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線上電商的發展,如今莆田電子城似乎已經成了被人遺忘的名詞,許多人已想不起上一次逛莆田電子城是什么時候。
13年前地標式的存在
時間撥回到十幾年前,電子城還是莆田市里人潮聚集的場所,當年電子城雖不如步行街、國貨、大唐廣場被提及的那么多,但絕對也是莆田的一個標志性地理位置。
在十多年前,電腦開始在莆田家家戶戶里普及,只有有人需要買電腦,就會想起選擇眾多而且還能講價的三信電子城。無論是學生還是成人都愛到這里逛逛,淘一淘自己的心頭好,當時的電子城走進去,就是店家都在忙碌,客人挑貨講價的場面,熱鬧又充滿市井氣息。
人生的第一臺電腦來自這里
很多莆田人的第一臺電腦就是這里配齊的,一到周末就是人擠人去裝電腦、買軟件、看稀奇的場景…
這個寶藏一樣的地方,MP3、MP4、游戲光盤、耳機、游戲點卡、更有一些不可描述的光碟等等都能在這里找到。“兄弟,要盤嗎?”這句讓人臉紅的神秘問候,會讓很多莆田男人想起從前逛電子城的日子。
曾經莆田的“華強北”
在網購還無法像今天這樣隨時隨地下單的年代,三信電子城就是莆田的“華強北”,是莆田城里最新潮最有科技范兒的地方,也是全市電腦數碼產品批發集散市場,電腦相關的最新配件都會出現在這里。
據在電子城的老店家回憶,一直到10年以前,電子城還是非常搶手的項目,店鋪可以說一鋪難求,當時租金也幾乎是周邊各類商鋪中最高的。近七千平的商場,每個鋪面都被商家占領了,很難有位置。
哪怕到了筆記本電腦問世的時候,上電子城買電腦也依然是多數莆田人都首選。小到鼠標、U盤,大到筆記本電腦、單反,人們常常貨比三家到把整個電子城轉遍的地步。甚至在后來山寨機盛行的年代,許多莆田大街小巷販賣的手機及其配件都是從這里批發出去的。
一個時代的結束
作為當時莆田市唯一一處電腦數碼產品集散市場,前來這里買電腦、修電腦的莆田人絡繹不絕。然而,時隔十余年再來到這里,卻感到有些陌生。
如今三信電子城步行的臺階已經變得老舊,但還算整潔。上面斑駁的痕跡,是歲月給予它們的一種粉飾,似乎也在訴說著電子城如今的落寞。
二層,特別是入口的黃金位置,已經被蘋果、華為、華碩、戴爾、佳能、尼康這類大品牌廠商所占據。
往里走,絕大多數都是三五平米的個體經營柜臺,最常見的是電腦組裝、維修店鋪,接著就是各類安防監控攝像頭、辦公打印機、收銀機這類商品。
如今的電子城人流量少得可憐,一圈逛下來基本沒什么客人,許多商家在店里都是低頭在看手機,玩電腦或閑聊。一看到我經過,不少商家連頭都沒抬起來過,看來無人問津已成了眾多店鋪的常態。
以購物中心為代表的新型商業地產業態興起,令電子城的處境更加雪上加霜。越來越少的客流量,高昂的經營開銷,2017年3.15電子城甚至爆發商家集體關門要求降租事件,如今這些電子城的店鋪一個接一個關停、轉租、搬遷或轉型。
三樓的商鋪已基本搬空,門上告示顯示許多商家都選擇搬到電子城附近沿街的店鋪。
四樓五樓還有一些老商家在堅守,但整個樓層基本上看不到人影。
探訪期間碰見了一位在電子城工作十幾年的掃地阿姨,閑聊間,阿姨表示當年的電子城一個不足10平米的小店走出百萬富翁的比比皆是,許多鄉下的姑娘還都是通過她找到在電子城做生意的對象呢。
如今的電子城幾乎沒什么客人,許多商家基本都是走批發以及服務固定老客戶來維持生計。前段時間,一家在電子城開店十多年的老店也搬走了,這其中有不少考量因素,人流量、租金、人工成本都需要從新打算。
我們會記得和好朋友一起在電子城淘寶貝,看新鮮的時光,也會記得和老板們斗智斗勇講價的經歷。許多年輕人對電子城回憶就像面對人生中第一臺電腦的感情一樣復雜。過往的輝煌與如今的門庭冷落對比,落差之大令人唏噓,屬于電子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近很多頭條粉絲問到我,我是上班族,業余時間想合法游戲搬磚賺點買菜錢,如何正確的配合一臺游戲搬磚電腦,那種配置的性價比最高,下面就為大家介紹性價比最高E5系列配置干貨【小蟹說游戲原創,有不懂可以留言問我,知必回】。
找熟人配置,也會坑你,貨比三家,有時比找熟人還好使。
同理上面,配置電腦先查下淘寶價,心里有底,防止交流在電腦店被坑。
者丨趙曉曉
編輯丨關雎
今年以來的首個莆商上市企業誕生了。
7 月 26日,綠聯科技成功登陸深交所,發行價21.21元/股,公開發行新股數量4150萬股,約占發行后股份總數的10%,募集資金8.8億元。上市后大幅高開,開盤價40元/股,開盤市值166億元。
綠聯科技成立于2012 年,是一家數碼周邊配件制造商,起于深圳華北強,發家于一根“數據線”,這根“數據線”在當時打破了市面上的兩個陳規——1.8米的電視高清線、1 米的手機線。其他產品還包括支架、多口充電器等,之后還跨品類推出了TWS耳機、數據存儲服務器等。
創始人張清森背景簡單,他出生于1983年,是福建莆田人,本科畢業,最早在深圳一家港資企業從事外貿業務。兩年后辭職創業,當時張清森才26 歲。
創始人張清森,圖源綠聯官微
早期華強北最火的生意是外貿代工,張清森也從代工業務起步,后來因為價格和合作廠商鬧掰,張清森轉身做起了自己的品牌,綠聯科技UGREEN正式成立。
現在,綠聯科技已經把產品賣到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境外營收已經占到公司總營收的一半。
成立十年,綠聯科技沒有任何外部融資,直到 2021 年5月,高瓴作為第一位外部股東入股。同年年綠聯科技進行第二次融資,高瓴繼續注資,兩次合計投入5.5億元,其他投資方還有世橫投資、遠大方略、堅果資本。
IPO 后,張清森持股45.27%,為第一大股東,按照開盤市值計算身價超75億元。副董事長陳俊靈持股19.3%;高瓴持股8.44%,為最大外部機構股東,持股市值14億元,賬面浮盈155%。
綠聯科技是近三年,第一個上市的消費電子出海品牌。
莆田老板抓住的三個機會
綠聯科技能快速打開市場,抓住了三個關鍵點。
第一個是時代背景。
2011年,電商崛起,PC向智能手機時代快速迭代,高清電視在廣電總局的推廣下在國內快速普及。電子產品品類,市面上需求最高的是手機周邊產品和電視高清線。消費電子這個細分領域第一次迎來發展窗口期。安克創新也在這一年成立。
綠聯科技的切入場景是傳輸線,這是它最擅長的,做外貿的那幾年,張清森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線材經驗和技術基礎。
第二個是精準切入小品類。
在當時市面上,電視高清線只有 1.8 米,手機數據線基本以1米長度為準,張清森抓住這一市場空白,推出了0.5 米、1 米、1.5 米、2 米等各種長度的電視高清線。還推出了各種長度的手機數據線。
靠兩種不同規格的數據線,綠聯科技快速打開了市場,并順勢入駐了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一年時間,綠聯科技的年營業額超過6000萬元。根據招股書,2012 年,綠聯科技已經成為各大電商平臺的Top 級品牌。
張清森有自己的商業洞察。剛上線電商平臺時,張清森自己當全職客服,高清線的長度問題,就是他從顧客那里了解到的,包括消費者在給智能手機充電時找不到充電接口的問題。
2013 年年底,綠聯科技推出了USB充電口+排插的產品,打破了公牛排插多年的行業壟斷。這一產品后,小米緊隨其后,也推出了相似的設計,其他行業品牌也先后推出了這一品類。
中國品牌想要脫穎而出,就不能只是一個純粹的貿易商,要打磨成一個供應鏈、制造端、人才的組織者和建設者。綠聯科技采用外協生產為主,自主生產為輔的生產模式,旗下有兩個子公司從事自主生產。
起于華強北,但綠聯科技把總部放在了龍華,這里靠近東莞,是電子信息產業重鎮,有成熟且完善的產業鏈,也是人才聚集地,很適合打磨產品。
“這也是綠聯科技為什么一直在龍華扎根的原因。”一位綠聯科技產品經理曾說,“華強北是一個貿易集中的地方,不適合做品牌。”
綠聯科技發展最快的階段從2014 年開始,這一年,綠聯科技開啟了全球化,這是張清森抓住的第三個行業機會。
成為一個全球品牌
2014 年,深圳成為跨境電商進口試點城市。這一年,綠聯科技通過了蘋果的MFi 認證,其配套產品列入蘋果官方認可,并且價格也比原裝數據線更便宜。
綠聯科技借勢展開全球化布局。2014年入駐亞馬遜,產品賣到歐美、日韓。
2015年的大動作是,整合了部分供應鏈,把模具廠、貼片廠和組裝廠等上游供應商,引入到自己的工業區里,以此來大幅降低產品成本。這之后,綠聯科技開始豐富產品線,把品類擴充到電腦配線、車載配件、音頻類配件等。
2017年,綠聯科技入駐Shopee,進入東南亞市場。更大的推背書是,2018 年,綠聯科技成為華為首批DFH 計劃合作伙伴,后者是華為針對其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等終端產品推出的一個配件合作伙伴計劃。2021年,綠聯聯合華為推出首款USB-C 40W 超級快充。
這之后,綠聯科技開始接觸一些跨品類產品,比如TWS耳機、數據存儲服務器等。根據招股書,綠聯科技的產品主要涵蓋傳輸類、音視頻類、充電類、移動周邊類、存儲類五大系列,也是其主要營收來源。
品類上,傳輸類產品曾經是營收占比最高的品類,但份額不斷下降,由2021年的近36%,降至2023年的30%;充電類營收占比則不斷提升,由2021 年的 22%升至2023年的32%,成為第一大品類。音視頻類產品則由 2021 年的25%,下降至2023年的20%。
在東南亞,綠聯科技主要做低價的產品,充電類產品在當地賣的比較好。來到消費能力更高的歐美市場,就側重于藍牙耳機、磁吸充電器或者是高端的穿戴產品。
截止目前,綠聯科技通過亞馬遜、速賣通、ebay等平臺,進入了歐美、日本、中東、南非等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營收上,2015 年,綠聯科技的營收就突破2億元,到 2021 年,綠聯科技的營收達到34. 46億元,上漲了16倍有余。
根據招股書,過去三年(2021-2023 年),綠聯科技的營收分別約34.46億元、38.39億元、48.03億元,對應的凈利潤分別約3.05億元、3.3億元、3.94億元。同期,境外營收占比分別為46.09%、44.91% 和 50.39%。
東南亞業務一直在高速增長,歐洲則因為能源價格上漲、消費品通貨膨脹、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了當地消費者的購買力,銷售額在過去兩年有所下降。
根據招股書,綠聯科技的境外收入主要來源于歐洲和美洲,兩個地區占境外收入的比重超過 60%。過去三年,歐洲和美洲業務收入占比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為 32.53%、28.97%和 31.29%。東南亞也一直保持在 30%左右,但利潤相對比較低。
綠聯科技在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設立分公司,在當地組建了本地化的銷售團隊和技術服務團隊。
招股書顯示,綠聯科技擁有668名研發技術人員,占總員工數的20.96%。過去三年,公司在研發上的費用分別為1.57億元、1.83億元和2.16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54%、4.78%和4.50%。
此次上市籌備的資金,產品研發在資金用途計劃的第一項。
走向資本市場
綠聯科技第一次資本化是在 2021 年5月,高瓴以合計3億元受讓張清森、陳俊靈持有的5.56%股權的方式,成為其股東。這一行為被市場解讀為上市的“前奏”。
高瓴集團合伙人曹偉曾談到過投資綠聯科技的邏輯,堅持原發技術,能洞察消費者需求、找到窄門產品,團隊運營、業務能力強,注重產品價值。
他當時對賽道的判斷是,消費電子細分市場到了黃金發展期。邏輯是,行業到了洗牌期,產品力在時間的考驗下分出勝負,用戶積累起了品牌心智,對產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之前的十年,消費電子賽道一直“不太引人注目”。
2021年6月,綠聯科技由有限公司轉變為股份公司后,高瓴再次注資,以2.5億元的價格認購綠聯科技新增約1111.34萬股股份,成為了公司的第四大股東,也是最大機構股東。同時投資的還有世橫投資、遠大方略、堅果資本。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上市前存在多次分紅行為。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2年,綠聯科技共有4次現金分紅,金額分別約5000萬元、1.7億元、1.2億元、5974.56萬元,四年累計分紅近4億元。
行業人士分析,通過分紅,大股東可以獲得自有資金,機構投資者也可以回籠部分資金,從而減輕IPO后的鎖定期資金壓力和減持帶來的股價波動風險。
綠聯科技有造血能力,招股書披露顯示,綠聯科技在2021年至2023年度貨幣資金分別為5.49億元、8.76億元、9.92億元,沒有有息負債,賬面資金充足。
消費電子行業正處于高速增長期。據Statista數據,2023年全球消費電子行業市場規模已達10516億美元。AI、5G等新興技術與消費電子加速融合,為萬億級別的消費電子市場提供了新的增長動力,各細分領域也呈現出勃勃生機。預計 2028 年將增長至 11767 億美元,市場規模大,行業內發展空間充足。
過去三年,消費電子這條賽道幾乎沒有C端的互聯網品牌上市,行業內對出海消費電子品牌的討論大多都聚焦在 2020 年上市的安克創新,品勝在去年 6 月提交了招股書,但后來撤回了發行上市申請。
綠聯科技的成功上市,可以被視為近三年來,第一家上市的C端消費電子品牌,也對整個電子消費賽道產生積極影響。更大的市場在海外,綠聯上市后,重心也會放在拓展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