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配置類型有兩種:基本磁盤和動態磁盤,下面我們分別講下這兩種硬盤配置類型以及它們都有哪些區別。
MBR磁盤:最多可創建四個主分區,或三個主分區加一個擴展分區,在擴展分區中,可以創建多個邏輯分區。
GPT磁盤:最多可創建128個主分區。GPT主分區都夠用了,就沒必要創建擴展分區和邏輯驅動器了。
比如我電腦中有兩塊240G的硬盤,我把數據放到兩塊盤中,不好管理,我可以創建跨區卷把兩個磁盤240G硬盤合成一塊480G的盤
下面顯示的是兩塊磁盤的總容量大約480G。
比如我想讓兩塊240G硬盤實現數據容災,一塊出了問題,另外一塊仍然可以用。
我可以在動態磁盤中創建鏡像卷,實現兩塊盤中的數據同步。
資源管理器中顯示一塊磁盤的容量240G。
上面簡單的例子只為讓大家對動態磁盤有一個更加清晰的了解,就不一一例舉了,不然就跑話題了。
1、基本磁盤轉動態磁盤
2、動態磁盤轉換基本磁盤
電腦硬件的世界里,CPU(中央處理器)無疑是最為核心的組件之一。然而,當我們面對各種型號和命名方式時,常常會感到困惑:CPU 究竟是如何命名的?數字更大就一定意味著性能更好嗎?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CPU 命名的一般規律。大多數 CPU 制造商通常會在名稱中包含一系列的信息,比如系列代號、代數標識以及性能等級等。
以常見的英特爾和 AMD 處理器為例,系列代號往往代表了產品的定位和適用場景。比如英特爾的酷睿系列,就有針對不同用戶需求的 i3、i5、i7 和 i9 等子系列。
代數標識則反映了處理器的更新迭代。新一代的處理器通常會在工藝制程、架構設計等方面進行改進和優化,從而帶來性能的提升或功耗的降低。
然而,僅僅依據數字的大小來判斷 CPU 的性能優劣是不準確的。雖然在同一品牌和系列中,數字較高的型號通常在性能上會更強大,但這并不是絕對的。
不同代數之間的比較就不能簡單地看數字。新的低數字型號可能由于采用了更先進的技術,其性能甚至可能超越舊的高數字型號。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也會影響 CPU 的實際表現,如核心數量、線程數、基礎頻率、睿頻頻率、緩存大小等。
對于特定的使用需求,如游戲、辦公、多媒體創作等,不同的 CPU 特性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選擇 CPU 時,不能僅僅被命名中的數字所迷惑,而要綜合考慮自己的使用場景和各種硬件參數。
總之,了解 CPU 的命名規則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選到適合自己的處理器,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比較各項技術指標。希望通過這篇科普,能讓您在面對紛繁復雜的 CPU 型號時,多一份清晰和理智。
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電腦已經成為了千家萬戶都擁有的一樣硬件基礎。
打開電腦之后,我們會發現電腦中似乎只有C盤、D盤、E盤....,但卻沒有A盤與B盤。盡管很多人都沒有在意過,但有些人卻對此十分疑惑。
其實,A盤、B盤都是具體而真實的存在過的。當然,也只是“存在過”的。
在曾經,A盤、B盤是搭載3.5英寸軟盤和5英寸軟盤的。
當時的電腦還很原始,沒有硬盤,只有軟盤和內存。如果信息不存在軟盤里面,只要電源一斷開,所有的資料就都會丟失。當然,現在就算是突然斷電也有辦法找回未保存的資料。
到后來硬盤出現了,就是從C盤開始命名了。
軟盤漸漸被淘汰,A盤早已被如今的U盤所代替,而B盤更是早早地被淘汰掉了,所以人們通常只能在電腦中看到C盤及以后的盤符了
但是,在服務器中依然可能保留一只3.5的軟驅供安裝驅動用,所以A和B一直被默認保留。
當然,只要你愿意的話,完全可以在磁盤管理器中把AB分配給硬盤。
如今,軟盤雖然已經退出舞臺,但人類不會忘記在計算機技術的原始時期。軟盤給我們帶來的方便與感動。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C盤也會消失在我們的電腦中,那時我相信還會有人問C盤去哪了?一定也會有真誠的長者語重心長的對我們說:
“ 曾經,盤符中是有C的,它是人類給自己創造的禮物。”
“我拿了一張舊軟盤給我12歲的兒子看……
他說:哇塞,酷炫!你3 D打印了一個【保存】圖標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