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8系列主板總共包括4款:Z87、H87、B85、H81。自從各路廠商推出破解超頻后,H87和Z87功能基本已經沒有區別了,B85核心功能都有還是比較給力的,而H81基本上什么功能都不支持,我們可以給8系列主板一個更清晰的定位:Z87=高性能用戶、發燒玩家,H87=性能價格兼顧的用戶,B85=主流用戶,H81=低預算用戶。除了H81之外,通常對于一般用戶B85、H87、Z87規格差異并不大,三者沒有明顯的性能差異,但對預算充足的用戶或者超頻玩家我還是推薦Z87主板。
Z87制造工藝為45nm,磁盤接口六個全部都是SATA 6Gbps,USB 3.0接口也增加到六個(USB 2.0同時減少到八個),RST存儲技術也會升級到12.0版本并支持Fast Boot快速啟動、Rapid Recovery快速恢復、固態硬盤RAID 0 TRIM技術,另外還會集成電壓調節器。
SATA接口和USB3.0
在PCI-E通道方面,Z87擁有較多的PCI-E通道,配合Haswell內建的PCI-E通道,能夠支持PCI-E 16 x1、PCI-E 8x+x8或者PCI-E x8+x4+x4分配,比起H87、B85,Z87更適合組雙卡交火或者SLI。
PCI-E
Z87芯片組主板規格較高供電充足搭配酷睿i5-4670K或者i7-4770K這兩顆CPU相比H87、B85是非常合適的選擇。所以說預算較高的玩家或者超頻玩家還是選擇Z87系列吧,下面就為大家推薦幾款Z87高性價比入門級和中端級主板。
9系芯片組主板的全面上市推動Intel平臺的新老交替,不過由于各大主板廠商會放出8系主板的新版本BIOS,支持Haswell Refresh的Devil's Canyon(超頻U代號),也就讓Z87主板有了新的生命力。其中華碩一款經典的Z87-A主板就在京東商城促銷銷售,可能也是受到了9系主板的影響,不過這對于理性實用派用戶來說絕對算是一個福利,現在下單就能享受699元的低價,確定非常實惠。
華碩Z87-A基于Z87芯片組設計,主板CPU底座插槽為LGA 1150,相比IVB平臺的LGA 1155的插槽上有了一定的改動,所以對于準備選用全新Haswell處理器的用戶,我們還是需要選用全新的8系主板。而主板的尺寸規格上,該板也毫不縮水的采用了ATX大板設計,這對于拓展插槽有需求的用戶來說提供了最高的保障。
CPU供電部分
主板CPU供電部分,采用了8相充足的供電相數,并且用料上選用了全固態電容和全封閉電感,可以為CPU提供充沛的電力。除此之外,華碩的DIGI+VRM智能供電芯片也讓主板的供電更加精準,其中EPU智能節電芯片更是可以在CPU空閑時將頻率降低,從而起到節能的目的。而mosfet部分,主板還加設了散熱鰭片,對于主板提供了很大的輔助散熱作用。
拓展插槽部分
主板的PCIe拓展插槽部分,主板提供了3條PCI-E x16顯卡插槽,對于主流游戲玩家,該板提供了充足的獨顯插槽支持,無論是主流的單卡玩家,還是多卡高端用戶,該板都能支持。除此之外,主板提供了2條PCI-E x1插槽及2條PCI插槽,不僅滿足了新老用戶,更是為其他板卡的接入提供了方便。
SATA接口及內存部分
主板的SATA接口部分,該板提供了6個SATAIII接口,方便了用戶接駁固態硬盤,對于準備打造磁盤陣列的用戶來說,該板的多接口也提供了最大幫助,多種模式的RAID都能輕松組建。
內存部分,主板提供了4條DIMM DDR3內存插槽,對于超頻玩家,該內存插槽支持最高頻率3000MHz的內存條頻率,最大內存容量可達32GB,對于一般用戶來說足夠用了。
背板接口部分
主板的背板接口齊全,擁有1個PS/2鍵鼠通用接口,2個USB2.0接口,4個USB3.0高速接口,1組齊全的視頻輸出接口(VGA/DVI/HDMI/mini DP),1個光纖音頻接口,1個網絡接口,1組多聲道模擬音頻接口。
編輯點評:
華碩Z87-A作為一款高規格的經典Z87主板,是所有準備組建超頻性能平臺的一個實惠選擇,從Haswell平臺推出之后,就受到了不少DIY用戶的青睞。確實,該主板并沒有像ROG高端系列那樣的超強悍規格,但8相供電和齊全的拓展插槽和接口都更加適合追求性價比的玩家。另外對一般超頻用戶,主板上的TPU和EPU智能供電芯片,也是非常好用的,即使是一些入門超頻用戶也能通過簡單的操作實現一鍵超頻。目前該板在京東商城報價699元,已經是該板歷史的電商最低價,感興趣的玩家準備出手吧。
[京東價格] 699元
對于電競游戲玩家,除了在CPU和顯卡需要一定高規格的硬件作為基礎,主板上網卡芯片對于網絡環境的優化也逐漸成為主板的重要評判標準。其中Killer殺手網卡就憑借著出色的網絡帶寬控制能力,得到了不少玩家的青睞。而華擎的玩家至尊Z87Killer就是板載該網卡芯片,并且在主板的音頻部分進行了低頻部分的加強,從而帶給玩家更加震撼的視聽效果。目前該主板在京東商城報價為699元,相比上市初期有了比較大的降價,如果您是一個游戲玩家,該板一定不會令您失望。
華擎玩家至尊 Z87 Killer
華擎玩家至尊 Z87 Killer作為一款性能級主板產品,規格上自然選擇的ATX標準大板。而這也讓主板的拓展插槽部分具有最全面的規格和插槽數量,而大板也能給主板的各種芯片(音頻芯片、網卡芯片、監控芯片)及電器元件有更寬裕的碼放空間,主板的規格也再次得到提升。
CPU供電部分
主板的CPU供電部分,采用了8相豪華供電設計,在高性能數字智能供電和日系固態亮金電容的支持下,主板可以為CPU超頻提供非常出色的供電基礎,讓玩家可以放心進行任何高端操作。mosfet部分,主板加設了帶有Z87Killer主題LOGO的散熱片,并且采用了磨砂面處理,不僅有輔助散熱的實際作用,更是給主板提供了一些裝飾效果。
主板拓展插槽及音效部分
作為一款游戲定位的主板,拓展插槽的規格和數量一定是第一要務。而該主板就帶有3條PCI-E x16顯卡插槽,同時支持AMD的CrossFireX交火技術及NVIDIA的SLI多卡并聯技術,玩家可以購置多個獨立顯卡,組建高性能的多卡平臺,在3A級游戲大作中感受震撼的畫面。除此之外,主板還帶有4個PCI-E x1插槽,讓一些有其他板卡的用戶可以接駁更多設備。
主板的音頻部分,在Purity Sound技術的支持下,主板的音頻相比一般主板的集成聲卡在低音部分有更強的表現,讓本來數碼味很強的PC音頻也多了一些膽味。
磁盤接口部分及內存插槽
主板的磁盤接口,該板帶有6個SATAIII接口,高達6Gb/s的帶寬速度,讓用戶可以接駁讀寫性能更強的固態硬盤。而對硬盤安全性有更高要求的朋友們,可以組建磁盤陣列模式,主板的6個接口可以接駁最多6個SATA機械硬盤。
內存部分,主板帶有4個DIMM內存插槽,其中內存頻率最高可以超頻至3050MHz,讓超頻玩家有更寬裕的可玩空間,玩家可以組建最高32GB的雙通道內存組。
背板接口部分
背板接口部分一直是華擎的強項所在,該板也不例外:提供了4個USB2.0接口,4個USB3.0高速接口,1個鍵盤接口,1個高速網絡接口,1個光纖音頻接口,1組多聲道模擬音頻接口,1組高清視頻接口(VGA/DVI/HDMI/HDMI IN)。
編輯點評:
華擎玩家至尊Z87 Killer從主板的命名中我們就知道該板應用了Killer殺手網卡,但該板的高規格還體現在很多方面:首先在CPU供電上,主板采用了全固態黑亮電容,全封閉電感,成熟的八項供電設計可以為CPU超頻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mosfet供電芯片部分和主控芯片上,主板還加裝了實用的散熱片,從而為整機的降溫帶來輔助。在背板接口部分,主板擁有非常豐富的接口,并且在USB3.0接口旁邊的USB2.0接口是為外設專門設計的電競接口,通過軟件我們對接入該接口的鍵盤進行宏操作,狙擊鍵的設計也能讓該接口的鼠標在開鏡后更加穩定,非常適合FPS玩家。
華擎玩家至尊 Z87 Killer
[京東報價] 699元
微星Z87-G43 GAMING是一款千元價位的Z87芯片組游戲主板,在Haswell平臺推出以來,隨著B85/H81芯片組主板的陸續上市,旗艦Z87主板的價位也相應的進行了多個階段的持續下調。而微星Z87-G43GAMING目前在京東商城上799元的售價就非常具有吸引力,這不僅僅是不到千元就能獲得一塊超頻平臺,GAMING系列的功能性也是主板的最大亮點。Killer網卡給玩家的網絡環境進行充分的優化,對于一些畢竟注重網絡優化質量的電競游戲或者網絡游戲,這款主板的實用性就體現出來了。另外針對電競游戲,主板背板鍵鼠接口也進行更多的保護處理,并且對兼容性有了更高的檢驗標準,從而讓玩家的外設利器可以在戰場上穩定的發揮。
微星Z87-G43 GAMING
微星Z87-G43 GAMING采用了傳統的ATX大板設計,在主板的拓展插槽部分為用戶提供了充足的支持,無論是獨立顯卡、聲卡、網卡都能輕松接入平臺。而大板型也主板的走線布局更加寬裕,從而也能帶來不錯的散熱性能,這對于一款支持CPU超頻的主板來說是很重要的。
主板俯視圖
CPU供電部分,是衡量一款主板品質的重要部分。微星這款主板提供了7相供電設計,并且選用了微星慣用的SFC鐵素體電感,不僅用電效率得到提升,耐用性也相當有保證。mosfet部分,主板加設了大面積的散熱片,讓供電部分的熱量可以通過散熱片更快的排出,而這一切都基于微星的軍規用料標準,為用戶帶來放心的品質。
主板為用戶提供了6個SATAIII接口,用戶無論是配備固態硬盤,還是準備組建磁盤陣列模式,主板的6個高速硬盤接口都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內存部分,主板提供了4個DIMM內存插槽,支持用戶組建最高3000MHz的雙通道內存組,最大內存拓展容量為32GB。
背板接口部分
主板的背板接口部分,主板提供了1個PS/2鍵鼠通用接口,6個USB2.0接口,其中PS/2下面的2個USB接口還經過了特殊處理,增強了耐用性,讓不少USB接口的電競外設產品可以充分發揮其性能。另外主板還提供了2個USB3.0高速接口,1組高清視頻輸出接口,1個高速網絡接口,1組多聲道音頻輸出接口。
拓展插槽部分及主控芯片部分
作為一款定位于游戲玩家的主板產品,主板的拓展插槽規格齊全,不僅提供了2條PCI-E x16顯卡插槽,讓玩家可以接駁高性能的顯卡,體驗震撼的視覺效果。同時主板還板載了2個PCI-E x1插槽,3個PCI插槽,用戶可以接駁獨立聲卡、網卡、電視卡等設備,從而獲得更加全面的用戶體驗。
主板的南橋芯片上,從上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是由一塊面積頗大的散熱片所覆蓋,這對于主控芯片的散熱起到了非常有效的輔助效果,同時散熱片上酷勁十足的中國龍設計,也為主板的外形設計加了不少分,對于搭配側透機箱的玩家非常合適。
編輯點評:
微星Z87-G43 GAMING作為一款游戲專屬主板,受到了很多用戶的青睞,這都還是要歸功于其豐富的功能和高規格質量的用料。對于追求高品質音質的用戶,主板的音頻區域進行了專業的設計,Audio Boost音效提供了給我們最純凈的音頻信號,通過日系音頻電容和音響級運放芯片,確保了聽音的高質量。目前該主板在京東商城上熱賣,799元的價格可以確實值得攢機用戶重點關注。
微星 Z87-G43 GAMING
[京東價格] 799元
對于組建家用無線平臺的用戶來說,選擇一款帶有無線模塊的主板,能夠免去單獨購買無線網卡的麻煩。近期不少廠商也都推出了帶有無線功能的主板,其中七彩虹戰旗C.Z87WF X5 V20就是一款性價比很高的產品。這款主板目前在京東商城中的報價為599元,適合組建高性能Intel平臺的朋友們選購。
七彩虹 戰旗C.Z87WF X5 V20
該主板配備了藍牙/無線模塊,搭配主板附帶的天線,即可實現無線連接網絡的使用目的。主板采用了ATX大板型設計,能夠有效的提升平臺的散熱能力,主板布局合理,mosfet部分加裝了豪華的散熱模塊,6相供電電路,全固態電容、全封閉電感,為平臺的穩定運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處理器及供電部分
主板基于IntelZ87芯片組,支持LGA 1150接口的Haswell系列處理器。主板的磁盤接口部分,帶有5個SATA 3.0接口,支持用戶組建RAID磁盤陣列,能夠進一步提升平臺的磁盤性能。內存部分,則提供了4條DDR3插槽,最大支持2666MHz的內存頻率。
磁盤及內存部分
PCI擴展方面插槽豐富,包括了2條PCI-E X16顯卡插槽,2條個PCI-E X1插槽,1條mini PCI-E插槽,以及2條PCI插槽,能夠滿足大部分用戶的擴展需求。背板接口部分,帶有USB 3.0及USB 2.0接口各2個,1組VGA/DVI/HDMI視頻接口,1個PS/2鍵鼠通用接口,1個千兆網絡接口,1組高清音頻接口。
PCI擴展及背板部分
編輯點評:
七彩虹的這款主板,在規格上設計豪華,具備了豐富的高速擴展插槽及接口。同時,在做工及用料上也下足了功夫,能夠為用戶提供一套穩定的高性能使用平臺。主板自帶9檔超頻功能及無線網絡模塊,可以為用戶在使用中帶來極大的便利,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登錄京東商城進行選購。
[京東價格] 599元
對于音頻愛好者,映泰的Hi-Fi系列主板絕對是您需要重點考慮的主板產品,畢竟在PC Hi-Fi領域中映泰算是先知先覺的廠商,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推出了專注于音頻品質的主板產品。而到IntelHaswell平臺,對應8系主板的Hi-Fi系列更是再次進化,在音頻硬件的基礎上還擁有帶有智能音效增益的Smart Ear 3D軟件,軟件界面友好并且簡單易操作。其中映泰Hi-Fi Z87X 3D作為8系旗艦主板,前一陣降價100元,現在京東商城中僅需629元就能將高規格的Hi-Fi主板拿回家,下面我們馬上來看看這款主板的規格如何。
映泰 Hi-Fi Z87X 3D
內存方面,該主板帶有4條DDR3插槽,支持32GB 2600MHz(超頻)雙通道內存,四插槽的設計,極大的方便了用戶對內存進行擴展升級。PCI擴展部分,則板載了3條PCI-E x16高速插槽,以及3條PCI-E x1插槽,支持AMD CrossFireX混合交火技術,方便玩家對平臺的顯示性能進行擴展。
內存及PCI擴展插槽
主板基于Intel最新的Z87芯片組設計,支持LGA 1150接口的處理器。主板的供電部分,采用了豪華的12相供電電路,配合全固態電容,及mosfet部分的散熱片,為平臺帶來了良好的供電及散熱環境。主板為用戶提供了6個SATA 3.0接口,支持高速SSD及RAID磁盤陣列。
供電及磁盤部分
主板采用了ATX大板型設計,有效的增大了平臺的散熱面積。背板部分的接口也相對齊全,包括了2個USB 3.0高速接口,4個USB 2.0接口,1組VGA/DVI/HDMI高清視頻輸出接口,1組網絡及音頻接口。
背板I/O接口
編輯點評:
雖然說映泰Hi-Fi系列的音頻品質非常讓人滿意,但對于同樣追求平臺性能的用戶,Intel入門端的B85芯片組主板顯然不能滿足其要求。不過映泰Hi-Fi系列的旗艦型號搭載了高品質音頻部分之外,還提供了高規格的供電設計,12相豪華供電在千元以下主板上很難尋覓到,雖然Haswell架構對主板供電相數的依賴有所降低,但對于超頻用戶來說,豪華供電還是能在追求更高超頻參數上有一定的幫助。目前京東商城上899元的售價,相比同規格的Z87主板具有一定的性價比,推薦給所有i7高性能平臺用戶和影音游戲愛好者選用。
[京東價格] 629元
大品牌也做經濟板,全面面向各個消費水準的受眾群體進行企業營銷是一種必要的策略,技嘉在8系列主板產品中,為不同需求的用戶推出了多種不同價位的主板產品,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是一款經濟實惠的性價比主板,技嘉GA-Z87P-D3。
技嘉GA-Z87P-D3采用的是IntelZ87芯片組設計,LGA 1150的CPU插槽,完美支持各型號第四代的Intel智能酷睿處理器。主板采用ATX大板型設計,四相全固態供電設計,配合全封閉電感供電,可以保證CPU的平穩工作。作為一款經濟適用的主板,這樣的設計即節約了開支同時也保證了品質,可謂一舉兩得的設計理念。
主板供電部分
內存部分,技嘉GA-Z87P-D3提供了4條DDR3插槽,最大支持32G 1600MHz雙通道內存。磁盤接口部分,6個SATA3.0接口,方便用戶進行多磁盤拓展。磁盤接口部分,6個SATA 3.0高速接口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磁盤擴展需求。
內存插槽及磁盤接口
背板接口方面,技嘉GA-Z87P-D3擁有兩個USB2.0接口,4個USB3.0接口,一組HDMI接口,一組PS/2鼠標鍵盤接口,一個串口,一個RJ45網絡接口以及音頻接口。對于中端用戶來說,這樣的配置已經可以滿足用戶的需求了。主板擴展部分,眾多的插槽為這款主板提供了不小的擴展功能,技嘉GA-Z87P-D3擁有兩條PCI-E X16顯卡插槽,4條PCI插槽,能夠很好的發揮獨立顯卡的功能。
背板及PCI擴展部分
編輯點評:
技嘉GA-Z87P-D3作為一款中檔價位的主板,配置中規中矩,既不高調的搭載過多不常用的功能,又保證了主板的功能配置,為用戶搭載個人操作平臺節約了不少的開支,亞馬遜僅售648元的價格基本上已經處于最低點,因此有裝機意向的朋友趕快抓住機會。
技嘉 GA-Z87P-D3
[ 經銷商 ] 北京金富恒電子有限公司
[聯系方式] 010-82696964 付女士
[地 址] 鼎好3227#
雖然說Intel這兩年在CPU性能上的發展有些放緩,但相比此前酷睿i系列封閉外頻的保守行為,在IntelHaswell平臺上特定的超頻CPU(i5-4670K、i7-4770K)支持RCR技術,一定程度開放了超頻的限制,對于超頻愛好者是最好的消息。不過想要發揮出CPU的全部實力,或者激發出CPU極限的超頻潛能,一款專業的超頻主板可要搭配得體。而華擎Z87OC Formula就是一款專門為超頻愛好者打造的實力精品,主板整體采用了亮眼的黑黃配色設計,CPU供電部分的主動散熱風扇讓主板猶如蘭博基尼超跑,在Z87超頻主板中絕對是超級明星級別的產品。目前該主板僅售1860元,各位DIY玩家好機會不再來啊。
華擎Z87 OC Formula
1.準備一個4GB或以上的無數據空白u盤
2.到深度官網下載iso鏡像,并解壓
下面的啟動盤制作工具不用管,鏡像文件解壓后里面自帶工具!
3.在解壓好的文件夾里找到并雙擊運行一個名為deepin boot maker.exe的程序,然后選定剛才的iso鏡像制作u盤啟動盤
我的電腦是128GB的SSD+1T機械硬盤的雙硬盤配置,已在SSD硬盤安裝Windows10操作系統。
根據論壇大神們的建議:雙硬盤安裝Deepin深度系統的話,安裝在與Windows系統不同的另外一張硬盤下的最后一個分區。
(一)安裝系統前要搞清楚自己電腦的類型:(說明:以下部分內容參考借用論壇其他大神的指引)
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
A MBR傳統bios+單硬盤
B MBR傳統bios+雙硬盤(SSD固態硬盤+機械硬盤)
C UEFI新式bios+單硬盤
D UEFI新式bios+雙硬盤(SSD固態硬盤+機械硬盤)
E 以上任意一種情況+電腦有特殊獨立顯卡(這種情況一般不考慮,只有少數電腦會遇到在Linux系統下沒有顯卡的驅動導致Linux裝的過程中或裝好后或裝好后重啟過程中卡死,一般就直接裝雙系統,如果遇到卡死請自行另外搜索解決方案)
如何弄清楚自己電腦的類型,請查看BIOS模式:
使用"win+r"快捷鍵進入"運行",輸入"msinfo32"回車,出現以下界面,可查看BIOS模式:
UEFI模式:
傳統MBR模式:
BIOS模式有傳統的MBR模式和新式UEFI模式,這將對安裝雙系統的方法產生直接影響。
目前來看,大部分電腦都屬于新式UEFI模式,不過也存在一些老機子仍然屬于傳統MBR模式。本教程只介紹新式UEFI模式下的雙系統安裝方法,如果你的電腦屬于傳統MBR模式,強烈建議你重裝windows系統來更新BIOS模式到UEFI。
查看了解了BIOS模式后,必須還要查看確認硬盤分區表格式是MBR還是GPT,如果主板引導為UEFI,而硬盤格式是MBR的,要用Disk Genius分區工具進行分區表轉換,如果主板引導方式與磁盤格式不匹配,安裝過程中會出現問題提示:主板引導為UEFI,磁盤格式為MBR,無法繼續安裝。
解決方法:1.進入windows10系統(或是進入PE系統)。
2.打開Disk Genius磁盤分區工具。
3.選中硬盤,菜單欄-硬盤-轉換分區類型為GUID格式,保存更改關閉軟件,重啟系統接著裝。
騰出部分硬盤空間,為Deepin深度系統準備空間。(單硬盤和雙硬盤存在一點區別。)
重點:在Windows系統下分出來的空間保持“空閑”,不要建立分區,不用考慮磁盤格式。分區使用Disk Genius磁盤分區工具。
1.如果是單硬盤,選擇最后一個盤(比如 CD兩個盤的最后一個是D盤,CDE盤的最后一個是E盤,CDEF盤的最后一個是F盤,以此類推),在該盤點擊右鍵,選擇“調整分區大小”,如下圖,如果空間充足,建議分出80G-100G,空間不足也可以分60G(1G=1024M):分出來的空間讓它保持空閑即可,不要建立分區。
還要看該硬盤下是否有ESP引導區,如果有,就可以安裝Deepin深度系統(及其他Linux系統),如果沒有,就需要進入winPE系統,格式化C盤,重建引導區,重裝Windows系統,然后再裝Deepin深度系統。
如何確認是否有Linux系統引導分區,只需要打開Disk Genius磁盤分區工具,查看所安裝的硬盤是否有ESP分區即可,(如果是安裝Windows就需要MSR引導分區)
2.如果是雙硬盤,注意:必須要先確認所要安裝Deepin深度系統的硬盤是否有引導區,我的就只有裝Windows系統的SSD硬盤有引導區,而機械硬盤沒有引導區,我現在要將Deepin深度系統裝入我電腦中1T機械硬盤的最后一個分區G盤,所以,我們必須得先建立引導區,這也是我開始沒注意到,后來安裝時候出現了問題。
如何確認是否有Linux系統引導分區,只需要打開Disk Genius磁盤分區工具,查看所安裝的硬盤是否有ESP分區即可(如果是安裝Windows就需要MSR引導分區)
如果安裝的硬盤沒有引導分區,安裝中會出現問題提示:“還需添加一個EFI分區才能繼續安裝”
那么需進入win10系統,打開Disk Genius磁盤分區工具,右鍵點擊需要安裝Linux系統的所在硬盤,選項菜單中會有新建ESP/MBR分區
以下是啟動bios的按鍵
插入做好的系統啟動盤,重啟電腦,開機進bios,在Security頁面,關掉secure boot(不同電腦secure boot可能在不同位置),然后到Boot頁面,如果有Fast Boot這一項(部分聯想電腦有),也把它關掉,沒有忽略;然后保存更改,在Boot頁面下方啟動項選擇 USB啟動,回車,保存并退出。如果順利進入安裝頁面,繼續往下做;如果點擊USB啟動項無法進入,保存并退出,電腦會重啟,根據自己電腦按相應的鍵進boot manager,找到USB啟動項,回車即可進入。
設置完BIOS后,不要拔掉Deepin深度系統啟動優盤,保存BIOS設置并退出,重啟電腦。
進入Deepin深度系統啟動界面,在“選擇安裝位置”界面,選擇手動安裝。不要選全盤安裝,否則硬盤將會被格式化,硬盤內原來的數據資料會全部丟失。
現在需要對之前分出的100G空閑空間進行分區,將100G空閑空間劃分為3個分區:10G/25G/65G,分區大小可以調整,如果分出的空閑空間是80G,一般按照10G/20G/50G的大小分區。(注:1GB=1024MB)
1)10G盤符設置 swap:中文名是"交換空間",充當Deepin的虛擬內存,可以將其分為 10G,邏輯分區,空間起始位置,用于"swap"或"交換空間"
2) 25G盤符設置 /:這是Deepin的根目錄,用于安裝系統和軟件,相當于windows的C盤,我們將其分為 20G,主分區,空間起始位置,用于"ext4日志文件系統",掛載點為"/"
3)65G(最大)盤符設置 /home:相當于windows的其他盤,剩下的全分給它,邏輯分區,空間起始位置,用于"ext4日志文件系統",掛載點為"/home"
起來沒事逛逛張大媽也有那么兩三年時間了,不過我是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貨,倒是告訴我家小娘子(嗯,我會說宋朝時候小娘子和現在的妹子幾乎是一個意思么)之后她經常逛
,然而由于各種懶+拖延癥,從來沒寫過文什么的。正好這次主題有點想法,同時得了一些空閑,且放手寫寫。
評測什么的滿地都是,而且我也沒能擁有過很多機子,所以就不講它了,更多地說說我作為一個Linux用戶所聞所見。順便一提,我是高中時候開始用Linux的,所以求不要說什么因為這是我專業所以我覺得linux好之類的話(而且事實上計算機專業的人喜歡Linux的并不比其他專業多多少
)。
進入正題之前,順便說說在我有電腦之前我家的電腦史:
1999年一臺組裝PC:Intel 賽揚433,64MB內存,6.4GB硬盤(沒錯是6.4G,很奇妙的一個數),球面15英寸4:3的CRT顯示器,40倍速CD驅動器,盜版Windows 98。
2003年一臺清華紫光筆記本(硬件記不清了,記得的如下):AMD 900余MHz的處理器,256MB或者384MB(256+128)內存,30GB硬盤,13英寸4:3屏幕,4倍速DVD驅動器(對,不是刻錄機),盜版Windows XP。
2007年一臺惠普臺式機(Pavilion系列的):Intel 奔騰E2200(我家第一個雙核心的),Nvidia Geforce 8400GS,2GB內存,250GB硬盤,19英寸16:10 LCD顯示器(本來是22英寸的,但我爹嫌大就換了個小的=.=當然價格也降了一些),16倍速DVD驅動器(依然不是刻錄機),OEM的Windows Vista Home Basic。
前面兩臺機器現在看起來已經幾乎不能用了,而第三臺的硬件性能也就是現今主流手機的水準……滄海桑田啊
下面就是第一臺屬于我的電腦(而且從這之后我家新買的電腦全是筆記本
):
2010年一臺宏碁(順便扯一句:“碁”這個字是“棋”的異體字,理當念同一個音)筆記本(Aspire 5745G):Intel Core i5 430M,NVIDIA GT330M,4GB DDR2 800內存,500GB硬盤,15.6英寸16:9(1366x768)屏幕,16倍速DVD-R刻錄機,OEM的64位Windows 7 Home Premium(對是Premium而不是Basic)。值得一提的是,接口數量不錯:右側三個USB 2.0接口,左側一個eSATA/USB2.0口;VGA和HDMI各一。還有一點就是這臺筆記本的鍵盤可以很容易地取下來:前部有五個突出的卡條,全部按進去就可以了。
來兩張圖(因為電腦在家放著,所以讓我爹拍的,下面兩電腦的也都是):
鋼琴烤漆的A面,上面還有一些條紋。然而是塑料的,而且很容易劃傷/留下痕跡。
鍵盤下面那一條東西,后來居然在屏幕上留下了痕
還有好多其他痕跡,但是出處始終找不到……掌托左下本來是五個標簽,“使用微軟正版授權”那個掉了,左下那個白色的是Acer的一個標簽褪色所成;右下那個是配置說明,表面的塑料卷邊了。常規的評論就不說了,來說點別的
當年挑機器的背景是我在搞OI(高中),而學校訓練用的電腦比較渣,同時也想買臺電腦玩游戲。沒記錯的話那兩年剛有進一步的雙顯卡切換概念,于是挑機器的時 候著重看了有沒有雙顯卡。加上預算什么的,最終限定在這臺電腦(Acer 5745G)以及華碩的一臺(貌似是N82EI48JV-SL)中挑選。
當時對比之下,這兩臺電腦互有優劣:ASUS的那個配置高一些(i5 480M vs i5 430M;GT335M vs GT330M)順便貴一點(然而也就一點);Acer的這個預裝OEM的Windows 7 Home Premium而ASUS的沒有(嗯,當時我有了那么幾分的版權意識然而還沒用過Linux,所以還是很依賴Windows的),同時屏幕大一些 (15.6 vs 14)。然后吾父嫌14英寸屏幕小,于是買了這個
后來發現,當時真應該買華碩那個
15.6英寸和14英寸真心并沒有什么區別(而且都是1366x768);CPU差一些(雖然貌似不明顯);GPU差不少……然后,最關鍵的是:5745G是第二代的雙顯卡切換,而華碩那個是Optimus(第三代切換技術)
好了來說說三代雙顯卡切換技術分別是什么:
第一代(沒親自用過所以不確定,推測所得):純硬件切換,需要在通電前通過硬件按鈕/開關(或者BIOS也可?)選好要用的顯卡。
第二代:軟件切換,可以在操作系統運行時(當然也可在之前)進行切換(完整切換),切換需要保證當前除操作系統外沒有直接和顯卡打交道的軟件(例如游戲)。
第三代(optimus):輸出使用I卡方面,N卡在需要時僅進行計算,于是可以隨時進行切換(因為只需要切換計算設備)
更加坑爹的是,第二代切換只有很少設備支持,隨后很快過渡到第三代,于是第二代支持很快就沒有下文了
除了我這臺以及一臺奇妙的聯想Y580以外,我所見到的所有雙顯卡機器都是Optimus切換。雖說看起來第二代第三代的主要差別在是否自動切換上,但實際上問題要大得多。理論上可以在玩游戲時候手動切換到獨顯,然后 不玩的時候切到集顯,但是實際用起來根本不是這么回事,因為有些程序會莫名其妙地占用從而導致無法切換(例如曾經見過QQ占用)。于是就只能在發現之后關 掉之前打開的東西,然后再手動恢復回來
經常這樣其實很是讓人抓狂。不過從另一面來看,這點缺陷倒是讓我后來迅速學習了很多知識。為啥嘞?因為我高二時候開始嘗試使用Linux(當時使用的發行版是Ubuntu——當時的Ubuntu還沒現在這么坑爹),而折騰好獨顯成了當時一大目標,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得不主動去學一些相關知識(我會說其實我是樂在其中么
)。雖然直到棄用Ubuntu轉Arch那時我都沒能折騰好獨顯的閉源驅動(通過acpi call倒是可以關閉獨顯省得它耗電以及發熱)
這臺電腦除了獨顯這點問題以外,使用Linux不需要進行任何其他處理,直接裝就可以使用——網卡(有線無線都是Atheros的)等設備驅動全都直接用內核所含的開源驅動即可。可以說在設備(前提是有開源驅動)這方面,Linux強過Windows太多——不需要在裝好系統之后再去各種折騰著下載驅動、安裝驅動什么的。而幸運的是,多數設備都有相當不錯的開源驅動可用。
來兩張桌面截圖(圖中有時間可以一看):
桌面環境是KDE 4
既然說到那個時代的機器,那么多說點:應該還有人記得當年有個“上網本”的概念吧?就是那些配置稍差,但續航和便攜性較好(11英寸以下)的電腦,(中后期)普遍用的是 Intel Atom系列或者AMD APU。(這個東西的主要概念后來被平板繼承了下來。)當年Ubuntu(10.04)默認桌面環境還是Gnome 2,而同時推出了一個上網本版本的桌面環境默認是Unity,再后來不知道他們出于什么考慮,把原來是給上網本用的Unity作為了自己的主力桌面環境推給所有用戶
從網上找一張當年Unity的圖(圖片來自ubuntu-fr.org):
本來那個寬寬的dock(最左邊那一列)是為了在小屏幕上讓人能夠仍然較易點擊的,但換到(相對)大號的屏幕上意義著實不大。
順便一提,當年用Ubuntu一段時間以后感覺很不爽,然后我先后試用了Kubuntu、Xubuntu、Lubuntu、Debian、Fedora、ZorinOS以及幾個現在已經記不住名的發行版,最后用了Arch感覺和自己契合挺好,于是一直用到現在。
來,跟我念:arch大法好
接下來,是我爹的一臺電腦,具體信息記不清了,畢竟也不是自己挑的而且自己也沒怎么用過。
2013年一臺華碩Ultrabook(Vivobook S400某):Core i7 3xxxU,4GB DDR3 1600內存,500GB HDD + 24GB SSD混合硬盤,15.6英寸16:9(1366x768)觸摸屏,無光驅,OEM Windows 8 Home。然而只有右側一個USB 3.0接口,左側一個USB 2.0接口……
當時挑電腦時候完全不知(已上大學),直到拿手里了才通知我一聲
不過還好,沒有特別坑,還算是符合他的需求。
還是A面和BC面的圖:
應該算是啞光的A面,并不是后來華碩喜歡上的那個金屬同心圓
觸摸屏的屏幕前面是一整塊玻璃面板,有了前一個電腦的經歷,我一直很擔心鍵盤在玻璃上留下痕跡。
說來有個逸事:買了這個電腦之后,我爹操作電腦時候最大的變化就是習慣了觸摸屏
然后在用我電腦時候也總是想去滑動……話說回來,真心覺得其實筆記本觸屏操作確實有一定用處(但也確實在很多地方并沒有什么用),只不過最大的問題是應用軟件沒有跟上。當年微軟的想法(注意是“想法”不是“做法”)很大部分還是挺正確的,然而微軟總是犯同樣的錯誤(當年Vista就是):高估了用戶對變化的歡迎程度。而更坑爹的是,明明是用戶不愿意去擁抱改變,而那群(其實對計算機并不熟悉的)媒體們卻總是說“變化”本身是不合理的,進而造成更多人不愿去嘗試改變
至于其他方面嘛……這臺電腦的續航時間比起我之前那臺要長出很多(接近一倍),比當年我那同學所購買的TravelMate(要知道這一系列主打的就是續航)續航還要長一些,然而體積和重量都要小很多。不過比較不幸的是,邊框和我當年那臺Acer 5745G寬度差不多,甚至我覺得還要更寬些。啥?我為什么會注意到邊框?往下看看就明白了
因為是我爹的電腦,所以我沒在它上面裝Linux,而只是跑了一下我之前裝在移動硬盤中以備不時之需的那個(嗯沒錯,Linux可以裝到可移動設備上,就和安裝到硬盤上方法一樣
)。依然是直接啟動即可,觸摸屏也沒有特意處理就可以使用。然后在這上面試用了一下說起來是為了觸摸屏設計的Gnome 3,然后發現也并沒有什么特別多的優勢,反而是有些細節上還需要借助鼠標鍵盤
另外呢,這是我所認真接觸的第一個UEFI設備,所以引導移動硬盤上的Linux的時候花了一些時間——因為本來安裝的只是BIOS+MBR引導方式,從來沒考慮過UEFI而且也沒有相關設備可以讓我去試驗。應該不少人對UEFI、BIOS、GPT、MBR這些玩意還很迷糊吧?來來來,在最后講講,想看的可以直接過去了
這里還是繼續。
現在來分析的話,要點其實就是兩方面:1、Secure boot;2、legacy mode。
UEFI上新增了個叫Secure boot的功能,本意是防一些病毒/惡意軟件。但是除了理論上的實際用途之外,這個功能基本上淪為微軟向其他廠商(主要是諸多Linux發行版,例如 RedHat)征收費用的工具(參考閱讀:自由軟件基金會的相關頁面 https://www.fsf.org/campaigns/secure-boot-vs-restricted-boot )。諸多(但不是全部)Linux發行版都是社區和志愿者在維護,也沒有植入廣告來賺取收入,哪有錢去喂給微軟
當然當然,后來呢為了更多人可以在啟用Secure boot的情況下引導Linux(實際上是任何“非windows”的操作系統)而不需要額外給微軟交保護費,Linux基金會有人出面向微軟申請了許可 (給微軟交保護費了沒有就不知道了
),算是提供出了通用方案。然而當時我并不知道這回事,而且也沒有UEFI使用經驗,所以直接去關掉Secure boot了事。唯一的問題就是引導“不受信”的東西可能會導致電腦受到惡意軟件/病毒的侵害
然而某可以確信 自己引導起來的系統是不會有問題的,所以這唯一的問題也就不是事了
當然事后還是要把Secure boot開開的,省得我爹用windows時候不小心搞個什么玩意
至于legacy mode,主要效果就是在UEFI設備上支持舊式的(BIOS+MBR)引導。找的時候華碩的主板設置中居然沒有legacy mode這個開關(后來也看了幾個其他的華碩筆記本,情況和這臺電腦一樣)!然后本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思維,嘗試尋找可疑項,最后發現有個Launch CSM的選項就是干這個的
后來查了一下,CSM是Compatibility Support Module([對]兼容性支持模塊)的縮寫(https://en.wikipedia.org/wiki /Unified_Extensible_Firmware_Interface#CSM),就是legacy mode的支持。所以說人家華碩其實用對術語了,只是孤陋寡聞的我不認識
再下來,是我爹想要一個便攜的工作設備,價格3000以內,屏幕10英寸上下。當時是2014年夏,Intel Atom系列(好像是)前一代終于成功把功耗降低到可接受的地步。想來想去還是覺得給他選個二合一筆記本比較好。剛好當時宏碁新出了Switch 10系列,于是本著買新不買舊的原則,毅然決然選了SW5-011某
配置應該是:Intel Atom Z35xx,2GB內存,32GB eMMC,10.1英寸16:9(1366x768)觸摸屏,32位OEM Windows 8.1。至于接口,在機體上只有一個支持OTG的Micro USB(Type-B/Micro-B),而在鍵盤底座上有一個USB 2.0。
先看看官網的圖:
然后到了之后拆開看。。。
WTF!好寬的邊框!
那些貼了東西的地方都是邊框(還不是全部的邊框),不是屏幕,而邊框左右對稱。一個10英寸(好吧是10.1英寸)屏幕的東西你居然一邊給我弄兩厘米的邊框!?甚至感覺上比我那15.6英寸5745G的邊框還寬!?
當初看圖的時候雖然看到了邊框,但是完全沒發現有這么寬好么!所以說不光是人,電子產品的藝術照也信不得啊
好在除了邊框以外,其他地方都還算基本符合預期,于是也就這么著了。
然而后來呢,我爹越來越少用它了……究其原因,是他不想看太小的字,又不想同時能看的東西少=.=所以他筆記本也不怎么用了,又買了個24英寸顯示器給臺式機用……
不過這也是一年多以后的事情了,而實際上它也算發揮了一些功能。其中最有用的是它附帶了一年的Office 2013(還是Office 365?)授權,而我爹他們學校(某大學)要求填寫的表全都是用了大量宏的docx文檔(要求使用Office 2013以上版本),而且更坑的是學校并不提供Office正版授權……這樣的做法實在是坑:你們要么別用,要用就提供整套東西,別它喵的要求人們用還要求人們自己去買(或者用盜版)
這樣子的大學怎么“培養國家棟梁”
另外,當時碰到這事情的時候,我嘗試使用了倆第三方辦公套件:LibreOffice(一個自由軟件)和WPS(金山的專有軟件)。然后發現LibreOffice能打開能編輯能保存宏也完全正常,就是格式有點問題;而WPS就呵呵了,只能打開然后編輯保存文字而已,宏全部掛掉
最后一個話題當然還是關于Linux的咯:該二合一筆記本沒法通過通常方式安裝Linux(實際上還是任何“非windows”的操作系統)
它的UEFI設置中就沒有幾個可調的項目,而且更嚴重的是啟動項調整(引導方式鎖定在UEFI下,似乎secure boot關不掉)幾乎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只有通過OTG轉出來的USB可以改換,然而無法引導(至少在我嘗試的那些中,不論是什么都無法引導)。經過搜尋,在Acer美國官方論壇(售后支持)中找到有人問這件事,然后結論是:只能引導Windows,而且想要裝系統只能通過Windows的某種網絡安裝方式(當然只能裝windows)來安裝。于是我本來設想的安裝一個Linux然后帶走使用的計劃破產了,最終吃灰的命運算是逃不掉了
很不幸真的讓FSF言中了(參見上面那個鏈接),Secure boot(安全啟動)淪為了Restricted boot(受限啟動)。也就是從這以后,我看電子產品會多長一個心:看引導能否由我(用戶)改變,以及設備能否裝上其他操作系統(手機的話[按照通行叫法]就是其他ROM)并正常使用。否則萬一官方提供的東西不好用或是放棄支持,那么自己買的設備很容易就廢了……
再后來(2015年初),那個跟了我多年的5745G終于再次壞了電池(第二塊第三方電池),換的硬盤也又有了點問題,以此為契機終于下定決心再買臺筆記本。這次我的主要要求是:輕薄、續航長、好看
因為畢竟不怎么玩游戲了,而且我想玩的那些游戲以Intel集顯(好吧現在叫“核心顯卡”)的能力已經足以勝任;反而是經常需要來回帶電腦,游戲本甚至普通筆記本都顯得笨重;而在學校看其他人的筆記本,發現好多太丑于是引以為戒;而作為某這只程序猿也不怎么需要太高的計算量
本來如果早一兩年的話,我是看上了大法的P132xxx的。8GB內存、256+GB SSD、9小時以上續航、1.1kg質量……沒記錯的話還可以在D面插個電池底座,增加續航……
然后?
然后大法就把VAIO賣了……
于是最后在四款中進行糾結:聯想Yoga3 Pro;宏碁Aspire S7 392;戴爾XPS 13;聯想(thinkpad)Carbon X1。
Yoga3 Pro主要是那個轉軸看起來很不錯,而且可以360度翻轉。然而Core M系列處理器不大符合我的要求,且電池被削了(然而用了Core M續航還是下降好多,很好奇削掉電池的這些重量和體積都跑哪了
),于是最先被排除掉了。再下來是Aspire S7 392(要么是393?記不清了
),圖片中那白色很漂亮,藍色的鍵盤背光也很美好。然而……國行一直都沒有392,只有391。官方網站(大陸版)上倒是一直在宣傳,可是產品庫中一 直沒有列出來(只列已通過審批的),所以很好奇是不是審批那邊遇到什么問題了
然后去了一趟賣場,看了個391的真機,發現那白色并沒有圖片中那么好看,反而是有一點發黃(也可能是燈光問題)
不管怎么說吧,最終排除掉了。接下來就是Carbon X1和XPS 13之間的選擇了(其實我是在賣場那條街的廣告中看到Carbon X1的我會說么
)。從配置上看這兩個產品差不多,最大區別也就是屏幕和指紋識別,但是外觀……于是最后我可(tong)恥(kuai)地入了外貌協會
好吧好吧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戴爾官方(當然,是美國)推了XPS 13的Developer Edition(開發者版本),適配的系統是ubuntu(就是上面說我最初用過后來變更的那個linux發行版)。而該版本除了無線網卡改用Intel 的(普通版是Broadcom的)以外,其余硬件沒有任何區別。所以說選XPS 13裝linux不會遇到一些神奇問題(就算遇到了也會有官方幫忙解決),而thinkpad那邊就不確定了(1.thinkpad現在聯想手中而不是IBM手中,而聯想和IBM對自由軟件運動的態度實在是差距明顯;2.有一同學的thinkpad裝linux最初遇到過一些神奇問題)
買的版本配置如是:Intel Core i7 5500U、8GB LPDDR3內存、256GB SSD(三星的,M.2接口)、13.3英寸16:9(1920x1080)屏幕(非觸屏)、64位OEM Windows 8.1(Home?)。至于接口……?左右各一個USB 3.0,一個Mini DisplayPort,一個3.5mm耳機接口……沒有了
(讀卡器、電源、鎖口自動忽略)
先來張照片:
桌面環境是美妙的Plasma 5
雖然很多人都說過了,但是還是想說一句:窄邊框帶來的效果實在是妙
一些簡要的使用評論:其觸摸板的感覺是我用過的所有筆記本中第一梯隊的(雖然并不怎么用);鍵盤上有直指硬件的無線網卡開關;Broadwell的GPU理論性能超越之前的GT330M(實際使用沒進行靠譜對比,因為沒在兩臺電腦上用windows玩同一款游戲,不過Linux下跑Portal 2似乎比原來那臺在Windows上跑它幀率高一點);以我的常規使用,續航8小時以上(原來那個3小時);Windows對高DPI屏幕的支持不好(各種無法解決的發虛);沒有硬盤燈;鎖口不是一般筆記本所用的kensinton的,而是noble的(然而并沒有買鎖,所以不知道優勢在什么地方)。
然后就是喪(xi)心(wen)病(le)狂(jian)的XPS 13上Linux使用概況
嗯,前面說過我用的是archlinux,而archlinux的wiki是諸多發行版中極其好的兩個中之一(另一個是gentoo),上面有個XPS 13的專門頁面(XPS 13 (2015))。該頁面注明了需要注意的部分,其他就是正常安裝步驟。其實也沒什么需要注意的,只有broadcom無線網卡(BCM4352)需要(開 發者版本的Intel卡則不需要)專門安裝官方的閉源驅動(AUR上有),其他的不需要專門進行什么處理。
然后就是坑爹的地方了
……買的時候順便買了官方的一個轉換器(USB到USB+RJ45+HDMI+VGA),以及一個移動電源(當然是給筆記本用的=.=)。那個轉換器其實是DisplayLink的,其中顯示輸出部分需要安裝其官方的某個軟件,而官方雖說提供了Linux版的,但是說只在ubuntu上測試過……由于 Linux發行版間差距并不是非常大(嗯,比Windows A和Windows B的差距要小),所以我毅然從AUR上裝了官方那個驅動(內核模塊),但是百般折騰一直沒能成功,于是那個轉換器淪落為USB到RJ45+USB的轉換器
要說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有些硬件并不如意。其主要原因是Intel遲遲不發布Skylake的移動處理器,從而很多東西廠 商不跟上。除了處理器本尊以及GPU的差距(著實怨念了一番Broadwell的GPU和Skylake的GPU之間的差距),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 USB 3.1 Type-C兼Thunderbolt 3接口!
所以說,資本主義制約社會發展啊
所用筆記本的進化,除了硬件本身以外,就是軟件的變化。而軟件的變化,又以操作系統變換為最大。遙想當年感覺身具多種神通,可以點化任意腐朽windows——上可手動清理、配置優化;下可重裝系統、挑選版本。然而總是有一個困擾縈繞心頭:每過一段時間就會變慢,不得不重裝;每次重裝都要再裝各種軟件,費事去重新配置;每次裝軟件都要打開瀏覽器手動搜索,然后從萬千網站中過濾出那么幾個靠譜的,再從萬千廣告中找到真實下載鏈接,再在安裝時小心去掉捆綁的軟件;每個軟件都要看廠商的喜好,不論用上用不上的功能都要安裝,甚至都會運行而無法關閉……這些,究竟是為什么,難道就沒辦法避免了么?
后來聽聞遠方有一神功,名叫Linux,有千變萬化之能,可破上面諸多問題。然后上網搜索之,卻未能尋找到一個叫做“Linux”的東西的下載鏈接。固知稀世之物非易尋,故耐下心來仔細翻看維基百科,終于有所收獲:Linux只是一個“操作系統內核”,可以使用的操作系統叫做“GNU/Linux發行版”。于是繼續尋找,得知世上最為廣泛使用的桌面Linux發行版叫做Ubuntu。之后一切順理成章:下載、刻錄、安裝。然而驟然切換,心中一片茫然:該做什么?當時只聽說Linux身具大能,但從來沒考慮過該如何使用這些能力。于是從基礎學起:安裝軟件。搜尋良久,始終未能找到某某某軟件的“Linux版下載鏈接”。回過頭來仔細想想,似乎自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明明是為了逃離“搜索引擎搜索-過濾不靠譜網站-搜尋真實下載鏈接-下載-動用火眼金睛去取消掉綁定的垃圾軟件-安裝”這么一種狀態,卻又為何在一個聽說可以解決該問題的神功上嘗試使用舊的方法?所以靜下心,找到了神功的正確使用方法:通過包管理器安裝軟件。
然而ubuntu并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最后一個的可調整項仍然較少,第一個因為ubuntu隔一段的版本之間都需要進行很大的跨越而難以完成。于是后來嘗試了諸多發行版,最終找到了arch,基本解決上面兩個問題:軟件都由自己選擇,除了必須的依賴以外沒有額外的軟件;系統采取滾動更新,再也不需要考慮什么發行版更新的問題,只要不斷地滾就可以了
而且官方倉庫+AUR有絕大多數需要的軟件,基本不用考慮其他軟件該去哪個源安裝。
當然后來換了xps13,用了btrfs,于是把發行版根改為subvol,然后在一個分區中又裝了gentoo。說來gentoo算是可以真正完全解決上面那些問題的發行版,然而唯一問題就是所有軟件都要自己(當然,是自動的)編譯
所以直到現在,主力發行版依然是arch
真心可以說,GNU/Linux帶我走進了一個全新的境界,讓我使用計算機更加省事,也讓我可以更容易地深入了解計算機。
好了現在是兌現諾言的時間:來講講UEFI、BIOS、GPT、MBR都是什么。
先來個整體印象:UEFI和BIOS是一類東西,GPT和MBR是一類東西;UEFI和GPT是搭配使用的,BIOS和MBR是搭配使用的。
我們先講GPT它們:GPT和MBR是兩種不同的硬盤分區表示方案。硬盤分區在Windows上一般表現為一個“卷”,或者按通常的叫法“C/D/E/F/G盤”。MBR方案只能容納4個主分區(這個限制后來引入擴展分區解決),而最關鍵的問題是只能表示2TB的硬盤,更大的空間則無法使用。當年覺得怎么 都用不完,然而在硬盤空間愈來愈大的現在,2TB已經是人們可以隨意取得的空間。于是解決方案就是GPT分區表。GPT分區表最直觀的效果就是:1.最多可容納128個主分區,所以一般情況下就不需要再用擴展分區了;2.支持大于2TB的硬盤。
好了GPT和MBR就這么點知識需要知道了,下面就是UEFI和BIOS的時間了。
UEFI和BIOS是操作系統運行之前發揮作用的東西,所承擔的最基本任務例如對各個硬件進行簡單的檢測,給各個硬件設置一些狀態(例如開啟還是關閉)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一定(預定)機制去引導操作系統。之后所有事情就交給操作系統(或引導器)了,就沒它們什么事了。
BIOS的機制是讀取首選啟動設備(例如硬盤)頭部的440個字節(實際上這一部分被稱為MBR,因此該分區表方案一般被稱為MBR方案
當然也有叫dos方案的),然后通過這440個字節(引導代碼)決定下一步的操作。然后該440字節內容一般都會說再從某某地方載入某個東西進行下一步,然后那個東西又會說干什么什么……最后終于交給操作系統內核,然后操作系統啟動。所以有時候也稱為引導鏈。
而UEFI的機制則有所不同。UEFI搭配GPT分區表使用,而且要求在其中有一個(一般要求500M且文件系統格式為FAT的)“EFI系統分區(ESP=EFI System Partition)”。引導代碼不再寫在設備的開頭或是某處,而是以文件形式存儲在該分區中。UEFI自己存儲了一些信息,然后通過這些信息決定從哪個設備的ESP中哪個東西來進行引導。
好了,要點就這么多了
另外需要注意一點:通過UEFI方式引導起來的操作系統 才能使用UEFI所提供的一些功能(沒記錯的話fast boot就是一例),所以建議所有UEFI設備(最近兩三年的筆記本電腦一般都是UEFI了,更早的電腦也有一些是)在重裝操作系統時(尤其是自己去安裝 而不是進行預置的恢復時)注意一下是否是工作在UEFI模式下,否則無法存取UEFI功能,也就沒法讓新安裝的操作系統使用UEFI模式。
還有一個有關的事:現在的PC用的是UEFI 2.x版,而Mac用的是1.x版(好像也沒有那個U,而只叫EFI)。不過好像這點知識并沒有什么卯月
然后……順便解釋一下MBR分區表是如何容納多余4個分區的:
如 上所述,MBR方案只能容納4個“主分區”。所以為了可以分出更多分區,引入了一個叫“擴展分區”的機制——將第四個主分區(哪怕前面不夠三個也是第四 個)標記為擴展分區,然后在擴展分區中再開辟“邏輯分區”。其中該擴展分區記錄了第一個邏輯分區所在的位置,第一個邏輯分區會記錄第二個邏輯分區的位 置……于是邏輯分區們就這樣串成一串,所以理論上可以容納無限的邏輯分區。
不過……正常情況下沒什么人會去分那么多分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