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源:IC photo
2013年的時候,當時我剛進入影視文創行業,帶著對整個產業的疑問,找了大量的資料來理解內容產業的發展和未來。有兩個問題一度有點困惑,于是我發在了知乎里:
怎樣把電影票在影院里賣得更貴?
電影院電影為什么沒有免費的?
隨著這么多年過去,今天再來看類似的問題,我的個人理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簡明扼要地回答一下標題上提的問題:
去影院看一部剛剛面世的90~120分鐘的電影,是一種對內容行業的觀眾、創作者、產業發展本身都最為有利的消費方式,并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無可取代。
但是在中國當下,因為長線回收機制沒有合理建立,優質內容的生產能力嚴重不足,讓一個相對較為優質的內容迅速曝光在大眾面前,或許是一種在互聯網平臺看來,回報更高的方式。
具體解釋下:
1.對觀眾來說,影院的聚合作用會產生更強的感官刺激,除了因為幽閉環境下更容易產生共情,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嗅覺。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當感官保持專注時,由群體共情所產生的激素分泌,會形成非常強的場域效應,大大增強觀影體驗。
這也是我們在遭遇到好電影時,會有一種恍如隔世感的原因,同時也是一部不那么流暢的電影,在影院里當多人一同觀影時,相對更容易代入的核心理由。
具體的可以點擊下面這篇文章:新發現:空氣中真的可以彌漫緊張氣氛嗎?(2013-2014年,從12月1日到1月14日,研究人員在科幻、冒險、恐怖、驚悚、浪漫喜劇等不同類別的影片放映期間,收集并分析了9500人次的呼吸。總計16部電影,共108場……)
2.對于優秀的創作者來說,影院有效進行了口碑人群的篩選。難以衡量價值的時間成本,使得對一部電影的喜好相對猶豫的觀眾,不會在第一時間走進影院。
一般情況下,在首周末走進影院觀看某部電影的,多數是觀影頻率相對較高,同時對這個類型有一定偏好的觀眾。
如果電影本身完成度尚可,這些觀眾本身就是普通電影愛好者身邊的“KOL”,他們的口傳口會成為引爆流行話題最主要的杠桿,對于電影宣傳來說,效果好于一切營銷手段,非常容易拉高電影的長尾效應。
如果所觀看的場所是在家庭,或者是在注意力比較難以集中的移動端,當觀看和退出的選擇都很隨意時,哪怕電影本身的質量還不錯,觀眾會進行口碑傳播的可能性都會大大降低。
當觀看時所處的環境很容易被打擾,觀眾與電影的共情難以達成,那么以情緒引導為主要目的的電影,在節奏感上更是會被大大被破壞,所能產生的口碑效應和被討論的意愿折損就會越發嚴重。
這個部分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寫的比較仔細了,詳細可以看這一篇:
王義之:2017:口碑傳播的原理,如何讓好電影賣得更好?
3.對于產業來說,因為影院有著成本小投入,傳播大杠桿的效果,因此窗口期不僅是在保護影院,而是在保護一部電影的價值最大化。
內容產業的核心是販賣信息不透明,這里強調一下,內容產業的核心是通過信息不透明來獲利,而不像互聯網工具一樣,是加快信息的流轉,因而通過增加效率來獲利。對于內容產業來說,購買的不便利對消費某個角度上來說可能起到的是促進,與互聯網工具的價值有著本質區別。
我們之所以會對內容產生消費意愿,是建立在“完形”的訴求上,大體上意思就是當某種信息在我們面前出現了很多次,如果這個信息有不完整性,我們會試圖補足完整。“完形心理學”的理論是預告片、海報販賣故事懸念最核心的邏輯基礎。
人類在補足信息的完整性上,有著非常強的生理性訴求,因此當一部優秀的電影,首先成功引發消費者好奇,讓他走入影院消費,獲得良好心理體驗,然后引發口碑傳播,激發其他人包括消費者本人后續多次觀看的意愿,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內容產品的價值消費模型。
最近我看到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發布了一個研究,大體上意思就是線上線下之間不是一個互為取代的關系,而應該是一個相互助益的陪伴。(深度 | 研究顯示縮短影院發行窗口,會減少線上家庭影院收入)
這類研究其實從70年代,美國有線電視興起之后,就做過很多次了。類似的論文我看過不下十幾篇,但每當電影在各渠道的利益分配波動時,相關的解釋就得重新來一次,否則大家很難理解內容產業的本質邏輯。
總之,如上所述,影院的價值意義不僅僅只是播放渠道之一,它之所以成為首選的播放渠道,不僅是因為歷史原因,也有它本身的特質,這個特質當下來看,只要電影的講故事形式不發生大的變化,影院對一部內容來說仍然會是不可取代并且意義重大的。
不過,我上面也提到,對于中國的內容消費市場,當消費習慣,觀看渠道,商業模式都在培育之中時,影院是不是一定需要,就不好說了。
這里順便講幾點中國影院體系當下的問題,不展開,簡單了解下就好。
國內的影院很難完成集約,因此經營效率比較低。因為院線是從國有體系延續下來,現在很多非常好的影院都掌握在地方性的國資手中,大家沒有意愿進行整合,也多數沒有意愿大幅度提升經營效率,因為受益于地塊區位,效益本身不錯,只要開門迎客就可以了。
受制于國內電影宣傳在戶外沒辦法靈活操作的限制,和國內單體影院偏小的建筑格局,觀眾在走入影院的儀式感上并不強。在國外,一部電影的上映,可以在戶外做大量的宣傳工作,國內這點上非常受限,人和群體性活動基本很難批復。像迪士尼在林肯公園開個10萬人party這種事情,在國內是無法想象的。歐美市場的影院,500人以上座位是很常見的,但國內多數屬于100人以內的小廳,這就使得觀影這件事情,在國內的儀式感和聚合效應并不那么強,有時可能還不如在家里看個投影沉浸,因此一部電影的消費場所在哪里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大家如果在國外看過電影,可能會發現一個不同,國外在電影票上的放映時間往往不是正片的時間,而是開始播放預告片的時間,正片有可能是5、10或者15分鐘之后開始,這是一個建立影院消費意識的核心措施。這樣觀眾就會比較早的走入影院,在等待電影放映的過程中,體驗新電影的廣告,從而引發下次再進入影院的意愿。而不像國內,除了電影前貼片非常短暫的幾十秒或者一分鐘,大部分電影都不會選擇在影院投入廣告,這就使得觀眾在建立影院消費意識上弱了很多。
上面說的最后一點,其實以前我們和國外是一樣的,但據說是被某個消費者告了,然后政策法規上面就調整了。我很想知道當初這位消費者是誰,他一個人基本就把整個電影產業的營收模式改變了,最近10年,至少讓中國電影產業少收100億是有的。
影院本身運營能力的不給力,和互聯網平臺在流量變現能力上的強力產生了極大的落差,這就讓一部電影是否需要在影院觀看變得比較撲朔迷離了。可能最終,還是錢說了算吧。
本文源自虎嗅網
濟南部分影院同一場電影線上線下票價相差數十元#《315調查:線上線下電影票價差異的探究》
每年的3月15日,中國消費者都會關注起“315晚會”和各種消費投訴。今年,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是有關線上線下電影票價相差數十元這一現象。在中國電影市場,線上購票和線下購票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價格差異,這引發了人們對于電影票價背后可能存在的貓膩的猜想與質疑。
首先我們來看看線上電影票價相較線下為何更高。在互聯網時代,人們越來越習慣通過手機或電腦購買電影票,線上購票也變得更加方便快捷。然而,為什么線上電影票的價格明顯高于線下購票呢?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平臺服務費和手續費的加價。電影票務平臺為觀眾提供便利的購票途徑,但也需要收取一定的手續費作為服務費用,這部分費用可能被轉嫁給了消費者,導致線上票價較高。另外,線上購票中常常會出現促銷活動,折扣碼等優惠形式,但實際中可能會有不少限制條件,導致實際購票價格并沒有線下購票實惠。
其次,線下電影票價相比線上更便宜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方面,線下電影院可能推出更多的優惠活動,例如學生票、團體票、早鳥票等,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往影院觀影。另一方面,線下電影院也會利用附屬服務(如賣場、商超、餐飲等)來彌補票房損失,因此電影票價可能設置得更低,吸引更多消費者到店消費其他產品或服務。
針對線上線下電影票價差異的問題,監管部門應該加強相關規定和監管力度,確保消費者權益不受損害。電影行業也應該摒棄短期盈利的思維,提高透明度和公平性,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在3.15到來之際,希望消費者能夠保持理性消費的觀念,不被表面的優惠活動迷惑,要理性比價,在享受電影樂趣的同時珍惜自己的金錢,讓電影市場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愿中國的電影市場能夠越來越好,給廣大影迷提供更多更優質的觀影選擇。
315調查告一段落,但對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與監管,卻需我們持續關注與努力。愿中國市場更加公平,消費環境更加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