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行游戲或程序時導致CPU溫度過高引起黑屏:
(1)電源引起的故障
主機電源損壞或主機電源質量不佳引起的黑屏故障很常見。例如,當添加了一些新設備之后,顯示器便出現了黑屏故障,排除了配件質量及兼容性問題之后電源的質量不好動力不足是故障的主要起因,這時也許還可聽到機內喇叭連續報警12聲,更換大功率質優電源是這類故障的最好解決辦法。此外,有的主板上有AT/ATX雙電源接口,其選擇跳線設置不對也可引起這類故障。
(2)配件引起故障
電腦配件質量不佳或損壞,是引起顯示器黑屏故障的主要成因。例如主板(及主板的CMOS),內存,顯示卡等等出現問題肯定可能引起黑屏故障的出現。其故障表現如顯示器燈呈橘黃色,這時用替換法更換下顯示卡,內存,甚至主板,CPU試試,是最快捷的解決辦法
(3)配件間連接質量
內存顯卡等等與主板間的插接不正確或有松動造成接觸不良是引發黑屏故障的主要原因。而且顯示卡與顯示器連接有問題也可能引發這類故障,直至AT電源插接不正確更有甚者如硬盤或光驅數據線接反也有可能引發啟動黑屏故障。
(4)超頻引起故障
過度超頻或給不適合于超頻的部件進行超頻不僅會造成黑屏故障的產生,嚴重時還會引起配件的損壞。還有就是過度超頻或給不適合于超頻的部件超頻后散熱不良或平常使用中散熱風扇損壞根本就不轉等等都會造成系統自我保護死機黑屏。
顯示器自身故障
(1)電源功率不足
外部電源功率不足,造成一些老顯示器或一些耗電功率大的顯示器不能正常啟動,是顯示器自身故障引起的黑屏故障原因之一。或者外部電源電壓不穩定,過高過低都可能造成顯示器不工作。
(2)開關電路損壞
顯示器開關電路出現故障是引起顯示器黑屏故障的主要成因。簡單的如電源開關損壞如內部短路,常見的如開關管損壞或其外圍電路元器件出現損壞等等。
(3)行出電路損壞。
行輸出電路或顯像管及其供電電路出現故障也是引起顯示器黑屏故障的主要成因。特別是高壓包的損壞在一些使用多年或品質較劣的雜牌顯示器中造成無顯示黑屏故障更為常見。
顯卡接觸不良
1.顯示器“黑屏”且電源指示燈不亮這類故障多為顯示器本身故障。首先應檢查顯示器電源線是否接好,電源插頭與220V交流插座是否接觸良好,顯示器電源開關是否打開。在確認220V交流電正確送人顯示器內部后,可判定為顯示器故障。
2.顯示器“黑屏”且電源指示燈亮這類故障現象定位較復雜,故障可能發生在顯示器、顯示卡、主板或信號電纜等部位。檢測時首先調節亮度、對比度旋鈕,觀察屏幕有無明暗變化,排除把亮度、對比度關死而“黑屏”的現象。若調節亮度、對比度旋鈕屏幕仍為“黑屏”,則應檢查主機至顯示器信號電纜是否插接完好,有無斷頭、斷線故障;在確認信號電纜完好后,進行POST(POWER ON SELF TEST上電自檢)檢測。POST檢測是計算機在每次打開電源開關后,便自動開始執行POST診斷程序來檢測計算機各系統部件正常與否的過程。檢測中一發現問題就向操作者提供出錯信息或一系列蜂鳴聲。在顯示器“黑屏”這一故障中,POST檢測的屏幕信息人們看不到,但可以通過一系列蜂鳴聲來判斷故障的部位。
3.一聲長、二聲或三聲短蜂鳴聲 這種信號(可能會重復)表明顯示卡有問題,應關斷主機電源,打開機箱,檢查顯示卡與擴展槽是否接觸良好。如懷疑擴展槽問題,可以用插拔法更換顯示卡所在擴展槽來排除。如故障仍未排除,可把顯示卡換接到其它相匹配的微機上檢查,若其它微機換卡后也為“黑屏”,則判斷故障在顯示卡上;若顯示卡在其它微機上工作正常,則故障就在主板上。
4.二聲短蜂鳴聲這種故障可能在主板和顯示卡或顯示器本身(可能性很小)。關掉電源,斷開顯示器,拆去顯示卡,重新啟動系統。如果二聲短音還存在,說明問題出在主板上,應維修主板。但如果聲音變成一聲長、一聲短,則也許正確的POST過程注意到顯示卡不存在,應關斷電源,重新安裝顯示卡,但不連接顯示器。重新啟動系統,如果二聲短嘟嘟信號在POST中依然存在,則為顯示卡故障:但如果聽到只有一聲短音,則顯示卡是好的,是顯示器本身引起了這種錯誤信號,應檢修顯示器。在顯示器脫離主機、主機進行上電測試期間,要確保POST過程一直有電,這期間可以觀察驅動器A的操作,判斷其系統功能。在POST過程完成后,A驅指示燈會亮。當驅動器停止時,鍵人DIR A:命令,驅動器應再次旋轉,指示燈再亮,這表明系統功能正常,主機系統板完好。經過上述檢測可以判定顯示器“黑屏”的故障部位。
幾天遇到一個挺有代表性的問題:
問 格律詩中“出”字為什么不算平聲?
【提問】 原創五絕一首: 凌波浮綠翠, 冷月照林森。 藕有清塵意, 花無入世心。 第三句我本來想用“出塵”,以應對第四句的入世,但用電腦輔助檢測居然提示“出”字不是平聲,后來就改了清字,請教為什么“出”字不算平聲呢?
首先,出這個字在古韻中不是平聲,是入聲字。
題主遇到的問題在創作中也挺常見, 古韻中的入聲字派入其他三聲,造成了現代人作舊體詩的困擾。
有很多字,用新韻來看是平聲,但是古韻是仄聲。
但是題主的這首詩,其實是可以用“出”字的,在古人的律詩中這種用法很常見。
題主之所以疑惑,是因為對于格律詩還不是特別的了解。
題主的詩如下:
凌波浮綠翠, 冷月照林森。 藕有清塵意, 花無入世心。
題主的這首五絕,在舊體詩中稱為半拗體。第三句“藕有清塵意“,仄仄平平仄。假如用把“清”換做“出”,就是:仄仄仄平仄。
藕有出塵意,仄仄仄平仄
仄仄仄平仄,這種句式叫做半拗句。半拗在律詩中可以救拗,也可以不救拗。
藕有出塵意, 花無入世心。平平仄仄平
題主這首詩的第四句,沒有救拗。這種對句不救拗的情況,同樣也是律詩常見的形式,不算出律。
1、許渾五律《早秋三首·其一》
許渾《早秋三首·其一》中, 有兩處半拗: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許渾的首聯和頸聯都是半拗體,而且對句都用了平聲字救拗:生、晴。
2、李商隱《屏風》
李商隱七絕《屏風》,第三句也是半拗體:
六曲連環接翠帷,高樓半夜酒醒時。掩燈遮霧【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密,是仄聲,遮霧【密】如此,平仄仄平仄;俱,是平聲,救對句的“密”。
3、李白五律《送友人》
又如李白的《送友人》,這首詩也有兩處半拗體: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不過李白的詩,一處救拗,一處不救拗。
頷聯半拗,沒有救拗: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尾聯半拗,用“班”救“自”: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可以看出,半拗體的救拗,就是對句第三字用平聲,救出句第三字的仄聲。而且,可以救拗,也可以不救拗。
古人的詩韻分平上去入四聲,四聲的歸類始自南北朝的齊梁。在南朝齊武帝永明時期,以沈約、王融、謝朓等為代表的詩人,開始研究四聲八病,作詩強調聲韻格律,世稱永明體。
在永明體以后,隋朝陸法言等人又以四聲分類,制定了《切韻》,此后詩人們一直沿用切韻系統來作詩。,
到了元朝,入聲字開始派入其他三聲。不過,詩人們,一直卻堅持用古四聲作詩。即使口語中沒有了入聲的地區或者時代,詩人們也依然繼承了古韻四聲,一直到今天。
古韻中,有很多今天的平聲字讀入聲,作詩多了,有些常用字會慢慢地記住。
到了今天,普通話中雖然沒有了入聲,但是原先的入聲字還存在,分別進入了1、2、3、4聲。例如:
集,合,出,白,石,郭,別.......
另外,在很多地區的方言中,還是存在入聲字的。
另外,還要說一點。
題主喜歡用“出”這個字,卻為了合律而改用清字。其實大可不必。
唐朝人的五言絕句中,幾乎有一半是不合律的古絕。我們又何必如此計較呢。五言絕句,有時候古體更有味道。何況,半拗體也是律詩。
@老街味道
清風搖竹影,殘月過燕臺,有月有竹有好詩
者:唐洲雁、楊雪純(均系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明確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形成于20世紀50至70年代,是我國老一輩科學家在自主完成原子彈和氫彈爆炸、導彈飛行和人造衛星發射的過程中,自覺培育踐行的一種崇高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突出體現,是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中華民族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要科學把握“兩彈一星”精神的深厚意蘊,使之煥發出更加燦爛的時代光芒。
“航天放飛中國夢”航天科普展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新華社發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是“兩彈一星”事業奮斗者的共同追求和崇高境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時代精神在新中國尖端技術領域的集中體現。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深入骨子里的血脈傳承,同樣深刻印記在以“兩彈一星”元勛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身上。在籌建新中國的新政協會議上,毛澤東同志發出的“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莊嚴宣告迅速傳遍世界,不少當初懷著“科學救國”夢想遠渡重洋、學有所成的科學家聞之振奮,毅然沖破重重阻撓、克服種種困難,放棄國外優厚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投身經濟、文化和國防等方面的建設。“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成為時代最強音。據統計,在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有19位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從國外歸來的。錢學森、鄧稼先、王承書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為了回國,錢學森隱忍負重5年,歷盡波折,最終于1955年踏上回國的旅途。他曾滿懷深情地說:“科學沒有國界,可是,科學家有祖國。”錢學森的歸來讓中國“兩彈一星”研究進程顯著提速。
“兩彈一星”事業是輝煌的,又是神秘的。它的神秘,需要用無私的精神支撐,用奉獻的精神堅守。主持研制第一顆原子彈的鄧稼先比錢學森早回國5年。他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9天后,便謝絕了老師和同學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在北京外事部門召開的招待會上,有人問他從國外帶了什么回來。他回答說:“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于原子核的知識。”接受原子彈研制任務時,妻子許鹿希問他“去哪”“做什么”“去多久”?因保密要求,他連續回答了三個“不能說”。此后他隱姓埋名,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8年的單身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時,他率領研究人員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終因核放射性影響身患癌癥,臨終時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死而無憾”。有著奇女子之稱的王承書,1956年與同為物理學家的丈夫張文裕一起歷盡艱難回國。面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她暗下決心:從零開始,我要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熱情拼命工作!當這位在空氣動力學研究方面卓有建樹的科學家被問到能否重新開辟熱核聚變這一陌生領域、能否轉行從事高濃縮鈾研制工作、能否為國家的核事業隱姓埋名一輩子時,她的回答是三聲不假思索的“我愿意”!從此,她告別丈夫與孩子,年過半百多次改行,一次次從零開始,用一生來踐行“我愿意”的誓言。
“兩彈一星”事業的背后,有無數個這樣熱愛祖國的科學家在無私付出、默默奉獻。他們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的志向與民族的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他們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甘當無名英雄,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不計報酬、不辭辛勞,奉獻自己的青春與生命。當然,除了這些著名科學家以外,還有成千上萬與他們共同奮斗、攻堅克難的普通建設者,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懷著舍家為國的共同心愿,把熱血和汗水灑在茫茫戈壁上,灑在新中國國防事業的發展道路上。
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莫干山機場的四跨標準機庫,專業技術人員向小學生普及航天科學知識。王正攝/光明圖片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們做不到”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實質,是“兩彈一星”偉大事業成功的根本保障。
“兩彈一星”事業是新中國在內有困難、外有壓力下,獨立自主從零起步的。這個困難,是經濟薄弱、技術落后、人才緊缺、自然災害造成的困難;這個壓力,是帝國主義核壟斷、核威懾、核訛詐和超級大國封鎖威嚇、毀約撤援、百般刁難造成的壓力。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尖端科學技術幾乎空白。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曾叫囂:“如果不能安排停戰,美國將不再承擔不使用核武器的責任。”后來,美國又同蔣介石簽訂《共同防御條約》,提出假如臺灣海峽安全受到威脅,他們有權使用原子彈。美國赤裸裸的核訛詐政策引起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強烈反對。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果斷決定:我們也要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與此同時,他還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在研制尖端武器的起步階段,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就清醒地認識到外部援助是有限的,因而自“兩彈一星”事業起步就明確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堅持不搞合作、不搞共有、不受制于人。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世上沒有救世主,唯有靠自己才能撐起核保護傘。隨著中蘇兩黨、兩國分歧的加深和關系的惡化,1959年6月,蘇聯單方面撕毀技術協定、撤回全部專家、帶走全部資料、停止一切援助。這對于正值三年自然災害的新中國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有些外國人幸災樂禍地斷言:中國的核工業已遭到“毀滅性打擊”,中國核工業已“處于技術真空狀態”,中國“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彈來”。
困難是嚇不倒、擊不垮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的。在此危急關頭,毛澤東同志果斷決定:“自己動手,從頭做起來,準備用8年時間,拿出自己的原子彈!”一大批科學家滿懷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赤誠與激情,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不信邪、不怕壓,發揚“天欲墮,賴以拄其間”的斗爭精神,堅定地向科技高峰繼續挺進。他們在“春風不度”的戈壁灘上,冒高溫、頂沙塵、住土屋、擠帳篷、喝咸苦水,奮戰兩年多建起了導彈試驗基地。由于資料封鎖、設備簡陋,安裝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里的精密零件的形狀和體積,是靠簡單手搖計算機甚至算盤計算出來的;溶解炸藥的實驗中所用的工具,大多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盆盆罐罐。為了研制一個新的型號、設計一個復雜精巧的工程結構、制作一個精密的元件或零組件,技術人員和工人們奮不顧身、嘔心瀝血、日夜奮戰。為了盡快得到重要核裝料——鈾,鈾礦勘查地質隊普遍開展土法煉鈾,幾個大桶里裝上人工用鐵錘砸碎的礦石和腐蝕性強的硫酸、硝酸,用布袋過濾沉淀物。靠著這樣近乎原始的簡陋裝備,工人們在短時間內生產出了160多噸重鈾酸銨,為我國首次核試驗贏得了時間。
憑著這股干勁、這股精神、這種熱情,我國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世界上又一個自行研制原子彈并成功實施核爆炸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爆炸的跨越,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而我們只用了2年多,這是核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跡,是廣大科研人員和全體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結果。
“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發射現場。新華社發
大力協同、勇于登攀:“集中力量、形成拳頭,重點工程重點突破”
“大力協同、勇于登攀”是成就“兩彈一星”事業的重要保證,充分體現了依靠集體智慧協同攻關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兩彈一星”是新中國規模空前、高度綜合的科技工程,體系龐大、關涉眾多。在毛澤東同志“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的指示下,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全國一盤棋,協同攻關,大大加速了“兩彈一星”研制進程。時任中央專門委員會主任的周恩來總理反復強調,我們發展尖端事業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要發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組織全國大力協同,從科研一開始就組織協作。要發揚風格,通用的技術不要保密,不要有門戶之見,要擰成一股繩。于是,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后勤保障人員分工負責、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科研攻關協作網、大型試驗協作網、物資材料協作網,以最大限度調動有限的財力、物力和優秀人才,集中力量、形成拳頭,重點工程重點突破。據統計,全國先后有26個部(院),20個省區市包括10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參加攻關會戰。原子彈研制中的“九次計算”“草原大會戰”,氫彈原理突破中的“群眾大討論”“上海百日攻堅戰”等,都是集體攻關、團結協作的結果,都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充分體現和成功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彈一星’成功,有賴于一批領軍人才,也有賴于我國強有力的組織系統。”就是靠著這樣強有力的組織系統,在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時,我們動用了全國近60%的通信線路,從試驗場區到各個觀察測控站,僅守衛通信線路的群眾就多達60萬人。正是社會主義制度形成的氣勢磅礴的強大合力,有效地解決了我國經濟科技基礎薄弱與發展尖端科技需求的矛盾。錢學森曾經深有感觸地說道:“中國過去沒有搞過大規模科學技術研究,‘兩彈’才是大規模的科學技術研究,那要幾千人、上萬人的協作,中國過去沒有。”“我們體會,中國在那樣一個工業、技術都很薄弱的情況下搞‘兩彈’,沒有社會主義制度是不行的。”
時至今日,50多年過去了,“東方紅一號”仍在太空中飛行,“兩彈一星”精神也穿越時空,激勵鼓舞著我們不斷朝著科技強國和航天強國的目標前進。在新時代,我們要傳承好、發揚好“兩彈一星”精神,繼續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和奮斗精神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中,不斷走向新的輝煌。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14日0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