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本翻開就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我開始并不知道什么是手賬,就是喜歡把自己看到、聽到的有意思的事情用手繪和文字記在一個小本子上,偶爾翻開看看覺得挺有意思的。忽然有一天,有朋友說我做的手賬很好看,我才知道了手賬。我所有圖案都是手繪的,沒想到現在可以通過膠帶紙貼出那么多好看的花樣來。”云南電視臺的攝像記者沈泉已經成為了媒體界知名的手賬達人。他說,從最初的寫自己的心得體會畫上幾筆,到后來每到一個地方都把自己的經歷和同事的經歷畫下來配上一小段文字。
沈泉介紹,手賬只是一個國外舶來的名字,在20年前,很多人會接到老師布置的作業,每周寫一篇心得體會,畫一幅圖配在上面,這最初的周記本其實就是一種手賬。在活動現場,一些20多年前的老筆記本在商場門口集中展示。
“每本筆記本翻開就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滿滿的都是讓人感動的情懷。”活動負責人1911創意空間品牌總監歐夢婷說,手賬并不是年輕人的專屬,“70后” “80后”那些用來抄歌詞的本子,那些貼著變形金剛、花仙子、新白娘子、射雕英雄傳貼畫,抄著名言警句的本子就是手賬。
“我一直都有手抄經典名句,寫日記的習慣,筆記本就是我成長的見證。”云南民族博物館科技部的楊曉說,各個年齡段記錄的筆記本太多,很多就成了壓箱底的,這次征集老筆記本參加手賬展示翻出來才有機會重溫了一遍,很多年少時的夢想重新涌上心頭,對未來的生活更加有信心了。
出生于1973年的張軍送來了自己1992年的筆記本參加展覽。25年,紙張已經泛黃,封面稍有破損,但四五次搬家,張軍沒有丟棄這本筆記本。“這里面有張1970年的郵票,很珍貴!少年時的我喜歡收集信封上的郵票,現在的人早就不寫信了,現在翻開這本筆記看到這些郵票我就會想起那時寫信給某人的情景。”說到這里,張軍甜蜜的表情讓記者想起了一首歌:“翻開我隨身攜帶的記事本,寫著許多事都是關于你……”
手賬是一本銘刻記憶的盛會
在活動現場,記者看到有10多歲的中小學生,有20歲左右的大學生,還有懷著孩子的準媽媽,也有帶著孩子一起來選購的父母。在時光的流逝中,這已經無關手賬的愛好,更像是一場銘刻記憶的盛會。
蓮子是一位11歲孩子的媽媽,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她就在做孩子的成長記錄。翻開她的手賬本,全是孩子成長中那些有趣的瞬間。手賬是一個人的記憶,有時涉及個人或是家庭,甚至是朋友的隱私,所以很多人只是把手賬放在身邊與人交流,并不愿意輕易交給別人。雖然蓮子的手賬并沒有放到活動中展示,但正說明了手賬是一種對逝去時光的珍愛。
本次活動的策劃人筱楓認為,手賬是沒有特殊要求,隨心而作,通過文字、圖畫、貼紙等載體,用筆記本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它可以是一首歌,一次旅行,一場電影的影評,或者是一本書的讀后感。不拘泥于形式,喜歡怎樣記錄怎樣做。
“許多年后,當我們年老時,看到某一天,某一刻留下的記錄,我們定會會心一笑,時光匆匆流逝,唯一不變的是筆記本上的記錄。”沈泉說,無論筆記本是否變遷為手賬,但本子上留下的是每個人的歲月記憶,隨時翻開都會有別樣的感動。(記者 趙崗)
明信息港·都市時報 記者吳雙紅 實習記者敖東分3月1日是一年開學季,家長學生忙著購置入學“裝備”,高校附近的超市、商場則瞄準時機推出了各類促銷活動。
云大附中初二的周同學昨天在學校外小超市購買了一些書殼、作業本和筆,花費38元。記者隨機采訪幾位同學得知,中學生文具采購的費用一般在幾十元,小學生各類文具多是家長成批采購,費用在百元以上。
“買了個拉桿箱,1套新衣服,1雙新鞋,換了個蘋果手機,電腦去年9月入學就買好了。”在外地上大一的王輝說,相比9月份入學,這次開學季的花費不到1萬,在預算之內。
在昆明121數碼城內,各大筆記本專賣店商家都推出了“大學生開學促銷季”等優惠活動。一家聯想專賣店銷售人員李先生介紹:“每年開學季,店內銷量都會有所增長,顧客主要是大學生。按照往年的行情,三月份的每個周末都能售出二三十臺筆記本,大學生選擇的價位一般在 3000-4000元。”
歌詞、記名言警句、或是隨手寫下彼時的心情……你還想得起這些記錄在精美手冊里的時光嗎?7月22日至23日,昆明迎來了一場關于筆記本記憶的盛會。記者了解到,兩天來一場名為“拾光——春城手賬集市”的活動在滇池路一城市綜合體內舉行,買門票、排隊,即使刮風下雨門外也有一大票人在等待。手賬是什么?其魅力究竟何在?能讓這么多人趨之若鶩?
筆記本翻開就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我開始并不知道什么是手賬,就是喜歡把自己看到、聽到的有意思的事情用手繪和文字記在一個小本子上,偶爾翻開看看覺得挺有意思的。忽然有一天,有朋友說我做的手賬很好看,我才知道了手賬。我所有圖案都是手繪的,沒想到現在可以通過膠帶紙貼出那么多好看的花樣來。”云南電視臺的攝像記者沈泉已經成為了媒體界知名的手賬達人。他說,從最初的寫自己的心得體會畫上幾筆,到后來每到一個地方都把自己的經歷和同事的經歷畫下來配上一小段文字。
沈泉介紹,手賬只是一個國外舶來的名字,在20年前,很多人會接到老師布置的作業,每周寫一篇心得體會,畫一幅圖配在上面,這最初的周記本其實就是一種手賬。在活動現場,一些20多年前的老筆記本在商場門口集中展示。
“每本筆記本翻開就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滿滿的都是讓人感動的情懷。”活動負責人1911創意空間品牌總監歐夢婷說,手賬并不是年輕人的專屬,“70后” “80后”那些用來抄歌詞的本子,那些貼著變形金剛、花仙子、新白娘子、射雕英雄傳貼畫,抄著名言警句的本子就是手賬。
“我一直都有手抄經典名句,寫日記的習慣,筆記本就是我成長的見證。”云南民族博物館科技部的楊曉說,各個年齡段記錄的筆記本太多,很多就成了壓箱底的,這次征集老筆記本參加手賬展示翻出來才有機會重溫了一遍,很多年少時的夢想重新涌上心頭,對未來的生活更加有信心了。
出生于1973年的張軍送來了自己1992年的筆記本參加展覽。25年,紙張已經泛黃,封面稍有破損,但四五次搬家,張軍沒有丟棄這本筆記本。“這里面有張1970年的郵票,很珍貴!少年時的我喜歡收集信封上的郵票,現在的人早就不寫信了,現在翻開這本筆記看到這些郵票我就會想起那時寫信給某人的情景。”說到這里,張軍甜蜜的表情讓記者想起了一首歌:“翻開我隨身攜帶的記事本,寫著許多事都是關于你……”
手賬是一本銘刻記憶的盛會
在活動現場,記者看到有10多歲的中小學生,有20歲左右的大學生,還有懷著孩子的準媽媽,也有帶著孩子一起來選購的父母。在時光的流逝中,這已經無關手賬的愛好,更像是一場銘刻記憶的盛會。
蓮子是一位11歲孩子的媽媽,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她就在做孩子的成長記錄。翻開她的手賬本,全是孩子成長中那些有趣的瞬間。手賬是一個人的記憶,有時涉及個人或是家庭,甚至是朋友的隱私,所以很多人只是把手賬放在身邊與人交流,并不愿意輕易交給別人。雖然蓮子的手賬并沒有放到活動中展示,但正說明了手賬是一種對逝去時光的珍愛。
本次活動的策劃人筱楓認為,手賬是沒有特殊要求,隨心而作,通過文字、圖畫、貼紙等載體,用筆記本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它可以是一首歌,一次旅行,一場電影的影評,或者是一本書的讀后感。不拘泥于形式,喜歡怎樣記錄怎樣做。
“許多年后,當我們年老時,看到某一天,某一刻留下的記錄,我們定會會心一笑,時光匆匆流逝,唯一不變的是筆記本上的記錄。”沈泉說,無論筆記本是否變遷為手賬,但本子上留下的是每個人的歲月記憶,隨時翻開都會有別樣的感動。(記者 趙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