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包括我在內(nèi),最初只關注筆記本有沒有SD卡槽。一般情況下我們也默認有SD卡槽就是一個小小的優(yōu)點。不過當我用上帶有SD卡槽的筆記本時,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并非這么簡單。我自己的筆記本確實有SD卡槽,但速度太慢了。
讀卡器
一般情況下,筆記本的SD卡槽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PCIe傳輸數(shù)據(jù),一種是通過USB傳輸數(shù)據(jù)。毫無疑問,第一種的速度是比較快。第二種就不好說了,它可能是USB3.0,也可能是USB2.0。而手上這臺筆記本,SD卡槽就是USB2.0的。
通過PCIe傳輸數(shù)據(jù)
通過USB2.0傳輸數(shù)據(jù)
它的速度有多慢?用過USB2.0 U盤的朋友可能知道,品質好點的USB2.0 U盤,其讀取速度也能達到30-40MB/s,但我這臺筆記本的SD卡槽,讀取的峰值速度只有24MB/s,實際拷貝數(shù)據(jù)的時候,速度在17-22MB/s之間。寫入也很慢,最高只有22MB/s,最終穩(wěn)定在16MB/s左右。
實際寫入速度
它徹底粉碎了我對于SD卡槽的美好幻想,我寧愿用USB3.0讀卡器,也不想用這個SD卡槽。因為USB3.0讀卡器可以幫我省下很多時間。
更可氣的是,我還專門為了這個SD卡槽購買了三星128GB存儲卡,這張存儲卡讀取可達100MB/s,裝進這個SD卡槽里,只有24MB/s。入手容量稍大的存儲卡,主要原因在于筆記本只有一個M.2插槽,硬盤容量為256GB,更換512GB SSD沒必要,所以想著用SD卡擴容,結果翻車。
三星128GB存儲卡
即使能夠忍受速度慢這個問題,日常使用中也會遇到讓人窩火的問題。比如下載文件或者向SD卡中拷貝文件的時候,只要文件稍微大一點,比如2GB,基本迅雷在SD卡上創(chuàng)建2GB文件或拷貝的過程中,你是沒法查看其他資料的。只要一點擊SD卡中的文件,文件管理器就是卡住,啥也干不了,只能等。
當然,我這臺筆記本并非新款,而是一臺2017年的產(chǎn)品,還是搭載第八代酷睿處理器。最近我接觸的幾款帶有SD卡槽的筆記本,基本都是走的PCIe通道,所以速度非常快。不過不太人性化的是,筆記本宣傳頁面只會提到有SD卡槽,但不會提到SD卡槽的規(guī)格,可能會讓一些朋友遇到像我這樣的情況。
新款筆記本的SD卡槽基本都是走的PCIe通道
為了配上這個SD卡槽的速度,我花了9塊9入手了一張32GB TF卡,當作臨時數(shù)據(jù)存放處。而且我還得在不使用時候下載文件,這樣才不會出現(xiàn)資源管理器卡住的情況。諷刺的是,9塊9的TF卡,在USB3.0的讀卡器中也能達到88MB/s的讀取速度(很驚喜,感覺撿到寶一樣),可以說這個SD卡槽都沒法發(fā)揮出9塊9的TF卡的全部實力。
9塊9包郵的TF卡
當然,如果你只是把這個SD卡插槽視作臨時導數(shù)據(jù)的接口,可以接受USB2.0的速度,那是沒有問題的。對于我來說,我是把它當作擴容的途徑,而且我也無法接受這么慢的接口,還不如把這個SD插槽換個USB2.0接口,最起碼還是能插一個鼠標接收器。
我們所謂的高性價比筆記本,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價格較低的產(chǎn)品。這些產(chǎn)品往往會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縮水,我遇到的是SD插槽速度過慢的情況,有些朋友可能遇到適配器功率過低、雜牌內(nèi)存硬盤等。所以一分錢一分貨,有時候還是很準的。
(7632721)
.ISA總線
ISA總線最早于1981年誕生,用在IBM兼容機之中。最早的ISA總線僅僅支持8位,用于intel8086與8088系統(tǒng)之中。1984年升級到了16位,帶寬為8MB/s.雖然16位的ISA在286時代活的風生水起,但是到了386時代就開始出現(xiàn)了嚴重不足,所以惠普等巨頭牽手將ISA總線升級到了32bit,也就是EISA總線,帶寬也達到了32MB/s。不過即便如此,EISA仍舊帶寬過低,而且成本也較高,為ISA的淘汰埋下了伏筆。不過雖然ISA接口早已淘汰,但是ISA接口仍舊有不少專業(yè)應用,所以一直到intel 875P,仍舊有廠商在主板上給用戶提供ISA插槽,下圖就是提供了ISA插槽的intel875主板。
2:過渡的VESA
VESA是一個過渡性插槽,但是它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插槽,而是用來給ISA擴展帶寬所使用,普遍見于80486電腦中。但是它有兩個非常大的問題,一是無法提供過多的插槽,普遍不超過3個,因為提供的電力有限。再一個就是插槽之間的干擾很大,可能會造成硬盤數(shù)據(jù)丟失等問題。而且因為太長所以安裝困難,下圖ISA旁邊的灰色插槽就是VESA插槽,也叫VLB。
3:長壽的PCI
首先要說的是,PCI并不是PCI-E。從1991年intel推出PCI總線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了27年,但是PCI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至今仍舊活躍在我們的計算機里。早期的時候,ISA接口和PCI接口基本是共存計算機里的。相比ISA總線,PCI總線可以說是質變,帶寬從132MB/s起步,而且擁有即插即用,共享中斷等優(yōu)秀特點。正是因為這些優(yōu)點的存在,PCI接口才能一直存活至今,雖然目前已經(jīng)有被PCI-E完全取代的架勢。下圖就是PCI接口。
4:短命的AGP
AGP的全稱是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正如名稱加速圖形接口一樣,它是專門給顯卡設計的總線,源于PCI總線,用于解決3D加速卡帶寬不足的問題,由intel在1997年提出。AGP接口的帶寬為32bit,基礎頻率為66MHz,而最高的AGP 8X為8x66=533MHz。帶寬從266MB/s到2.1GB/s。有很多的非標準接口,比如AGP pro,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淘汰,被PCI-E取代。和PCI-E一樣,AGP接口的設備也是向下兼容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老的AGP設備有的只支持1.5V,這樣的設備無法插到3.3V的新插槽里,支不支持主要看AGP硬件的接口外形,如下圖。
5:無限可能---PCI-E
PCI-E的全稱為PCI-Express。由intel在IDF 2001上提出,用于取代PCI。目前PCI-E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PCI-E4.0(今年會有產(chǎn)品),根據(jù)接口長度不同,PCI-E的接口位寬分別為1~16bit不等。看似不如AGP的32bit或者最高64bit的PCI,但是PCI-E的工作頻率非常高,PCI-E1.0就為2.5GT/s,而現(xiàn)在普及的PCI-E3.0更是提升到了8GT/s,而且是雙向傳輸,所以僅僅PCI-E1.0規(guī)范的最高速度就達到了8GB/s的雙向傳輸,將AGP以及PCI遠遠甩在身后。更不用說現(xiàn)在的PCI-E3.0擁有32GB/s的雙向傳輸帶寬了。
不過要注意的是,PCI-E1.0與2.0的編碼格式為8b/10b,即每10bit只有8bit是有效數(shù)據(jù),而PCI-E3.0開始則為128b/130b,今年將要到來的PCI-E4.0也是這個規(guī)則。PCI-E的接口帶寬主要由長度決定,并且互相兼容,比如PCI-E*16可以支持PCI-E*1~16規(guī)范的所有設備,而PCI-E*1接口這些也一樣,只要你把PCI-E插槽的邊緣的檔口割開讓設備可以不受阻礙插進去。哪怕PCI-E*16的顯卡也可以正常工作在PCI-E*1的接口上,只不過工作帶寬只有*1,而且因為PCI-E缺口右側全部為數(shù)據(jù)腳的原因,哪怕你把PCI-E*16的顯卡用鋸子鋸成PCI-E*1的長度,插到PCI-E插槽上也是可以使用的。而且PCI-E接口即便版本不同也是互相兼容的,只是速率會受到影響,比如PCI-E3.0的設備插到PCI-E1.0的主板上,只能得到PCI-E1.0的帶寬,而且因為兼容與主板供電問題,雖然2.0開始PCI-E增加了插槽提供的功率,但是實際到3.0為止,每個PCI-E插槽提供的功率仍舊是PCI-E1.0的75W。
但是PCI-E插槽的實際帶寬不能通過接口長度來判定,因為有的PCI-E插槽雖然是*16的長度,但是主板后面的針腳實際只有*4或者*8的數(shù)量,所以實際帶寬要以主板背面的PCI-E有多少數(shù)據(jù)針腳決定。而且即便你數(shù)據(jù)針腳是全的,在你組建多卡的時候,如果硬件提供的PCI-E總線數(shù)量不夠,會自動拆分成主板支持的帶寬類型,比如16條拆分成兩個8條給兩個PCI-E接口。
6:筆記本的衍生版本-MINI PCI-E與MINI PCIE
主要見于筆記本,偶爾會在部分臺式機主板上見到,正如名字一樣,它是從臺式機的PCI-E與PCI總線衍生而來,因為體積小,廣泛用于用于筆記本電腦,而且因為有很多針腳定義相同的原因,MINI-PCIE后面還衍生出了MSATA接口,用于接駁MSATA接口的固態(tài)硬盤。不過MSATA和MINI PCI-E不相互兼容。但是要注意的是,雖然MINI PCI-E與PCI僅一字之差,但是實際外形差到十萬八千里,不可混攪,下圖就是MINI PC(左)與MINI PCI-E(右)的無線網(wǎng)卡。
7:新時代的勢力-M.2
M.2源于NGFF,用于取代MINI PCI-E以及MSATA。有多個接口標準,目前最常見的是M.2 Akey與M.2 B key,以及用于接駁無線網(wǎng)卡的M.2 E key,還有就是目前用的最多的M.2 M key,主板上提供的M.2 SSD接口一般都是M.2 M key,同時支持PCI-E與SATA的SSD,并且最高支持PCI-E*4。而Akey 和Bkey只能支持*2。但是要注意的是。E Key和其余三種無法互相兼容。而M.2的SSD一般有2242 2260 2280 22110四種規(guī)范。M.2的網(wǎng)卡普遍為2230規(guī)范。
B key就是我們通常見到的M.2 SATA規(guī)格的SSD。而A與M則為PCI-E規(guī)格。M.2同時支持AHCI與NVMe協(xié)議,可以說是未來幾年的主打接口,并且PCI-E的M.2 SSD還可以通過轉接卡直接用在PCI-E插槽上。U.2這種服務器上用的就不再介紹了。差不多這期就到尾聲了,時過境遷,家庭計算機早已飛入千家萬戶,背后是無數(shù)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后面還會為大家介紹更多的知識,不要錯過喲。
喜歡的話請關注數(shù)碼質感,日后持續(xù)更新更多視頻文章知識
腦的使用離不開內(nèi)存條,但是如果使用的時間比較久,內(nèi)存條自然而然就需要更換了,壞了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內(nèi)存條出現(xiàn)氧化現(xiàn)象是大家常見的壞的方式,假如內(nèi)存條氧化可以不用更換,只要將它拿出來擦一擦就行了。電腦主機結構復雜,不容易找到內(nèi)存條的位置,電腦的初學者基本上不知道哪個才是內(nèi)存條,更加不知道如何拆和裝,現(xiàn)在就為大家講解一下。
電腦主機內(nèi)存條在哪里:
1,如下圖紅線區(qū)域所示,既為內(nèi)存條插卡槽;
2,內(nèi)存超過4G,一般就要換64位系統(tǒng),32位系統(tǒng)支持最大使用4G內(nèi)存,超過就會浪費。
3,各版本內(nèi)存條插槽不同,主板不可以同時互用EDO、FPM、SDRM、RDRAM、DDR、DDR2、DDR3。其中DDR、DDR2、DDR3內(nèi)存是市場主流。
4,內(nèi)存條最好與電腦上原裝內(nèi)存主頻品牌一樣,兼容性好些。
電腦內(nèi)存條怎么安裝:
安裝內(nèi)存條的注意事項 :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自己去安裝內(nèi)存條的,但是由于自己電腦的內(nèi)存不足等現(xiàn)象,工作需要的話,如果直接更換電腦的話就覺得很浪費,所有只需要在增加一條內(nèi)存條或者購買一條足夠大的內(nèi)存條替換原先的內(nèi)存條即可。那么安裝內(nèi)存條的話,其實是很簡單的。因為我們電腦主機的主板上一般都會提供內(nèi)存條的插槽。但是在插內(nèi)存條的時候注意不要插反,因為插反的話會磨損到內(nèi)存條的紋理,導致內(nèi)存條損壞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