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比巨大,有望利用智能技術降低此類排放。
歐盟家庭平均每年排放約10噸二氧化碳,而美國家庭的平均排放量是歐盟家庭的若干倍。智能互聯家庭、機器人做飯、供暖自動化,不僅讓生活更輕松,還可以通過提高效率和養成更明智的能源消費習慣來幫助減少碳排放。
實施節能電氣設備和智能控制器是限制排放二氧化碳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之一。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制定了家庭和建筑電子系統(HBES)以及樓宇自動化和控制系統(BACS)的標準,例如IEC 63044系列以及IEC 63172,提供了準確的電氣附件能效等級方法。
高效節能家用電器
IECEE是IEC電工設備和組件合格評定方案體系,實施電能效率(E3)計劃,以支持鼓勵行業開發節能產品。
該計劃提供了一種全球標準化的方法來測試和驗證電氣設備的能源效率,并提供符合IEC國際標準的證明,這些標準涵蓋了能源性能、消耗和噪聲排放水平。例如,IEC 62301提供了測量家用電器(如計算機、娛樂設備、洗衣機、洗碗機、電飯煲等)待機功率的方法。IEC 62087提供了電視、顯示器和視頻功耗的測量方法。
智能電表和電網
智能電表是提高效率的另一種方法。智能電表已經從一個簡單的計費設備發展成為電力網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監控能源水平并幫助進行負載管理。IEC TC 13為構成智能電網的部分智能計量設備和系統提供了電能測量和控制的標準化,同時還為儀表測試設備和方法制定國際標準。這包括用于電表數據交換的IEC62056智能計量標準化框架,也稱為DLMS/COSEM?套件,有助于發展智能電網的標準化。
2023年,國際能源署(IEA)發布了一份報告,敦促各國加大對電網現代化和升級的投資,以實現國家氣候目標并支持能源安全。IEC制定了IEC 61850系列標準,這些標準被廣泛認可為智能電網的核心標準,為使用與智能能源相關的各種數字技術鋪平了道路。這些標準涉及可再生能源在電網中的整合這類問題,也涉及自動化和自我修復的過程等問題。
IEA發布這份報告的意圖,是公共事業單位、機構為升級現代化電力網絡時采用的關鍵文獻提供參考。IEC還成立了一個系統委員會SyC Smart Energy(智能能源),為智能能源和智能電網提供系統級標準化。SyC幫助確定所有相關標準,并協調參與智能能源標準化的許多技術委員會的工作,同時發布了智能電網標準化路線圖,為選擇最合適的智能電網發展標準和規范提供了指導方針。
從智能家居到智能社區
隨著許多城市尋求解決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資源,目標正在轉向本地化并在社區層面共享資源,而不是全部集中在城市層面。其中一個例子是“15分鐘城市”的概念——市民可以在步行或騎自行車15分鐘的范圍內獲得城市服務,從而減少交通排放。
“15分鐘城市”的案例說明了關注當地社區和地區對于管理城市和使其更宜居的重要性。正能量區(PED,Positive EnergyDistricts)的概念是遵循這一理念的另一種城市管理方法。其目的是采取全系統方法在城區內實現凈零排放,以期可再生能源的生產量高于消耗量。最終目標是加速城市地區的脫碳,并促進城市之間的可擴展性潛力。
要制定PED,需要考慮許多相關問題,包括增加當地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轉向更可持續的當地交通以及幫助居民減少能源使用等。如果使用可再生能源,智能家居將是一個關鍵因素,例如生物質能和太陽能供熱,節能電器和智能技術,可用以更好地管理能源。
IEC SyC智慧城市主席Michael Mulquin表示,家庭中的智能技術既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為提高節能社區做出了貢獻。“關鍵是要找到有效的方法,以管理的方式共享來自智能家居或建筑物的信息。如果我們管理兩萬棟建筑的能源需求,比管理一棟建筑的能源需求變化更少,那么效率肯定會更高。”
要做到這一點,智能家居技術的互操作性是必要的,可以以良好的管理方式共享數據,隨之清楚地了解整個地區的能源生產和使用情況。SyC智慧城市目前正在探索這一概念,以幫助確定需要哪些標準來幫助PED的發展,相關的活動已進入商討環節,包括文字性的技術報告,其中概述了已經存在的標準和現存的差距,以及定義通用術語和本體構建,以實現最小但足夠的語義互操作性。
圖文來源:國際電工委官網,發文日期:2024年2月12日。
https://etech.iec.ch/issue/2024-01/smart-homes-in-smart-cities
原標題:Smart homes in smart cities
原作者:Clare Naden
責任編譯:賈佳
歡迎廣大讀者/作者撰文時根據議題內容
引用《家電科技》所刊文章!
月24日,國資小新發布《武漢啟動!央企工程復產復工!》報道了近幾日武漢復工的央企工程項目情況,其中包括國投集團電子工程院投資企業世源科技公司總承包的武漢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一起看看他們的復工情況。
打響復工戰役第一槍
隨著湖北疫情形勢好轉,國投集團電子工程院投資企業世源科技公司,武漢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團隊的第一批逆行者返回現場打響了復工戰役第一槍。
截至3月23日,該項目管理人員復工19人。現場領導班子成員月底復工率將達100%。目前,其他各參建單位返崗22家,復工人員143人。
2020年是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的關鍵之年:64層3D NAND閃存產品進入大規模量產,技術上越過96層直追世界先進技術水平。國投集團電子工程院投資企業世源科技公司作為這一項目的總承包方,通過前期策劃、物資準備、返崗人員安排、返崗安全培訓、組織參建單位有序返崗、協調現場復工安排,與業主、參建方協同作戰,為項目的復工提供了充足的準備。
關于武漢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
武漢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填補了此前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一塊空白,讓武漢會由“鋼的城”變成“硅的城”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北省單體投資最大的高科技產業項目這一項目將為我國打破主流存儲器領域空白、實現產業和經濟跨越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主要產品:NAND閃存設計制造一體化的IDM集成電路企業,同時也提供完整的存儲器解決方案。長江存儲為全球合作伙伴供應3D NAND閃存晶圓及顆粒,嵌入式存儲芯片以及消費級、企業級固態硬盤等產品和解決方案,廣泛應用于移動通信、消費數碼、計算機、服務器及數據中心等領域。
在防疫防控與復工復產雙向并舉的大形勢下國投集團電子工程院投資企業世源科技公司項目組第一批返鄂人員逆向而行,跨越千里,幾經輾轉,回到此次疫情重災區的武漢他們逆向而行的背后,又有哪些難忘的故事。
3月2日下午,天色漸暗武漢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廠房屋頂上三塊方方正正的紫色燈帶亮了起來,空曠工地旁的項目臨建區也泛出了燈光國投集團電子工程院投資企業世源科技公司項目經理孫孝宏,機電經理王進,安全經理溫占國從全國不同地方趕來,同時到達項目建設現場,吹響了項目復工的號角。
開啟在家不停工模式
距離漢口30公里,周圍尚待開發——這里是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未來三路,長江存儲項目部所在地就位于此處。距武漢封城已一月有余,疫情仍需謹慎對待。此次疫情初步評估,項目一期B、C、D標段等仍待建設收尾;1-2階段工程仍處于在建過程中;1-3階段節前陸續有15個工程包確定下來,正準備節后正式開始1-3工程的建設,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打亂了項目工程的建設計劃。
對于長江存儲工程項目的總包團隊而言,疫情管控期間整體工程的暫時停滯,意味著大家肩上的壓力更重了些。疫情期間需要如何推動項目工作進行?疫情期間有哪些工作是可以通過遠程辦公處理?為將工期延誤時間降到最短,需要完成哪些前置工作,保證復工后能夠盡快的恢復正常生產秩序?與業主、包商如何建立工作聯系?這一系列難題擺在了以孫孝宏為首的管理團隊面前,經過一系列摸排,疫情對于項目的工期影響至少一個半月,做好防疫防控工作下還要追趕工期,這對于世源科技公司的項目團隊而言,是一個極大的考驗。自此,他們開啟在家不停工模式。
12家包商130余份送審資料
疫情管控期間,項目組成員全部處于居家辦公狀態,各司其職,通過電話會議、視頻會議、遠程協作、企業微信、郵件等將工作逐步的開展起來。初期,項目組根據疫情的發展、政府及公司對疫情的防控要求結合項目實際情況制訂了《武漢長江存儲EPC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管控方案》,確保復工后的人員安全、生產安全,確保疫情在本項目可控。針對1-3階段已定標各包案,項目組制訂疫情期間文件流轉程序,組織包商先期進行電子版文件送審,優先解決材料、參數、深化方案、空間管理協調等文件的審查確認,使包商可先期制訂采購計劃、施工計劃等工作,確保疫情復工后快速組織材料進場施工。
截至目前,項目組成員累計處理了12家包商130余份送審資料;通過每周空間管理線上會議推進建筑信息模型、管線協調工作有序開展,為后續順利快速施工節省了大量時間。
前期的這些準備工作,為復工后項目的順利開展唱響了前奏,而第一批復工人員的先期返漢,加快推進了“長存SYC之歌”進入序章部分。
逆向而行返漢復工
即將唱響“長江存儲SYC之歌”
武漢是疫情的高風險區域,當時武漢小區實行封閉管控,第一批返漢人員孫孝宏、溫占國、王進作為項目核心管理團隊,他們第一時間返回項目,吃、住、工作只能在項目臨建區域。但他們仍然克服現場生活的不便,帶著家人的擔憂,義無反顧的返回到項目現場。
在項目現場隔離期滿14天后立即投入到項目復工的前期準備工作中,并且迅速與業主建立了工作聯系。通過對現場查看,武漢市高新區政府政策解讀,高新區疫情情況了解,制訂下一步復工計劃。與業主開會,共同就疫情對工期的影響進行討論,共同商討工期調整以及復工后的施工組織和施工進度。同時為了保證后續第二批、第三批返漢人員的工作安全、生活需要,他們每天進行辦公室消毒,為即將到來人員準備吃、住所需物品。接待包商的到來,并進行管理交底。
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迎接越來越好的明天。我們相信,“長江存儲SYC之歌”即將進入主歌部分,勢必唱響在武漢項目上,唱進所有項目成員心中,唱進所有世源科技人心中!
久前,《王者榮耀》世界冠軍杯落下帷幕,最終,盡管六朝元老eStarpro捧得冠軍,但值得注意的,他們的對手RW,進入KPL不滿一年,便站在了最高級別賽事的總決賽舞臺,難能可貴。在世冠決賽開始前,陀螺電競采訪到RW電競俱樂部賽訓部總監蘇友超。
蘇友超曾是中國知名的War3(魔獸爭霸)職業選手,游戲ID是“SYC”,多次代表中國參加過WCG大賽,被稱為“人族大師”。退役之后,擔任過解說,后在華碩工作。當華碩欲組建電競俱樂部時,有過豐富行業經驗的蘇友超成為華碩首選,主要負責俱樂部的賽訓和品牌方面。
1
“不可避免的走彎路、交學費”
RW電子競技俱樂部成立于2017年12月,由電腦品牌華碩旗下的ROG玩家國度建立,旗下現擁有《英雄聯盟》、《王者榮耀》及《魔獸爭霸3》等分部。
作為硬件廠商直接組建自己的俱樂部,行業內實屬罕見。因為絕大多數硬件廠商入局電競的邏輯還是以傳統式的贊助為主,如雷蛇,英特爾。其實在2017年前,華碩也是以傳統邏輯投資電競,僅僅在2016年,他們在全球的贊助隊伍達到21支,包括了韓國的SKT,中國CS頂尖戰隊天祿,DOTA2的頂尖戰隊VG等。
“對于華碩布局電競,俱樂部起著很好的承上啟下的作用”,2017年12月15日,RW電子競技俱樂部在上海成立,并獲得了LPL的固定席位;2018年8月,又獲得KPL固定席位。
作為一支新興俱樂部,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難題。首先是賽訓體系的搭建:“我們作為新俱樂部,競爭對手都是老牌戰隊,我們的賽訓資源是非常匱乏的,不認識教練和選手,要重新開始;還有青訓體系,其他戰隊都有很完善的青訓體系,這對于新戰隊是很吃虧的,我們前期花了挺多的精力在組織架構上,很難,在搭建整個賽事體系過程中,肯定是要走點彎路”;
然后是運營方面:電競經過多年的發展,運營也有很大的變化,打得好和人氣高,哪個更重要?這個度該怎么把握?這是很難把握好的,這部分的經驗是欠缺的,一些老牌戰隊摸索多年,他們知道二者的比例;
最后還有電競用戶屬性也不同,像FPS和MOBA類的,用戶是不一樣的,對內容有不一樣的見解,還有圈內的合作方,第三方資源也是匱乏的。“這些對新戰隊都是需要摸索,需要交學費的。”
2
做俱樂部要勇于“善敗”
現在來看,成立兩年不到的時間,RW便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8年英雄聯盟洲際賽冠軍、王者榮耀世冠亞軍等,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那這些難點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蘇友超的職業生涯告訴他,不管是選手,還是做俱樂部,一定要堅持“善敗”理念,因為沒有人會一直贏下去,如何面對失敗才是關鍵。
“善敗,對任何戰隊都是重要的一個詞。LPL 16支戰隊、KPL 15支戰隊,每支戰隊都想拿冠軍,但冠軍只有一個。做俱樂部直觀的是如何能夠接受失敗,每家俱樂部情況不一樣,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圍里沖刺成績。當投入遠遠大于支出的時候就很冒險,拿到成績還沒事,一旦拿不到成績就很危險。這個詞在我心里一直是比較重要的。”
蘇友超對陀螺電競說,王者榮耀的情況至今記憶猶新。八月份競標成功,二十幾天的時間組建出隊伍,九月份就正式開始比賽。隊員們每天早晨10點開始訓練,一直持續到凌晨3,4點,連續一個多月。但是到國慶節之前僅僅取得1—6的成績。
“那時候對戰隊來說是非常難。這批隊員基本上都是沒有KPL聯賽經歷的,都在次級聯賽,甚至有些人都沒有打過職業比賽,他們在賽場上的心態發揮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在經過一系列的教練層面、隊員心理疏導以及俱樂部的時間調整后,他們摸索出屬于自己的一條路,如何去運營戰隊。同時,注重培養團隊性,從生活中、游戲中,培養隊員的團隊意識。蘇友超自豪地說,“現在我可以說RW是所有隊伍中團隊性最好的之一,這可能是我們變強的重要一個點。”
另一方面通過引進優秀選手帶動隊伍成長,蘇友超認為要選擇那些有潛力、有培養價值的人,通過自己的管理和理念去影響到隊員,讓他們在俱樂部能夠成長。RW英雄聯盟分部曾引進了SMLZ、Doinb等知名選手,王者榮耀分部也引進過老帥。“優秀選手能夠給隊伍起到表率作用,一個優秀的選手能讓整個團隊變好,能讓隊友變好”。
同時針對選手,RW 還推出后續培養的計劃,不管是退役的選手,還是其他項目新招的選手,結合俱樂部的資源,幫助他們取得想要的成績,秉持“一加一大于二”理念”;
尤其是退役選手,加入到俱樂部滿三年的隊員,在退役之后,RW俱樂部提供轉崗培訓,去華碩或者其他的電競公司工作,或者留在俱樂部做管理層、教練,為退役選手設計不同的路。
“因人而異。可能有的選手未來就是主持人、解說、主播,有的選手可能就是教練、管理層;比如有的選手善言辭,能互動,就可能成為好的主播、好的解說;有的選手不喜歡拋頭露面,不想當主播,希望專注于游戲中,每天花十幾個小時去研究,就可能適合做教練。”
3
“要讓文化打動人”
“俠”是RW對外的文化標簽,不僅隊標以“俠”字為主題,而且自成立以來,無論是官博的互動還是海報宣傳,都充滿了“俠義之風”。談及俱樂部俠文化的創建初衷,蘇友超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電競俱樂部品牌需要差異化。“俱樂部之間最直觀的差異化可能就是成績,但沒有任何一支戰隊可以一直保持巔峰,傳統體育也是一樣,建立王朝是很難的,所以成績是努力的一個方向,另外就是我們想在其他方向尋找差異化。”
據蘇友超介紹,當初RW設計俱樂部logo的時候,他們發現,像北美、中國、亞太地區的俱樂部,是沒有俱樂部是以中文字做隊標的,基本上都是以圖案和英文字母。
“俠在西方也是能夠接受的,比較關注的,在中國就更不用說了。其實,俠文化和電競挺像的,不管你有多少人從事這個行業,冠軍只有一個,這和武俠的境界是挺像的,綜合考慮下來,俠是很不錯的,并且,我們也想讓中國文化站在世界的舞臺上。”
另一方面俱樂部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要想讓用戶了解俱樂部,我覺得未來俱樂部一定是區域化,是和城市、國家掛鉤的,因為傳統體育就是如此,我們需要找到和俠文化相匹配的城市、資源,更好的結合,像一些俠文化辨識度高、歷史悠久的地區,像五岳等”。
“心不妥協,行不受限”是RW俠文化的品牌精神,更是“俠”字的濃縮。
海報是RW俱樂部俠文化最為直接的表現形式。其海報人物多以俠客為主,一襲長衫、一柄長劍、一頂草帽,再配以充滿中國風的背景,桃花、墨竹、山水等,一幅中國武俠畫躍然紙上,除此之外,海報還包含了中國傳說神獸、妖怪等,如龍、麒麟,以及古典建筑,長城、華山等地標。
除了海報,RW旗下戰隊隊員的花名亦具特色,如張無忌、成昆、郭靖、虛竹等耳熟能詳的武俠人物,也正是由于俠文化以及花名,促成了RW俱樂部與影視行業的跨界聯動。
今年三月,新版《倚天屠龍記》開播,在著名橋段“決戰光明頂”播出之際,恰逢RW比賽日,RW以“決戰光明頂”為主題的賽前海報做宣傳,以電視劇的形式呈現,還加入了電競選手張無忌“乾坤大挪移”姿態。
盡管俠文化已經通過多種渠道擴賽開來,但在蘇友超看來,RW俠文化還需沉淀底蘊。
“RW是家新戰隊,在底蘊方面還有所欠缺。其實我們和俠結合有很多種方式,俱樂部還需要時間去慢慢沉淀底蘊,包括品牌、堅持和對夢想的追求,但對一個新戰隊來說,我們現在做這一塊是比較難的,需要去等待自己的時機,我們是有自己的文化,但我們也需要時間讓我們的文化打動到別人。”
在蘇友超看來,盡管現在,俱樂部收入依然來源于聯盟補助、贊助商、直播短視頻內容以及經紀收入。但隨著俱樂部越來越多的出圈,電競的價值會越來越大。
在未來,最高收入來源一定是內容,“如何讓自己的內容變得更豐富、讓大家更喜歡,更有獨特性,這也是我們發力的方向”。其次是經紀這塊,現在很多的電競選手已經往明星方向發展,身價、社會的認可及影響力,未來很有潛力;再次才是贊助,最后才是聯盟補助。
在他看來,前兩塊上限是很高的,同時,獲得很高上限的隊伍又是很少的。