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不同的人,組成不同的家庭。可以按幸福區分,不幸的家庭和幸福的家庭。也可以按財富地位區分,普通家庭、中產家庭、大富大貴之家……
何為三普家庭?很簡單,就是一家三口,普爸、普媽、普孩。
我們算不上寒門之家,孩子也并非不求上進,在蕓蕓眾生當中,就是正態分布中最中游的那個大多數。
隨著孩子的長大,我們逐漸成了社會上最焦慮,最無奈的人群。我們努力地生活,時不時地也偶爾挨一錘生活的暴揍。當然,大多數還是平淡無波的,期間也會穿插一些小幸福。
我們三普之家就是萬千三普家庭中的一個,從孩子上小學起,這種緊迫和焦慮如期而至,愈演愈烈。
普孩上快上小學時,在入學前,我們打算入手一個學區房。但作為一個標配的普爸和普媽,被學區房的天價嚇破了慫膽,默契的望而卻步,最后被逼無奈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買教育實力強的學區,對應普小,然后花錢進入重點小學。
很快,房子落在實處了。但是進入重點小學的愿望落空了。當時我們心儀的一個家附近的重點小學的房屋單價,據過來人講,是10萬元。然而在孩子入學那年,因入學人數暴增,而變成了15萬。
我琢磨著著,一個小學要花普爸普媽一輩子的收入去上,是不是有點太沒必要了。最后和普爸商量了一下,我們又退了一步,就是上家門口的普小,然后周六日去機構上培訓班,反正即使是上了重點小學,培訓班也是要上的。況且論壇里那么多過來人都在說,小學不重要,重要的是初中。
然后我們折騰著,折騰著,就把孩子順理成章地折騰進了普小。原因沒有別的,就是因為家里是一對普爸和普媽,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上重點學校?實屬無奈啊。
等孩子進了普小之后,我就后悔了。和在重點小學的孩子比,普小的孩子真是太輕松了。
看朋友家上重點小學的孩子,每天課業非常緊張,我們普小的孩子就是輕松的只剩下玩了。
我記得重點小學的語文班主任,作文至少是一周一次。我們普小的孩子,一個學期寫三篇。有家長曾經問過老師,為什么作文要寫這么少?老師的回答是,教的班級太多了,實在是沒有時間判。
還有一次在培訓班,見到一個普小的老師和一個家長聊天,說他們只要保證孩子在學校的人身安全就好了。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我相信很多普小老師并不是這么想的,可聽到他說這句話時,我的內心還是產生了很大的恐懼和后悔。
后悔當初省了買學區房的錢,后悔小學六年是不是會讓孩子起跑線就輸了。為了彌補這第一步的錯誤,下面小升初,無論如何要進入重點校。
如果說幼升小拼的是爸媽,那小升初就是要全家上陣。
小學那六年我們是怎么度過的呢?上學僅僅是一個形式,所有的補習都在課外。因為小升初有三條路,特長特招入學,重點校入學考試入學,電腦派位入學。當然這也不是唯三的,牛爸牛媽們還是會有其它途徑的,只是不屬于我們能力范圍之內。
作為一個三普家庭,普孩的特長是拼不了,學了,但是確實不精。電腦派位拼運氣,這個等同于無。我們只剩下通過重點校入學考試這一關了。
課外培訓是我們所有普通家庭唯一的路,不用求爺爺告奶奶,只要孩子給力,家長用心帶著他們上課就好。
我們報了一個大機構的英語、奧數和語文。當然所謂的特長也是要繼續學的。于是小學六年,我們的周末幾乎就是要占用一天半的時間在外面奔波上課。從這一節課轉場到下一節課。而午餐則是為了節約時間,都是家長們訂了外賣在教室吃。
每次孩子們在上面上課,坐在后面的家長記筆記、打瞌睡、刷手機。孩子辛苦,家長也是,但這些我們都不怕,最怕的就是刷網上的小升初信息時,看到不允許重點學校進行入學考試選拔生源的消息,這等于把我們普通家庭的最后一條升學之路堵死了。
我們都在祈禱,真的要出這種政策,麻煩過幾年吧,難道要孩子派位,把一切交給運氣這種荒謬的東西嗎?
從普小的教訓中,我是憋著一口惡氣的,一定要上重點初中。確實和我預料的一樣,我們在小學時花費的所有補課費加起來,只比之前預計的補課費超支了更多。
尤其是后來跟風考的PET,僅一對一的課時費就是一次課幾百元。但沒有家長會考慮這種花費值不值得,沒錢的不考慮,有錢的更不考慮。補課費這種事,沒有值得一說,就是大家補我也補。
那段時間的日子回想起來是什么呢?就是看似有方向,實則沒有方向閉著眼,帶著孩子全家向前跑。
每天刷著各種教育論壇,看專家指點迷津,聽過來人分享經驗,可算到自己的頭上,還是放不下,焦慮成了日常。
在培養孩子的路上,大多數家長并沒有方向,只是跟風,似乎無論方向對不對,只要不停就行。
路越來越迷茫,人也越走越累。時而佛系的覺得兒孫自有兒孫福,她開心就好,時而雞血一打上來,要讓孩子站在山之巔看最好的風景。
……
我們的城市有很多歷史記憶,而文物就是見證歷史記憶、賡續城市文脈的載體。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保護文物首先要摸清“家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去年11月啟動,目前已進入第二階段。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是我國時隔16年再次啟動文物普查,也是我國在“十四五”期間最大規模的文物保護行動。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我市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082處,其中復查929處、新發現1153處。普查成果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文物工作的重要基礎,大運河北、南運河天津三岔口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黃崖關長城入選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西青區、薊州區、寶坻區列入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
從我市具體情況來看,自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來,一些文物資源狀況與外部環境均發生了很大變化。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開展,對我市全面掌握不可移動文物基本情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設文化強市,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正在我市有序開展,普查范圍是我市域內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動文物。目前,我市已完成相關區的試點工作,全面外業實地調查即將啟動。
近日,河北區文管所工作人員來到位于河北區天緯路4號的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現天津美術學院)開展“四普”試點的外業調查工作。
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此次調查建筑為北院教學樓。在勘測現場,工作人員正手持桿狀探測儀器圍繞建筑周邊測量相關坐標信息。
“文物普查工作中,首先要確認文物的本體邊界,所涉及的點位測量工作,可以利用RTK(實時差分定位)設備測量點位的經緯度坐標以及高程等信息?!必撠煖y繪工作的天津城建大學地質與測繪學院實驗師許萬旸介紹,“RTK是一種能夠在戶外實時得到厘米級定位精度的測量方法,它的作業方式靈活,使用一臺攜帶方便的手持工具,就能做到‘提桿即測’?!?/span>
除測量文物本體邊界,記錄經緯度、海拔高程外,工作人員還要拍攝文物本體四個方位全景圖,并利用無人機進行頂視圖航拍,根據普查標準規范填報文物基礎信息,錄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軟件系統。
此次勘測屬于對“三普”登記文物的實地復查,工作人員前期需對既往文物普查資料及文物線索進行梳理,在現場勘測中要重點確認復查文物的當前保存狀況、保護范圍等情況。“實際工作中,有些文物的輪廓,特別是一些不規則的文物輪廓的特征點遮擋比較嚴重,像茂密的樹木、周邊高大的建筑物等,都會影響RTK設備對衛星信號的接收,導致點位測量的精度滿足不了要求。這時候就需要根據文物輪廓測量點之間的幾何關系,通過鋼尺量距這種方式測出相應邊的邊長,后期在專業的軟件中使用繪圖來間接推算出點位的坐標?!痹S萬旸說。
在“四普”試點工作中,河北區文管所與天津城建大學建立了合作,借助高校專業力量開展普查工作。許萬旸認為這是一次雙贏的嘗試:“高校里有各個專業領域的專業設備和人員,可以為文保部門在文物保護、普查等工作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同時,高校教師和學生通過參與相關項目的合作,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實踐能力,豐富了經驗。這次的工作讓我也有更多機會與文保部門的工作人員交流,更深入地了解這些文物背后所蘊含的歷史內涵,加深了我對歷史文物的認識,更深刻感受到天津這座現代化都市中所積淀的歷史厚重感?!?/span>
據了解,此次文物普查全市選定了河北、河西、薊州三個區作為試點,開展普查先行先試,并由市級專家進行專門指導,為全面開展實地調查打好基礎,為全市的文物普查工作提供良好經驗。
其中,河西區以桃園街道作為普查試點區域,普查試點內容為轄區內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薊州區負責古墓葬類不可移動文物普查試點工作,對試點地區邦均鎮開展地毯式調查。
河北區選取鴻順里街道作為普查試點區域,另外增加中山公園內的碑刻作為石窟寺及石刻的類別代表進行普查。
近日,天津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2024年度培訓班在津南區開班,我市文博專家授課教學,并實地開展普查現場教學。在現場,河北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徐燕卿結合自己曾參與“三普”工作的經歷,向記者講述了“四普”工作不同于以往的特點和亮點。
● 先做試點再推廣
徐燕卿表示,“三普”時是市級部門組織普查直屬隊到各區現場指導、聯合開展普查工作;“四普”則是用試點區的方式先行開展工作,即由河北、河西和薊州三個區先做試點,由市級相關部門進行指導,積累經驗、鍛煉一批專業干部后,再向其他各區推廣。
“從整體上來講,從培訓體系到工作要求,‘四普’比‘三普’更加細致、完善、嚴謹?!铡瘯r參加培訓的是市級層面普查隊的成員,但這次,每個區都有代表參加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培訓,這也使得各區都有專業文保人員了解‘四普’的標準要求和工作方法,更有利于后續開展普查工作?!毙煅嗲湔f。
● 彌補“三普”時的遺憾
說到“三普”的經歷,徐燕卿表示航拍一直是測點工作的“痛點”,“當時,我們非常想拍一些建筑的俯視圖,因為頂部結構和外觀我們一般看不到,當測點周邊沒有更高建筑供我們俯拍的時候,這塊記錄就是空白。當時還沒有無人機的概念,航拍的成本又太高,留下很多遺憾?!?/span>
這一次,“四普”可以有條件利用新興的無人機航拍進行測繪。他說:“除了建筑的全景照片外,‘四普’還要求更多細節照片,讓文物信息更加完善。普查工作就像是對文物進行一次全面的‘體檢’,通過這些新技術手段的應用,我們對文物的了解會更加詳細,有利于更好地進行保護?!?/span>
● 勘查技術要求更高
在普查工作中,獲取文物的經緯度和海拔數據是重要組成部分。徐燕卿介紹,“四普”對于勘查技術的要求有了明顯提高,“比如我們在‘三普’的時候GPS(地理信息系統)測點定位使用的還是一種獨立設備,精度也不高?,F在我們使用手機就可以獲得精度比較高的相關數據?!?/span>
在實際工作中,“四普”的技術要求也更加嚴格和專業。徐燕卿說:“比如‘三普’時,對于文物平面圖沒有特別要求;‘四普’則要求不可移動文物平面圖有相應的標準和規范,這也便于我們收集的數據信息可以和國土規劃數據納入‘一張圖’,文物保護也不再是文保部門‘單打獨斗’,而是與城市建設規劃進行一體化管理?!?/span>
● 彰顯天津城市文化特點
除了設備、技術標準不同外,“四普”與“三普”最大的區別還在于“人”。徐燕卿說:“距離‘三普’已經過去十幾年了,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的也幾乎更新了一代人,年輕人更多了。今年也會有更多高校的專業力量加入普查工作中來,他們對于建筑學和測量實操更有經驗,是對普查工作非常有力的補充?!?/span>
2007年進行“三普”時,城市建設正處于高速發展期,很多人的文物保護意識相對薄弱。他說:“今天,文物保護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我們在工作中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大家對文物普查工作有期待,更有一種尊重?!痹谒磥恚旖虻慕F代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多、代表性強,這也符合“近代百年看天津”的城市歷史特點,“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普查工作,進一步彰顯天津既源遠流長,又突顯近現代特色的城市文化特點。”
為更好地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市文化和旅游局組建了“四普”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協調組,統籌負責文物普查的各項工作安排。
綜合協調組中,經歷過“三普”工作的相軍對“四普”有全新感受:“一是深感科技在進步,技術上更先進。硬件設施上,‘四普’與現代科技結合更緊密,依靠科技的力量,運用各類設施設備,如手機、電腦、RTK、無人機等,因此,‘四普’調查信息的精確性將會顯著提升。軟件方面,‘三普’數據需要登記到電腦表格里,一個點一個表;‘四普’有獨立的數據庫,直接置入文物信息。二是普查的發動面廣,保障更充分。天津‘四普’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包括市財政局、市規劃資源局等19個部門,聯合多部門力量。此外,還發動了高校志愿者參與調查,并引入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到‘四普’中來。三是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四普’對原有的文物類別和內容進行了重新闡述和修訂,從而更加明確了各項文物的功能屬性?!?/span>
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傳承發展城市文化,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加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和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重要行動。
本次普查按照新時代加強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的工作要求,采取一系列新舉措:踐行應保盡保,將1911年以前的古建筑、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全部納入普查和認定范圍;豐富文物內涵,將六大類59項文物類別細化擴展為63項,首次明確將文化景觀納入普查對象;推動系統保護,將開展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登記和公布列為主要任務,把普查成果作為各行業名錄公布的基礎,為構建以文物資源為核心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據介紹,此次普查工作從天津城市歷史特色入手,加強與市相關部門溝通對接,梳理我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性建筑、農業文化遺產、工業遺產、中華老字號等行業類文化遺產名錄和近年來考古新發現,整理普查線索,豐富文物內涵。
此次普查將形成一系列成果,如目錄成果、圖件成果、文物基礎數據、報告成果、數據庫成果。基于普查成果,以區為基本單元,可以逐級匯總生成不可移動文物空間分布圖,匯總生成全市不可移動文物“一張圖”;分類生成六類文物空間分布專題圖;逐級匯總形成全市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圖錄;市、區人民政府根據普查結果,及時將重要的不可移動文物核定公布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為不可移動文物的系統保護提供依據。
◆ 我市“四普”的普查范圍是什么?
普查范圍是天津市域內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其他,共六個類別;對已認定、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復查,同時調查、認定、登記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
來源:天津日報
銀鳳、張雅雯、扈智超
作為“十四五”期間最大規模的文物保護行動,眼下,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簡稱“四普”)進入實地調查階段,這是摸清文物家底的重要一環。8月9日,記者隨同寧波市文物局調研組赴寧波市鎮海區調研文物保護相關工作并展開實地調查。據了解,至7月中旬,該市共復核文物2162處,新發現文物點15處。
“我們正在對照確認‘三普’文物名錄與各級文保單位名單,認真勘察這里的近代歷史建筑群的保存現狀。”在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阮氏宗祠,來自鎮海區文物保護管理所的文物普查員付亞瑞對文物遺址進行“卡邊”。正值酷暑,她身上的衣服已經濕透,臉曬得黝黑。
付亞瑞說,文物普查是個“細致活”,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卡邊”。所謂“卡邊”就是對不可移動文物的面積進行測量。“這項工作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并不容易。”付亞瑞說,在“卡邊”過程中,光東南西北幾個點的確定,就需要普查員走路完成,而為了確定這幾點,她沿著阮氏宗祠周邊走了很多遍。
此外,付亞瑞還承擔著開展野外實地調查和文物保護宣傳工作,具體涉及實地勘察、測量、“卡邊”以及采集文物標本等工作。每天,她的微信步數都在3萬步之上。
目前,寧波市共組建24支普查隊伍,像付亞瑞這樣活躍在田野海島的普查員有278位。為了讓普查員更好地開展田野調查,寧波市各地加強普查設備保障,配備RTK測繪設備21臺、無人機5架,整合辦公電腦、手機、相機、卷尺、測距儀等現有設備資源,基本滿足普查需求。
在調查過程中,實行調查、測繪、照相、建檔一體化推進,堅持當天調查、當天編寫日志,確保普查全過程可溯源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