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回想起IT的從業經歷,總忘不了廣州石牌的那個太平洋電腦城,當年打工南下,太平洋電腦城便是我IT職業開始的地方。
大概是1999年,IT在北方發展緩慢,作為一個拿著300塊左右工資的我,沖著當時社會上流行著一句話,“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于是,我便懷揣著一點微薄的積蓄,踏上了南下的火車。記得當時做了最壞的打算,在包里裝了一大片塑料布,聽說南方多雨,萬一沒地方住,可以鋪著塑料布在橋下將就睡覺。同時,還在衫衣口袋里裝了200塊錢,如果身上錢用完了,就用這最后的錢買張火車票趕緊回家,免的成了流浪漢。幸運的是,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在太平洋電腦城裝機。
初到這里,去旁邊石牌村租房,剛進石牌村,就被這里的握手樓給驚到了,每棟樓都緊緊挨在一起,密密麻麻的,讓人有點犯密集恐懼癥。樓和樓之間一兩米的間距,下面還留有條小路,上面幾乎挨在一起,整個小巷幾乎不透光,非常陰暗,感覺走進深山密林一般,對于一個北方來的我,實在感到壓抑,看來廣州這地方真是寸土寸金啊。剛租好房子就鬧了個笑話,下班回去找不到是哪棟樓了,只好打電話讓房東把我帶回去,真是尷尬啊。
在當年,太平洋電腦城是廣州電腦配件集散地,如同深圳的華強北,北京的中關村,幾乎廣州及周邊所有的電腦零散配件都從這里調貨發貨。品牌機、組裝機,這里都能找到,我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一家檔口做技術員,說白了就是組裝電腦。小檔口面積不大,但生意卻格外的好,特別是周末和節假日,許多客戶過來裝機,每家檔口都客流滿滿,裝機也格外的忙,幾乎從早忙到晚。雖然工資不高,但生活費足夠了,至少能先穩定下來。
組裝機配件質量不同價格差異很大,整個機裝下來差不多5千到1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讓初來廣州的我也真正見識了廣州人的富有。來的客戶都叫老板,一口的廣州話我是一句也聽不懂,有的來了,說給孩子裝臺電腦玩游戲,配件都選最好最貴的,內存、硬盤、顯示器都選最大最好的,一臺機隨便下來就1W+,隨手從腰間斜跨的老板包中拿出厚厚的一疊人民幣來付款,面對如此闊氣的老板,想著自己一個月起早貪黑的忙碌著,工資才1千,只夠生活費的,心里真是羨慕嫉妒的不得了,心想著自己那天也能發財做老板,可惜這只能在夢里實現。
電腦城裝機,沒太多技術含量,體力活多過技術活,只要線不接反,內存不插錯基本沒多少問題,唯一的技術難點就是主板上跳線設置麻煩點,再有就是裝系統,windows98的藍屏死機實在讓人崩潰,不行就得重裝。
雖然每個檔口有自己經營的優勢配件,但基本都接裝機的活,接到裝機的活后,便開始互相調貨,我便拿著檔口的單子去其它檔口調貨,東家的主板,西家的內存,隔壁的硬盤,樓上的電源機箱,就這么東一家西一家的便湊齊了全部配件,再動手裝起來,裝好系統就OK了。當年剛開始時,裝機的利潤很大,差不多有20%左右的利潤,不過發財的是老板,我只有辛苦的份。
我至今還依稀記得那些裝機配件,技嘉、華碩、微星主板,三星、金士頓內存,希捷、富士通、西數、邁拓硬盤,三星、優派、飛利浦、LG、美格的顯示器,技嘉、AMD、NVIDIA、華碩顯卡,Dlink、Tplink的網卡,各種品牌的機箱電源。其中還記得當年因一款NVIDIA的顯卡出過丑,NVIDIA當年推出了款超貴的3D顯卡好象要三千多左右,有個客戶指定要那款,跑了好幾家才找到貨,當我們還在說這顯卡太貴不值時,客戶當場試驗,打開了地下城游戲,原本顯示的三角形的小雞變成了正常的形態,游戲人物更完美,整個畫面也煥然一新,動畫流暢,3D形態逼真,改變真是驚人,在客戶面前丟臉了,看來這是個發燒級的玩家啊。
在太平洋電腦城裝機,微薄的工資只能勉強度日,一個月下來基本沒什么積蓄,工作一年半后找了家科技公司,離開了這里從事軟件行業了,開始了另一種打工生活。雖然離開了,也不時的過去逛逛,看看日新月異的電腦配件新品,買個光盤、配件啥的,有時也幫朋友裝個機,回味下那里度過的一年多歲月。
如今已經離開廣州很多年了,看網上說,太平洋電腦城已經結業,這個曾經承載著70后到90后幾代人回憶的地方,在經過近三十年風雨和輝煌后,結束了它的使命。而我那段辛苦而激奮的工作經歷仍深深的保留在記憶深處,畢竟這是我IT職業夢的起點。
#文章首發挑戰賽#
國大陸地區的專門銷售耳機的線下門店歷史已經超過20年。
但是卻從來沒有人專門收集過每一座城市的耳機店地址
雖然如今大家早已習慣線上購物,但耳機與汽車一樣,沒有體驗過就購買往往有很大風險,“盲狙”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
三耳工作室從今年開始,開始匯總各大城市中的耳機店的信息,以實地采集的形式進行發布。首站自然是三耳大本營的廣州。
廣州,是大陸音響文化的起源地的華南地區的首府,同時也是隨身聽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
目前,廣州的耳機店90%都集中在天河區商圈一帶,高密度的聚集性也讓消費者更容易地在一天內體驗到各種產品。
地點:
總統店:廣州天河區崗頂總統數碼港2樓B044
十年館:廣州市天河區天河南一路100號302
營業時間:
總統店:10:00-19:00
十年館:10:00-22:00
?
訊禾和智通都是廣州最早的發燒耳機店,最早的時候還叫禾訊(以至于大家叫習慣現在還一直改不過來)。同時也是廣州第一家開設了分店的耳機店,分店十年館設在附近的天河南一路的六運小區商圈。
?
目前,總統總店以銷售耳機產品為主,也設有臺式耳機試聽區。十年館則以試聽其他臺式設備以及喝茶(?)為主。
主要銷售品牌包括:森海、拜雅以及STAX、UM、chord,Ensemble 等等。
出行建議:
總統店位于崗頂商區,周末可以搭乘地鐵三號線前往,停車也可以直接停在百腦匯或者與百腦匯與總統之間的露天停車場。
?
而十年館附近的路段可謂地獄級的擁堵,所以三耳君絕不建議各位在工作日下班高峰以及周末午后任何時刻打車前往,最好乘坐地鐵一號線至體育西B出口。
地點:
廣州市天河區崗頂百腦匯C座1904
營業時間:
10:00 - 20:00
智通同樣是廣州最老資歷的耳機店之一,過去十年間經歷了多次搬遷,在今年5月再次搬遷至百腦匯19樓,成為目前廣州又一家樓上鋪耳機店。
一直以來,智通依然以銷售耳塞類產品為主,并且獨家代理的有凱聲科技的產品,同時店內亦有一套HIFIMAN的靜電耳機試聽。
有
貓
哦對了,店內有貓(廣州第一家有貓的耳機店?),但不建議擼和抱(玻璃胃),超兇。
出行建議:
智通所處的百腦匯電腦城位于地鐵上蓋,最直接的方法是搭乘地鐵三號線或者BRT公交,在崗頂站下車,然后在商場一樓后方繞去C座直接搭乘3號梯上去,開車則只建議周末去(工作日停車位緊張且電梯輪候時間長)。
地點:
廣州市天河區天河體育中心體商城A06鋪
營業時間:
9:30 - 20:00
天域聯達廣州分店是首家北京耳機經銷商在廣州開設的分店,其地理跨度之大也是國內首家。
經歷了一次搬家后,目前天域聯達開設在廣州體育中心內,和北京總店一樣,店內特點就是耳機墻——擺放著琳瑯滿目的各品牌樣機,而且廣州店內所有耳機均可隨意試聽。
可試聽的品牌囊括許多知名隨身與臺式設備品牌,耳機獨占品牌包括AKG、極致、Focal等,另外市面上主流的隨身播放器,你幾乎都能在這里找到試。具體品牌實在太多了,可以去現場康康。
?
出行建議:地鐵三號線林和西C出口出來直接步行即可,開車請在時尚天河D區停車后,從停車場出口直接步行進入體育中心(不要進入時尚天河)。
地點:
石牌西路8號展望數碼廣場27樓2701
營業時間:
11:30 - 19:30
廣州耳機王是繼天域聯達之后,第二家在廣州開設的跨省市的耳機分店。總店在上海的耳機王,店內裝修布局維持了和總店相同的形式。
在耳機王主打各家定制耳機品牌,你能找到各種定制耳塞品牌,包括知名度比較高的qdc,也有小眾的Canal Works和kumitate Lab等等,以及定制塞子相關的配件,例如Rosenkranz的小配件和線材等等。此外耳機王也是Fender耳機在廣州的代理。
?
出行建議:展望數碼廣場和原太平洋電腦城A期(現在改了名忘了叫啥了)相鄰,請直接搭乘地鐵三號線或者BRT到達崗頂站。步行至展望數碼廣場搭乘觀光梯至27樓即可。
地點:
廣州市越秀區大沙頭路21號海印廣場一層A078鋪
營業時間:
10:00 - 18:00
巴洛早期銷售STAX耳機,如今則不再銷售耳機產品(店內只保留幾幅耳機提供測試)。但目前依然有代理各種臺式耳機設備。
目前銷售的主要產品有包括曠世的解碼一體機組合,以及QED、AudioQuest的線材等等。
現在巴洛也開始運營起一家真力和曠世的專營店,適合臺式耳機玩家尋找音源設備和涉獵PC-HIFI。
?
出行建議:地鐵6號線東湖站下車步行至海印廣場,或直接乘坐出租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從海印廣場進入后,遠遠看到碩大的真力LOGO就對了。
后話
本次更新僅采集了廣州5家店鋪,未來我們將以半年至一年作為更新周期,主要更新店鋪信息以及豐富其銷售產品的情況等。如果您的店鋪沒有收錄,歡迎私信我們,我們會去實地采集后馬上更新。
直至截稿時,三耳工作室已經獲悉又一家上海的老牌耳機店將在廣州開店。待到耳機
|雷科技(ID:leitech)
“北有中關村,南有石牌村”,這句在上世紀90年代廣泛流傳的段子,如今已經很難聽到。除了廣州地區的居民,恐怕沒有誰知道“石牌村”在哪里,也不知道那里有著什么樣的故事。
在廣州崗頂地鐵站附近,坐落著可能是華南地區最大的IT數碼消費圈。沿著中山大道自東向西,百腦匯、總統數碼港、眾程數碼廣場(原太平洋數碼廣場A場)等多個大型數碼消費商城組成了“石牌村IT數碼圈”。
曾幾何時,“崗頂電腦城”是IT圈子里一張響當當的名片,這里更是華南地區購買電子產品,尤其是電腦產品的首選之地。在深圳中關村依靠地理優勢迅速崛起之前,石牌村IT數碼圈是整個廣東省甚至華南地區的數碼愛好者朝圣之地,風頭一時無兩。
然而在電子商務崛起、產業轉移等多個因素的影響下,IT數碼實體零售的行情直線下滑。大名鼎鼎的中關村開始轉型成為“創新中心”,華強北商戶改行開始嘗試售賣美妝產品,石牌村IT數碼圈也難以幸免。
盡管實力不對等,但廣州崗頂電腦城也算配得上“南慕容”的名號。廣州崗頂電腦城自身的變遷史,就是中國數碼電子渠道變遷的縮影:從無到有,然后盛極一時,再由盛轉衰。
實際上,在千禧年前后“石牌村IT數碼圈”這一稱呼是特指太平洋數碼廣場。太平洋數碼廣場A場在1994年開業,B場在1997年開業,自此太平洋數碼廣場A、B場共同撐起廣州電腦數碼消費商圈。再到后來,隨著百腦匯等電子商城的陸續開張,“廣州電腦消費一條街”的格局正式出現。
然而,太平洋數碼廣場B場早已在2018年2月底結業,現在已經改名換姓,而且經營范圍也已經脫離單純的電腦銷售;資歷最老的A場也已經正式改名為“眾程數碼廣場”,雖經營范圍基本不變,但廣州太平洋數碼廣場算是徹底消失在歷史當中。
百腦匯憑著優惠的交通位置(靠近地鐵、BRT出口)接過了前輩的旗幟,成為了崗頂IT數碼消費圈中的代表。在一個熱鬧非凡的周日晚,小雷走訪了崗頂IT數碼商圈,其展現的情景大體和小雷的預料差不多。
天河崗頂位于廣州市中心,而崗頂地鐵站也算得上是交通要道,照理說崗頂電腦城商圈一帶應該是人來人往,絡繹不絕。事實也的確如此,周日的晚上崗頂地鐵站里市民進進出出,街邊行人摩肩接踵,人流量十分可觀。然而,這僅限于地鐵站和街邊,完全與電腦城無關。
哪怕時值人流高峰,百腦匯里依然比較冷清,聯想、戴爾、惠普等品牌的攤位數量不少,但店員們只能百無聊賴地看手機和聊天打趣。
另外小雷也留意到,百腦匯首層中手機銷售攤位越來越多,而且他們的位置也更加優越——更接近出口、扶手梯等交通要道。而像華為、聯想這些電腦銷售攤位也進行了一定的業務升級,現在他們不再只是賣電腦,智能手機也成為了主要業務之一。
實際上崗頂電腦城早就開始進行業務轉型,資料顯示太平洋電腦城早在2011年就開始銷售智能手機,而現在百腦匯外墻那最大尺寸的兩個廣告版面,懸掛的不是PC廠商的廣告,而是OPPO和vivo。而OPPO、vivo和華為等品牌的連鎖店也在百腦匯首層租下了兩個大面積的外鋪,享受著巨大人流帶來的客源福利。
但百腦匯電腦店鋪的冷清和手機銷路火爆沒有太大關系,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線上銷量的增長和和傳統零售的萎縮。
2018年的雙11,智能手機的全網銷售金額達到了584.6億元,同比增長164.5%。雙11等大型電商購物節進一步促進了數碼消費向線上轉型,但同時也進一步地讓線下商戶感到“生意難做”。
在與一位商鋪工作人員的交流中,他表示“雙11的到來確實帶來了較大影響”,原本線下渠道的大盤就萎縮地比較厲害,生意早就大不如前,而臨近雙11更是令他們“雪上加霜”。
除非是暑假開學季,否則平時基本不會有消費者前來選購電腦,就算有來看真機的,也鮮有掏錢購買的。小雷在與一位市民的攀談中了解到,他們前來百腦匯并不是買電腦,而是要到上層商場吃飯。到電腦攤位看電腦,也不過是“順路轉一轉”。
傳統電腦銷售商鋪“揾食艱難”小雷早有耳聞,但在真正見識后才發現情況要比想象中的更加嚴重一些。
由于靠近香港,同時輻射東南亞和臺灣,廣州成為了發展電腦整機、組裝行業的優渥之地。2002年,單單是太平洋數碼廣場就擁有15000家商戶,而隨著PC產品的快速普及,電腦銷售行業在2006年前后迎來了巔峰。
電腦商鋪集結為“城”的模式也是源自太平洋、崗頂電腦城,這種模式之下商鋪管理變得更加便利,也有利于消費者一并選購多款產品,或者進行比價。在太平洋B場尚未結業前,有老板如此形容生意的火爆:“生意火爆的時候,人和人走在一起都是腳碰著腳,附近的電腦城一個都干不過太平洋,我的店一天幾十萬入賬。”
正因為電腦行業給崗頂IT數碼商圈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乃至于這一商圈徹底成為了PC行業的附庸品。在PC產品火爆的時候崗頂電腦城當然能賺得盆滿缽滿,但PC行業在近十年來成為了公認的“夕陽行業”,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崗頂電腦城的衰落并不難預見。
(已經消失的太平洋數碼廣場A場)
PC行業轉入存量市場,市場需求大幅度下滑,前來購買電腦的人群自然大幅度減少。而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和成為主流,等于給了傳統電腦賣場“致命一擊”。根據HCR慧辰資訊在2018年給出的一份報告顯示,只有1.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過去一年里去過傳統線下商鋪。
而他們選擇線下商鋪的原因,多是在于“售后服務”、“眼見為實”等,多是以體驗需求為主。
另一方面,消費者選擇線上平臺的理由很簡單,無非是因為價格優惠。另外,大平臺的售后服務已經做得十分周全,線下渠道剩下的優勢就只有“可供體驗”一項。
當然,線下渠道自身也有“原罪”。雖然太平洋數碼廣場一開始的宗旨是“專業做硬件銷售、不接納盜版商”,但隨著生意越做越大,難免會出現害群之馬。唆使顧客轉購高利潤產品、瞞報零件價格、利用信息不對稱調換商品等等的現象偶有出現,“實體店水深”的說法同樣適用于崗頂電腦城。
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奸商”的手段在網上被披露后迅速傳播,這對線下實體店的聲譽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和北京中關村一樣,崗頂電腦城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消費者的猜疑,相比之下線上大平臺更公開透明,再加上成熟的售后處理體系可以抵御一定的購物風險,線下實體店自然會遭到排斥。
不管如何,生意慘淡是不用分析就能得出來的結論,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變化之大還是十分直觀的。
所謂時勢造英雄,但英雄也有遲暮的一天。PC行業早已過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和產業息息相關的線下零售實體店,也只能因勢而變。
正如前文所言,太平洋數碼廣場在2011年便開始銷售智能手機,不難看出數碼廣場的管理方還是敏銳地察覺到了智能手機行業的發展機遇。然而,這一次轉型并不徹底,雖然外街上的廣告牌和鋪面都被手機占據,但無論是百腦匯還是太平洋數碼廣場都還是以PC硬件為主,核心職能并沒有改變。
實際上由于智能手機的線下銷售鏈條和電腦不同,線下店鋪聚集在一起非但沒有實現產品互補(電腦可以組裝,湊齊一臺電腦需要多款零件,而手機無法組裝),反而還會導致相互競爭。因此,線下手機店沒有集群的需求,“手機城”這樣的銷售模式沒有存在的必要。
在轉型“手機城”之外,石牌村的數碼廣場們也分別有自己的轉型打算。例如,百腦匯現在將不同的樓層進行職能劃分,其中首層主營筆記本電腦,二層主營IT產品維修,三層主營PC組裝、整機,而四、五、六層則逐步脫離IT數碼銷售,轉向休閑餐飲。
結合休閑餐飲,或許是崗頂電腦城轉型的唯一結局。太平洋數碼廣場B場在結業后,轉型的方向也是做起了休閑餐飲,現在該商場的名稱是“尚品天河美食廣場”。附近的天河電腦城也脫離了只賣電腦的單一結構,現在看起來更像是以美食為主,電子產品為輔。
整體環境下實體行業確實大不如前,那么小到個人商戶,又是如何求生的呢?
在百腦匯三樓仍然保留著傳統電腦城的氛圍,亮度不太高的燈光,狹窄的通道,各式品牌的宣傳張貼,當然還有那堆積成小山的DIY零件。唯一變化的,就只有人流的數量了。
我們見到,在攤位前最忙碌的人群是快遞小哥,他們正在將一箱箱的零件送過來,又將一箱箱零件帶走。有攤位的老板告訴我們,現在來店里選購電腦零件、組裝電腦的客人已經非常少,線上生意成了收入大頭。數碼城的商戶幾乎都開通了電商賬號,在電商平臺上那些發貨地點來自廣州的IT硬件店鋪,基本都是崗頂數碼城里的商戶。
只不過,論收入這些線上線下兼顧的商戶并沒有賺得更多,而那些全職做線上的同行,由于可以省去鋪租和人力成本,收入會更可觀一些。既然如此,為什么崗頂電腦城的商戶還要繼續做實體店?他們表示主要還是做老客戶的生意,和維持售后服務等等。
從整個趨勢來看,做IT實體店的商戶確實是越來越少,有轉型去賣手機的,有專心做線上的,有轉型做餐飲的,總之堅守實體店的已經不多。
天河區商務和金融工作局局長張海波在太平洋B場撤場的時候就曾表示,商圈的轉型是商業、業界和政府的一致共識。
而未來崗頂會如何發展暫時還沒有明確的方向,或許像中關村那樣變成創新創業大街?估計最后還是得看實際情況來決定。目前來看,百腦匯的IT數碼+科技體驗+餐飲休閑方向可能會更為實際,如此調整既可以避免傷筋動骨(保留以IT數碼銷售為核心),還可以豐富商圈商業結構,提升商場活力。
對商戶來說,如何靈活利用先進科技改進經營模式也是需要關注的重點,既然傳統口耳相傳的宣傳模式不管用,那么結合互聯網是否有奇效?脫離單一的電腦零件銷售,轉型至綜合性的科技服務站是否可行?商戶們仍需要多加嘗試、勇敢創新,而不是坐以待斃。
從情感的角度而言,作為數碼愛好者,眼看中關村、太平洋和華強北等傳統數碼聚落的衰落難免會有惋惜之情,這些地方承載了我們對科技行業的熱愛和憧憬。但如果從整個環境來看,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每一個行業都會經歷潮起潮落,新產業淘汰老產業并不是什么古怪的事情。
在快速發展的科技行業中,唯有不斷變化才能應對變化。中關村、華強北乃至崗頂電腦城的故事正好印證了這一說話,沒有任何紅利足以讓一個行業吃一輩子,無論是上下游廠商還是商戶自己,都要緊緊地抓住時代契機,適時地作出改變。
“石牌村IT數碼圈”的故事不會落幕,我們相信依靠著地理位置優勢和商戶的拼勁,中山大道崗頂段的商業傳奇會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傳承下去。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