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智能終端成為許多人時常把玩的設備時,它們如何接入互聯網就成為優先考慮的事情。不方便直接架設無線路由器時,該如何通過臺式電腦或筆記本電腦共享已有網絡呢?
其實在Windows7/8下我們可以直接使用“Connectify”、"WiFi共享精靈"等軟件直接設置Wi-Fi共享,這樣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便可以直接使用接入到臺式電腦或筆記本電腦的寬帶網絡,節省它們的流量,此方式也能用于幾臺筆記本之間共享網絡。但對于有軟件“潔癖”的用戶來說,還可以用系統自帶的netsh,達到需安裝軟件才能實現的效果。
1、首先需要運行大家熟悉的命里提示符(在Windows8下必須使用Win+X快捷鍵選擇命里提示符管理員模式),輸入:
netsh wlan show drivers
此命令為測試網卡是否支持承載網絡,如支持會在屏幕中顯示“支持的承載網絡:是”。如果顯示的是“否”,那就不用進行下一步了,你的網卡不支持,換種方式吧!
2、在桌面新建文本文件,將后綴改為.bat批處理文件,在編輯模式輸入以下內容:
netsh wlan set hostednetwork mode=allow ssid=name key=password
netsh wlan start hostednetwork
其中ssid為WLAN=后為熱點名字 key=后是密碼
保存后以管理員身份運行即可;
3、打開網絡和共享中心→ 更改適配器設置,將現在所連接的網絡(Windows7為本地連接、Windows8為以太網)的屬性打開,點擊“共享”選項卡→ “允許其他網絡共享”,并在下面選擇虛擬無線網絡網卡(Microsoft Virtual WiFi Minipor Adapter)。
當完成了這一切之后,就可以讓智能終端使用該網絡盡情“沖浪”了。
小提示:
需要注意的是:當重新啟動計算機之后,就會失去上述設置的無線共享。如果需要每次均啟用網絡共享服務,只要將之前創建的.bat文件放到開始菜單的啟動項目就即可。此外,由于在Windows8下無法將.bat文件始終設置為以“以管理員身份運行”,所以要開機啟動的話需要加入到系統計劃任務中(設置方式為:控制面板→系統和安全→管理工具→任務計劃)
如果覺得設置.bat文件太麻煩、Wi-Fi共享軟件設置起來太麻煩,抑或老舊的電腦根本沒有無線網卡,該怎么辦呢?一定要安裝使用無線路由器嗎?
對于此種狀況,廠商們早就幫用戶想到了解決方案:隨身Wi-Fi。
360隨身WiFi 2代
360
百度 小度WiFi
小度WiFi
小知識:隨身WiFi的工作原理
看似神奇的隨身Wi-Fi使用的技術其實很簡單——無線網卡的AP功能。在Windows平臺上,常見的無線網卡AP功能,基本都使用到了ICS。雖然在啟用360隨身WiFi的時候,沒有看到啟動ICS的提示,但當安裝完成隨身WiFi驅動,并插入隨身WiFi成功啟用無線Wi-Fi共享之后,會發現連接外網的網卡,網絡連接已經被設置成為連接共享模式,這是ICS共享連接的一個特點。然后,打開Windows“服務”,找到Internet Conection Sharing(ICS),發現這個服務已經被開啟。此時關閉“ICS”服務,會發現隨身WiFi已不能正常提供Wi-Fi服務。重新打開ICS服務之后,Wi-Fi功能才會正常。
ICS全稱是Internet連接共享(Internet Connection Sharing),是Windows系統針對家庭網絡或小型的Intranet網絡提供的一種Internet連接共享服務。ICS從功能角度來看,可以看作NAT的一個子集,且ICS和NAT不能同時使用。
隨身WiFi帶給我們的究竟是什么?
無論是無線路由器還是無線AP,最終的目的只是提供無線Wi-Fi。而另一方面,最終用戶卻被繁瑣的技術門檻阻攔,這時誰能提供最簡單最便捷的無線產品,誰就是勝利者。無線網卡的AP功能,這是一個被廠商打入“冷宮”已久的技術,卻又被360隨身WiFi拾了起來,給所有的PC用戶帶來了簡單便捷廉價的無線Wi-Fi。這給那些傳統的無線廠商可以說是上了一堂課,無線廠商是不是該想一想,還有哪些遺忘的“寶貴財富”,不要等到讓“外行人”挖走才知道它的重要。
雖然隨身WiFi已經做到足夠的簡單,但它還有改進的空間。如省略下載驅動的步驟,直接集成在硬件中,做到徹底的即插即用。或許有心的無線廠商,可以憑借自身的經驗優勢,從這個產品方向上做進一步的簡化,為用戶提供更簡單的無線Wi-Fi,也未為不可。
能路由器開始從一個新鮮詞匯變成實用的產品,進入越來越多的家庭代替傳統路由器,筆者也比較幸運拿到了聯想和百度聯合出品的newwifi路由器。
牛皮紙包裝,簡單結實,快遞運輸無壓力。盒子的背面印有路由器的配置信息包括128mb的內存,以及wan口,lan口數量等等。
打開盒子的塑封膜,揭開盒子的包裝就可以看到newwifi路由。
盒子的底部藏著說明書和電源
整個盒子包裝和產品。比較簡單,沒有出現什么新奇的附件。
路由器電源,個頭比360P1的大一些。
路由器背后有一次性膠貼,俗稱易碎貼,購買的朋友可以憑此貼查看自己購買的是否為新機
初見newifi真容,正面采用亮面的黑色鋼琴烤漆,非常光滑漂亮,但是缺點也很明顯,指紋收集器。路由器尺寸很小,很精致,
130mm*97mm*23mm的尺寸要比當下絕大部分雙天線路由器都小很多。
左側有詳細的指示燈菜單,比較好的是每個指示燈都詳細的標注了功能。從指示燈上可以清楚的看出該路由器支持2.4ghz和5ghz雙頻段。
右側底部擁有newifi的LOGO
接口方面newifi擁有 一個wan口 兩個lan口 一個usb2.0口 和電源口以及reset重啟按鍵。基本上接口比較全。
3db雙增益天線,測試了下信號還不錯
天線特寫
newifi新路由背部擁有回型散熱孔,保證散熱。
防滑腳墊特寫
藍色的指示燈比較漂亮。
簡單的開箱就到這里,從外觀來說,新路由確實非常的小巧,雖然沒有采用最近比較流行的金屬殼材料,但是鋼琴烤漆的外觀也比傳統路由器要漂亮很多。而且雙增益天線設計信號方面穿墻方面也確實不錯。
設置:
現在新路由器初次上網設置也已經變的越來越簡單,基本上即便是小白也可以自己輕松設置不求人,那么作為一款智能路由器,newifi的界面是否也同樣簡單易用呢,一起看看吧。
初次登陸需要在瀏覽器內輸入192.168.99.1登陸路由器界面,點擊輕松配置即可。
路由器會自動檢測用戶的網絡類型,這個比很多路由需要自己設置都好很多
設置自己的登陸賬號和密碼,這個就不多說了。
設置wifi名稱和密碼
完成后就可以登陸wifi了,另外newifi是支持2.4G和5G兩個頻段的哦,所以會出現兩個熱點,只要你的設備支持5G就可以搜到5G的熱點來使用。
路由狀態界面
路由器登陸的設備管理界面
綁定百度賬號可以進行遠程下載,路由器背后支持usb所以接入移動硬盤就可以不開電腦就能下電影了,非常實用省電的功能。
通過手機APP進入百度云就可以直接下載百度云中的文件了。
擴展應用,用戶可以下載一些智能的應用來讓路由器更智能。
比如通過擴展應用下載迅雷應用后可以實現迅雷遠程下載。非常方便。
路由設置,wifi設置支持2.4G和5G的網絡開關。
中間的通用功能比如修改密碼,重啟路由等等就不一一介紹了,直接說說高級功能中大家常用的,比如無線中繼,wifi信號覆蓋不到的地方可以靠他延長信號。
qos設置,類似于某些下載軟件中的智能下載功能,可以讓網絡網速的分配更加合理
最后呢,下次用戶登錄可以通過管理密碼和百度賬號兩種形式進行登錄。
========搞機最真實=========
如果你想獲取更多科技情報,或者有任何搞機過程中的問題和疑問
都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搞機最真實(gaojizuizhenshi)
片來源@unsplash
文|MarvinNcc
商業Wi-Fi,是一頭曾站在風口上,卻沒被吹起來的豬。
2017年以來,百度曾領投的16WiFi放棄了11座城市;騰訊曾聯手大眾點評投資的邁外迪開始轉型新零售;而阿里支付寶曾投資的樹熊也是不溫不火。市場的大浪還在淘沙,80%的小企業已不復存在。
但這個市場并非萎靡不振,用戶需求在持續走高。據思科統計,2014年手機終端上46%的流量通過Wi-Fi或小型基站分流到固定網絡;2019年,這個數字將達到54%。
規模在需求之下膨脹,這個市場本應是一片藍海。但參與者在這樣的環境下竟然顯露迷惘,眾多商業Wi-Fi提供商,還在尋找存續的密碼。
倚仗7.5億網民61%的Wi-Fi使用時間,邁外迪、樹熊等少數企業早在2012年就開出了商業Wi-Fi賽道。1年之后,參賽者超過了2 000家。
它們最開始靠硬件和廣告盈利。
硬件的銷售,是這些企業布局更多AP點位數的動力。2013-2015年,這個市場上超過90%的Wi-Fi提供商在賺硬件的差價。
連接上Wi-Fi之后的變現,主陣地在登陸頁。一個用戶進入主頁登陸,就有一次廣告曝光。當時業內常有人以星巴克舉例,“一個星巴克門店每天只要有20個人登錄就有20個UV(網站獨立訪客),1 000家門店就有2萬個UV,每一個UV都是錢。”
但用戶在登陸頁面的停留時間很短,手機號碼驗證之后便轉向微信、微博等其他信息集結地,難言留存。據MoreWiFi CEO鮮長安介紹,當時的頂峰大概是150萬~200萬個路由器,PV(頁面瀏覽量)不過幾千萬。
而前期至少200萬~300萬元的硬件、運維投入,這樣的廣告市場幾乎覆蓋不了。大多初創企業之所以活不過1年,就是因為這樣的成本在1年內還沒收回。
2015年,資本把商業Wi-Fi推向了風口。在2015-2016年中國商業Wi-Fi服務提供商大型資本接觸案例中,7家企業獲得億元級投資,5家企業掛牌新三板。
當時資本市場的邏輯是,誰家AP點位數多,就給誰錢。互聯網競爭的終點是壟斷,這個贏家通吃的時代,依舊將規模視為產出的必備選項。
競爭開始無序了。為了占據AP點位數,大量的硬件由收費變成免費。一個商家上午收到A家的Wi-Fi硬件,下午又收到B家的Wi-Fi硬件,并且服務細致,免費幫你拆上一個硬件,免費安裝下一個新硬件。
但一個團隊運維規模的極限大概是3000家商戶,再多就會賠錢。AP點位數的規模競爭,自然而然地陷入了燒錢大戰。
靠設備、廣告的商業模式走到了盡頭,這個市場迫切需要找到一條新的賺錢路子。
2014年9月25日,客棧管理系統“番茄來了”攜手微信、MoreWiFi提出了國內首個客棧行業的微信運營解決方案。
旅客入住時,不再需要打個電話到前臺問Wi-Fi密碼,他只需用微信掃一掃二維碼關注客棧公眾號即可上網。這不僅提升客人上網體驗,還提高了公眾號的關注量,將多渠道的客戶轉化為自己的客戶資源,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微信連Wi-Fi”的功能,讓MoreWiFi等諸多掙扎在危機邊緣的提供商松了一口氣。
這是一個為公眾號精準加粉的好生意。根據客戶使用Wi-Fi的動作,系統可智能計算出每日客流量,以及性別、區域、新老客戶的比例,餐飲、車站、酒店賓館、醫院、商圈、體育館、公園……數不盡的空白區域等著這個市場去覆蓋。
但這并不是一門大生意。有業內人士算過一筆賬,微信連Wi-Fi的商家CPM不過150元,整個市場的Wi-Fi提供商每天能夠獲取的PV值大約1億。也就是說,這門生意一天的規模在1500萬元左右。
BigWiFi已經是這個市場上規模最大的一家平臺了。它以SaaS服務邀請Wi-Fi提供商入駐,為他們分析用戶信息,以便于運營商們能夠精準運營及變現。
當時的BigWiFi通過傭金提成獲利。但就算對接了市場80%的Wi-Fi提供商,其每月的盈利不過20萬~30萬元。
釣魚Wi-Fi、虛假Wi-Fi,以及Wi-Fi收集用戶行為軌跡與私密信息,用戶對于免費Wi-Fi的觀感正在變化。而這一撥“微信連Wi-Fi”公然將用戶信息作為了變現的主要標的,引得不少用戶開始為信息安全感到擔憂。
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轉身與運營商做生意,購買流量包,打開“數據流量”的按鈕。
自2015年以來,三大電信運營商開啟了流量包“大甩賣”。
月套餐100元,流量不限量;每天只花1元錢,流量500M封頂;29元月資費,1 000分鐘本地通話和本地流量全免……更為安全、便捷、實惠的流量包復活,商業Wi-Fi被逼到懸崖之邊。
這個行業還有哪條路可走?
2017年11月30日,邁外迪發布了包括硬件、數據和軟件的4款新產品:邁創路由、邁享掌柜、邁智BI、邁睿應用平臺。圍繞“數據、決策、行動”,這家商業Wi-Fi解決方案提供商,開始跳向新零售的風口。
“嘿快”App早就在走上了這條路。它2015年開始向重慶軌道交通提供Wi-Fi服務,并吸引用戶在App中消費。
用戶在App中注冊賬號,即可連接地鐵Wi-Fi,而它用頁面中豐富的本地化資訊吸引用戶停留。打開嘿快App,用戶除了資訊內容之外,還會看到“淘寶鉅惠”“學車”“撿趴活”等子欄目,餐飲、旅游、生活購物和教育市場,都扎堆到了這樣一個Wi-Fi App上。
而據一位移動電商解決方案提供商介紹,嘿快目前的經營表現不容樂觀。它正在積極尋找新零售操盤手,打算來一次內部營銷系統的大改革。
大量的地鐵乘客在成為嘿快的用戶,但其下單率、復購率都并不高。如何將這些用戶資產私有化、為會員用戶標簽分層、針對性地提供精準服務,是嘿快正愁于解決的問題。
MoreWiFi則走另一個方向,為新零售商家提供可視化用戶數據。通過Wi-Fi定位功能,MoreWiFi能夠準確分析出用戶在商場的行為軌跡,在哪個商鋪前停留最久,對于哪個商鋪是去了又返回的徘徊……
這就像電商分析用戶,在電腦界面上的鼠標行為軌跡一樣。熱點區域主要集中在哪里,最冷門的區域要如何改善都從這些行為軌跡中找辦法。MoreWiFi把這些可視化的數據與門店系統、停車場系統、微信、支付寶打通,為商場商家提供分析的依據。
MoreWiFi和嘿快就“要不要屬于自己的用戶”的問題,做了明確的回答。在新零售的征途上,這些企業分道進擊,側翼探索。
這個市場的諸多參與者還在掙扎。
在艾瑞咨詢的預測中,2018年中國商業Wi-Fi市場規模達到32.6億元,接近2013年的22倍。
市場增速很快,但絕對體量太小。32.6億元能養活數千家商業Wi-Fi硬件或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嗎?要知道,一秒能下載30部電影的5G時代,已經來了。
一、現在回看,商業Wi-Fi似乎一直都不是一門好生意,這是很多自媒體的論調。
自2012年起,資本和創業者就在商業Wi-Fi的賽道上來回折騰。這是不是一門好生意?討論幾年下來,一個尷尬的現實推出了結論:如果找不到更好的商業模式,商業Wi-Fi只能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首先,商業Wi-Fi與使用場景的原核心利益是相悖的。
大家都去商城里蹭Wi-Fi了,誰還去逛街買衣服?餐館里更甚,以翻臺率為核心指標的它們,一旦讓消費者蹭著Wi-Fi不走了,整體效益必受影響。
商家提供Wi-Fi,原本是為主營業務帶來附加值。但這與用戶層級和產品檔次關系密切,高檔商場不提供Wi-Fi,目標消費者也會來。
其次,打著“大數據”的幌子,干著“數據偷獵”的勾當終究長不了。
盡管這不是全部,但依然有一批商業Wi-Fi提供商在路由器內動了手腳。在國內某些商用Wi-Fi官網上,我們還能看到“吸粉神器”“營銷絕招”這類字眼。這要讓我們怎樣相信,它們自詡的“絕不會記錄和保存任何用戶數據”?
另外,利用商業Wi-Fi完成O2O 閉環夢,也是徒勞無功。
美特斯邦威等品牌,在遍布全國的零售店中部署Wi-Fi網絡,希望顧客最大化實現轉化。但對于多數品牌商而言,這都費力不討好。且不說部署Wi-Fi網絡需要的硬件成本和人員支持,單說O2O閉環就是個極大的工程,至少涉及在線商城、連接入口、支付、物流和售后等環節。看看美邦近幾年的盈利情況就明白,這個夢想并沒能落地。
最后,5G時代到來,商業Wi-Fi價值空間將斷崖式縮減。
消費者使用商業Wi-Fi的前提是自有流量有限,流量套餐價格貴。但5G后這個情況極可能發生根本性轉變。在某些地區,運營商已經提供“吃到飽”套餐,流量根本無限制。商業Wi-Fi再好,如果沒人聯,后面的商業故事也講不下去。
不管是模式本質,還是現有的運營形式,足以顯露商業Wi-Fi的前景堪憂。2017年9月,民航局放寬了對飛機上使用手機的限制,空中Wi-Fi成為參與者們新的拯救者。
但不孚眾望,就連空中Wi-Fi的代表企業喜樂航也入不敷出。2017年上半年,喜樂航營收7 982.31萬元,成本卻高達8441.09萬元,延續了2014-2016年的虧損。
參與者們如何才能存續于這個市場呢?資本救贖只是暫時的,唯有清退外部競爭者,提升內部效率才是長久之計。
但這是一句放之四海皆準的空話,從現實利益來講,商業Wi-Fi只是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對于大多數創業者來說,它并不是一門好生意。
二、那“剩存”下來的商業Wi-Fi如何存續?此前有人給出觀點是前向收費。
商業Wi-Fi不復雜,只是入戲者過多,戲份太重。
一個特定場景下的上網服務,被硬生生搞出了10多種商業模式,如免費、廣告、植入、內容、游戲及App分發、O2O、內容訂閱、流量分成、數據運營、設備銷售等。實際上,這么多設想中的商業模式中真能跑通的少而又少。但這終究吸引了幾千家公司參與,最終大多成為炮灰。
滿足用戶在家庭之外的移動上網需求,除了通過流量套餐、運營商提供的有償WLAN服務外,就是商業Wi-Fi了。商業Wi-Fi運營者從運營商處買來流量,免費提供給用戶使用。在使用過程中投放廣告或進行內容分發獲取收益,再用這些收益去覆蓋成本,實現循環經營。
這個思路大體上是不錯的,但存在極大問題。
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7.51億移動用戶中,平均有61%的時間用Wi-Fi上網,貌似需求很強大。但這里面存在的差異是,通信基礎設施的發展速度很快,網絡發展越成熟,資費就越低,用戶對Wi-Fi的需求就越弱。
如果說2014年4G上網流量很貴,那么隨著用戶群體的擴大,資費會快速走低。到了2018年時,僅為4年前1/3的流量價格就已根本不是什么問題了。而通信基礎設施的發展成熟對于商業Wi-Fi來說,則意味著需求的放緩、內生動力的缺失。
商業Wi-Fi這個故事,其實20多年前就已經有過翻版。那家叫瀛海威的公司,在上網基礎設施極為薄弱的條件下自建大網,用從運營商那里租來的中繼線為用戶提供上網服務。它期望能在兩三年內完成用戶習慣的沉淀,轉型內容服務等其他領域,但最終功敗垂成。
瀛海威所處的那個時代環境,正是網絡資源還很稀缺的時候,發展條件不比現在更差。但如今的創業環境,也并不比當初更好。
商業Wi-Fi創業公司未必不知道4G出來后很快就會發展成熟,4G之后還有5G。它們只是心存幻想,希望在兩三年內快速獲得成功,上車以后再換座位而已。
只是商業Wi-Fi的商業模式有些像刀口舔血,一方面要承擔高昂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要面對不斷衰減的需求,在進行補貼運營仍無法覆蓋成本缺口之后,只能無奈轉型。邁外迪算是這一行里的翹楚了,也只能是背靠大樹轉型新零售,而曾經一度很有希望的16WiFi,目前已退出大部分城市。
其實商業Wi-Fi的行走路徑本沒那么繞,直接走直線就好。在可以進行前向收費的場景中直接收費,如飛機、高鐵、長途車、旅游景點等,拿到手的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總是想著通過商業Wi-Fi把用戶攬入懷中盡情魚肉,是一種“想多了”的表現。那些用戶并不是你的,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你那里的。只要一有機會,他們會毫不猶豫離你而去,不再回頭。
三、商業Wi-Fi的競爭,已經由資本驅動轉到生存驅動的下半場。
2014-2015年,商業Wi-Fi領域迅速成為資本砸錢的重災區:2014年8月,樹熊獲得阿里1億元投資;2014年12月,邁外迪獲得騰訊點評的3億元投資;2015年初,聚玩網絡獲得360領投的1.2億元融資……半年間20余家創業團隊獲得融資。
這些資本吹起來的大玩家一上來就是免費模式,給商家送設備和帶寬,甚至補貼,一下子把商業Wi-Fi從藍海逼到了紅海。
之后的兩三年,這個市場的商業模式經歷了賣硬件、賣廣告、賣增值服務的三個探索階段。無論是對接供應商市場80%的BigWiFi,還是自導流量做新零售的MoreWiFi,孱弱的營收規模、抬頭就能看到的天花板都支撐不起未來的想象。
由資本推動的上半場,沒有一個贏家。
隨著4G資費不斷調低、用戶對個人數據安全更加重視,以及資本開始退潮,商業Wi-Fi的風力正快速減弱。還在這個市場拼搏的參與者們,應該也感受到局勢的壓力,明確調整方向,開始了以生存盈利為目標的下半場。
基于市場過往經驗教訓,下半場玩家們應該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做小而美。在商業Wi-Fi領域,從鋪設備到流量變現,運營服務商、設備供應商、渠道商、創業團隊都想做全產業鏈。資本平均用力,流向趨同讓整個市場缺少標桿。現實是商業Wi-Fi的市場任何人都無法一家獨大,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從細分領域找到需求,然后滿足需求,才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深耕市場。目前市場的競爭領域主要集中在商圈、交通、醫院等公共設施Wi-Fi。開個點位相信每家公司都能做,但如何將用戶、場景需求與自家Wi-Fi聯系起來才是重點。以醫院場景為例,如果哪家Wi-Fi連入能提供便捷掛號服務,通過提供解決患者問題的服務來收費,市場想象力就要大很多。
第三,提高品質。聯網、廣告、網速慢,體驗差是大多數人對公共Wi-Fi的印象。根據霍尼韋爾的調查報告顯示,對于80后、90后來說,將近3/4的人會因為Wi-Fi服務不佳,而隨時準備更換Wi-Fi提供商。全球旅行技術公司Sabre也曾經對20個國家旅行者調研發現,有9%的人愿意為個性化的Wi-Fi服務付費。對于眾多商業Wi-Fi玩家來說,深耕細分場景,打鐵還需自身硬。
總的來說,雖然商業Wi-Fi已經過了頂峰,但廣闊的公共、商業市場仍然存在著普遍需求。機會還有,剩者為王。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