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的主板上有兩個很重要的芯片,分別叫北橋芯片組、南橋芯片組,它們的作用是什么呢?要知道早期的制造工藝相對粗糙,晶體管的數量相對偏少,因此曾經的處理器集成度較低,必須要由主板芯片組來承擔大量功能,芯片組分為南橋芯片組和北橋芯片組兩部分,其中的北橋負責CPU與內存的數據交換、圖形處理、CPU與PCIE數據交換,南橋則負責系統的輸入輸出功能。
所以北橋芯片還有個名字叫“圖形與內存控制器”,南橋叫“輸入/輸出控制器”。北橋芯片組因為與CPU聯系密切所以它在主板靠近CPU的位置,而南橋芯片則在遠離CPU的位置,所以我們是很好分辨北橋南橋的。
現在的CPU制造工藝越來越先進,集成度越來越高,內存控制器已被集成到CPU里,就連顯卡也被收進CPU了(就是我們所說的核顯),而PCIE控制器收歸南橋管理了,因此北橋芯片組的功能被瓜分了,所以現在的Intel芯片組把北橋取消掉只剩南橋了,而AMD也只有早期的主板還保留著北橋和南橋。
因為北橋已經沒有了所以我們所講的芯片組就指的是南橋芯片組,南橋芯片組的功能是什么?它在整個電腦中起到什么作用呢?給大家詳解一下吧。
講之前先說下PCIE,PCIE是一種高速傳輸總線,它即是接口也是通道,既然這么快為什么不讓所有的設備都使用這個接口或是總線呢?按理說這樣電腦所有的設備能更快才對吧!
其實理論確實是這樣,其主要問題還是受制于成本和市場,PCIE作為一種超高速串行總線為了達到飛快的速度因此他的頻率設置的非常的高,而高頻的總線對線路設計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所以PCIE總線對于主板的布線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為了能裝下這種高速總線不得不把主板做成多層用來解決高頻總線帶來的各種需要。比如X570為了能支持PCIE4.0華碩的主板起步都6層了!而且主板的的用料也比之前的X470提高了一大截,這也解釋了為什么X570的主板比X470要貴出很多的原因了。
PCIE是直接連接在CPU的PCIE控制器上,所以才能保證它的延遲非常非常的低、速度非常非常的快。只是PCIE控制器能提供的PCIE通道的數量是有限度的,CPU同樣也要考慮電路的設計成本,而我們電腦上有這么多的設備都要去走PCIE通道去連接CPU,這對主板的布線來說簡直是一個地獄級的挑戰!但是CPU也沒有必要實時的去和所有的外圍設備通信,這時候呢就需要有一個可能代替CPU與設備通信的角色,這個角色就是南橋芯片組。
南橋芯片組一般位于主板的右下角,一般來說用AMD的芯片組的主板會給南橋芯片組加裝一個風扇用于散熱,所以我們要找到它是很容易的。而Intel的芯片組發熱相對較低通常不需要配備風扇而是在上面放置一塊鋁質散熱鰭片用來幫助散熱。
(Z390主板南橋芯片的位置)
南橋芯片組和CPU一樣是一塊硅芯片,它的作用就是幫助CPU與外圍設備進行交互的,具體怎么做呢?在電腦里所有設備中內存對于速度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內存是直接跟CPU對接的,同樣對速度要求高的還有PCIE也是直接跟CPU對接。其它的設備比如聲卡、網卡、固態硬盤、機械硬盤、USB等等這種對實時通訊要求不是很高的設備就全部接入南橋芯片組,南橋收集好了數據后再傳輸給CPU處理。這就是南橋芯片組的工作原理。
附一張Intel官網提供的Z390芯片組的結構圖,因為是英文的我就給注釋了一下,如果想看其它的大家可以去官網下載。
看了結構圖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直連CPU的PCIE3.0通道一共有16條,插法分別是X16/X8+X8/X8+X4+X4,目前的顯卡基本都是PCIE X16的,一個顯卡就把直連CPU的16條通道全占滿了,這時候如果再插一個M.2 PCIE X4的固態的話它跟顯卡會不會搶帶寬呢?我可以肯定是告訴大家M.2和顯卡使用的PCIE通道不是共享的,因為M.2用的PCIE通道不是直連CPU的,M.2用的是來自南橋芯片組的24條非直連的PCIE3.0通道。所以顯卡和M.2一個是用的CPU的PCIE一個是用的南橋的PCIE是一點也不沖突的。
回到Intel的結構圖上,在CPU與南橋之間是通過DMI3.0總線來連接的,這個總線其實就是PCIE3.0X4,而在AMD是結構圖上就直接標上PCIE了,也就是說CPU和南橋之間的數據帶寬上限就是PCIE3.0X4(4Gb/S),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市場上的固態硬盤包括M.2接口的基本用的是PCIE3.0X4的總線了,因為M.2是用的南橋的PCIE通道所以它的速度是不可能超過CPU和南橋之間的帶寬的。也就是說所有連接到南橋的設備其速度都無法超過4GB/S,所以當前最快的民用M.2固態硬盤970PRO順序讀寫也只能卡在3.6GB/S左右,無法突破4GB/S。
(AMD主板結構圖)
有的人可能會有疑問,在Intel的架構圖上明明可以清楚看到南橋芯片有24條非直連的PCIE3.0通道,為什么CPU與南橋之間只開放PCIE3.0X4這么小的通道呢?這是因為連接到南橋的所有設備一般來說很難做到全部同時工作,多數情況下只有一兩個設備在傳輸,即便好幾個設備同時從南橋往CPU傳輸數據這幾個設備也不可能同時都是滿載狀態。雖然只有PCIE3.0X4的速度,但是南橋上的設備同時滿載的時候是非常少的,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是完全夠用了。
講了這么多相信大家對南橋芯片組在電腦中起到什么作用已經明白了吧。
家好,歡迎來到科技熊!
關于手機的定位技巧給大家分享了很多,包括我們使用的蘋果手機可以通過它自帶的一個位置共享功能,可以定位到手機的具體位置。
但是像一些安卓手機該如何操作呢?最近也接到好多朋友的留言,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比如說我們朋友不接聽電話,我們比較著急聯系不到對方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這種方法來確定對方的具體位置信息,可以說是非常實用,建議大家詳細的把它看完,有啥不懂的話可以在下方留言或者是私信我,我再給大家解答。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技巧,大家一定要把它認真看完,對大家一定要有幫助,該怎么操作呢?
1、操作需要定位的手機
比如說我們想定位這款手機。
首先的話需要我們打開手機的設置選項,設置選項打開以后我們都知道現在不管是華為手機或者是榮耀手機以及OPPO、vivo、小米手機都會有一個云賬號的選項,我們需要點擊一下,然后登錄一下手機號。
我們需要設置一下賬號和密碼,但是如果你的手機沒有設置的話,可以進行注冊一下,但是我這已經注冊了就可以直接登錄。
登錄完成以后我們進入到手機云服務的界面,然后往上滑動往上滑動,大家會看到有個查找設備的選項,我們需要把查找設備的選項打開,然后的話大家會看到有一個查找我的手機這個選項把它打開。
這樣的話比如說我們想查找設備的時候,可以通過網址進行登錄,華為云服務的選項,用手機或者電腦登錄網指數賬號密碼的計劃的話就可以進行查找了。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手機丟失時查到手機,當然我們的朋友如果不接聽電話的話,我們也可以通過網址直接查找對方的具體位置信息。
2、通過另一臺手機查找位置
在操作前我們先看一下具體流程。我們點擊一下,里邊會有個具體的一個操作流程,比如說設備丟了,然后的話我們可以通過用手機或者是電腦登錄一個網址進行查找,當然其他的品牌手機也是可以登錄網址進行登錄,然后的話上方會有個定位服務,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確定它的具體位置信息以及播放鈴聲或者是開啟丟失模式,擦除數據都是可以的。
我們需要用到另一臺手機或者電腦去操作,先來看用手機操作。在這里我們也需要打開手機自帶的一個瀏覽器,打開手機自帶瀏覽器以后,說我們剛剛輸入我們的華為的一個云賬號的網址,手機打開華為云空間的網址以后,大家可以看到最下方會有一個查找設備選項,我們點擊查找設備,輸入我們剛剛設置的賬號和密碼。
我們登錄以后你就可以看到設備的信息,比如說我那臺榮耀x10這個信息,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設備的信息,然后我們點擊的話就可以查看到手機的具體位置信息在什么地方,這樣的話導航的話可以直接找到手機,比如說一些朋友的話,這樣的話我們在找不到的情況下就可以查到對方的具體位置信息了。
然后如果是丟失的話,我們還可以進行擦除數據或者丟失模式開啟就可以了。
3、通過電腦查找位置
在這里我們可以打開電腦的一個瀏覽器,隨便一個瀏覽器就可以了,然后輸入剛剛那個網址,我們點擊打開以后大家會看到我們會打開華為云服務的一個云空間的選項。
在這里我們輸入手機剛剛設置的賬號和密碼,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樣的話我們登錄到這賬號以后當然上聯系,然后備忘錄圖庫這些都需要認證以后,才可以直接查找,沒有權限我們可以點擊查找手機,因為主要是確定手機的具體位置信息,點擊一下,大家可以看一下,可以看到我們手機的具體位置信息在什么地方,我們也可以知道它的具體位置信息在什么地方了,通過電腦就可以直接顯示。
朋友們用安卓手機定位這個技巧就給大家分享到這里,這樣的話不僅在我們手機丟失的情況下可以找到手機,當然有男女朋友不接電話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確定的知道對方的具體位置,大家可以點擊右上角強烈推薦,把實用的技巧分享給更多的朋友,我們下期再給大家分享,拜拜。
算機的組成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理論上,主機的運行是不需要輸入單元和輸出單元的,但是計算機最終要為人類服務,所以沒有輸入單元和輸出單元,是無法為我們提供幫助的,沒有輸入單元和輸出單元的計算機也沒有任何價值。
不過計算機的核心就是位于主機部分的硬件設備,如果你拆開過機箱就會發現,主機內部其實就是一塊主板,主板上安插了各種硬件設備,CPU、內存、硬盤等都安裝在主板上面。
整部主機最重要的就是 CPU,CPU 也叫做中央處理器,CPU 的內部有非常多的芯片,還有一種稱為微指令集的東西,這些微指令集可以做各種操作,不同的 CPU 型號能做的操作也不同。CPU 的主要工作就是運算和指令處理,分管這兩個功能的單元分別被稱為算術邏輯單元和控制單元。所以說 CPU 的主要工作就是獲取外部提供的數據,進行運算、指令處理后再傳輸給外部設備。
那么 CPU 獲取的信息究竟是從哪來的呢?
由內存提供。而內存提供的信息和數據則是由輸入單元通過總線放入內存中的。CPU 在執行完運算后,也需要把數據寫回到內存中,由內存傳輸到輸出單元,經過輸出設備處理后讓我們使用。
CPU 架構是一切設計的起點,我們使用的軟件都要通過 CPU 內部的微指令進行處理后才能發揮其作用。而這些微指令又被分為兩種設計:精簡指令集 ( RISC ) 和 復雜指令集 ( CISC ) ,我們來討論一下他們的差異。
精簡指令集顧名思義就是微指令集較為精簡,單個微指令無法處理太過復雜的操作,完成的動作也比較單一;不過此類指令集處理性能比較好,但是要做更復雜的事情,則需要多個指令配合一起完成。
比較常見的 RISC 有 PowerPC、ARM、SPARC等,基于這種架構的處理器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游戲機和臺式機以及越來越多的其他智能設備中很常見。
與 RISC 不同的是,CISC 是一種被稱為復雜指令集的架構,CISC 在每個微指令集可以繼續劃分,指令集中的每個指令可以單獨完成低階操作整個指令集卻能夠處理復雜的工作,這種指令集架構相對復雜,指令數目眾多,而且指令執行的周期比較長。
比較常見的復雜指令集有 AMD、INTEL、VIA ,最常見的就是 x86 指令集架構,常用于個人電腦,因此個人電腦也被稱為 x86 指令集架構的電腦。x86 架構其實指的是一個家族,也就是 8086 、80286 和 80386 CPU 代號。
我們知道,計算機中的各種設備單元都通過主板連接在一起,主板中有一塊芯片組,這塊芯片組用于鏈接所有設備單元,它們統一由 CPU 發送指令,協同配合工作。
計算機的各種硬件設備和我們人類的軀體非常相似:計算機的 CPU 就如同人類的大腦,由大腦來控制身體的各種動作;內存就如同我們腦袋中的記憶體,這部分用于給大腦提供信息,驅使大腦對信息進行分析,做出判斷。
記憶體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們當前正在思考的記憶區塊,一種是我們當前不太需要,但是需要時可以提取的記憶區塊,可能不太好懂,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工作的時候不會想著今天被子疊沒疊吧?我們吃飯的時候不會想著馬桶沖沒沖吧,因為沒人會給自己找不自在。這就是記憶深處的區塊,這也是硬盤的主要功能。
主板相當于是神經系統,神經系統會有各種突觸,受到刺激之后由大腦做出反應,主板中也會有各種元器件,收到外部信息后由 CPU 做出處理;人體的四肢就是各種輸入輸出設備,這個很好理解;顯卡就像是大腦中的視覺神經,想象力是一個非常棒的東西;電源就是心臟,供血的,電流就像是血液,沒血不行,電腦沒電也不行。
所以其實計算機也是人的一種抽象。
我們能夠接觸到的計算機分類比較少,最常見的就是個人計算機,其他計算機類型可能接觸比較少。這里和大家聊一下計算機都分為幾種(按照電腦的復雜度進行分類)
由于計算機中的主板的位置很重要,通常主板上的芯片組是影響性能的主要因素!計算機早期的芯片組分為南橋和北橋,北橋負責鏈接速度較快的 CPU、內存和顯卡之間的接口。南橋負責鏈接速度較慢的硬盤、USB、網卡等等。不過現代的計算機都會把 CPU 和北橋融合起來,所以北橋一般是看不見的。
我們上面說到了不同的 CPU 具有不同的微指令集,不同的微指令集其指令所執行的操作是不同的,并且處理效率也不一樣,不過,不同的 CPU 除了指令集架構不同外,它們的 CPU 頻率也不一樣。
CPU 頻率就是 CPU 一個周期可以執行的指令數量,拿跑步舉例子來說就是這個人在 10s 內能跑多少米,他的速度是多少。CPU 頻率以 GHz(千兆赫茲)為單位,下面是三種不同頻率的 CPU ,你感受一下。
所以頻率越高也就意味著這個 CPU 的處理效率更高,單位時間內能做更多的事情,也就更受人們待見,同樣造價也就更貴。但是這里要注意一點,不能和不同的 CPU 指令集之間比 CPU 效率,因為指令集不同是無法進行比較的。
上面這些知識點想必大部分程序員應該都知道,確切的應該說懂點電腦的人都懂,但是下面這些知識你可能,嘿嘿嘿,沒聽過。
CPU 的工作頻率會分為外頻和倍頻,外頻指的是 CPU 和外部設備元件進行數據傳輸時的速度,倍頻指的是 CPU 內部用來加速工作效能的一個倍數,外頻和倍頻的乘積才是 CPU 頻率速度。
現在組裝電腦動不動就搞什么超頻,超頻是啥?我之前理解的意思就是說這個 CPU 能夠發揮到最大性能,但是好像有點太含糊,今天花了點時間理解了一下。
超頻是一種增加硬件工作頻率的操作,超頻不單單用在 CPU,叫做 CPU 超頻,還可以用在 GPU 上,叫做 GPU 超頻。使用超頻的確會使每秒執行更多的操作,壓榨 CPU/GPU ,發揮極致性能,但是也會產生額外的熱量,需要更強大的冷卻手段。
(我下面通常以 CPU 來進行說明,GPU 也適用)
CPU 通常在出廠時會設置以某個最大的速度運行,如果你在 CPU 冷卻的情況下運行,不會產生任何問題。但是如果你不想限制 CPU 速度,使其發揮最大性能,那么你需要在 BIOS 中設置更高的頻率來提高 CPU 工作效率。但是如果你的冷卻裝置不太行,可能會造成屏幕藍屏或者重新啟動,容易造成物理損壞。
但是超頻在某些情況下不是你想超頻就能超頻的。許多主板和 Intel CPU 都帶有鎖定的乘法器,防止你修改它們的值進行超頻操作。不過 Intel 更多的是未帶有鎖定乘法器的 CPU,目標是希望超頻并從 CPU 中榨取極致性能,嗯,我只能說,這很英特爾。一般 K 系列的都是可以超頻的。
這里給大家推薦一款工具, CPU-Z ,能夠檢測自己的電腦情況(為了方便大家下載,我已經放在了阿里云盤中,你可以在本公眾號后臺回復 "CPUZ" 即可拿到鏈接進行下載)
不過現在某些 CPU 都會自動的幫你進行超頻了,你有可能會發現 CPU 頻率一直在變動,這個不懂擔心,沒壞。
除了超頻這種性能提升之外,還有一種稱為超線程 ( Hyper-Threading, HT ) 的機制。
這是一種軟件方面的性能提升,因為我們現在使用的 CPU 基本上都是雙核以上,CPU 在執行任務的同時,也會等待內存或者緩存傳過來的數據(因為 CPU 比內存快太多了), 所以 CPU 有很多閑置的時間,為了提高 CPU 的利用率,減少其劃水的時間,后面有了多線程,不過注意一點,這個多線程和超線程可不一樣。
那到底超線程是啥,痛快點解釋不行嗎?
當我們有大量的任務需要執行時,使用多線程技術對于單核來說只是提升了它的執行效率,但是沒有提升并行性,在某個時刻我們看到的 CPU 還是只能執行一個程序,因為還是一個核,這其實是一種假并行。但是超線程可不一樣了,它可以同時執行兩個程序,這如何實現的呢?
真實情況是 CPU 每個核還是單獨的那個,只不過它會給你抽象出來一個核,所以說超線程就是把物理內核抽象為虛擬內核的過程,超線程允許內核同時做兩件事情,它就是把 CPU 內部的一些寄存器分為兩塊,讓程序運行各塊的寄存器,超線程不經操作系統的多任務切換。
上面說到 CPU 的所有數據都是來自主存儲器,也叫做內存,不管是什么數據,都需要讀入內存之后才能讓 CPU 使用。我們用的內存組件主要是 動態隨機存取內存 ( DRAM ) ,隨機存取只能在通電時使用,斷電后數據就會直接消失。
DRAM 也更新了好幾代了,主要分為 SDRAM 和 DDR SDRAM 兩種,這兩種內存的差別除了膠位和工作電壓上的不同之外,DDR 用的是類似 CPU 倍頻的技術,能夠達到雙倍數據傳輸的速度,也就是說能夠傳輸雙倍的數據,而且傳輸效率方面也比 SDRAM 要好,所以新一代的個人計算機一般用的都是 DDR。
DDR SDRAM 又依據技術的發展,分為 DDR、DDR2、DDR3、DDR4 這幾代,DDR2 的頻率是 4 倍,DDR3 的頻率是 8 倍,目前我們使用的是 DDR4 ,可以夠到 16 倍,效率杠杠的。
除了頻率這一因素之外,內存容量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由于所有的數據都需要裝載到內存中才能運行,所以如果內存容量不夠大的話可能會導致應用程序無法運行,這時候有同學會說,內存不是會不斷的進行換入換出么,所以內存只要有一定空間就可以了。確實是這樣,不過這樣頻繁的換入換出,你電腦的運行效率也不會很高,所以為啥 2GB 的內存跑的就不如 4 GB 的快了,因為換入換出也是需要時間的!
除了容量之外,還應該考慮的一個因素是總線寬度,總線寬度就是總線一次能夠傳輸的數據量是多少。一般總線寬度是 64 位,為了加大一次能夠傳輸的數據量,廠商通常將兩個主存儲器匯總在一塊,如果一個內存是 64 位,那么另外一個也是 64 位,這樣加起來就能夠傳輸 128 位數據了,而且最好內存的型號也一樣。
主板上的內存插槽一般都是兩兩成對的,這就是為了雙通道的設計而來的,所以內存條插的時候為什么講究 1、3 和 2、4 這么插了。
RAM 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電源斷電后,內存中的信息會被清空,這樣可不太行,所以計算機內部還有一種斷電之后還能夠保存數據的元件,這就是 ROM ( Read-only memory ) 。一個最常見的使用 ROM 的地方就是存放 BIOS 程序的。BIOS 是一套程序,它被寫死到主板上面,主板上面存儲 BIOS 的芯片即使斷電也能保存數據,這就是使用了 ROM。
說完內存相關,我們再來說一下硬盤。
這是一個比較清晰的硬盤構造圖,可以看到硬盤盒中由許許多多圓形磁盤、機械臂、磁盤讀取頭、馬達所構成。實際的數據都是寫在磁盤中,由馬達負責驅動機械手臂,然后讓機械臂中的磁盤讀取頭對圓形磁盤進行讀寫。這一個個的圓形磁盤就是存儲數據的地方,其內部構造如下所示。
磁盤是通過其物理表面劃分成多個空間來使用的。劃分的方式有兩種:可變長方式和扇區方式。前者是將物理結構劃分成長度可變的空間,后者是將磁盤結構劃分為固定長度的空間。一般 Windows 所使用的硬盤和軟盤都是使用扇區這種方式。扇區中,把磁盤表面分成若干個同心圓的空間就是磁道,把磁道按照固定大小的存儲空間劃分而成的就是扇區,扇區是最小的物理存儲單元。通常在讀寫時,會由外圈向內圈進行讀寫。
像這種傳統的硬盤有個致命的問題,就需要馬達驅動對磁盤進行讀寫,這會造成很嚴重的磁盤讀取延遲(因為你不知道數據是存在哪個扇區的,數據存儲的比較分散)。后來有廠商拿閃存(外存的一種,也是非易失性的)造成高容量的設備,外型和硬盤一樣,這種磁盤叫做 固態硬盤(Solid State Disk,SSD) ,傳統的硬盤叫做 Hard Disk Drive, HDD。
固態硬盤最大的好處就是它沒有馬達,不需要轉動,它具有內存直接讀寫的特性,沒有數據延遲所以讀寫速度快,不過 SSD 有致命的缺陷就是它會限制寫入次數,因此一般 SSD 用兩年就差不多了,所以存放數據時,需要考慮到備份,要使用 RAID 機制防止 SSD 的損毀。
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希望各位小伙伴們交出你的三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