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世界游戲開始的第一天。
被淘汰的人們,則是回到了自己的小空間中,只能選擇觀看或發帖。
由于死亡玩家不多,世界論壇仍然群龍無首。
各樣的玩家發著帖子,內容無非是崩潰、譴責、疑惑、三觀炸裂,討論主辦方是否是傳說中的高維生物,外星人到底有什么目的這樣的話題。
不知道世界論壇的管理者是誰,明明一秒鐘有無數帖子發出,有內容的帖子會被自動加精,而一些無意義水貼則會迅速沉沒。
且帖子自帶翻譯功能,對于不識字的人也有語音功能,不存在閱讀障礙問題。
而如今,在最上面的則是一條加精帖,在帖子中呼吁全體玩家聯合起來,共同對抗主辦方。激勵人心的效果確是不錯,措辭慷慨激昂。
“……高維生物想把我們退化成只知弱肉強食的野蠻動物,我們卻是有智慧有理性的智慧生物!
——絕對不能屈從,絕對不能隨波逐流!”
下方是幾十萬條回復。
因為是世界游戲開始的第一天,死掉的也都是些善良的平凡人。
他們的言語之間,充滿著對明天的期許。
【沒錯,抱怨于人無益,于事無補。我們一定要堅強起來!】
【帖主說的對!我原本還很害怕,連家人都聯系不上,不知道怎么辦才好,現在終于有了一個目標,我要堅持下去……堅持到勝利!】
【該死的游戲主辦方,我真恨不得用皮靴狠狠親吻這群怪物的屁股!】
【反過來想想,這說不定也是人類進化的一次機會,是和高維生物思想碰撞的一抹火花。】
【人類歷史大跨越的每一個節點都會面臨未知,或許現在也是一樣。】
【我膽子小,不敢下場和那些怪物斗爭。但我會默默守護在后方,為每一位敢進入游戲生死搏斗的玩家們提供支持!】
【玩家們能看到我們的世界論壇嗎?是不是要一個世界結束后才可以?】
【我試過,彈幕中不能透露和游戲有關的線索信息。】
【我們先做好知識儲備,將攻略寫好,等待玩家們結束游戲來看吧!】
【沒錯,我們可以尋找通關游戲的規律,做大后方的信息支援者!】
國日報11月8日電(記者 閆東潔)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否存在著和我們一樣的生命?人們總對尋求其他宜居地充滿了幻想。事實上,關于地外行星和地外生命的探索在現實中真實存在。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物理學教授、日內瓦大學物理學教授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曾共同發現了第一個環繞類太陽恒星飛馬座51的行星飛馬座51b,被譽為"天體物理學系外行星革命的起源"。
在11月7日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天文分論壇上,作為"起源聯盟"(Origins Federation)的負責人,他表示目前還沒有看到地球一樣的星體。"中國在部署相應戰略,以探尋外部生物的可能性。對系外星系進行探測,需要非常大的天文望遠鏡。"對此,他建議人們在凌日期間,對系外行星和系外恒星做精準觀測。
同樣探索地外行星,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講席教授葛健就是"地球2.0"科學衛星背景型號研究項目創始人和首席科學家。他曾是科幻片《星際迷航》中的瓦肯星(Vulcan)系外行星的發現者。本次論壇,他介紹了人類尋找地外生命的歷史,并分享了對地球2.0項目的預期——探測到約5000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其中包括約10 顆"地球 2.0"。
科學家們還介紹了許多科學大裝置、大計劃,以"科學引領天文變革——望穿星海,探秘宇宙"為主題,論壇對人類的天文探索作了深刻、全面的探討。
"我們已經獲得了兩萬個天文光譜,并且積累超過九百萬顆行星的金字塔目錄。而SKA項目已作為國家項目得到了支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為中國的天文科研進展做了綜述,這也成為了觀眾探索天文論壇前沿內容的一頁摘要。
"中國天眼"(FAST)首席科學家李菂利用無線傳感器和計算探索外星人。他表示,在FAST完成以后,他們利用網絡更進一步的搜索。除了外星人,可能還會有一些其他的發現。
美國空間望遠鏡科學研究所名譽主任羅伯特·威廉姆斯(Robert WILLIAMS)整個研究生涯與哈勃太空望遠鏡有著密切聯系,他對中國巡天項目評價頗高。"盡管巡天所能看到的深度不及哈勃望遠鏡或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但它在幫助我們更好理解暗物質屬性上,可能比后者好200倍。"
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杰出物理與天文學冠名教授亞當·里斯(Adam RIESS)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講席教授葛健作為論壇聯合主席,希望通過本場論壇促進全球天文領域的交流合作。
葛健教授表示:"論壇將聚焦在國際空間天文科學計劃和工程的最近進展與成果,跟隨世界頂尖科學家的視角共同探索恒星和宇宙的奧秘,共同描繪人類探索未知和揭秘宇宙的未來途徑。"
來源:中國日報網
新冠疫情提醒我們要避免對未來的直線思維,但預測未來重大意外事件是十分困難的。
作者:劉慈欣
來源:漫傳奇(ID:BEIJINGMCQ)
前幾天,日本《每日新聞》網站刊登了劉慈欣撰寫的《新冠疫情與外星人》。
劉慈欣認為,新冠疫情與外星人這兩件事有某些相似之處,它們都是人類世界所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重大意外事件。
縱觀人類歷史,世界性的、重大的意外事件其實是常態,它們在歷史上不斷出現,從黑死病到兩次世界大戰,歷史的走向不斷被這些意外所改變,有的意外事件甚至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與此相比,我們所經歷的平穩發展而沒有重大意外的這三十年,反而是一個例外。但也正是在這三十年中,我們漸漸養成了對未來的一種直線思維方式,這是很危險的。
劉慈欣說,新冠疫情提醒我們要避免對未來的直線思維,但預測未來重大意外事件是十分困難的,在這方面,科幻小說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進行思想實驗,把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排列得越多越好,雖然我們不可能投入資源對所有的可能性都做出實際上的準備,但我們至少能夠在思想和心理上做好準備,至少能讓我們意識到未來之路的形狀,知道它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曲折和變幻莫測的。以下:
新冠疫情與外星人
請原諒我用了這么一個俗不可耐的題目,這里并不是想說新冠病毒是外星人帶來的,而是認為疫情的突然傳播與外星人的可能降臨,這兩件事有某些相似之處,它們都是人類世界所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重大意外事件。
在過去的三十年,人類社會處于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一直在平穩的發展中,雖然地球上不斷有局部的意外和波折,但并沒有一個全球性的事件打斷這種的進程。這就給我們造成了一個幻覺:社會的發展將一直是這樣直線型的、平滑的、可預測的,但這次全球疫情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幻覺。
縱觀人類歷史,世界性的、重大的意外事件其實是一個常態,它們在歷史上不斷出現,從黑死病到兩次世界大戰,歷史的走向不斷被這些意外所改變,有些意外事件也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與此相比,我們所經歷的平穩發展而沒有重大意外的這三十年,反而是一個例外。也正是在這三十年中,我們漸漸養成了對未來的一種直線思維方式,這是很危險的。
這次疫情其實不算是完全的意外事件,因為在歷史上這種大范圍的傳染病曾多次出現,人們對此類災難并不陌生。但即使如此,當疫情到來時,人類社會在各個方面都沒有充分的準備,使得本來可以控制在局部范圍的疫情演變為一場全球性的災難。
在未來,人類世界所遇到的意外事件可能真的是意外的,在歷史上沒有任何先例,也完全不可預測,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外星人。
人們都認為外星人只是一個科幻的話題,但事實上,這件事是十分現實的,甚至比我們正在經歷的疫情更現實。外星人問題的特點就是其不確定性和突然性,也許人類在以后的一萬年也不會遇到外星人,也許它們在明天就會出現。
在這里,我們不談那些屬于科幻領域的太空航行方式,比如超光速航行或空間躍遷什么的,只設定外星人以常規動力的宇宙飛船航行。設想飛船的速度為光速的百分之一左右,這個設定對于跨越恒星際的航行來說是合理的,也是在現有理論上可以達到的。
假設進入太陽系的外星飛船有人類的航空母艦大小,那么,以人類現有的觀測技術,只有當外星飛船到達小行星帶附近,才能確定這是一個非自然的物體,這個距離也就是約三個天文單位左右。在這個距離上,外星飛船到達地球只需40小時左右,而這給人類留出的反應時間也必定遠少于疫情在全面爆發前給人類留出的應對時間。
設想一個天文觀測團隊發現并最終確定了這個飛向地球的物體的性質,在第一時間,他們甚至不知道該向誰報告。通過學術途徑顯然是來不及的,而現在無論在國家層面,還是聯合國,都沒有處理這個事件的機構。當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個勉強可行的匯報渠道,那個機構首先要確定那不是科幻迷的夢囈而是真的外星飛船,才能進一步向上一層匯報。當走完所有的行政層級到達國家層面和聯合國,并且在最高層面確認這一發現,40個小時肯定是不夠的,可能40天都不夠。
當人類最后確定他們所面對的是什么時,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仍然沒有什么可以做的。對于這樣的事件,人類從來沒有在理論和實際層面進行過認真的研究,各國都沒有做過應對這一事件的任何緊急預案,也從來沒有被國際社會共同認可的應對外星文明的原則和策略。
外星人的到來,對人類意味著重大的災難或利益,在現有的國際政治框架中,國際社會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達成一致。外星文明的出現對人類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等各個方面將產生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而人類對這樣的沖擊完全沒有準備。
人們曾經認為,共同的災難會讓人類團結一致,新冠疫情的全球性流行證明這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面對外星文明,不同的國家和政治勢力,不同的種族和文化群體,不同的宗教團體,將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陷入無休無止的爭斗和沖突之中,外星人將面對一個混亂而茫然的地球世界。
即使降臨地球的外星文明是善意的,這也會變成一場災難;而如果是惡意的侵略者,那它們不需要實施任何攻擊行動,只需表明自己的意圖,就足以使人類世界崩潰。
未來改變歷史的重大意外事件可能來自各個方面,除了來自自然,還可能來自人類社會自身。比如突然出現的重大科技突破就可能成為意外事件,如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越人類,或者發現了使人類長壽甚至永生的技術,都會對人類社會的各方面造成巨大沖擊。如果我們對這些沒有充分的準備,那么即使是像這樣具有正面效應的意外事件也會成為一場災難。
新冠疫情提醒我們要避免對未來的直線思維,但預測未來重大意外事件是十分困難的,在這方面,科幻小說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進行思想實驗,把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排列得越多越好,雖然我們不可能投入資源對所有的可能性都做出實際上的準備,但我們至少能夠在思想和心理上做好準備,至少能讓我們意識到未來之路的形狀,知道它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曲折和變幻莫測的。
編輯:Ang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