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節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我曾經想寫點什么,沒趕上合適的時間和狀態,這次算是補上一些吧。
家里的兩個錄音機
都說人是從3歲開始記事,我現在能記得5歲之前的事不多,其中一件有點例外。
小時候有一次父母把我從奶奶家接回來,發現家里多了一臺錄音機——SONY單卡帶那種,當年幾百塊錢的東西對多數人家都算個大件兒。長大之后我跟父母詢問是哪一年,他們說應該是在我滿3周歲之前。
過了幾年,那臺機器的錄音功能出問題了,我清楚地記得父親買了清洗帶,還有一次用酒精擦磁頭啥的。經過反復測試,錄音的噪聲還是很大,就那樣放著了。
后來應該是上初中的哪一年吧,有次我還在大院里玩耍,順著小伙伴的提醒——看到我父母正抬著一臺新的錄音機走進樓道,這就是我家的第二個錄音機。
新錄音機是飛利浦雙卡帶的,當時800多元買的吧。除了翻錄磁帶之外,還帶均衡器,兩邊掛裝的揚聲器音箱也不小。雖然與那時已經出現的高級組合音響相比,它算不上高檔,但我覺得音質效果已經不錯了。
施特勞斯和貝多芬的磁帶專輯
我家并沒有音樂發燒友,母親當時只關心能不能聽調頻立體聲廣播。那臺飛利浦錄音機AM/FM都有的,但畢竟用大家伙聽廣播沒有小半導體收音機拿著方便。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階層,家里客廳不大只能吃個飯;大屋父母住,來客人也在那里接待,同時一家人看電視活動什么的;小屋給我作息,錄音機也就放在小屋的柜子中間,使用頻率并不多。
這張照片就是在80-90年代拍的,那時我家大屋墻上這張《黃果樹瀑布》壁紙,就是父親買回來自己貼的,一直到搬家時還留著。
我的父親心靈手巧,年輕時愛好比較多。雖然他不擅長音樂方面,但像許多人那樣對高雅藝術也有點向往吧。記得在我十五、六歲那年,父親從音像商店買了幾盤磁帶,包括一套3盤的施特勞斯圓舞曲,還有一套5盤貝多芬的交響樂。有那么一個周日,父親心情不錯,走過來拿出磁帶,在錄音機里放了起來,一邊說著:“咱也聽個斯特勞斯~”
當時我好像正在學習還是看書,覺得自己被音樂打擾了,就魯莽地把父親叫停了。父親性格開朗脾氣好,也沒有表現出生氣。但我沒想到的是,從那時一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我再也沒有看到父親放那幾盤磁帶聽。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最近這些年,每當我回想起來心里都有點難受,埋怨自己當年不懂事。
這第二臺錄音機,后來一直陪伴我許多年。工作以后,我還用它聽小時候父母給我買的音樂磁帶。電腦音箱的音量旋鈕老化了,我就拿錄音機接電腦當音箱來用。到最后傳動皮帶松了,就不能再放磁帶。
第三個隨身聽錄音機
我家的第三個錄音機,原本是高中時我想學英語用的。那時跟父親提出需要一個隨身聽,能錄音,最好還有外放,記得當天他就從王府井給我買回來了。是Aiwa愛華品牌的,大約2000來塊錢吧(在當時也挺貴重了),包括廣播在內功能很全。
遺憾的是我后來沒養成良好的聽英文習慣,但決不是因為父母給我創造的條件不好。雖然用的不多,我一直很喜歡這臺Aiwa隨身聽,直到今天它都顯得挺新并且能正常工作。有幾次我還用它輸出到電腦的Line-in,把錄音帶里的東西數字化轉存成文件,特別是小時候和家人、親友的錄音,那些留念是無法被替代的。
父親說:爭取到80歲還給我理發
昨天上午,我覺得自己頭發長了,父親就給我理發。從我出生到現在,40多年中除了父親出門的時候,一直都是他給我理發。父親說只要他身體允許,爭取到80歲還能給我理發。
父親今年70多歲了,身體還硬朗,由于這幾年疫情的原因,他不方便出去和朋友聚會,也沒有旅游啥的。父親現在最主要的“任務”是幫我接送小孩,或者陪孩子在院子里玩,還有陪我母親一起做飯等家務。
有一天父親說:他現在最珍惜的就是和我在一起的時光。每當他坐沙發上看電視時,在一旁用電腦的我有時也被吸引過去。可能是電視里的節目有點吸引力吧,但更多應該是我也想放松一下了。陪父親一起看電視,也是我感覺幸福的時光。
創 文/陳國榮 新音響New Audiophile 2024-03-27 16:30 廣東
嚴格來說,開盤與卡式磁帶錄音機是已經被歷史淘汰的音響產品,在數字錄音大旗幟下,所有模擬錄音設備都只能在極少數錄音室與發燒友手中繼續發光發熱。目前卡式磁帶機僅存一些學習機、手提音響與汽車音響仍在使用,基本都是低端產品。至于體積更龐大,價格更高昂,使用起來更有儀式感的開盤錄音機,才是可以滿足音響發燒友耳朵的珍品。開盤機在產的也很少,最有名的當屬荷蘭Metaxas & Sins,其他還包括法國Analog Audio Design、德國Ballfinger Music、德國Thorens (與杜塞爾多夫的Ballfinger合作開發)、奧地利寶碟Projec(只有原型機)、匈牙利Mechlabor、日本小谷Otari、美國UHA(由Tascam機器改裝)、瑞士Stellavox等幾家公司。上述公司的開盤機一些并未正式銷售,必須定購才有,真正大張旗鼓宣傳,并擁有自己獨創新技術的僅有荷蘭Metaxas & Sins一家。
但音響發燒友一方面喜新厭舊,一方面又拿老古董當寶貝,所以仍有少數堅持拿開盤磁帶機、卡式磁帶機自娛自樂的朋友。由于歲月滄殤,存世又保存良好的磁帶機并不多,開盤機與卡式機皆然,所以二手市場水漲船高。就以超過30年的Nakamichi(日本中道)1000型旗艦卡式機為例,價格甚至媲美進口的CD機。當然緬懷過去美好時光的情懷有推波助瀾作用,尤其中道公司的產品,無論對發燒友還是錄音行業的專家級人士,都可謂是聲名顯赫。1972年推出的1000是世界第一部三磁頭卡帶機,具有真正的Tape/Source Monitor及杜比B加DNL降噪系統。1981年推出的1000ZXL Limited限量版是目前二手市場上炒得最兇狠的卡帶機,也是玩家群里的“大佬”身份象征,只要一臺在手,隨時可以在群里橫著走!
其他如AKAI的GXC-570d(在日本視為Nakamichi 1000的姊妹機)、松下的RS-9900US(日本型號RS-690U,罕見的二件式設計)、Pioneer先鋒的CT-A1(世界第一臺在磁頭上使用帶狀鐵硅鋁合金的三磁頭卡帶機)、TEAC的AL-700(使用硬度高且導磁率高的坡莫合金磁頭)、Luxman的5K50、SONY的TC-K555ES、愛華AIWA的S9000(頻響達到13Hz~24kHz ±3dB)、Victor的TD-V931等,都成為收藏目標。
卡式錄音帶是1962年由任職荷蘭飛利浦公司的工程師盧·奧滕斯(Lou Ottens)和團隊共同發明,這張照片攝于2013年,正值卡式錄音帶面世50周年
大家熟悉的卡式錄音帶,是1962年由任職荷蘭飛利浦公司的工程師盧·奧滕斯(Lou Ottens)和團隊共同發明,1964年底飛利浦以“Norelco”為品牌在美國推出了卡式錄音帶和對應的錄音播放兩用機Carry-Corder 150,并注冊了英文商標“Compact Cassette”。當時在市場上流通的錄音磁帶有很多格式,而飛利浦公司為了搶占市場,公開了卡式錄音帶的專利與格式,讓所有廠商都能免費使用。由于卡帶系統最初面向聽寫和便攜設計,聲音品質并不適于播放音樂,機械構造也不穩定。直至1971年,Advent推出了201型磁帶機,擁有杜比B降噪系統,加上二氧化鉻(CrO2)磁帶及由3M公司Wollensak相機部門提供的商業級磁帶傳動機構。此后,卡帶才被更加認真的用于音樂用途,并開始了高保真卡帶和播放器的時代。
但真正打開了卡式帶盛世的,是日本的索尼SONY,索尼197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卡式錄音帶隨身播放機──Walkman。索尼也靠卡式錄音帶和Walkman賺取到豐厚的盈利。奧滕斯于2021年離世,享年94歲,自卡式錄音帶面世約60年間,估計全球售出約1000億卷錄音帶。奧滕斯曾說過,他人生最大的遺憾,是由索尼創造了標志性的卡式帶播放機,而不是飛利浦。然而,隨著CD光盤在1980年代出現,卡式錄音帶就逐漸被取代,2001年蘋果公司推出的MP3隨身聽iPod,更將Walkman從隨身聽設備的龍頭座打下,卡式錄音帶逐漸淡出大眾的生活。
1971年Advent推出了201型磁帶機,擁有杜比B降噪系統,加上二氧化鉻(CrO2)磁帶及由3M公司Wollensak相機部門提供的商業級磁帶傳動機構,此后卡帶才開始了高保真時代
卡式錄音帶所用的磁帶為0.15英寸寬,磁帶以17/8英寸/秒的速度從左向右運動,常見的款式有C60(每面30分鐘)、C90(每面45分鐘),播放時間更長的C120磁帶僅有9微米厚,磁帶非常薄且脆弱,很容易產生絞帶和斷帶現象,同時導致了很差的音質和耐用性。自1967年Htachi-Lo-D-Maxell生產日本的第一盒卡式磁帶以來,跨越了35年直到2002年才停產,這期間Maxell、TDK、SONY三大品牌一直是卡式磁帶陣營的重頭品牌,整個市場幾乎被日本品牌壟斷。與之相比,家用的開盤式錄音帶寬度為?英寸,每條立體聲音軌為1/16英寸寬,運動速度為3?、7?或15英寸/秒,無論頻寬、噪音、動態、耐用性都遠遠優于卡式錄音帶。急于求新求變的日本廠家,在1976年由SONY、TEAC及Panasonic(國際)聯手推出了新的磁帶系統Elcaset(大卡帶),其中最有名的產品當屬SONY EL-7大卡帶錄音機。
索尼的Walkman隨身聽令卡式錄音帶更加普及
通常要獲得良好錄音效果的方法,除使用高質量錄音帶(如高輸出低雜音磁帶)與加裝降噪系統處理之外,另有兩種極為有效的方法,即采用較寬磁帶與提高磁帶速度。而Elcaset(大卡帶)同時擁有二種優點,磁帶寬度?英英寸與開盤機相同,轉速提高到每秒3?英寸,是標準卡式帶速的2倍,磁頭單位時間內所接觸的磁帶面積要增加3.3倍,由此改善了訊噪比、頻率響應、動態范圍與減少失真。此外,Elcaset系統操作時自動地將磁帶從卡式盒提出來,磁帶在盒外與磁頭接觸,磁頭采用固定方式一如開盤機,因此磁帶外盒的精密程度對磁帶運轉影響較小。SONY EL-7除了有杜比降噪裝置、偏壓/錄音均衡裝置、三馬達傳輸系統.,還有一個遙控器可遠距離操縱所有動作。
與開盤帶相比,Elcaset有特殊的二氧化鉻雙層涂膜磁帶,能彌補一般錄音帶高音與低音不足的地方,輸出頻率響應極佳,聲道間相互的串音很低,還有杜比降噪系統,體積也比較小,理論上一點不輸給開盤機。很可惜后續加盟廠家太少,價格又比較昂貴,所以Elcaset(大卡帶)系統最終被市場放棄,專業領域仍然以1/2英寸帶寬+15 ips帶速的開盤帶為主流。
卡式磁帶最初的磁性材料γ-氧化鐵(Fe2O3),1970年左右3M利用雙涂層并加入鈷材料使總體輸出電平得到增強,并以Scotch品牌銷售。幾乎同時杜邦公司和BASF引入了二氧化鉻(CrO2)材料涂層,隨后TDK公司的Audua系列采用了磁鐵礦(Fe3O4)涂層,讓卡式錄音帶的音質接近黑膠唱片。1974年TDK又開發出一種含鈷氧化鐵涂層材料Avilyn,1979年3M開發出了純金屬物質涂層用于Metafine系列,現在大多數卡式磁帶都包含不同比例的氧化鐵和鈷涂層,只有極少數使用純二氧化鉻涂層
讓人意外的是,音樂卡式帶最近幾年悄悄回到音響界中,并且似乎有卷土重來的趨勢。根據British Phonographic Industry在2020年的統計數字,英國在2019年銷售了15萬個音樂卡式帶(Wired的統計數字則是7.5萬卷,相差很大),這是從2003年以來最高的銷售數字。說得更精確些,音樂卡帶在2019年的銷售數字成長了94.7%。音樂卡帶銷售量在1989年達到CD出現后的頂峰,那年的銷售量是8300萬卷,此后就一路下滑到幾乎消失在統計圖表上。根據統計,英國在2021年銷售了18萬卷音樂卡帶,CD有1400萬張,黑膠則有530萬張,卡式磁帶雖然小眾,將來的潛力值得觀察。
1976年由SONY、TEAC及Panasonic聯手推出了新的磁帶系統Elcaset(大卡帶),帶寬、轉速都接近開盤磁帶
對于1995年后出生的“Z世代”,可能從未見過卡式錄音帶。在互聯網普及的今日,大家透過串流平臺收聽音樂,購買實體唱片已不是聽歌的首選方法,更遑論卡式錄音帶。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有一間名《水星錄音帶》(Utarid Tapes)的獨立唱片公司,從2005年起專門為“硬核”(Hardcore,節奏明快強勁和電子跳舞音樂)樂隊出版錄音帶,至今已推出了一百多種不同的錄音帶。實際上不少國家的地下音樂圈子一直使用卡式錄音帶,在澳洲、美國和日本小眾音樂圈,如嘻哈(Hip-Hop)、噪音音樂(Noise)和龐克(Punk)等,仍然經常采用卡式帶錄制音樂作品。除了小眾音樂圈,天王級的流行歌手如Justin Bieber、Taylor Swift、Lady Gaga、Dua Lipa、1975(流行音樂團體)等指標性流行音樂大咖,都一反傳統在發布新碟時,也推出限量版卡式帶,而且迅速售罄,更掀起一陣炒風。卡式錄音帶吸引了一批新消費者。
在我們不熟悉的領域,卡式帶依然活得挺滋潤,各國仍有一些廠商在生產卡式帶,包括美國廠商National Audio Company,每年可生產3000萬盒錄音帶。法國廠商Mulann生產的卡式錄音帶,主要銷售至全球客戶,每盒價格4歐元左右。卡式帶回歸,多少因為電影的帶動。2014年電影《銀河護衛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的主角“星爵”就攜帶一部索尼爺爺級的Walkman隨身聽,而電影的原聲卡式帶《勁爆舞曲大帝國》(Awesome Mix)系列銷量不俗,主流媒體也逐漸開始重視卡式錄音帶。這個1970至90年代初在黑膠唱片與CD之間承先啟后的載體,重新受到一些樂迷重視。英國一間收集各種錄音帶的《Get Tapes Here》的有聲書公司表示,自從新冠狀肺炎疫情爆發后,各類錄音帶的需求增加起來。卡式錄音帶有兩個特點,首先,拿起卡式錄音帶,總會勾起一種情緒,這可以是懷舊,也可以是新鮮感;此外,是它較為便宜。黑膠唱片也具有質感,但制作成本和售價都要比卡式錄音帶高昂。
Elcaset(大卡帶)中最有名的產品當屬SONY EL-7錄音機,除了有杜比降噪裝置、偏壓/錄音均衡裝置、三馬達傳輸系統.,還有一個遙控器可遠距離操縱所有動作
有趣的是發明卡式錄音帶,曾任飛利浦產品開發部負責人的奧滕斯(Lou Ottens),他表示之所以會發明卡式錄音帶,只是因為對于當時笨重的開盤錄音機感到厭煩,就是這么簡單。1972年,奧滕斯轉任飛利浦物理實驗室(NatLab)的音訊技術指導,他在那里參與了CD的制作過程,并且和日本索尼建立了合作關系。奧滕斯根本沒想過卡式錄音帶會造成一代的風潮,在 紀錄片《卡式錄音帶:紀實混音》中可以看到,即使到了錄音帶已經沒落的50年后,奧滕斯對當初的流行還是感到非常驚訝。他說“沒有什么可以比得上CD的音質,CD絕對沒有噪音跟雜音,但錄音帶永遠辦不到這一點……以我制作過那么多播放器的經驗來看,我知道黑膠唱片音質的失真程度會更高,但我想人們只是想聽他們想聽的東西而已。”奧滕斯將目前卡式錄音帶復興新風潮歸因為懷舊感--“人們出于懷舊感才會喜歡比較差的音質。”
除了索尼,Elcaset(大卡帶)系統中的名機還有Technics RS7500和TEAC AL-700等,因為加入的廠商未能形成氣候,大卡帶最終被市場放棄
先不說發燒友自己從黑膠或CD唱片把音樂復制到卡式帶中,即使是唱片公司自己發行的音樂卡帶,也很難保證聲音質量。在全模擬時代,首先錄音室用24軌錄音機分軌錄樂器和人聲,再用調音臺合成1/4英寸2軌母帶,帶速一般用30 ips速度;然后復制一盤工作帶交給磁帶廠,一般是15 ips速度。磁帶廠拿到1/4英寸工作帶后,先轉錄到1/2英寸4軌機器上(帶速3.75 ips),再放到播放機拖上幾十臺高速復錄子機,錄制成一大盤的餅帶。餅帶拿到QC機上審聽一下,沒有問題的話就裝到裁帶機上,剪成一盤盤的卡帶包裝出廠。一盤餅帶能剪成好幾十盤卡帶,在卡帶鼎盛時期的80年代,裁帶機咔嚓一下比印RMB還來得快,那時磁帶廠門口等著拉貨的卡車能排幾公里。
磁帶廠一般母帶機用的都是Studer的A80,高速復錄機用的就是美國高斯Gauss,差點的則全套用日本小谷Otari機器。當DAT等出現后,母帶機改以數字代替了,高速復錄機卻一直沒變。無論怎么制作,凡是過程中有過“高速(倍速)復制”的聲音都不完美,發燒友認為音樂卡帶有“模擬味”,很可能是高速錄音后動態被壓縮,頻響變窄的感受。
閑話一句,美國RR唱片錄音師強生教授( Keith O. Johnson ),他在斯坦福大學時共同創立了高斯Gauss電子物理公司,后來普遍運用的高速磁帶復制機就是他們開發的。多才多藝的強生教授同時是美國Spectral的工程部主任,Spectral的功放與數碼產品的設計可以總結為--全離散、完全互補、直流電耦合、速度超快,且在可行之最線性的應用情況下,使用精選之FET、MOSFET與雙極元件。Spectral的CD機SDR-4000,可能是欣賞HDCD的最佳工具。除了與卡式音樂帶牽扯上關系,現在我們所用的CD光盤也與高斯公司有關系。數字光盤的技術最早出現于上世紀50年代末,發明者是David Paul Gregg,他想出了如何將數字信息存儲在光學透明薄片上的辦法,那時他就在加州的高斯電子物理公司工作。
1968年Gregg的專利被美國音樂公司(MCA)收購,而1972年該公司與飛利浦公司合作,展示了第一款視頻光盤,1978年首款批量生產的工業激光影碟播放器MCA DiscoVision問世,此部門后來被日本先鋒公司收購。強生教授躬逢其會,為MCA設計了光學CCD掃描儀Colortek系統,該系統可以消除損壞的電影音軌中的噪聲,后來被稱為LD的家用視頻光盤1982年上市,第一部光盤是電影《大白鯊》。至于純音樂的CD,在索尼與飛利浦競爭多年后終于攜手合作,1982年8月17日,全球首張CD在德國漢諾瓦附近的飛利浦工廠中誕生。強生教授歷經CD誕生的過程,始終覺得不夠完美,所以后來才催生了HDCD。
筆者曾經擁有一部AKAI的PJ35手提音響,80年代借助迪斯科與街舞風潮,這類可以播放很大量的手提收音/卡式錄音機曾風靡一時
強生從1950年代開始,也就是3M公司推出錄音磁帶的同時,他用Ampex開盤機錄制了許多音樂節目。磁帶是由德國人Fritz Pfleumer在1928年研發成功,目的是把當年唱機的膠筒變得便攜,他把鐵粉氧化物融入油漆涂在薄紙片上,結果成功了。1935年Fritz把磁帶技術轉讓給德國AEG集團(二戰時為德軍生產了大批火車與戰斗機,后被奔馳收購),全球第一臺開盤磁帶錄音機生產出來了,但價格奇貴無比。1943年,德國人實現了在磁帶上的雙通道/立體聲錄音。1948年,大量德國科學家與技術在二戰后遷移到美國,磁帶技術也是其中之一。
美國Ampex與3M投入研發更好的磁帶技術,體積更加小巧,3M以Scotch品牌銷售的磁帶幾乎一統天下,而Ampex則以全球第一個視頻錄像磁帶獲得了奧斯卡獎,后來的攝像機與攝像頭均按照Ampex的35mm及70mm標準來設計,甚至影響到今天全幅相機與IMAX攝影機的CMOS感光芯片尺寸。重要的是Ampex公司的錄音機是三軌設計,模擬黃金錄音時期的唱片多半都與Ampex有關。強生教授對磁帶有很深的研究,1976年他與制片人J. Tamblyn Henderson、Marcia Martin一起成立了Reference Recordings,除了發行半速母版制作,45轉黑膠,更重要的是他沒有故步自封,反而積極投入到數碼錄音陣營。
1981年推出的中道Nakamichi 1000ZXL Limited限量版是目前二手市場上炒得最兇狠的卡帶機
RR唱片早期使用的模擬開盤錄音機都是量身訂制的,歸根究底,強生教授更喜歡模擬磁帶的錄音,當然模擬磁帶有很多問題,例如瞬變不足產生較柔和的高音,還有播放磁頭通過預測突波信號到達間隙而造成扭曲等等,而僅提高磁帶速度并非良策,尤其是隨著磁帶速度的增加,低頻波長變得更長,低頻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強生教授說他可以透過電子方式來解決上述問題,但面對錄音磁帶卻無能為力。上世紀50年代,Ampex是領先的錄音機制造商,他們建立了磁帶錄音和播放均衡的標準,因此目前制作的錄音帶都必須與50年代的錄音機器材兼容。采用特殊磁性涂層的高MOL磁帶有較大的輸出電平,但這些磁帶卻不能在大多數機器上使用。美國一些科學家認為,減少磁帶噪音的最佳方法是使涂布的氧化物顆粒更細,但沒想到反而容易造成磁飽和。
而更致命的是這些模擬磁帶一方面聽起來更柔和,一方面卻更容易掉磁,花費大量金錢和時間制作的精美錄音磁帶,幾年后其最初的生命力可能已經消失了。強生教授說,他發現在某些情況下,播放從母帶翻制的數字文件,居然比原始母帶擁有更多的細節與信息量。另外,磁帶天生的嘶聲噪音也很難去除,強生教授使用60年代高斯Gauss所開發的一些技術,也可以很好克服嘶聲情況,但其他唱片公司并不具備此一技術,在重重干擾之下,強生教授開始轉入數碼錄音。從最早16Bit的SONY PCM-F1開始,到最新的DSD工作站,RR的錄音系統一直在升級,現在數碼錄音的效果已然可以取代最好的模擬錄音了。
目前銷售的卡式音樂帶以流行、舞曲為主,消費群體年輕化,他們是否能引領潮流有待觀察。來自美國愛達荷州太陽谷的高斯Cetec Gauss,占據高速磁帶復錄機60%的市場,最早在1979年進入中國,整個80-90年代為音樂普及發揮巨大貢獻。但高斯的銷量在1986年后急劇下降,主要是DAT等新技術的威脅,使其設備顯得過時。高斯繼2400系列后曾推出較新的2480系統,復制40分鐘的磁帶僅需30秒,但當年售價高達30萬美元,自然不被市場接受
Gauss的很多專利技術,后來都被日本小谷Otari收購,在經濟尚不發達的年代,國內引進的高速復錄機多數是別人淘汰的二手器材,或者是比較便宜的小谷產品。看過一位曾擔任磁帶復錄廠技術副廠長的大哥介紹,他說音樂磁帶的質量和音源、加工設備、技術水平、原材料好壞都有關系。80年代制作工作母帶的設備最好的還是瑞士Studer的A80,聲音更平衡聽起來更舒服。復制機分母機和子機,最好的是美國Gauss的2400系列,母機就是將做好的母帶放到一個循環箱中母帶首尾結合在母機循環播放,子機錄制,音樂帶一般都是用64:1的速度錄制。復制用的磁帶一盤約2500米,音樂卡帶一般單面23分鐘左右,一盤帶能裁出40個左右的成品。一條生產線有一臺母機,若干臺子機,子機越多,復制的數量越大,越快。
復制好的并帶經過QC機質檢后就可以裁帶了,也就是將磁帶裝到帶盒里,裁帶機有自動和半自動的,各有優缺點,自動的對帶盒的質量要求很高,半自動的要求不高,勞動強度大。裁帶后,經過質檢就可以貼AB面,裝封面和外盒,最后包上防潮的玻璃紙,一盤原版帶就加工完成了。90年代,母機出了電腦母機,不再用循環帶了,價格昂貴,很少工廠用。后來中國自己生產出了電腦母機,很多工廠都換了電腦母機,2000年以后,磁帶廠基本上都不做了,只有很少的廠在做教學帶。
國內幾家唱片公司瞄準音樂卡帶的復古風潮,陸續推出相關錄音,如姚瓔格、陳佳等受歡迎的女歌手以及太平洋影音部分卡帶。聽唱片公司介紹,由于生產線長期廢棄不用,經過維修保養后勉強抱恙上陣工作,狀態很不穩定,有時復制完成才發現聲音根本不行,只能報廢重來,所以這些音樂帶都是“限量生產”。至于全新的卡式錄音座同樣屈指可數,目前僅有Teac W-1200(雙卡)、AD-850-SE(結合CD與卡式錄音機),Tascam 202MKVII(雙卡) 與CD-A580(結合CD、USB與卡式錄音機),Marantz PMD-300CP(雙卡,帶USB)與PMD351(結合CD與卡式錄音機)等幾部機器可以買到,價格也不算貴。日本品牌從卡式機的王國淡出,開盤機也差不多,目前僅有小谷公司Otari還在繼續生產專業用的模擬開盤錄音機。
幾位HiFi歌手也推出了卡式帶產品,但因國內已無規模化生產線,所以都標榜限量發行
全新設計的開盤機唯一最佳推薦是荷蘭Metaxas & Sins,他們的開盤機結構精密,設計大膽,用色鮮艷,聲音可以媲美錄音室專業型號。2019年他們創造了Papillon(法語中的蝴蝶),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第一臺100% 采用新技術的開盤錄音機。Papillon不僅僅是出色的錄音設備,它還是工業設計的杰出典范,也是屢獲殊榮的錄音師Kostas Metaxas的創意。他在1980年購買了瑞士Stellavox錄音機,并用其錄制了300多場音樂會,當時Stellavox SM8便攜式和TD9錄音室錄音機幾乎是天價,甚至可以在澳洲墨爾本郊區買一棟大房子。Kostas Metaxas說有些藝術家認為開盤錄音機能很好捕捉他們的“情感”,但那些老機器現在連維修都有問題,他的解決方案是使用現代技術從頭開始創建新的東西,第一部產品是Papillon,然后是陀飛輪Tourbillon,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技術先進的卷對卷磁帶錄音機,也是50年來第一個全新的開盤錄音機產品。
在鐘表中陀飛輪是杠桿擒縱機構的機械裝置用以提高準確性,Metaxas & Sins的開盤機使用相同概念來調節速度,通過使用 ARM-Cortex控制器同步4個Maxon電機(2個卷軸電機和2個絞盤電機)與2個線性 ActuonixC電機,滿足并超越了錄音師和最挑剔發燒友的要求。它結合了最高精度Milgauss不銹鋼機械部件,安裝在實心鋁塊CNC加工的底盤上,國外評論形容這個開盤機如同寶璣手機,集合了三問、月相、萬年歷、雙秒追針計時碼表以及小巧的自鳴,看起來洋溢現代工藝之美。
開盤機與開盤帶的消費更高,音效表現更好,他們才是發燒友追求的目標
另外現在能買到的開盤機新品,多半都是“舊瓶新酒”,也就是拿庫存的日本開盤機如Technics、Tescam進行改造,加入一些現代新技術。其中最具話題性的大概是美國UHA(United Home Audio) 。2013年美國TAS的評論宣稱,UHA Phase 11開盤機以絕對優勢輾壓了有史以來評分最高的黑膠唱盤Proscenium Black Diamond V,這個花哨的開盤機純手工打造,可以像賓利汽車一樣定制。要知道售價十幾萬美元的Proscenium Black Diamond V使用空氣懸浮、氣浮正切臂、空氣軸承,目的是消除所有諧振,結構非常精密,結果居然敗在開盤機手下?
UHA Phase 11后來改良為UHA Phase 12,被TAS發燒天書40周年紀念版列為史上100個最具影響力的器材,主要設計者Greg Beron說透過這部開盤機表現出極其精密的細節,只有錄音工程師才能在原始母帶上聽到這種東西!Phase 12是以日本Tascam BR-20為基礎進行改裝,UHA后來又陸續推出Ultima 2與Ultima 4二個型號,外觀依然璀璨發亮,也都被認為是當今最佳模擬音源之一。最新的三件式UHA SuperRecordDeck更夸張,增加外置直流供電(電機單獨直流供電)、分立元件的甲類放大、mu金屬(一種用于制造衛星的特殊合金)制成的電磁屏蔽層外,還把傳遞過程中的所有軸承與滾輪都改用貴金屬材料。想當然耳,UHA的東西肯定不便宜。
1935年AEG品牌(也就是德律風根的前身)K1 Magnetophon成為世界上第一臺實用的錄音機和磁帶,在柏林第八屆德國無線電展上展出
國內更多發燒友選擇收藏古董器材,從早期的德律風根到曾是美國錄音室標配的Ampex,但由于年紀較大,除了電容等元器件老化,更麻煩的是導輪、磁頭、馬達的磨損,如果不經過專業維修調校,很難保證聽到的聲音是正常的。汕頭的“江湖大佬”名氣很大,以擅長收藏及維修開盤機和收音機而著稱,國內不少開盤機都是找他的工作室去保養維修。他建議選擇開盤機時有幾點要注意:
⑴轉速的選擇:一般家用盤帶機只支援到7.5 ips,家用機大部份會提供3.75/7.5 ips的選擇,而專業機種則至少提供7.5/15 ips選擇,頂級專業機可以支援到30 ips。
⑵磁頭的規格對應不同的磁帶的寬度規格(1/4、1/2、1、2英寸)以及軌數(2/4/8/16/24軌),磁頭的選擇自然會有不同。盤帶機比較麻煩的是,兩軌的盤帶只能在兩軌的盤帶機上播放,四軌盤帶只能用對應的四軌磁頭來讀取。高級的日本家用機通常會配備兩組磁頭,也就是一組四軌磁頭,另一組獨立的兩軌磁頭;但歐系的Revox則不然,它只能選擇其中一種規格。
⑶均衡曲線規格:如同黑膠唱片必須有對應RIAA均衡曲線的唱頭放大一樣,盤帶錄音機也有對應的均衡曲線,包括IEC (或稱為CCIR; 歐洲地區),及NAB (美國地區)。一般來說,7.5 ips家用盤帶大部份都走NAB EQ,除了早期歐洲生產的兩軌/7.5 ips的商業盤帶之外(HMV/Columbia使用IEC);而高轉速(15ips或以上)以IEC EQ為主流。目前還有在生產的兩軌/15 ips商業盤帶(如美國的The Tape Project、IPI ;歐洲的Opus3、Simpaty、Hemiolia;澳洲的MTSL都是IEC規格)。
⑷機器本身的調整:類似于調整黑膠唱頭針尖對于唱片溝槽讀取的角度、針壓等。磁頭錄音與讀取時,對應于磁帶的角度以及均勻度等一樣會影響磁性轉換的正確與效率。所以要完全發揮一臺磁帶機的能力,就必須考慮機構上(tape path)的校正,電路的校準是否正確,磁帶的張力設定,并考慮磁頭的損耗程度是否在規格的范圍內。
BTR(Broadcast Tape Recorder)是二戰后由EMI在英國制造的第一臺磁帶錄音機,第一個BTR1在1947年推出,1952年被BTR2單聲道機器取代,不僅用于EMI錄音室,也用于BBC。BTR3錄音機最初打算支持2或4軌,最終只生產立體聲(2 軌)版本,1960年代的Abbey Road Studios被用于所有立體聲錄音和母帶制作。到了BTR5改由Otari公司制造,披頭四樂隊最早使用單聲道和雙軌BTR開盤機錄音,后來在Telefunken、Studer和3M多軌機器上再進行混音。曾經在Abbey Road使用的BTR3被Surge Radio電臺購得,直到2001年左右都還正常使用,2017年捐贈給Abbey Road典藏
至于開盤機錄音時,關鍵的三個參數,一是電平(一般用1000Hz頻率來校準電平參數),二是偏磁(bIas,一般用10kHz頻率校準,它是確保錄音頻響范圍和高保真大動態的重要參數),第三是均衡(高頻用14k~16KHz訊號校準,低頻用100Hz校準),掌握技巧可以使磁帶的錄音效果非常接近音源,甚至耳朵不容易聽出差異!要注意的是開盤錄音機通常只能針對某一類型的磁帶做校準(高級的機型可以儲存兩種,甚至是4種磁帶參數),錄音如果使用的不是同型號磁帶,必須重新校準錄音機的錄音參數才能臻于完美。發燒友從各處得到的舊磁帶,由于保存環境和保存時間長短不同,磁帶特性會發生變化,所以要重現良好效果,這些舊磁帶就更考驗功夫。
上述提到的種種條件,在很多家用機上面都無法實現,或者不提供調整,所以國內開盤機的玩家多半選擇錄音室專業型號,其中又以瑞士Studer為主流。1948年由Willi Studer在瑞士蘇黎世創立的Studer公司,最早是制造高壓示波器,1951年引入了Revox品牌子公司,這時通過改裝從美國進口的錄音機,開始涉足音響業務。1950年他們開發了自己的錄音機命名為Dynavox系列,Studer主要面對專業市場,稍作修改(例如省略平衡輸入/輸出插座)后以較低的價格變成Revox品牌出售,面向普通消費者。Revox A77于1967年推出,與后來的B77成為長銷熱門產品。Studer的管理、銷售、工程、研發和客戶服務總部都設在瑞士蘇黎世附近的Regensdorf。Studer雖非盤帶機的開宗祖師,但專業盤帶機的領域中,Studer可說是最成功的品牌,從真空管時代的C37起,Studer一直都是錄音室與廣播電臺的第一選擇。在功能、規格與耐用度上,Studer也都始終是業界標竿。
老式專業開盤機通常由復雜的電子管線路驅動,造成溫暖獨特的聲音風格,也許這是很多發燒友追逐古董開盤機的主因
1944年在美國加州成立的Ampex,他們第一個巨大成功是Jack Mullin主導,Bing Crosby出資制造的Ampex 200開盤機。1965年的AG-350成為第一臺全晶體管錄音機;1967年的MM1000是世界上第一臺16軌錄音機;1979年的ATR-124成為當時最先進的24軌錄音機,其音頻規格可與第一臺數字錄音機相媲美,但價格高昂,由于美國錄音室大量使用Ampex設備,所以Ampex的專業器材在二手市場也很值得關注。1953年推出Ampex 400開盤機,加上一萬美元的1英寸帶8聲軌錄音機,使他們成為錄音技術的領導者
由于Studer是完全的專業考量設計,平衡XLR輸出入是標準接口,所以Studer 錄音機分成兩個系列: 標準的Tape Recorder,以及最高級的Master Recorder。標準型使用19英寸面板,體型比較精巧,型號后綴使用Tape Recorder,或Recorder-Reproducer。而最高級的母帶機系列,型號后綴會加上Master Recorder, 例如A80 Master Recorder,他們的體積龐大,重量驚人。Studer的成熟產品在1960年后出現,標準型產品有: A/B62、A/B67、A807、A810、A812等。母帶機有: C37、A80、A816、A820/827等。以1980年為分水嶺,之后的產品型號都是三位數, 例如A810。
現在回頭看看Studer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開盤錄音機的一段縮影。Studer的第一臺多軌機器J37于1964年發布,能在1英寸磁帶上錄制4條音軌,后來機器愈發復雜,Studer生產8、16和24軌,最大2英寸的磁帶寬度的母帶機,持續到1990年代初期才被數字錄音機所取代。在此期間,Studer曾推出采用固定磁頭的D820和D827數字多軌錄音機,然而隨著Pro Tools等錄音軟件的流行,以及硬盤的普遍應用,數字磁帶格式最終也失寵。隨著錄音市場萎縮,1990年Studer不得以將集團出售給Motor-Columbus AG,然后又被拆分為獨立的Studer、Revox和制造部門分別出售,幾經重組后,1994年被哈曼國際完成收購。
哈曼在2018年關閉了瑞士總部,生產先是轉移到英格蘭的Soundcraft工廠,后來又轉移到匈牙利,2021年整個品牌被加拿大廣播設備制造公司Evertz Technologies Limited收購。上世紀90年代中期,Studer開始開發數字調音臺,1998年推出的第一款數字大調音臺D950,后面有Vista系列產品,Evertz繼續在其位于安大略省伯靈頓的制造工廠生產Studer Vista 1、V 和 X等調音臺,開盤機一代巨人的命運到此為止。
看到這里,讀者也許好奇,現代數字錄音有更寬廣的頻響、更大的動態、更多的細節,為什么還有發燒友會喜歡規格參數遠遠不及的卡式或開盤磁帶呢?音色這種東西,喜好因人而異,同樣是開盤機,有人喜歡德律風根的溫暖,有人喜歡Studer的細致,也有人喜歡Ampex的動態,現代錄音帶來更真實的效果,卻不一定代表多數人會喜歡這樣的聲音。另外一個比較有趣的技術觀點,認為Repro head放音磁頭的“能力”落后于Record head錄音磁頭。也就是說錄音時,記錄在磁帶的資料訊息大于能夠讀取出來的資料,所以當我們用更現代的設備去重播早年的音樂帶時,會發現效果遠比我們以為的還要好!其實資深黑膠友應該不會詫異,因為隨著唱頭技術的進步, 我們常常發現老唱片一點也不老,不論卡式或開盤磁帶都一樣,也許它們真的不老!
—————————————————————————————————
Studer代表性產品
C37
C37C37可以說是Studer成為頂級盤帶機品牌的第一個里程碑. 四軌的J37被披頭四樂隊Beatles采用后,更是聲名大噪,堅實耐用的機械結構,加上全真空管放大(使用的電子管多達20只),,至今仍然是收藏家的最愛之一。
A62/B62A62
A62/B62A62是Studer第一臺晶體開盤帶機,A62與B62的音頻線路不一樣,B62直接使用A80R的放大線路板。A62/B62的體積非常適合作為攜帶外場錄音使用,事實上英國DECCA就用A62/B62紀錄了許多經典錄音。
A80VU/R/RCStuder
A80VU/R/RCStuder第一臺晶體設計的母帶機.,也是Studer最成功的機種。A80的家族比較龐大,可以支持1/4英寸到2英寸帶寬,兩音軌到24軌。
A67/B67
A67/B67 A67/B67是Studer第一臺符合廣播電臺19英寸機架寬度的產品,俗稱Baby A80,后續Studer 標準型號都沿用它的機械架構。Revox A700是它的家用版本,內建VU表的就稱為B67 VU,共有3.75/7.5/15 ips三種速度,均衡通常是設定在CCIR。
A800
A800母帶機A800是A80的進階版本. 但A800只有多軌版本,使用2英寸帶。
A810
A810進入1980年代,Studer第一臺計算機控制的開盤帶機,機械架構維持B67的形式,也是19英寸面板設計,它的音頻線路板成為Studer在1980s年代的標準,后續的Studer機種基本都沿用了A810音頻線路板。由于A810較小的體積,加上與頂級A820相同的音頻線路,使得A810成為性價比最高的Studer,唯一的缺點是無法使用12英寸盤。使用計算機控制后可以輕易在面板上切換CCIR/NAB均衡,轉速有3.75/7.5/15 ips三種,高速版的A810增加了30 ips轉速,只有1/4英寸兩軌規格 (注: 早期的Studer如B62、A80、B67都無法在面板上切換NAB/CCIR均衡,必須在音頻卡上更換對應的EQ小卡,而且通常只對應二種速度) 。
A812Studer
A812Studer為廣播電臺生產的最高級型號,俗稱Baby A820,所有最先進的技術與功能幾乎都濃縮在A812身上。雖然是19英寸面板設計,但可以使用12英寸盤帶,只有1/4英寸兩軌規格,有3.75/7.5/15/30 ips四種速度,CCIR/NAB均衡可調整。
A820
A820母帶機用來接替A80/A800的母帶機,機械設計可說是開盤帶機中之最,幾乎沒有任何產品可以超越它。如同A80/A820一樣,它有1/4英寸兩軌到2英寸24軌等不同規格,A820機械架構沿用到后續的A827、D820等多軌母帶機。
A816母帶機
A816的誕生比較意外,據說是Studer專為德國市場設計,作為替換德律風根M15/15a的產品,因此A816的尺寸刻意被設計成M15a一樣的大小,生產數量極少。不僅如此,A816盤帶所經過的路徑(Tape Path )也是德國規格的B-wing(磁頭的方向朝上),不同于國際標準的A-wing(磁頭的方向朝下),許多操作和M15a更接近,甚至磁頭模塊也類似德律風根的設計。
A807
A807Studer最后的精簡之作, 取消了右張力臂,,音頻線路板也模塊化來降低成本。據說當年Studer有授權一批特別版的A807在中國地區生產使用,軸距比較小(282cm),而標準版的A807可以到300cm (12英寸)。可升級到30 ips轉速,CCIR/NAB均衡可切換,只有1/4英寸兩軌規格,其家用版本是Revox C270。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