保存按鈕的手辦。
因為啊,現在我們電腦里的保存按鈕,還是軟盤的樣子。
也算是人類科技歷史遺留下來的一個小彩蛋了~
不僅如此,微軟也是為了向計算機歷史致敬,即便是在最新的Windows 11里也還是保留了A、B軟盤的名位,依舊是以C盤作為初始盤。
它們雖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消失了,但這看不見的名位,就是它們存在的證明。
于內存來說,普通消費者更在乎的是品牌與容量,在選購電腦挑選多大的容量內存,才能滿足自身需求,不錯的品牌主要體現內存品質以及售后的保障。不過對于DIY發燒人群來說,超頻至極高的內存頻率同時收窄時序才是追求的目標,所以這些特殊人群在挑選內存的會特地關注內存顆粒,因為它極大的影響著內存頻率超頻體驗。那么內存顆粒哪個好?有什么區別?下面裝機之家分享一下常見內存顆粒科普知識。
常見電腦內存條顆粒知識科普
常見電腦內存條顆粒知識科普
內存顆粒是什么意思?
我們知道,內存是CPU以及其他設備進行溝通的橋梁,在電腦中所有的程序的運行均在內存中進行的,內存的作用是用于暫時存放在CPU中的運算數據以及硬盤等設備交換,只要電腦在運行中,CPU就會將需要運算的數據調到內存中進行運算,等待運算完畢之后,CPU再將結果傳送出來。
內存顆粒就是DRAM芯片,通俗一點說,內存顆粒就是內存用來存儲數據的中轉倉庫,不過它不像硬盤,它屬于易失性存儲(臨時存儲),只要斷電之后,存放在內存中的所有的數據就會消失。
內存條
目前市場上,主流內存顆粒生產商主要是三星、海力士、美光這三家,由于不同生產商的技術研發實力、制造工藝水平以及芯片設計不同,所以生產出來的芯片質量肯定也是不同的。加上內存顆粒生產時會有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所以一些極品的顆粒會被特挑出來作為高端超頻內存條,而對于普通合格的顆粒會做成普通的內存。
內存顆粒好壞有什么影響?
內存顆粒好壞最主要是體現在于超頻體質上,顆粒體質越好,超頻能力越強。
針對消費市場上主流的三大顆粒生產商,我們來說說它們的顆粒,先來說說三星顆粒。
1、三星內存顆粒
三星內存顆粒的體質是業內公認的,優秀的超頻性能與出色的穩定性備受廣大超頻玩家青睞,尤其是三星的B-die顆粒,眾多內存超頻記錄都是它的杰作,無論是intel還是AMD平臺,都有著良好的兼容性,在intel平臺中超頻4000MHz以上的頻率只是基本,同時時序還很低,絕對是玩家心中的高端極品顆粒。
三星的特挑B-die顆粒(K4A8G085WB)
剛剛提到內存顆粒生產時會有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三星B-die顆粒也不例外,三星B-die顆粒可以細分三種類型,分別是特挑B-die、普通非特挑B-die、邊角料B-die。
其中特挑B-die無非就是廠商精選出來的最好體質的顆粒,具備超強的超頻能力,特指內存顆粒編號為K4A8G045WB、K4A8G085WB等5WB后綴系列中的BCBP顆粒,當然特挑B-die顆粒無疑是被內存廠商作為旗艦產品的,不過價格自然比較昂貴。而剩下的普通B-die顆粒體質也算不錯,邊角料B-die就是其中體質最差的了。
不過根據三星最新公布的產品指導說明書,B-Die顆粒已經陸續停產,接替它的將是新款A-Die、E-Die。全新的三星A-Die、E-Die在內存顆粒密度提升了,單顆的容量更大,從而有效的降低成本,三星表示新款A-Die的超頻能力與B-die基本一致,甚至更好,并且容量更大,單條輕松32GB。此外,還有三星C-die和E-die體質就相對一般了。
不過對于目前不少內存廠商由于顆粒庫存,依然可以選購到特挑B-Die顆粒的旗艦級內存,但價格偏貴。
2、海力士內存顆粒
為了更好的改善與友商三星的差距,海力士終于推出了近幾年熱門的CJR顆粒(海力士C-die顆粒),是繼MFR、AFR之后的第三代8Gbit顆粒,CJR顆粒體質比較好,尤其對AMD銳龍平臺兼容性支持的非常不錯,輕松上3600MHz頻率。
海力士內存顆粒
此外,海力士還推出了更新一代的JJR顆粒(J-die),JJR顆粒的誕生就是為了取代之前的MFR顆粒與AFR顆粒,JJR顆粒超頻體質上稍不如CJR顆粒。
3、鎂光內存顆粒
鎂光內存顆粒屬于一直穩定耐用型的,在超頻性能是無法與三星攀比的。鎂光B-die是出貨量較大的顆粒,屬于穩定耐用型,對于超頻體質比較差,大家購買這顆粒默認頻率使用就行了,不用考慮超頻內存。
我們知道,鎂光公司旗下還有一家Spectek子公司,采用的都是鎂光的降級片,這些降級顆粒的內存在顆粒上會有大S的標志,所以稱之為“大S顆粒”。什么是降級片,所謂的降級片其實就是鎂光生產的高頻率的內存顆粒,例如3000MHz,無法達到要求之后給子公司Spectek,降級為2400MHz或者2666MHz主流頻率進行出售,或者有些大S顆粒就是低端內存篩選標準篩選下來的,較低的良品率,這種就屬于垃圾顆粒,當然大S不一定就是降級片,有好也有壞。大S顆粒基本都是一些山寨內存廠商喜歡使用,通常不建議。
大S顆粒
不過鎂光也推出了超頻體質不錯的顆粒,那就是近段時間比較熱門的鎂光E-die,有超頻玩家將鎂光E-die顆粒的內存超頻至4000MHz頻率基本難度不大,不過需要加較高的電壓,時序難以收窄,不過價格相對實惠便宜,鎂光E-die顆粒基本采用在自家英睿達品牌的原廠內存上,當然同樣是鎂光E-die顆粒也有體質上的區別,體質最好的是C9BJZ,其次就是D9VPP,目前E-die其它型號與普通的B-die差距不大。
內存顆粒排名
內存顆粒廠商排名,其實每家都有好的顆粒,也有較差的顆粒,所以看顆粒就行了,至于目前的內存顆粒的好壞排名,我們借用網上的一張內存顆粒綜合性能天梯圖來分享給大家看看,顆粒越好,顆粒在天梯圖位置越高。
內存顆粒排名
注:當然這只是目前的內存顆粒排名,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產商技術的創新,后期會不斷的帶來表現更好的顆粒,所以會更新換代的。
內存顆粒怎么看?
內存顆粒查詢軟件我們可以采用Thaiphoon Burner(臺風)軟件進行檢測,可以檢測到內存各個信息,最好更新到最高版本,軟件檢測不一定百分百準確哦。打開Thaiphoon Burner(臺風)這款軟件之后,我們點擊“Read”讀取內存查看PART MUMBER(顆粒編號),從顆粒信息中可以看出這根內存是CJR顆粒的。
Thaiphoon Burner(臺風)檢測
如果不是馬甲條內存,裸條我們也可以直接從內存顆粒上來看,能夠到看到如下圖的內存就是CJR顆粒的。
CJR顆粒內存
以上就是裝機之家分享的常見電腦內存條顆粒知識科普,內存顆粒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基本在使用上沒有任何的影響,所以沒有必要太糾結內存顆粒,老老實實看容量就行了,而對于極致超頻玩家來說,想要超頻很高的頻率,那么內存顆粒就顯得十分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