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期在Hao4K給大家分享了:200多塊錢組個群暉—WYSE Z90D7:安裝黑群暉和配置網(wǎng)絡共享200多塊錢組個群暉:WYSE Z90D7:配置Aria2下載以及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

    瘦客戶端一般都搭配有千兆網(wǎng)卡,可以滿足普通家庭的存儲和數(shù)據(jù)傳輸要求。 但是,之前是按照店家提供的5.2版本群暉安裝,版本較老,想嘗試安裝個新版本試試看;目前網(wǎng)上的最新版本是DSM6.2,但是據(jù)說這個版本不是特別穩(wěn)定,所以我準備安裝6.17版本。為了不破壞目前正常服役的WYSE群暉系統(tǒng),我購置了一臺新瘦客戶端用于安裝新版本群暉。我選擇的是這個機型——惠普 T610 瘦客戶端。

    這里再貼一下瘦客戶端的介紹,讓不熟悉的K友們再熟悉一下。

    從HP T610的硬件配置來看,和之前分享的WYSE Z90D7幾乎是一樣的,同樣主頻的AMD T65N處理器,可擴展至4GB的DDR3內(nèi)存,集成顯卡也是類似的HD6320,同時帶有USB2.0和USB3.0接口。當然,如果是用于安裝群暉組件NAS的話,配置都是足夠的。群暉自己的低端NAS配置更加慘淡。

    開箱

    因為有了之前WYSE Z90D7的使用經(jīng)驗,把玩HP的T610瘦客戶端還是非常順手的。

    Z90D7的外殼相對塑料感更強一些,而T610兩側使用了鋁板,保持輕便的同時,有提供了更加的質感。

    因為庫存機的原因,外殼難免有一些劃痕;如果動手能力強的話,可以自己噴個漆美化一下。我看到淘寶買家有人噴漆成亮紅色,就挺好看的。

    機箱正面有開機鍵,音頻輸出口和USB接口。

    主機背后的接口就比較豐富了,傳統(tǒng)的PS2接口,用于顯示的DVI,高清DP接口和眾多USB接口,電源口等等。

    機身邊側為塑料材質,有卡扣可以輕松開啟。

    開啟之后是這樣的,然后可以將兩邊的蓋板打開。

    打開頂部蓋板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主機還有第二層鋁板,保護還是比較細致的。

    和大多數(shù)瘦客戶端一樣,T610采用了被動式散熱結構,碩大的散熱片幾乎占據(jù)了一半的空間。賣家提供了IDE轉SATA的數(shù)據(jù)線,可以直接插駁2.5英寸筆記本硬盤放置在機箱內(nèi)。除此以外,這款機型可以直接使用3.5寸臺式機SATA硬盤,雖然主機內(nèi)空間不足以容納,但是可以通過裸奔或者DIY的方式來解決。這對于家中有閑置臺式機硬盤的K友們來說,可以充分利用用于DIY自己的NAS存儲。

    默認的2GB內(nèi)存不能滿足需要,可以自行加置內(nèi)存條。注意這款機型的內(nèi)存插槽是在主板的另一邊。

    拆開另一側的蓋板,以及卡板,就可以裝上另一根內(nèi)存條了,裝個群暉4GB內(nèi)存足矣。

    把筆記本硬盤通過轉接線接上主板IDE接口。

    機箱內(nèi)的空間還是足夠的,可以將筆記本硬盤通過小螺絲固定在機箱上。

    上兩張T610和Z90D7的對比照片,可以看到HP T10的機身更大,但是更纖薄一些,可謂是各有千秋。

    我看到國外有DIY愛好者甚至在主機中裝上了3塊硬盤,這就厲害了。

    安裝黑群暉安裝群暉其實是非常簡單的,沒什么技術含量,所以這次原創(chuàng)我想拔高一下難度,就是通過硬盤引導群暉系統(tǒng)。

    眾所周知,目前破解群暉,也就是“黑群暉”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在U盤中安裝破解引導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

    但是寫入U盤的啟動文件只有大概50MB,而目前市面上的U盤都是動輒16GB,32GB,用大容量當做啟動U盤非常浪費空間。另外,總是在主機上拖了個小尾巴也非常不美觀。

    所以我就按照網(wǎng)絡上的教程嘗試了一下利用群暉系統(tǒng)硬盤中的多余分區(qū)拷入啟動文件的方法用于啟動群暉。

    一開始還是需要準備一個U盤按照常規(guī)的方法先安裝一遍群暉,具體流程如下。

    準備任意一個U盤,利用DiskImage工具寫入賣家提供的百度網(wǎng)盤中的img文件。

    我在Win10操作系統(tǒng)中會出現(xiàn)下圖中的錯誤,修改兼容模式無效,所以還是建議在Win7操作系統(tǒng)中寫入鏡像文件。

    制作完啟動U盤后,將U盤插上T610主機,開機并且選擇U盤啟動,在啟動菜單中選擇第二項...... Reinstall,并回車。

    等待顯示器上出現(xiàn)如下文字,說明破解啟動成功。

    然后選擇在局域網(wǎng)內(nèi)中的另一臺Windows操作系統(tǒng)中,啟動Synology Assistant程序。因為網(wǎng)中已經(jīng)配置過一臺群暉了,這次安裝的主機在程序中顯示為DiskStation,狀態(tài)是Not Installed

    右鍵選中這臺主機,然后點擊Connect

    默認瀏覽器自動啟動并且連接群暉的5000端口。

    點擊Install Now安裝DiskStation Manager(DSM)。

    然后選擇本地的DS3615的6.17版本的.pat文件,文件淘寶賣家的網(wǎng)盤中會提供,也可以到國內(nèi)一些NAS論壇下載。

    提示硬盤中的數(shù)據(jù)會被擦除,點擊OK確認。

    等待安裝完成,一般需要10分鐘左右的時間。

    隨后的界面中設置服務器名稱,管理員用戶名和密碼。我這里起的名字叫NewNAS

    按照以往的經(jīng)驗,禁用自動下載安裝DSM新版,選擇僅僅下載然后手工升級。黑群暉盲目升級可能導致系統(tǒng)崩潰。

    群暉為正版用戶提供QuickConnect的遠程連接功能,黑群暉自然沒有這一功能,點擊Skip this Step跳過設置。

    點擊Yes確認跳過設置。

    出現(xiàn)You Are All Set!字樣,說明DSM安裝已經(jīng)完成。

    利用之前設置的管理員賬號密碼登錄,看起來6.17的界面和之前5.2的差別也不太大。

    比較一下空閑情況下兩個版本的CPU和內(nèi)存的使用率(左側為DSM5.2,右側為DSM6.17),新版本的占用率稍高。

    配置硬盤啟動

    下面就是本文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如何配置硬盤啟動了。方法不是我原創(chuàng)的,具體可以看一下以下論壇大神的文章:

    教程1:這篇文章是根據(jù)DSM5.2寫的,寫得非常詳細,除了提供了啟動文件的制作方法,還描述了群暉硬盤啟動的原理。

    教程2:依據(jù)DSM6.02系統(tǒng)提供的教程,大神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硬盤啟動+系統(tǒng)修復的啟動盤鏡像。

    教程3:DSM6.1.3的啟動文件+系統(tǒng)修復啟動盤,說明比較少,需要參考教程1和教程2。

    DSM5.2版本采用的是syslinux引導方式,而DSM6.02以上版本轉為GRUB2方式。

    GRUB1和GRUB2都需要boot.img和core.img這兩部分代碼。而且GRUB2的boot.img必須放在硬盤主引導MBR(0扇區(qū))。我們做黑群暉硬盤自啟動時,最不希望影響硬盤主引導分區(qū),而希望所有的改裝都放在硬盤子分區(qū)中。為了實現(xiàn)在BIOS機器的硬盤子分區(qū)上啟動GRUB2,大神采用了通過鏈式啟動,一個啟動器可以啟動另一個啟動器的方法。將GRUB1安裝到硬盤子的分區(qū)加載,再用GRUB1加載GRUB2來解決黑群暉硬盤自啟動的問題。另一個麻煩的問題是GRUB的boot.img代碼中需要硬盤的物理信息。這要通過bios獲取并寫入boot.img中。因此不能直接拷貝映像到硬盤分區(qū)實現(xiàn)安裝GRUB,必須使用特定的安裝程序才能正確安裝GRUB。大神在論壇中提供了一個腳本用于完成整個流程。(之前我曾經(jīng)采用在Windows系統(tǒng)中格式化分區(qū)拷入其他人提供的對應版本的啟動文件,但是硬盤啟動未成功,想必是因為啟動文件需要包含硬盤的物理信息,所以必須需要使用腳本來生成對應的啟動文件)

    下面介紹一下腳本安裝的詳細流程。首先需要創(chuàng)建共享文件夾。

    首先到Storage Manager中創(chuàng)建RAID Group

    在我的這個范例中,我只有一塊硬盤,所以無法配置RAID5,RAID1等,只能選擇類型為Basic

    只有一塊SATA硬盤,選中,點擊Next

    確認設置,點擊Apply

    可以看到RAID Group已經(jīng)創(chuàng)建完成,需要一些時間做初始化。

    不過與此同時可以新建Volume(卷)。選中之前創(chuàng)建的RAID Group,點擊OK

    可以看到這個卷已經(jīng)在初始化了。

    然后新建一個Shared Folder(共享文件夾),這里命名為Boot

    不用設置Ecryption加密,直接點擊Next

    確認設置,點擊Apply

    權限設置默認的就可以。

    點擊Upload-> Upload - Overwrite上傳文件。

    將帖子中網(wǎng)盤的文件選中,上傳。注意這里的鏡像文件是6.13版本和之前我安裝的6.17版本不一致,稍后會告訴大家解決的方法。

    可以看到兩個文件都已經(jīng)上傳成功了。

    Control Panel(控制面板)中啟用SSH服務Enable SSH service

    在局域網(wǎng)電腦中打開PuTTY(軟件可從官網(wǎng)免費下載),設置IP地址并連接,輸入之前安裝DSM時設置的管理員賬號和密碼。

    輸入sudo -i臨時切換到root賬號(需要輸入管理員密碼),輸入whoami,確認已經(jīng)切換成功。

    輸入cd命令切換到共享文件夾(這里為/volume1/Boot),利用chown命令設置root組和root賬號為上傳的兩個文件的Owner,接著用chmod命令設置對這兩個文件有讀寫運行的權限(如果不知道命令的含義,直接按照以下截圖打命令就可以)。輸入ls -al確保權限設置生效。

    輸入cat ./disk_setboot.sh可以看到腳本文件的內(nèi)容和使用方法。

    輸入parted -l查看當前磁盤的信息,這是因為腳本需要設置在哪塊硬盤中寫入bootloader,所以必須用這個命令獲取。可以看到我的環(huán)境中,只有一塊硬盤,路徑為/dev/sdc(截圖中的第三行)

    輸入./disk_setboot.sh /dev/sdc ./boot_ds3615xs_v613_15152.img

    說明一下,disk_setboot.sh是生成bootloader引導信息的腳本文件,/dev/sdc是要寫入的硬盤設備,boot_ds3615xs_v613_15152.img是寫入的引導信息的鏡像文件。

    看到Generate hard disk bootloader successfully字樣說明寫入成功。如果你的DSM是和鏡像文件的版本一致,都是6.13的話,操作就都完成了,已經(jīng)可以通過硬盤啟動黑群暉了。如果版本不匹配,請繼續(xù)往下看。

    為了更容易地操作我將我的500GB的硬盤拆下,通過移動硬盤盒連接到電腦上。(當然,如果你對Linux命令很熟悉的話,也可以在命令行中完成我的下述操作)。可以在磁盤管理中為寫入引導信息的FAT分區(qū)分配一個盤符,這里為D盤。

    在Windows的文件管理器中瀏覽D盤文件。

    可以看到在D:bootgrubDS3615xs文件夾中包含以下文件,下面我要做的操作就是把DSM6.17的引導文件拷貝并覆蓋已存在的文件。

    那么如何獲取DSM 6.17對應的啟動文件呢?很簡單,找到之前安裝DSM用到的.pat文件,將后綴名由pat重命名為rar,并且解壓縮。

    分別將解壓縮的文件中的checksum.syno,grub_cksum.syno,zlmage和rd.gz文件覆蓋至當前文件夾(關鍵是后面兩個文件)。(注意:截圖中少了一個文件extra.lzma,當時我是按照帖子中的說明將其刪除,結果導致啟動失敗;后來將備份文件拷回后,硬盤啟動正常,所以請務必保留extra.lzma文件)

    至此,硬盤引導啟動設置都已經(jīng)完成,將硬盤裝回T612主機,拔掉啟動U盤,并且啟動主機。可從顯示器看到菜單的版本信息,依然是6.13的內(nèi)容,處女座人士可以修改菜單項內(nèi)容。另外,我沒有安裝工具盤,如果K友們需要修復系統(tǒng)功能,可以查看我之前共享的大神的帖子。

    這里就是共享的所有內(nèi)容了,其實淘寶賣家也提供了已經(jīng)寫好的啟動閃存盤,可以直接利用主板上的44針串口連接,免去自制引導U盤,更加方便。其他黑群暉上的應用設置,比如安全監(jiān)控,Aria2下載功能等,可以參見我之前的原創(chuàng)。

    在4K家庭影院中存儲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之后還會定期更新關于存儲的教程,帶個大家一些新玩法!

    文章轉自什么值得買,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

    機出現(xiàn)start pxe over ipv4 和start pxe over ipv6 要等很久,這表示網(wǎng)卡啟動在BIOS中被啟用或網(wǎng)卡啟動設置在硬盤啟動之前,如果之后能夠進入系統(tǒng),則只需要在BIOS中將關閉PXE網(wǎng)絡啟動,并把硬盤設置為第一啟動項即可。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開機后,當出現(xiàn)主板自檢畫面或品牌LOGO畫面時,快速而連續(xù)地按BIOS熱鍵(不同品牌型號電腦BIOS熱鍵不同,筆記本一般為F2鍵,臺式機一般為DEL鍵)進入BIOS設置界面。

    2、進入BIOS后,找到configuration中的PXE Boot to LAN選項并回車,然后選擇“Disabled”(表示禁用)。

    3、按左右箭頭鍵移動并回車進入BOOT(或startups或Advanced BIOS Features)選項卡。

    在“1st Boot Device”處回車,通過按上下箭頭鍵選擇、再按+或-鍵移動啟動選項,以設置硬盤(HDD或具體的硬盤型號如下圖所示的“WDC WD5000”)為第一啟動項部分新主板支持開機后連按F12或F11進入啟動選項菜單,可不進CMOS界面直接選擇光驅。

    4、按F10保存退出重啟。如果正常,電腦會直接進入硬盤安裝好的系統(tǒng)。

    擴展資料

    BIOS設置程序是儲存在BIOS芯片中的,BIOS芯片是主板上一塊長方形或正方形芯片,只有在開機時才可以進行設置。(一般在計算機啟動時按F2或者Delete進入BIOS進行設置,一些特殊機型按F1、Esc、F12等進行設置)。

    BIOS設置程序主要對計算機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tǒng)進行管理和設置,使系統(tǒng)運行在最好狀態(tài)下,使用BIOS設置程序還可以排除系統(tǒng)故障或者診斷系統(tǒng)問題。

    有人認為既然BIOS是"程序",那它就應該是屬于軟件,感覺就像自己常用的Word或Excel。

    但也有很多人不這么認為,因為它與一般的軟件還是有一些區(qū)別,而且它與硬件的聯(lián)系也是相當?shù)鼐o密。

    形象地說,BIOS應該是連接軟件程序與硬件設備的一座"橋梁",負責解決硬件的即時要求。主板上的BIOS芯片或許是主板上唯一貼有標簽的芯片,一般它是一塊32針的雙列直插式的集成電路,上面印有"BIOS"字樣。

    手上這臺惠普小蒼本是我平時扔在公司的機器,四核i7集成 Graphics 5200 銳炬核顯就辦公而言是綽綽有余的,就是標配的500G機械硬盤讓我用著很不爽,然而機器是公司的,我總不可能自己掏錢給它升級吧,所以就一直忍了大半年。直到機器在過年前不小心摔了一跤,自帶的機械硬盤給摔出了壞道,看來什么硬盤防震技術都是浮云,反正借著維修的幌子申請了費用,這次正好給它換成SSD。

    由于費用有限,所以這次只能選擇500元以下的貨色,掃了一眼這個價位的256G SSD,基本都是TLC顆粒的貨,建興這款睿速 T9 256G SSD明確說明是Marvell 88S9187主控+企業(yè)級eMLC顆粒,顆粒寫入壽命是普通MLC的三倍,TLC的十倍,反正是公費,而且在預算范圍內(nèi),干脆就選個最貴的,雖然對于顆粒壽命啥的我并不是十分在意,不過對于馬牌的主控還是比較喜歡的。

    包裝啥的就不詳細說了,就一個硬紙盒,背面有相關的性能和特點介紹,盒子打開前要先切開封條,然而封條上并沒有什么防偽措施,要判斷是否新盤還得上機看通電次數(shù)和時間。

    看到這么一個小紙盒就知道里面不會有什么配件,除了SSD以外就一張簡易說明和貼紙,數(shù)據(jù)線和安裝支架啥的請自備。

    SSD是黑色金屬外殼的,然而送的貼紙卻是白色的,看評論說貼上去之后會留黑邊,而且我這是裝到筆記本里面的,貼紙多少也會有點影響散熱吧?所以這個逼我就不裝了。

    本來想拆盤看看eMLC顆粒長什么樣子,然而這個防拆標簽并不好對付,試了下電吹風大法并沒有成功,所以還是不拆了。

    拆機與工具

    本子的風扇噪音有點大,這次要順路清潔一下,備好了拆機螺絲刀、撬棒、氣吹等工具,準備拆機。

    話說我一直沒對這臺本子下手,除了不想自己掏錢,本子背面全密封設計,升級內(nèi)存硬盤極其麻煩也是我一直沒有下手的主要原因,但這次終于要對它開刀了,網(wǎng)上已經(jīng)看過幾篇這機器的拆機文,自問操作起來應該沒有什么大問題。其實將SSD裝到光驅的位置是最簡單的方法,然而光驅平時用得還挺多,所以只能保留光驅了。

    去年入手的惠澤HZ-2301螺絲刀套裝,和南旗S2以及璽力的某款應該是同一家代工,外觀幾乎一樣,但價格最便宜,之前最低49可以拿下,還送消磁器,可惜當時沒趕上。

    22個批頭,支持的螺絲類型頗為豐富,很多螺絲類型我壓根都沒遇到過。

    收納盒內(nèi)的批頭有卡位固定,即使翻轉盒子,批頭也不會散落一地。

    批頭材質是CR-V,而幾乎貴一倍的南旗據(jù)說是進口S2鋼,硬度會更高,不過這套工具我都拆過不少機器了,批頭還沒有出現(xiàn)磨損的情況,硬度還是沒有問題的,就是批頭本身不帶磁性比較蛋痛。

    內(nèi)藏式延長桿設計,推開扣環(huán)即可伸出或收起延長桿,可以單手完成操作還是挺方便的。

    螺絲刀刀身比較粗壯,上面有咬花防滑處理,但個人感覺還是有點滑,而且因為整體粗而重,長時間用手很累,所以用起來還是不及專用的螺絲刀順手。

    這本子的拆解其實并不困難,把背面所有螺絲通通卸下之后,在觸控板附近的位置用撬棒輕輕插入并往周圍撬開就能把整個C殼與D殼分離,用力注意輕點,要有耐性,否則容易損壞里面的暗扣。

    我用的這種尼龍撬棒,質地比較堅韌,有一定的彈性,有點像指甲,不容易損傷機器,而且比一般的塑料撬棒耐用,但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找不到賣的地方了,有知道的值友請勞煩告知。

    將C殼和D殼分離并松開所有連接的排線之后就能將整個C殼拿下,頗為坑爹的內(nèi)部設計,硬盤藏在主板和USB小板之間的排線下,而且沒有看見內(nèi)存插槽。

    已經(jīng)被摔壞的希捷500G硬盤,硬盤周圍已有一圈橡膠軟墊保護,不過當時是開著機摔倒,所以逃不過這命運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萬綠叢中一點藍那正是內(nèi)存啊,加個內(nèi)存還得把主板啥的全拆了,線和螺絲都很多,我就不折騰了,8G內(nèi)存也夠用了,不過還是要吐槽一下,在底殼開個洞有這么難么。

    準備裝上去的建興 T9 256G SSD和原配的希捷500G機械硬盤都是7mm的厚度,直接按照原樣裝回去就可以了,最后記得把排線啥的也接上,否則本子右側的接口就全部不能用了。

    不服跑個分

    在把螺絲全部裝回去之前,最好還是先開機看看有沒有異常,如果裝好后才發(fā)現(xiàn)SSD沒有被識別出來就坑大了。

    接下來無非就是插U盤裝系統(tǒng)裝驅動裝軟件的事情,后面用CDI測了一下,從通電時間和通電次數(shù)基本可以判斷是新盤,然而寫入量沒有直接標出來,雖說從B1的數(shù)值可以推算出寫入量,然而我不喜歡動腦,還是習慣直接看結果,在建興的官網(wǎng)看了一下,貌似沒找到專用的SSD 管理工具,部分SMART信息無法理解。

    系統(tǒng)裝在C盤,測試的時候選了D盤作為測試盤,跑分啥的跟包裝盒背面的性能介紹基本吻合。

    最后跑了一次PCMARK7整機測試,換SSD之前只有三千多分,現(xiàn)在分數(shù)高了不少,不過PCMARK7得分貌似對于磁盤性能的權重比較高,所以SSD與機械硬盤的跑分會有比較大的差距。

    總結

    不可否認,更換SSD以后對于整臺機器的使用體驗提升是很明顯的,CPU啥的基本都是性能過剩的狀態(tài),唯獨磁盤性能是拖著后腿的,所以更換SSD比升級CPU內(nèi)存什么的顯得更有意義。最后說個題外話,我拿著那個有壞道的希捷硬盤去惠普售后要求保修時被拒絕了,那邊竟然要求我把整臺機器帶過去,難道我為了保修一個硬盤還得把機器拆了再裝回去,可憐的機器啊。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chǎn)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