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大腦?要不要向人工智能低頭
低頭不是容易事,如果對方還是你的創造物,只怕更窘。但科學家現已開始不斷提醒我們,要為這件事做點準備了——如果說此前的警告是還有一兩個世紀的光景,現在已經銳減為不到50年。 美國科學家庫茲韋爾,被主流商業報刊《Inc.》評為“愛迪生的合法繼承人”,他作出的推算是:在2045年,人工智能(AI)將超越人類大腦,從而社會劇烈轉型,跨入高智能機器時代。 他不算最夸張的。美國“生存研究實驗室”創始人波林一直試圖在讓他手下的機械生物們自治,也就是把控制權主動交給機器。天賦的權利,是波林“尊敬它們的方式”。 再翻翻看近兩年關于計算機和機器人感知方面的進展報道,你都會以為鐵皮軍團馬上就要被宣布是有意識的了。 可我們顯然還不夠了解“智能”和“機器”到底勾搭到了什么程度。這二者的組合物,在你家里時會掃地,見著樓梯還繞著走;在阿富汗山區會反恐,翻找出人眼看不到的火力;在國際空間站還能幫太空行走的宇航員遞個鉗子什么的;在復雜......閱讀全文
大腦如何通過自言自語來學習?
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擁有巨大的學習能力,能夠理解新的感官信息,掌握新的技能或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然而,許多使我們能夠學習的機制仍然不清楚。系統神經科學的最大挑戰之一是解釋突觸連接如何改變以支持適應性行為。瑞士日內瓦大學(UNIGE)的神經科學家先前表明,大腦皮層的突觸學習機制依賴于大腦深層區域的
美國計劃為腦活動繪圖 媲美人類基因組計劃
美國媒體2月18日報道說,奧巴馬政府即將出臺一項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繪制腦活動全圖的研究計劃。這一計劃將耗時10年、投資數十億美元,可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媲美。這一名為“腦活動繪圖”的計劃預計最早于3月份公布,參與者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國家科學基金會等聯邦機構
2029年計算機推理能力將與人類大腦相當
美國知名科技發明家雷?庫茲韋爾近日稱,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到2029年,計算機的推理能力將達到與人類大腦相當的水平。根據雷?庫茲韋爾的預計,到2029年,計算機的智能程度將足以通過“圖靈測試”,人類將無法區分參加“圖靈測試”中人類和電腦給出的答案有何不同。雷?庫茲韋爾向眾多企業C
IBM 牽手百洋智能科技 在華推動
3 月 28 日,百洋醫藥集團與 IBM 在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旗下百洋智能科技將成為 (沃森健康)中國地區的戰略合作伙伴,獲得 for 在中國市場三年獨家總代分銷權,同時獲得其未來部分新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優先談判權和上市新產品的研發合作權
美國計劃為腦活動繪圖
奧巴馬政府即將出臺一項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繪制腦活動全圖的研究計劃。這一計劃將耗時10年、投資數十億美元,可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媲美。這一名為“腦活動繪圖”的計劃預計最早于3月份公布,參與者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國家科學基金會等聯邦機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艾倫腦
Nat :科學家有望開發出一種會“讀心術”的電腦系統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 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開發能夠破譯人類大腦語言的計算機上又邁出了重大的一步,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一種新方法,即能利用AI系統閱讀并翻譯人類的想法。圖片來源:
騰訊WE大會: but the
11月8日下午,騰訊2014 WE大會在京舉行。12位科技精英從全球各地匯聚到一起,圍繞“ but the ”這個主題,從各自領域出發,描繪了一幅幅關于人類未來生活的藍圖。產品是什么樣子?能感知腦電波,自動推送精準服務。交互是怎樣?空氣交互,無需各種平板、眼鏡.
腦洞大開!公布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每年雜志都會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突破。2020年12月18日,雜志公布了評選出的2020年度十大科學進展。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于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艾滋病、室溫超導、治療遺傳性疾病、全球變暖等多個領域。《科學》雜志在文章中表示,盡管2020年全球多國飽受
計算機是下一個生命形式嗎?
碳/硅的楚河漢界行將模糊不清。許多人都對非碳生命這一觀念躊躇不前。他們問道:人類的不可言喻的品質怎么會進入計算機呢?但是,相信非碳生命的人會提出一個有力的反問:如果我們堅持進化止于我們,又怎么能算是接受進化觀點呢?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
李彥宏要用人工智能推進“智能醫療”,你買不買賬?
11 月 17 日,百度董事長兼 CEO 李彥宏在烏鎮舉辦的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互聯網+智慧醫療”專場發表演講《智能醫療,奇點臨近》。李彥宏認為互聯網+醫療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 O2O 服務,智能問診,基因分析和精準醫療,新藥研發。百度的 O2O 和人工智能在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應用。比如
探討神經科學獨特的倫理 為神經科學創新者提供平臺
腦電圖圖紙也許會讀出人的意識”、“腦機接口技術可能使個人的行為被他人操縱”、“人造大腦的發明可能取代人類的角色”……這些形形色色的言論道出了人們對于神經科學的道德和倫理擔憂。澎湃新聞專訪了神經倫理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就神經科學的倫理問題進行討論。2018年9月6日至7日測試完自動告訴你腦年齡的軟件,以“推動負責任創新
解碼腦部掃描破譯人類思想
讀心術:這是一門科學 Jack 坐在自己位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實驗室里,他盯著電腦屏幕,正試著破譯某個人的思維。在屏幕的左邊是一些電視短片資料:在進行腦部掃描時,為研究參與者放映了這些影片。屏幕右邊,計算機程序正在分析大腦掃描的細節,以便推測參與
科學家正構建堪稱AI“巴別塔”的知識圖譜
如果說波士頓動力的翻跟頭是在幫機器人鍛煉筋骨,那么知識圖譜的“繪制”則是在試圖“創造”一個能運轉的機器人大腦。“目前,還不能做到讓機器理解人的語言。”中國科學院軟件所研究員、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副理事長孫樂說。無論是能逗你一樂的Siri,還是會做詩的小冰,亦或是會“懸絲診脈”的沃森,它們并不真
靠這個“譜”讓機器會思考
如果說波士頓動力的翻跟頭是在幫機器人鍛煉筋骨,那么知識圖譜的“繪制”則是在試圖“創造”一個能運轉的機器人大腦。“目前,還不能做到讓機器理解人的語言。”中國科學院軟件所研究員、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副理事長孫樂說。無論是能逗你一樂的Siri,還是會做詩的小冰,亦或是會“懸絲診脈”的沃森,它們并不真
專訪諾獎得主馬丁·卡普拉斯:永遠別在原地踏步
馬丁·卡普拉斯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荷蘭科學院外籍院士和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外籍院士。他于1966年開始在哈佛大學擔任教授,并一直從事研究工作至今。“我喜歡三件事情:化學、攝影和烹飪。”日前在北京大學化學院一間會談室里,85歲的馬丁·卡普拉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人類即將實現長生不老美國提出人類永生計劃科學家研究
我們知道在《西游記》中人們都想吃到唐僧吃肉,以保持長生不老之身。在現實中也一樣,長生不老也一直都是科學家們正在攻克的首要難題。但是似乎依舊沒有什么進展,唯一的就是2012年提出的人類永生計劃,據說永生計劃目前已經有超過100名科學人員加入。人類永生計劃是將人類思維移植進機器身體中,以實現
北京腦科學研究專項:構建下一代智能科學體系
在北京市腦科學研究專項引領下,中科院自動化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在類腦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已取得初步進展。一個小小的機器人,從它的視角望出去的正前方,擺放著一個搖鈴。機器人問:“這是什么?”一個聲音告訴它:“這是搖鈴。”機器人先進行了緩慢地觀察,之后伸手握起搖鈴晃動,然后放回。當再次向機器人展示
天才未來學家關于 2020 年的 8 項震撼預測
雖然Ray 是世界最重要的未來學家,但在小編看來有些技術還是國語超前了在2020年。人工智能是新的藍海,但是讓死去的人”轉世投胎“這個說法還是會有所欠缺,無論是從技術和人文角度上。Ray 是世界最重要的未來學家,他創作的暢銷書包括《心靈機器時代》和《如
瞬間移動、信息絕密能實現嗎?六問神奇量子世界
還記得這樣的場景嗎?電影中,主人公走入一扇“任意門”,瞬間就穿越來到另一個空間……在量子世界里,這或許不是幻想。就在今天凌晨,我國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新華社記者采訪了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呂力、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劉雄軍,帶你一起走進神奇的量子世界。
百強藥企爭奪這100個藥品;5.76億美金!上藥收購完成,
大公司01 拓展免疫球蛋白潛力 Shire達成合作協議 藥明康德:AB 和全球罕見病領域生物技術領導者Shire近日宣布,雙方簽署了一項協議,Shire獲得全球獨家授權進行開發并商業化AB 的泛受體相互作用分子(PRIM),該產品使用A
專利文獻翻譯有了“利器”
長期以來,機器翻譯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研究難點和熱點。近日,一款翻譯質量可媲美人類譯員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品——科專笑飛人工智能機器翻譯系統(以下簡稱科專笑飛)一亮相就引起了業界關注。其BLEU值(國際上評價機器翻譯質量的一種經典方法)已經超越谷歌公司等多家行業巨頭。目前有超過1500名專利審查員、
2019年測試完自動告訴你腦年齡的軟件,你不容錯過的帕金森干細胞療法
細胞治療帕金森的的最初思路很簡單:這種進行性疾病的癥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腦深處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的死亡引起的。隨著神經遞質水平的降低,出現典型的震顫、僵硬和運動緩慢。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用新的多巴胺生產器替代那些失去的神經細胞,來重振大腦與人體肌肉的聯系,并改善人的整體運動功能。但在大腦中,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
11月6日,由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細胞出版社主辦的2019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系列活動——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在北京懷柔科學城開幕。會議以“人工智能與腦科學”為主題,邀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該領域的卓越科學家,就人工智能和神經科學兩個領域的全球最新科研進展,及其交叉演
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立足前沿
聚力創新 大院大所對接會6月27日,蘇州工業園區獨墅湖畔,一場重量級的“學術風暴”——冷泉港亞洲科學會議正在進行,會議的主題是“靈長類動物神經科學:從感知到認知與疾病模型”,158位頂尖專家與會。會議期間,幾位專家移步到距離會場幾百米之外的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研究院
瑞士開發出世界首個擁有肌肉骨骼機器人
世界第一:機器人Ecci是世界上首個擁有肌肉骨骼系統,可以自我修正錯誤的大腦,以及人類視覺的機器人。它擁有一個大腦,這個大腦擁有自我錯誤修正能力,如果某一運動導致它摔了一跤,或者掉落手里拿著的東西,它的“大腦”就會收集這些信息并進行分析,以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北京時間6月
人工智能進入技術主流 | 醫療領域建樹頗豐
當谷歌的在2016年令人震驚地擊敗傳奇圍棋選手李世石(Lee Sedol)時,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術語被推入了技術主流。人工智能通常被定義為電腦或機器展示或模擬智能行為的能力,比如特斯拉(Tesla)的自動駕駛汽車和蘋果(apple)的數字助理
從可穿戴設備到人體植入,今后的醫療會變成這樣的
小時候的奇點糕特別愛看一部名叫《攻殼特工隊》的動畫片(暴露了年齡)。這個動畫片所基于的時代是以電腦、人工智能和網絡主導人們生活的。技術的發展讓通訊終端植入人體成為可能,人類從此就可以直接與計算機和網絡互動。不光是思想,義體技術也飛速發展,這讓“所有器官都是人造的”成為可能。賽博格是英文“Cy
我們的大腦如何為信息排序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研究員朱英杰與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系教授陳曉科合作發現,大腦存在一個動態評估外界信息重要性的關鍵腦區——丘腦室旁核(PVT),該腦區能夠在不同環境和生理狀態下評估事件的重要性,從而幫助我們做出恰當選擇。他們利用光遺傳學技術結合電生理和光纖
IBM牽手百洋智能科技在華推動“認知醫療”
對于醫生來說,認知智能就是一個感性的“超人類大腦”,它可以學習常人醫生窮極一生都無法學習到的經驗、文獻、案例、醫學影像等知識,它還可以快速提取這些數據、基于證據匹配出最為精準的治療方案,并用自然的語言告訴醫生他想要知道的一切。醫療是IBM認知智能部分最先涉足的領域,為幫助醫生應對“信息爆炸
物理學家利用人工智能設計量子力學實驗
北京時間3月7日上午消息,維也納大學研究人員安東·齊林格(Anton )及其團隊設計了一種名為的人工智能算法,希望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推進量子力學的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力學是最令人迷惑的科學領域之一,即使最優秀的物理學家也認為,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