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這個為電子設備補能的行為已經成為了人類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如同“衣食住行”一樣,成為人們的生活、工作的一個下意識動作。從智能手機誕生之初的5V 1A充電器到如今的200W超級閃充,充電的魔法到底實現了怎么樣的飛躍式進化,本期的硬件編年史將為大家帶來關于快速充電的那些事。提到充電,就不得不提及充電協議,如果將電池比作一個普通的水杯,而電能就像是水,充電的過程就像是往水杯里倒水。在這個過程中,充電器就像是水龍頭,負責把水(電能)從水管(電源)引入水杯(電池)。而充電協議就像是水龍頭上的旋鈕,可以調整水流大小,控制倒水的速度。不同的充電協議就像是不同性能的水龍頭,可以提供不同速度的充電效果。快速充電技術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提高充電電壓和電流,以實現較高的充電功率。在保證電池安全的前提下,快充協議通過與設備進行握手,智能調節充電參數。此外,快速充電技術還采用了先進的充電算法,確保在整個充電過程中,充電功率能夠根據電池狀態自適應調整。當前主流的快充協議所使用的充電策略;圖片來源:網絡當前主流的快速充電協議包括了高通的Quick Charge(QC快充)、USB陣營的Power Delivery(PD快充)、OPPO系的VOOC閃充、華為系的Super Charge Protocol(超級快充)、三星的Adaptive Fast Charging(自適應快充)、小米的ChargeTurbo,與未來的無線快充大趨勢的“Qi”充電。那么今天我們主要圍繞高通的QC快充與USB陣營的PD快充為主要介紹對象,原因是其二者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同時也能兼顧反映了快充的進化史。? QC:Qualcomm Quick Charge技術QC快充是由高通所研發,就是我們熟知驍龍處理器的母公司,QC快充通過提高充電電壓和電流,實現更高的充電效率。自發布以來,QC技術已經經歷了多個版本的迭代升級,如QC 1.0、2.0、3.0、4.0和5.0。在2013年左右,智能手機市場迅速發展,手機功能和性能不斷提升,導致設備的能耗增加。傳統的充電方式已無法滿足用戶對于充電速度和便利性的需求。為解決這一問題,高通推出了Quick Charge 1.0(QC 1.0)技術。該技術可以實現最高5V 2A最高10W的充電功率,采用常見的micro USB接口,同時兼顧了自動限制輸入電流與自動電源檢測的功能,首次搭載在高通600 Soc上,相較于傳統充電技術(當時普及較多的為5V 0.75A或者1A),QC 1.0 實現了近乎翻倍的充電速度提升,但由于剛剛起步,普及程度尚不高。在智能手機風起云涌的2014年,快充市場競爭逐漸加劇。除了高通,其他廠商如OPPO、華為等也相繼推出了自家的快充技術。這些技術在市場上形成了競爭格局,這也迫使高通也對QC快充進行了升級更新,在2014年11月推出了QC 2.0。QC 2.0相較于QC 1.0,充電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QC 2.0支持最高18W的充電功率,充電速度比QC 1.0快約75%。QC2.0可以實現5V、9V、12V的可變直流電壓,最大電流也提升至1.67A/2A/3A,為適配更多設備留下了基礎,仍然使用micro USB接口。初代的QC2.0最高可實現18W的充電功率,在后續的更新中也逐漸放開了36W的最高充電功率(12V 3A),同時加入了雙通道充電、HVDCP(High Voltage Dedicated Charging Port)技術,并將適配范圍擴展到高通200/400/600/800系Soc。QC 3.0于2015年發布,是高通Quick Charge系列的第三代產品。在此之前,QC 2.0得益于更高的兼容性與實用性已經在市場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面對逐漸競爭白熱化的手機快充市場,尤其是面對三星Soc對于快充的猛烈發力,為了進一步滿足市場需求,高通推出了更加先進的QC 3.0技術。QC 3.0首次加入了INOV技術;圖片來源:網絡QC 3.0相較于QC 2.0, 最大的創新之處在于其電壓調整精度。QC 3.0采用了Intelligent Negotiation for Optimum Voltage(INOV)技術,使得充電電壓能夠實現200mV的動態調整,以實現更高的充電效率。據高通官方數據,QC 3.0比QC 2.0充電速度快約38%,效率提高了14%。QC 3.0動態支持3.6V—12V(200mV步進)的充電電壓與2A或3A的最大充電電流,最高可實現36W的充電功率,實現了對Type-C接口的支持、兼容micro USB接口時搭載HVDCP+與雙通道充電+技術,國內搭載驍龍820/821 Soc(如小米5)就支持該項技術。QC 4.0在充電速度和效率方面相較于QC 3.0有顯著提升,支持最高27W的充電功率,充電時間比QC 3.0縮短約20%。此外,QC 4.0還強化了充電安全性,引入了雙并發獨立電壓和電流調整機制,以及電池溫度監測等安全措施。支持QC4.0 Type-C的一款充電器;圖片來源:網絡在規格方面,QC4.0支持的電壓、電流規格為5V/4.7A~5.6A和9V/3A,且升級了INOV技術,將步進電壓調整為20mV,讓充電電壓變動更加絲滑、安全。QC 4.0完全兼容USB Type-C接口,并支持USB Power Delivery(USB PD)標準,進一步拓寬了充電協議的適用范圍,為用戶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充電體驗。知名的高通835 Soc就是內置了QC 4.0;
圖片來源:網絡
在2017高通驍龍技術峰會上,高通發布了QC4+充電器和高通QC4+車充,QC 4.0+在規格上與QC 4.0相似,支持最高27W的充電功率。然而,QC 4.0+在充電過程中進行了更多的優化,包括更智能的熱管理和充電效率調整。與QC 4.0相同,QC 4.0+也完全兼容USB Type-C接口,并支持USB Power Delivery(USB PD)標準。支持的電壓、電流規格依然為5V/4.7A~5.6A和9V/3A,與QC4.0不同的是,其增加了對QC2.0、QC3.0的支持,提高了該充電協議的兼容性。知名的高通驍龍855 Soc就使用了QC4.0+協議;圖片來源:網絡QC 5.0是一種支持100W+充電功率的快充協議,相較于前代QC4+的28W功率有著顯著提升。QC 5.0的主要優勢包括:充電效率提高70%,5分鐘內能將電池從0%充至50%;安全性提升,可延長電池壽命;溫度較QC4.0降低10度。QC 5.0技術原理充分利用了USB PD協議,向下兼容QC2.0至QC4+。相較于前代協議,QC 5.0支持20V以上輸入電壓工作模式、雙充/三充技術(串聯雙/三電芯)、自適應輸入電壓、第四代INOV4算法、Qualcomm Battery Saver電池健康管理以及全新的Qualcomm適配器功率智能識別技術。與其他百瓦快充技術(如OPPO/realme的125W、vivo/iQOO的120W和小米的120W)相比,QC 5.0的原理類似,但它是一種通用型的超級閃充方案,理論上可適用于搭載驍龍Soc的手機,并共享充電頭和充電線。一款使用QC5.0協議的充電器,標注了不同接口的單獨/共享功率;圖片來源:網絡如今的高通旗艦Soc 8Gen2依然使用QC 5.0? PD:USB Power Delivery協議在早期的USB 2.0時代,USB充電協議BC1.0允許最大提供5Vx500mA=2.5W的電源輸出。隨著USB 3.0的推出,電流上限增至900mA,從而將最大功率提升到4.5W。到了USB BC1.2協議,最大電流進一步提高至1.5A,使最大功率達到7.5W然而,隨著Type-C接口的普及,7.5W的功率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USB-IF組織將USB快速充電供電提高到了100W(20V, 5A),催生了USB PD技術。USB PD技術的優勢不僅僅體現在更高的充電功率上,還包括更先進的充電技術方向,即可以實現不同設備之間的供電方向切換,如平板電腦與手機之間互相地充電。為更加便捷地充電留下基礎。實際上,PD1.0就是完成了USB BC技術的整合與升級,讓其USB傳輸功率從原有的7.5W提升至100W,輸出電壓最高達到20V,最大電流達到5A。擁有5V/12V/20V的電壓規格可選、1.5A/2A/3A/5A的電流規格可選。在USB用電設備與USB主機連接后,其初始功率為10W,但是通過功率規格選定之后,可以進行傳輸功率轉換,可選的傳輸功率有18W,36W,60W或者100W。PD1.0雖然大大提升了USB設備之間的充電速度,但其想要實現真·100W的充電速度還是非常困難的,需要多種條件的組合,實現條件較為苛刻。隨著Type-C接口的推出,USB-IF協會為了能讓這一接口成為未來電子設備的通用主流接口,發布了具有跨越意義的PD2.0,確定了USB Type-C接口作為唯一的標準接口,并為其增添了諸多功能,例如充電、數據傳輸和音頻傳輸等。在充電方面,USB PD 2.0規定支持5V3A、9V3A、12V3A、15V3A和20V5A輸出,最大充電功率可達100W。由于Type-C接口帶有天然的專用的通信線(CC(channel configure)線),使其在USB PD協議下,可以電源和負載之間進行角色轉換,進而支持功率雙向傳輸。解決了PD1.0時代USB-A/B接口復雜傳輸的窘境。同年,QC2.0發布,雖然在充電功率上大不如PD2.0來得迅猛,但當年尚未普及的Type-C接口與沒有那么大的充電功率需求,讓PD2.0在2014年并未大放異彩,直到2015年蘋果發布了使用PD2.0充電協議的MacBook Pro時才讓世人了解這個基于Type-C所打造的充電協議。PD3.0相對于PD2.0來說,只是增加了內置的更多安全性協議,在充電功率與核心功能上并沒有實質性的改進,增加了對設備內置電池特性更為詳細的描述;增加了通過PD通信進行設備軟硬件版本識別和軟件更新的功能,以及增加了數字證書及數字簽名功能。但充電規格依然保持了5V3A、9V3A、12V3A、15V3A、20V5A的輸出,向下兼容PD1.0/2.0。QC4.0的發布與各大手機品牌閃充技術的突飛猛進,讓USB-IF嗅到了壓力,同時為了能夠更好地推行PD協議,也為了能讓充電品類早日結束“春秋戰國”的情況,USB-IF對PD3.0進行了不改變名稱的“重大更新”。在原有的充電規格(最高100W)基礎上加入了PPS(可編程電源功能),PPS規范整合了目前高壓低電流、低壓大電流兩種充電模式,設備可根據電力需求對電源輸出電壓進行精細調節,調幅為 20mV 一檔,它允許設備之間進行更加靈活、高效的快速充電。想象一下,PPS技術就像一位懂得溝通的水龍頭,它可以根據水桶的大小和需求來調整流量,從而使得水桶能夠以最合適的速度填滿;目前其已經實現對高通QC4.0/4.0+、聯發科PE 2.0/3.0、OPPO VOOC、華為SuperCharge等協議進行適配收錄。USB PD3.1快充協議支持最高48V的電壓輸出,充電功率同步提升至240W。USB PD3.1 規范將原來的 USB PD3.0 內容歸到標準功率范圍(Standard Power Range,簡稱 SPR)里面,最大功率保持 100W 不變;同時增加了擴展功率范圍(Extended Power Range,簡稱 EPR),最大功率由 100W 擴展到 240W。在 EPR 中,新增了 28V、36V 和 48V 三種固定電壓擋和三種可調電壓擋(Adjustable Voltage Supply,簡稱 AVS)。PD3.1可以為大功率電動設備進行供電;圖片來源:網絡在 USB PD3.1 標準下,USB Type-C 線纜分 20V 等級的普通線纜和 50V 等級的 EPR 線纜兩種規格。值得注意的是,USB PD3.1 規范的制定中,華為、小米、立訊精密、慧能泰等多家國內公司都積極參與其中,為新標準做出了重要貢獻,被寫入標準起草企業目錄。某品牌的240W Type-C PD3.1協議快充線,比100W版本貴40%左右一款支持PD3.1協議,最高單接口140W功率的充電器;圖片來源:網絡在過去的十年里,我們見證了智能設備的飛速發展。令人驚嘆的是,這十年間,充電功率從最初的5W迅速提升至今天驚人的200W。這一巨大飛躍使得手機從過去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充滿電,到現在僅需15分鐘即可達到滿電狀態。隨著歐洲立法對Type-C接口的有力支持,在未來蘋果設備也將全面轉向Type-C接口,在一個完全Type-C時代下,我們可以期待設備間的充電過程變得更加便捷,無論是手機、平板還是筆記本電腦,都將得到更為簡化和高效的充電體驗。 ello,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下如何在excel制作動態倒計時的效果,這里制作的效果是以秒為單位倒計時的,效果如下圖,它的操作也不難,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下它是如何操作的
一、date與now函數
在這里我們需要用到2個時間函數,分別是date函數與now函數,跟大家簡單的介紹下這兩個函數
Date函數:根據輸入的數值返回一個日期,語法:=date(年,月,日),它的參數一共有7個分別對應年月日,我們只需要在對應的數位輸入數據即可
Now函數:返回當前日期與時間,這個函數是不需要參數的
比如現在我們想要計算下,今天距離7月30號還有多少時間就可以將公式設置為:DATE(2020,7,30)-NOW()
但是在這里我們得到的結果是一個小數
二、設置數據格式
上一步中我們得到了一個小數,這個并不是我們想要的顯示樣式,在這里我們可以利用自定義單元格格式,將其設置為我們想要的樣式,只需要點擊這個結果,然后點擊鼠標右鍵選擇設置單元格格式然后點擊自定義,在類型中輸入:d天h小時m分鐘s秒,隨后點擊確定,這樣的話就會以我們想要的樣式顯示
三、設置自動刷新
上一步中我們設置的時間是無法自動刷新的,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借助vba來讓其實現按照秒自動刷新,點擊開發工具隨后點擊visual basic,在之后的界面中點擊插入選擇模塊,然后將代碼粘貼進去,點擊運行,將這窗口關閉即可,至此就完成了
Sub 計算()
Calculate
Application.OnTime Now + TimeValue("00:00:01"), "計算"
End Sub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為我們使用了vba,所以需要將文件另存為xlsm的格式,這個格式是可以保存代碼的,一般格式是保存不了vba代碼的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怎么樣?你學會了嗎?
我說excel從零到一,關注我,持續分享更多excel技巧
win7系統下通過官方的一鍵安裝UOS家庭版工具安裝后,默認第一啟動是UOS,讀秒也只有5秒,并且電腦屏幕不是1920x1080的機子啟動屏幕會不正常。下面是解決思路:
首先,登錄到統信UOS操作系統,然后打開計算機下的grub文件夾,找到grub.cfg文件并用文本編輯器打開。
然后在文件中找set timeout將時間從5修改為30,并在下一行添加set default="1",設置默認啟動項,0代表統信操作系統,1代表Windows操作系統。保存后重啟。
重啟后就會發現引導的等等時間變成了30秒,默認的啟動項也修改為了Windows系統。
分辨率的設置問題也需要進入grub.cfg文件進行修改,將找到分辨率設置的地方并且修改為1920*1080,并保存重啟后相關設置生效。
國產的操作系統目前還在快速發展中,還需要國人多多支持才能發展的更加美好。
西數信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