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找到控制面板,點擊卸載。
3、點擊軟件,然后右鍵。
4、選擇是,點擊是,那么即可卸載軟件,如下。
一種筆記本,表面上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實際上。
當我們拉開它的鍵盤以后,會發現。
WOW!awesome!
大家好,我是bonjour呼呼,今天給大家帶來是這款掠奪者戰斧700的評測。
大家也可以選擇去觀看視頻版,體驗更好。
真的從來沒有玩過這么酷炫的筆記本。
可以看出,各方面的配置幾乎都是頂配的,目前筆記本中最好的CPU,顯卡,超大的內存,超大的硬盤,還組了磁盤陣列,不過尺寸和重量,確實有點大,是習武之人使用的。售價嘛,自然也是不由的讓人驚嘆,打擾了。最近真的是膨脹了,連3萬多塊錢的筆記本都敢測了。
接口方面:左側是網線,2個gen2(第二代)的USB3.1,麥克風和耳機接口。大家也可以看出,機身確實是挺厚的。
右側是:一個USB3.1,一個Type-C和一個雷電3接口,其實這個配置要不要雷電三也無所謂了,本身就已經是2080的顯卡了。
后邊是電源接口,全尺寸的DP接口和HDMI接口。機身上多出會出現三角形的提示標,提示這里溫度高,請不要用手觸碰。
其實接口這些這都不重要,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樣,興趣點全都在這個“平平無奇”的鍵盤上邊。
來開鍵盤時,可以聽到配合的有韻律的音效,并且燈光也有特效,整體看起來非常酷炫,很有儀式感。拉開鍵盤以后,也會自動進入極速模式,讓電腦處于高性能模式。全核最大睿頻和顯卡頻率均有所提高。
鍵盤的上方可以直接看到熱管,并且這個燈的顏色也是可以切換的。
有的小伙伴可能開始考慮了,酷炫是夠酷炫了,但是這樣有什么用呢?不實用啊。
別說,實用性還真的是太大了。
拉開以后露出來的是什么?
增加了兩個風道啊,而且面積這么大,這對散熱來說意味著什么??
另外,我們玩游戲的時候,手是要碰鍵盤的,一般的游戲本,鍵盤剛好在CPU和顯卡的上方,所以很容易導致鍵盤表面溫度過高,把手燙傷。所以鍵盤溫度永遠是筆記本評測中極其重要的一項。但是這樣的設計,巧妙的讓鍵盤避開了高溫區,自然也就不會有燙手的困擾了,
并且拉開鍵盤以后電腦就知道你要玩游戲了,會自動進入超頻模式,下面的部分還順勢變成了有一定角度的掌托,使用起來舒適且優雅。
我們繼續來說鍵盤,這個級別的電腦,全鍵獨立的RGB燈效,那只能算基本操作。重點在于WASD這四個鍵,大家可以發現它們的顏色和普通按鍵不一樣不一樣,其實不止是顏色不一樣,我剛拿到的時候這四個鍵是和其他一樣的,但是配件里有這樣的四個按鍵可以更換,這個是工具,
大家看一下里面,不同的地方在于,普通的鍵下面是硅膠,而藍色鍵底下是彈簧。
普通的鍵,就兩種狀態,要么閑置,要么觸發。而這四個鍵可以實現壓感操作。并且還可以自己調節觸發所需要的鍵程長度,還可以看到壓感曲線,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游戲類型來進行設置。
比如,我們想慢慢的走,就按得輕一點,用力一些就稍微就走得快一些。全按下去就是全速奔跑。不過需要注意,使用這四個鍵,需要在模式里面選擇你的使用場景,是普通鍵,還是壓感鍵,是玩游戲,還是要打字。
CPU部分,采用的是intel酷睿i9-9980HK,是三月份才發布的新CPU,8核16線程,單核睿頻可以高達5.0GHz,三級緩存高達16M,無論單任務還是多任務都是超強的,應該可以說是目前筆記本上最強的CPU了,沒有之一。
實際表現cinebench R15跑分單核196,多核1784
R20跑分,單核477,多核4010
Timespy壓力測試98.4%
3DMark Firestrike 顯卡得分,將近27000
DX12,顯卡得分,10600
主硬盤采用了2個1T的固態硬盤,并且組了raid0,順序讀寫速度在3000MB/s左右。
魯大師的跑分也可以稍微看一下,不過很明顯這個硬盤的分數是出現了一些問題。
接下來散熱部分,這個筆記本的散熱規格可以說是超強了,4個進風口,4個出風口,正面背面,側面后面,到處都有。多路風道,加上機身內空間也比較充足,使得散熱效率非常的高,非常讓人期待。
風扇是兩個招牌式的第四代3D金屬扇葉的風扇,5個熱管,還采用的真空腔均熱板。其中這個風扇的設計也是下了大工夫的,并且是有專利的。
拆機方面,只需要擰下背面的兩顆螺絲,就可以比較輕松的取下背板的一部分,能看到2條海力士的內存和2個西部數據SN720的固態硬盤,由于這個熱管是能從正面的玻璃看到的,所以主板肯定是倒裝的了,我這里就不給大家演示怎么拆了(其實就是不會拆加不敢拆)
我們直接來進行雙烤測試吧,我覺得啊,對于這么強筆記本來說,不制造點難度似乎太沒意思了,于是,在這樣的大夏天,我把空調調到了制熱,在室溫30度的環境下進行雙烤。
30分鐘過后,
CPU,頻率,在3.8-3.9Ghz左右, 功耗90W,溫度84度
GPU,頻率1900MHz左右,功耗180W左右,溫度73度
可以看出,即便是在30度這么夸張的室溫環境下,散熱也依然非常給力。
而鍵盤表面溫度,由于這種拉開鍵盤的獨特的設計。簡直是毫無壓力,全部都是32,33度左右,僅比室溫高一點點。但是噪音還是稍高了一點,58分貝。
接下來我們來看下實際的游戲的表現,這里還要提一下它的另一個功能,它可以和手機連接,這樣即便在游戲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隨時查看這個電腦的各種狀態。
實際游戲表現,吃雞,最高畫質大約在150,160幀左右。
刺客信條奧德賽,最高畫質,基準測試,81幀。
說實話,這個配置,感覺測幀率都是多余。
現階段來說,這臺電腦的配置上已經是拉滿了,實際的散熱表現上也是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并且這個獨特的鍵盤設計,不僅僅是顏值高,而且還有極強的實用性,另外帶有壓感效果的WASD鍵也能在玩游戲的時候給人不一樣的感受。
非要說缺點的話,也就是體積和重量不太適合便攜,還有屏幕的邊框太寬了,另外就是價格確實太高了。
不過其實對于大多數玩家來說,可以適當的降低一下配置:i7-9750H,16G內存,RTX2070的顯卡,1T固態+1T機械,這樣的話售價可以降低到19999,就可以享受到這個筆記本全部的獨特設計,并且說實話,其實這個配置在別的游戲本里算是高配了。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了,希望能對大家的購機選擇有所幫助,也歡迎大家在各大平臺關注我,ID都是bonjour呼呼,感謝大家的時間,我們下期再見。
家好,我是呼呼,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宏碁蜂鳥Swift5 14寸這臺筆記本。也歡迎大家去觀看視頻版本。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選購一些數碼產品的時候,可能也不只是數碼產品,我們有時候會本能的陷入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誤區:
比如對于一臺筆記本電腦來說,我們會本能的認為,性能應該是眾多參數里最重要的那一項。
再比如,我想買一部手機來拍照,那么拍攝出來的照片質量,應該是我最需要關注的點。
再比如,對于耳機來說,音質毫無疑問應該是最重要的。
這些想法表面上看去確實很有道理,但是禁不起細想。
上邊的三個例子,對于筆記本電腦來說,性能雖然重要,但既然我們選擇了筆記本這個形態,就說明了我們多多少少都有便攜的需求,因為如果只在乎性能,那臺式機無疑是更好的選擇。尤其當我們選擇了輕薄本,就應該知道它的性能肯定是不如游戲本的,但相比更強的性能,我們更在乎的是便攜。
而第二個例子中,選擇手機而不是去買個專業相機,本身基本上也就說明了我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在乎畫質,相比畫質,我內心深處更在乎的其實是手機帶給我的方便。
第三個例子其實就更好理解了,我之前也一直在嘲笑蘋果耳機的音質爛,但結果呢?我用的最多的反而就是蘋果的Airpods,我更在乎的是方便。關于耳機,我之后會專門做一期視頻來聊,今天就先不說了。
那么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款產品,算是能很好的詮釋我上邊想表達的內容。我們先來簡單看一下這個臺電腦,蜂鳥5一共有兩種配色,白色和藍色,其中白色款并不是純白色,它雖然也是金屬,但有一些亮晶晶的顆粒感,有點像是珍珠貝母的感覺,而藍色的則是比較標準的金屬質感,不知道大家更喜歡哪種配色呢?
對于這款電腦來說,它最重要的參數并不是什么CPU內存顯卡,而是:
這樣的重量和厚度給它帶來了極強的便攜性,所以,它應該是你買這臺電腦最重要的理由,沒有之一。我專門在身邊的親人朋友中做了個調研,我就直接拿著這個本遞給他們,他們接過去以后,基本上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怎么這么輕?因為他們印象中感覺一個筆記本不應該是這個重量啊。
能夠做到這種輕薄度主要得益于它的外殼采用的是鎂鋰合金的材質,一方面能夠使這臺14寸屏幕的筆記本擁有僅僅不到1公斤的重量,也能保證比較好的強度。
并且蜂鳥5的厚度僅有14.9mm,對比戴爾的鎂合金材質的7490,雖然它重量控制得也不錯,有1.09kg,但厚度卻高達17.9mm,相比起來蜂鳥5真的是有不小的領先幅度。
另一方面,外殼的金屬質感也比較好,相比同樣不到一公斤的LG gram,不會給人那么強的塑料感,并且蜂鳥5可是有獨立顯卡的,但LGgram可沒有。
不過比較遺憾的是,這個筆記本不支持單手開合,可能也是因為太輕了的緣故。
A面中心有金色的logo做為點綴,轉軸外側有同樣顏色的裝飾條,中間刻著swift的字樣,也使得機器看起來精致感十足。
B面采用了比較主流的三邊窄的設計,頂部有攝像頭,屏幕是高色域霧面屏,而且這塊屏幕其實還是觸屏,不過這個還是要看大家的使用習慣了。
我個人其實是不太習慣對著windows去用手指頭點屏幕的,不過有些情況下,它還是能給我們帶來一定的便利,比如說看圖片或者網頁的時候,放大縮小,比如拖拽某個文件,也可以把它當做一個更大更易用的觸摸板。
藍色版鍵盤的文字是金色的,而白色版的鍵盤文字表面上看去是黑色的,但其實并不是黑色,而是透明的,所以當打開鍵盤燈的時候,白色的顯示效果會更好一些。
鍵盤的手感比較正常,不過這里有一點需要吐槽的是這個電源鍵的位置不太好,而且和其他按鍵是一樣的,我一開始會有點擔心按刪除鍵的時候會不會誤觸,實際使用中感覺還好,這個電源鍵即使是不小心按到了,也并不會馬上關機,但我還是覺得應該獨立出來會比較好。
接口方面,左側依次是,電源接口,HDMI接口,USB3.0接口和雷電3接口,右側是一個USB2.0接口和耳麥接口,嗯。。每次一見到2.0的接口,總是覺得有點別扭。
另外這里可能很多人會說,居然是圓口充電,差評,其實我想說的是,這反而是我想給好評的地方,因為如果這個唯一的TypeC雷電3接口拿來當電源接口,那就意味著,這個接口平時我們都用不到了。而它的好評點在于,這個雷電三接口也是可以充電。
所以等于給了我們多個選擇,我們可以一邊用圓口接電源,一邊用雷電三接口做其他事情,比如外接顯示器,外接顯卡。當我們出門的時候,不想帶多余的充電器,也完全可以用這個TypeC接口來充電。
接下來,它的第二個購買理由是,這也是輕薄本相比游戲本第二個的重大優勢,續航強很多,更適合帶出去使用,蜂鳥5在如此輕薄的機身的情況下,使用了56Wh的電池,實際的續航測試中,省電模式下,屏幕最高亮度,音量50%,使用網頁循環播放B站的視頻,1小時耗電僅11%,雖然不能說是出類拔萃,但是絕對是中上水平。
雖說我們剛才說了半天,性能不是最重要的,但也不能完全不看,其實我們一開始舉的那三個例子中,性能也好,畫質也好,音質也好,也絕對不是說完全沒用,如果一臺電腦用著特別卡頓,手機拍的照片全是噪點,耳機全是雜音,顯然是讓人不能接受的,我們應該感謝現在科技的進步,能夠讓這些設備,在這么小的體積下,還可以滿足我們的日常需求,能讓我們覺得基本夠用,所以我們才可以有條件去追求方便。
來看下蜂鳥5的具體情況,處理器使用的是intel第十代10nm的Icelake,i5-1035G1,8G的內存,512G的固態硬盤,MX250的獨立顯卡,也算是輕薄本里比較常見的配置吧。它之后好像也會出i7,16G內存和1T固態的高配版。
拆機來看一下,使用的是單風扇雙熱管的設計,內存是板載的,這兩臺電腦的固態硬盤一個是金士頓一個是西部數據,跑分數據如圖,這里是支持Wifi6的無線網卡。
其實性能測試這里稍微有點尷尬的情況是,這個本,并沒有有些本那樣,提供一個野獸模式,可以提高筆記本的性能釋放,增加風扇轉速之類的操作。它只有一個平衡模式。所以嚴格來說,測出來的數據參考價值也不是很大,有點類似于,你想測試一下幾輛汽車的最高時速能到多少,誰高誰低,結果高速限速120,這就測得很沒意義了。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
Cinebench r15跑分530,單核167分,15輪跑分基本都在500分左右
r20,跑分1235,單核432分,
3dmark Firestrike總分2782,顯卡得分3007,
魯大師17萬分,室溫22度的環境下,單烤15分鐘后穩定在15w,頻率2.6ghz,溫度71度,
加入甜甜圈繼續雙烤15分鐘,CPU穩定在7.5w,頻率1.6ghz,顯卡頻率1000mhz,
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候CPU和顯卡,溫度都只有65度左右,
并且鍵盤表面溫度,wasd區域大約在37度左右,整個鍵盤最高溫度也就38,39,并且大部分的主要區域都是35度以下,風扇噪音,鍵盤正上方也只有43分貝左右,人臉位置更是只有32分貝左右,
溫度,噪音都很低,完全還可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這就有點類似我剛才所說的限速狀態,有點自廢武功的意思。
不過畢竟我們平時用電腦也不是跑分和烤機,所以重點還是看實際表現,簡單的辦公上網娛樂肯定是沒什么好說的,而我們說性能,很多時候是指的游戲性能,先來看英雄聯盟,最高畫質下,剛開始可以有100多幀的表現,玩了一段時間以后會慢慢掉到七八十幀,但絕對是夠玩了,
守望先鋒中畫質下可以有70幀左右的幀率,也是完全可以玩的,我覺得這應該可以說合格了,也體現出了mx250這個獨立顯卡應有的作用。相信大家也不會期望用這個本來玩吃雞或者刺客信條這種游戲。
總結一下,這個本的主要賣點是它極致的輕薄,真正上手會有非常明顯的感覺,在如此輕薄的情況下還用了56Wh的電池,使得續航成績優秀,還擁有雷電三接口,使我們擁有了更多擴展的可能性,而性能部分,它當然不能算是性能強,但它至少能滿足日常辦公娛樂需求,并且可以勝任類似LOL這種輕量級的游戲。
那么關于宏碁蜂鳥5的一些基本情況,就先和大家展示這么多,最后來給大家分享一些心得體會。其實當宏碁那邊給我說想讓我測這臺筆記本的時候,我沒有拿到樣機前通過看一些產品信息,就已經能感覺到這臺電腦的跑分啊,烤機成績肯定不會好,按理說這種情況我應該直接拒絕掉就是了。但是我又本能的會覺得我很喜歡這臺電腦,似乎有一些矛盾,但我卻又真的覺得它是一臺好電腦。因為它的亮點真的足夠亮,而且我也感覺這才是輕薄本應該去努力的正確的方向,而不是一味的只去盯著性能看,其實這也不是我一個人的想法,我記得之前看過一期視頻,筆吧評測室的豬王,也明確的說,這款蜂鳥5,是他最近最喜歡的一臺電腦。
所以這個筆記本也讓我在觀念上產生了一些反思,廠商難道不知道越薄越輕,對性能釋放和散熱的壓力越大嗎?那為什么還在不停的追求更輕更薄?所以,或許反而是我們對筆記本的理解太過于理工科的思維了,反而經常沒有關注到最重要的方向。所以我也并不想把今天視頻的重點放在測試環節,而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對于輕薄本的理解。
好啦,今天就到這里了,希望能對大家的購機選擇有所幫助,想看更多的科普視頻或者手機電腦的購買建議,也歡迎在各大平臺關注我,ID都是bonjour呼呼,感謝大家的時間,我們下期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