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alienware alpha的曬單,在大媽家看的太多了,草都種成樹了,干脆把它剁了,省心。經常和張大媽混,肯定要追求性價啦,我才不會國內買。轉戰美國官網,看看價格也不便宜,一開始看中I5版本,原價9也好貴,比美國亞馬遜還貴。3月13日晚上看到一條優惠信息,使用優惠碼ALPHA0,可以減一百美元,馬上用招行全幣種卡下單,成交價¥449。立馬收到了訂單郵件,但是一直不扣款,就知道被砍單。問了下度娘又去折騰PlaPAY了,事實證明用貝寶支付不了。第二天不死心,找客服聊天幫下單,說了一大堆,客服試了下告訴我下單失敗。然后我又去買禮品卡下單,下單禮品卡立馬扣款,但是幾分鐘后又收到一封郵件說不成功,會退款到原卡,又失敗了 。
第二天看到有值友用AE卡下單成功了,我立馬申請了一張招行AE卡。這里表揚下小招,三天AE卡就到我手上了,卡面還很漂亮,贊。下班回家后,立馬試卡,又買了一次禮品卡,和第一次一樣的情況,以失敗告終。不服,再找客服,因為優惠碼過期了,要求轉接上一次的客服。聊天中客服說對我有印象,但是下單的價格9居然和之前不一樣,我直接不同意,說上次用優惠碼低于這個價格,她居然問我哪里看到的優惠碼!!下單過程和其他值友一樣,詢問是否自用,是否會出售到國外。這次很順利,客服發鏈接過來,輸入卡號,安全碼。立馬扣款,也有訂單郵件發過來。我天真的以為成功了,但是一個小時后,官網查訂單顯示取消了。立馬找售后客服,由于對自己英語不自信,不敢打電話,只能在線聊,連接幾個客服都是立馬斷,好不容易有客服回復了,噼里啪啦一大堆說系統升級,說什么要銀行授權,只能打電話過去,然后斷線了。售前和售后的態度不是一個等級的,我直接給差評。折騰這么久還是失敗,真的傷到了,幾天沒去關注了。
再來個國內電商價格
戴爾 Alienware Alpha超小機箱外星人主機 游戲主機 帶藍牙 WIN8.1 i...
上幾張購買的圖片。
這張是第一次購買的訂單截圖,我直接保存,方便查訂單。之后幾次都是這個樣子,直接不扣款。
這張是和客服聊天的照片,手機拍的,因為下單失敗,我說我去買禮品卡,下次再找她。說到禮品卡,我上淘寶咨詢那些賣卡的,基本代下單的不但有匯率差還有代購費,這樣下來并沒有優惠多少。我個人不建議值友叫人代買禮品卡,風險太大。
這樣過了幾天,23號晚吃完飯沒事做,又上outlet上轉了一圈,發現有款I7的,剛好還打7折,只要3.33。想著之前一直失敗,是不是帳號被拉黑,所以重新注冊了一個帳號,地址也參照值友的建議,加了州地址進去。立馬回去下單,結果沒貨了。。。。被人給搶先了,繼續刷,10分鐘后又出來了,果斷下單,AE卡立馬收到扣款短信。但是郵件依舊沒收到,1個小時后上官網查詢,訂單也是正常狀態。仔細檢查后發現,郵箱地址是錯誤的,COM被我寫成CPM了,醉了!還好可以更改,要是發送到別人郵箱,通過郵箱登錄都可以直接改收貨地址了。
看看信用卡的預授權記錄,最后一筆433.3才是成功的。
官網查的訂單圖,當時預計是4.4日送達轉運地址。實際上美國時間30號下午就送到了。美國fex快遞也是奇葩,只有收件信息,以及送達信息,中間什么記錄都查不到。4月1日收到轉運公司入庫郵件。
4月1日當天就在轉運付款了,想趕在4月8日稅改前到達國內,下血本走的四方的IUP線路。同時還有招行的visa100元優惠劵可以抵扣,但是最后還是沒用上,付款的時候支付方式選錯了,問客戶還不能更改,白白浪費100元。這里吐槽下轉運的服務,電話永遠打不通,工單要幾天才回復,最后4月7日才出庫,還敢說是最快渠道,還是催了好幾次的才出庫的,還發郵件說我的包裹是問題包裹,我還以為是丟件了,一直不出庫。4月7號才出庫。
到達國內的運單狀態,EMS還是很快,清關也快。海關放行,好擔心寄來一張繳稅單。4月12日收到EMS派送信息,正準備打電話說下班去自取,結果快遞小哥就告訴我去綜合樓拿快遞了。
到手后在辦公司開箱檢查了下,箱子外面還有泥巴,箱子也破了一個洞!!!沒花錢加固只能這樣額。
還好里面的ALPHA是好的。這樣電腦到手總共花了2833+460(運費)=3300左右,除了貼了翻新標簽,其他超值,為什么值到了,接著往下看。
前面啰嗦了一大堆,下面進入開心的曬機階段。打開箱子,首先是全新的巨硬的無線手柄,手感好,下文的好幾個游戲都是用這個手柄玩的。不知道STEAM家的手柄怎么樣。
拿走第一層,就能看見電腦和其他配件,英文說明書不曬了。
有驅動光盤,windows8.1系統U盤,電源等等。
系統U盤,怎么不送windows10的,哈哈。
HDIMI線和電源,130W電源挺重的,基本和ALPHA一樣重。
全新的無線手柄。
這塊板磚真好看!
外星人頭像開機鍵,也就這個標志增值了多少?翻新的機子全身沒有劃痕,除了底部標簽,加個盒子,都能當新的賣了,硬盤使用9小時,保修狀態有一年時間。對比國內價格很劃算。
背面有點像交換器呀,USB3.0既然放后面,怎么想的。
和海淘回來的XPS14比大小,自從ALPHA到了,筆記本都幾天沒開機了,喜新厭舊。。。。
幾組燈光拍的不好,見諒!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顏色調色。
太專業的測試軟件沒下,看不懂,也不會,其他曬單也有測試過,我這里給些魯大師的檢測信息出來。
最好換個SSD,7200轉的也能勉強接受。
這個配置,我是夠用了。除了硬盤,基本這款機子最高 配置了。
實際硬盤使用10次,9小時。這是第2天測試的。真的和新的沒區別
待機溫度,風扇玩游戲的時候也不是很響。
作為外星人最便宜的機子,除了燈,當然還有游戲性能,我測試了幾個游戲,給大家參考下。顯示器為dell U2414H,分辨率為1920*1080。
當然這款是和steam合作的機子,除了windows平臺,他還有個ALPHA UI ,升級UI要一個小時。
安裝成功,重新開機界面眼睛,還會一閃一閃的。然后就是進游戲系統了。
玩了下steam免費的游戲team fortess2
最高畫質在130FPS左右浮動。
LOL最高畫質在160-208FPS左右浮動
dota2最高畫質在100FPS左右
鬼泣5最高畫質130FPS左右
古墓麗影9穩定在50FPS
NFS14最高穩定在30FPS,下的極品18怎么變14了?
其他游戲比如GTA5還沒安裝試玩,玩不過來。dota2丟了2年沒玩,菜的不要不要,今天玩了一天dota2,地址居然是東南亞,日本,怎么沒有中國,玩家太少?GTA5請參考其他值友的曬單。以上NFS14,古墓9,鬼泣5用的送的無線手柄玩的。
買這款電腦時,我在游戲主機PS4,xbox one 和ALpha之間糾結過很久,最后還是選擇ALPHA。理由很簡單,可以玩LOL,放到客廳配合NAS還可以看看電影什么的,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如果你想玩最新的大型游戲,還是選擇游戲主機好點。如果更想買臺電腦,ALPHA在價位合適的時候很推薦入手,今天我又看到了打7折的活動,當然下單要花點功夫。如果文章中有表達不正確的地方,請各位多多包涵,謝謝。
賤賤的DEADPOOL。分享首歌曲(鏈接)
凡對電腦行業有些了解,你就肯定知道Alienware(外星人)這個高端游戲電腦品牌,它也是該領域中的老牌勁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引領著游戲本的個性風潮或者說“燈效風潮”。如今,其“主流出貨機型”M15已從上一代的M15 R4升級到了M15 R6,搭載第11代酷睿H處理器平臺和RTX 30系獨顯(M15 R5采用的是其他處理器平臺)。它的表現如何?相比上代又有何變化呢?
配置與規格:
■屏幕:15.6英寸FHD 100%sRGB高色域165Hz高刷低藍光屏
■處理器:i7 11800H(8/16,2.3/4.6GHz)
■內存:2×16GB DDR4 3200
■顯卡:RTX 3060+UHD Graphics(支持獨顯直連)
■硬盤:1TB M.2 PCIe SSD(可擴展第二根M.2 SSD)
■網絡:Killer AX1650i WiFi 6無線網卡+藍牙+Killer E2600千兆有線
■左接口:RJ-45千兆網口、3.5mm復合音頻口
■右接口:2×USB3.0大口
■后接口:Thunderbolt 4口、USB3.0大口、HDMI2.1口、電源口
■重量:實測2.47kg(含86Wh電池)+0.92kg(線纜和240W適配器)
參考價格:15999元
16GB/512GB低配款價格:13499元
實用向進化,屏幕與鍵盤構建個性組合
相對于Alienware M15 R4,M15 R6的整體外觀并沒有什么變化,依然繼承了標志性的尾部環狀燈帶和蜂窩狀排氣孔,以及C面頂部的蜂窩狀柵格設計,識別度很高。
但,M15 R6的設計更加傾向于實用化,去掉了不少使用率極低的功能和接口,比如:尾部的Mini DP口被一個USB大口取代,而外接顯卡(盒)的專用接口被徹底取消;另外,機身右側的TF讀卡器口也被取消。
▲尾部,一個5Gbps帶寬的USB3.0大口取代了Mini DP口;而尾部右側的外置顯卡(盒)接口被徹底放棄——這絕對是正確之舉,牛大叔我一再強調,筆記本外置顯卡性能打折嚴重,價格還高,缺乏購買價值。
▲機身左側的USB大口沒有了,可理解為移到了機身后部。這樣機身左側就只有兩個接口了,很簡練。
▲機身右側取消了幾乎零價值的TF讀卡器口,只保留了兩個USB3.0大口(5Gbps帶寬,其中一個支持關機充電)。
另外,M15 R6不再有R4的白色款了,似乎只有“月球暗面”配色(也就是黑色款);與此同時,放棄了Tobii眼動追蹤功能(原來設置于M15 R4的轉軸處,是可選項),并對鍵盤布局進行了調整▼:
▲上圖是M15 R4的鍵盤布局圖,注意看鍵盤右側和光標鍵區域。下圖是M15 R6的鍵盤布局圖。簡單說就是:將原有的部分功能按鍵移到了鍵盤右側,增加了一列功能鍵,另外光標按鍵不再向下凸出,而是“縮進了矩形鍵盤區域”中。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M15 R6的C面圖沒展示“單鍵多彩鍵盤背光”,實際上單鍵多彩背光是可選項——M15 R6有兩種鍵盤類型:
●4區背光鍵盤;
●單鍵多彩背光的CherryMX Ultra機械鍵盤。
另外,該機的屏幕有三種可選:
●1920×1080 165Hz高色域高刷低藍光屏(我們的評測款就是這個屏);
●2560×1440 240Hz G-Sync高色域高刷低藍光屏;
●1920×1080 360Hz G-Sync高色域高刷低藍光屏。
當然,內存部分也有16GB(2×8GB)和32GB(2×16GB)兩種;SSD則有512GB和1TB可選。
而在這些配置組合中,最實惠的3060款,搭載4區背光鍵盤,16GB/512GB組合,FHD 165Hz,官方報價只要13499元;我們評測的也是4區背光鍵盤,但內存和SSD分別是32GB/1TB,屏幕依然是FHD 165Hz,價格是15999元。
▲該機的四區鍵盤背光自定義實拍圖。
你或許會想,最理想的組合應該是:單鍵多彩鍵盤+2.5K 240Hz屏,但戴爾的官方配置里要到3070顯卡才有這樣的組合,3060顯卡是沒有這樣的組合的,算是個小遺憾吧。
處理器單考62W~77W,應用性能表現不俗
Alienware M15 R6搭載的第11代酷睿i7 11800H處理器,在室溫25℃時,單負載考機可在70W以上穩定數分鐘,然后隨著機身熱量的積累,功率開始緩降。但這種緩降將不是“降下去后就保持穩定”,而是“還會不斷提高功率”。30分鐘后,處理器會在62W~77W范圍緩慢波動,而處理器內部不同核心的溫度,最低時只有71℃,最高時可達102℃——當然這都是瞬間值,比較穩定值是88℃(62W時)和94℃(77W時)。高功率和低功率兩種狀態截圖見下▼:
●TIPS1:注意,進行性能測試前,需要在Alienware Command Center(AWCC)中將性能模式設置為“電源高性能”和“風扇全速”。
●TIPS2:如果環境溫度繼續提升,如提升到28℃,持續考機功率會進一步降低,降至48W~65W,但處理器內部溫度也會繼續降低至77℃~90℃。
單從處理器考機角度來看,M15 R6的功率釋放算是“中等偏上”,但不算“極致”類型。當然,通過之前很多測試,我們還掌握了另一個知識點,那就是:考機功率,也完全不等于實際應用功率和應用表現。那么該機的實際應用表現如何呢?
▲體現處理器Cinema 4D單幀渲染能力的Cinebench R15/R20/R23得分分別是2176/5346/13804,這在70W左右功率釋放的i7 11800H上算是常見成績,談不上出色,但也是第一梯隊表現。
▲落實到真正的長耗時Cinema 4D動畫渲染(2秒動畫共計51幀畫面),其處理器功率釋放在64W~72W波動,總耗時24分3秒。這一成績雖不算i7 11800H的最好成績,但也勝過了第10代酷睿H平臺120W滿功率釋放的i7 10875H(成績是24分16秒)。
▲Media Encoder視頻轉碼,將2.91GHz的4K@60fps《無人機風景》轉碼為FHD@24fps,2020 14.8版本,純處理器方案,耗時8分47秒,算是i7 11800H中不錯的成績。在轉碼的前3分鐘,該處理器運行在全核4.19GHz的最高頻率狀態,而后降至3.45GHz~3.87GHz波動。而這一項目的最好成績是8分3秒,是全時保持4.19GHz的i7 11800H創造的,但即便這樣,8分47秒也輕松碾壓第10代酷睿i7 10875H全時120W滿功率的成績(10分20秒)。
當然,我們還有進一步提升效率的方式,那就是將Media Encoder升級到2021 15.2版,然后開啟CUDA模式,這時處理器和顯卡同時高負載,效率會大幅提升,這里就不贅述了,大家有興趣可自行研究。
▲Premiere Pro是如今年輕人的常用軟件,剪輯視頻,做簡單的特效視頻,它都能完成。我們將大量超清圖片組合成一個特效視頻,默認開啟CUDA加速,在運算過程中,獨顯保持20%左右的使用率,而處理器工作在全核4.19GHz的最高頻率狀態,耗時僅用了27秒——這一成績是我們目前測得的第二高成績。而第一高成績22秒,是i9 11980HK創造的!
▲如果是做比較復雜的特效視頻,那么Premiere Pro就不夠用了,需要用上After Effects。用它制作18秒的粒子特效視頻,總耗時13分26秒——這也是我們測得第二高成績!第一高成績也是i9 11980HK+32GB內存創造的。
TIPS3:After Effects是純吃處理器資源的,開啟CUDA加速GPU也幫不了什么忙,而且AE運行時,處理器大部分時間并不會滿載,所以頻率可保持得很高——這就等于消除了在功率釋放方面的不足。與此同時,32GB內存是加分項,大家可放大圖看右側的內存占用信息,內存占用高達28GB。也就是說,如果你的主要工作是做AE,那么大內存機型是標配!
測完了Cinema 4D和“Adobe視頻三件套”,下面來到Blender渲染測試。
▲我們依然使用老款的2.79b版本,純處理器方案,總耗時4分3秒。這比i7 11800H的最好成績3分41秒慢了20秒左右,但依然輕松超越了120W持續滿負載的i7 10875H(4分9秒)——所以,效率還是非常高的。
小結一下:Alienware M15 R6的i7 11800H處理器在相對較短時間的應用,以及負載相對不那么高的專業應用上,性能表現相當出色;而在高負載長耗時應用上,與能跑滿最高功率/最高頻率的i7 11800H有一點差距。當然,大家知道,高端定位的游戲電腦,本來就不是以“高處理器功率釋放”為賣點的,保持一個較高水平就足夠了。
▲我們的評測款搭載的是SK海力士PC711 SSD,1TB容量款,這是它的性能情況,總體不錯。
最高128WRTX 3060結合獨顯直連,游戲幀速表現不錯
Alineware M15 R6的RTX 3060獨顯,3DMark Time Spy基準測試得分8739,Unigine2 Superposition基準測試15575分,算是125W~130W的3060中較高的成績。
提醒各位,M15 R6是支持獨顯直連的。開機按F2進入BIOS后,關閉“混合顯卡”選項,就進入了獨顯直連模式。而在該模式下,RTX 3060獨顯單負載考機,功率是125W~127W。但有趣的是,雙考機時其功率會更高▼:
▲雙考機策略方面,M15 R6顯然是“游戲向”,確保的是獨顯高功率,它是為數不多的在雙考過程中,隨著處理器功率緩慢走低而獨顯功率越來越高的機型。室溫25.4℃。雙考30分鐘后,處理器功率在34W~36W左右波動,核心溫度82℃~88℃;而獨顯功率竟然一路從雙考初期的118W提升到了128W,最終在118W~128W波動,溫度也達到了88℃,其中熱點溫度達到了91.4℃——對于顯卡來說這個溫度略有些高,但對游戲本處理器來說,的確不算高。
而這里又要強調一個經常提到的知識點▼:
TIPS4:實際游戲中(包含大型3D游戲),處理器并不會滿載,所以實際運行頻率會更高——而且,越是簡單的場景,處理器頻率會越高,有時候甚至可以達到全核最高頻率。而獨顯方面,雖然占有率高,但實際游戲中的頻率也會更高。見下圖。
▲游戲場景簡單時,處理器甚至能以很低的功率達到全核最高頻率狀態。
▲游戲場景復雜后,對顯卡的功率/頻率要求更高,大家可看到顯卡核心頻率提升到了1900MHz;而這時處理器的頻率會適度降低,但也比雙考機時高不少。
所以,大家其實不用太擔心“雙考機時,處理器功率釋放不太高會特別影響游戲幀速”。來看看實際游戲表現吧:
▲《古墓麗影:暗影》,最高畫質118fps,這是相當高的成績了。戴爾G15,搭配125W 3060,同設置下成績是114fps;而其他處理器平臺+130W的3060,最高只能跑到112fps。
▲《刺客信條:奧德賽》最高畫質67fps,很高畫質86fps,高畫質94fps;而“特別能打”的戴爾G15同配置款的成績分別是:68fps,88fps和93fps。
▲最新的《刺客信條:英靈殿》,高畫質,M15 R6可跑到平均75fps。作為對比,G15同配置同設置幀速是77fps。而其他處理器平臺130W的機型幀速是71fps。
▲《全面戰爭:三國》較高畫質可跑到101.4fps,最高畫質也有76fps;而戴爾G15的同配置同設置成績是102.8fps和76.6fps,都是第一梯隊成績。
▲《孤島驚魂:新曙光》最高畫質103fps,G15也是103fps,在同配機型中算是佼佼者。而其他處理器平臺的3060機型最高只有95fps。
▲時下最熱的“古裝吃雞”類游戲《永劫無間》,高畫質,個人奔跑和出招幀速通常在95fps~99fps(上圖);而激烈的大招對戰時,幀速在80fps~88fps(下圖)(不過這時我扮演的角色已掛,觀戰模式),都是非常流暢的!
游戲性能部分的結論是:Alienware M15 R6玩大型3D游戲符合英特爾平臺+125W左右RTX 3060游戲本的正常表現,成績算是第一梯隊。雖然它在雙考機時采用了“壓低處理器功率,盡可能提升獨顯功率”的策略,但實際游戲時的處理器、獨顯功率分配策略并未受到影響,依然體現出了強勁的游戲性能。
▲雙考機40分鐘后的鍵盤面溫度圖。M15 R6頂部中間區域很燙,無法上手,但其他區域熱感都還好。復合材質加上特殊涂層的C面,使得熱感有所降低。而腕托區域和人體溫接近,完全無熱感。
▲M15 R6的內部。4根熱管采用了反轉設計,在鍵盤面下部而不在D面。D面的麥拉擋住了另外一根內存和主板的大部分,使得內部看起來比較整潔。該機額外提供了一根M.2插槽(共計兩根)供用戶添加SSD。
憑什么更貴?
看完了前面的測試,我相信依然會有讀者問:Alienware M15 R6的處理器性能和游戲表現與主流價位游戲本中的高端款相仿,而且這些強大的性能是處理器和顯卡本身提供的,那么,M15 R6價格貴不少的原因主要就是外觀設計更拉風、可選配置更豐富、頂配更豪華,以及Alienware這塊招牌?
這個說法也對,但不完全對!外觀拉風的確是要溢價的;高配置、豪華配置自然也意味著更高的價格;而高端定位的牌子本身也是要溢價的,這都不假。但實際上這種高端電腦在使用體驗上的確也有過人之處,下面就用這款M15 R6簡單舉幾個和體驗相關的例子:
1.該機采用頂級觸感的毛玻璃觸控板,操控非常輕柔優雅,而且定位快速準確。一旦你對比過,就會知道差異明顯。
2.該機的揚聲器功率高達2×2W,播放流行歌曲,SIA的《Alive》,近距離聲壓可達102dBA以上。這是什么概念呢?目前不少筆記本的近距離聲壓僅為88dBA。我之前說過,“分貝加三,能量翻番”。再說直觀點就是:有些筆記本只能Hold住一個小房間,而M15 R6可Hold住一個教室!
3.用料和細節更考究。如該機的A面(頂蓋),在天氣涼爽且關機狀態,你摸上去手感涼爽,感覺像金屬材質;但當你運行一段時間后再去摸,金屬的冰冷感消失了,更像摸在一種特殊的復合材質上,且A面也不容易沾染指紋。另外C面腕托區域也不太沾染指紋——很顯然,它們都是用特殊涂層處理過的。
戴爾官方并未明確描述機身各個面的材質,只是介紹了大的類型,包含:塑料復合材質、鋁材,以及鋁鎂合金。這么多材質出現在一款產品中是不多見的,且顯然是出于不同的目的:塑料復合材質可有效降低熱感,而鋁鎂合金材質多用于減輕重量。由此可見,Alienware M15 R6在用料和細節上相當考究。
4.機身穩定扎實。說兩個最明顯的感受:第一,它的屏幕轉軸阻尼設計得相當好,屏幕絕對不會像某些主流游戲本那樣晃動,你撥動屏幕面一下,它完全不晃,穩穩地立在那里——而在這種情況下,它的屏幕面還能單手開合!說實話,沒幾款游戲本做得到這點。第二,用戶可以感受一下它D殼的厚度、重量和堅固程度——它很厚實,但很輕,同時很堅固!
5.服務更好。Alienware M15 R6支持兩年Premium Support Plus 24×7全面保障服務,包含意外保護、軟件支持和硬件上門,并且是全球聯保的。
以上這些大家都看得懂的例子,應該很能說明問題了!
當然了,該機也不全是優點,遺憾點也是有的:
●沒有數字小鍵盤——畢竟買Alienware的用戶不少是沖著高性能去的,有專業應用需求,集成數字小鍵盤更好;
●攝像頭僅是主流的720P級別(95%的筆記本都是這個水平),希望后續款型可升級到1920×1080分辨率;
●風扇噪音較大,全速運行時,近機身噪音達到了63dBA;
●同時獲得2.5K屏和單鍵多彩背光鍵盤的成本較高,得上RTX 3070才有。
當然了,人無完人,機無完機,瑕不掩瑜就好。
一句話結語:
外形拉風的Alienware M15 R6(英特爾i7 11800H + RTX 3060款)是實用性進化后的高易用性、高性價比高端定位游戲本,值得推薦!
到Alienware外星人品牌,懂行的玩家總會心生羨慕地說“哇!頂級游戲電腦”。而作為頂級游戲電腦品牌中的代表機型,搭載第十代酷睿處理器的Alienware M17 R3,能夠帶給玩家什么激情元素呢?而相對于前作M17 R2,它又有何變化或提升呢?
配置和規格:
■屏幕:17.3英寸FHD 300Hz高色域IPS屏
■處理器:Corei7 10750H(6核12線程,2.6/5GHz)
■內存:板載2×8GB DDR4內存
■顯卡:RTX 2070(8GB)獨顯
■存儲:1TB KIOXIA鎧俠PCI-E SSD(可擴展額外兩根)
■網絡:Killer AX1650w WiFi6無線網卡+Killer E3000 2.5Gbps有線網卡
■接口:背部:HDMI2.0、Mini DP1.4、雷電3、專用外置顯卡擴展端口、電源口;
左側:2.5Gbps有線網口、USB3.0、3.5mm音頻口;
右側:2×USB3.0口、TF讀卡器口
■重量:機身2.96kg(含86Wh電池),適配器+線 1.01kg
■服務:2年7×24小時服務,含上門和部分意外損壞免費保修
參考價格:20999元
白色版+RGB燈效呈現完美視覺效果
Alienware M17 R3在模具上相對R2版本并無變化,各種燈光元素依然保留,包括主機后側的環狀燈條,A面的外星人LOGO燈以及C面的電源按鍵燈,還有就是鍵盤燈。之前我們評測的M17 R2版是黑色,但很顯然,白色版對于個性鍵盤燈效的契合度更高,明顯更漂亮,而且機身不易看出指紋和油漬。
▲我們將大部分按鍵調成了不同顏色的背光。實際的色彩飽和度比圖片呈現的更高,更漂亮。注意,默認的背光色彩都是比較“明亮”的,再配合上白色機身(機身尾部除外),非常“青春養眼”。但注意,該機鍵盤背光色彩明暗度實際上是可調的,可降低明度,這樣就能呈現出更多的顏色和變幻效果。
總的來說,有了漂亮的白色機身,酷炫的燈效,以及匠心獨具的外觀,M17絕對可以吸引相當多的眼球并使其躋身高端游戲電腦行列。
300Hz超刷屏,
WiFi6與2.5Gbps有線網絡
作為頂級定位的游戲電腦,Alienware M17 R3升級了一塊來自AUO友達的300Hz超刷高色域屏(100%sRGB),這也是第十代酷睿平臺戴爾高端游戲電腦的一個顯著賣點——包括其G系列的頂配也是300Hz超刷屏。你完全無需為“你是什么類型游戲的玩家”而發愁,無論是極其快速的FPS(如《守望先鋒》),還是一般速度的FPS,抑或是不太追求高刷的玩家,反正300Hz擺在這里,無論什么需求都能輕松應對!
▲即便是“疾速FPS游戲里面的極速畫面”,300Hz屏也能分毫畢現。圖中是《守望先鋒》里忍者開大招的斬殺畫面——相信我,這速度快到人類眼睛是跟不上的,但300Hz超刷屏能跟上!
WiFi6無線網卡的優勢我們介紹得很多了,不再贅述。但我們要單獨強調Killer的E3000有線網卡,這是一款2.5Gbps也就是2500M帶寬的有線網卡,而如今有這個速度有線網的筆記本屈指可數。它的意義是什么呢?答案是:如果你的其他電腦要想體驗到WiFi6的真·2.4Gbps無線速度(200MB/s以上的實際傳輸速度),數據另一端必須配合2.5Gbps有線網才行!※說得更簡單點就是:2.5Gbps是有線網絡的未來形態,Ready For Future。
※知識解讀:現在大量新平臺筆記本都帶有英特爾的WiFi6無線網卡AX200/AX201,其單個無線連接帶寬就能達到2.4Gbps,但問題是這只是“一條夠寬的公路”,你要體會到它的極速傳輸,得有實際的高速數據流才行。而目前家庭寬帶最高也就1000Mbps,大量有線網卡也是1000Mbps,根本匹配不了2.4Gbps的無線。所以就目前來說,唯一可行的,就是通過2.5Gbps的有線網絡進行匹配。具體原理見下圖▼:
▲只有在這樣的網絡傳輸結構下,才能體會到200MB/s以上的真·2.4Gbps無線傳輸。注意,雙路2.4Gbps無線路由器也是不行的,雖然可同時2.4Gbps連接兩款筆記本,但實際傳輸數據時會大幅掉速。具體技術和實現請點擊這里查詢我們的獨家文章。
75W性能釋放i7 10750H依然能打
Alienware M17 R3搭載的第十代酷睿i7 10750H,6核12線程,對于游戲而言,這是個更優選擇,因為目前絕大部分游戲也就優化到4核及6核。再往上到8核,雖然處理器綜合性能更強,但對于玩游戲未必有提升,同時還會提升各項成本,包含散熱成本及價格成本(尤其是頂級電腦上)。而實際上,這顆i7 10750H依然向我們展現了強勁的火力:
在開啟“高性能模式+風扇全速”的性能設置組合后,M17 R3搭載的i7 10750H爆發功率為90W左右,應用上的穩定輸出功率為75W,都遠超標準TDP 45W。而作為6核處理器,這一高功率釋放也使得其性能在同類處理器中異常兇猛:
▲Cinebench R20基準測試能以88W功率@4.17GHz跑完,得分3324pts,超越了市面上絕大部分(游戲本)i7 10750H的3100pts。而相對于85W爆發/70W穩定輸出的第九代酷睿i7 9750H(同為6/12)的2850pts,領先幅度高達17%。
▲Geekbench 5 Pro的得分6370,超越上一代i7 9750H的5800分10%,而市面上絕大部分游戲本的i7 10750H此項得分為6100分,也有4.4%的領先。
▲實際應用上的表現也非常強勁:Media Encoder CC 2020 14.3beta版進行視頻轉碼,2.91GB的4K分辨率60fps《無人機拍攝風景》,轉碼為FHD@24fps,純處理器方案,頻率全程4.17GHz,僅耗時11分59秒。因軟件版本的更迭有32秒的效率提升,這一成績甚至掀翻了之前107W穩定性能釋放的8核16線程處理器i7 10875H。但即便是使用14.0老版本,12分31秒的成績相對于上一代i7 9750H也有至少8.8%的效率提升。而且,無論是何成績,都是隔壁家8核銳龍H處理器比不過的——英特爾處理器在視頻轉碼上的優勢非常大。
▲3D建模和渲染軟件Blender,官方測試素材BMW渲染,耗時5分30秒,也就是330秒,相對于上一代i7 9750H領先了15%~29.5%,這是非常夸張的效率提升。
▲After Effects視頻特效制作,18秒文字特效渲染,主要吃處理器資源和部分獨顯資源(用于顯示),全程4.2GHz,耗時15分36秒,領先70W釋放的i7 9750H 23秒,領先60W釋放的i7 9750H 1分34秒。實際上,如果內存容量更大,其效率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AE非常吃內存,來多少吃掉多少,且內存容量越大速度越快)。
▲該機的接口分布在左右和后側,后側主要是視頻接口和擴展口,以及電源口,總體來說接口布局很合理。唯一的遺憾是沒有標準SD讀卡器而是TF讀卡器。
115W RTX 2070擊敗
RTX 2080Super Max-Q
游戲本進入第十代酷睿H平臺后,NVIDIA將移動版RTX顯卡的規格切分得非常細,每個型號都有相當多的功率版本,比如RTX 2060就有80W、90W、100W、115W四種版本。再結合上五款顯卡,其版本之多,選擇之困難就可想而知了。比如說:是買高功率的RTX 2070?還是買低功率的RTX 2080?
▲從表格上看,雖然每款顯卡都有明顯的規格差異,但結合上不同的功率,實際性能表現變得非常復雜,撲朔迷離。
Alienware M17 R3搭載的RTX 2070在單負載下功率為115W,也就是115W版。那么,它的實際性能表現如何?在“RTX顯卡叢林中”,它能與誰匹敵呢?讓我們用實測說話!
▲3D性能基準測試軟件Unigine2 Superposition,默認1080P中等畫質。上圖是M17 R3的115W RTX 2070,得分15228。下圖是Max-Q版本(80W)的RTX 2080Super,且配合的是i9 10980HK處理器(8/16),得分為15125——是的!2304個核心的RTX 2070戰勝了3072個核心的RTX 2080Super,就因為功率釋放更高!
那么,實際的游戲能否勝出呢?
▲《刺客信條:奧德賽》,FHD@高畫質,M17 R3平均幀速86fps,而80W的RTX 2080Super Max-Q只有78fps,RTX 2070標準版領先10%!如果是FHD@很高畫質,M17 R3為77fps,80W的RTX 2080Super Max-Q僅67fps,差距進一步擴大到15%。
▲《古墓麗影:暗影》,FHD@高畫質,M17 R3平均幀速116fps,而80W的RTX 2080Super Max-Q為114fps,M17 R3依然微幅領先。
▲《無主之地3》,FHD@高畫質,M17 R3平均幀速85.29fps,依然以3fps的優勢勝出!
看到這里,我們基本可以得出結論:Alienware M17 R3搭載的115W RTX 2070標準版,在性能上掀翻了80W的RTX 2080Super Max-Q版!
你可能會說:對比機型的處理器是8/16的,頻率會略低一點(的確如此,雙考機中,M17 R3的i7 10750H最低也有3.54GHz頻率;而對比機型在雙考機時,處理器最低頻率是3.24GHz),所以測試成績吃虧。那么,讓我們看一個對多核優化出色的游戲▼:
▲《全面戰爭:三國》對處理器的多核優化做得很好。在FHD@較高畫質下,M17 R3的成績為90.1fps,而對比機型為91.8fps,終于微幅反超。但若在FHD@最高畫質下,M17 R3的成績為68.7fps,對比的機型則只有67.7fps,M17 R3又再度領先——所以這個項目上,也算是個平手。
總體來看,就算“保守、謙虛一點”,我們至少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Alienware M17 R3搭載的115W RTX 2070標準版,在性能上擊敗了80W的RTX 2080Super Max-Q版,游戲表現相當出色!
散熱和溫度表現
實話實說,戴爾游戲本對于“高溫”的定義,一直與國內的主流認識有些不同。去年我們評測的第九代酷睿Alienware M17 R2版,雙考機時處理器性能釋放雖可穩定在60W上,但內部溫度高達100℃,C面最高溫度達到了61℃,鍵盤區中部溫度56℃。那么M17 R3版的散熱是否改進了呢?
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我們評測的版本上,散熱明顯改進!
▲這是M17 R3雙考35分鐘后的情況(室溫27℃)。雙考機的初期4分鐘,i7 10750H保持75W左右,最高溫度達到102℃。但4分鐘后,處理器會逐步走低到標準TDP 45W上,頻率3.54GHz并保持穩定,溫度最高90℃(在87℃~90℃波動)。而RTX 2070顯卡的功率一直保持在115W左右不降,頻率1.43GHz(實際游戲中會高得多),溫度最終穩定為71℃。
由此可見,M17 R3在處理器部分做了一定的性能策略調整,以換取溫度的下降。而這種調整也進一步體現在了C面溫度上▼:
▲在雙考機測試40分鐘后,Alienware M17 R3的鍵盤面溫度如上圖。最高溫處是中部靠上區域,其蜂窩孔處的溫度達到了52℃。而按鍵區域的最高溫度為48℃。WASD游戲操控區溫度不一,A鍵37℃,D鍵42℃,但總體來說只是有“輕微熱感”,完全不影響操作。而光標、數字小鍵盤、空格、腕托和觸控板區域,溫度都不高。總體來看,R3版的M17在散熱表現上提升了不少。
這里要提醒大家:要玩游戲,一定要在Alienware Command Center中設置為“高性能(電源模式)+超頻+風扇全速”!“高性能+超頻(甭管處理器是否真的支持超頻)”可確保性能最大化;而“風扇全速”才能保證該機的涼爽——如果不開啟風扇全速,就算你開著機什么都不做,機身C面頂部的蜂巢區域也能燙手。再次強調——只要在“高性能”模式下,“風扇全速”是必須的!▼
▲順便也要指出個問題:該機自帶的Alienware Command Center軟件依然非常難用,啟動速度慢不說,界面思路不清晰,非常難上手。
▲Alienware M17 R3堅固的機身內部。相對于R2版的M17,R3版電池更大,達到了86Wh(R2為76Wh)。另外,M.2 SSD插槽從2根變成了3根。空著的兩根插槽(見圈選處)中,2280為PCI-E only,只能插PCI-E總線的SSD,而另一根插槽是2230規格,大家在擴容時一定要注意。
▲M17R3的底蓋內面。這塊底蓋非常厚實,且四周的卡扣也都很堅固,拆卸時不會像中低價位游戲本那樣很容易被弄斷。
產品小結及購買建議
●從我們測試的搭載i7 10750H/RTX 2070 115W版的情況來看,Alienware M17 R3相對于R2版,在散熱和溫度表現上有明顯提升,而且處理器和顯卡的性能釋放都非常強勁,無可挑剔。
●白色版本明顯優于黑色版本,漂亮得多(尤其是鍵盤),且外殼不易看出指紋和油漬。揚聲器功率似乎比R2版本更大一些;內部SSD插槽數量增加了;電池容量增加了;300Hz屏非常拉風。
●從配置層面,我們依然不建議大家購買GTX 1660Ti和RTX 2060這類“低配版本”。我們認為RTX 2070版本是購買的“起配”——頂級游戲本的概念就是要各方面都高人一等,可以貴,但配置一定不能“甘于主流”。
●我們評測的這款i7 10750H/RTX 2070版,京東價格20999元,還有300Hz超刷屏的噱頭,應該算是M17 R3的“高性價比炫機選擇”——和主流游戲本拉開了明顯差距,價格又相對合理,性能也足夠爆棚。
●提醒大家,該機的內存依然是焊死的,所以購買前一定要考慮清楚,到底要多大內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