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服中文字制版參數調節(上)。
大家好,今天來講工作服刺繡的文字生成。這個是客戶提供的要求,生成四個字,大小也有要求,高度18,總的寬度72,因為在工作上差不多就這個大小。字體也有要求,楷體,密度。
具體的文字生成其實上一集已經講過了,需要的人在前面去看一下,今天要講的就具體的調節。
·把文字先復制一下,在軟件里面打開,這里面有個文字刺繡,點擊一下。
·在右邊彈出的框里面可以把它復制進來,粘貼進來。
·粘貼之后客戶的要求是楷體,打開選擇楷體。如果沒有相對的字體要安裝,在電腦系統里面先安裝好楷體。楷體一般都是默認的,系統里面自帶的,如果字體系統里面沒有得重新安裝,怎么安裝下次可以再講一下。
·選擇楷體之后點創建,在屏幕上面鼠標左鍵點擊一下就可以了,會產生一個默認的針跡,把它放到中間來。
·首先要求是大小,高度18毫米,寬度是72,總寬度在這里面就可以調節大小,默認28,可以改成18,然后敲回車。
·這樣子之后寬度還是不對,因為要求是72,才56,所以總寬度也要改一下,72再調回去。
·這樣子做有沒有發現很多新手發現高度又變回來了,所以比例要改掉,比例把它解鎖,一般默認都是鎖揮的,所以把它解鎖。
·再把高度調到18,寬度就72,敲回車,這樣子高度72,寬度72就對了。
·再看要求,字體已經是措體了,密度0.5,把密度要調節一下。在哪里調節?在這里面,填在里面。
·首先要把自動間距勾掉,自動間距就是自動密度,因為要固定密度,所以不能用自動密度了,把它去掉,去掉鉤子上面的固定密度就亮了。
·然后把0.38的密度改成0.50,敲回車。現在密度已經改過來了,改成0.5了。
·改完之后還要開個補償,因為文字還是比較細的,繡到工作服上可能會變得更細,布料都有收縮的,所以把收縮補償這邊打開,把0.17,因為0.17是默認的,改大一點,改到0.4或者0.50,敲回車,0.5應該足夠的。
雖然看上去比較粗,但是到繡花機上刺繡完之后粗細還是會變窄一點的,0.5應該差不多,這樣基本上要求已經全部搞好了。接下去還要排個版,還有就可能開個下縫,具體下一節課再講,今天就評到這邊。
人皆知,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字歷史,漢字更是華夏文明的瑰寶。然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的國家卻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文盲率高達80%。這是何等驚人的數字!試想,如此之多的人民群眾不能讀書寫字,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又該如何開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字改革運動應運而生。簡化字,這個被某些人誤解為"殘體字"的新式漢字,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它又為何能在短短幾十年間,讓中國擺脫了可能成為"第二個印度"的命運?讓我們一同揭開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畫卷,看看簡化字背后的故事,到底蘊藏著怎樣的智慧與力量?
文字改革的呼聲并非始于新中國成立之時,而是早在清末民國時期就已經萌芽。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西學東漸,一批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漢字的復雜性可能會阻礙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他們中的一些人提出了使用拼音文字取代漢字的激進想法。
1892年,盧戇章發明了"中國切音新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整的漢語拼音方案。隨后,王照創制了"官話合聲字母",蔡錫勇提出了"盛世元音"。這些方案雖然各有特色,但都未能得到廣泛推廣。
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文字改革的呼聲更加高漲。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中國今后之文字問題》一文,大膽提出"廢除漢字,采用羅馬字母"的主張。這一觀點引發了知識界的熱烈討論,支持者有陳獨秀、胡適等人,反對者則有章太炎、劉師培等。
然而,由于當時的中國處于軍閥割據、戰亂不斷的狀態,加之貧困、教育資源匱乏等原因,這些拼音化的嘗試最終未能全面推行。盡管如此,這些探索為后來的文字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面臨的文盲困境更加凸顯了文字改革的緊迫性。195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5.5億人口中,有4億是文盲,文盲率高達80%。在廣大農村地區,這一比例更是超過了95%。全國學齡兒童的小學入學率僅為20%,初中入學率更是低至6%。
這樣的數據令人震驚。如此高的文盲率不僅阻礙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更是直接影響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如何在短時間內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成為了新中國領導人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49年,時任華北大學校長的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再次提出了"文字改革"的建議。吳玉章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和革命家,他深知文字改革對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重要性。
這封信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重視。毛澤東將信批復給了郭沫若、茅盾等人,要求他們認真研究這個問題。隨后,在1949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正式成立,吳玉章被任命為常任常務委員會主席。
這一舉措標志著新中國的文字改革正式拉開序幕。毛澤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行拼音化之前,先簡化漢字,以便于目前的應用。同時積極進行拼音化的各項準備工作"。
毛澤東的這一指示為文字改革指明了方向。它既考慮到了長遠目標,又兼顧了現實需求。簡化漢字被視為一種過渡措施,既能在短期內降低識字難度,又不會完全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
這一決策充分體現了中國領導人的智慧。他們沒有盲目追隨全盤西化的道路,而是選擇了一條既能提高識字率,又能保留文化特色的中間道路。這為后來簡化字的誕生和推廣奠定了政策基礎,也為中國避免成為"第二個印度"埋下了伏筆。
隨著中國文字改革協會的成立,簡化字的誕生進程正式啟動。這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多次討論、修改和實踐的漫長歷程。
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開始著手編制《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這項工作的難度超乎想象。委員會成員不僅要考慮簡化后的漢字是否便于書寫和識別,還要兼顧其與傳統漢字的關聯性,以及在實際使用中的可行性。
編制過程中,委員會采取了"三管齊下"的策略。首先,他們廣泛收集了民間已經在使用的簡體字。這些字多數源自宋元時期流傳下來的"俗體字",早已在民間廣泛使用,具有很強的群眾基礎。其次,他們借鑒了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中的部分字形。這一做法既體現了文字改革的歷史延續性,也減少了人們對新字形的陌生感。最后,他們采用了草書楷化的方法,將一些常用的草書字形規范化,使之成為新的簡化字。
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給予了大力支持。他多次強調文字改革的重要性,并親自參與了一些簡化字的討論和確定。例如,"奮"字的簡化就是由毛澤東提議的。他認為"奮"字的繁體寫法過于復雜,建議將其簡化為"奮",這一建議最終被采納。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這份草案是在廣泛征求意見、反復修改的基礎上形成的。會議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語言文字專家、教育工作者、出版界人士等進行了熱烈討論。他們對每一個擬簡化的漢字都進行了認真審議,權衡其利弊,最終達成共識。
1956年1月28日,這個歷史性的時刻終于到來。國務院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這版《漢字簡化方案》共推出515個簡化字和54個簡化偏旁。這一決定標志著簡化字正式誕生,也意味著中國文字改革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然而,簡化字的誕生并非改革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為了配合簡化字的推廣,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頒布了《漢語拼音方案》。這套方案與臺灣省采用的注音方案完全不同,它是由瞿秋白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發展變化而來的。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并廣泛使用的拼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拼音方案的推行和普通話的推廣是同步進行的。這兩項工作都是從師范學校和中小學校開始推行的。這一策略充分體現了改革者的遠見卓識。他們深知,要讓簡化字和拼音方案真正扎根,必須從教育入手,培養新一代的使用者。
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編輯出版了《簡化字總表》。這份總表收錄了2236個簡化字,其中包括《漢字簡化方案》中的簡化字,以及通過偏旁類推簡化得到的字。這份總表的出版,為簡化字的使用提供了統一的規范,極大地促進了簡化字的推廣和應用。
簡化字的誕生過程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的改革智慧。它既尊重歷史傳統,又勇于創新;既考慮實用性,又不忘文化傳承;既大膽改革,又穩步推進。這種平衡的改革方式,為簡化字的廣泛接受和使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中國在短時間內提高識字率創造了有利條件。
簡化字的誕生并非憑空想象,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基礎。其來源主要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草書楷化、民間俗體字的采用,以及1935年國民政府簡體字表的部分繼承。這三個來源共同構成了簡化字的特點,使其既具有歷史傳承性,又滿足了現代社會的實用需求。
首先,草書楷化是簡化字的重要來源之一。草書是漢字書法中一種行筆迅速、筆畫簡省的書體,它在歷史上就是為了提高書寫效率而產生的。簡化字方案的制定者們敏銳地注意到了草書中蘊含的簡化智慧,決定將其中一些常用的字形規范化,使之成為新的楷書字形。
例如,"東"字的簡化就是典型的草書楷化。在繁體字中,"東"字寫作"東",筆畫較多。而在草書中,"東"字常常被簡寫成"東"的樣子。簡化字方案采納了這種寫法,使之成為正式的楷書字形。類似的例子還有"車"(原為"車")、"長"(原為"長")等。這種簡化方式既保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又大大減少了筆畫,提高了書寫效率。
其次,民間俗體字的采用也是簡化字的重要來源。所謂俗體字,是指在民間長期流傳使用,但未被正式認可的簡化字形。這些俗體字大多產生于宋元時期,在民間廣泛流傳,具有很強的群眾基礎。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錢"字。在繁體字中,"錢"寫作"錢"。但在民間,"錢"這個簡化字形早已廣泛使用。簡化字方案采納了這個民間寫法,使之成為正式的簡化字。類似的例子還有"遠"(原為"遠")、"張"(原為"張")等。這種做法不僅降低了人們學習新字形的難度,也體現了簡化字方案尊重民間習慣、吸收群眾智慧的特點。
最后,1935年國民政府公布的簡體字表也是簡化字的一個重要來源。這份簡體字表收錄了324個簡體字,其中不少被后來的簡化字方案所采納。這一做法既體現了文字改革的歷史延續性,也減少了人們對新字形的陌生感。
例如,"萬"(原為"萬")、"從"(原為"從")等字,就是從1935年的簡體字表中繼承而來的。這種做法不僅體現了新中國文字改革對歷史經驗的尊重和繼承,也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海峽兩岸在文字使用上的分歧。
簡化字的這三個來源,決定了它的幾個重要特點。首先,簡化字保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和特征,沒有完全脫離傳統漢字的范疇。這使得會寫繁體字的人容易接受和學習簡化字,同時也保證了文化的連續性。
其次,簡化字大大減少了漢字的筆畫數量。據統計,簡化字平均比繁體字少了2-3個筆畫。這不僅提高了書寫效率,也降低了識字的難度,為大規模掃盲運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再次,簡化字方案注重字形的規范化和系統化。例如,對于某些常用的偏旁部首,如"讠"(言)、"钅"(金)等,采用了統一的簡化形式。這種做法不僅使簡化字系統更加協調,也方便了人們掌握和運用。
最后,簡化字方案在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實用性和可接受性。通過采納民間俗體字和繼承已有的簡體字表,簡化字方案降低了人們學習新字形的難度,提高了改革的可行性。
簡化字的這些特點,使它成為了一個既有歷史傳承,又適應現代需求的文字系統。它既保留了漢字的基本特征,又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這種平衡的改革方式,為簡化字的廣泛接受和使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中國在短時間內提高識字率創造了有利條件。
簡化字方案公布后,中國政府立即著手推廣工作。這項工作的規模之大、涉及面之廣,在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推廣過程中,政府采取了多管齊下的策略,從教育、出版、行政等多個領域同時入手,確保簡化字能夠迅速普及。
在教育領域,政府首先從小學入手。1956年9月1日,全國小學一年級新生開始使用簡化字課本。這一決定意味著新一代中國人將從小學習和使用簡化字,為簡化字的長期推廣奠定了基礎。同時,政府也沒有忽視成年人的教育。各地紛紛開設成人掃盲班,教授簡化字。這些掃盲班不僅傳授知識,還成為宣傳簡化字優勢的重要平臺。
出版界的轉變也是推廣簡化字的關鍵一環。1956年2月1日起,《人民日報》等主要報刊開始使用簡化字。這一舉措對簡化字的推廣起到了示范作用。緊隨其后,全國各地的出版社也陸續將出版物轉為簡化字版本。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照顧讀者的閱讀習慣,許多出版物在一段時間內采用了簡繁并用的過渡方式,即在正文使用簡化字的同時,在旁邊標注繁體字。
政府部門在簡化字推廣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1956年3月1日,國務院各部門開始在公文處理中使用簡化字。這一決定不僅直接影響了政府系統內部的文字使用,還向全社會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簡化字是國家正式認可的規范漢字。
然而,簡化字的推廣并非一帆風順。在實際應用中,人們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有些簡化字形相似,容易混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了《簡化字總表》,對簡化字進行了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這份總表收錄了2236個簡化字,成為了后來簡化字使用的重要參考。
簡化字的推廣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一些文化保守派認為簡化字會破壞漢字的文化傳統。針對這種觀點,政府組織了多次學術討論會,邀請語言學家和文化學者闡述簡化字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時,政府也強調簡化字并非要完全取代繁體字,而是在日常使用中逐步推廣,繁體字仍在特定場合保留使用。
在推廣過程中,一些有趣的現象也值得關注。例如,一些地方出現了"過度簡化"的情況,即擅自簡化一些未被官方簡化的漢字。為了糾正這種現象,1957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了《關于堅決制止自行簡化和過分簡化漢字的通知》,強調簡化字的使用必須嚴格遵守國家規定。
簡化字的推廣也延伸到了海外華人社區。許多海外中文學校開始采用簡化字教材,使得簡化字在全球華人社區中逐步得到認可。然而,這一過程并不平坦。以新加坡為例,1969年,新加坡教育部宣布中小學采用簡化字,但這一決定在社會上引起了激烈爭論。最終,新加坡政府采取了折中的辦法,規定學生必須掌握簡化字,但也要認識常用繁體字。
隨著時間的推移,簡化字在中國大陸的使用逐漸普及。到20世紀70年代末,簡化字已經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986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簡化字總表》成為了簡化字使用的最終規范,收錄了2235個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部首。
簡化字的推廣和應用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它不僅涉及語言文字本身,還與教育、文化、政治等多個領域密切相關。這個過程反映了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對傳統文化的調適和創新。簡化字的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識字率,促進了教育普及,還為中國的信息化和國際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
簡化字的推行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引發了持續至今的爭議。這種影響和爭議涉及教育、文化傳承、國際交流等多個領域,反映了簡化字改革的復雜性和深遠意義。
在教育領域,簡化字的推行顯著提高了識字率。據統計,1949年中國的文盲率高達80%以上,而到1982年,這一比例下降到了23.5%。雖然這一成就不能完全歸功于簡化字,但簡化字的確為掃盲工作提供了有力工具。簡化字筆畫減少,易學易寫,大大降低了識字門檻。一個典型案例是河北省邢臺市的掃盲經驗。1958年,該市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掃盲運動,采用簡化字教材,僅用三個月就使全市15萬余名文盲基本掌握了1500個常用字,識字率顯著提高。
然而,簡化字的推行也帶來了一些教育問題。例如,一些學生在學習古文或者閱讀繁體字作品時遇到困難。為解決這個問題,1986年,教育部在中學語文課程中增加了繁體字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常用繁體字。這一做法在某種程度上平衡了簡化字教學和傳統文化傳承的需求。
在文化傳承方面,簡化字引發了激烈爭議。支持者認為,簡化字提高了大眾識字率,有利于文化普及。反對者則認為,簡化字割裂了文化傳承,使得新一代難以直接閱讀古籍。這場爭論在1977年達到高潮,當時有學者提議廢除簡化字,恢復繁體字。這一提議雖然未被采納,但引發了社會各界對簡化字的深入討論。
為了緩解這種爭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86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立,大規模整理和出版古籍。這些古籍多采用繁簡對照的方式,既保留了原文,又附加簡化字注釋,為讀者提供了便利。同時,政府也鼓勵發展電子化工具,如繁簡轉換軟件,以促進繁簡字體的互通。
在國際交流方面,簡化字的推行產生了復雜影響。一方面,簡化字便于外國人學習中文,促進了漢語的國際傳播。例如,1972年中美建交后,美國掀起了"中文熱",許多美國大學開設中文課程,多采用簡化字教材。另一方面,簡化字也造成了中國大陸與港澳臺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在文字使用上的差異,有時會造成交流障礙。
這種差異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甚至引發了政治爭議。1997年香港回歸時,如何處理公文和法律文本中的用字問題就成為一個敏感話題。最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采取了靈活做法,在正式文件中保留繁體字,但允許使用簡化字的文件同樣具有法律效力。
簡化字還影響了中國的信息技術發展。在計算機技術早期,由于簡化字筆畫較少,更容易進行數字化處理和顯示。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然而,隨著技術進步,繁簡字體在計算機處理上的差異逐漸縮小。現在,大多數中文軟件都支持繁簡字體的自由切換。
在出版領域,簡化字的使用也引發了一些有趣的現象。一些出版社為了迎合不同讀者群,會同時出版簡體字版和繁體字版。例如,2000年,莫言的小說《豐乳肥臀》同時在大陸和臺灣出版,分別使用簡體字和繁體字。這種做法雖然增加了出版成本,但擴大了作品的受眾范圍。
簡化字對中國書法藝術也產生了影響。一些書法家認為,簡化字削弱了漢字的美感和韻味。為此,一些書法展覽和比賽允許參賽者自由選擇使用繁體字或簡化字。這種做法既保留了傳統書法的特色,又為簡化字書法的發展提供了空間。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跨地區交流的增加,簡繁字體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許多網民在網絡交流中自由切換簡繁字體,形成了獨特的"網絡用字"現象。這種現象反映了語言文字的活力,也為未來漢字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樣提高書寫速度?
在日常書寫中,有的時候不但要把字寫規范工整,同時還要講求速度。特別是中學生,學習任務重,在做作業和考試的時候時間緊迫,如果寫字的速度太慢,時間肯定是不夠用的。要怎樣才能提高書寫速度?
·第一點,適當縮小字徑。把字寫小一點,字越小筆畫就越短,花費的時間就少。如果字寫大了,筆畫就長,花費的時間就多。但是也不能寫的太小,太小了筆畫交代不清楚,不易于辨認。特別是電腦閱卷的時代,如果電腦識別不了,是很吃虧的。
一般情況下,一個字的字徑大概在0.4厘米至0.8厘米之間,比較適合。看看這段文字的大小,請至0.7公分,路字0.6公分,公字0.4公分,這個鞭字最大0.8公分。像這樣大小的字看起來易于識別,又大小錯落有致,工整而美觀。
·第二點,適當縮小字徑,提高書寫速度。
·第三點,改變或者簡化動作。
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