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幣
45人已購
查看
景深
三個因素控制著景深:鏡頭的焦距、拍攝的光圈以及鏡頭到被攝物體的距離。(實際上,這是從傳感器到被攝體的距離。)
根據定義,由于您正在拍攝微距,因此您要非常靠近拍攝對象,您可以縮小景深。您的焦距可能在35–100mm范圍內,但是除非您有多個微距鏡頭或正在使用變焦鏡頭,否則請不要改變它。我強烈建議使用定焦鏡頭拍攝微距。這樣您就可以很好的控制光圈。微距攝影的主要問題是,由于您拍攝的距離很近,景深會變得很淺,可能不到幾厘米。因此,正常的傾斜度可以降低光圈會拍攝出更大的景深,但這會使您的快門速度變慢。
那就是您要使用閃光燈的原因。使用閃光燈可以消除曝光過程中因快門速度慢所帶來的問題。如,即便是最微小的風也會使花朵晃動,從而影響拍攝的清晰度。使用閃光燈可以定格該動作,但是由于快門速度較慢,可能仍然有足夠的環境光來顯示動作,這樣會在您的圖像中形成重影。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在沒有風的日子里拍攝。但是,絕對沒有風的日子很少見。清晨是一天中風最小的時刻,選擇這個時刻拍攝,能夠將風的影響降到最低。您也可以使用其他物品對花卉進行固定。或者,您將試驗閃光燈的效能,結合快門速度和光圈的變化以消除重影。
焦點
微距花卉攝影中,焦點與景深同等重要,但是您需要仔細選擇位置。您仍然可能最終只能獲得零點幾厘米的完美對焦,因此您需要確保將焦點集中在正確的位置上。如,對焦在最接近的點(例如雄蕊)上,并讓花瓣稍微失焦。或者將焦點放在花瓣上,以便使花朵對焦,但這樣做花蕊會有點模糊。
拍攝時要確認對焦點清晰將非常困難,因此請使用實時取景功能。另外,要拍攝很多照片。在涉及所有變量的情況下,拍攝完美的圖像可能會有挑戰。正如您應該以不同的角度拍攝一樣,請嘗試將焦點混合在一起。一旦從計算機上查看,您也不會知道將拍攝出神秘。
一般而言,微距攝影,尤其是花卉攝影,可能既有意義又充滿挑戰。但是,就像其他攝影類型攝影一樣,擁有知識、經驗和實踐也許是個漫長的過程。請不斷練習并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慢慢的您的作品會變得清晰而又生動。
適合街頭攝影的相機一般都具有這么幾個特點:
1、小巧低調。街頭攝影所使用的相機需要非常低調,不容易引起路人的注意,這樣可以很好地記錄真實氛圍。
2、操控靈活。街頭攝影相機需要具有靈活的操控性,可以方便抓拍,取景構圖、對焦、曝光都可以迅速設定,靈活調整。
3、畫質適中。街頭攝影這個題材并不是一個追求完美畫質的攝影題材,但畫質也不能太差,畢竟是一種攝影創作,并不是隨機亂拍。
從膠片時代開始,很多相機就是專門為街拍而生,發展到現在,出現了更多適合街拍的相機類型,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都有哪些機器適合街拍。
一、街拍相機的貴族徠卡旁軸相機
上世紀很多攝影大師從事新聞紀實攝影,都喜歡使用旁軸相機,因為旁軸相機體積小巧、操控靈活,完全符合街頭紀實攝影的需要。徠卡旁軸相機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逐步流行,并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品牌地位。攝影大師布列松是最早使用徠卡35mm相機與50mm標頭這個組合進行紀實攝影的,他將手中的徠卡M3用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似乎這臺相機就是他眼睛的延伸,拍出了眾多不朽的作品。現如今,徠卡旁軸相機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實用的工具機型,已經成為了被奉為神壇的奢侈機型,但M系列的精髓仍然還在。很多攝影發燒友經過多年器材發燒之路,最后還是用上了徠卡。徠卡旁軸相機可以說是掃街相機中的貴族。
二、文藝青年掃街標配富士x100系列
徠卡雖好,但價格卻高高在上,沒有燒到一定程度的攝影愛好者未必會在器材上投入那么大。但很多攝友又非常喜歡旁軸相機的造型,也喜歡用旁軸相機掃街的感覺。這就誕生了一個與徠卡很類似的日系相機富士。富士x100系列的相機是一款與徠卡非常神似的機型,它采用旁軸造型,但集成了電子化性能;一體不可換鏡頭設計,但標配等效35mm最大光圈f2.0的人文視角鏡頭;apsc規格感光元件,畫質不俗;機內具有富士的獨特色彩模式,可以不用過多后期處理就可以得到色彩出眾的數碼照片。這個機器成為很多熱愛街拍的文藝青年首選。要造型有造型,要畫質有畫質,要操控有操控。除了對焦速度慢一直是個不足之處,整體用于掃街是非常合適的。現在這個系列已經發展了好幾代,最新型號是x100f。
其實富士這個品牌早在膠片時代就非常注重便攜街拍相機,比如非常有名的膠片便攜機月光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到現在這個數碼時代,x100f和眾多復古可換鏡頭微單相機組成了富士品牌獨特的產品陣營,是街拍愛好者非常喜愛的一個牌子。
三、最具街拍情懷的ps相機理光gr系列
說到街頭攝影,說到“掃街”,不能不提的是日本攝影師森山大道。他使用手中的卡片相機,拍攝下了一系列著名的街頭攝影影集,成為了日本知名街頭攝影大師之一。說到森山大道就必然會聯想到gr。理光的gr系列因森山大道而知名。雖然它籠罩著名人的光環,但從實際使用角度看它也確實是一臺非常優秀的街拍ps機。gr從膠片時代誕生,到現在的gr3數碼相機,造型壓根沒有改變過,一成不變的設計,說明了它是一臺非常經典的機器。雖然照片載體從膠片換成了數碼,但其設計精髓一直都得到了延續。單手就可以掌控所有操控,具有估焦盲拍模式,超快速的伸縮鏡頭,超高的光學素質,28mm廣角視野,能夠裝在口袋里的外形設計,是一臺不折不扣的街拍專用相機。
現如今gr系列最新上市了gr3型號,一改以往被攝友詬病的對焦慢、不防塵、不防抖等不足,相機性能進一步提升,與主流相機標準看齊,但一成不變的是它經典的28mm f2.8高素質定焦頭和它精巧緊湊的外觀設計,這使得gr3具有無比濃郁的街拍情懷。
四、新型掃街利器微單加餅干鏡頭
無論是旁軸還是ps機都是從膠片時代就開始發展一直延續到現在的機種,而當下這個數碼時代,可用于街頭攝影的相機選擇則更加豐富了,其中微單相機加餅干鏡頭就是一個很好的組合。微單相機具有與單反相機類似的畫質,但機身卻輕薄了很多,特別是m43或者apsc畫幅的微單ps扣主體與背景顏色相似的圖,機身不加鏡頭的情況下與卡片機無異。但其畫質、操控都不亞于單反相機,具有較高的拍攝效率。而專門為街拍等題材開發的便攜餅干鏡頭與微單組合,機器仍然可以保持小巧的外形,非常適合街頭攝影。比如松下的gx系列微單與20mm f1.7餅干鏡頭的組合,比如佳能eos m6與22mm f2.0鏡頭的組合,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1. 三原色工具為什么這么神奇?
首先我們來瀏覽一組“網紅”照片。
這些網絡上流行的照片,無論風光還是人像,其實是有一些規律和套路的,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總結出來?
攝影師:看看世界
攝影師:Sean
攝影師:看看世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幾張照片的一些共同點:
1)整張照片色彩干凈統一,畫面中出現的色相不多,并不是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的。這樣照片看起來很舒服,很和諧,不會顯得太亂太雜。
2)畫面的色彩符合一些色彩搭配模型,比如《學會常見的配色原理,再也不怕后期調色啦》教程中,提到的互補色搭配。這3張照片主要利用的,都是“青色-橙色”這一組RYB互補色進行搭配。色彩搭配不僅在攝影中,更是在美術、設計中廣泛應用。
色相不能太多,色相符合色彩搭配模型,也是我在《風光攝影后期基礎》一書中,提到的“色彩搭配五大套路”中的兩個重要規律。
那么如何去減少畫面中的色相數量,并讓色彩符合常見搭配呢?我們可以用很多工具,比如HSL、曲線、通道混合器等等。
但今天要講到的“校準-三原色”工具,之所以這么神奇,大量出現在網紅調色中,就是因為它可以同時辦到這兩件事!
校準面板,是ACR中排在倒數、較后面的面板。里面主要有紅原色色相、紅原色飽和度、綠原色色相、綠原色飽和度、藍原色色相、藍原色飽和度 六大滑塊。
我們用來演示的圖片,是一個紅、綠、藍為三原色的12色色環,這樣我們可以比較直觀的看到各種顏色的變化。
我們可以試試把“藍原色-色相”的滑塊往左邊移動,這時我們的色環發生了神奇的變化。
1所圈起來的,是原圖中藍色以及其相鄰色,此時他們都偏向了青色,色相更加統一。2所圈起來的,是原圖中黃色以及其相鄰色,此時他們都偏向了橙色,色相也開始統一起來了。
更神奇的是3所代表的中間過渡色,比如品紅色,竟然飽和度降低了,起到了減少色相的作用。
我們通過左移藍原色色相滑塊,就同時完成了減少畫面中色彩數量,并把大部分色相往經典的“橙-青”色彩搭配靠攏,一下子搞定了流行色調的兩種套路,難怪不得網紅們都愛用!
再用一個手機拍攝的照片作為案例,下圖中色彩比較普通,色相較多,搭配也比較混亂。
我進入“校準”面板,把藍原色的色相左移,變成-100。
瞬間照片就變成了以前介紹過的“糖果色”類似風格。整體冷色都偏青,整體暖色都偏橙紅,其他雜色大量被消除,這種效果原來一步就可以基本搞定!
2. 三原色中的色相滑塊如何使用?
通過上面的案例,我們了解到了三原色工具的一個核心亮點,就是它可以控制畫面中的色相數量,并把他們往互補色搭配上進行移動。
那么這些色相滑塊左右移動有怎樣的效果?具體應該如何調整?是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問題。
當然在這之前,先要介紹一下:三原色工具之所以在“校準”面板,是因為它在開發之初,本意是用來校正Raw文件和相機標準之間的色偏的。
其底層原理,是通過改變紅、綠、藍三種通道(三種感光元)之間的相互關系,來校正Raw文件偏色。但隨著校色技術的發展,它的本身功能已經被代替,現在更多的用于創意性調色中。
因為是跟通道有關,三原色工具和HSL工具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就是會影響畫面中的大部分顏色。比如調整HSL的藍色色相,只有原圖中藍色的物體會被影響。而調整校準藍原色色相,原圖·中的藍色、青色、紫色、黃色等等色彩都會受到影響。
如果對色彩之間相鄰、互補關系還不了解的同學,建議先閱讀教程《學會后期調色,從認識顏色開始》,或學習《風光攝影后期基礎》書中第2章3節,再進行下面的閱讀。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藍原色滑塊。藍原色色相滑塊,對全圖的色彩都有影響,特別是原圖中的藍色、黃色部分。
因為真實照片中經常出現藍色(天空、海水、陰影),也經常出現黃色(陽光、巖石、皮膚、植被),因此藍原色色相滑塊也是被用的最多的一個滑塊。
左移藍原色滑塊(往滑塊顯示的青色方向移動)。原圖中的藍色和相鄰顏色,將加上青色,從而整體往青藍色統一。
而原圖中的黃色相鄰顏色也會偏色(為什么是黃色?因為RGB模式中,黃色是藍原色的互補色),這些暖色中都會加上紅色(青色互補色),因此整體偏向橙、橙紅。
而原圖中的綠色、紫色等,這些正好處于藍色和黃色中間的顏色,不僅色相會向他們偏移,而且飽和度會減小。
那么如果右移藍原色色相呢?
藍原色色相往右側(品紅色)方向移動,藍色及相鄰色彩會偏品,黃色及相鄰色相會偏綠(品紅互補色),同樣的中間色彩飽和度會大大降低。
總而言之,藍原色色相滑塊,主要影響畫面中的藍色、黃色和相鄰色彩,左移會把他們統一成“青藍-橙紅”的色彩搭配,右移會讓整體色彩偏向“品紅-綠”的搭配。
因為純綠色和純紫色,在自然界中很少出現,一般調風光照片的時候,藍原色滑塊都是向左移動。
其他的色相滑塊,我就直接說結論了,大家可以通過上面藍原色的例子,結合互補色的關系來進行理解。
綠原色色相滑塊,主要影響的是原圖中的綠色和其互補色品紅色,以及他們相近的顏色。(正常照片中這兩種顏色較少,因此綠原色使用頻率較低)
左移綠原色色相(往色相條上的黃色移動),原圖綠色(及相近色)偏黃,品紅色(及相近色)偏藍。
右移綠原色色相(往色相條上的青色移動),綠色(及相近色)偏青,品紅色(及相近色)偏紅。
紅原色色相,主要影響畫面中的紅色相近色,以及青色相近色部分。因為現實生活中,紅色的物體也很多,比如皮膚、火焰等等,因此這個滑塊也經常使用,特別是在人像調色中。
左移紅原色色相滑塊,畫面中紅色(及相近色)偏品ps扣主體與背景顏色相似的圖,青色(及相近色)偏綠。前面提過“品-綠”的組合并不太自然,因此我自己較少會左移紅原色色相。
右移紅原色色相滑塊,畫面中紅色和類似色偏橙黃,青色和相似色偏紫藍,也是常見的一種色彩搭配。
在實際案例中,我們經常會結合多個原色滑塊,甚至HSL工具來進行調色。
比如前面的這個“糖果色”例子:
藍原色色相左移變成-100,基本感覺有了,但是人物皮膚太偏橙紅,需要往黃色方向偏移,天空中的藍色也不太夠。
而右移紅原色滑塊,正好是把暖色系往橙黃方向走,把冷色系往紫藍方向走,因此這里我把紅原色滑塊右移到+75。
畫面中的橙黃色有點悶,不符合陽光下的氛圍,因此我在HSL工具中,把橙色的明亮度提升了87。HSL工具教程:《學會調色,從理解HSL面板開始》。
關于糖果色,以后還會有更詳細的教程。但通過三原色和HSL工具,已經調的八九不離十了。
3. 三原色中的飽和度滑塊如何使用?
紅綠藍三原色,除了色相滑塊之外,各自還有飽和度的滑塊。
藍原色飽和度,主要影響畫面中藍色附近色系的飽和度。左移藍原色飽和度滑塊,藍色鄰近色系的飽和度大大降低,但其他色彩飽和度降低幅度較小。
右移藍原色飽和度滑塊,藍色鄰近色系的飽和度大大提高,但其他色彩受影響較小,飽和度提升比較自然和諧。
綠原色飽和度,主要影響畫面中綠色相鄰色彩的飽和度。左移綠原色飽和度滑塊,綠色鄰近色系的飽和度大大降低,但其他色彩飽和度降低幅度較小。
右移綠原色飽和度滑塊,綠色鄰近色系的飽和度大大提高,但其他色彩飽和度提升比較小。
紅原色的飽和度滑塊,變化規律也是類似的,左移大大降低畫面中紅色及相關顏色的飽和度,右移大大增加他們的飽和度。而其他色彩受影響較小。
在自然風光照片中,人物皮膚、樹木花草、巖石磚墻等等,這些地景的色相一般都是在橙色、黃色附近。這些地景的飽和度一般不宜提升過多,太飽和的皮膚、沙石看起來不太自然。
前面我們提到過,提升藍原色飽和度,畫面中冷色飽和度會加強,而暖色飽和度提升非常小幅度、舒服、自然。因此很多風光攝影師喜歡提升藍原色的飽和度。
下面這張照片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原圖色彩太淡。
提升藍原色飽和度到+100。
畫面飽和度提升,而且整體比較自然。
當然有的照片,藍天本身就很強烈,提升藍原色飽和度后天空有點過飽和。
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配合使用HSL工具,降低藍色的飽和度。
總結
1. 控制色相數量、色相符合常見搭配,是網紅色調常用的套路。而相機校準-三原色工具,可以很方便的完成這個任務。
2. 藍原色色相左移,畫面暖色偏橙紅,冷色偏青藍。紅原色色相右移,畫面暖色偏橙黃,冷色偏紫藍。其他原色色相移動原理類似,使用頻率比這兩個要少。
3. 提升藍原色飽和度,對畫面冷色提升強烈,暖色提升自然,是很多攝影師的常用招數。原色調整常常需要配合HSL工具使用,很多時候甚至可以完全被HSL工具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