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聯想負面纏身,但回歸產品本身,聯想PC業務做得還是非常不錯。筆者了解到,著名調研機構Canalys在30日公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PC市場出貨數據。統計項目包含筆記本、臺式機以及臺式工作站。第三季度中國PC市場出貨量超過1500萬臺,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環比增長10%。
2021年第三季度臺式機出貨530萬臺,筆記本出貨970萬臺,PC市場本季度增長明顯。聯想以40%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第三季度出貨突破600萬臺。排名第二的是戴爾,出貨194.8萬臺,占比13%。第三名是惠普,出貨149.3萬臺占比10%。第四名是華碩,出貨107.2萬臺占比7%。
其中聯想第三季出貨同比增長8%,市場份額增長2%。總體來看各廠商除了acer以外均有明顯增長。華碩最明顯,相比去年同期出貨量增長44%。
拋開一切外在因素,聯想的臺式機和筆記本產品確實很不錯。以品牌整機為例,聯想拯救者刃系列今年推出了多款針對不同用戶群體的主機,其中刃7000系列最受歡迎,產品溢價在合理區間,有多個型號都處于斷貨狀態。
筆者了解到聯想近期已經推出了12代系列主機,12代酷睿加30系列顯卡,并且是標配了DDR5內存,只不過受限于英特爾產能問題,備貨量較少。
如今的電腦硬件早已是水漲船高,尤其是顯卡,所以比起自己DIY,筆者更推薦大家去選購品牌機,而不是買淘寶整機。在聯想刃7000系列中,筆者最推薦的是刃7000K i5-11600KF+RTX 3060Ti版本,整機價格為8499元,還贈送三年免費上門保修服務,對比自己單買確實要劃算一點。
刃7000K所搭載的i5-11600KF處理器是六核心十二線程,對標AMD的5600X。兩款處理器價格、配置基本相同,但英特爾頻率要比AMD略高一些。根據英特爾官方給出的介紹,這次第11代酷睿的單核心性能提升有20%左右。從Chiphell論壇給出的測試數據來看,i5-11600KF實際的提升幅度確實不小,如果說非要在這兩者中間選一個,可能筆者更偏向英特爾,畢竟上限要更高一些。
英特爾把11代頻率拉高的代價就是功耗居高不下,所以聯想這次給B560主板配備了200W的供電,并且有原生8相供電。用戶超頻時也不用擔心主板供電不達標,高規格主板也打破了以往用戶對品牌機硬件必“縮水”的固有印象。
此外,刃7000K還有獨家定制的鎖算力版本RTX 3060Ti顯卡,這也能看得出來聯想的供應鏈實力很強大。標配了16GB內存,512GB定制版PCIe 4.0固態硬盤。還有獨立顯卡托架,Wi-Fi 6網卡,5熱管散熱器,靜音機箱風扇等等硬件。主機預裝了系統和Office套件,8499元的價格筆者認為是挺劃算,你們覺得呢?
年前裝了一臺8700K主機用了一段時間,之后就一直用蘋果M1了。前段時間intel發布了12代處理器,據說性能提升幅度很大,不再像以前那樣擠牙膏了,還首次引入了大小核概念,一直心癢癢的想弄一臺試試。按順序從每個配件說起吧,這次選的CPU是i7-12700F,日常蘋果M1就足夠了,裝一臺Windows肯定是要打游戲的,打游戲就意味著要買顯卡,12代剛上線不久價格還有點貴,為了省點錢就直接買不帶核顯的12700F。盒子拿到手就有些痕跡,貌似封條沒拆過就不管了:
i7-12700F為12核20線程設計,包含8個性能核和4個效能核,也就是常說的8大核4小核,最高支持睿頻到4.9GHz,有25MB三級緩存,支持PCIE5.0。12代CPU從以前的正方形改成長方形了,送的原廠散熱器壓i7估計有點吃力:
這次就不買ATX主板了。主板全名是華碩重炮手TUF GAMING B660M-PLUS WIFI D4,有4個內存條插槽、兩個M2 SSD插槽,11相供電,帶動12700F完全沒有問題,華碩中高端主板做工用料還是值得稱贊的。現在DDR5內存算是天價,就暫時不考慮了,先選DDR4板子,等15代發布的時候再看看DDR5內存有沒有降價。當時帶wifi的和不帶wifi的版本一個價,當然就選了WIFI版,作為臺式機來說wifi一般用不著,但藍牙模塊一般是跟著wifi走的,藍牙經常用得到:
主板背后的接口很豐富,有8個USB接口、2.5G網線接口,TYPE-C口支持20Gbps帶寬,天線接口也在擋板上:
天線做工用料就一般般了,估計是代工的,底座都舍不得做大一點點,放在桌子上經常倒:
風扇是影馳風靈600Super,6熱管設計,壓不帶K的12700F沒任何問題,甚至4熱管都夠。本來原計劃是繼續用之前的水冷散熱器的,后來發現扣具改了,廠家也沒提供12代的扣具,只好重新買了這個風扇:
本來我是超不喜歡“光污染”裝機風格的,但凡事總得親自去體驗一回吧。這個風扇沒其他特別的地方,主要是看它頂蓋和風扇都帶RGB同步光效,價格不算特別貴,買的時候100元不到。風扇的頂蓋是塑料可拆卸設計,線材、扣具的做工很一般。把CPU裝在主板上,安裝好風扇的樣子:
內存的話現在3200M的價格還是有點貴,只好繼續沿用以前的老內存了。我買了兩條8G DDR4內存把上次NAS上的4條16G換下來給新主機用,頻率是2400M的,預算不夠的時候只能優先考慮容量了:
這個風扇稍微大了一點,第一條內存已經在風扇下方了,好在第一條內存比較矮,紅色的那種就安裝不上,照片上可能看不出來,買這個風扇的時候要注意哈:
準備了3塊固態硬盤給主機用,都是以前機器剩下來的,其中500G的西數SN850用來安裝系統和軟件,都上12代了不上PCI E4.0固態就太可惜了;500G的威剛XPG純粹是用來提供光效的,因為它支持ARGB同步;雖說數據和文件都存儲在NAS里,還是準備了一片1TB英睿達MX500 SATA固態用來存放臨時數據:
最好是先把靠近CPU的主固態安裝好再安裝風扇吧,風扇把第一個固態硬盤插槽擋住了,好在華碩這個主板固態是免螺絲設計的,要不然我又得把風扇拆下來。主板只有第一條固態插槽有散熱片,第二條沒有,好在第二條固態有自帶的散熱片了:
機箱是藍寶石銀角大王,之后裝完再來看整體的樣子吧。這是一個極其緊湊又特別的M-ATX機箱,上下前后的蓋板都是直接掰開的,不用擰螺絲,需要掰下面板才能順利安裝:
我是把CPU、風扇、M2固態硬盤、內存條都安裝在主板上,再把主板放入機箱的。如圖,機箱的高度幾乎和主板一樣,不把這些先安裝好的話就特別難搞:
機箱風扇是鑫谷唯美12,選它的原因是邊框和扇葉都是半透明的,光效特別好看。說到機箱風扇,前年我的裝機貼就在吐槽了,不知道為什么都還帶上一個大的4D供電接口?特別不好理線,安裝前我把大4D接口都剪掉了:
只買了兩個風扇的原因是這機箱說是可以裝4個,但實際上真只裝得下兩個了,各方面預留的空間都有限,只能安裝一個底部進風和頂部出風風扇了,并且底部的風扇剛好把主板上的機箱風扇插針和RGB插針都壓住了,根本沒法插線,好在風扇線夠長可以拉到CPU插槽上的插針那去插:
電源是之前用的EVGA 850W G3金牌全模組,之后買3080TI顯卡也夠用。這個電源不知道為啥現在平臺全下架了,我覺得挺好的,背后有個ECO開關,開啟后功耗不高時風扇不轉,但即使滿載噪音也不大:
電源的原裝模組線太粗太長了,機箱里估計都不夠塞,就定制了5條硅膠軟短模組線,顯卡供電線有3條,后來還是遺漏了,沒做SATA供電線,就算沒有SATA硬盤,機箱上的RGB燈也需要一個SATA供電線。這5條定制線一共80元包郵,價格不算貴但還是不完美,CPU供電線量短了2CM,雖然可以用但太緊繃了,CPU供電就只好用原裝模組線了:
接下來輪到顯卡出場了,說到顯卡有點怕怕...我是準備上3080TI的,但目前3080TI依然有一定降價空間,就借了一張ELSA的GTX960先湊合亮機吧,顯存只有2G:
把顯卡和電源、機箱風扇和SATA硬盤都裝進去,快要完工了。這個機箱的電源安裝位置比較特殊,一般的電源都在機箱底部,他這個需要安裝在右上角,通過一條電源線從機箱背面連接到電源上,問題也不是很大,只是蓋上蓋子之后ECO和電源開關都按不到了,好在平時都不需要按。從目前來看安裝3080TI空間是足夠的,散熱的話就只好等買到的時候再測了:
SATA硬盤是固定在機箱前面板電源后面的,這個位置也是有點特殊,3.5寸的機械硬盤就別想了,即使能安裝上也特別難:
機箱是側透的,右下角那一團線有點難受,突然看到我桌子上放的一個7寸副屏,就決定用這個小屏幕來當遮羞板,順便還能看看參數什么的。這個屏幕是用淘汰的平板加驅動版自己做的,比較簡陋,放在右下角剛剛好:
小屏幕供電是主板USB插針上取的,還需要一根HDMI線連接到顯卡HDMI接口。機箱的PCI擋板上有個活動的蓋子,蓋子上正好有個凹槽,簡直是神助攻,剛好可以讓HDMI線從這個凹槽里穿過:
一切準備就緒之后,通電開機,以極低的概率解鎖了“一次點亮”成就。這個小屏幕除了好看之外還是有實用性的,比如我裝機沒在顯示屏旁邊搞,可以直接用這個小屏設置一下CMOS參數什么的,很方便。影馳CPU散熱器做工用料一般,但光效真的好看:
蓋好側面玻璃蓋,給主機安裝上系統和軟件,一切順利,這是我的第一臺“光污染”風主機,我覺得挺好看的吧。小屏幕直接上外國論壇下載了現成的AIDA64主題簡單改了下,平時用來顯示CPU和顯卡溫度以及風扇參數等信息,很方便很有用。影馳CPU散熱器比較驚險,再高出3毫米就頂到玻璃板了,還好:
機箱背面接口如圖,注意左側散熱孔那里高度有限,是安裝不上12CM機箱風扇的:
藍寶石機箱確實很小巧吧,放在桌子上也很好看,左上角有一小條RGB燈條,支持主板光效同步:
CPU風扇以及機箱風扇非滿載時噪音都很小,還不如NAS硬盤噪音大,平時可以忽略,不過等顯卡買回來就不好說了,到時再看吧:
裝機過程就告一段落了,接下來簡單測試一番。我安裝的是windows11系統,人生第一臺20個框框的主機啊。主板帶的無線網卡雖然是WIFI6,但連接速度最高只能達到2.4GHz,接近2.5G網口水平,總算比沒有好:
用CPU-Z跑一下,不管是單核還是多核性能看起來比上一代i9-1190K默頻給力:
Cinebench R23的處理器跑分,多核高達21558pts,上一代11900K只有17000分左右,可見12代多核性能提升還是蠻大的:
整機的魯大師配置參考圖:
娛樂大師跑分參考圖,顯卡是短板,畢竟目前只是亮機用,等我買到3080TI之后估計能上150萬分以上:
華碩的硬件沒話說,服務器特別拖后腿,配套的Armoury crate燈效和性能調節軟件太難安裝了,總是安裝到一半就提示安裝失敗了,試過無數方法,最后掛手機熱點才成功。服務器搞不好你就別搞在線安裝嘛,弄個離線安裝不就沒事了?
好了,這次的裝機就分享到這里了,目前還是很滿意的,就看3080TI顯卡啥時候能降到心理價位了,不知道會不會等到618?先一邊湊合用一邊等吧,等我買到顯卡的時候再來分享。
你多久沒去網吧了?”不少人遇到這個問題時,給出的答案都是“一年以上”,有些人甚至已經記不清確切的時間。不論是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90后”,還是更青睞手機游戲的“00后”,網吧都已是稍顯陌生的事物了。
身邊的網吧在減少,這不僅是個別人的感受。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網吧相關企業吊銷數量為3638家,注銷數量為9250家,倒閉的共有12888家。
網吧都去哪兒了?這個行業有哪些改變?正在做什么樣的調整?聽聽消費者和從業者怎么說。
網吧越來越少了
在北京市海淀區某高校大門外不遠處,一家網吧大門緊鎖,人去屋空。
“這家網吧不溫不火了幾年,最后還是沒經受住疫情沖擊,倒閉了。”正在該校讀博士的高偉回憶起網吧的“黃金時代”,唏噓不已:“我剛上本科的時候,這家網吧每晚爆滿,機房里人頭攢動、煙霧繚繞,去晚了根本沒有座位!”
高偉目睹了這家網吧從繁榮走向凋敝。“這家網吧的主要客戶群是附近的大學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同學們來得少了。疫情期間學校搞封閉式管理,網吧徹底沒了客源。”
同樣是在這所高校附近,陳濤的網吧正在苦苦支撐。“我這家店開了近20年,設備更新了好幾輪,店名也換過,從沒想過不干。但疫情讓我認識到,這個行業恐怕已經成為夕陽行業了。”
陳濤介紹,經營一家網吧所需投資很大,包括購置設備、裝修等,設備折舊很快。設備升級需要高投入,流行的游戲每隔幾年就換一撥,沒幾年就要徹底更新換代。此外,房租、電費、網費、設備維護、衛生、消防等都是不小的花銷。“眼下能維持就維持,實在干不下去就盤出去。”陳濤說。
要么關門歇業,要么勉強支撐,已經成為網吧行業的真實寫照。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存續的網吧相關企業有12萬余家,登記狀態為吊銷、注銷的網吧相關企業各達4.1萬余家和10.4萬余家。
過去網吧主營的游戲需求正由電腦端轉向手機端。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游戲出版工作委員會發布的《2021年度第一季度中國游戲產業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游戲市場銷售實際收入為770.35億元,其中移動端游戲(即手機游戲)收入達588.3億元,占領了超2/3的市場份額,遠超網頁游戲和客戶端游戲(指需下載客戶端、在電腦上運行的游戲)。
二手商品市場的新動向也從側面印證了網吧行業的蕭條。在某著名線上交易平臺,記者檢索發現了大量二手電腦整機、電競椅、游戲鼠標等被網吧拋售的設備。多數商品維護狀態不錯,出售者特意標注了性能,如“電腦配置能滿足‘吃雞’(一種射擊類游戲的俗稱)”等;價格也很便宜,有些七八成新的高配置整機售價不到1000元。線上客服人員表示,這類商品來自停業網吧,成色好、貨源足,如果買得多還可以更便宜。
在陳濤看來,網吧行業的蕭條是不可避免的。“網吧的主要客源是年輕人,特別是空閑時間多、消費能力強的大學生群體。以前大學生還愛來上網,這一帶高校多,養活了周邊大大小小幾十家網吧。現在各種娛樂手段越來越多,社交、多人游戲等功能在手機上就能實現,大學生沒那么愛去網吧了。”陳濤說。
在家“沖浪”,體驗更好
網吧的凋敝,原因主要來自需求端。
曾幾何時,更加流暢的網速和相對便宜的價格,是消費者到網吧“沖浪”的主要動力。近年來,家用電腦普及和互聯網提速降費,削弱了上述動力。
“我是2012年考上大學的。當年我和身邊很多同學填報高招志愿、查詢高考成績都是在網吧完成的。”高偉說,早年間不論是家用寬帶還是單位、學校所用的有線網絡,資費高、網速慢,可靠性也比較差,“那時能上網的家庭還要靠撥號上網,有些家庭沒有電腦,遇上一些需要在網上完成的重要事情就必須去網吧。”
“這幾年,校園網速度越來越快、資費越來越低。不少同學還自己在宿舍組裝整機,自然就沒什么去網吧的必要了。”高偉說。
網絡提速降費降低了高質量網絡服務的門檻。工信部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網絡提速降費實施以來,中國固定寬帶單位帶寬和移動網絡單位流量平均資費降幅超過95%。企業寬帶和專線單位帶寬平均資費降幅超過70%,各項降費舉措年均惠及用戶逾10億人次,累計讓利超過7000億元。
“開展提速降費以來,國內網絡建設和信息產業發展發生了巨大變化,網絡范圍覆蓋之廣、網絡傳輸速度之快、網絡資費水平之低、網絡經濟發展之強四個方面實現了全球領先。”國務院國資委財管運行局副局長劉紹娓說。
一些網吧設法用更高端的設備留住消費者。“大屏幕曲面顯示器、高端機械鍵盤和游戲鼠標、四核四線程的處理器、環繞立體聲音響,能保證客人的極致游戲體驗。這些設備剛買了沒兩年,還有七八成新!”陳濤說。
但如今,高性能電腦和高端配套設備的吸引力也在減弱。
“早就不去網吧了。你看我自己攢的這臺機器,花銷不到5000元,性能比網吧那些新機還好。”在“攢機發燒友”張迅看來,自己淘換組件、組裝電腦,不僅性價比更高,還能在家享受不遜于網咖沖浪的體驗。“我自己上網買了電競椅、機械鍵盤、游戲鼠標和音響等配套設施,有些是二手的,但樣樣不輸網吧水平。”張迅說。
近年來,“攢機”逐漸成為潮流,不少年輕人選擇購買計算機組件,自行組裝成整機使用,不僅價格比購買整機便宜,性能上也滿足了使用需要。
七八成新的顯示器、CPU主板、處理器、顯卡,賣主自己動手攢的整機……登錄某著名網絡論壇的“跳蚤市場”板塊,記者看到不少出售二手電腦整機或組件的帖子。即使價格實惠,留言區也不乏攢機“行家”們和賣主有來有回地砍價還價。“壓價的多,說明二手電腦組件市場的火熱。攢機的多了,去網吧、買整機的自然也就少了。”張迅說。
從“吧”到“咖”,挖掘新需求
一些網吧嘗試拓展社交屬性以吸引消費者。
“在家里玩電腦再舒服,也不如和朋友們一起‘開黑’玩得嗨。”愛好電子競技的“90后”馬曉光是好幾家全國連鎖網吧的充值會員,常去網吧消費的他,連外出旅游、出差時也不忘體驗一下所在城市的網吧。
馬曉光口中所說的“開黑”,就是約上三五好友,到網吧尋找一排相連座位,一邊口頭交流戰術,一邊組隊連線進行網絡游戲。然而,這類需求也面臨萎縮。“現在移動端的MOBA(多人在線戰術競技)類游戲越做越好,只要有手機,隨便找個地方就能‘開黑’。現在,當我想去網吧時,越來越難約到人了。”馬曉光說。
一些網吧并沒有消失,而是改頭換面繼續存在。為了挖掘新的用戶需求,近年來,不少網吧轉型升級為“網咖”“電競館”“游戲吧”等。顧名思義,“網咖”兼具傳統網吧的娛樂性和咖啡廳的舒適性,成功征服了不少年輕消費者的心。
“網吧打敗了游戲廳,手游又打敗了網吧,打敗舊業態的永遠是想象不到的新業態。”王磊是一家全國連鎖網咖的加盟商,他所經營的門店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附近坐落著不少高端住宅小區和幾所大學。去年夏天恢復營業后,店里的生意一直沒能回到疫情發生前的水平。
王磊介紹,為尋求突圍,他想了很多辦法,如購置VR(虛擬現實)游戲設備,為充值會員提供更大幅度的優惠,承辦電競比賽、直播活動和戰隊訓練,增設更具私密性的上網區域和獨立包廂等,試圖從高端客戶群體打開突破口。
在王磊的網咖里,燈光明亮、環境整潔,裝潢風格近似于中高端咖啡廳,室內噴了空氣清新劑,墻上貼著禁止吸煙的標識。進門處,就是出售咖啡、茶水、甜品甚至蓋澆飯的柜臺,大屏幕上正在播放游戲直播,店內音響則不時播報玩家的最新戰績。“新型網咖和傳統意義上的‘網吧’完全不同,甚至不能說是同一種業態。它融合了餐吧、咖啡廳、直播間、電競俱樂部甚至臺球廳和桌游吧等場景,集娛樂、餐飲、競技、休閑、社交功能于一身,不斷適應新生代消費者的需要。”王磊說。
“現在跟行業巔峰時期還是沒法比,畢竟升級之后價格也上來了,一些對價格比較敏感的消費者就不來了。”王磊認為,網吧本身就屬于重資產投入的行業,客戶黏性不高,加大投入、提升服務水平后必然漲價,就可能因此削弱獲客能力。“要使行業生存下去,就必須挖掘新‘剛需’,把握年輕人的消費心理,緊跟直播、電競等熱點,提升不可替代性較強的線下社交功能。”王磊說。(汪文正)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