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發布全新的M3系列芯片后,不僅帶來搭載此芯片的MacBook Pro 14與16兩款筆記本電腦,更同步推出搭載Apple M3芯片的24寸iMac 2023全新機型,提供綠色、黃色、橘色、粉紅色、紫色、藍色和銀色共七種配色,而本文為各位體驗的則是綠色款Apple 24寸iMac 2023。
其搭載8核心CPU、10核心GPU的M3芯片,搭配最大24GB統一內存與2TB的儲存裝置等硬件配置,同時備有2個Thunderbolt 4與2個額外的USB-C3連接埠等配置,同時還附上具備Touch ID與數字按鍵的巧控鍵盤、巧控鼠標、巧控板,以及具備Gigabit 以太網插孔的電源供應器等配件,究竟這款可說是24寸iMac 2023系列機種的頂配之作,能否為日常工作、創作與娛樂帶來完整的體驗,就是本文要與各位分享的重點。
首先在外型上確實沒有什么好挑剔,七種繽紛的配色均采用跳色風格設計,看起來確實相當搶眼,以這次體驗的綠色為例,屏幕背面使用較深的綠色搭配淺綠色的支架,不過鏡面的 Apple Logo 我自己覺得尺寸稍微大一點,讓人覺得稍微刻意, 但輕薄的機身厚度搭配金屬材質還是不得不稱贊一下蘋果對于設計上的高要求。
全新的iMac 24 2023在I/O端口的配置上也延續前代的配置,基本版會配上兩個USB-C Thunderbolt 4,而高配版機型則會多出兩個USB-C 3傳輸端口,優缺點也是與前代相同,僅有USB-C傳輸端口的配置,雖具備外接顯示屏、高速資料傳輸等功能,但想要有SD記憶卡讀卡器、USB-A傳輸端口等額外配置的話,就得另外購入 USB-C Docking來進行擴充,左側的3.5mm耳機插孔與電源按鍵同樣維持相同的配置,基本上就如同過去蘋果的設計理念,即便前代搭載M1芯片的iMac 24距離這次已經有3年的時間,但在沒有符合更多用戶需求的情況下,在外型與配置上就不會有太大的更動。
同樣搭載24寸4480 x 2520(4.5K)分辨率的Retina顯示器,顯示器邊框為白色配置,如果不算下方內置的六揚聲器系統,基本上我相信蘋果還是有能力將顯示器邊框弄的更精細一點,最少還能增加一寸的顯示器尺寸,至于從前代開始就有人提到的厚下巴疑慮,我想在輕薄的機身設計與All-in-One前提的配置下,要取消這塊的設計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對我來說或許是因為太過平實的設計,讓這部分看起來似乎有點多余,若是把Apple Logo 從機身后方縮小后移至此處,或許會增加一點視覺上的焦點,畢竟 iMac 并非可移動的 MacBook 筆電,將代表性的 Logo 移動到后方確實有點浪費...
新版的iMac 24 2023同樣采用牢固的磁吸式插頭設計,電源供應器到主機上的電源線也同樣采用編織材質包覆的線材,但插頭端的電源連接線則非編織線材,同樣也在電源供應器上備有Gigabit網絡插孔,總結來說也與前代是相同的設計與規格配置。
至于隨機附上的巧控鍵盤、觸控板與巧控鼠標也會依照機型與顏色不同會有所差異,但會搭配機身顏色為這三款配件進行配色,是我相當喜歡的設計,如果各位購入高配版的機型,就會擁有具備Touch ID 的巧控鍵盤, 至于數字鍵與巧控板則需要另外加購,巧控鼠標則是基本的配件內容。
說實話Apple iMac 24 2023延續了2021年大改款的iMac 24的所有的外型、硬件設計,其所呈現的優缺點也是大同小異,如果各位要把它當作是內部硬件與效能升級的版本,我想應該也不會有太多人反對,不過身為多年使用 iMac 的用戶的我,在無線充電技術普及的當下,其實我有想過如果將支架底座升級為“無線充電板”是不是會更實用?!
性能測試的部分,這次全新的iMac 24 2023有兩種Apple M3芯片規格選擇,主要的差異是在GPU核心數量,基本機型為8核心GPU、高階機型則為10核心GPU,其余諸如8核心CPU配備(4效能核心+4節能核心)、硬件加速光線追蹤、16核心神經網絡引擎,與100GB/s內存帶寬都是完全相同,最大的統一內存也均能選購到 24GB 容量、存儲設備最高則為 2TB 容量,兩機型的價差為 6,000 元,但因為我沒有機會體驗到基本的 Apple M3 芯片效能,因此無法為各位進行比較......
在CINEBENCH R23的處理器性能測試中,多核心處理器效能分數為10,035分、單核心處理器效能分數則為1,892 分,對比于Intel陣營的最新處理器,效能表現大約落在Intel Corei5到Intel Corei7之間,以最新的Intel Core Ultra 7 155H的多核心效能相比,高階的Apple M3芯片效能約高出6%左右,而在Geekbench 6 Pro的處理器性能測試中,Apple M3 的單核線程效能分數為3,038分,多核線程效能分數為12,025分,相比3年前的Apple M1芯片來說,單核心處理器效能提升約1.77倍,多核心處理器效能則提升約1.65倍。
而在3D動畫創作軟件Blender的基準性能測試中,Apple M3芯片在CPU模擬渲染測試獲得172.64分,性能排行在受測裝置中落在72%的位置,屬于入門效能等級; 至于以全新GPU架構的10核心GPU,模擬渲染測試獲得791.12分,效能排行在受測裝置中落在34%的位置,算是中階效能等級的表現,對比先前測試的Apple M3 Max芯片來說,效能表現雖然不到讓人驚艷的程度,但用來應用圖形渲染的運算,比起不少Windows輕薄或文書筆電機型要來的好上一些。
具備10核心GPU的Apple M3芯片,比起Apple M1芯片來說就等于是多了一張獨立的顯示芯片,雖說不到NVIDIA GeForce RTX系列獨顯的等級,但對Apple使用者來說算是一大進步,實際的圖形運算性能測試中,在Geekbench 6 Pro的OpenCL與Metal效能分數,分別為 30,458分與47,637分,比起Apple M1芯片來說,OpenCL效能提升約1.58倍、Metal效能則提升約2.21倍。
在此設定了《Unigine Heaven Benchmark》來進行測試,在 2240 X 1260 屏幕分辨率,并將圖像質量打開至 Ultra 并開啟 2xAA 反鋸齒模式的環境設置下,測得的性能分數為977分與平均38.8 fps效能表現,對比Apple M1在2K屏幕分辨率下,測得787分效能分數與平均31.3fps 的性能表現,多了新架構的10核心GPU對于效能的提升還是有一定的幫助。
最后在存儲裝置部分,這次測試的iMac 24 2023是搭載2TB SSD,在Blackmagicdesign Disk Speed Test的讀寫性能測試中這顆硬盤的讀寫速度分別為3,005.1/2870.0 MB/s,可以看到最高可處理到12K DCI 60 ProRes 422 HQ 的圖像文件格式。 而在 AJA System Test Lite 讀寫性能測試中,在處理 Full HD 1080p ProRes 4444XQ 文件格式的環境下,讀寫速度則分別為 3,691 / 1,147 MB/s,另外在處理 Ultra HD ProRes 4444XQ 文件格式的環境下, 讀寫速度則分別為 3,682 / 1,883 MB/s。
Apple M3 芯片同樣具備 H.264、HEVC、ProRes 與 ProRes RAW 硬體加速、視頻解碼引擎、視頻編碼引擎,以及 ProRes 編碼與解碼引擎,更新增了 av1 解碼,是用來更加順暢與優化的播放在線影音內容所使用的解碼引擎。 這邊我也準備了自己拍攝與剪接的 3:28 時長的 4K 影片來進行剪輯與轉檔的實際體驗。 擁有10核心GPU的Apple M3芯片,確實能夠為視頻創作者帶來更順暢的剪輯處理效能,尤其是在調光、調色與增加特效等處理上都相當流暢,基本上我還沒有遇過彩球當機的情況,即便是在處理4~5軌的4K影片素材情況下。
最后我則分別將影片編碼設定在H.264、ProRes 422與ProRes 4444三種格式下進行影片轉檔,所需要的時間分別為1分50秒、34秒與48秒,比起之前Apple M1芯片要花到8分左右的轉檔時間來說,在視頻創作的效率上也有著肉眼可見的提升,且這次不僅是對于Apple ProRes 編碼的優化,就連H.264編碼的硬件加速也是有明顯的優化。
以客觀的角度來看,Apple iMac 24 2023 可以算是規格效能大幅提升的新機型,尤其在Apple M3芯片的加持下,對于日常工作、專業創作甚至是游戲娛樂的體驗上,確實要比三年前外型大改款的Apple iMac 24來得優異許多,即便僅有基本的M3芯片,但對比我使用過的M1與M2芯片來說,確實是不同的效能等級,尤其是10核心的GPU架構真的讓我有驚艷的感覺,仿佛回到當初第一次測試Apple M1芯片時的時光,在實際使用上沒有太大差異的情況下,效能提升有感確實是最佳的感受。
由于iMac 24是跳過M2芯片直接進階到M3芯片的機型,因此對于許多用戶來說要升級的話是絕對沒有任何需要猶豫再三的點,加上macOS Sonoma所提供的游戲模式等更偏向用戶實際使用面向的嶄新功能,兩者相加的話真的對于實際應用上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這次在實際的效能測試分數上, 也比之前我對比M1與M2芯片時也特別有感,如果各位還在用M1芯片或Intel處理器版本的iMac的話,我個人強烈建議目前有80%是最佳的換機時間了~
要了解更多熱門資訊、玩機技巧、數碼評測、科普深扒,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的頭條號:雷科技
-----------------------------------
藍洞公司推出的絕地求生在過去一段時間里獲得了空前的熱度,長年占據著Steam銷售榜榜首。不過,現在,它的熱度明顯降了下來,據SteamDB的最新統計數據,9月10日,絕地求生的在線人數首次跌破100萬。
在國內,絕地求生國服遲遲未上線,但不少吃雞手游依然保持著高熱度。在騰訊的手游版絕地求生推出前,網易旗下的荒野行動則先發制人,收獲了不少粉絲。
就在今天,荒野行動正式推出了Mac版,并開放了下載,讓使用蘋果電腦的用戶也能享受一把吃雞的樂趣。
Mac版荒野行動的安裝包體積很小,只有30幾MB,不過,真正安裝并打開后,它還需要下載超過3GB的文件數據?;囊靶袆釉陔娔X上占據的磁盤空間還是要比手機多不少,當然和絕地求生相比已經非常輕量了。
進入游戲界面后,小雷發現Mac版荒野行動和手機版差別不大,不過Mac用戶會被歸到專門的分區,和手機版用戶區隔開。畢竟,使用鼠標鍵盤操作的話,和手機觸控操作相比肯定優勢巨大。
小雷短暫測試后發現,Mac版荒野行動對硬件配置的要求相當低。小雷的測試機器為2015版的MacBook Air,處理器為i5-5250U,顯卡為核顯Graphics 6000。這個配置在今天來說,已經相當落后了,但運行荒野行動的話還是非常流暢。
當然,Mac版的荒野行動的畫質相當一般,尤其和絕地求生相比。不過,蘋果電腦上的游戲一向不多,絕地求生就沒有獲得支持。此外,MacBook的游戲性能普遍比較弱,即使按照Windows系統,也很難流暢運行絕地求生?,F在,網易推出Mac版的荒野行動,算是滿足了蘋果用戶用電腦吃雞的愿望,而且還是免費的。這樣看來,網易還是值得稱贊的。
如果你手上有一臺Mac,并且想吃雞的話,可以考慮下荒野行動,體驗和手機相比還是有優勢的。
-----------------------------------
手機卡到懷疑人生?小雷這個超好用的神器可以徹底幫你解決問題! 到雷科技公眾號回復:209 ,即可獲得這款神器和教程
你回顧蘋果筆記本所有機型,你用過哪款評論區告訴我。
帶你看下蘋果筆記本電腦發展史。
·33年前的第一臺筆記本電腦:Macbook100,book190和190cs,屏幕10英寸,G3屏幕已到14寸。
·外觀多色彩的G3,G412寸、15寸、17寸,G3屏幕1214英寸,ibookG4屏幕1214寸。
·Macbookpro15寸,Macbook13寸聚碳酸酯外殼。
·喬幫主的信封發布,第一代全鋁機身,一體成型版15寸、17寸,聚碳酸酯一體外殼,世界上最薄的電腦,第一代視網膜顯示屏,12寸markbook。
后面的機型,我相信大家都能認識了。從喬幫主到庫克研發的產品,有很多十幾年前的產品,我相信很多人還在使用。大家都使用過哪些?具體哪一款好用,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
關注我,以后發布更多蘋果歷史。MB542/月起或RMB12999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