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我才開始看動漫的時候,480P還是主流,那時候一些MP4支持1080P都很牛叉了,我還傻逼兮兮的花大價錢買了個支持1080P的視頻播放器,結果發現根本用不上,一來1080P的動畫很少,二來這個格式太大了,一次只能裝一兩集,完全不實用。
記得一開始在網上看視頻的時候那畫質還要慘,經常看到一些畫面非常模糊的視頻,大家戲稱為“朱軍畫質”,不知道朋友們還記不記得這個詞,據說來源是A站有個ID叫朱軍的UP主,上傳的視頻畫質十分辣眼睛,全損畫質,然后有了這個名字。
不過現在B站上線4K畫質真的用得上么?我現在經常在B站追番,有的動畫雖然有1080P的畫質,但是開了之后還是比較糊,我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博人傳》,雖然有全高清的選項,但是開了之后根本不清晰,只有OPED這種是高清的,正片內容還是糊的,如果用手機看倒是還好,如果用電腦看,可以發現很模糊。
為啥會這樣,我想是因為這片制作方給B站的時候就沒有全高清的版本,也就OPED是高清的,我在別的網站看也是這樣。
那么,這樣的情況下,這個4K畫質還有必要么?真的用得上么?
我覺得還是十分有必要的,就算現在用不上,將來肯定還用得上。你像我前面說的,我才看動漫的時候480P還是主流,現在我下個片什么的基本都不是高清的不看了。
而且隨著大家的帶寬越來越高,各家視頻網站技術也越來越完善,高清視頻可以說是大勢所趨,特別是將來5G時代來臨了,視頻肯定會越來越高清。現在我們要拍攝2K、4K的視頻太容易了,甚至一個手機都能做到,這個4K技術,一方面可以提供給諸位專業的UP主什么,他們肯定用得上。
另外紀錄片啥的肯定也用得上啊,想想那些美食、景物相關的紀錄片,用全高清的格式呈現出來,視覺上多享受啊,真正的一根毛都看得清清楚楚,我還是挺期待的。
不過,要這項技術運用到動漫作品上,我想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也沒辦法,等等唄。
電腦報在線】4K電視雖已成為目前市面上的熱點,但我們也要理智地看到,在應用層面,1080P依然是現在的主流,無論是游戲主機、高清播放以及盒子,它們的接口以及內容大多數還是為1080P而準備的。
4K電視雖已成為目前市面上的熱點,但我們也要理智地看到,在應用層面,1080P依然是現在的主流,無論是游戲主機、高清播放以及盒子,它們的接口以及內容大多數還是為1080P而準備的。所以對于預算不高的實用型消費者,在目前購買一款1080P的全高清液晶電視依然是好選擇。
對于想要購買全高清電視的用戶而言,通常來說比較關注兩個環節。初級用戶非常看重電視的價格;發燒友或專業用戶則更看重電視的畫質。是的,畫質和價格的確重要,但是除了這兩點,我們在購買全高清電視的時候還要考慮更多!
HDMI接口,少于兩個不能忍!
在彩電行業競爭如此激烈之際,各家產品的價格是一個比一個低,42英寸全高清電視不到2000元的比比皆是。降價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要削減硬件成本,所以我們看到很多電視機在接口方面都吝嗇了起來,特別是HDMI接口的數量。筆者多年前買的42英寸松下等離子電視,HDMI接口都是三個;后來買的32英寸索尼液晶電視HDMI接口也有兩個。而現在呢?50英寸以上的全高清液晶電視大多數都配置兩個HDMI接口,而42/43英寸的電視能有兩個已算是良心產品了……在京東、淘寶上,一些低價的全高清電視甚至4K電視都只有1個HDMI接口,令人驚詫。
某品牌4K電視機,只有1個HDMI接口……暈
當然廠商也有話說:我都給你內置了智能系統了,要看什么都找得到,還要那么多HDMI接口做嘛呢?事實上,在目前的高清應用環境下,需要用到HDMI接口的設備太多了,除了網絡盒子以外,包括有線電視的高清機頂盒、游戲主機、平板/手機以及筆記本等設備,要接駁電視都只能用HDMI接口。而且未來如果想添加什么設備,多半還是要依靠HDMI接口來接電視。
所以即使用戶的需求再少,但是一款電視如果沒有至少兩個HDMI接口的話,那么這款電視是絕對不值得購買的。這點無論用戶是購買4K電視、全高清電視還是其他什么電視,都絕對不能妥協!
音頻接口,我們不但要輸入還要輸出
這里有一個故事,一哥們買了一臺43英寸的全高清電視,當時想著大家都差不多,就買了臺2000元的。他的主要應用就是用U盤拷個片插到電視上直接播放(看下載電影)。結果發現電視音質爛得一塌糊涂,還沒有他的筆記本好,完全無法聽!所以,就買了對2.1多媒體音箱打算提升一下音質。然后,他再度傻眼——因為這臺電視沒任何音頻輸出接口……
音頻輸入對于目前的液晶電視而言的確算不了什么問題了,別說HDMI接口可以傳輸音頻,多年前包括色差、AV、S端子等接口,都帶有音頻輸入功能。所以一般人都不會在電視機音頻輸入這個問題上糾結,如果有其他類似環繞聲的需求,那么從其他接入設備單獨輸出音頻接功放音箱即可。
不過在智能電視發展起來之后,這種情況也有了一些變化。大家無需外接設備,都能直接在電視上看到各類高清大片,而這些視頻甚至都帶有DTS或者Dolby的環繞效果,如果買的電視夠高端,自帶有虛擬環繞效果(如索尼)那就罷了,如果自家的電視喇叭不咋的,那怎么辦?這個時候就體現出音頻輸出接口的重要性了。
一些老電視不但有蓮花頭紅白輸出,也設計有光纖輸出
一般來說,普通的電視機都應該有至少一個3.5mm的音頻輸出,主要用于接駁耳機或者多媒體音箱。當然這種音頻接口肯定是最基礎也是最低級的,要想達到什么環繞多聲道效果就別想了,所以現在很多電視機除了3.5mm輸出接口之外,還配置了光纖輸出。這樣用戶如果有更高的音效追求,直接用光纖輸出到功放或者帶光纖接口的有源多聲道音箱上,就可以獲得環繞聲效果了。
某些電視沒有數字音頻輸出,在應用范圍上受到很大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比較流行的SoundBar,除了3.5mm和蓮花口輸入外,很多都帶有光纖同軸輸入接口,如果本身有解碼功能的SoundBar,也只能用數字音頻輸入才能達到解碼效果。所以購買一款全高清電視的話,我們最好還是要看看它有沒有數字音頻輸出接口,如果沒有,那么這款電視的應用價值就要打個折扣了。
至于上面故事中提到的那種電視,除非是老大媽看看在線國產劇,否則不推薦購買。
USB接口最好有兩個,供電足是關鍵
在電視機尚未進入智能時代的時候,很多電視就已經配置了USB接口,用來看外接設備如U盤、移動硬盤中的圖片和視頻。而到了智能電視時代,USB接口就基本成為了標配,很多用戶購買電視機的時候也會考慮這一點,那么作為全高清的電視,到底多少USB接口才夠用呢?這就要看電視的類型了。
如果用戶購買的電視不是智能電視,那么一般有一個USB接口就足夠了。這類電視本身多半支持USB讀取,可以播放U盤/移動硬盤里面的照片和相機拍攝的視頻。這類電視即使多幾個USB接口,也基本用不上。
非智能電視一個USB接口就足夠了
如果用戶購買的是智能電視,那么我們認為至少要有兩個USB接口才行。一方面外接擴展設備,另一方面則可以接一些類似鍵鼠這類的產品。筆者就深有體會,在一些智能系統以及APP上,使用鍵鼠比遙控器更加方便。此外,從電視接口的設計來看,我們最好購買USB接口設計在側邊的產品,這樣插拔也很方便。一些低價電視將USB接口設計在電視背后,甚至藏在一個凹陷區域接口朝下,使用起來相當麻煩,不予推薦。
至于USB接口的類型倒不必苛求,1080P電視沒有4K視頻的需求,通常USB2.0接口即可(其實4K視頻,用USB2.0傳輸速度也足夠)。但這里有一個前提,那就是USB2.0接口的控制芯片要夠強,另外接口供電要足!現在市售的部分2000元以內1080P機型,USB供電不足,根本拖不動(識別不了)USB3.0移動硬盤。
我們的建議是:購買時帶一臺USB3.0移動硬盤去,識別不了直接PASS掉。
玩游戲看電影,更要關注動態效果
很多人買電視都喜歡談畫質,畫質包含的東西很多,比如對比度、灰階、色彩以及動態效果等等。大多數用戶對色彩、對比度這樣的概念比較模糊,很多時候需要對比了才有結論。不過動態效果則是實打實地從肉眼就能分辨出來了。
一個動態效果好的電視機,在高速畫面上是不會出現明顯拖影的,比如一些電影的動作場景、足球、籃球等體育運動以及動作游戲等。而動態效果差的電視,遇到這類畫面,往往我們就能看到殘影。如果你是一個對動態畫面要求較高的用戶,那么在購買電視的時候,就要注意電視是否有態補償的技術了。
優秀的電視為了在動態方面達到好的效果,通常都有使用刷新率高的面板或者MEMC技術,MEMC技術說來也簡單,就是運動估計和運動補償,其原理是采用動態映像系統,在傳統的兩幀圖像之間加插一幀運動補償幀,將普通平板電視的50/60Hz刷新率提升至100/120Hz。這樣運動畫面更加清晰流暢,優于常態響應效果,從而達到清除上一幀圖像的殘影、提高動態清晰度的效果,將影像拖尾降至人眼難以感知的程度。像索尼、松下、夏普等中高端電視中,都采用了MEMC技術。
左邊無MEMC技術圖像有殘影(看人的頭部和手部),右邊采用MEMC技術圖像則變得清晰
不過很多全高清電視為了降低成本,在硬件上都沒有采用MEMC技術,基本都是用軟件的方式去優化動態效果。不過軟件方式怎么優化肯定都不如硬件那么出色,所以其效果自然也就一般了。比如索尼使用動態補償技術叫Motionflow XR,通常Motionflow XR100/200都沒有使用MEMC,而到了Motionflow XR 400才開始有MEMC技術,兩者的動態效果差別還是不小。
所以,如果用戶比較介意快速畫面的殘影,那么在購買的時候選擇一款有MEMC技術的產品就非常有必要了。不過,一般廠商是不會在宣傳中介紹自己到底有沒有MEMC技術,只會吹捧自己的動態補償技術,用戶在購買的時候,不妨查查資料或者和廠商溝通確定后再考慮。 
本文出自2015-07-27出版的《電腦報》2015年第29期 E.硬件DIY (網站編輯:shixi01)
@原木otaku:我的機器是E3-1230 V2,16GB內存,顯卡是GTX750Ti,最近玩3A大作實在是有些繃不住了,由于預算有限加上顯卡太貴,打算只以1080P高畫質60fps流暢度為目標(因為顯示器也是1080P的,不想換),請問比較合適的顯卡有哪些呢?我個人是打算從GTX 1080開始選是否可以?
小獅子:從GTX 1080Ti開始選是可以滿足目標的,但要注意1080Ti卡的成色。如果需要光追,建議升級RTX 2060或RTX 3060/3060Ti鎖算力版。目前3060在市場上市場會有渠道商以4000元左右放貨,預算充足情況下可以考慮。但是記得電源需要650W。
@異世相遇:打算自己組一個NAS跑PT,想用固態硬盤來提高一些PT性能,請問用什么固態好一些,穩妥一些?
小獅子:其實就NAS/PT服務器來說,機械硬盤在容量和性價比方面還是勝過固態硬盤的,大部分7200轉的機械硬盤也能滿足現有的網絡吞吐量要求。除非你的上行帶寬都達到或超過千兆級,這時候使用固態硬盤才有比較現實的意義。當然,使用固態組服務器的一個好處是無噪音,這是機械硬盤沒法相比的。
考慮到目前采用疊瓦盤的機械硬盤較多,建議購買數據中心級的企業盤,如東芝和西數的企業級大容量盤,它們的垂直盤相對較多。
如果一定要使用固態硬盤,可以考慮十銓的T-Create Expert,它具有驚人的12年質保,TBW寫入質保量也非常大,基本可以用到你自組的平臺退役升級。
@房回歸:之前處理器散熱不好,拆開后發現硅脂干了,就給處理器上涂了厚厚一層硅脂,結果現在散熱效果依然不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處理器的頂蓋和散熱器的底部都是金屬材質(一般是銅或者鋁合金),而且就算制造工藝再怎么完美,也不能能保證它們的表面絕對平整光滑,這就會使得兩者直接接觸時會留下微小的縫隙,另外,玩家如果在安裝散熱器的時候扣具沒有安裝平整,也會導致散熱器底部翹邊,出現縫隙(很小的縫隙可能影響還不大,如果散熱器底座歪得厲害就得重新安裝了)。
正是因為有這些縫隙存在,處理器和散熱器底座之間就會有少量空氣,而空氣會嚴重影響導熱效率。因此,我們需要用一種填充物來填充這些縫隙,而硅脂則是性價比和適用性最好的選擇。不過,千萬不要認為硅脂涂得越多越好,其實硅脂的熱傳導系數(W/m·K)僅為8左右,和銅377的熱傳導系數相比差距懸殊,所以它真的就只能用來填充空隙,涂太多了反而是散熱的累贅。
@Jerry:準備去美國讀書,想買臺筆記本帶出去,請推薦一款比較好的、可靠的筆記本電腦吧。
小獅子:在這里給大家講一個常識:美國的電腦類產品比中國便宜不少,而且越是高端的便宜的幅度越大,有些國內賣兩萬元人民幣的電腦美國價格折算人民幣只要一萬元出頭。所以,你要做的是在亞馬遜美國網站(www.amazon.com)先選好機型,到美國后購買。當然,具體買什么電腦,你可以向牛大叔咨詢,注意描述清楚應用和預算。提醒一點:出于全球聯保的考慮,并結合美國市場的特點(包含售后),我們建議購買戴爾或惠普品牌的電腦。
@黃獅虎:現在的液晶顯示器幾乎都號稱有護眼功能,作為用戶我也不知道這些功能到底有沒有用,所以特來請教小獅子,到底如何才能知道其護眼效果到底如何呢?
小獅子:我們可以考查相關型號的產品是否通過了德國萊茵TUV認證。這是德國萊茵TUV為了防止家電產品、機械產品、汽車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對用戶造成傷害而制定的一個安全認證標識。針對顯示器藍光、頻閃、反光、眩光等對于眼睛會造成各種危害,TUV通過大量實驗開發出了眼部舒適度認證。
經過了TUV認證的產品表明能有效減少藍光對眼睛的影響,同時頻閃也不會引發眼疲勞和疲倦等問題。除了常見的藍光和頻閃之外,還有部分用戶為了避免反光和眩光會調整坐姿,長期的不良坐姿進而導致肩頸部與背部的不適。所以TüV認證還將反光和眩光考慮了進去,這樣用戶不用刻意改變坐姿去避開屏幕反光,使用顯示器的舒適度更高。
可以說在護眼顯示器市場上,有了TUV認證就能表明該產品的護眼功能真實有效,比起沒有通過TUV認證的產品更值得信賴。
往期內容推薦
內存降價了買還是不買?
銳龍6核挑翻8核裝機相當甜
暑期3A游戲配置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