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是一臺電腦的核心,而目前筆記本市場基本被Intel(英特爾)的CPU壟斷。而Intel的CPU型號命名還算比較有規律。
以Intel Core i7-11800H為例:
Core是商品名,即我們常說的“酷?!保⑻貭柋容^有名的處理器還有奔騰、賽揚、至強、凌動等。
代數和等級要和產品名連起來看:11表示第11代酷睿處理器,每代處理器的架構、性能、價格都會有所差異;等級用來劃定產品定位、定價,有i3/i5/i7/i9四類,對于同代同功耗的酷睿處理器來說,其性能和價位i9>i7>i5>i3。
后綴用來標識處理器特性。11代酷睿的后綴命名很亂,要特別講解一下。11代酷睿采用G+數字表示低壓處理器,拋棄了以往的后綴U。而H表示標壓處理器,標壓處理器的功耗更高,11代酷睿有H35/H45兩種標壓處理器,H35大家可以理解為低壓處理器的略微增強版(偽標壓),以往沒有這種型號;H45才是大家常說的移動端高性能(high performance)處理器。K表示不鎖倍頻,可以超頻。
具體型號很好理解,同代同功耗處理器代號型號數值越大性能越強,但強的比例與數值無直接關系。
最后一個產品線后綴,有Q(四核處理器)、K(開放超頻)兩種情況。而雙核、不可超頻的處理器沒有這個后綴,也是最常見的。
什么?看完了還是不明白怎么選?簡單來說,如果你在乎功耗(省電)的話,代際越新越省電。比如6代比4代更省電。而在同一代中,U比H省電,而H又比HQ/HK省電。
補充:
目前另一款比較常見的是銳龍處理器,那么我們該如何選擇呢,這里小編稍微總結了一下兩者:
對幾乎不碰或偶爾需要處理視頻的輕薄本用戶來說,推薦CPU性能更好、低功耗表現更亮眼且便宜的銳龍;
對于經常有輕度視頻處理需求的輕薄本用戶,建議使用核顯性能更好的英特爾;
如果你想買高性能輕薄本(特別是程序員),只要在銳龍上編譯不會出錯,那就大膽買銳龍;
游戲黨首先要看喜歡玩的游戲是否偏向英特爾或銳龍,如果沒明顯偏向,根據預算和供貨量來買吧,這年頭游戲本太難搶了。
想買全能本/創意者本的用戶,建議買英特爾,很多圖像/視頻處理軟件對英特爾優化更好;
多數物理/數學軟件,對英特爾優化更好,但不絕對,建議根據實際情況選擇。
腦在開機啟動以后,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首先會檢測電腦的硬件,并檢測到的信息顯示在顯示屏幕上。因此在電腦開機時,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到電腦CPU的型號和頻率等信息。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打開電腦電源開關,如果電腦顯示屏出現主板或電腦廠商的Logo畫面,此時按Tab鍵,即可看到電腦CPU的基本信息。
開機時,屏幕上會顯示電腦廠商的Logo信息,左下角會提示按Del鍵進入CMOS Setup,提示按Tab鍵顯示自檢信息。也可以看到BIOS版本等信息,CPU型號、CPU主頻信息、內存容量信息,內存容量1048576K,是1GB換算成字節表示出來的。
查看硬盤容量信息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開機進入BIOS可以進行查看,另一種電腦啟動以后,右鍵在桌面上打開我的電腦,選擇管理,然后選擇磁盤管理,也可以查看硬盤容量信息。
當我們將電腦中各個分區的總容量相加后會發現,各個分區的總容量和硬盤標注的容量不相符,如各個分區的總容量為931GB,而硬盤標注的容量為100GB,因為硬盤的分區表占用了一部分容量,好比一本書前面的目錄一樣,占去了一部分頁數一樣,另外與硬盤廠商采用的換算方法不同也有關。
人說:“電腦好不好,全看CPU?!?/span>沒錯,作為電子計算機的主要設備之一,同時也是電腦中的核心配件,CPU對電腦重要性不言而喻。
簡單來說,CPU就是一塊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它是電腦的核心部位,控制著所有的信息處理、程序運行,主要功能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件中的數據。同時,CPU在計算機體系結構中作為核心硬件單元,對計算機的所有硬件資源(如存儲器、輸入輸出單元)進行控制調配、執行通用運算。
CPU通常分為入門、主流、高端、旗艦4個級別。目前消費市場CPU品牌主要有兩家:Intel和AMD。
入門:日常上網,看直播,上網課,看電影
對應CPU:Corei3/Ryzen 3
主流:美工設計、視頻直播、簡單的視頻剪輯,暢玩除3A大作外的絕大部分中大型網絡游戲。
對應CPU:Corei5/Ryzen 5
高端:支持視頻特效制作,設計模型渲染,暢玩高畫質的3A游戲大作。
對應CPU:Corei7/Ryzen 7
旗艦:CPU需要進行能支持高端機器學習,4K視頻編輯,3D動畫渲染等功能。
對應CPU:Corei9/Ryzen 9
在Corei3/Ryzen 3之下還有低端的Intel賽揚和奔騰處理器以及AMD速龍處理器。而在Corei9/Ryzen 9之上有HEDT處理器,如AMD的線程撕裂者和Intel的X芯片組處理器。
CPU的組成比較復雜,有許多的不同的規格和參數。今天小A就來給大家講一下選CPU時幾個相對重要的規格參數。
CPU的主頻,即CPU內核工作的時鐘頻率,也可以理解為“核心速度”。某某CPU是多少赫茲的,而這個多少赫茲就是"CPU的主頻"。打個比方,主頻頻率相當于人的力氣大小,同樣是搬磚,小李力氣小,一次只能搬兩塊磚,而老王力氣大能搬四塊。所以一般來說,主頻頻率越高,CPU每秒處理的數據就越多。
一般指的是物理核心數,CPU上面只有1個CPU核心就叫做單核,有2個CPU核心就叫做雙核......常見的CPU核數有雙核、四核、六核、八核、十二核等。在選購時,若電腦的內核頻率、緩存大小等條件相同,那么CPU內核數量越多,CPU的整體性能越強。
線程是程序中一個單一的順序控制流程,在單個程序中同時運行多個線程完成不同的工作,稱為多線程。一般是一個核心配一個線程(操作系統能夠進行運算調度的最小單位),如8核8線程的i79700。但還有“超線程”技術:在一顆CPU同時執行多個程序而共同分享一顆CPU內的資源,通過超線程技術能夠提高核心利用率。就是相同時間里,你可以完成更多的事。ROG魔霸新銳游戲本搭載的十代i7-10870H處理器,便是8核心16線程。
架構是區分不同類型CPU的重要指標,是計算機工作中很需要的工具,影響的是CPU的整體性能。一般來說,架構建議買新不買舊。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拆房子,老架構相當于用錘子一下一下地拆,可能沒個幾天幾夜還真拆不完。新架構則相當于你用上了挖掘機,三下五除二就拆完收工了。
講了這么多,小A相信你以后再挑電腦的時候,就不僅僅只是能欣賞顏值,還能看懂內涵啦
關于電腦你還有什么疑惑?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電腦相關的知識呢?
可以留言或私信小A喲
小A一定會為你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