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Basso大家很熟悉的廠商了,旗下的高音質播放器系列是他們主打的產品線,DX系列的播放器包括DX50/80/90/100/200等經典產品,去年主打的旗艦產品DX200有著非常優秀的外觀設計,改變了大家對國磚的固有印象;同時DX200的聲音調教非常不錯,加上對可更換耳放卡的支持,不同燒油可以調教自己喜歡的聲音;雖然DX200的完成度非常高,但其旗艦級的定位對于預算較少的人而言,有點過于奢侈(雖然DX200性價比已經很高)。iBasso也需要一款產品來占領3000元檔國磚市場,于是乎,DX150就此誕生了,DX150是一款在設計思維上非常“手機化”的產品,在國磚這條產品線上,出現很多與手機相關的特性讓這款產品顯得非常有趣。

    由于本文內容較長,大家可以自行根據小標題查看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外觀與做工(簡單看看)

    DX150的總體設計語言與老前輩DX200很相似 ,基本上保持了相近的尺寸,區別主要在機身右側的音量旋鈕初,DX150去除了鏤空防誤觸條;有些人會比較喜歡這個設計,因為更加簡潔,也有些人會喜歡這個金屬條帶來的設計上的靈氣。我個人更喜歡方方正正的造型,這個鏤空金屬條確實有點影響造型。至于對防誤觸會不會造成負面影響,我在后文會提到。

    除此之外,DX150的屏幕和機身A面完全平齊,不再和DX200那樣凸出機身表面;這一點我很喜歡,整個正臉顯得非常簡潔,不會有凸出保護屏幕結構帶來的視覺污染,在使用上也更適合觸摸屏操作。

    從總體外觀來看,DX150延續了DX200的設計風格,整體方方正正,類似于手機的設計,非常硬朗;CNC金屬機身的調色類似于槍灰色,配合黑色玻璃面板的屏幕,看起來有很高的品質感;金屬表面有明顯的磨砂處理,觸感很細膩。和以往給大家留下傻大黑粗印象的國磚相比,DX150保持了DX200上重視外觀設計的優點,值得鼓勵。我也希望國產廠商在保持好聲音的前提下,繼續努力打磨外觀、UI交互的設計——這正是很多國外大廠的優點,國產廠商不缺技術實力,很多時候只是對細節還不夠在意;而DX150和DX200都做到了這一點,這也讓我很期待下一代iBasso產品的外觀演進趨勢。

    DX150這次直接采用了一塊4.2英寸的IPS全貼合觸摸屏,分辨率達到了1280*768,計算PPI后其實已經屬于retina屏幕的范疇,好評沒的說,并且自帶酥油茶。在這塊高分的屏幕上,你可以完成全套的音樂播放操作,配合定制的android系統,操作體驗很友好。

    DX150仍然保留了重要的盲操能力,在機身右側搭載了音量旋鈕以及常見操作按鍵;這些按鍵被固定在一塊銀色金屬側壁上,仍然維持了很高的做工;但我個人不太喜歡這里的外觀過度設計,槍灰色機身與高亮銀邊不太搭,也可能是因為按鍵本身就是銀色的。如果能做成一體式的設計,相信DX150的顏值會更高;但考慮到它的定位和實際表現出來的做工,好像也沒有什么可以苛求的了。

    由于可換模塊的設計,DX150的接口主要位于機身上側的固定部分,上方搭載了與可換AMP無關的SPDIF接口和Type-C供電數據口,前者基本算是國磚標配了;而搭載了后者的國磚廠家們,明顯都是在往智能化的方向上做準備,在iBasso這里則已經是相當純熟了。

    DX150的后蓋上側是一塊黑色塑料片,這里可謂式拉低整機顏值的一大敗筆。為了保證無線信號的穩定,播放器上也不可能和手機那樣做納米注塑天線,所以要預留天線凈空區;我覺得這塊塑料片調成與機身一樣的顏色是最好的,或者做成皮革樣式,也能提高機身的一體觀感。不過ibasso自己推出了DX150的專屬皮革護套,套上去后就完全看不到后蓋了,這也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法。

    機身后蓋下側設計為可換模塊,預留了模塊通信接口;一般而言這種地方會顯得松松垮垮,但是DX150沒有這個問題,換上新AMP模塊后仍然具有很高的一體性,說明在模具精度上花了心思。可換模塊的設計非常考驗工廠的品控,參考LG推出的G5,也是可換下巴設計,G5用戶的掉下巴、松垮現象就非常常見。在DX200、150兩臺機器上,iBasso控制的很好。

    操控與交互、系統體驗(建議閱讀)

    DX150保留了實體按鍵,包括按鈕式與旋鈕式兩種;其中音量旋鈕阻尼調教的很合適,不松不緊,旋轉的時候確認感很順滑。前面已經提到了,DX150去除了遮擋音量鍵的金屬片,但由于旋轉按鈕做了針對性調教,所以并沒有發現誤觸方面的問題;當然如果你喜歡把播放器放進口袋里,那么注意一下方向還是挺有用的,背包黨可以無視,音量按鍵不會誤觸。

    由于DX150去除了DX200中的純音模式(芒果系統),完全只保留了iBasso定制的安卓系統。優點是操作邏輯完全統一,保留了安卓原生的美觀界面,不會有強行切換交互造成的操作割裂感,而且習慣了智能手機的人也能快速上手;最重要的是安卓系統賦予了播放器無限的可能性,各種網盤、云音樂app會極大充實用戶的移動音樂庫,這是傳統國磚不可能做到的地方。

    一般在手機上我們會衡量設備流暢度要分開兩部分,即加載使用應用時候的速度,以及操作時候的跟手度與流暢度,就我個人使用體驗而言,DX150系統很流暢,跟手度很好,目前的日常使用中還沒有發現明顯的BUG。

    值得一提的是DX150搭載了2.4G/5G雙頻Wifi(此處改@華為),5G頻段能極大地緩解空間電波復雜化下無線信號弱的問題。以我家里的老舊無線路由為例,在使用2.4G頻段的時候,兼容性較差,再加上有其他無線鼠標等設備,導致手機和DX150使用2.4G頻段下聯網困難,DX150還會引入干擾聲,而G頻段下使用DX150時可以最大程度地解決信號干擾問題。

    其實在高音質播放器上,引入安卓系統與WLAN是非常難以選擇的決定:搭載安卓系統可以提高用戶操作體驗,相應的輪子多很多,二次開發相對簡單,但是需要對底層音頻架構大改;不引入WLAN則搭載智能操作系統無意義,引入WLAN在射頻管理上對廠商而言,是巨大的技術挑戰。這一把雙刃劍,用好了,戰無不利;用不好,自斷一臂;從現在來看,在DX150上,如果把后期的系統更新都維持到高水平,那就可以算是戰無不利了。

    非音頻部分硬件配置分析(推薦閱讀)

    一般而言我是從來不分析音頻產品的“非音頻”硬件配置的,在我印象中,相當一部分的國磚應該還是停留在單片機的時代。但碰到DX150必須提一嘴了。

    DX150采用了8核64位A53的SOC,由瑞芯微提供。搭配2GB RAM和32GB ROM,再加上只要應付768p的分辨率,這個配置已經綽綽有余了。這也是保證DX150流暢運行的硬件前提,我認為對付以后的系統更新也沒有什么問題。

    比較風騷的是DX150不僅采用了Type-C接口,還在HIFI播放器上引入了快充功能,兼容USB-PD和QC2.0快充,而市面上QC快充頭非常便宜,樂視倒閉拆機頭才不到二十元。這個快充的可用性非常高,考慮到DX150搭載了4400毫安時的大電池,引入快充是非常重要的,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聽個歌還得給國磚充一晚電的事情了。買DX150的用戶務必購買一個QC2.0或3.0充電頭,物美價廉體驗好,這是DX150相對其他國磚所具備的壓倒性優勢。

    音頻部分軟件、硬件配置分析(不感興趣的可以跳過)

    其實軟件部分沒啥好說的,iBasso專門重寫了底層音頻架構,這部分與硬件平臺相關,不可能開源給你分析,ibasso指出了專門干掉了安卓中的強制SRC問題,保證各采樣率聲音都正常播放,而不是被劣質src影響。同時還優化了射頻線路的軟件調教,減少了音頻串擾。這些紙面上的優化還是要和實際的聽感聯系起來,才有意義。

    回到硬件部分,其實播放器的音頻硬件部分挺好分析的,基本上除了數字放大方案外,都是標準的DAC+AMP套路,在外面套上支援各種格式與功能的主控、主時鐘,OK,搭好了。但實際出來什么樣,是很考驗廠商能力的。

    主控方面,在作為播放器模式使用時,是通過瑞芯微SOC提供的IO通道與DAC直接連接,所以支持各種格式的音頻文件并不在話下,這里指的并不是DAC解碼文件的能力,而是主控必須具備讀取較大的壓縮音頻文件,然后處理傳輸到DAC的能力,這個性能對于8個A53而言簡直毫無壓力。

    由于DX150可以作為其他設備的USB-DAC使用,所以它采用了最成熟的的XMOS USB異步方案,具體主控為8核的XU208。作為USB-DAC使用時,XMOS主控會接管USB接口的輸入,然后異步輸出到DAC上,這個方案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DX150直接采用了Thesycon專業驅動,將數字信號的jittler減少到了最低。對于很多聲卡渣的電腦而言,DX150也可以充當優秀的外置聲卡方案。

    DX150是一臺全平衡設計的隨身播放器,因此使用了兩顆由AKM公司打造的AK4490EQ DAC,和旗艦DX200的數字部分設計相似。AK4490EQ是AKM產品線中的旗艦型號,其DSD、PCM的支持非常到位,DSD硬解規格能到DSD256,PCM能到384Khz 32bits。典型設計方案下,其THD+N等聲學失真指標非常強。只要好好設計外圍電路,DAC部分很難成為DX150的瓶頸。

    由于DX150采用了可更換模擬部分設計,可以根據不同的聽音愛好切換不同的AMP模塊,目前搭載的AMP6模塊提供2.5mm平衡輸出與3.5mm單端輸出模式,同時支持3.5mm下的lo線性信號輸出。相比之前一直被用戶吐槽的AMP1,AMP6的聲音盡管依然是走直白、偏還原的路線,但已經顯得不那么過于寡淡、緊實了,而最新推出的AMP4S 4.4平衡口耳放(基于AMP4改良)則同樣在做好素質的前提下,也在味道方面下足了功夫。

    我比較喜歡這種AMP可換的設計。一般而言聲音優秀的播放器里,DAC數字部分主導信息量,AMP部分主導聽感。無論何時,對于高信息量的追求應該是一致的;而聽感則因人而異,給不同燒油不同的選擇,才能符合大家各自的口味,就我個人而言,我會比較傾向于類似AMP5這種單端大動態的耳放卡,當然了,后續的AMP7/8都可以期待一些下。

    聲音表現(一定要看)

    因為之前的DX200,我只聽過其在AMP1下的表現,老實講并沒有給我留下太好的印象,除了聲音擁有不錯的透明度、信息量、線條感外,在聽感方面似乎并沒有做什么打磨,記得當時也有部分用戶反映默認耳放卡的DX200有時候甚至聽感還不如手機。雖然后續推出AMP3耳放卡好評如潮,但我也一直沒用機會體驗到,相信不光是我,不少聽過DX200配默認卡的用戶都會對iBasso接下來的播放器產品心有芥蒂,所以DX150的默認卡表現如何,在某些程度上達到了關乎DX150生死的程度。

    這次搭配默認AMP6耳放卡的DX150,在聲音的三頻分布、動態、解析力上都做的可圈可點,但又有些相對保守,不知道是為了刻意避免過于“數碼味”的風格還是真的就如此調教的,DX150的聲音居然顯得相當綿密、寬松,沒有過于強調聲音的線條感和透明度,而是在中頻方面給人帶來了非常細膩、溫潤的感覺,乍一聽感受不到刻意的冷暖基調。

    在信息量充沛、且兩端延伸做到位的前提下,明顯能看出對能量感方面的收斂感,哪怕是聽我手中類似拉赫曼尼stella這樣高頻偏華麗的塞子,都顯得比較舒展而自然,沒有任何發沖的跡象。而結像感在做“實”的基礎之上又不會顯得太過銳利,而正因為DX150的聲音底子比較好,所以算是聽感上風格化的體現,加上本身就飽滿的全頻動態,且不會顯得太“軟”。這樣的感受在2.5平衡端下能得到進一步的體現,所以不用過于擔心某些主打中頻人聲的塞子,在上平衡口后味道變得寡淡、無味。

    以自家的it04為例,不論是在單端口還是2.5平衡下,it04那飽滿、圓潤,略帶模擬味的人聲表現,都能有很好的保留,聲場規模不俗且擁有健康的比例和邊際感,類似it01那樣的入門級動圈耳塞就更不用說了,寬松的聲底本身就是非常適合動圈單元的,而it01在換上cb14升級線后那原本稍顯躁動的解析和顆粒感,也變得更加富有層次。

    而同時推出的AMP4S耳放卡,在動態、高頻延伸上有明顯的提升,中頻更加飽滿而富有情感,稍顯甜潤,可以說是味道比AMP6要“濃”了一截,不過我個人而言不太喜歡這種只有單4.4口的耳放卡,聲音雖然沒毛病,但適應面還是太窄了,當然了,你如果平時以一機一塞的配置為主的話就當我沒說。

    總結

    總的來說,DX150的風格算是比較百搭的路子,我個人很喜歡AMP6下對于抒情類的人聲的演繹,相當醇厚、細膩,而如果是比較喜歡聽大編制類古典樂的用戶,不建議拿DX150去搭配本身就動態比較軟的耳塞,否則在低頻氣勢感和高頻的凌厲程度上會顯得過于平淡了。

    而目前可另購的耳放卡已經有AMP3、AMP4/4S、AMP5,和即將問世的AMP7、8可供選擇,算是涵蓋了各種聲音風格與平衡插口的型號了;同時ibasso也同期推出了CA02(2.5 to 4.4)的平衡轉接頭,算是在操控、聲音、玩法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比DX200,我個人目前更偏愛DX150,盡管在信息量和聲音密度上有些差距,但更佳的默認耳放卡、優化過的外觀設計,與精簡過后極為流暢的操作系統,都讓DX150成為了三千價位接近最全能、最富有可玩性的選擇。

    文來自乙迷HiFi樂租,玩家真實感受。

    玩家對器材的褒貶,不代表乙迷觀點。

    作者:盼器555

    尼作為Walkman系列的開創者,在隨身播放器領域,一直是領軍者,旗下播放器深得眾多消費者的厚愛。不過近年以來,國產播放器異軍突起,在音質上追平甚至趕超了索尼,由于專注聲音,不注重外觀,一度被戲稱為“國磚”,國產、形狀如磚,一度是眾多燒友對國產播放器的刻板印象。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這兩年以來,國磚品牌中不斷涌現如iBasso、山靈、飛傲等開拓者,及海貝等跨界而來的競爭品牌,推動著國磚向更好的方向。值此雙十一,筆者將和大家說說國磚中那些值得購買的產品!

    越級PK怪獸——iBasso DX160

    推薦指數:★★★★★

    2019年8月和9月,是3000元價位播放器的天下,海貝R5先發,小巧的身材及相對ok的音質蓄勢而來。接著iBasso DX160越級PK的數據,在貼吧引起了巨大討論量。最后是山靈M6借著兩者造出的勢頭,匆匆上市,即使以10天發布3個固件的更新速度,依舊被吐槽BUG良多。

    在3000元價位上,DX160無疑是黑馬,相較于其他同樣采用雙CS43198的播放器,THD+N做到了0.00022%,信噪比則達到了130dB,再加上帶載6.4Vrms最大輸出電平的大推力,在核心指標上,面對一眾萬元國磚,也能一較高下,聲音表現在這個價格段中最受燒友肯定。作為一款安卓播放器,DX160的5寸屏能帶來和手機相差無幾的視覺體驗,再加上全面屏的加持,顏值出眾,能獲得5星推薦指數就不足為奇了。

    DX160——定價:2699元,雙十一到手價:2499元(官方)

    特別版定價:2800,雙十一到手價:2450元(官方)

    千元級入燒神器——飛傲M9

    推薦指數:★★★★☆

    俗話說:不買大牌入門,不買國產高端。雖然后半句,在2019年參考意義已經不是太大,但是對于飛傲來說,高端化依舊非常難,一來是它的調音一直被人詬病,甚至被戲稱為某某某調音;二來飛傲主要以入門產品占市場,所以在高端播放器市場,產品力不足以上探更高價格,不過對于入門產品來說,飛傲還是不錯的選擇。

    飛傲M9作為一款1500左右的播放器,采用了雙AK4490的設計,支持硬解DSD128,而且還支持藍牙解碼,M9擁有同軸輸出,2.5平衡輸出,3.5單端輸出,以及Type C接口,通過Type C接口連接電腦變身為USB DAC解碼耳放,并支持192kHz/24bit解碼。可以說M9除了800*480的屏幕不太ok之外,在這個價位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如果預算在1500左右,又不想繼續加預算的話,M9不失為一個選擇。


    飛傲M9——定價1798元,雙十一到手價:1598元(預估)

    千元小鋼炮——海貝R3 Pro

    推薦指數:★★★★

    雖然今年以來,海貝在R5上的嘗試不算成功,但是在更低價位的市場上,R3Pro還是有競爭力的,R3Pro采用了雙CS43131作為解碼,這顆解碼芯片同時也被用在了華為、魅族的解碼線上,功耗低,能提供DSD128、384kHz/32bit的解碼。海貝R3Pro做到了單端60mW,平衡210mW的輸出功率,同時由于要兼顧小巧的外型,用了2.5平衡,而不是目前更流行的4.4平衡。R3Pro的續航單端達到20小時,平衡有16小時,因此,如果你傾向于更長的續航,可以試試這款播放器。


    海貝R3Pro——定價:1298元,雙十一到手價:1098元(官方)

    更小更便宜——山靈M0

    推薦指數:★★★★

    如果對國磚還停留在“磚”的見解上,那么山靈M0的存在,是為了提醒你,國磚也可以做得更小。M0采用ESS9218P作為解碼,作為一款在HiFi手機上久經考驗的解碼,能在更低的功耗下,盡量兼容更多解碼格式,因此即使面對更高清的音樂文件,也能進行解碼。由于機身只有40*13.5*45的三維,內部空間決定了聲音無法與更大、更貴的國磚相比。但是由于集成了藍牙等功能,因此在便攜性上非常出色,從某種程度而言,M0已經不能算是發燒級設備了,而屬于消費電子類。如果你只是想找一個播放音樂的小玩意,只想替代一下手機耳機口,那么這一款產品,還是非常值得一試的。

    山靈M0——定價:598元,雙十一到手價:498元(官方)

    除了價格無可挑剔——樂圖PAW GOLD TOUCH

    推薦指數:★★★★

    如果你有錢,很有錢,非常有錢,而且還是音頻發燒友,那么你可以試試樂圖的墨菊。樂圖的機器向來以壓榨解碼芯性能著稱,墨菊同樣如此,DAC采用了AKM的旗艦芯片AK4497EQ,即使是單片DAC,它的THD+N也做到了0.00015%,信噪比127dB,在無論在國磚還是洋磚中,都是非常優秀的存在。墨菊具備DSD512的解碼能力,也支持真正的768kHz PCM解碼,DSD512的頻率就是22.4MHz,因此你幾乎很難遇到墨菊無法解碼的音樂文件。墨菊的平衡口和單端口都能提供500mW@32Ω輸出能力,在便攜播放器領域,單端推力十足。至于這么好的機器為什么只有4星推薦,當然是它高達17999的售價。


    樂圖 墨菊——定價:17999元,雙十一到手價:17999元(預估)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國產HiFi播放器,幾乎囊括了從入門到高端的各個領域,在使用體驗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而且在聲價比上,一向領先于索尼、艾利和等洋磚。如果你也是一個發燒友,或者希望嘗試一下音頻發燒,不妨趁著雙十一,購買一款自己心儀的產品。像iBasso DX160、山靈M0等產品上,在優惠力度還是非常大的。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